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凄凄不似向前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琵琶行;三次彈奏;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長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在詩歌中,詩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命運有相似之處,一個是京城官,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一個是京城女,是名滿京都的藝人,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琵琶女的琵琶聲使兩人相逢相識,詩中,琵琶女一共彈奏了三次琵琶。
第一次彈奏在第一部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p>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時間,秋風蕭瑟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潯陽江頭,交代了背景,送別朋友,自古多情傷離別,再加上無管弦,更加寂寞蕭瑟。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一個“慘”字點出了離別的無限凄涼,而景色的寂寞惆悵和主人的感傷融為一體。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zhuǎn)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側(cè)面烘托、暗寫琵琶聲的藝術魅力。
第二次彈奏在第二部分,又細分為:琵琶女出場、序曲、第一曲、第二曲、第三曲、曲終、余音繞梁七個部分。
琵琶女出場:“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尋聲暗問”寫出了詩人當時好奇而又急切的心理,“琵琶聲?!北砻髋门呀?jīng)聽到了來人的詢問,“欲語遲”和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闭f明琵琶女內(nèi)心猶豫的復雜心理:身世浮沉,淪落天涯,往事如煙,這一切使她不愿意再拋頭露面。但是詩人“移船相近邀相見”,詩人盛情難卻,琵琶女最終還是決定出場了。此處對琵琶女的描寫,為后面的故事發(fā)展帶來許多懸念。
序曲:“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薄稗D(zhuǎn)軸撥弦”是正式演奏前的調(diào)弦試音,還沒正式演奏,感情已經(jīng)先有了?!跋蚁已谝致暵曀肌?,曲調(diào)十分悲愴,“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曲調(diào)又變得舒緩。曲調(diào)的反復變化正對應了琵琶女心中的“無限事”。
第一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gòu)成她生活的全部。曲調(diào)急切愉快。
第二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好景不長,時光不再?!暗茏邚能姲⒁趟?,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曲調(diào)幽愁暗恨。
第三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迸门軅男撵`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沾毷?。這現(xiàn)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曲調(diào)激越雄壯。
曲終:“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比绮岩话愕那{(diào)也是心碎的聲音,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和命運的抗爭!這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余音繞梁:“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痹娙擞们募艧o聲的環(huán)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余音繞梁,經(jīng)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chuàng)造的氛圍中?!扒臒o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癡如醉的神情,從側(cè)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第三次彈奏在第五部分:“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痹娙说脑V說,又反過來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憐的她又一次撥動琵琶的時候,情感更加濃郁,“凄凄不似向前聲”,琵琶聲更加凄苦感人,這也使詩人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淚橫流,青衫濕透。
白居易通過對三次琵琶彈奏的細膩描寫,將難以言傳的情感形容得一波三折、淋漓盡致,將琵琶曲、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感慨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
一、作者善于運用環(huán)境氣氛和人物感受從側(cè)面烘托音樂演奏效果
詩的開頭,秋風蕭蕭,蘆荻瑟瑟,主客“醉不成歡慘將別”,忽然聽到江中傳來的琵琶聲,因而“主人忘歸客不發(fā)”。這里,作者先寫特定環(huán)境及主客的心情,以主客無意中被樂聲吸引來側(cè)面烘托演奏效果驚人。接下來,當琵琶女被邀出場演奏時,“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通過寫周圍人們沉湎神往、寂靜的環(huán)境來襯托演奏效果迷人。當?shù)谌窝葑鄷r,作者把復雜的環(huán)境氣氛和人物情態(tài)壓縮在四句詩中:“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边@里由樂聲寫到聽眾,由滿座聽眾寫到特殊聽眾,由特殊聽眾的外表寫到其內(nèi)心――淚濕青衫,表明作者及滿座聽眾都被樂聲感動了。三次聽樂,用以上三種不同的方法寫出了演奏的驚人、迷人和感人的效果。
