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化學反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采樣時間與地點
2012年3月—2013年2月連續(xù)1a監(jiān)測青島市大氣中的VOCs,采樣地點位于嶗山區(qū)金家?guī)X。該點臨近嶗山區(qū)主干道,周圍主要是高、中層建筑,屬于商業(yè)和居民混合區(qū),東北側距離約800m有山體環(huán)繞,西側約150m是1個小型加油站。
1.2監(jiān)測儀器
利用在線氣相色譜儀觀測大氣中VOCs,儀器為法國CHROMATE-SUD公司提供的AirmoVOC分析系統(tǒng),包括A11000型AirmoVOCC2-C6和A21022型AirmoVOCC6-C122臺分析儀,由2組采樣系統(tǒng)和2組分離色譜柱系統(tǒng)組成。其中C2-C6分析儀用于監(jiān)測含碳個數(shù)在2~6之間的低沸點組分;C6-C12分析儀用于監(jiān)測含碳個數(shù)在6~12之間的高沸點組分。檢測器均采用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能確保分析的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儀器校準采取內(nèi)部校準與外部校準相結合的原則,內(nèi)部校準物質(zhì)為正丁烷(體積分數(shù)60×10-9)、正己烷(體積分數(shù)20.5×10-9)、苯(體積分數(shù)32.5×10-9),系統(tǒng)每天自動啟動1次內(nèi)部校準程序。外部校準采用56種VOCs的標準氣體,每種物質(zhì)的體積分數(shù)在110×10-9~120×10-9之間,至少每月校準1次。
2結果與討論
2.1VOCs濃度水平及組成
對青島市大氣中50種VOCs組分進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烷烴29種、烯烴7種、芳香烴14種。觀測期間,該市大氣總VOCs體積分數(shù)(小時值)變化范圍為0.5×10-9~230.4×10-9,全年均值為9.2×10-9,其中烷烴所占比例最高,為66.7%,芳香烴和烯烴所占比例為21.0%和12.3%。表1為青島市VOCs部分優(yōu)勢物種的體積分數(shù)與國內(nèi)外城市的比較結果。由表1可見,青島市大氣中的VOCs濃度較其他城市低,其中丙烷、正丁烷、異丁烷、異戊烷、丙烯、甲苯等組分的濃度均低于其他城市,而苯的濃度高于北京、中國香港、里爾。順-2-丁烯、反-2-丁烯和異戊二烯的濃度水平與其他城市相當,乙苯的濃度水平與北京、達拉斯近似。
2.2VOCs不同組分的變化特征
2.2.1季節(jié)變化特征
圖1為不同季節(jié)VOCs各組分比較。由圖1可見,總VOCs濃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與天津市規(guī)律相似[1],與寧波市[4]相反。各月VOCs濃度水平相差較大,9月最高,4、5月最低。夏、秋季植物生長茂盛,釋放出大量萜烯類化合物,是大氣中VOCs的重要天然源。人為源方面,夏、秋季氣溫高,低沸點的VOCs揮發(fā)加劇,增加了來自加油站、汽車油箱直接揮發(fā)的有機物[14]。此外,夏、秋季正值青島旅游高峰,《2012年青島市統(tǒng)計公報》表明,當年共接待游客5717.5萬人次,若按45座的旅游巴士計算,則至少有127萬輛機動車出入該市,尾氣排放大幅升高,戶外燒烤興起也有較大貢獻。烷烴在各季節(jié)占總VOCs的比例均為最高,其次為芳香烴和烯烴,3者比例范圍分別為56.8%~71.2%、16.4%~31.9%和10.1%~15.0%。烷烴和烯烴在夏、秋季的濃度明顯高于春、冬季,可能與夏、秋季溶劑揮發(fā)加劇、機動車尾氣排放增多、植被釋放增多等因素有關;芳香烴秋、冬季濃度較春、夏季高,可能受工業(yè)源、機動車源的綜合影響。
2.2.2日變化特征
圖2(a)(b)(c)(d)為夏季與冬季不同VOCs組分的日變化趨勢。由圖2可見,烷烴、烯烴在夏季與冬季的日變化均呈現(xiàn)“兩峰一谷”特征,與交通早、晚高峰對應。早晨7:00前后出現(xiàn)峰值,之后隨著大氣邊界層抬升和太陽輻射加強,污染物被稀釋且部分經(jīng)光化學反應被轉化,濃度迅速降低,至14:00前后降到最低值,傍晚隨著大氣邊界層降低和交通晚高峰到來,濃度又迅速升高并在18:00前后達到峰值。與北京市的研究結論[3,14]類似,烷烴、烯烴的日變化規(guī)律與交通早、晚高峰有明顯對應關系,主要與機動車尾氣排放增加有關。芳香烴的日變化規(guī)律與烷烴、烯烴不同,夏季日變化趨勢較平緩,且白天高夜間低,可能受化工企業(yè)排放和溶劑揮發(fā)等影響;冬季日變化在上午和夜間有較明顯的峰值,除人為源排放外,氣象條件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夜間大氣邊界層降低,污染物聚集,易形成濃度峰值。
2.2.3周末效應
由于不同時期交通活動、工業(yè)生產(chǎn)存在差異,大氣污染物在工作日(周一—周五)和非工作日(周六—周日)通常表現(xiàn)出不同污染特征。選取2012年8月—9月間的6個星期對VOCs各組分、氮氧化物進行周末效應分析,見圖3。可以看出,總VOCs在工作日的平均濃度高于非工作日17.2%,其中烷烴、烯烴、芳香烴在工作日的平均濃度分別高于非工作日11.9%、30.7%、17.4%,各組分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周末效應,可能與工作日機動車源、工業(yè)源等活動增加有關。氮氧化物在工作日的平均濃度較非工作日高60.0%,表現(xiàn)出顯著的周末效應,由于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機動車尾氣,進一步證實了機動車源對工作日的重要貢獻。
2.3VOCs物種間的相關性及來源分析
