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計算機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設計思想分析
本案例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出發(fā)點,在建構主義教學觀、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理論和主體教育觀的指導下,以實驗和網絡為交互平臺,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把“”的知識“包裝”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落實三維目標。在預設中,突出變廢為寶、組裝微型實驗儀器,把“觀察與思考”轉化為“活動與探究”,并設計開放性的思考題,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成式課堂。
2 教材分析
新課程,新標準。《課程標準》和浙江省《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節(jié)課提出了三維目標,即了解硝酸的性質,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知識網絡;知道硝酸對社會生產的積極作用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對硝酸性質的實驗探究,讓學生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樂趣。體現了知識與技能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核心,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結果的關系。
初中《科學》中明確指出,硝酸是一種強酸,且從物質分類的角度介紹了酸的通性。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從氧化還原反應和物質的特性角度去認識和理解硝酸的強氧化性、不穩(wěn)定性,進而以工業(yè)制硝酸為背景,引出不同價態(tài)的氮元素之間的轉化,這樣做是對初中內容的深化和完善。不僅能鞏固《化學1》中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的量等概念,也為《化學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體現了新教材對知識的“螺旋上升”的編排特色。
3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jié)課前,學生已經認識到硝酸是一種強酸,具有酸的通性,知道從物質的屬性、氧化還原反應和物質特性三大角度走進物質,能用已學的基本概念分析、解決問題,已基本具備用實驗的方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有:(1)認為活潑金屬與硝酸反應,還原產物為氫氣;(2)對銅和稀硝酸反應起時觀察到的紅棕色氣體,誤以為還原產物是二氧化氮等。學生遇到問題時,可能會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可以查詢資料、進行理論推導或實驗探究;也可進行類比學習、對比學習、歸納學習等。
4教學目標
4.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硝酸的化學性質;
(3)知道硝酸的工業(yè)制法,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知識網絡。
4.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硝酸的性質,讓學生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說、實驗驗證、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歷程。
(2)通過網絡搜索、網絡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根據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改進銅和濃硝酸的實驗,感悟實驗就在我們身邊與實驗改進的方向和方法。
4.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硝酸化學性質的探究,感悟科學精神的核心是質疑、崇實、探索和求真, 養(yǎng)成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勤于動手的態(tài)度。
(2)通過硝酸的用途、工業(yè)制法和學以致用,關注化學的運用和科技的發(fā)展,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學重難點
重點:硝酸的化學性質。
難點:用探究的方式,認識硝酸的強氧化性和不穩(wěn)定性。
6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應用了對教學資源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對硝酸氧化性的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策略、對學習過程和結論的多元評價策略等。采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手段進行信息情景設計、網上搜尋和播放實驗錄像;采用組裝微型實驗裝置進行實驗教學。
7課前準備
(1)學生復習酸的通性和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的量等基本概念以及濃硫酸的性質。
(2)教師深入了解教情、學情,有的放矢地做好多維的、彈性的預設。
(3)教學場所是有多媒體的電腦教室。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如下:
[隨堂實驗]:2支內放有銅絲的一次性針筒、10 mol?L-1的濃硝酸和1.0 mol?L-1的稀硝酸(分別放在從醫(yī)院回收附有膠塞密封的小藥瓶,如青霉素瓶)、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小燒杯,2個膠塞。
[演示實驗]:1瓶濃硝酸、1瓶濃鹽酸、1瓶紫色石蕊試液、1瓶久置的硝酸、1支試管。
8教學過程
8.1情景導入,從生活走進化學
[學生] 以“硝酸的用途”為關鍵詞,網絡搜索。
互相交流結果,了解硝酸的用途。
[教師導課] 硝酸與我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讓我們探究硝酸的性質。
設計意圖:網絡資源是信息容量很大,信息速度也很快,它包容了生活、生產和新科技的所有信息。網絡把學生的生活時空大大地拓展,從更廣闊的生活時空走進化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8.2自主學習,激活元認知
[自主活動一] 實驗桌上有一瓶濃硝酸。請通過觀察、查閱資料(主要是網絡和課本)或簡單實驗找出硝酸的物理性質。(過程和結果略)
[自主活動二] 請同學們回憶、整理已學過的硝酸的化學性質,并用一種代表物寫出離子方程式。
[已有知識]
(1)使指示劑變色: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2)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3)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H++OH-=H2O
(4)與堿性氧化物反應:2H++CuO=Cu2++H2O
(5)與某些鹽反應:2H++CO32-=H2O+CO2
[板書]一、物理性質:無色、揮發(fā)性的液體
二、化學性質: 1. 酸的通性
設計意圖: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發(fā)展水平和潛能,確信他們完全能勝任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8.3合作探究,構建新知識
[教師演示] 往盛有濃硝酸的試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振蕩。
[學生]觀察現象:溶液顏色先變紅后褪色。
產生困惑,形成認知沖突。
聯想推理:
學生甲: 假設1. 與次氯酸類似,濃硝酸具有強氧化性;
學生乙:假設2. 與二氧化硫類似,濃硝酸與石蕊形成不穩(wěn)定的無色物質。等……
設計實驗方案,互評:
假設1方案:
學生甲:銅與硝酸反應;
學生乙:碳與硝酸反應;
學生丙:硫酸亞鐵與硝酸反應……
假設2方案:把褪色的溶液加熱,觀察是否恢復紅色。
[教師演示] 在試管口套上氣球,把褪色的溶液加熱。
[學生] 觀察現象:溶液沒變紅而是變黃。
產生困惑,再一次形成認知沖突。
[教師出示] 一瓶久置的硝酸。
[學生]觀察、比較、推測原因。
進行結果分享、互評。(教師適時作出評價)
[播放] 硝酸受熱分解的實驗錄像:
[學生] 描述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
判斷:假設2失真。
困惑:硝酸真的具有強氧化性嗎?
