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媽媽倫理小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喜福會》;儒家思想;美國精神;文化沖突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between four moth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daughters in Amy Tan's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American spirit represented by the two generation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are revealed, which a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ecking order of family members in Chinese family and the equality idea in American family,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modesty and American frankness,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y awareness in Confucianism and inpidualism in American spirit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hineseAmerican daughter and the native American.
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Confucianism; American spirit; cultural conflict
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小說《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一發(fā)表,便好評如潮,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九個月之久,獲得多項文學大獎,令她一舉成名。作品主要描繪了分別代表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母女兩代人之間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的心靈歷程,展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
小說中的四位母親均來自戰(zhàn)火紛飛的舊中國,她們出生并成長于舊中國,在大陸的娘家都曾有著不錯的家境,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的。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早在她們赴美國之前就已經(jīng)形成了,因此她們骨子里信奉的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她們的四個女兒均生于美國長于美國,在美國文化與教育熏陶下成長,與生俱來所信奉的大多是美國文化中鼓吹的個體與獨立,兩代人之間的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谶@樣的背景,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沖突就與普通美國家庭的情形不同,反映了中美兩種文化的沖突。
本文主要從倫理學的角度討論由于中美價值觀的不同而導致的小說中人物間的性格沖突,從而揭示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文化沖突,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促進不同文化圈的人們的和諧共處。
一、儒家思想與美國精神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典型,美國文化是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代表。由于兩國歷史發(fā)展、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和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中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倫理思想。一個文化體系的核心就是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同的價值觀源于不同的倫理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在中國兩三千年的封建宗法社會的歷史中,一直占主導地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提倡長幼尊卑有序,家庭中小輩必須服從長輩,子女必須絕對服從父母,不得有半點違背?!兜茏右?guī)》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狈駝t便是大逆不道,就是“反了”。
西方?jīng)]有像中國那樣一統(tǒng)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核心倫理思想,但我們依然可以追溯到其淵源。在早期的歐洲社會中,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很重。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把人看作世界的主人,看作是命運的主人,這極大地推動了個人進取精神。另外,在歐美文化中,人們由于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崇尚個性?;浇探塘x的核心就是基督信徒“靠個人信念通過持之以恒的個人靈魂深處追求與奮斗而獲得新生”[1]。18世紀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就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美國的倫理思想雖然起步較晚,但它繼承了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倫理學傳統(tǒng),形成了獨特的美國文化和美國精神,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特立獨行,而不是百般服從”[2]431。美國倫理思想雖然沒有悠久的歷史,卻富有“美國特色”。美國“遼闊的土地、獨立流動的氣氛、積極樂觀進取的精神等,為美國倫理思想注入了鮮明的美國特征”[2]427,培育了獨特的美國精神。
無論是中國儒家倫理思想,還是獨特的美國精神,都有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
二、《喜福會》體現(xiàn)出的儒家思想與美國精神的沖突
小說中,隨著對這四位女兒成長的描寫,作者展示了四對母女間的代溝與文化隔閡。這些沖突集中表現(xiàn)了兩種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四位母親要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塑造自己女兒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兒,而在美國生長接受了美國文化的四個女兒要按美國的價值觀生活,無法接受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兩代人無法溝通思想因而發(fā)生沖突;另一方面,四個女兒畢竟在華人家庭中長大,因此她們在無意識中接受的某些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又與正宗美國人發(fā)生矛盾。在女兒方面,她們幾乎都不能理解她們各自母親的過去,而且常常為中國的習俗、規(guī)矩大傷腦筋。在母親方面,因英文的貧乏以及對美國社會的不甚了解,她們無法接受各自女兒疏遠自己這一事實。此外,因失落感和望女成鳳之心的膨脹,幾位母親都企圖控制她們女兒的命運,這無疑激化了母女之間的矛盾。
小說中人物之間的沖突其實就是儒家倫理思想與美國精神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家庭中的長幼尊卑和美國家庭中的平等觀念之間的沖突
