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學情不同,選擇的教學切入點不同
1. 氧氣
氧氣是學生開始學習化學以來,最先接觸并且需要系統(tǒng)學習的一種物質。學習之前,學生只有小學科學中學到的一些與氧氣有關的知識,了解的并不深入,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學生對氧氣的感性認識缺乏,學習氧氣的性質,特別是物理性質學習之前,就顯得較為抽象,更不用說對化學性質的感性認識。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困難比較大,入門較困難,因此教師應從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的順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對于二氧化碳來說,學生的感性知識比學習氧氣要多,不但小學科學已經有所接觸和學習,而且生物課也學習過它的某些知識,日常接觸也多一些。在化學課上,學生已經系統(tǒng)地學習了氧氣的有關知識,包括氧氣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質、制法和用途等知識,對系統(tǒng)地學習另外一種常見的物質的性質,困難應該小得多,因此教師應從類比探究物理性質的知識切入。
二、課標要求不同,確立的教學目標不同
1. 氧氣性質的教學
氧氣性質的教學,側重于學習方法的傳授,即學習一種物質性質方法的傳授。例如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時,教師側重于教學生怎樣學習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方法,并教會學生從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溶解性、熔點、沸點、密度等方面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學習化學性質時,教師先教學生怎樣觀察實驗,再演示實驗,然后學生分組實驗,最后歸納總結化學性質。所以,氧氣性質的教學,除知識與技能外,更側重于方法的學習。
2. 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
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除知識與技能外,則更側重于方法的應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實驗學習物理和化學性質,學生自己分析概括總結。
三、目標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
1. 氧氣的教學
導入上教師盡可能地采用設問、實驗或影視資料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講課上盡量采用直觀教學法,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性質。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可結合生動的先演示和再分組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歸納上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歸納、分析、總結,得出氧氣的性質。
2. 二氧化碳的教學
在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基礎上,除保持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外,教學上盡可能讓學生運用學習氧氣性質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觀察、自己分析、自己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例如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學氧化碳的溶解性及與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聯(lián)系已學習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四、方法不同,設計的師生互動不同
1. 氧氣
教學基本思路:(1)創(chuàng)設情境:人類的呼吸離不開氧氣,你對它了解多少呢?(2)觀看影像資料或圖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氣和氧氣的三態(tài)變化。(3)探究活動:木炭、鐵絲、蠟燭在空氣和氧氣中能否燃燒?燃燒現(xiàn)象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4)歸納總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總結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 二氧化碳
教學基本思路:(1)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在生物課里我們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總在不斷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變化嗎?(2)學生閱讀歸納小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huán)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自然界和人的影響。(3)交流討論:日常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4)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與水的作用。(5)指導學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聯(lián)系已學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在氧氣性質的系統(tǒng)學習中,主要是幫助學生將氧氣的性質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深化和拓展,讓學生理解氧氣是一種比較活潑的物質。而對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學生了解得就比較少了。學生對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認識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但學生對于原理卻不明白。因此,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教學,需要我們從生產、生活以及實驗中的一些現(xiàn)象入手,從理論上作出解釋,并完善二氧化碳氣體的化學性質。由于兩種氣體的性質差異較大,教師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學中做一些聯(lián)系和對比,使學生的學習得到鞏固。
五、內容不同,教學側重點不同
1. 氧氣教學注重學法指導
氧氣性質的教學是學生認識身邊化學物質的第一種物質,是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起始階段,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大量的實驗、圖片、生活已有的經驗、生活實例等感性、直觀的素材,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知識的科學方法,架構認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框架。同時在實驗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認真分析實驗現(xiàn)象、正確得出實驗結論等實驗基本技能,為后來學習探究二氧化碳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2. 二氧化碳教學關注實驗探究