[板書]2.不穩(wěn)定性(具體略)
[教師層啟] 大家儼然是小科學家了,硝酸是否具有強氧化性呢?大家設計的共同出發(fā)點是取還原性弱的物質與硝酸反應。大家思維開放、活躍、有創(chuàng)意,但課堂上準備的藥品和儀器是有限的(展示隨堂實驗的藥品和儀器)。我們先制定一個可行的實驗步驟吧。
[師生合作] 步驟:(1)把內放有銅絲的一次性針筒直接插入小藥瓶的膠塞,吸取0.5 mL濃硝酸(或稀硝酸),拔出后立即將針尖插入膠塞,以防漏液。觀察并記錄現象。
(2)拿去膠塞,再往針筒里吸蒸餾水至2.5 mL(注意與前者反應劇烈程度的比較),插上膠塞,觀察并記錄現象。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把針筒倒立,拿去膠塞,往針筒里吸入適量空氣,觀察并記錄現象。
(4)最后,往針筒里吸入2.5 mL的氫氧化鈉溶液,將針尖插入膠塞。
[生生合作] 兩人一組,同時進行濃、稀硝酸的對比實驗并記錄現象。
[學生甲] 銅與稀硝酸反應,觀察到的也是紅棕色氣體,其還原產物也是NO2。
[教師] 學生甲事實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值得發(fā)揚。為什么學生甲的實驗現象與其他同學不一樣?
[學生] 討論,交流。
一致認為:在實驗前未把針筒的活塞壓緊,筒內尚留有空氣。
[學生甲] 那還有更好的裝置嗎?
(在此,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自己的關于裝置改進方面的見解,這又是一次課堂生成的好機會,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如可把它處理為課后作業(yè))
設計意圖:化學實驗不僅對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而且現象直觀、真切、說服力強。在教學中,筆者回收了醫(yī)院里的一次性針筒和帶膠塞密封的小藥瓶,變廢為寶,積極進行實驗改進,把銅和硝酸的反應“觀察與思考”改為“活動和探究”,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了新知識。由于針筒和小藥瓶密封性能好,本實驗幾乎實現了零污染,是環(huán)保教育的好素材。
[問題解決] 硝酸是一種氧化性很強的酸,幾乎能與所有的金屬(金、鉑除外)反應,為什么可用鋁制容器或鐵制容器儲存和運輸?
[學生] 查閱課本,得出答案。歸納金屬與硝酸反應的規(guī)律:
⑴ 幾乎能與金、鉑外的所有金屬反應, 一般情況下: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為NO2;與稀硝酸反應的產物為NO。
⑵ 氧化性:濃硝酸>稀硝酸。
⑶ 常溫下,濃硝酸使鐵、鋁等金屬鈍化。
[板書]2. 強氧化性
(1)與不活潑金屬的反應(略)
[學生] 網絡搜索關鍵詞:碳與濃硝酸反應
觀看網絡動畫: 碳和濃硝酸反應
[生生合作] 觀察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
[板書](2)與非金屬單質的反應(略)
[學生] 書寫假設1的方案3―硫酸亞鐵與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3)與還原性化合物的反應(略)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三大強酸的性質和用途的比較。
交流、匯總。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性組織者把新知識通過已有知識的橋梁作用,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形成有意義的新知識。
[教師]順勢指出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工業(yè)上是如何制備硝酸?請思考課本中的問題解決,總結硝酸的工業(yè)制備原理,知道硝酸的工業(yè)制備流程。
[學生] 思考、討論、交流、補充。
[板書] 三、硝酸的工業(yè)制備(略)
設計意圖:用先行組織者策略整和課程資源,實踐“用教材教”,突破傳統元素化合物教學的物質中心模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把“”的知識置于真實的情景中“包裝”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自主、一層層揭開“包裝”,經歷獲取真知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成功后的喜悅。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探究學習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方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筆者采用了實驗錄像、動畫實驗和隨堂實驗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了課堂效率。
8.4合作總結,促進學后反思
[教師啟迪] 硝酸的性質主要有哪些?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獲知的?今后,我們將如何更全面地學習物質的性質?