小說中的母親龔林達一直試圖教會女兒韋弗利有關中國的氣質(zhì):如何服從父母,聽媽媽的話,凡事不露聲色,不要鋒芒畢露……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順從父母,做事中庸,“出頭的椽子先爛”。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從小到大,每一個成長階段無不浸透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因此兒女必須對父母盡孝?!靶ⅰ钡牡谝粚雍x是不僅要尊敬父母長輩,物質(zhì)上精神上還要無微不至地關懷父母,而且要養(yǎng)老送終、傳宗接代。“孝”的另一含義是順從。“順”就是在行動上必須尊重服從父母的意志。按照孔子儒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思想,子女必須服從父母。但是,韋弗利從小受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熏陶,強調(diào)獨立能力,自我意識和反叛心理強烈,所以她抱怨媽媽對她“管頭管腳”。當吳晶妹不愿按媽媽的要求彈琴時,媽媽說:“女兒只有兩種,聽大人話的和不聽大人話的。只有一種女兒可以住在這個家里,那就是聽話的女兒。”[3]145晶妹頂嘴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兒,你也不是我的母親?!?[3]146她認為“我不是她的奴隸,這不是在中國”[3]145,表達了她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無處不在的獨立自主觀念。媽媽的話一語道破了中美家庭中母女關系的區(qū)別。在中國,人們常用“女兒是媽媽的貼心襖”來形容媽媽和女兒的親密無間的關系。母女關系是諸多家庭關系中最和諧、最容易理順的。美國倫理則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家庭成員之間也是如此,子女和父母之間是平等關系,是朋友關系。美國人在家庭中的權利與平等地位意識極強。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不論長幼,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其他成員無權干涉。美國人的個人權利意識使得美國父母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小說中的四對母女之所以沖突不斷,就因為女兒已經(jīng)美國化了,是典型的“香蕉人”。而中國媽媽仍按華人的傳統(tǒng)解釋母女關系
例如,在韋弗利第一次婚姻期間,母親常常不打招呼,隨便來訪,這在中國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了,可卻遭到了女兒的抗議。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在儒家的倫理秩序中,往往不允許晚輩直呼長輩的姓名,這也是長幼有序的要求,否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yǎng),不懂規(guī)矩?!兜茏右?guī)》中寫道:“稱尊長,勿呼名?!倍诿绹伺c人之間不論長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越親密越如此,體現(xiàn)了對平等的追求。小說中,瑞奇初次拜見未來的丈母娘,臨別時,他緊握兩位老人的手,說:“林達,庭姆,我相信我們不久以后還會見面的?!?[3]189 林達和庭姆是韋弗利的母親和父親的名字,除了幾個同輩的至親好友外,無人這樣直呼他們的大名。這個舉動在華人眼里就是“沒大沒小”!可瑞奇渾然不知,還覺得自己與未來的丈母娘挺談得來呢。但是吳晶妹和韋弗利等人由于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她們總是以“叔叔、阿姨”等稱呼長輩。簡單的稱呼,體現(xiàn)的卻是價值觀的差異。
(二)中國式的謙虛與美國式的直爽之間的沖突
為了得到母親的支持,經(jīng)過精心策劃,韋弗利帶瑞奇來家里吃飯。因為她知道“烹飪是我母親表現(xiàn)她的愛意、驕傲和能力的一種方式” [3] 186。誰夸頌她的烹飪,誰就會取得她的歡心。赴宴前,韋弗利反復叮囑瑞奇:“飯后一定要告訴她,她燒的菜是你吃過的最好的。” [3]186果然她媽媽燒了一桌豐盛的中國菜,包括她的拿手好菜梅干菜蒸肉。按照中國的習慣,老太太對自己的拿手菜總是先謙虛一番,說自己的菜做得如何不好,其實意在獲得大家的表揚。那晚,她滿心歡喜地端出自己得意的梅干菜蒸肉,驕傲地放在未來女婿的面前,自己嘗了一口后故意謙虛地說:“唉,這菜太淡了,沒味,真讓人難以下咽?!?[3] 188那句話實際上是提醒大家快來嘗一口,然后稱贊她燒的菜如何美味可口。但是,在座的人還沒來得及這樣做,瑞奇就接著老太太的話說:“你知道,只要放點醬油就可以了?!?[3]188說著就在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倒上了一層烏黑的醬油,頓時老太太變了臉色,氣得目瞪口呆,弄得在場的其他人尷尬得不知說什么好。
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以謙虛為美德,對別人的贊揚、夸獎常禮儀性地予以否認,更不喜歡炫耀自己的成績;美國人崇尚自我奮斗,常會對別人的贊揚樂于接受并表示感謝,對自己的成績也樂于展示。瑞奇把一切都攪混了,可他自己還蒙在鼓里,因為他根本就無法理解中國人這種自貶式的謙虛。
(三)儒家倫理中的家族觀念與美國精神中的個人主義之間的沖突
韋弗利獲得全國象棋冠軍后,她媽媽喜歡到處炫耀,自己也跟著出名。女兒看不慣這一套,抗議道:“為什么您總是用我來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學下棋好了?!?[3] 97儒家倫理重視家族的力量,一家人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母親們望女成鳳,把自己年輕時的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兒們身上,無形中給女兒們施加了更大的壓力。女兒成名了,母憑女貴,當媽的當然高興。可是小說中女兒們崇尚的是美國精神中的“個人奮斗”。她們認為自己的成功純粹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與父母無關。韋弗利對母親行為的反感使她最終放棄了下棋。
(四)作為華裔的女兒與美國白人之間的沖突
小說中的四個女兒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但畢竟在華人家庭中長大,由于母親們的言傳身教、長期的耳濡目染,這些傳統(tǒng)還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們的成長、思想及各自的婚姻,因此她們在無意識中接受的某些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又與正宗的美國人發(fā)生了矛盾。韋弗利打算和白人男友瑞奇結婚??扇鹌姹软f弗利小幾歲,她擔心這樁美國式的婚姻會遭到母親的反對。盡管對母親心存怨恨,她還是想方設法試圖先得到母親的認可而沒有如瑞奇所說的“說一句‘媽媽、爸爸,我準備結婚了’” [3] 189。母親總是對瑞奇挖苦諷刺。韋弗利向朋友瑪琳娜訴苦,瑪琳娜建議:“告訴她住手,別破壞你的生活,告訴她閉嘴!”[3]182女兒讓母親閉嘴,這在儒家文化中也是聞所未聞。韋弗利雖然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孝道一知半解,卻深知作為女兒,是不能對一個中國母親說“閉嘴”的,“你會被指控為殺人幫兇” [3]182。韋弗利一方面討厭母親干涉自己的婚姻,堅決要獨立,另一方面又要顧及中國的孝道,這讓她處于矛盾之中,非常痛苦。
小說主人公之一羅絲是位性格溫順的姑娘,一次她受白人朋友泰德的邀請出席他父母的招待會。這是一個典型的白人中產(chǎn)階級家庭,泰德的母親婉轉(zhuǎn)地表示不同意羅絲和泰德結婚。羅絲聽后心里雖然不高興,但沒有公開表示反抗。當泰德得知此事時,他大為惱火。首先他對羅絲不為自己的權利斗爭感到吃驚和不解,然后他又當著眾人的面大聲斥責他的母親不尊重他的權利?;楹罅_絲對泰德百依百順,因為她相信這是她愛他的表現(xiàn)。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夫為妻綱”、“夫唱妻隨”的倫理要求。然而事與愿違,泰德反而對她產(chǎn)生了厭倦提出離婚。這下震動了羅絲,經(jīng)過痛苦的反思后,她終于明白了,在美國,作為一個人,她應該有自己的尊嚴和獨立的人格,任何時候?qū)θ魏稳硕疾荒茌p易放棄自己的權利,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因此,她決心為自己在婚姻中的權利和平等地位而斗爭。泰德發(fā)現(xiàn)妻子原來并不是一個唯唯諾諾、毫無權利意識的弱女子,兩人竟破鏡重圓,生活得比以前更加美滿。在這里,先是泰德違背父母之愿選擇了亞裔妻子,而后一向沒有主見的羅絲學會了對丈夫說“不”。這兩件事都表現(xiàn)了美國家庭中的獨立意識。
女兒們在與母親們的不斷沖突中長大,經(jīng)歷了各自的快樂、煩惱與痛苦,也希望能緩和一下母女之間的矛盾,試圖去理解母親。小說行將結束時,女兒們已意識到她們需要了解中國文化才能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并使其變?yōu)閮?yōu)勢。吳晶妹的中國行從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角度看,實際上是在盡“孝”,完成母親未了的心愿。母親們在遭到長期的反抗后,不再利用母親的權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早已成熟的女兒們了,注意到在她們生活的基礎上女兒們正在譜寫更為美好的生活篇章。母女間的這種和解,不只是兩代人之間矛盾的化解,也是作家的希望,希望華裔的后代能在兩種文化間取長補短、和諧地融合。
三、結語
中國儒家思想和美國精神相比,無所謂孰優(yōu)孰劣,各有所長。處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們應該互相寬容、互相理解,取長補短。只有這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才能減少沖突,和諧共處,最終實現(xiàn)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朱永濤.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8.
