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賈島尋隱者不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課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nèi)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初讀得其韻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古詩《尋隱者不遇》。這里的“不遇”就是(沒有遇到。)尋隱者不遇就是(尋訪隱者沒有遇到。)(板書:尋隱者不遇)今天我們就和詩人賈島一起去尋訪隱者。
過渡: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先讀一讀再說一說。
要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標出停頓、重音符號)注意讀出五言絕句的節(jié)奏美,要讀出詩的韻味。(初步體會平仄的音步)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人在尋訪隱者的過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說——(師傅采藥去了),詩人追問在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霧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這一問一答,很有意思,誰來給大家再讀一讀,讓我們體會體會?
設計意圖:讀是為了讀得字正腔圓,停頓合理,讀出詩的韻腳,韻味;說是為了理解詩意,這首詩沒有生字,詩意淺顯易懂,通過回答問題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詩的意思。再讀出自己的理解。
再讀悟其情
師:賈島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苦吟不僅體現(xiàn)在字斟句酌上,還體現(xiàn)在謀篇布局上,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首詩是采用問答的方式來寫的,讀一讀相關(guān)詩句,想一想,誰問?誰答?根據(jù)人物的問答,誰來把“賈島”“童子”“師傅”這三個詞語填寫到故事前的括號中,指一名學生填寫,寫后讀一讀。
第一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哪里去了?)
第二問,怎么問?(童子,你師傅在哪里采藥?)
第三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具體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藥?)
小結(jié):三問三答應該為六句話,可詩人卻濃縮為四句二十個字,這種句與句之間的省略叫做跳脫,由此可見詩人語言的凝練。
請學生上臺來表演三問三答。(點評)
問“賈島”,當你不辭辛苦地來拜訪隱者,在與童子的問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樣的變化?
(板書: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體會詩人的感情,試試通過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情感變化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填人物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跳脫這種特殊的句式,一問三答并不是童子饒舌,而是在來人一再詢問之下才應答的,只不過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詩都體現(xiàn)了詩人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只有在潛心涵詠中方能體會。
三讀會其意
師: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隱者,令詩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隱者始終沒有出現(xiàn),但他的神態(tài)、他的氣息、他的品格我們在詩句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過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詩,找一找每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松、藥、山、云)
1.松有什么特點?(郁郁蔥蔥、蒼翠、挺拔)
點評:“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隱者就像松樹,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點?偉岸、巍峨、險峻
點評:隱者就像大山,有著山一樣的脊梁——偉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環(huán)境。
3.隱者采藥干什么呢?
點評:懸壺濟世、救助蒼生,隱含了他行為的超凡脫俗。
4.云有什么特點?潔白、飄飄悠悠
點評:隱者就像白云一樣有高潔的品性,如閑云野鶴,來無影,去無蹤,神秘不可測。
過渡:作者用松、藥、山、云來比喻隱者的品性。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品味隱者的高潔。
(指導朗讀,重點品味松、藥、山、云)
詩人為什么要尋訪隱者呢?只有走近詩人,才能更了解詩的意境。
出示賈島的背景介紹:
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后得韓愈賞識,但時運不濟,曾數(shù)次應舉,都不得志,甚為失意。賈島作詩在煉字、煉句上苦下功夫,為“苦吟詩人”代表,與孟郊合稱“郊寒島瘦”。 師:讀了這個介紹,你對詩人賈島的內(nèi)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為詩人科場失意,正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雖然隱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閑,倒也樂在其中呀!所以賈島非常仰慕。
這才是賈島的內(nèi)心所想,讀出這種仰慕。(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記住了每一句詩的意象——松、藥、山、云,就記住了詩;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隱士;讀出了詩人對高風亮節(jié)的隱士的仰慕,就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就能理解詩的意。
內(nèi)化與表達
