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商務會議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不可從頭到尾沉默到底。
3.不可取用不正確的資料。
4.不要盡談些期待性的預測。
5.不可做人身攻擊。
6.不可打斷他人的發(fā)言。
7.不可不懂裝懂,胡言亂語。
8.不要談到抽象論或觀念論。
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過程中,對合作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是禮儀在商務活動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商務禮儀以禮儀為基礎和內容,它與禮儀有著共同的基本原則:尊重、友好、真誠。
商務交談技巧
不論同他人所進行的交談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若想取得較好的交談效果,有助于交談對象彼此之間的理解與溝通,通常都必須考慮到下述六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交談對象 同誰(Who)交談。與同事交談和與客戶交談,與職位比自己高的人和與職位比自己較低的人交談,都顯然應當有所不同。
(2)明確交談目的 為什么( Why)要交談。對這個問題,需要深思熟慮,不然就有可能勞而無功,枉費口舌。
(3)明確交談方式 采取哪一種方式(Which)進行交談。它與交談效果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因果關系。
(4)明確交談主題 談什么( What)內容。交談必須圍繞主題展開,否則,東拉西扯,不得要領,其結果可想而知。
(5)明確交談場合 在哪里(Where)進行交談。談判桌上的交談與休閑場合下的交談是不同的。不同的地點,談話的氛圍、態(tài)度與主題等也有所不同。
(6)明確交談技巧 怎樣交談( How)效果更好。交談中如能正確使用一些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不講技巧,其結果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與愿違。
以上六個問題,簡稱談話的5W1 H 原則 ,它是每位商界人士都應當熟悉并做到的談話禮儀要求。
名片禮儀
交換名片是人們社交交際中常用的一種介紹方式。一般來說,名片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使用者要求社會認同、獲得社會尊重的一種方法方式,對商務人員來說,名片還是所在組織形象的一個縮影。
遞送名片
在社交場合,名片是自我介紹的簡便方式。交換名片的順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 。當與多人交換名片時,應依照職位高低的順序,或是由近及遠,依次進行,切勿跳躍式地進行,以免對方誤認為有厚此薄彼之感。如果自己這一方人較多,則讓地位較高者先向對方遞送名片。遞送時應將名片正面面向對方,雙手奉上。眼睛應注視對方,面帶微笑,并大方地說:這是我的名片,請多多關照。如同外賓交換名片,可先留意對方是用單手還是雙手遞名片,隨后再跟著模仿。因為,歐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慣于用一只手與人交換名片;日本人則喜歡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對方的名片。
名片的遞送應在介紹之后,在尚未弄清對方身份時不應急于遞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視同傳單隨便散發(fā)。遞送名片的先后沒有太嚴格的講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遞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遞名片。出于公務和商務活動的需要,女性也可主動向男性遞名片。
接受名片
接受他人名片時,應起身或欠身,面帶微笑,恭敬地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名片的下方兩角,并輕聲說:謝謝! 能得到您的名片十分榮幸!如對方地位較高或有一定知名度,則可道一句久仰大名之類的贊美之詞。接過名片后,應十分珍惜,并當著對方的面,用30 秒鐘以上的時間,仔細把對方的名片看一遍。隨后當著對方的面鄭重其事地將他的名片放入自己攜帶的名片盒或名片夾之中,千萬不要隨意亂放,以防污損。如果接過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或漫不經心地隨手向口袋或手袋里一塞,是對人失敬的表現。倘若一次同許多人交換名片又都是初交,那么最好依照座次來交換,并記好對方的姓名,以防搞錯。
索取名片
在公共場合如欲索取他人名片,需要講究策略和方法,既要確保要到名片,又要爭取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索取名片有以下四種常規(guī)方法:
(1)交易法。君欲取之,必先予之。即一方主動給對方遞上自己的名片,一般而言,對方也會禮貌地給主動的一方遞上自己的名片,以示相互間的友好與尊重。
(2)激將法。給對方遞送名片的同時,禮貌地說:這是我的名片,請多關照。能否有幸與您交換一張名片?