二氧化碳教學是建立在氧氣的教學基礎上,是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再認識的過程。氧氣化學性質探究教學上側重于根據氧氣能夠跟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實驗事實,推斷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而在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探究教學上,則側重讓學生立足于科學嚴謹?shù)奶骄繉嶒炦^程和實驗現(xiàn)象,在實驗過程中對現(xiàn)象變化和差異進行對比和分析,推斷出二氧化碳的相應的化學性質,從而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探究酸、堿、鹽、氧化物等物質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 考點解讀
1.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了解它們在性質上存在差異的原因。
2.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知道活性炭是一種常用的吸附物。
3.知道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例題】(2014?重慶)“碳海綿”是已知最輕的固體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兩者都是碳單質),具有疏松多孔結構。下列關于“碳海綿”性質的推測一定有錯誤的是(
)
A.碳海綿有吸附作用
B.碳海綿是灰黑色固體
C.碳海綿易溶解于水
D.碳海綿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
【解析】本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碳單質的性質及用途。碳的單質中,由于碳原子結構排列不同,其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金剛石是元色透明固體,質堅硬,可以切割玻璃和安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石墨質軟,可作鉛筆芯,有滑膩感,可作劑,能導電,可作電極;活性炭疏松多孔結構,具有吸附性。碳單質的化學性質相同,都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充分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在高溫下能還原氧化銅,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據此分析,石墨烯和碳納米管與活性炭性質相似,具有吸附性;碳的幾種單質中除金剛石外多數(shù)都是灰黑色固體;碳的各種單質均不溶于水;碳的單質燃燒后都會生成二氧化碳。綜上,C項一定不正確。
【答案】C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碳單質的典型性質,包括金剛石、石墨和無定形碳等典型的物理性質,以及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高溫時與氧氣及某些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性質等。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記住碳的幾種單質的典型物理性質及共同的化學性質。
(二) 考點演練
【基礎強化】
1.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它們是同一種物質
B.它們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
D.它們的物理性質相同
2.(2014?臨沂)在書寫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時,最好使用(
)
A.鉛筆
B.純藍墨水筆
C.碳素墨水筆
D.圓珠筆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利用木炭的還原性由CuO冶煉銅
B.天然金剛石是最硬的非金屬單質,可制成鉆石
C.利用活性炭的穩(wěn)定性來吸附冰箱中的異味
D.利用石墨的導電性制造石墨電極
4.碳元素有A、B、C、D四種固體單質。A為很軟的礦物,可作鉛筆芯或電極;B能使紅墨水褪色,具有疏松多孔的結構;C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質之一,可用它切割玻璃;D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720的新型物質,可作超導體材料和納米材料。
(1)寫出各物質的名稱:A____,B____,C____。
(2)寫出D的化學式:____。
【能力提升】
1.齊白石最大尺幅黑白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lián)》,以4.255億人民幣被拍出。其畫用墨汁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它能使畫很長時間不褪色。這是因為墨汁中的主要成分炭黑具有(
)作用也需要二氧化碳,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作制冷劑;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是溫室效應。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有: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化學性質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一氧化碳有劇毒;一氧化碳主要用于燃料和冶煉金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據此分析,D正確。
【答案】D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主要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和一氧化碳的毒性等。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把握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二) 考點演練
【基礎強化】
1.(2014?蘇州)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也不能作為植物養(yǎng)料
B.實驗室常用純堿粉末和鹽酸制取二氧化碳
C.干冰可用作制冷劑和制造舞臺云霧
D.若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過高,則會引發(fā)酸雨
2.下列關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都比空氣重
B.都可以用碳和氧氣反應得到
C.都有還原性
D.都能和澄清石灰水發(fā)生反應
3.發(fā)現(xiàn)室內煤氣泄漏使人中毒時,首先應做的是(
)
A.迅速做人工呼吸
B.立即關閉煤氣閥門,打開門窗
C.撥打急救電話120
D.立即打開換氣扇開關
4.“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作息時減少能量耗用,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主題的是(
)
A.用舊報紙制鉛筆桿
B.參加“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
1.在全書中的地位
前一章向學生介紹了化學的研究內容、方法、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本章從學生非常熟悉的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四種物質入手,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小問題開始,圍繞物質的組成、性質、用途、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方面,展開一系列的“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聯(lián)想與啟示、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章是第一章內容的具體化,它也是邁入化學之門的第一步。從本章開始,學生真正接觸到比較具體的宏觀化學物質,為下一章學習物質的微觀結構進行了鋪墊。
2.知識結構
本章十分清晰地分為四個部分,圍繞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四種物質進行教學。
本章起始提出四個問題:
(1)我們時刻都無法離開的空氣和水由什么組成?