同學們,山中樹木蔥蘢,野花綻放,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悅耳的清脆鳥鳴,沿著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來到了大山深處。他與童子進行了三番問答,(注意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當尋訪不遇的時候,他面對著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會怎么想,怎么說?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書上的這幅畫,練習改寫。
改寫反饋交流。
設計意圖:讀古詩需要想象力。反過來古詩也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將有畫面感、有情節(jié)的古詩改寫成小故事。這樣,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板書設計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松
藥 仰慕
關(guān)鍵詞:小學古詩 課堂教學 反復誦讀
從“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的《詩經(jīng)》,到老幼婦孺都能吟上幾句的唐詩,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古典詩歌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nèi)绾芜M行傳承和發(fā)揚呢?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感受到古典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呢?這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是如何進行古詩教學的呢?下面以《尋隱者不遇》為例,與大家進行一下探討。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賈島是以“推敲”著稱的苦吟派詩人。這首詩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記述了詩人尋訪隱者沒有遇到,而與小童子進行對話的情景。不同的教者對于這首詩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第一個教學案例是這樣的:教學伊始,教師告訴學生要講一個故事:唐朝有一個叫賈島的詩人,有一天他一邊騎驢在街上走,一邊在琢磨一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無法決定是“敲”好,還是“推”字更妙。由于他過于投入,不知不覺中闖入了當時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被帶到了韓愈的面前,韓愈告訴他,敲字更為精妙。教師問學生:“你認為賈島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學生非常積極的進行了回答。接著,教師利用投影出示了《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進行了范讀,總結(jié)出古詩的節(jié)奏,讓學生跟讀,小組讀,指名讀。在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能夠背誦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投影出示了詩中幾個重點詞的意思:尋――尋訪;隱者――隱居的人;言――說;只――就;此――這,讓學生根據(jù)提示來說一說這首古詩的大意。經(jīng)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介紹古詩的大意了。然后,教師再次提問“松下問童子,詩人向童子問了幾次,分別是什么問題?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非常吃力地回答,一共有三次提問,分別是:你師傅去哪里了?去哪里采藥了?你能找到嗎?教師緊接著問:“三次提問?詩人的情緒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學生好像有點摸不到頭緒,在教師的一再提示和暗示下,勉強回答出來。最后教師進行了適當?shù)耐卣?,介紹了“歲寒三友”松竹梅的象征意義,從而引出了學生對詩人尋訪的隱者進行了想象中的評論。
另一位教師講授的也是《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導入環(huán)節(jié)非常的自然,他說:“今天我們和詩人賈島去拜訪一個人,你知道他拜訪的是什么人嘛?他見到了嗎?我們的詩人根據(jù)他的尋訪過程寫了一首小詩?!背鍪菊n題《尋隱者不遇》,教師進行范讀,和學生一起總結(jié)了讀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讀。接著教師有提了一個問題:“你能根據(jù)這首古詩畫一幅畫嗎?你覺得幅畫中應該畫上什么?”學生很容易的就給出了答案,畫里應該有高山、霧、白云、松樹、小童和詩人。教師緊接著又給出了一個問題:“詩中的哪些內(nèi)容是畫不出來的?”毫不費力學生就知道,童子和詩人的對話是畫不出來的?!澳阌修k法將他們的對話表現(xiàn)出來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將詩人和童子的三次對話展示出來。然后教師又問道:“詩人為什么會寫松下問童子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積極地思考,山中樹很多,為什么單單是松樹,必然有不同的意義。在我國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松,白云和高山都是高潔品質(zhì)的象征,從而引起學生認識到,詩人尋訪的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具有高尚品質(zhì)的世外高人。最后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作的機會,你曾經(jīng)尋訪過什么人,沒有遇到,你能有一首詩記錄下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熱情高漲的投入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有的學生寫到“花下問同學,言師開會去。只在校園中,人多不知處?!?/p>
兩個教學案例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的就發(fā)現(xiàn),第二個更精妙,在課堂中學生表現(xiàn)更加自如,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怎樣才能取得第二個案例的教學效果呢?