[生生合作] 從方法和知識上對課堂進行梳理:
(1)硝酸的物理性質:看一看、聞一聞、查一查、試一試
(2)硝酸的化學性質
1)從物質的屬性角度
2)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
3)從物質特性角度
(3)硝酸的工業(yè)制備
1)制備原理
2)制備流程
設計意圖: 反思使人進步。探究式學習后,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學后反思,不僅能及時地落實知識點和學習方法,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8.5學以致用,從化學走向生活
[學生] 閱讀資料,解釋現象,交流看法。
2005年12月14日下午1點左右,一輛運載著48 t濃硝酸的槽罐車在途經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北環(huán)西路莊橋段時,突然發(fā)生泄漏,不斷有黃色的煙霧冒出來,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氣味,馬路旁靠近黃煙的植物已經出現腐蝕現象,葉子被熏得枯黃。而距事發(fā)地點不遠處就是村莊。接警后,市消防、公安、環(huán)保、安監(jiān)等部門啟動了化學危險品緊急處置預案。50余名消防隊員迅速趕到了現場。
(1)記者看到的黃色煙霧,是煙還是霧?
(2)觀察硝酸的顏色,為什么"煙霧"是黃色的?
(3)馬路邊上的植物出現腐蝕現象,葉子被熏得枯黃。推測硝酸具有什么性質?
(4)假如你是消防隊員,將啟用什么緊急處理方案?
9板書結構設計
參考資料:
[1]盧建筠主編.《高中新課程教學策略》.2004,5.
一、讓教學內容“動”起來
數學中有許多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都是一個“可見”的動態(tài)過程,如行程問題中相遇、追及、相背等運動形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的轉化推導過程,一些幾何體的拼合,物體數量上的增減等,它們都是由具體的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知識的,由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又往往容易脫離具體的實際去理解分析,從而造成困難。如何將這些知識問題形成過程再現在學生面前呢?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以動畫的形式讓這些知識問題“動”起來,讓它們重回具體的實體,以縮短學生在認識上的“距離”。如《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一課,先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依次分成不同等份的小扇形,再將半圓的小扇形相連排開,把另一個半圓的一排小扇倒轉,使兩排小扇的圓心相對,接著把它們重組,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把每次拼成等積轉化的過程與結果,并通過比較,容易地看出分得分數越多,就越接近長方形,最后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圓的面積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讓教學內容“閃”起來
人們常說“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這種現象,在小學生中很普遍,他們往往是只看到整體,而察覺不到部分,缺乏細致入微的觀察,導致抓不住關鍵,造成對知識的不完全認識、理解和掌握。如三角形這一整體中的“對應底高”,完整概念中的關鍵字詞,復雜圖、表中的某一線段或數據等等,都很容易被學生忽視。如何將這對應部分形象地予以強調呢?可以借助計算機的“閃爍”功能,將它們“閃”動,使學生直觀地看到關鍵部分與整體聯系,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三、讓教學內容“顯”出來
1.教學手段更加豐富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的是多媒體計算機設備,因而具備大量的數據信息處理功能,包含文字語言、聲音影響、圖形圖像等在內的諸多元素都可以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被合理地綜合運用,使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教學內容表達更加流暢。2.使用更加方便快捷當今流行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除卻使用多媒體計算機設備外,還配合使用互聯網絡。這一特點使得該項技術能夠徹底實現無紙化教學,任何教學指令的傳達將不再需要紙質材料的傳遞,而是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快速地實現師生交互,方便迅捷。更為重要的是,多媒體計算機設備的使用,能夠將一些教學信息集成一身,免去了教師需要大量準備教學用具的尷尬。3.師生互動更加通暢計算機輔助教學最大的特點除卻集成性之外,還有它的交互性。目前的大學規(guī)模比較龐大,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有些學生可能非常內向,不善于面對面地直接溝通。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的使用,能夠使這一類的學生通過電子信箱留言、QQ互動等方式直接與授課老師聯系,加強師生互動;除此之外,授課教師也可以預先設計好類似通關游戲或問卷等方式,通過媒體設備投射到大屏幕當中,現場與學生互動,增強學習效果。4.教學效果更加明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能夠較大程度地提升教學效果。由于多媒體設備的教學演繹通常聲形并茂,能夠把教學過程從單調的黑板板書當中解脫出來,課堂氛圍活躍,師生互動良好,學生求學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被有效調動,課程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二、將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應用于平面設計教學的益處分析
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擁有非常鮮明的特點,當把這些特色與平面設計教學做出融合對接時,會發(fā)現教學的益處非常明顯:第一,平面設計強調的是對構圖、色彩等元素的掌握,直觀感強,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對于課程案例的分析解讀,細微之處的變化都要向學生講述得特別詳細,否則不利于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消化。傳統的教學手段在此時就比較滯后,比如黑板板書不利于畫面的色彩傳達,而一些電教教學設備又不具備集成性的功能,在多項教學內容的轉換之間比較單板,容易浪費時間。計算機輔助教學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它能夠利用計算機通過屏幕投身的方式,將課程案例的圖形最大程度還原,并能夠保證色彩的逼真度,同時配合激光筆等設備的使用,放大構圖的線條,將畫面逐幀分解,詳細地對學生加以講述。第二,方便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使用?,F在的平面設計教學內容多涉及一些應用軟件的學習。比如PhotoShop、3DMAX、CorelDRAW、Illustrator等軟件的學習。這些應用軟件必須使用計算機設備運行加載,所以,對于這一類型的平面設計教學必須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第三,有利于現場進行教學訓練。平面設計重在應用,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際應用當中是這門課程的一個重要授課理念。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有利于學生現場進行教學訓練?,F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中使用的計算機多為通用計算機,能夠執(zhí)行任何的指令,所以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在原有的設計圖稿基礎上方便地進行修改和再創(chuàng)作。而其他的教學手段則不能如此便捷。比如黑板板書,如果擦去原圖將無法即時復原;電化教學則只能觀摩預先準備好的幻燈片,卻不能現場更改帶有設計案例的幻燈片,無法讓學生自己再創(chuàng)作。