(2)氧氣是一種什么樣的氣體?
(3)二氧化碳會發(fā)生哪些神奇的變化?
(4)空氣、氧氣、水、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讓學生在學習時緊緊以這四個問題為起點,展開一系列的探討。
第一節(jié)主要介紹了空氣的成分及其發(fā)現(xiàn)歷史,加強氮氣和稀有氣體用途的內容,認識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自然界十分重要的“生物固氮”的介紹,擴展了有關目前空氣污染的篇幅,結合空氣質量日報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第二節(jié)從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通過“生命活動需要氧氣”重要意義的提出,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環(huán),引申出氧氣的化學性質,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fā)生氧化反應。各以一種非金屬、金屬、有機物與氧氣的反應為例,說明氧化反應以及劇烈和緩慢兩種狀態(tài)的存在。以大量圖片展示氧氣的用途。對氧氣的獲得仍從工業(yè)制法和實驗室制法兩個方面介紹,初步學習實驗室制取氧氣。在練習與實踐中還增加了“雙氧水分解制取氧氣”的方法。
第三節(jié)根據學生以往生活、學習中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的了解,簡介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對二氧化碳作初步的認識。通過對二氧化碳的三態(tài)的描述,結合相關實驗,學氧化碳與水的反應。由二氧化碳滅火器引出“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初步學習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探討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可能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第四節(jié)中的“水”是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物質,在“已經知道”中提出了四個問題用以提示在學習過程中應考慮的一些內容。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認識水的組成,留下更多的篇幅用以介紹“水的凈化、水污染與水資源的保護”,使學生知道純水與礦泉水、硬水與軟水等的區(qū)別,了解凈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知道為什么要防治污染,對人類有何意義;并能為保護環(huán)境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本章特點、重點、難點
1.特點:
(1)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是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幾種物質,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四種物質的學習,也即對最常見的混合物、純凈物;非金屬單質、非金屬化合物有了基本的認識。
(2)本章內容多、知識全面,按“物質名稱 —— 組成成分 —— 主要性質 —— 主要用途 —— 主要制法 —— 污染及防治”的基本思路學習物質有關知識,為今后化學知識學習做好準備。
(3)已經涉及到簡單的化學用語、文字表達式,最基本的質量守恒定律的運用。
(4)與生物學、物理知識結合緊密:植物固氮、溫室效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生命活動需氧、二氧化碳、飲用水與健康、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圖 2——3 “捕捉”空氣實驗、氧氣、二氧化碳、水的三態(tài)變化等。
(5)“活動與探究”之后往往根據實驗結果的可能,提出實驗結果誤差的因素分析,或者由實驗現(xiàn)象得到的結論。使學習的內容很有層次性、趣味性,并為后續(xù)的學習作了簡單的鋪墊。
2.重點
(1)空氣的組成
(2)氧氣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
(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
(4)水的組成、凈化
3.難點
(1)與“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圖 2——3 “捕捉”空氣實驗實驗有關的系列問題。
(2)初次接觸純凈物、混合物,舉例說明時可能混淆物質、物體兩個概念。
一、物理性質
1.密度不同
相同條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而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略小。標準狀況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為1.977g/L,一氧化碳的密度為1.250g/L。
2.溶解性不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一氧化碳難溶于水。通常狀況下,1體積的水約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而1體積的水僅能溶解約0.02體積的一氧化碳。
二、化學性質
1.可燃性不同
二氧化碳不能燃燒,而一氧化碳能燃燒。正因為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一般情況下,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的大,所以二氧化碳可用作滅火劑。一氧化碳燃燒時會放出大量的熱,因此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2.還原性不同