(3)謙恭法。 向對方說:不知以后如何向您請教?謙恭要講究對象,一般與比自己位高年長者交往時采用此法。
(4)平等法。跟與自己年齡、職位等相當者交往并想獲取對方名片時,可向對方說:不知以后如何與你聯系?
為了查找和使用方便,宜分類收藏他人的名片。對個人名片則可按姓氏筆畫分類,也可依據不同的交際關系分類。要留心他人職務、職業(yè)、住址、電話等情況的變動,并及時記下有關的變化,以便通過名片掌握每位客戶、每個朋友的真實情況。
握手禮儀
握手是商務活動中見面、接待、迎送時常見的禮節(jié)。握手含有感謝、慰問、祝賀或相互鼓勵的表示。
握手的標準方式
行至距握手對象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用力適度,上下稍晃動3、4次,隨即松開手,恢復原狀。與人握手,神態(tài)要專注、熱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視對方雙眼,同時向對方問候。
握手的先后順序
男女之間握手,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方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歡迎;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時精神要集中,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握手時不要看著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這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后再握手。
(1)職位、身份高者與職位、身份低者握手,職位、身份高者先伸手
(2)上級與下級握手,上級先伸手
(3)長輩與晚輩握手,長輩先伸手
(4)女士與男士握手,女士先伸手
(5)年長者與年幼者握手,年長者先伸手
(6)已婚者與未婚者握手,已婚者先伸手
(7)社交場合的先至者與后來者握手,先至者先伸手
(8)老師與學生握手,老師先伸手
基本規(guī)律:尊者決定 (尊者先伸手)
握手的力度
握手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應當稍許用力,但以不握痛對方的手為限度。在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與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握手時間的長短
握手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面者,一般應控制在3秒鐘以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松開。即使握同性的手,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但時間過短,會被人認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握手的禁忌
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戴著墨鏡,另一只手也不能放在口袋里。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握手時不宜發(fā)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分客套,這只會讓對方不自在,不舒服。與基督教徒交往時,要避免交叉握手。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視為不吉利。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除長者或女士,坐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1)握手時,另一只手拿其他東西
(2)戴著墨鏡握手
(3)戴著手套握手
(4)用左手握手
(5)用雙手與異性握手
(6)僅僅握住對方的指尖
(7)拒絕與人握手
握手的時機:
(1)遇見認識的人(相見)
(2)與人道別(離別)
(3)被相互介紹
(4)安慰某人
(5)恭賀
(6)致謝
某些特殊情況
(1)若是一個人需要與多人握手,則握手時亦應講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長者后年幼者,先長輩而晚輩,先老師后學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級后下級,先職位、身份高者后職位、身份低者
(2)不可越過其他人正在相握的手去同另外一個人握手
(3)在接待來訪者時,當客人抵達時,應由主人首先伸出手來與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出手來與主人相握。