論文關鍵詞:斯坦貝克;生態(tài);生態(tài)倫理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重要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習慣上被評論界定義為“憤怒的作家”,其原因是,囿于當時的環(huán)境,批評家們只看到了《憤怒的葡萄》表達了作者對有產(chǎn)者剝奪窮人的憤怒,而沒有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在它問世之后,著名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稱“《憤怒的葡萄》屬于像《湯姆叔叔的小屋》一類的了不起的憤怒之書(angrybook)的范疇”,約瑟夫·沃倫·比奇說它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生產(chǎn)的在30年代被稱為無產(chǎn)階級小說的最好范例”。后來,又有批評家對這部小說大加抨擊,說“斯坦貝克要么是描寫低等的動物,要么是描寫快要淪為動物的發(fā)育不全的人”,另一位評論界泰斗艾德蒙·威爾遜說:“《憤怒的葡萄》的字里行間充斥著令人作嘔的空話?!薄耙驗橥栠d不喜歡小說把人類降低到一種動物的水平上并讓他們具有太多的自然本性,太粗俗也太低賤?!?/p>
但自從人類進入20世紀,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危機和環(huán)境災難使人類從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盲目樂觀和狂妄自大中清醒過來。因為,無數(shù)的事實說明“現(xiàn)在每天約有100多個物種永遠消失,在以后的日子里這個速度還會加倍甚至翻番。這個星球上,維持生命的資源,如空氣、水和土壤,正被驚人地污染或消耗。
誕生于20世紀的生態(tài)倫理、生態(tài)哲學和生態(tài)文學批評理論給人們解讀文學經(jīng)典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批評武器,人們開始從生態(tài)的角度重新闡釋斯坦貝克的作品。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者,羅德里克·弗雷澤·納什教授(roderickfraziernash)在其生態(tài)學巨著《大自然的權利》中,引用了西爾多·羅斯雷克(theod.oreroszak)的話說,當代的環(huán)境主義“從根本上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構’當代美國的社會和文化”。比特·利斯卡的《約翰·斯坦貝克的廣闊世界》為斯坦貝克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變化,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預示了一種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研究斯坦貝克作品的傾向”。美國西南卡萊羅納大學學者布瑞恩·馬斯塔斯(bminmaste.璐)指出:“約翰·斯坦貝克是生態(tài)批評領域里一顆光耀奪目的明星”,“是沒有得到承認的生態(tài)批評之父”。他還說:“事實上,在最近出版的許多生態(tài)批評的文集中,斯坦貝克很少被人提及?!?/p>
一、倫理與生態(tài)倫理
美國倫理學家戴斯·賈丁斯說:“倫理(ethics)一詞來自希臘詞ethos,意思是‘慣例’(custom)。在這個意義上,倫理是指一般的信念、態(tài)度或指導慣例行為的標準。這樣,認識到任何社會都有確定慣例的典型的信念、態(tài)度和社會標準,因而任何社會都有其倫理?!?/p>
說到環(huán)境倫理學,賈丁斯指出:“一般地說,環(huán)境倫理學旨在系統(tǒng)地闡釋有關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的道德關系。環(huán)境倫理學假設人類對自然界的行為能夠而且也一直被道德規(guī)范約束著?!绷_德里克·弗雷澤·納什在《大自然的權利》中指出:“倫理學應從只關心人(或他們的上帝)擴展到動物、植物、巖石、甚至一般意義上的大自然或環(huán)境?!本w論丹)
早在弗雷澤·納什之前,就有學者看到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剝削、蹂躪所造成的巨大災難。1915年,阿爾伯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討論了敬畏生命的倫理。1940年,奧爾多·利奧波德(d0leopold)呼喚一種整體主義的生物中心主義道德,他稱之為“大地倫理”(1andethic)。深層生態(tài)學/生物中心主義(deepecologyorbiocentrism)把一種至少是與人相等的倫理地位賦予了大自然。這對西方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倫理提出了公開挑戰(zhàn)。“因為西方傳統(tǒng)哲學否認人與自然之間有任何直接的道德關系。根據(jù)大多傳統(tǒng)的倫理學理論,只有人類才有道德身份(moralstanding),其他事物只有在服務于人類利益時才有倫理價值?!彼裕瑤浊陙?,人類把大自然當做奴仆,“自然環(huán)境成了被剝削的無產(chǎn)階級,是被我們大家的工業(yè)制度蹂躪的黑人”。