將大氣壽命近似的VOCs物種作相關性分析,由于相同的物理混合、光化學去除過程會引起相同的濃度變化,則兩者在大氣中的濃度比值等于其在排放源中的比例,由此可以大致判斷其主要來源[8]。表2為青島市VOCs優(yōu)勢物種相關性分析。由表2可知,反-2-丁烯與順-2-丁烯的相關性較高,且比值為1.23,與北京隧道實驗的結果[15]接近,可推斷這2種烯烴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苯、甲苯、乙苯相關系數(shù)在0.6~0.9之間,說明其排放源類似。甲苯/苯的比值(T/B值)可用來評價機動車尾氣對苯系物的貢獻,一般認為T/B值接近2.0表示機動車尾氣貢獻顯著[3],T/B值偏離2.0越遠說明受機動車影響越小,而受溶劑揮發(fā)、工業(yè)源等影響越大。研究表明中國香港機動車貢獻顯著(T/B值為2.27)[16],而珠三角工業(yè)區(qū)則主要受工業(yè)源影響(T/B值為4.8)[17]。青島市T/B值為0.56,遠小于2.0,說明溶劑揮發(fā)、工業(yè)源影響較大。烷烴物種與苯系物的相關性較低、污染來源不同,一般認為烷烴來自機動車排放、汽油揮發(fā)或燃料泄漏等過程。表2中丙烷和正丁烷、異丁烷的相關系數(shù)均在0.60以上,且與乙烯(燃燒過程產(chǎn)物)、異戊烷(汽油主要組分)相關性較低,由于丙烷是液化石油氣(LPG)主要成分[15],可判定這3個物種主要來自以LPG為燃料的車輛排放。
2.4化學反應活性
臭氧為二次污染物,是復雜光化學反應的產(chǎn)物,并且受氣象因素的影響。通常用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估算初始過氧自由基(RO2)的生成速率,該反應是臭氧形成過程的決定步驟[18],因此可通過LOH值大致比較不同組分對臭氧生成的貢獻。研究得出,夏、冬季青島市VOCs組分中烯烴濃度雖然只占10.1%~15.0%,但其臭氧生成貢獻最高,占總VOCs的68.1%~77.7%;烷烴雖占VOCs總濃度的大部分比例,但由于其化學反應活性較低,夏季的臭氧生成貢獻為15.1%,冬季僅為11.6%;芳香烴對臭氧生成貢獻在夏季為7.2%,冬季增加至20.3%。青島市大氣VOCs組分中烯烴的臭氧生成貢獻遠高于烷烴和芳香烴,這與廣州地區(qū)的研究結果相似[6],而上海和深圳地區(qū)則主要以芳香烴最高[5,8]。分析夏、冬季臭氧生成貢獻較高的VOCs物種可得,夏季前5位貢獻較高的物種(按照LOH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反-2-丁烯(0.50s-1)、順-2-丁烯(0.44s-1)、1,3-丁二烯(0.38s-1)、異戊二烯(0.38s-1)、異丁烯(0.30s-1),均為烯烴化合物,且LOH值均在0.30s-1以上;冬季前5位貢獻較高的物種依次為1,3-丁二烯(0.52s-1)、異戊二烯(0.41s-1)、順-2-丁烯(0.23s-1)、乙烯(0.15s-1)、乙苯(0.15s-1),除1,3-丁二烯、異戊二烯的LOH值超出0.30s-1外,其余物種LOH值均較低。
3結論
【關鍵詞】大學英語 翻譯教學 文化差異 文化導入
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共生的,并且是相互依賴的,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lián)。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也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誕生的,文化賦予了語言十分深刻的內(nèi)涵,同時語言的表達方式也會受到特定文化的影響。因此,無論是語言的“體”還是“用”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特征。換言之,每一種語言的獨特構造以及表達方式都會以特定文化作為依據(jù)。失去了必要的文化環(huán)境,語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這種語言也就失去了生命。
語言蘊含了一種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但是這并不表明語言是文化的全部。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fā)展都離不開語言,人們的任何社會性的、歷史性的活動也離不開語言。語言作為一種工具,除了起到交流以及文化傳播等功能,語言自身也反映了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進行翻譯時我們要尊重這種差異,了解語言表達習慣是進行翻譯的基礎。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加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
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1.不同文化的語義差異
不同生存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催生了不同的語言,不同語言體系導致了表達方式的不同。在對同一事物進行表述的過程中,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的詞語。由于語言產(chǎn)生的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淵源不同,必然會引起不同語言之間出現(xiàn)部分語義對應和相互交叉的現(xiàn)象。例如在英美文化中龍被視為一種邪惡的動物,但是在漢語文化中龍被當作是預示吉祥的生物,龍不僅充滿了神圣的力量,同時也表示一個人前程遠大。在漢語語言體系和英語語言體系當中,也有部分表達方式十分相近,但是兩種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nèi)涵卻存在巨大差異的現(xiàn)象。在英語教學中根據(jù)漢語的表達習慣以及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涵,對英語進行翻譯,往往會導致翻譯結果難以達意。因此,只有對兩種文化體系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使翻譯結果符合兩種文化的表達方式。
2.文化差異導致了語言意蘊的不同