稱呼禮儀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yǎng)、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系發(fā)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如何做到不失禮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張冠李戴的消極作用和不良影響。
第二,事先要有充分的準備 。 交際剛開始時,一般雙方都要互相介紹,但比較簡略,速度也快,印象難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對會見對象的單位、姓名、職務、人物特征有個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經過介紹后,印象就比較深刻。必要時,在入室落座或會談、就餐前,再做一次詳細介紹。有條件的,交換名片則更理想。
第三,要注意觀察對方的特征,掌握記憶方法。 介紹,要留意觀察被介紹者的服飾、體態(tài)、語調、動作等,特別注意突出特征或個性特征。對統(tǒng)一著裝的人,要格外注意觀察高、矮、胖、瘦、臉形、戴不戴眼鏡等。
第四,注意掌握主要人物。
商務交際場合,人員一般都較多,有時一下難以全部記住,那么這時你要首先注意了解和熟悉主要對象 (帶隊的負責人)和與自己對等的對象(指單位、所從事的業(yè)務、職務、級別與自己相同者)。現在,一般都不太講究主客、主從關系的禮節(jié),單從行止、座位的位置上判斷是不準確的。如有的人把來客中的司機當成了經理,弄得經理很難堪,那將會十分尷尬。
稱呼的分類:在工作崗位上,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總的要求,是要莊重、正式、規(guī)范:
(1)職務性稱呼: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示身份有別、敬意有加,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稱呼。
(2)職稱性稱呼:可只稱職稱、在職稱前加上姓氏、在職稱前加上姓名(適用于十分正式的場合)
(3)行業(yè)性稱呼:如老師、醫(yī)生、會計、律師等,也可以在職業(yè)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別性稱呼:對于從事商界、服務性行業(yè)的人,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別的不同分別稱呼小姐、女士或先生 。
(5)姓名性稱呼:在工作崗位上稱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間。
鞠躬禮儀
鞠躬即彎身行禮,源于中國的商代,是一種古老而文明的對他人表示尊敬的鄭重禮節(jié)。它既適用于莊嚴肅穆或喜慶歡樂的儀式,又適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
鞠躬禮的分類
一種是三鞠躬。敬禮之前,應脫帽或摘下圍巾,身體肅立,目光平視,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 度,然后恢復原樣,如此連續(xù)三次。
另一種是深鞠一躬(15 度~ 90 度) ,幾乎適用于一切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在初見的朋友之間、同志之間、賓主之間、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禮。
鞠躬禮的動作要領
面對受禮者,應立正站好,隔二三步,以腰部為軸,整個腰及肩部向前傾15 度~ 90 度(具體的前傾幅度視行禮者對受禮者的尊敬程度而定),并攏雙腳,身體上部向前傾,視線由對方臉上落至自己的腳前,而后回復直立姿態(tài)。
男性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女性雙手合起放在身體前面。
彎腰速度適中,之后慢慢抬頭直腰。
行禮時要注目,不可斜視,受禮者同樣,禮畢抬起身時,雙目有禮貌的注視對方。
鞠躬禮的注意事項
施禮時,目光不得斜視和環(huán)顧,不得嘻嘻哈哈,口里不得叼煙卷或吃東西,動作不能過快,要穩(wěn)重、端莊,并帶有對對方的崇敬感情。通常,受禮者應以與施禮者的上體前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還禮;但是,上級或長者還禮時,不必以鞠躬還禮,可以欠身點頭或握手答禮。
鞠躬禮在東南亞一些國家較為盛行,如日本、朝鮮等。在接待這些國家的外賓時,要行鞠躬禮,要注意三項禮儀準則: 1、受鞠躬應還以鞠躬禮; 2、地位較低的人要先鞠躬; 3、地位較低的人鞠躬要相對深一些。
鞠躬禮運用的場合
①遇到客人、同事、表示感謝或回禮時,15度鞠躬; ②接送客戶時,30度鞠躬禮。 ③初見或感謝客戶時,行45度鞠躬禮。
致意禮儀
