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護理外科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高血壓腦出血的發(fā)病原因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fā)病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長期高血壓使腦小動脈形成微動脈瘤,主要分布與基底神經節(jié)豆紋狀動脈供應區(qū)及橋腦,在血壓驟升時,微動脈瘤可能破裂而引起出血;(2)高血壓引起的腦小動脈痙攣可能造成其原端腦組織缺氧壞死,發(fā)生點狀出血和腦水腫;(3)腦動脈的外膜和中層在結構上遠較其他器官的動脈為薄弱,可能是腦出血比其他內臟出血多見的一個原因;(4)高血壓可加重、加速或導致腦小動脈玻璃樣變或纖維樣壞死,它使血管內膜大為削弱,促使形成夾層動脈瘤,繼而破裂出血。
2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進展
2.1病因及診斷長期高血壓是導致高血壓腦出血的最常見的原因,主要病變血管為直徑100-400微米的腦穿支動脈。腦穿支動脈以直角發(fā)自供血動脈,無側支循環(huán),所以血壓升高時無分流血管。隨血壓的升高,穿支動脈出現(xiàn)Charcot-Bouchard(粟粒狀)動脈瘤,從而易出現(xiàn)腦出血。豆紋動脈、丘腦穿支動脈、中腦周圍基底動脈分支、小腦上動脈及下后動脈供血區(qū)均是高血壓腦出血的高發(fā)區(qū)。其他最主要的病因是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及其它血管畸形、腫瘤。
CT檢查是早期診斷的關鍵,它能清楚地區(qū)分是出血還是缺血性卒中,動脈瘤能確定出血量的大小和部位,顯示引起腦出血的結構異常,如動靜瘤、動靜脈畸形和腦腫瘤,還可顯示并發(fā)癥,如腦病、腦室內出血或腦積水。應用造影劑能進一步顯示可疑的血管畸形。MRI和MRA和其有效檢查方法一樣有助于查明血管畸形和動脈瘤等病變。MRI診斷海綿狀血管畸形明顯優(yōu)于CT及血管造影,并能提供有關腦出血時程的詳細資料。
2.2早期觀察和處理
1.明確學習目標
每一輪外科護理學教學開始時,先明確介紹外科護理學的知識框架和主要內容,本課程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并結合實際令學生明白學習外科護理學有什么用途。引導學生在日常見聞中印證外科護理學所學的知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機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學習的時候能夠有目標、有動力。
2.改良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
PBL教學方法在醫(yī)學職業(yè)教育中頗受推崇,不少的研究者都曾在各門課程中應用這種教學方法,但比較成熟的模式和方法主要面向臨床醫(yī)療專業(yè)學生。筆者也曾對護理專業(yè)學生進行過嘗試。道德標準與價值觀念、經濟文化背景、培養(yǎng)目標、教育環(huán)境與資源、改革時機、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接受度、招生數、生師比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對這一新事物的理解和實施效果。但由于護理學生在學習和將來的工作方面與臨床醫(yī)療專業(yè)學生是有一些差異的,所以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下照搬這種模式就很難順利實施。
2.1傳統(tǒng)PBL教學應用于護理專業(yè)學生的困難
目前雖然不斷在進行教學改革,但由于存在研究時限較短,改革幅度較小的問題,而PBL教學對于教學師資、環(huán)境、時數以及教學設計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PBL教學改革所需的大環(huán)境在短期內是難以實現(xiàn)的。具體到對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等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師資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數量不夠和業(yè)務素質欠缺兩方面。傳統(tǒng)的PBL教學要求的師生比大約在1∶8[1,2],而現(xiàn)今高校各專業(yè)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令師生比例難以達到這個比例。雖然目前的師資參加過一些PBL教學的學習和培訓,但離熟練的組織和駕馭PBL課堂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并不能滿足PBL教學的需求。另外,PBL教學還要求教師的臨床業(yè)務素質較高,而目前年輕的教師也需一些時日才能完成PBL教學專用教案的編寫和過程的管理,以擔此重任。筆者嘗試開展PBL教學選擇的教學對象是本科學生和涉外護理方向的學生。雖然這些學生平時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相對較高,但是多數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仍沒有設想過在將來的工作中獨立思考,而且目前的醫(yī)療體制也并沒有對護理人員提出這種要求,所以在課程繁多、課外活動豐富的現(xiàn)狀下,同學們給自己的定位大多就是各科目考試成績優(yōu)秀或者合格,能幫助自己拿到獎學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實施PBL教學就難以較高質量地完成了,甚至有學生會考慮課外活動中的出色表現(xiàn)也能幫助自己拿到獎學金而放棄參與PBL教學。另外,學生課程在深度方面的要求有限,學生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課程廣度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某一門課程中開展傳統(tǒng)的PBL教學較難把握學習深度的要求以及找準教學中心問題,常常給學生以淺嘗輒止、難以盡興的感覺?;谝陨显?,筆者摸索著在傳統(tǒng)的PBL教學方法基礎上進行改良,嘗試實施一種新的方式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目前暫把這種方式稱為“小講課”。發(fā)現(xiàn)小講課基本上也能實現(xiàn)“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自學方法”這個重要目標,但是這種方法更靈活,更容易實施。