二、作者通過演奏者的動作情態(tài),交代層次,引導聽眾去領會音樂
“轉(zhuǎn)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diào)音的準備動作?!暗兔夹攀掷m(xù)續(xù)彈”是演奏時的情態(tài)?!皵n”“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中和結(jié)束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這些動作和態(tài)度,不僅表現(xiàn)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藝和層次分明的演奏過程,還表現(xiàn)了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正由于作者精于此道,才能深刻地去領會音樂的豐富內(nèi)涵,從而做到“樂者本于聲,聲者發(fā)于情”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作者運用對比來反襯琵琶演奏的音樂效果
作者用“山歌與村笛”的“嘔啞嘲哳難為聽”與“琵琶語”進行對比,從而表現(xiàn)了琵琶音樂“如聽仙樂耳暫明”的優(yōu)美動人。
白居易 唐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2、譯文
【關鍵詞】 《琵琶行》;入聲韻;景物;音樂;感情
【中圖分類號】1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2-0026-5
《琵琶行》是一首傳誦千古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借助流落江湖的琵琶女的飄零身世,抒發(fā)了對琵琶女的同情及對自己遭讒被貶的憤懣不平,寫出了“長安故倡”和“江州司馬”的天涯淪落之恨,悲憤之情貫于全篇。歷來的文人學者對《琵琶行》的主題、琵琶女形象、情景交融、精妙的音樂描寫方面多有論述,對精妙的比喻、頂針、雙聲疊韻、疊字、疊詞等語言特色也多有涉獵,但從古漢語讀音、尤其是從漢語音韻角度剖析,則是現(xiàn)有研究者常常忽略的問題。本文試圖從押入聲韻這一角度,探討《琵琶行》中入聲韻的表情達意作用。人聲是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之一,唐朝漢語韻母的韻尾有陰、陽、人三種韻類,聲調(diào)的特點是有平上去人四聲。由于語言的變遷,人聲韻類和人聲調(diào)在普通話中都已經(jīng)消失,但它在古詩詞中大量運用,形成平仄節(jié)奏,人聲韻腳,使得詩詞具有抑揚頓挫、聲韻回環(huán)的音樂美,為古詩詞增色添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多押入聲韻,筆者認為作者是有意選擇這些入聲入韻,并作了精心安排,使得這些人聲韻的凄切慘急不僅有效地表現(xiàn)了琵琶女和詩人共同的悲憤之情,而且對情景交融、人物心理和音樂形象的轉(zhuǎn)換都無不起著重要作用。我們緣聲入景、源聲人樂、緣聲人隋,從人聲韻去領略《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一、入聲的語音本質(zhì)和聲情效果
人聲是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重要語言現(xiàn)象。古代音韻學家把漢字讀音按其韻尾的不同分為陰聲、陽聲和人聲三類韻。陰聲韻以元音收尾或無韻尾,陽聲韻以鼻音收尾。陰聲陽聲的共同特點是發(fā)音可以延長,又叫舒聲。人聲的韻尾則以塞音[p]、[t]、[k]收尾,短促、不能延長,人聲叫促聲。入聲的聲調(diào)是同平上去三種聲調(diào)形成區(qū)別的一種調(diào)。古漢語的平上去人四聲中,又分平聲、仄聲,上去入聲歸為仄聲,平聲平直高昂,聲調(diào)變化不大,仄聲短促低沉,聲調(diào)高低變化較大。其實,人聲調(diào)和入聲韻是一回事,一個人聲字從韻母看,有塞音韻尾,特點是氣流突然被截斷堵死,形成一種戛然而止、壓迫急促的感覺。從聲調(diào)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聲的特性,特點是短促、低沉。
不同的韻調(diào)、具有不同的音響,會引起人聽覺上不同的的感覺,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聯(lián)想,進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所以不同的韻調(diào)就具有不同的情感意義和審美效果。周嘯天在《詩詞精品鑒賞》中談到音情的配合時說:“古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根據(jù)內(nèi)容情緒的要求,選擇相宜的的聲音,不僅僅限于字義的斟酌。其高妙者,不啻能以語言聲響傳達生活的音響,最常見的是在選韻上,韻按洪亮、細微分若干級,表示歡快的每用‘江’陽’,抒寫怨愁的每用‘蕭’‘尤一’,慷慨激昂多用‘東’‘冬’,感嘆惋傷多用‘支’‘微’,當然,也有不盡然者,有不只此者?!痹丁峨S園詩話》說:“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彼^“好韻”,即選擇與詩情詩境相切的音韻,也就是根據(jù)詩詞作品表情達意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韻腳,做到以聲傳情、聲情相諧。人聲有它自身的音響效果和情感表達特色,聲調(diào)的調(diào)值、調(diào)型直、短,念起來急促低沉,塞音韻尾[p]、[t]、[k]是輔音,帶噪音成分,它們的阻礙使韻母的發(fā)音因受阻速告結(jié)束,念起來短促急收,也就使連續(xù)的語流顯示出強有力的頓挫,清晰響亮的主要元音不能延續(xù),也就沒辦法造成明亮、高亢的音響效果,自然使語句顯得沉悶、壓抑。所以用人聲字來押韻,反復回環(huán),句與句之間有明顯的頓挫梗塞感,句末的語氣凸顯沉悶、壓抑、悲切,有令人不快的感覺,也就適合表達孤寂、抑郁、激憤、悲壯的思想感情。
1. 激揚文字 古義:文章;今義:漢字。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個人;今義:一個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3. 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5.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6. 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袒露一只肩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8.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義:原諒;今義:不是自己的,借用別人的。
