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懷才不遇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2、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朗誦視頻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精彩導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酒”可以說是留下了千古美名。
走進中國詩壇,一縷縷酒香就撲面而來??梢哉f酒和詩是相伴相隨的,詩人和酒也似乎有著天生的緣分,古往今來、文人騷客、憑酒賦詩,留下了無數(shù)千古傳誦的名篇佳句:
有: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慷慨豪邁。
亦有: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喜悅情懷。
更有: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的柔腸寸斷。
但其中飲酒詩做的最多最好的,恐怕還應屬那:“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了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钡膶崿F(xiàn)李太白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將進酒》,和李白一起去品一壺沉淀了千年的醇香美酒。
二、學習目標:(本節(jié)課我們要明確兩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2.理解詩歌中的詩人感情變化線索,背誦全詩。
三、釋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題目)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名,將,讀音是,意思是:“請,愿”將進酒意即“勸酒歌”,這首詩是李白采用樂府舊體,借酒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
四、整體感知:(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將》精讀細品)
(一)、初讀知韻律
1、首先,讓學生推薦1-2名朗誦好的同學范讀課文。(要求:其他同學在這位同學朗誦時,認真聽讀音和節(jié)奏是否正確)朗誦結(jié)束后,先由學生之間互相找錯、評價,再由老師和學生共同討論總結(jié)詩歌需要注意的字音和朗誦技巧。
2、在此基礎上,聽錄音加深印象。(要求:學生在聽錄音機的同時,注意體會詩歌中的節(jié)奏變化以及情感變化。)并思考:
問題一:我們知道這是一首勸酒辭,那么請找出有關(guān)喝酒的詩句,說說李白他們是怎么喝酒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回答)
①、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②、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③、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⑤、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
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問題二: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李白形象?(結(jié)合具體詩句小組討論總結(jié)發(fā)言)
下面我就選取其中最典型的一句來進行示范分析: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p>
解析: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桌文化中,往往都是主人全客人多飲酒,但酒興至酣的李白卻反客為主勸起主人快快喝酒,由此可見其不拘小節(jié)、狂放不羈的一面。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喝酒的情態(tài),那么就莫過于“豪飲”了。
問題三:詩人如此豪飲?說到底還是一個“愁”字:“與爾同銷萬古愁”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樣難以消解的萬古之愁呢?
(方法:再讀詩歌,聯(lián)系李白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遭遇,從具體詩句中體悟是何種愁緒?)
背景補充:這首詩寫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距離李白第二次離開長安已八年之久,此時的詩人再沒有早年“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豪邁,更沒有第二次離開長安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鋒芒畢露。事過境遷,時隔八年,這種愁情慢慢沉淀下來,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從詩歌中不難總結(jié)出詩人的三種“愁”:
人生苦短之愁。
懷才不遇之愁
圣賢寂寞之愁。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分組選取其中一個加以討論分析體悟這種千古愁情。)
我覺得在三種愁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應屬“圣賢寂寞之愁”,對這一點,我做一下范例分析:
我們知道在歷史的塵埃里,有許許多多被人遺忘的圣賢,那么李白為什么單單選取了陳思王曹植做代言人呢?那是因為:這兩人在行為上都有不拘禮法,一擲千金買酒取醉的豪情;在文采上都是一樣的才華橫溢;在命運上有都是一樣的遭人排擠、孤獨寂寞。詩人實際上是以曹植自況,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寂寞悲憤之情。
就這樣,李白以他精妙絕倫的妙筆把這種千古之愁一步步推向,而在這一過程中,詩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跌宕起伏、富有變化的。
悲——樂——憤——狂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回詩歌,通過誦讀在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中,再品一品這沉淀了千年的醇香美酒。)
五、再讀明詩情(課件展示)
a面對滾滾東逝一去不復返的黃河水,看朝暮間青絲白雪怎不讓人悲嘆時光易逝、人生苦短。
b.既然人生苦短,那就讓我們珍惜時間及時行樂、盡情開懷暢飲吧?!叭松靡忭毐M歡、、、、”此時的李白哪里還有什么“得意”,只不過是借酒澆愁罷了。
c.酒至酣處,詩人的情感漸入狂放、漸入憤激。此六句,可謂是酒后吐真言,詩人自比曹植,懷才不遇、寂寞惆悵的憤激之情溢于言表。
d.我覺得最后的情感表達最為感人肺腑,詩行至此處,酒已至半酣,此時酒席上的李白又是一副怎樣的情態(tài):
“主人何為言少錢、、、、、、”詩人竟喧賓奪主斥責其主人的小氣。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多么狂放,金銀財寶算得了什么?都拿來換做美酒一醉方休。
小結(jié):這種狂放,實質(zhì)上是詩人悲之重、歡之濃、激憤之深的集中表現(xiàn),李白之所以如此迫切地追求一醉,其目的在于“與爾同銷萬古愁!”