第一篇:柔性護理在肝膽外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肝膽外科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年齡(42.5±3.6)歲。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治療,12例腹部外傷,14例肝膽結石,13例急性膽囊炎,21例急性闌尾炎。經患者同意,根據不同護理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對比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及日常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柔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心理護理: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由于擔心病情,或經濟壓力等原因,心理負擔較大,容易出現(xiàn)消極情緒和負面心理[1]。因此,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實施心理護理,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對于患者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低,且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可進行個體化心理指導,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使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以良好的態(tài)度面對治療,接受護理。醫(yī)護人員應通過交流找出導致患者不良心的因素,與患者面對面溝通,并將患者的心理問題向科室反饋,與醫(yī)生共同討論,制定解決方法,以此提高患者的信賴感,獲得患者理解,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于患者提出的疑慮,應耐心解答,并向患者說明緣由,強調治療對于患者的重要性,給予患者治療信心。
(2)并發(fā)癥護理:手術后,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對于需要臥床休息的患者,應定時給患者翻身、拍背,避免壓瘡發(fā)生。為了提高患者的舒適感,應使患者保持舒適臥位。觀察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做好傷口清潔工作,避免傷口感染。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患者進行簡單活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靜脈血栓形成。在患者住院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觀察患者有無并發(fā)癥現(xiàn)象出現(xiàn),若患者年紀較大,行動不便,應派專人護理,給予患者精心照顧,若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癥狀,應及時聯(lián)系醫(yī)生進行對癥處理,盡量降低并發(fā)癥危害,避免延誤治療。
【摘要】隨著現(xiàn)代護理觀念的更新,術后急性疼痛引起了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疼痛是許多外科病人都要遇到的問題,術后疼痛對病人的生理會產生多方面的不良影響,是術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增高的相關因素之一。護理人員已將術后鎮(zhèn)痛視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進病人術后早日康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術后急性疼痛的處理已成為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護理管理為及時控制和緩解術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護理管理術后疼痛
術后疼痛是一種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1],是困擾外科手術病人的一個突出問題。據統(tǒng)計,75%手術病人有比較明顯的術后疼痛。以往對術后疼痛的處理未能引起護理工作者的足夠重視,病人也往往將術后切口疼痛視為術后一種不可避免的經歷。
1術后疼痛的影響
1.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術后疼痛使交感神經興奮,血中兒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皮質醇增加,并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使得全身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導致術后病人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和心律失常。
1.2對呼吸系統(tǒng)影響疼痛使骨骼肌張力增加,肺順應性降低,通氣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引起肺不張等并發(fā)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211—201311收治的235例患者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105例和觀察組130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犘>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年齡<70歲;(2)無明顯相關手術禁忌證;(3)固定家屬住院期間全程陪護;(4)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1)伴意識障礙、心、腎功能重度衰竭等病情危重者;(2)伴有言語障礙、精神、智力障礙等不利于交流者;(3)中斷治療者。1.4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基礎護理,觀察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4.1加強業(yè)務學習:組織護士學習相關文件及示范案例,了解優(yōu)質護理模式進展及必要性,明確崗位職責,落實各項護理規(guī)章制度,變被動為主動。每周5下午集中培訓,講解神經外科各病種護理特點、疾病相關知識,提高護理人員業(yè)務素養(yǎng)。根據護理人員不同工作能力及工作年限,分為基礎組、中級組、高級組三個層級,制定不同崗位培訓計劃。基礎組以低年資護士構成,以基礎知識培訓為主,扎實業(yè)務能力;中級組以主治護師、高年資護士為主,培訓先進護理技術,提升中堅力量業(yè)務水平;高級組以副主任護師、護士長為主,提升管理理念,了解前沿護理知識,指導下級工作。
1.4.2轉變護理模式:根據優(yōu)質護理文件要求制定優(yōu)質護理模式實施方案,轉換護理模式。①變功能制護理為責任制護理:根據層級設定護理小組,每小組包含高級組1名,中級組2~3名,低級組4名以上,以患者為中心,低級組每名護士負責1例患者,每小組彈性排班,節(jié)假日無休,24h全面負責若干患者護理工作,連續(xù)、全程護理。在責任制護理基礎上進行協(xié)同式護理,使患者及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②變模板式護理為個性化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心理、職業(yè)等個體差異及患者需求,制定包含飲食護理、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在內的個性化護理方案。每周4下午組織患者及家屬進行座談會,著重解決疑難問題,③簡化護理文書,還護士于患者:配合電子病歷系統(tǒng),簡化護理文書項目及書寫量,可以電子化、表格化模式對相關護理文書進行轉換,提高護士在病房工作時間,并配合護理工具齊全的流動護理車,將護理常態(tài)工作在病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