9. 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qū);今義:山東省。
10.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指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十分、特別。
11.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多 為結(jié)婚的事,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12. 怨靈修之浩蕩兮 古義:荒唐,沒有準則;今義:水勢大。
13. 寧溘死以流亡兮 古義:隨水流而消逝;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xiāng)或 祖國。
14. 規(guī)矩而改錯 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15. 長余佩之陸離 古義:修長的樣子;今義:形容色彩繁雜。
16. 葉葉相交通 古義:互相通連;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17. 可憐體無比 古義:可愛;今義:值得憐憫。
18. 躡履相逢迎 古義:迎接;今義:奉承、拍馬。
19. 生人作死別 古義:活的人;今義:陌生的人。
20. 舉手長勞勞 古義:告別時的動作;今義:表贊成或要求發(fā)言時的動作。
21. 奄奄黃昏后 古義:暗沉沉的;今義:氣息將絕。
22. 不就當歸還 古義:回家;今義:把借的錢物還給原主。
23. 本自無教訓 古義:教養(yǎng);今義:從失敗、錯誤中取得知識。
24. 處分適兄意 古義:處理安排;今義:對犯罪或犯錯誤的人按情節(jié)輕重做出處罰決定。
25. 便利此月內(nèi) 古義:吉利;今義:方便。
26. 便可斷來信 古義:來送信的使者,這里指媒人;今義:寄來的書信。
27. 依依墟里煙 古義:輕柔而緩慢地飄升;今義:形容留戀,不忍分離。
28. 或取諸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今義:抱在懷里。
29. 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0.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到;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1. 地崩山摧壯士死 古義:年輕強壯的力士;今義:豪壯而勇敢的人。
32. 百年多病獨登臺 古義:借指晚年;今義:很多年,一輩子,終身。
33. 因為長句 古義:因此創(chuàng)作;今義:表原因的連詞。
34. 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以前;今義:介詞和方位名詞構(gòu)成的兩個詞。
35. 鐵騎突出刀槍鳴 古義:突然出擊;今義:超出一般。
36. 整頓衣裳起斂容 古義:整理;今義:進行治理,使嚴整、健全、有序。
37.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指容身、存身;今義:付托、寄寓。
38.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博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39. 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或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40. 才能不及中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為雙方介紹買賣、調(diào)解糾紛等并做見證的人。
41.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43. 璧有瑕,請指示王 古義:指給……看;今義: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處理問題的
原則和方法。
44. 于是相如前進缶 古義:走上前進獻;今義:向前行走。
45.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義:指侍從;今義:左邊、右邊,方位名詞。
46.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古義:名詞,約定、契約;今義:限制使不超出范圍。
47.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古義:指門客;今義:客人。
48. 我丈人行也 古義:對老人或長輩的尊稱;今義:對岳父的別稱。
49. 以貨物與常 古義:指一般財物;今義:供出售的商品。
50.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齡;今義: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歷史時期。
51. 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栽培;今義:事業(yè)上的成績。
52. 不好交接俗人 古義:追求功名和富貴的人;今義:庸俗的人。
53. 振聲激揚 古義:清脆響亮;今義:激勵使振作起來。
54. 尋其方面 古義:方向;今義:就相對的或并列的幾個人或幾個事物之一說,叫方面。
55. 衡下車 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走下車子。
56. 舉孝廉不行 古義:不去;今義:不可以。
57. 公車特征拜郎中 古義:特地征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志等。
58. 幼稚盈室 古義:小孩;今義:年紀小,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jīng)驗。
59. 問征夫以前路 古義:行人;今義:出征的人。
60. 悅親戚之情話 古義:知心話;今義:男女之間表示愛情的話。
61. 于時風波未靜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用來比喻糾紛。
62. 孟學士之詞宗 古義:掌管文學撰述的官;今義:指學位。