西方的哲學、文化和宗教傳統(tǒng)是環(huán)境災難、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誕生于這種語境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在西方文化、宗教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植物活著是為了動物,所有動物活著是為了人類……自然就是為了人而造的萬物。”托馬斯·阿奎那更是直言不諱地說:“由于動物天生要被人所用,這是一種自然的過程。相應地,根據(jù)神的旨意,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駕馭之……’’
二、斯坦貝克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表現(xiàn)
1.作者極大地關注了小人物的命運和悲歡離合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
正如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折射生態(tài)倫理觀念一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同樣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倫理觀念,甚至反映一個社會的生態(tài)倫理和生態(tài)哲學。斯坦貝克作為一個有著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偉大作家,滿懷深情地謳歌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心,特別是他關注了小人物的命運和悲歡離合。從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角度闡明了自己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生態(tài)主義者認為:“人統(tǒng)治自然絕對根源于人統(tǒng)治人。米爾布拉斯指出:“我們的文明是一種統(tǒng)治的文明:這種文明被定向于允許一些人去征服另外一些人?!备灿谌祟愔行闹髁x(anthropocentrism)的西方文明認為“他們應當努力去統(tǒng)治對方,吃掉對方或者被對方吃掉。而美國人則相信,他們必須保持他們在全世界中的強者地位”。
斯坦貝克則反其道而行之,他深情歌頌了處于受壓迫地位的黑人,以充滿同情的心態(tài)描寫了貧窮的流浪工人等。在他晚年發(fā)表的游記《斯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中,作者表達了對黑人的同情和贊美。在談到黑人古柏家時,他寫道:“他們是我惟一認識或有接觸的黑人……當我聽到,譬如說,黑人是個次等民族時,我在想,一定是有關當局得到了錯誤的信息。當我聽到黑人都是臟鬼時,我記起了古柏太太晶亮的廚房。懶惰?古柏先生大型運貨馬車走在街上的得得馬蹄聲,總是在黎明時分擾我清夢。不誠實?古柏先生是薩利納斯極少數(shù)欠錢絕不拖過當月l5號的人之一。
作者不僅贊美黑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還對種族主義分子的丑惡行徑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例如,對他親眼目睹的女種族主義分子拉拉隊反對黑人孩子上學的拙劣表演,他說:“這些女人的表現(xiàn),賦予了‘母親’這個詞一些很奇怪的定義。更離譜的是,其中一小組人對此事已經(jīng)熟稔到被稱為‘拉拉隊員’的地步?!?/p>
環(huán)境主義者提出:“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必須爭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喬德的媽媽就是在人與人和諧方面的光輝榜樣。在《憤怒的葡萄》中,作者熱情贊揚了喬德的媽媽,即使自己家處于困境,她也隨時準備幫助別人,把寶貴的食品分給別人。喬德媽媽是這篇小說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自始至終,她就是一位導師和女神。她沒有姓名,一直被稱做“媽”,這更增強完善了她的母親形象。她細心關愛自己的孩子,也關心需要幫助的鄰里的孩子。她善待公公和婆婆,當她看到鄰居的孩子圍在飯鍋的周圍,她慷慨地把本來不足的食品均給孩子們。她說:“從來沒聽說過喬德家或是黑茲利茲家有過路人要借宿、要討點東西吃或是要搭我們的車的時候,拒絕過人家的要求。”當威爾遜怕因為自己錢少會連累喬德一家時,媽說:“你們絕不會連累我們。彼此互相幫助,我們便都可以到加利福尼亞了?!?/p>
在《人鼠之間》這個富有多重隱喻的小說中,作者歌頌了小人物的友誼。它講述的是兩個流浪農(nóng)業(yè)工人關于土地的夢想和相依為命的故事。他們在農(nóng)業(yè)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下被迫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他們幻想著有一天他們能有一小塊土地,過上愉快自由的日子。盡管萊尼弱智,經(jīng)常惹麻煩,喬治從不放棄他。有一次,萊尼又惹了禍,覺得對不起喬治,說要走,離開喬治。喬治說,“我需要你留下,和我在一起”,“要是你一個人住在山上,會有人把你當做一匹野狼把你射死的”。樸實的語言,深厚的感情!