由于漢語和英語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導致了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語言上則具體體現(xiàn)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語言中具有不同的意蘊。例如在漢語文化語境中蟋蟀往往會使人們聯(lián)想到秋葉飄落的凄涼意境。但是,在英語文化意境當中蟋蟀帶給人更多的是寧靜、舒適以及幸福的感覺。這充分說明了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相同的事物可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意蘊。又如一個美國人一次和他的中國朋友一起欣賞香港音樂,其中有一句這樣的歌詞:雖然已是百花開,路旁的野花你不要采。由于美國人生活在英語文化環(huán)境中,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對“野花”一詞的意蘊不了解。因此,其很難理解丈夫出門與路邊的“野花”究竟有什么關聯(lián)。表現(xiàn)在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之中,則體現(xiàn)在漢語文化中“花”代指女性,歌詞是在規(guī)勸丈夫出門在外不要“拈花弄草”,而在英語文化中“flower”沒有相同的指代,因此,其對歌詞的了解也僅限于表面,無法參透隱含在歌詞中的文化內(nèi)涵。
3.文化差異造成“詞匯空缺”
不同的文化對語言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并形成了獨特的語言詞匯。漢語中的某些詞匯,在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匯,翻譯時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對應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例如在英語語言中沒有青色的概念和詞匯,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將青色翻譯成英語中的green。同時,我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宗法制度,親戚稱謂也十分豐富,但是相對而言西方的稱謂則比較簡單,采取直譯的方式往往無法找到對應的翻譯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針對比較重要的事物往往都有十分具體的名稱,而對于在一種文化中不是特別重要的事物命名則比較一般,這些都是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對應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時,就需要翻譯者對兩種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
英語翻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策略
1.文化導入要堅持中西文化并重的原則
在翻譯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文化的了解是提高學生翻譯水平的重要基礎。這里指出的學生對文化的了解不僅指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同時也指的是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但是,在翻譯實踐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西方文化,而對我國文化的傳授缺乏足夠的重視。許多學生在長期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由于長期模仿和浸透在英語文化中,導致對母語文化積淀嚴重不足,長此以往,導致了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同超過了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因此,在進行英語文化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中西方文化的關聯(lián)性,合理調(diào)節(jié)中西方文化在教學中的比例,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認識。同時,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要選擇中西文化結合比較緊密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能夠接觸到母語文化,加深對二者之間差異性的認識。除此之外,在教材的選擇方面,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并重,適當增加母語文化的比例,加強學生母語文化的積累。
2.構建文化環(huán)境
在翻譯教學中導入中西方文化教學,需要注意文化環(huán)境的構建。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課堂之內(nèi)構建相應的文化環(huán)境,使課堂充滿濃厚的教學氛圍。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可以在翻譯課堂內(nèi)設置一定的文化氛圍,或者在教學中利用投影儀營造出特定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在特定的英語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翻譯學習。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虛擬的文化環(huán)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英語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根據(jù)實際教學的需要,設計出不同的英語文化環(huán)境,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的關系以及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如此,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提高英語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識,有助于使學生在直譯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意譯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為學生營造豐富的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英美文化。