總結(jié):全詩圍繞一個“酒”字,感情可謂是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又因愁而狂放失態(tài)。表面上看似開懷暢飲,實則愁劍穿心,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復雜的情感。
剩下的時間,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背誦全詩。(要求當堂背誦并檢查背誦情況。)
六、課下作業(yè):
a.誦默寫全詩,完成相關(guān)習題。
b.請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為話題,結(jié)合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以及李白的事例寫一個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七、結(jié)束語:
關(guān)鍵詞:中考;古詩詞;應對策略
古詩詞鑒賞,歷年來都是中考必考之題,且分值重、難度大,一般考生很難拿到較為理想的成績,也是大多數(shù)教師覺得較為頭疼的一道題。為了攻克此題,筆者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究,現(xiàn)將探究結(jié)果陳述如下:
一、中考考點,要心中有數(shù)
要引導學生答好這道題,首先教師對中考中這道題的考點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怎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呢?我覺得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研究近幾年的中考題。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的規(guī)律是:有關(guān)這道題的中考考點,一是考“寫什么”,二是考“怎么寫”的問題。寫什么主要從內(nèi)容與情感去考查,怎么寫的問題又主要從語言與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應對策略
(一)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怎樣去引導學生答好“寫什么”的問題呢?考這一塊,一般是問這首詩或詞表達了詩人或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變化,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樣的人生哲理。面對這樣的問題,教給學生的應對方法不外乎三個:
1.扣題目,抓意象
舉個例子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題目問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這道題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扣題目,抓意象”的辦法來作答。(1)題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處偏遠,因而舉杯相送,依依惜別。(2)意象是“柳”,因為“柳”與“留”諧音,暗指希望友人留下,寫出了詩人的不舍。根據(jù)以上兩點,我們就可得出這道題的答案,即是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2.引導學生熟悉一些著名詩人、詞人的風格與身世
比如說,李白的風格豪放灑脫,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風格憂國憂民;陶淵明的風格歸隱田園,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風格前期清新婉麗,后期憂傷而深沉;文天祥、辛棄疾都愛國憂民,殺敵建功。如,問李白的《行路難》一詩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要答好這道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李白的身世與人生遭際有所了解。李白26歲出蜀,41歲見到玄宗,42歲被玄宗“賜金放還”。這首詩即是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之后,友人設宴送別時所作。李白原本滿懷希望,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來寫寫詩、作作樂而已,并沒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讒言之下,被玄宗一腳踢開,李白只好離開京城,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這些,再結(jié)合詩中的具體語句,我們就不難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與復雜。懷才不遇的詩人悲憤中不乏希望,失意中懷有豪氣,這就是現(xiàn)實中的李白。
3.引導學生適當掌握一些詩詞的不同題材
比如說,山水詩一般都寄情山水,有所寄托;田園詩一般都熱愛生活,歸隱田園;思鄉(xiāng)詩一般都思鄉(xiāng)念親;送別詩一般都送別友人,依依不舍;邊塞詩一般都敘寫軍旅生活,表建功立業(yè)之豪情;懷古詩一般都懷古傷今,懷才不遇;寫景詩一般都寫景抒情;詠物詩一般都托物言志;詠史詩一般都借古諷今,懷才不遇。讓學生大致了解這些之后,再給予具體指導,學生要答好“寫什么”這一方面的題目就不至于無從下手了。比如,問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詩詞,其次再要求學生回想有關(guān)邊塞題材詩詞所展示的內(nèi)容與情感,邊塞詩詞其主題離不開軍旅生活,這種軍旅生活又大多離不開建功立業(yè),思鄉(xiāng)念親。想到這里,這題就好答了,即是抒發(fā)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業(yè),又思鄉(xiāng)念親的情懷。
(二)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考查“怎么寫”的問題的題型一般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煉字題,二是煉句題,三是技巧題。