斯坦貝克筆下的小人物之間的互相關愛、互相同情是對鼓吹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西方哲學的無情批判,也是對符合生態(tài)倫理的和諧人際關系的深情贊美和謳歌。
2.斯坦貝克控訴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和破壞
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倫理和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矛頭就是直指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其主要策略是顛覆和消解西方哲學中的二元對立,如人/自然、意義/物質(zhì)、大腦/身體、男人/女人等的對立。在生態(tài)主義者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學者看來,強調(diào)自然的重要性,關注動物等其他自然現(xiàn)象,就是對以自然為敵、破壞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工業(yè)主義、享樂主義的抗議和挑戰(zhàn)。
肇始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自然是功不可沒。但是,人類中心主義也隨之登場。例如弗朗西斯·培根,要“讓大自然及其兒女供人類使用,使她們成為人類的奴隸”。迪卡爾說要使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和擁有者”,康德說“人是自然的立法者”,這類表現(xiàn)人類優(yōu)于自然,要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豪言壯語,標志著人類中心主義在歐美的誕生并對近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也標志著近現(xiàn)代生態(tài)災難的開始。
在《斯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中,有著生態(tài)學背景的作者深情地表達了對紅杉林的感情,痛斥了濫采濫伐。他說,“紅杉給人的感覺無法傳達”,“紅杉不像我們認識的其他樹木,紅杉是來自另外一個時代的使節(jié)”。有個人“借著地主的身份所帶來的權利,他把所有的樹都砍了賣掉。鎮(zhèn)上所有的人都對這件事感到震驚,并且憤怒得說不出話來”。因此,“對美洲杉而言,所有的人類都是陌生人,都是野蠻人”。
正如杰帕里尼在《斯坦貝克橫越美國》的“導讀”中說的:“斯坦貝克最好的小說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在于作者對于一塊土地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還有對土地上的人民和環(huán)境之間重要的關系都有深厚的感情?!睂ёx,聊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環(huán)境問題的極大關注:“美國人在環(huán)境問題上的失敗到了對人類精神本質(zhì)的極端不負責任的地步,如同背信棄義?!碑斎唬固关惪嗽凇稇嵟钠咸选分校缇妥l責了由于人類的愚昧無知、貪婪掠奪造成的生態(tài)災難。他在小說第一章就描繪了俄克拉何馬州的生態(tài)災難:“在雨水沖成的溝渠中,細土像流水似的直往下滾。土撥鼠和蟻獅一活動,塵土就像雪崩似的坍了下來?!贝送?,由于土地被過度開墾,地表土失去了保護,在干旱氣候下出現(xiàn)的“塵暴”,把地表土吹走,“風越刮越猛,在石頭底下吹過,卷起稻草和枯葉,甚至還卷起小土塊……玉米用它軟弱了的葉子與風搏斗,直到根部被猛掀猛撬的風刮松了”。
作者在小說的第十三章,對于造成生態(tài)災難的人類的貪婪進行了無情的抨擊。“我真不懂這個國家會弄成什么樣子……天天有五六十車人從這兒過,都是帶著家小和東西往西去。他們上哪兒去?他們?nèi)ジ墒裁?”“哎,我真不知道這個國家會弄成什么樣子。真不懂?!?nbsp;“可是這個國家會弄成什么樣子呢?我想要知道的就是這個。到底會搞成什么樣子?”斯坦貝克用重復的手法反復發(fā)問,強調(diào)了人們的憤怒和困惑。對于這個問題,凱西是這樣回答的:“譬如我吧,一向都在拼命跟惡魔斗爭,因為我從前認為惡魔是我們的敵人。可是有一種比惡魔還要兇惡的東西抓住了這個國家,不把這個家伙砍掉,它是不會甘休的?!彼固关惪瞬徽窃诎凳荆祟愔行闹髁x的狂妄,人類對自然的貪婪掠奪和無情蹂躪是生態(tài)災難的始作俑者嗎?
據(jù)統(tǒng)計,僅1935年3月,“一場新塵暴席卷了南部平原,毀掉了堪薩斯一半的麥作物,俄克拉何馬的四分之一,以及內(nèi)布拉斯加的全部——500萬英畝全部被吹光了”。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指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塵暴總被說成是‘上帝的行為’,人類則是無辜的犧牲者。其實,塵暴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人類的愚蠢,因為人摧毀了大平原的自然生態(tài)?!闭稼濉绹穼W家林恩·懷特在《我們的生態(tài)危機的歷史根源》里一針見血地指出:“猶太一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tài)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構成了我們的一切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指導著我們的科學和技術”,鼓勵著人們“以統(tǒng)治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
對于人類這種愚蠢的行為,作者在《斯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中警告說:“如果最多才多藝的生命形態(tài)——人類——用他們一直以來所使用的方式努力生存,那么他們不但會毀掉自己,還會毀掉其他的生命。”因為斯坦貝克深知,“自從希臘和羅馬衰落,基督教出現(xiàn)以來,大自然在西方倫理學中就沒有得到公平對待”。
3.作者充滿愛心描寫動物,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盛行于西方社會幾千年的“人類中心主義”,不但造成了人類的貪婪無知和狂妄,也唆使人類對大自然實施了殘酷的剝削,無情的掠奪和殘忍的殺戮,從而導致多種動植物的滅絕。有人警告說:“由于人類的活動,地球生命面臨著自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問題?!比祟愒趯Υ齽游飭栴}上一直沿用了錯誤的做法。
而斯坦貝克則在作品中,反復表現(xiàn)了自己對各種動物的感情和摯愛。在《斯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中,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寫他的狗查理的活動。在《人鼠之間》這部小說中,開卷就是美麗的大自然和自然界里的動物?!吧碁┥蠘涞紫?,落葉積得厚厚一層,而且是那么干脆。一條蜥蜴走過便會嘎嘎地響起來。一到黃昏,兔子便從樹林走出來,坐在沙上。渙熊夜行的足跡蓋過了濕漬的洼地,還有從農(nóng)場里跑出來的狗四散的腳印,和黑夜里跑來飲水的鹿打楔子般裂開的足痕。
在《美國與美國人》中,斯坦貝克談到了一次打獵的經(jīng)歷。面對郊狼,他說,“我的手指遲遲不愿碰觸扳機”“現(xiàn)在我對這兩條活蹦亂跳的健康郊狼有了象征性的責任。在萬物關系的微妙世界中,我們將永遠被綁在一起”。
斯坦貝克的這種生態(tài)倫理觀念可追溯到達爾文和梭羅的生態(tài)思想。生態(tài)思想的先驅(qū)梭羅在《緬因州的森林》中寫道:“森林中并不是沒有居住者,里面住滿了和我一樣善良而誠實的精靈?!彼?jīng)“把翻車魚、植物、臭鼬、甚至星星視為伴侶和鄰居——換言之,他所屬的共同體的成員”。早在梭羅之前的1835年,達爾文就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高傲自大的人類以為,他自己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值得上帝給與關照。我相信,把人視為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存在物,這是更為真實和謙虛的。因為達爾文相信,“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它得到的視野就越寬廣。的確,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文明的標準,就是他或她擴展其同情或道德的程度”。對人的標準是這樣,難道說對一個社會的標準不更應該是這樣嗎?難道說斯坦貝克不正是一位有著高度的文明精神和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作家嗎?