致意,無論是對相識的人還是初次見面者,都是一種表達友好、禮貌最常用的禮節(jié)。 致意的禮規(guī)
1. 致意要講究先后順序。通常應遵循:年輕者先向年長者致意:學生先向老師致意;男士先向女士致意;下級先向上級致意。
2. 向他人致意時,往往可以兩種形式同時使用,如點頭與微笑并用,起立與欠身并用。
3. 致意時應大方、文雅,一般不要在致意的同時,向對方高聲叫喊,以免妨礙他人。
4. 如遇對方先向自己致意,應以同樣的方式回敬,不可視而不見。
致意的形式
點頭致意
點頭致意往往在公共場合遇到相識的人而相距較遠時;與相識者在一個場合多次見面時;對一面之交或不太相識的人在社交場合見面時,均可微笑點頭向對方致意,以示問候,而不應視而不見,不理不睬。施禮時,一般應不戴帽子。具體做法是:身體要保持正直,兩腳跟相靠,雙手下垂置于身體兩側或搭放于體前,目視對方,面帶微笑,頭向前下微低。注意不宜反復點頭,也不必幅度過大。
欠身致意
欠身是一種表示致敬的舉止,常常用在別人將你介紹給對方,或是主人向你奉茶等時候。 行欠身禮時,應以腰為軸,上體前傾15即可。行禮時應面帶微笑注視對方。如果是坐著,欠身時只需稍微起立,不必站立起來。
舉手致意
行舉手禮的場合,與行點頭禮的場合大致相似,它最適合向距離較遠的熟人打招呼。 行舉手禮的正確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著對方,輕輕向左右擺動一兩下。不要將手上下擺動,也不要在手部擺動時以手背朝向對方。
一是必須有約在先。為了確保贊助活動取得成功,并且防止其發(fā)生種種變故,一般而言,凡重大的贊助活動在正式實施以前,贊助單位與受贊助者雙方均應正式簽訂贊助合同或贊助協議,并且經公證機關進行公證。這樣一來,雙方所自各自承擔的權利與義務便被正式規(guī)定下來。任何一方如有違反,使可被依約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是必須審慎行事。在贊助的實施過程中,贊助單位必須處處審慎而行。既要認真履約,又要爭取社會的理解與被贊助者的支持。對于受贊助者一定要平等相待。不要為此而以“救世主”自居,時時趾高氣揚,處處討價還價,因而令對方產生逆反心理,好心辦了壞事。必須明確的是,贊助絕非一種單方面的賞賜。在贊助活動中,雙方往往都是有利可圖的。
三是必須擴大影響。在可能的情況下,贊助單位在實施贊助計劃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而且還要善于巧借良機,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前提下,對自己進行適度的宣傳,以求擴大本單位的社會影響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不過在宣傳時必須講究技巧,切勿自吹自擂,令人生厭。
四是必須嚴守承諾。進行贊助時,贊助單位務必要言而有信,兌現承諾,在指定的時間內,將自己擬贊助的財物如數全部到位。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情況,都不允許贊助單位拖延時間,取消贊助。削減數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物抵款等等,也是不許可的。贊助單位如果真的那么作了,不但是一種單位方面的毀約行為,而且還表明自己原先的承諾僅僅是為了沽名釣譽。
再次,需要搞好會務的安排。在贊助活動正式實施之際,往往需要正式舉行一次聚會,將有關的事宜公告于社會。這種以贊助為主題的贊助會,在贊助活動中,尤其是大型的贊助中,大都必不可少。有時,人們亦稱之為贊助儀式。它主要是為了向全社會公告贊助活動正式啟動,是贊助活動中作用巨大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
根據商務禮儀的規(guī)范,贊助會通常應由受贊助者出面承辦,而由贊助單位給予其適當的支持。
贊助會的舉行地點,一般可選擇受贊助者所在單位的會議廳。亦可由其出面,租用社會上的會議廳。用以舉行贊助會的會議廳,除了其面積的大小必須與出席者的人數成比例之外,還需打掃干凈,并且略加裝飾。
舉行贊助會的會議廳之內,燈光應當亮度適宜。在主席臺的正上方,或是面對會議廳正門之處的墻壁上,還需懸掛一條大紅橫幅。在其上面,應以金色或黑色的楷書書寫著“某某單位贊助某某項目大會”,或者“某某贊助儀式”的字樣。前一種寫法,意在突出贊助單位;后一種寫法,則主要是為了強調接受贊助的具體項目。
一般來講,贊助會的會場不宜布置得美輪美奐。過度豪華張揚。否則,極有可能會使贊助單位產生不滿,因為它由此可能產生受贊助單位不務正業(yè)華而不實的感覺。
參加贊助會的人士,既要有充分的代表性,又不必在數量上過多。除了贊助單位、受選購助者雙方的主要負責人及員工代表之外,贊助會應當重點邀請政府代表、社區(qū)代表、群眾代表以及新聞界人士參加。在邀請新聞界人士時,特別要注意邀請那些在全國或當地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人員與會。
所有參與贊助會的各界人士,在與會之時,皆須身著正裝,修飾儀表,并且檢點個人的舉止動作。贊助會的整體風格是莊嚴而神圣的,因此任何與會者都不能與之唱反調。