3.提高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具體指的是,在交往中交往主體能夠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擺脫本土文化的束縛,擺脫自身文化對主體的約束,在另一種文化模型下進行交流,對另一種文化如實地進行感受、領悟和理解。在跨文化進行交際時,文化移情指的是連接交際主體和交際客體的語言、文化以及情感的橋梁和紐帶,這是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藝術以及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和英語翻譯教學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lián),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避免在進行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解。例如中國人講究謙虛、含蓄,在被人贊揚時往往會謙虛地說:“哪里哪里?!钡菍τ谟⒚绹业娜藖碚f,面對來自于他人的贊譽,往往會坦然受之并會表示感謝,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文化特征適當?shù)丶右哉{(diào)整。
結語
通過文中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確指出,文化和語言是一體的。文化可以賦予語言深刻的內(nèi)涵,而語言則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其生存的文化,因此,語言翻譯更是對一種文化的翻譯。在大學進行英語翻譯教學時,采取合理的方式,將文化導入翻譯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兩種文化的理解,這對提高翻譯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蘇廣才、李雙娟:《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上海翻譯》2014年第4期。
[2]鄭志華、李霜:《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西方文化導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S1)期。
[3]任蓓蓓:《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海外英語》2011年第1期。
關鍵詞:寫作,文化差異,干擾,文化教育
一、英語寫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表明,口語超前于書面語,收受(receptive)能力超前于表達(productive)能力。寫作既屬于書面語又屬于表達能力,是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中最難把握的一種技能。除了寫作本身的難度,制約學生寫好作文的因素單從本質(zhì)上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語言知識層面上的問題,如拼寫、用詞、語法錯誤等;二是文化錯誤。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學習外語,只要掌握其發(fā)音、語法及詞匯,就能用外語來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了。其實,上述要素只不過是語言學習的一部分,文化因素則是外語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這是因為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并影響著語言。
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所犯的文化錯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本國文化的干擾
每種語言都是一種特定文化形態(tài)的負載體。人在學習母語時,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是同時習得的。學生往往容易把本國的民族文化內(nèi)容套用到外語學習中,由于兩種民族文化有諸多差異因素,因而套用的結果,往往造成文化錯誤,影響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
例如,tiger in the way,這個短語語法無誤,但是有文化錯誤。中國的英語老師一看便明白,學生要表達的是“攔路虎”的意思,可外籍老師看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很迷惑。在漢語里“虎”用來指獸中之王,喻指難以對付的事或情況,而在英語中卻用“lion in the way”。又如,漢語中常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事物的迅速發(fā)展和大量產(chǎn)生,而在英語中用“like mushroom”表達此意,這是由于英語不出產(chǎn)竹筍,bamboo是外來詞;所以,I answered the teacher’s question with bamboo growing in my heart(胸有成竹),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又如,dog是個簡單的詞,如果說一個人是“lucky dog”(幸運兒),中國學生會納悶,而如果形容帝國主義是“losing dog”,外國人會奇怪,殘暴的敵人為何像一只找不到家的小狗呢?這是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