1.煉字題
煉字題一般是你認為詩中某某字好在哪里,為什么?面對這樣的題目,我們該怎樣引導學生去作答呢?我們可這樣應對:(1)先肯定“好”或“哪一個更好”。(2)解釋該字的一般含義及在句中的含義。(3)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把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到句中,再現(xiàn)詩人所描繪的情景。(4)說出該字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樣的意境。如,唐朝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寫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回答這道題,我們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說的四點引導學生去作答了。依葫蘆畫瓢,答案即可馬上展示如下:(1)“闊”字更好。(2)“闊”字有開闊、空曠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見的意思。(3)“闊”字表達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變得更加寬闊。(4)“闊”字直接抒發(fā)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而“失”字卻沒有這種表達效果,因此“闊”字比“失”字好。
2.煉句題
煉句題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或說說該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作答:(1)明確詩句中的具體景物形象。(2)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景物形象。(3)概括詩人描繪的景物特點。(4)說出該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如,請用簡潔的語言描繪“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xiàn)的畫面。對于這道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來作答:(1)找出詩中具體景物形象(鶯、燕)。(2)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形象,鶯在干嗎,燕又如何?(3)景物有何特點?鶯在爭飛,燕在啄泥。為什么爭飛,為什么啄泥,點明了什么時令特點?(4)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對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導學生作此分析之后,答案便可這樣歸結(jié):鶯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幾只早鶯爭先恐后飛到向陽樹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誰家的新燕已開始啄泥筑建新巢了。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對早春特有景物的喜愛之情。
3.技巧題
技巧題怎么考我們呢?技巧題的一般考法是: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怎樣抒感,有什么作用等?面對這樣一道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來作答:(1)準確說出詩中運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或修辭手法。(2)結(jié)合詩中具體語句作具體分析。(3)這種表達技巧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或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問王維的《鳥鳴澗》一詩最典型的表達技巧是什么,并結(jié)合具體語句簡析這種表達技巧。盡管王維的這首詩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因為小學時已經(jīng)學過了??墒且鸷眠@道題,有些學生可能還是會覺得無所適從。那怎么辦呢?首先,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掌握通常的表達技巧有哪些?一般來說,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見大、虛實結(jié)合、以動襯靜、以樂寫哀、對比、渲染、象征、鋪墊、抑揚等表現(xiàn)手法;有對偶、互文、雙關(guān)、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有描寫、抒情、議論、敘述、說明等表達方式。然后再結(jié)合具體的詩句來作具體的分析?!而B鳴澗》一詩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動襯靜的寫法?!叭碎e”說明人的內(nèi)心是嫻靜的,“夜靜”“山空”表明環(huán)境的靜謐,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就更加襯托了山澗的幽靜,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閑適。所以在作答這種題時,讓學生掌握有哪些表達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去運用具體詩句作具體分析。最后再歸結(jié)到這種表達技巧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情感。這樣,技巧題也就不會讓學生覺得玄乎其玄了。