依照常規(guī),一次贊助會的全部時間,不應當長于一個小時。因此贊助會的具體會議過程,必須既周密,又緊湊。贊助會的具體會議過程,大致上共有如下六項:
第一項,宣布贊助會正式開始。贊助會的主持人,一般應由受贊助單位的負責人或公關人員擔任。在宣布正式開會前,主持人應恭請全體與會者各就各位,保持肅靜,并且邀請貴賓到主席臺上就座。
關鍵詞:商會;權利;義務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9-0296-01
商會在其本質上是一種自治性組織,從各國當前商會立法對商會職能或權利的規(guī)定來看,其主要體現為一種自治權利。即商會基于會員章程或法律規(guī)定而取得的一種在組織內部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權利。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一種公權力與私權利混合體,它與國家權利不同之處在于國家權利是一種強制型權力,而它主要是一種報償型權力,更多的帶有私權利的色彩。商會是由商業(yè)自然人和商業(yè)組織組成的以維護商人利益為主旨的社會團體,它有別于政府的統(tǒng)治管理,實行的是民主自治的治理模式。相應地從各國商會立法條文看,其義務主要表現為一種協力義務,即協助和支持商人維護自身利益,促進商業(yè)繁榮的義務。它體現為一種附屬型義務,起一種幫助、扶持作用。
一 商會的自治權利
1.制定規(guī)章權
制定規(guī)章權是指商會為了進行正?;顒右詫崿F其組建宗旨而所具有的制定一定規(guī)章制度的權利。商會的規(guī)章從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四類:①基本性規(guī)范。即商會的章程,它是商會組織及運行的規(guī)范,一般包括商會目的、會員資格、入會與退會程序、組織機構、財務管理等內容。②行為規(guī)范。主要包括會員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行業(yè)準則,前者主要是指商業(yè)倫理行為準則,后者主要指商業(yè)技術標準和工藝要求。③懲罰規(guī)則。主要是指商會對違反章程或行為規(guī)則的個體是否應當懲罰以及如何懲罰的規(guī)定。④解決爭端規(guī)則。主要規(guī)定商會成員相互發(fā)生爭端時如何適用程序解決問題。商會制定規(guī)章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國家制定法缺陷的彌補,有時甚至成為一些現代制定法產生的淵源,并且它更具有針對性和獨到的功能優(yōu)勢。
2.監(jiān)督管理權
監(jiān)督管理權是指商會管理會員的權利。其主要內容有:①批準許可權。即允許企業(yè)享有在某行業(yè)或某產品上從事某項活動資格的權利。如在德國,汽車等行業(yè)的項目審批權都是由行業(yè)協會來行使;我國國家經貿委在2001年決定把原由政府部門承擔的室內裝飾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資質和項目經理審查與頒發(fā)證書工作由中國室內裝飾協會來承擔。②認證權。即商會對本行業(yè)產品的質量規(guī)格、產地等方面進行認定和鑒別的權利,由于商會最為了解行業(yè)的各種信息,故各國(地區(qū))大都規(guī)定了商會的認證權。如我國2000年的《行業(yè)協會管理的暫行辦法》第7條,《德國工商會法》第3條,《日本商工會議所法》第9條等。③日常管理權。指商會對其成員進行日常經營管理權利,如《韓國商工會議所法》第5條。④標準制定和實施權。即商會由于其專業(yè)化背景和信息優(yōu)勢而獲得的一種標準制定權利。如在美國,標準主要由私人性質的行業(yè)、團體制定。
3.解決爭端權
解決爭端權是指商會對有關內部事務或行業(yè)事務進行裁決或調解的權利。解決爭端權是商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權利,其必要性表現為:①爭端解決權的實質是一種自決權。而自決權是自治權不可或缺的構成,它同前述規(guī)章制定權、監(jiān)督管理權以及將述的訴訟權一起構成了功能完備的系統(tǒng)。②賦予商會爭端解決權是回應社會復雜性的需要。為了防范因某個爭端誘發(fā)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秩序紊亂,國家通過它將爭端消弭于系統(tǒng)內部而不至于將爭端及其社會影響延展至其系統(tǒng)和整個社會層面從而降低了社會復雜性。③賦予解決爭端權是商會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一方面,商會由于其專業(yè)性和信息方面等優(yōu)勢而適合介入爭端之中勝任仲裁、調解之職;另一方面只有通過賦予商會爭端解決權才能使其他自治權落到實處。④爭端解決權是商會歷史發(fā)展“路徑依賴”的結果。通過商會來解決成員內部紛爭歷史由來已久,不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只要有商會,爭端解決權都是不可或缺的制度構架。