2.語法
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詞匯意義,也形成了不同的語法體系。英漢民族思維上的不同造成了在同義表達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現(xiàn)象??偟恼f,英語重形合、靜態(tài)、物稱、被動、復合;漢語則重意合、動態(tài)、人稱、主動、簡單。這些差異既存在于句子層面中,也出現(xiàn)在語篇的思路和結構上。(1)在表達“有人對我說……”這個概念時,按照英語“重物稱”和“重被動”句式的特點,,應該譯為“I was told that …”,實際上不少學生卻譯成“Somebody told methat…”,實際是受了漢語“重人稱”和“重主動”這一句式特點的影響,因為在中國人眼里,施事者比受事者重要。(2)漢語中重要內(nèi)容往往放在句首,而英語中重要信息通常置于句尾,如“Herecomes the bus.”(車來了),“There goes the bell.”(鈴響了)。
英語中用許多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時態(tài)變化來表示復雜的關系,此外還有各類連接詞語和從句,因而句子結構錯綜復雜。科技論文??萍颊撐摹h語無形態(tài)變化,只有靠單純的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序與語序對稱,這樣便構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許多學生不能擺脫這種干擾,常常按照中文的表達習慣組織句子,因而在寫作中常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句子:My choice to be a doctor has three reasons. He writes very wellcompositions. There are many people come from Europe.
3.語篇差異
英文文章段落的發(fā)展往往是先陳述段落中心思想,然后分點說明;或按細節(jié)的重要性來展開段落,即較次要的細節(jié)放在前面,重要的細節(jié)放在結尾處;或按時空順序來展開,或者按一般——具體、具體——一般的順序來進行。其特點可歸納為三個步驟:
(1)Brief introduction;
(2)Body:topic sentence — reasonsor explanation;
(3)Conclusion.
而漢語以呈螺旋形式、間接的、推進發(fā)展的形式展開論述。其特征可用畫龍點睛來概括,即把大量的筆墨用在鋪墊、陳述上,最后才擺出觀點。這種螺旋型的段落發(fā)展結構常常使外國人大惑不解,于是產(chǎn)生條理欠妥、邏輯混亂的印象。
4.語用方面的錯誤
由于受語言文化影響,中國學生在英語情景寫作中常犯語用錯誤。科技論文。
(1)A: LiMing, you are wearing a nice skirt.
B:It is very common and cheap. (Thank you.)
(2)A:Have you been to the Summer Palace, haven’t you?
B: Yes, I haven’t. (No, I haven’t.)
二、語言習作中的文化教育
語言和文化是交織在一起的。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聽、說、讀、寫技巧外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巧。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即使優(yōu)秀的語言學習者的寫作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文化內(nèi)容卻很難進入語言教學的課堂。
從培養(yǎng)寫作技巧方面來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因此要注重學生足夠量的語言材料的輸入。讀物的內(nèi)容是在接受寫作者以摹仿、借鑒的范本。另外,閱讀實際是在接受寫作文化的熏陶,讀與寫的關系實際是文化的群體規(guī)范和個體習得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現(xiàn)在教材是為其提供范例的一個有效途徑。《新英語教程》系列教材中的精讀、泛讀課文全都選自原文材料,題材廣泛,涉及到西方社會中政治、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許多課文中,語言和文化相互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可用來學習英語語言,又可作為介紹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但好的教材也需要正確的途徑,現(xiàn)在我們的外語閱讀教學往往不注意將閱讀與寫作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應克服把精力放在詞匯的擴大、語法的學習上,只教句子不教篇章,只教語言形式不教文章所反映的文化。
此外,英文報刊雜志也可作為學生課外輔導閱讀材料,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天地,增加語言積累,增強語感,還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許多新詞,學到一些新的表達方法。英語電視電影及有聲讀物也可作為學生學習語言的有效工具。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把寫作教學貫穿于詞匯語法閱讀教學之中,循序漸進,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1】錢正福.試論大學英語中的文化特征【J】.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2,(12).