關(guān)鍵詞:山水詩 精神世界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文人騷客無不醉心于大自然的奇景美物中。在素稱“詩歌國度”的中國,以描摹自然山水為主體,展示自然風光本來,表現(xiàn)物我相融的人文景觀的山水詩,更以其獨特的韻味與魅力,傲然開放在文化藝術(shù)之苑中。而那些折射在山水詩中的文人們的內(nèi)心獨白與精神追求,也隨著他們的作品,一起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真正的文學來源于社會生活和人生苦難,也來源于作家的心靈和情感。透過山水詩,我們可以窺見詩人那遠比山水世界更為廣邈深邃的內(nèi)心世界。
一.仕不遇
“仕不遇”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種普遍而且絕對的現(xiàn)象,幾乎無一人幸免。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中就反復詠嘆:“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文人多數(shù)奇,詩人尤命薄”,生動地概括了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共同命運。
“治國平天下”是文人們的最高追求,然這一追求是有前提有條件的。只有實現(xiàn)“仕”之愿望后才能得到。可是,現(xiàn)實是殘酷的,封建君主專制所需要的不過是馴吏順民;才愈高愈遭惡,志愈大愈多災。歷代懷才不遇,忠而被謗的悲劇層出不窮。愿望與追求因同現(xiàn)實的矛盾幻滅了,詩人的苦悶由此而生。特別是象陶淵明、李白、杜甫、辛棄疾等這樣對自身期望極高,理想抱負極為堅定之人,其滿腔熱忱與滿心的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之重,失望之大,在詩中更表現(xiàn)出沉重的悲哀與感傷。
民族的自覺性和封建專制的強制性,決定了每一個古代文人之于國家、民族、政權(quán)的傷痕累累的赤子之心。詩人在作品中,將個人情感同社會現(xiàn)實緊緊相連,無論外敵入侵,或是政權(quán)更迭,還是才不得用,詩人們在黯然神傷、怨嘆現(xiàn)實不公之時,卻從未忘棄過家國。文人們對于個人命運的多舛,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殘酷,其哀不幸、怒不爭的怨恨,皆來自于對國家和民族的執(zhí)著。被尊奉為“詩仙”的李白與“詩圣”杜甫,便是在這樣的執(zhí)著中,過著悲怨的一生的。在他們的詩中,無不洋溢著對理想的向往與追求,對權(quán)貴的憤慨與蔑視,對祖國命運的關(guān)注與憂慮。在詩中,文人們或拍案而起,或音噎低唱,或捶胸自問,或茫然四顧……在包容萬物的山水中,詩人們毫不吝嗇地袒露了自己的赤子真心,即便世事再艱辛,仕途再困頓,身心再孤苦,他們也不忘為給自己留下遍體傷痕的國家祈福。從體味痛苦,到超越痛苦,字字句句無不吟成啼血杜鵑。
二.精神世界
在封建社會里,大多數(shù)士才得不到任用,或是得用卻不能施才,于是,蕓蕓儒生便尊奉孔圣人的教誨,過起了隱逸生活。陶淵明的“歸田”,是在對污濁的現(xiàn)實完全絕望之后,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然而,盡管陶淵明努力使自己滿足于田園生活的樂趣,有時甚至企圖以醉酒忘世,“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卻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壯志未遂的苦悶?!案屑に鞆椆冢材苁毓谈F?”孟浩然也是在山水中游放其羨魚之情的。
衍生于道教的道家竭力主張遺世隱逸,在清凈無為中順應自然,對塵事抱逍遙超然的態(tài)度?!暗馈睙o所不在的老、莊思想不僅指點給人們一條實現(xiàn)精神自由的道路,也為世人無拘無束的想象思維提供了無限的活動空間。那些厭倦了世事紛擾與黑暗,向往山水田園寧靜奇妙的詩人們,便在這種思想中,遠離人間煙火,于靈山秀水中尋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達到與天地萬物渾一、“物我兩忘”之境。且看李白在《夏日山中》的樣子:懶搖白羽扇,青山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好一個無絲無掛、逍遙自在!在道家理想中的黃金時代,人無傷害萬物之心,與禽獸自然相處,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令李白向往。在《夏日山中》,我們可以見證李白遠離塵世羈絆,忘卻心靈苦惱,與自然和諧為一的真誠。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guān)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lǐng)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陣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
(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
(1)結(jié)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zhì)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3、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
4、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fā)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jié)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jié)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感悟朗讀:讀出情感。
3、深入朗讀:讀懂李白
一.初步朗讀
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和許多人溝通交流,我們用來交流的這些口語都發(fā)自內(nèi)心,富有情感,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馨堰@種情感表達出來呢?大家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么?