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而二氧化碳沒有還原性。在加熱的條件下,一氧化碳能“奪走”氧化銅中的氧,將氧化銅還原成銅,化學方程式為:
3.氧化性不同
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而一氧化碳沒有氧化性。當二氧化碳遇到熾熱的碳時,會發(fā)生如下的化學反應:
在該反應中,二氧化碳表現(xiàn)出了氧化性,是該反應的氧化劑。
4.毒性不同
一氧化碳有劇毒。這是因為一氧化碳吸進肺里很容易與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不能很好地與氧氣結合,導致人因缺氧而頭痛甚至死亡。二氧化碳沒有毒性,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shù)大于或等于10%時,會使人因窒息而死亡。
5.能否與水反應情況不同
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而一氧化碳不能與水反應。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紫色石蕊試液會變成紅色,這是由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H2O=H2CO3
6.能否與氫氧化鈣反應情況不同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Ca(OH)2]變渾濁,而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當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時,石灰水會變渾濁,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Ca(OH)2=CaCO3+H2O
可借助這一性質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三、例題解析
例用化學方法鑒別CO2和CO這兩種無色氣體。
解析:本題是一道結論開放型的題目,可利用CO2和CO這兩種氣體具有的不同化學性質加以鑒別,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1.將兩種氣體分別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該氣體是二氧化碳;否則,是一氧化碳。
2.將通有兩種氣體的導管分別靠近酒精燈的火焰,能燃燒的氣體是一氧化碳;否則,是二氧化碳。
3.將兩種氣體分別通入到紫色石蕊試液中,若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則該氣體是二氧化碳;否則,是一氧化碳。
4.將兩種氣體分別通過灼熱的氧化銅,若黑色氧化銅逐漸轉變成紅色,則該氣體是一氧化碳;否則,是二氧化碳。
關鍵詞:性質教學;對比;思考;知識建構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31-2
一、對學生學情的思考
在學習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從日常生活、小學科學及初中生物學中了解到關于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一些信息,比如知道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人類呼吸所需,但還不是從化學的角度去認識氧氣,也不知道如何用化學的語言區(qū)描述氧氣的性質。緊接著學氧化碳的性質,同樣有過往的生活經驗,不同的是有了氧氣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有方法和能力從化學角度去學氧化碳。
二、對教學方式的思考
1.氧氣教學注重指導,建構框架
氧氣是學生第一種需要系統(tǒng)學習的物質,但是若缺乏感性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對學生來說就顯得很抽象,更不用說化學性質了。所以在氧氣的整個教學中,本人都是側重于教方法。在教學時我通過大量的實驗、圖片結合生活已有的經驗、生活實例等直觀、感性的素材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元素知識的科學方法,建構起認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框架,同時通過課堂的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規(guī)范實驗操作,認真分析實驗現(xiàn)象,正確得出實驗結論等實驗基本技能,為之后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探究和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2.二氧化碳教學注重引導,體驗探究
二氧化碳的教學是建立在氧氣的教學基礎上,可以根據學習氧氣時搭建好的學習框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需要研究的問題,之后再展開探究實驗、研究和學習性質,在這個過程中,本人便側重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突出了一個探究的過程,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去體驗探究過程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通過對比現(xiàn)象等推斷出二氧化碳相應的化學性質。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是進一步幫助學生構建出“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現(xiàn)象―分析推斷―得出結論”這樣的科學探究過程,也為今后探究酸、堿、鹽等物質的性質奠定基礎。
三、對教學設計的思考