斯坦貝克的生態(tài)及生態(tài)倫理思想極其難能可貴。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生態(tài)倫理學家們提倡的把人的“天賦權利”擴展到動物、植物以及整個自然界的“大自然的權利”。他的這種思想類似于“生物中心倫理”(bio.centricethics)。該理論認為:“所有生命均有內(nèi)在價值。”生物中心倫理的一個早期版本是阿爾伯特·施韋澤的“敬畏生命”(reverenceforlife)理論。施韋澤說:“落時分的非洲,我們正在一群河馬之問乘船逆流而上,在我的腦海中突然閃出一個念頭,那就是要‘敬畏生命’?!?/p>
孫利民(1963―),男,吉林長春人,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講師,原長春電影制片廠美術設計。研究方向:動畫創(chuàng)作。
作為影視作品的一種創(chuàng)作類型,以題材性質(zhì)和內(nèi)容限定命名的家庭倫理劇是以反映社會和家庭倫理道德為主進行的影視創(chuàng)作。在廣闊的社會空間中,家庭倫理劇就成為了這樣的一種闡述平臺,借助“家”這個社會組織的最微小單元,以個體和社會的間互交融,在根深蒂固的倫理本位文化傳統(tǒng)和宗法血緣關系中,通過家庭中發(fā)生的各類事件,展示和探討了愛情、婚姻、孝道、教育等種種問題及其深層的社會存在。因此,多年以來,以平民化的敘事視角、直面社會真實的價值取向的家庭倫理劇始終在社會轉(zhuǎn)型和時代變遷的多元語境中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并因此作為中國影視作品中的傳統(tǒng)母題而恒久存住。
家庭倫理劇在我國影視創(chuàng)作的歷史中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鄭正秋肇始了家庭倫理劇的先河,開拓了以情感為核心的具有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內(nèi)涵的藝術模式;蔡楚生憑借這一類型以現(xiàn)實的取材和頗具感染力的敘述風格憑借《一江春水向東流》等作品在中國影視史中樹立了不可逾越的高峰;謝晉在政治色彩濃烈的社會背景中開創(chuàng)了家庭倫理劇的新途徑……家庭倫理劇不僅擁有著輝煌的歷史,當今,這一類型與軍旅劇、諜戰(zhàn)劇、農(nóng)村劇等一道,構成了中國影視文化中的主力架構。家庭倫理劇的興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作為中國電影類型中最為穩(wěn)定長久的類型之一,它不僅源自中國源遠流長的儒文化影響,還作為大眾審美意義生成的心理基礎必然要以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對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進行反映。因此,在這一類以反映社會道德、倫理為內(nèi)容的影視創(chuàng)作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微調(diào)或質(zhì)變。從1990年中國電視劇發(fā)展的歷史性轉(zhuǎn)折中的里程碑《渴望》肇始,到1999年《牽手》,經(jīng)過《一聲嘆息》《金婚》《鋼的琴》《新結婚時代》《雙等影視劇作品的熱播,家庭倫理劇再度活躍,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收視熱潮在二十多年的時間中,隨時代的變遷,觀念的更迭,。中國家庭倫理劇不僅完成了美學觀念上的更迭,更籍由從理想回歸現(xiàn)實的景觀通過藝術的表達進行了某種反思。主流收視人群的熱愛甚或是追捧必然為創(chuàng)作帶來類型化的趨勢,近而,部分家庭倫利劇的創(chuàng)作日益陷入了模式化的泥沼。因此,如何在家庭倫理劇的創(chuàng)作中走創(chuàng)新之路,并不斷提升其類型的藝術蘊含,不僅成為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追求,更成為當今社會語境中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命題。以此為契機,對家庭倫理劇的類型創(chuàng)作進行梳理,并對經(jīng)典之作進行再度分析,并在其中尋找其適應發(fā)展和熱播的元素已成為一種必然。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中,重溫中國首部暑假檔娛樂片典《誰說我不在乎》,就具備了別樣的意義。
黃建新素以“社會問題題材導演”而聞名,有人曾說過,黃建新的影片全部“含著骨頭”。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他都或犀利直接或隱含暗示的對某一或某些社會現(xiàn)實進行展示及針砭。電影《誰說我不在乎》正秉承了黃建新的一貫風格。影片講述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在一個標準的城市三口之家中,通過女兒的視角,展示了因一張消失不見的結婚證所引發(fā)的所有事端。正是這樣一個并無太大新意,反映中年夫妻情感危機的故事,居然以400萬的制作成本贏得了1600萬的票房回報。這樣熱烈的市場反應正緣于電影以深層的視角直接契合了當下中國城市家庭問題的實質(zhì)。
影片在一開始就用突如其來的結婚證失蹤打碎一家人的寧靜和幸福。那么,是什么,讓平靜的生活如此不堪一擊。影片中看似設置了許多理由及情感走向的鋪墊,但其實,當將婚姻和人生在電影中并置時,發(fā)現(xiàn)黃建新給出的是一個很簡單的人性命題:正是也只有無法相互理解才導致了一系列的失去。男主角顧明的工作單位被導演別具匠心地設置到了精神病院。這里應該是一個在所謂的正常人眼中充滿非正常狀態(tài)的人的地方。但這里卻是整個社會的集中縮影。當人與人之間搭建起理解的橋梁時,就能放下拿起的屠刀;如若不然,結果就是整天“拿根猴皮筋打爛你們家玻璃”。而對待病人耐心細致的顧明在面對自己陷入偏執(zhí)的妻子時卻僅僅采用了敷衍和逃避。甚至當顧明面對對他一往情深的助手小安時,導演也有意識的設置了小安在關鍵的情節(jié)點中三次講起了粵語,構成了彼此之間的溝通障礙,以致成為了二者之間永遠無法橫越的鴻溝……不僅如此,片中的許多人物之間都存住著因種種原因而造成的不理解而形成的障礙。這種障礙和浮躁才正是黃建新試圖對觀眾所喚起的反思吧。