生:會一點,更過的時候表達不準確,不到位。
師:今天,我們通過對古詩詞的朗讀學習來領(lǐng)會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希望對大家口語交際中的情感表達有所啟發(fā)。
師: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頂峰時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他那灑脫不羈的氣質(zhì)、傲岸獨立的人格、輕靈飄逸的詩風、灑脫奔放的情感、神奇大膽的想象無不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同學們,這個詩人是誰啊?
生:李白。
師:對,大家談談自己對李白的認識
生: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生:李白來過我們濟寧,現(xiàn)在的太白樓就是為紀念他而建的。
師:大家說的都很正確,偉大的詩人也有偉大的思想,大家了解他的思想么?
生:……(沉默)
師:李白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一生都渴望像管仲、范蠡、諸葛亮那樣建立功業(yè),“達則兼濟天下”就是他思想的真實寫照,但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因此不被權(quán)貴所容,這就造成了他人生理想的一大悲劇,這種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也反映在他的詩詞之中,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將進酒》。
我們要通過朗讀讀出情感,讀懂李白。哪個同學愿意為我們朗讀課文?
師:他讀的有沒有不準確的字詞?
生:“之”、“絲”、“長”、“圣”、“十”、“酌”、“愁”他都讀成了平舌。
師:這個同學聽得很仔細,剛才王晶同學沒有分清平翹舌,這主要是受我們方言的影響,我們濟寧地區(qū)沒有翹舌音,希望同學們學習普通話時在這方面多下工夫。我們再請個同學讀一遍,要注意平翹舌。
師:下面我們?nèi)嗤瑢W齊讀一遍?!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開始!”
二.感悟朗讀
師:大家齊讀得很流暢,字音也比較準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讀的太平淡,如果同學們能把字里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很完美了。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情感呢?同學們愿不愿聽聽朗誦專家是如何朗讀《將進酒》的?
生(全體):愿意!
(利用多媒體放《將進酒》朗讀課件)
師:聽完了專家的朗讀,大家感覺怎么樣啊?我們的差距在哪兒啊?
生:專家讀得富有情感,特別是最后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給我很強的震撼,我們讀的沒有這個效果。
師:說的很好。專家之所以能讀得這么好,因為抓住了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詞語。下面我們看一看哪些詞語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呢?體現(xiàn)了什么情感呢?
師:我們先賞析第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寫出了黃河的什么特征?
生:我感覺寫出了黃河落差很大,仿佛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的雄偉氣勢。
師:非常好,哪個詞語最能寫出這種氣勢呢?
生:天上、奔流
師:對,“天上、奔流”是這個句子的重點詞語,只有重讀它才能讀出黃河的勢不可擋,我們找個同學試著讀一讀。
生(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注:黑體字讀得奔放豪邁)
師(評):齊婉俊同學這次讀得注意了重點詞語,比第一次進步很大。
師:我們欣賞下一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個詩句中哪個詞語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
生:“悲”。
師:他悲什么呢?
生:人生易老,時光易逝,就如同滾滾黃河水一樣。
師:理解得非常好,那么如何才能讀出這種“悲”呢?下面我找個同學試試。
生(讀):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注:黑體字讀得低沉)
師(評):他把“悲”字讀得很低沉,讓我們很受感染。
師:我們欣賞下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苯Y(jié)合上下文如何理解“人生得意”?