三、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在平面設計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平面設計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發(fā)生了很多的改變,它既保留了傳統的繪畫學習,同時又融入了很多現代設計工具的學習,因此,將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應用于平面設計教學,已經成為趨勢所在。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配合教學內容的安排,方便學生的學習現代的平面設計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課程內容偏向應用軟件的學習。比如Adobe、PhotoShop等。學習這些知識時,為了更好地方便學生的使用,一般會配套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除此之外,對于一些定向方向的培養(yǎng),也需要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比如平面設計專業(yè)可能會培養(yǎng)一些平面設計、圖像處理行業(yè)的學生,他們可能需要在求學階段掌握一定的圖形設計、標志設計、包裝設計、圖像處理、數碼制作、動畫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識,這些教學內容的設計,如果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來完成,將會事半功倍。2.方便教師更完善地制作多媒體課件,優(yōu)化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能夠使得教學材料更加的豐富多彩,教學效果也更為明顯。平面設計教學中涉及的教學材料多是色彩豐富、感官明快的素材,所以,授課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常用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來組合這些素材,用以課堂教學。比如可以組合使用Authorware、Flash、Premiere、PowerPoint等應用軟件,通過Flash軟件將課程案例中的畫面線條逐一展現,配合解說該線條的表達作用和對構圖的影響,然后用Premiere軟件將老師的講解錄制成音頻素材,配合畫面出現,重點解析案例的難點與重點,接著用PowerPoint軟件將這些素材組合成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以供學生學習。3.為師生互動搭建平臺,增強學習效果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另一個優(yōu)勢在于它超強的互動性。由于該項技術采用的設備是多媒體計算機,擁有友好的交互界面,能夠讓授課教師隨停隨放,當學生對某個課程案例的講解感到疑惑時,教師可以即時停頓,保留學生質疑的畫面,然后逐幀播放,細細講解。同時,對于已經講授完成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方便的回放,進行重復學習;對于平行的難點重點,也可以方便的跳轉,選擇性地進行對比學習;對于素材的切換,也可以即時地退出或加入,轉換自如。即便存在操作的失誤,也可以即時地排除。
四、結語
一、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理論,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并把情境創(chuàng)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這種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采用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科書和媒體等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便稱為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教科書運用講授、板書及其他的教學媒體作為教學手段與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像海綿吸水般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學生處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動的接受者和輸對象;教科書是學習內容的載體;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與手段。新的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與手段。新的媒體的介入使“書灌”變成了“電灌”,并沒有引起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那么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又是怎樣的呢?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對象;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輸者與灌輸者。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huán)境作為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的四個要素,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成為穩(wěn)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結構。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并用其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學習環(huán)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發(fā)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確定以下教學內容步驟