影片《誰說我不在乎》中的另一個側(cè)重點是針對我國特有的獨生子女政策而來的。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是世界上的一種特殊結構。在這種特定的家庭中,因父母等長輩對子女的過分關愛,加之缺乏兄弟姐妹交流等情況,形成了獨生子女一代人慣性的嬌寵獨斷的奇怪狀態(tài)。那么,在嬌慣任性和情感缺失的狀態(tài)中,父母望子成龍、子女負荷過重、孩子過早成人化及過分牽制父母生活等關聯(lián)因素正是造成種種家庭關系失衡的重要原因。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過:“家庭關系始終是中國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促使民眾更傾向于從家庭中尋找心理安慰。中國家庭關系的復雜性,也使得家庭倫理劇有很多好題材?!币话愣裕彝惱韯『苌偕婕吧鐣笫?,均是圍繞百姓的柴米油鹽和生活瑣事進行闡述。當然,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也會通過家庭倫理劇得以詮釋。電影《誰說我不在乎》依循這一類型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不僅著重展示了家庭倫理劇形式中最為常態(tài)的夫妻關系,也同時關注了獨生子女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近代科學時代,最早的科幻作家也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學家兼物理學家兼哲學家開普勒!他在1610年寫了一本小說《夢》,被阿西莫夫和薩根認作是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開普勒這部小說中的主角杜拉庫圖斯是一位女巫的兒子,也是開普勒名義上的老師第谷的學生。杜拉庫圖斯的媽媽的老師是來自月亮的精靈,每逢日食時,精靈就可以通過連接地球和月亮的黑暗隧道來往于地球和月亮之間。杜拉庫圖斯想去月亮上看看,他的月亮之旅其實是為了證明哥白尼理論的正確性。就是說,從月亮上觀測地球,我們就能看到地球環(huán)繞月亮運動。既然作為月亮上的觀測者會誤認為地球圍繞月亮運動,我們也會誤認為太陽圍繞地球運動。杜拉庫圖斯喝了一些可以讓自己昏睡的藥,在到達月亮和地球引力的平衡點之后,就慢慢地滑向月亮。從這一點來看,開普勒已經(jīng)知道月亮和地球都會產(chǎn)生引力,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開普勒的大腦中是否已經(jīng)有了牛頓萬有引力的概念?
開普勒的《夢》也許并沒有啟發(fā)他和牛頓去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卻預言了萬有引力,也預見了20世紀人類的登月之旅。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夢》是所有理性的科幻小說的樣板:這些小說預言一些在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科學技術,卻未必啟發(fā)科學家做具體的科學發(fā)現(xiàn)。毫無疑問,凡爾納是最為成功的預言家,他的《海底兩萬里》預言了潛水艇的出現(xiàn)。當然,在1869年,《海底兩萬里》發(fā)表的那一年,真的潛水艇已經(jīng)存在并用在了軍事上。而靠柴油驅(qū)動的潛水艇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xiàn),凡爾納小說中的潛水艇的動力直接來自海洋(當然他無法預見到20世紀50年代才出現(xiàn)的核潛艇)。這本小說的冒險成分遠遠大于科學幻想成分。至于《地心游記》,現(xiàn)在還無法實現(xiàn)。而《環(huán)繞月球》,人類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就實現(xiàn)了,中國則在21世紀實現(xiàn)了。
如果說凡爾納科幻小說的主題是冒險,那么威爾斯科幻小說的主題則是哲理。他的成名作《時間機器》是一切時間旅行和穿越小說的鼻祖。在小說中,威爾斯認為時間其實是第四維,這在一定程度上預言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主要觀點之一。小說主角是位科學家,他造出了時光機并借以旅行到非常遙遠的未來。這部小說在當時引起了關于社會問題和倫理問題的討論。直到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才開始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認真討論制造時光機的可能。直到今天,這還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在理論上,我們不可能制造出可以幫助我們回到過去的時光機。
威爾斯的另一部小說《隱形人》我過去也讀過,確實有令人心驚的效果。隱形人在現(xiàn)代奇幻小說《哈利?波特》中也出現(xiàn)過,是以隱身衣的方式出現(xiàn)的。威爾斯的隱形人是通過一種藥物使人身體的折射率和空氣一樣,而隱身衣的原理則不同??茖W上,從2000年開始,物理學界開始在隱身材料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隱身材料能讓平行的光線在材料中彎曲后再以平行光線的形式出現(xiàn),如果在材料中藏有東西,利用光線探測這個東西的人就不會看到它。這雖然和威爾斯的想法不同,卻也有類似之處。
我不知道歷史上是否有過一本科幻小說真實地啟發(fā)了一位具體的科學家作出具體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例子,但科幻小說確實會拓展人們的視野,讓人們?nèi)ハ胂螽敃r的科學技術還做不到的事情。從開普勒的《夢》開始,直到不久之前的《黑客帝國》,都是這樣。說到《黑客帝國》,我倒是覺得未來將會見證這個系列的主題的實現(xiàn),即人類將越來越依賴電腦和網(wǎng)絡。即以今天我們到哪里都有上網(wǎng)的欲望為例,無論中外都是如此。例如2012年3月我去了一趟曼哈頓,就看到在星巴克里的人無一不在上網(wǎng),有人就是專門為上網(wǎng)去的?,F(xiàn)在朋友聚會,我們很多人很快就爬上微博,發(fā)消息發(fā)照片,互相加關注。也就是說,網(wǎng)絡和微博已經(jīng)成為我們身上不可或缺的感覺和交流器官。所以,如果我預言未來人類將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生存在網(wǎng)絡中,甚至在網(wǎng)絡中吃喝拉撒睡,大概不會太離譜。
歷經(jīng)苦難,滄桑巨變]