【2】龔曉斌.文化差異在漢英語言中的反映【J】.江南學院學報,2000,(9).
【3】劉雙.文化因素在詞匯理解中的作用【J】.外語學報,1995,(4).
1.大氣環(huán)境中細顆粒物的性質(zhì)
大氣中的細顆粒子表面積大,一般為4m2/g~200m2/g,吸附或者吸著能力強,大氣中的許多污染物質(zhì)都可以在細粒子表面聚集,并且細粒子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比較長,為大氣多相化學反應提供了活性界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和硝酸與海鹽中氯化鈉的反應是大氣中硝酸鈉的主要來源。在炭黑表面的反應是氮氧化物去除和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氧化氮可與炭黑表面吸附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炭黑表面吸附更快。二氧化碳首先與礦物質(zhì)顆粒表面反應生成亞硝酸鹽,然后繼續(xù)反應生成硝酸鹽和氣態(tài)一氧化碳。大氣中炭黑顆粒物對二氧化硫的催化作用很早就有報道,研究表明只有在水和氧氣存在的條件下,二氧化硫才能在炭黑的表面有效氧化,氧化產(chǎn)物為硫酸氫根離子。
2.大氣中細顆粒物表面多相化學的研究方法
在大氣的化學環(huán)境中多相化學反應就是在液體和固體表面上氣凝聚界面的傳質(zhì)和反應過程,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計算出氣體的損失量以及顆粒物表面所形成的轉化產(chǎn)物是什么。需要用到的實驗儀器主要有流動管、鼓泡裝置、飛行時間質(zhì)譜儀等。因為細顆粒物表面的化學反應和它自身的大小等有關,所以為了在分子水平了解多相化學反應過程以及將實驗室測量數(shù)據(jù)與實際大氣相結合,細顆粒物表面的特征分析就顯得十分關鍵,特別是電子探針的應用,使得對顆粒物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如今它已經(jīng)成為大氣環(huán)境研究中一件重要的工具。
二、大氣中細顆粒物的污染
大氣中細顆粒物表面的多相化學反應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現(xiàn)在對它的一些化學反應的機制還不是很了解。大氣顆粒物指的是那些漂浮在大氣中的極細小的顆粒物,在科學環(huán)境中,很多時候將這些極細小的顆粒物稱之為氣溶膠。如果按照顆粒物形成的機制來劃分就分為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所謂的一次顆粒物指的是自然環(huán)境中本身就有或者是人為污染源放到了大氣中可以造成污染的污染物,如土壤中的灰塵、燃燒稻草稈和海鹽粒子等。而二次污染顆粒指的是大氣中某些污染氣體進入大氣環(huán)境后所形成的顆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等。人們在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借助的東西很多,主要就是分析化學以及反應動力學等的新理論,此外,還要與實驗相結合才行。由于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非常多,并且大氣中細顆粒物的來源會隨著地區(qū)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對大氣中細顆粒物表面多相復合反應和機理的研究要與當?shù)氐拇髿庵屑氼w粒物的品種相結合,如此對于研究當?shù)卮髿猸h(huán)境才有實際意義,否則將是一種無用功?,F(xiàn)在我國正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最為關鍵的時刻,很多地方由于只注重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忽略了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大量的開展工業(yè),而工業(yè)的開展又需要大量的煤礦與石油等,煤炭與石油的消耗會釋放出大量的粉塵顆粒物,形成霧霾。一些污染企業(yè)的增加也是造成空氣質(zhì)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現(xiàn)在國內(nèi)各大城市的大氣污染十分嚴重,而大氣污染嚴重危害最大的就是細顆粒物,特別是一些煤礦業(yè)發(fā)達的城市的PM值一度爆表。在我國很多的大中型城市,幾億人口都面臨著空氣中隱形殺手的危害。所以要優(yōu)化能源結構,加大潔凈煤的技術開發(fā)力度,提高使用天然氣等清潔燃料的比例,同時要積極地發(fā)展物質(zhì)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結語
1、小蘇打和白醋的主要化學成分分別是“碳酸氫鈉”與“乙酸”,這兩種化學物質(zhì)遇到一起會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
2、具體化學反應式如下:NaHCO3+CH3COOH=CH3COONa+H2O+CO2(氣體)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