63. 雖然,猶有未數(shù)也 古義:雖然這樣,是兩個詞;今義:連詞,是一個詞,用于上半句,
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
64. 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shù)人,大家。
65. 腹猶果然 古義:很飽的樣子;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66. 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短;今義: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
67.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義:天空漂浮的生物或云氣、塵埃等物體;今義:動植物等生物。
68.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古義: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義:微小的光。
69. 臣欲奉詔奔馳 古義:急速就職;今義:(車、馬等)很快地跑。
70. 則告訴不許 古義:申訴;今義: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71. 臣之辛苦 古義:辛酸悲苦;今義:身心勞苦。
72. 至于成立 古義:成人自立;今義:(組織機構(gòu)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73.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古義:現(xiàn)在年齡;今義:說話時的這一年。
74.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75. 儼驂■于上路 古義:高高的路;今義:走上路程,動身。
76. 嘗從人事 古義:做官;今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事理人情。
77. 一時收禽 古義:同時;今義:一個時期,短時間。
78.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古義:到那里,指地點;今義:從前,過去,表時間。
79. 不如因而厚遇之 古義:介詞“因”和連詞“而”的連用,趁此就;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80.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古義:包括父母兄弟在內(nèi)的內(nèi)外親屬;今義:跟自己有婚姻
關系或血緣關系的成員。
【牛刀小試】
1.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C.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D.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2.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秦自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約束:盟約。
B.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舉手:告別時的動作。
C.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風流:杰出、英俊。
D.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今人:兩個詞,今,現(xiàn)在,人,別人。
3.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的一項是( )
A.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B.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C. 本自無教訓
D.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常從容淡靜 從容: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B.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用委婉曲折的言語勸諫
C. 去國懷鄉(xiāng) 國:國都
D. 引趙使者藺相如 引:延請
5. 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則告訴不許
C. 小年不及大年
D. 北海雖賒
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三峽星河影動搖
B. 李憑中國彈箜篌
C. 往事知多少
D. 眾人匹之
【參考答案】
1. A(本題考查古今異義詞語的辨識。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語居多,而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語居多,鑒于這一點,同學們往往把古漢語中的兩個詞混同為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詞語,或把古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混同為現(xiàn)代漢語的兩個詞語,由此這也便成命題人命題的重點。A項,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都是“江河”意;B項,古:走投無路/今:貧窮;C項,古:智謀與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D項,古:七言詩/今:比較長的句子)
2. C(本題考查實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約束,今天是“束縛”意;舉手,今天是指“回答問題時的請求方式”;風流:今天指不正當?shù)男袨?,古代則為“杰出、英俊”意、“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意,結(jié)合語境應取后一種;從容,今天指不慌不忙)
3. D(A項,眼淚/鼻涕;B項,魚和肉/魚身上的肉;C項,教養(yǎng)/訓斥)
4. A(A項,今天指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