課前先深入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情況。因為有些學生或自學或通過其它途徑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學目標中確定的教學主題,這樣他們就有可能希望能通過課堂教學獲取教學主題相關知識的深化;而有些學生則對這些知識內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統”一章中有些學生已經學會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對“操作系統” 、“文件夾”、 “文件”等的概念卻搞不清楚。對了解到的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同學生層次進行不同的教學內容上的制定。即將一節(jié)課的知識分成幾個層次:基礎、提高。因為Windows98操作系統提供的一種可視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開文件”、“文件復制”……,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掌握的,而這些又是以后課程必需的基礎,所以我將它歸入基礎部分;而"資源管理器"則涉及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就相對難了些,我就把它歸為提高部分;仔細分析知識點,基礎部分中找重點,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學生們會不甚重視或者對在了解學生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強調;提高部分則挖掘基礎。制定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問題。
四、教學過程中的設計
一、“化被動為主動”翻轉教學模式應用的優(yōu)勢
翻轉教學譯自“Flipped Teaching”,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學習的新知識并由在課前觀看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替代,在課堂上,教師不再講授知識點,而變成輔導學生完成原來需要在課后完成的作業(yè)。這樣將課外的時間轉變成了課堂的延伸,讓局限的上課時間變成無限,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學生面對疑難也能更好的得到教師針對性的輔導,同時學生之間還能有更多的交流。因此,這種教學模式也叫做反向課堂、反向指導等。
將翻轉教學應用于會計電算化課程,可以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會計電算化的理論和操作,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通過個人自學所不能解決的疑問,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的時間被釋放,可輔導每一位有需求的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設定目標和管理自己時間的能力,實現教學過程中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的效果。
二、基于任務的翻轉會計電算化課堂設計
(一)依據會計電算化工作崗位的要求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工作任務
在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講解者和傳授者控制課堂,學生只能機械式的學習和聽教師講解的知識。在整個課堂活動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始終要跟隨教師的思路和設計的規(guī)定模式,這樣就壓制了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主動思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推動者,而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薦知識,而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輔助者,為此,在會計電算化課堂上教師應該確定和制定合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實踐教學,達到開發(fā)學生必要的職業(yè)技術和就業(yè)技能的教學目標。
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將目前以理論為基礎的會計電算化課程開發(fā)為以項目為核心的課程,教師要深入企業(yè)進行實踐和調研,明確企業(yè)內實際會計工作崗位對會計電算化應用的各項要求,按照崗位工作需求設計教學模塊,從職業(yè)活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來組織教學內容,將企業(yè)一線員工的會計電算化工作內化為以能力為本位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任務。以制造業(yè)會計電算化核算為例,可根據工業(yè)企業(yè)籌建期設計啟用財務系統、財務初始化工作任務,根據企業(yè)采購業(yè)務、生產業(yè)務、銷售業(yè)務、固定資產業(yè)務、工資處理業(yè)務等作業(yè)程序根據不同的情景設計不同的工作任務。
(二)基于會計電算化工作任務制作微課程以供學生課前學習
由于翻轉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教師需要依據每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提前制作微課以供學生進行學習。微課不是短小的教學片斷,而是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全過程。由于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為10分鐘左右,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至8分鐘。微課相對于傳統課堂更加精簡,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的教學,其問題聚集、主題突出的特點與任務驅動的會計電算化項目教學模式更加吻合。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會計崗位設計不同的會計電算化工作情景,依據特定情景將如何完成會計電算化核算的過程制作成一個微課,全部微課可以設計成連貫的會計工作流程,學生完成所有微課的學習也就完成了整個會計電算化崗位的工作。
在課前自學微課的方式,能更加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由于每個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自學微課的過程中,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反復觀看微課進行學習,甚至在觀看微課中可以暫停視頻,根據自身情況合理規(guī)劃學習時間,這些是課堂統一學習所不能實現的。
(三)課內模擬工作情景設計多環(huán)節(jié)、多渠道教學活動內化知識提升學生技能
由于學生已經在課前通過微課對每一節(jié)課的工作任務進行了學習理解,因此在課內主要是強化學生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中需要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在課堂中學生是中心,教師是輔導,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完成課內活動的表現,教師針對有困難的學生給與指導和輔助,解釋疑難幫助學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