通過實際教學,對于氧氣這種學生第一次需要系統(tǒng)學習性質的物質,本人在教學設計上發(fā)現(xiàn)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情,正如先前所說的,學生缺乏感性認識,那么在教學設計中我能盡可能地運用大量的實驗、圖片、視頻和生活中的事實等直觀的方式去刺激學生的眼球,進而啟發(fā)學生從中得出關于氧氣性質的信息。比如說在講到溶解性時給出圖片,請學生對比兩個生活中的現(xiàn)象:魚蝦等可以在水中生存而人類在水中卻會缺氧溺水,那么學生從中可以得到啟發(fā),說明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很強,即微溶于水。從教學中獲得的經驗提醒本人需要注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從化學的角度研究物質,最基本的從兩大方面著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也能從性質發(fā)現(xiàn)對應的用途,充分證明了性質決定用途這一原理,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出系統(tǒng)學習物質的基本框架。
在氧氣的教學基礎上,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就相對簡單,我從“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慢慢放手變成“學生為主體”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氧氣的基礎上,對系統(tǒng)學習物質的方法進行靈活運用和鞏固加強。所以在做二氧化碳的教學設計時,本人是在保持課堂內容直觀性的同時,安排學生共同參與進行實驗探究,盡可能地讓學生根據學習氧氣的方法自己設計、自己實驗、自己總結,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這對學生日后研究酸、堿、鹽等其他物質具有方法指導的意義。
四、對教學活動的思考
1.針對氧氣的性質,本人做了如下的教學活動設計
(1)情境創(chuàng)設: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說它寶貴到處有,動物植物離不了(打一自然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看視頻或圖片資料,了解自然界中氧氣的存在、氧的循環(huán)和三態(tài)變化,慢慢引領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去掌握氧氣的信息。
(3)活動探究:提出問題“木炭、蠟燭、鐵絲在空氣中能否燃燒”、“在氧氣中能否燃燒”、“兩種環(huán)境中的燃燒現(xiàn)象有何不同”進而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觀察、對比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學會如何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對于會產生污染而不適宜在課堂上做的實驗,如白磷燃燒和硫磺燃燒,可以改用播放視頻來觀察對比。
(4)歸納總結: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從現(xiàn)象中對比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能夠小結得到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的學生甚至能從對比實驗中得出一條規(guī)律:反應的劇烈程度受反應物濃度影響。
2.針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本人將教學活動又重新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這兩年比較熱門的一個短片中的趣味實驗――可樂加曼妥思發(fā)生液柱噴涌的場景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展開新課教學。
(2)以二氧化碳的神奇為主線,結合趣味實驗中的碳酸型飲料(鑒于探究中需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用透明的雪碧可能顏色觀察更清楚),來展開對二氧化碳神奇性質的探究。
奇妙之一:“雙重身份”――通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和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加劇,了解到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元兇,從辯證的角度看二氧化碳的身份,是善是惡?
奇妙之二:“水中變化”――將雪碧瓶蓋換成合適的帶導管的單孔膠塞,并將導管通入裝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試管中,學生輕搖雪碧瓶將里面的氣體并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為了進一步區(qū)別是生成的新物質碳酸使紫色石蕊變色而不是二氧化碳本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一組對比實驗來證實。
奇妙之三:“無中生有”――將雪碧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會發(fā)現(xiàn)澄清石灰水慢慢地從無色透明變成有白色渾濁。通過這個實驗,給出適當引導,學生能夠知道為什么會產生渾濁,得出關于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檢驗方法。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本人通常會指著教室內的白墻引導學生思考,在建筑上墻壁粉刷后最終出現(xiàn)白色的固體,其中發(fā)生的反應是什么。
奇妙之四:“多姿多態(tài)”――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展示或者現(xiàn)場將水倒在干冰上,讓學生觀察到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多樣化,也能將生活中某些現(xiàn)象和二氧化碳的這種性質對應起來,比如說舞臺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白煙裊裊”的現(xiàn)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