生:我感覺作者的“人生得意”并非高興的意思,而是反其意而用之,得意的背后是一種傷痛
生:我認為作者和他的好朋友相聚,也有得意的意思。
師(評):同學們講的都有一定道理,那怎么判斷這里面蘊含的情感?是“傷痛”的成分多,還是“喜悅”的成分多?
生:傷痛!
師:對,你認為這句詩哪些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
生:我認為是“盡”和“空” ,“盡歡”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xiàn)象而已。詩人沒有“得意”過?!翱铡睂懗隽私杈茲渤畹臒o奈。
師:理解得很好,你讀一遍。
生(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注:黑體字讀得突出而沉重)
師(評):這個同學把“盡”和“空”重讀,我們仿佛聽出了作者“得意”背后的“失意”。
師:我們欣賞下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边@句是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自信。
師:很好,從字面上看的確如此,我們再深入想一想,如果作者在現(xiàn)實世界里如魚得水,還用發(fā)出如此感慨么?
生(領(lǐng)悟):不用。
師:這說明什么?
生:說明自己空有才能不被重用。
生(補充):懷才不遇。
師:哪些詞語才能把這種懷才不遇的苦惱反映出來呢?
生:“必有用”
師:好,你讀讀。
生(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注:黑體字讀得高昂)
師(評):讀得慷慨激昂,很好。
師:我們接著欣賞:“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句詩哪些詞語最能反映作者情感?
生:“三百”,三百寫出了數(shù)量多,喝啊喝啊,很有借酒澆愁的意味。
師:理解得不錯,請你給同學們讀一讀。
生(讀):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注:黑體字長音且重度)
師:讓我們接著往下欣賞:“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边@幾句表明李白將要向他的兩位好友傾述心聲。那么他傾述的是什么心聲呢?
師:請欣賞下面的詩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這句詩反映了作者什么感情?哪些詞語反映出來?
生:反映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極度失望,“不足貴”和“長醉”很能反映這種思想
師:好,那你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注:黑體字讀得充滿愁苦之情)
師(評):很好,這個同學讀得抑揚頓挫,重點詞語重點讀,很好的表達了李白的情感。我們接著往下欣賞:“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通過哪些詞語體會出來?
生:不被重用的苦悶,“寂寞”能反映作者的這種心情
師:請你給大家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注:黑體字讀得低沉)
師(評):大家感覺讀得怎么樣?。?/p>
生:好。
師(表揚):看來大家越來越進入狀態(tài)了,我們接著往下欣賞:“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边@句詩同學們怎樣理解呢?
生:此兩句表明李白痛飲的決心,雖然陳王“恣歡謔”,但對于李白卻是極度痛苦,仍舊表明他想借酒自我沉醉,逃離現(xiàn)實的苦楚。
師:這位同學理解得非常好,那你認為這兩句詩哪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
生:“恣歡謔”和“徑須”。
師:你愿給大家讀讀么?
生(讀):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注:黑體字讀得突出而高昂)
師:下面我們欣賞詩歌的最后部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兒同銷萬古愁?!蓖瑢W們?nèi)绾卫斫獾模?/p>
師:“萬古愁”是怎樣的一種愁呢?
生: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引起人憂愁的各種事,本詩主要是人生易逝,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深入朗讀
師:以上我們逐句感悟朗讀,初步領(lǐng)會了作者的情感世界?,F(xiàn)在我們把整首詩歌統(tǒng)一起來,大家談談這里面寫了什么事情?表達了李白什么樣的內(nèi)心世界?
生:寫了與友人岑勛和元丹丘登高宴飲,借酒興詩情,抒發(fā)了自己抱濟世之才而不得用的感慨。
生:詩歌里面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樂觀自信、豪放不羈的精神與情懷。
師:同學們基本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我們還要通過朗讀讀出失意的李白、失望的李白同時也是豪放的李白。下面請大家齊讀一遍。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開始!”
生:……(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