4.訴訟權
訴訟權是指商會享有以自己的名義提訟或參與訴訟的權利,主要有如下幾種情形:①當商會的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損害時,商會有權直接提訟。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49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的訴訟的當事人,其中“法人和其他組織”中就包含了商會。②當商會成員企業(yè)利益受損不便出面時,商會應當享有訴訟權。③當商會所代表團體利益受到侵害時,商會享有基于團體利益維護而產生的訴訟權。雖然此點在我國法律中無明確規(guī)定,但從立法研究與司法實踐的發(fā)展來看,其乃大勢所趨。④充當訴訟委托人。⑤支持訴訟。即對受產物,損害會員單位提訟給與物質和法律幫助。
二 商會的協力義務
1.聯絡工商的義務
商會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不可缺少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政府與企業(yè)、企業(yè)與企業(yè)、企業(yè)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因此,商會的首要義務在于聯絡工商,即在商會會員與會員、商會會員與政府、商會會員與國外商人、商會與其他組織之間起協調聯絡職責。如《法國商會法》第16、17條規(guī)定; 1952年《工商業(yè)聯合會組織通則》第2條之規(guī)定等均體現了這一內容。
2.調查商情的義務
商會之所以能在市場經濟中得到繁榮與發(fā)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信息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則來源于其對商情的調查。圍繞此義務,商會主要具有的下面兩方面職責:一是制作商業(yè)報告,為政府提供商業(yè)建議。二是建立預警機制,為會員提供商業(yè)咨詢。即在建立商業(yè)信息統(tǒng)計的基礎上,采集分析對商業(yè)有害的數據和情報,檢測其動態(tài)情況,及時預警信息并為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提供各種信息咨詢。
3.維護商序的義務
市場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其繁榮與發(fā)展需要經濟得到有序安全的運行,維護市場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在本質上就是維護最廣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商會最終也最重要的任務就要落實到維護商序上來。商會維護商業(yè)秩序的義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極義務,即商會不作為義務。
如商會不得營利,商會不得為特定政黨所利用,商會不得從事不正當競爭等;二是積極義務,即商會積極參與立法建議和維護商品經濟法律秩序的義務。此義務在我國當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如商會與反壟斷、反傾銷,商會與企業(yè)信用制度建設,商會與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商會與國企改革,商會與政府職能轉變;商會與商事仲裁等均有待深入研究。
在任何情況下,工作人員均不得對觀眾惡語相加,或譏諷嘲弄。對于極個別不守展覽會規(guī)則而亂摸亂動、亂拿展品的觀眾,仍須以禮相勸,必要時可請保安人員協助,但不許可對對方擅自動粗,進行打罵、扣留或者非法搜身。
第三,要善于運用解說技巧。解說技巧,此處主要是指參展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向觀眾介紹或說明展品時,所應當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體而論,在宣傳性展覽會與銷售性展覽會上,其解說技巧既有共性可循,又有各自的不同之處。
在宣傳性展覽會與銷售性展覽會上,解說技巧的共性在于:要善于因人而宜,使解說具有針對性。與此同時,要突出自己展品的特色。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注意對其揚長避短,強調“人無我有”之處。在必要時,還可邀請觀眾親自動手操作,或由工作人員對其進行現場示范。此外,還可安排觀眾觀看與展品相關的影視片,并向其提供說明材料與單位名片。通常,說明材料與單位名片應常備于展臺之上,由觀眾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