名作簡介:余華的小說《兄弟》分上、下兩部,講述了江南小鎮(zhèn)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重新組合成的家庭在劫難中的崩潰過程。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說,前一個是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更甚于歐洲的中世紀。后一個是倫理顛覆、浮躁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于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jīng)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jīng)歷了。連接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fā)中爆發(fā),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片斷摘錄:宋凡平曾經(jīng)教過兩個孩子怎么做飯,李光頭早就忘得干干凈凈,宋鋼倒是記住了。當李光頭饑腸轆轆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時,宋鋼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擺好了飯碗和那兩雙古人用的筷子,坐在桌前等著李光頭,看到李光頭吞著口水走進來時,宋鋼的嗓子就會咝咝地響起來,李光頭知道他是在說:你終于回來啦。
李光頭吃著宋鋼煮出來的米飯就像是在吃豆子似的,嘴里嘎嘣嘎嘣響個不停,把李光頭的胃都吃累了,他常常沒吃飽就開始打嗝,打出來的嗝也是嘎嘣嘎嘣地響。宋鋼炒出來的青菜也是極其難吃。
宋鋼漲紅了臉,嘴里咝咝響個不停,宋鋼能夠說出聲音的時候,已經(jīng)知道如何把米飯煮熟了。那個時候兩個孩子早就將宋凡平留下的青菜吃完了,只剩下不多的大米。
素材延伸:
五歲孩子的苦難與孝心
梁榮出生6個月時被診斷出先天性血管瘤,兩歲多時,媽媽又突發(fā)腦溢血導致左半身偏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久后爸爸離家出走,小梁榮就承擔起了照顧媽媽的責任。
2014年,當別的孩子正依偎在媽媽的懷中給媽媽撒嬌,有的甚至還需要媽媽追前攆后喂飯時,5歲的梁榮就已經(jīng)學會了做飯洗衣服。上幼兒園學會漢語拼音后,就用字母幫識字不多的媽媽在藥上用“aoe”做標記……
中央電視臺2014“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上,看到懂事的梁榮和媽媽一人一口,十幾口才吃完這個家庭這頓飯最有營養(yǎng)的食品――一個雞蛋時,看到梁榮怕媽媽吃后胃里不舒服搶著將掉在地下的土豆放在嘴里時,場內(nèi)的觀眾不由自主地掉下了感動的淚水。
適用主題:生存;頑強;成長……
片斷速寫:時代的不幸讓李光頭與宋剛這兩位少年承擔起生活的苦難,生存的壓力與生命的頑強讓他們學會了生存的技能;家庭的不幸讓小梁榮擔負起本來不應該由他來擔負的責任。反思歷史,讓災難不再重演;希望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讓每一個少年都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是時代的重任。
[韓少功
詞典的形式 鄉(xiāng)村的視角]
名作簡介:
《馬橋詞典》是中國作家韓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說,以作者當知青時下鄉(xiāng)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羅縣天井公社為取材地,以其風土人情為素材,集錄了當?shù)亍榜R橋人”的日常用詞,《馬橋詞典》共計115個詞條。它以這些詞條為引子,講述了古往今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回味無窮。《馬橋詞典》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描寫,透視了一個民族生存掙扎的真實情狀,挖掘了民族苦難的歷史根源,同時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說是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農(nóng)村的又一個途徑。1999年,《馬橋詞典》被《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一。2003年8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譯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片斷摘錄:
有一次,馬橋的一伙漢子去長樂街挑石灰,在公路上遇到一輛正在停車修理的大客車,覺得十分新奇。他們圍上去,情不自禁地用手中扁擔把客車殼子敲得咚咚咚震響,眼看已經(jīng)把好端端的車殼捶癟了兩塊。躺在車底下修車的司機氣得鉆出來大罵,操著扳手要打人,才把馬橋人轟開。但馬橋漢子們抑制不住一種莫名的沖動,逃遠了,還回頭大喊大叫,撿起石塊朝大客車使勁扔過去。
他們與司機無冤無仇。他們也從無破壞的惡習,比方走過任何一戶人家時決不會把扁擔往墻上或門上敲打。他們?yōu)槭裁匆坏狡嚸媲熬腿滩蛔∫獎邮帜兀课抑荒軕岩?,他們嬉嬉笑笑的下面,隱藏著一種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嫌惡――嫌惡一切新玩意兒,一切科學的成果,一切來自現(xiàn)代都市的機械怪獸。在他們看來,所謂現(xiàn)代都市不是別的什么,只不過是一大群科學亦即懶惰的人。
素材延伸:
短命的鐵路
1865年8月,英商杜蘭德在大清天子腳下的宣武門外,鋪設了一條長約半公里的“展覽鐵路”,“以小汽車行駛其上,其迅疾如飛”,時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致大變”。這樣“展覽”的結果,不但未引起人們的興趣,反而適得其反,受到群起反對,最后由步軍統(tǒng)令衙門“飭令拆卸”。
適用主題:時代;新與舊;科技與生活;保守……
片斷速寫: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人,不歡迎新事物。安于現(xiàn)狀者,會討厭新事物。既得利益集團,會排斥新事物。從動中走過來的人,不欣賞新事物。老邁之人,通常會反對新事物。凡是不接納新事物者,有一個共性,即吹毛求疵并詆毀新事物。所以,馬橋的的汽車慘遭漢子們的擊打,宣武門外的鐵路難脫短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