一、認真分析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古典詩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敘事詩,另一類是言志抒情詩。敘事詩講述的通常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甚至是一個場景。無論是哪種詩,它都是一副意境幽遠的畫,有詩情自然就有畫意。在教學前教師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認真的分析,教學資料收集要充分,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靈活的處理。第一個教學案例的執(zhí)教教師的教學準備也十分到位,但他的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效果卻不是令人滿意的,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習古詩是一個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對學生的精神也是一個美的洗滌過程。中國古詩由于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要求,使它具有了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中國的古詩尤其是唐詩講究平仄和押韻,這樣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特別強,韻味十足。同時在語言的使用上,很多時候是一字意義無邊,如白居易的《鳥》中“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一個“望”字,讓人遐想無限。這就是中國古詩的魅力,簡練的語言,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寥寥數(shù)字,就在讀者的面前呈現(xiàn)出來了一個氣勢磅礴,奔流不息的黃河。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教師絕不了缺少這份美的感悟和教育。第二位教師通過一副畫,就為學生呈現(xiàn)出了一個幽靜的場景,讓我們對那位隱者的身份和品質(zhì)展開了想象,而第一位教師的教學中就是因為缺乏了這份美感的教育,是整堂課黯然失色。
三、教學方法要多元化
一、多種形式背誦
古詩一般都是平仄和諧,聲韻動人,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因此教學古詩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去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感知詩的意境和內(nèi)容,盡快融入古詩。教師在教學時因勢利導,從教學關(guān)鍵處著手,及時設計朗讀背誦環(huán)節(jié),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賈島《尋隱者不遇》和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筆者先問孩子們:“唐詩宋詞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也因此涌現(xiàn)出了一批有影響的詩人,如王維、杜甫、李白、孟浩然、賈島等,我們已經(jīng)學了其中的不少古詩了,誰來背一背?”學生紛紛舉手,將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古詩一首接一首地背了出來,他們爭先恐后,好不熱鬧。這時教師趁熱打鐵:“那與我們這節(jié)課相關(guān)的詩有哪些呢?”一位學生馬上補充出了賈島的《題詩后》:“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辈⒄f出 “苦吟詩人”稱號的來由。另一位接著補充出了《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有的還背出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币觥锻魄谩返墓适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們已品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并能入情入境,相信此后的學習肯定是水到渠成了。
二、自由自在探究
借著孩子們對詩歌的濃厚興趣,讓他們對新課內(nèi)容進行初讀感知,在朦朧的意境中,在自由的初讀中對詩句進行理解,對詩的意境進行整體品味。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去發(fā)現(xiàn),在讀中去感悟,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讀自悟。學生定能憑借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完成對古詩的理解,揣摩出古詩的意境。不懂的地方學會同學討論,合作探究,實在不會的可圈點批注,甚至寫下有疑問的問題,留待下一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一位教育學家說得好:“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弊詈蠼處熢賻е鴮W生披文入境,結(jié)合圖畫,讓學生步步進入詩歌的佳境:巍峨壯觀的大山,郁郁蒼蒼的松樹,遍地的野花草藥,精神矍鑠的老者和天真爛漫的童子……
三、積極動腦想象
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學生的大腦不是空洞的容器。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捕捉詩歌的意象和境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激活他們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如在執(zhí)教《尋隱者不遇》一詩時,孩子們討論學習后,提出了問題:詩題是什么意思?“隱者”“不遇”“言師”又該如何理解呢?這時教師不要忙著回答,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不要包辦。
等學生們自問自答完了,再進一步質(zhì)疑:“為什么是在‘松下’而不是其他什么樹下呢?有誰知道?”沒有人舉手,學生的學習遇到了阻礙。我沒有忙于作答,而是考他們的積累:“那你們有沒有背過有關(guān)寫松樹的詩呢?”這下有不少學生背起了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边@時一個聰明的女同學悟出了松樹高潔的品質(zhì),我又適時在黑板上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從這些詩句中,你們能看出松樹有些什么特點嗎?”有學生說松樹不怕寒冷,堅強、勇敢、高潔等。通過議論,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松代表隱者的高潔呀!教師緊抓時機,問:“其實這樣借物寓人的寫法還有不少,現(xiàn)在通常都把教師比喻成什么呀?”學生說:“紅燭、鋪路石、春蠶、海洋、大樹……” 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課堂簡直成了激活孩子們思維的樂園了。
四、身臨其境演繹
指導老師:孫增好
在長安城里有一位年青人叫賈島,他特別喜歡寫詩。有一天,他在寫詩時因為有一個字而拿不定主意,決定去山里找一位羨慕已久而且有著豐富知識的老隱士。
賈島為早日見到這位隱士,不惜連夜趕路,經(jīng)過幾天的跋涉才來到目的地。賈島懷著激動的心情爬上山,山上很安靜,似乎沒有一個人,賈島十分著急,可又不甘心這樣回家,正當他發(fā)愁不知怎么辦時,一陣悠揚的笛聲傳入耳朵,賈島喜出望外,順著笛聲來到一棵松樹下,只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兒坐在松樹下,旁邊一頭黃牛在靜靜地吃草,多么好的一幅牧牛圖呀!“也許這小孩知道那隱士在哪里?!辟Z島自語道。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十分禮貌地走上前去,輕聲問道:“你好,小朋友,你看到過一位白發(fā)先生了嗎?”
小孩放下笛子,問:“你是什么人?”
賈島笑著說:“我是賈島,想向老先生請教一個問題,所以……”
小孩忙說:“真不巧,我?guī)煾邓仙讲伤幦チ?,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我是他的書童?!?/p>
賈島高興地說:“那你知道先生在哪里采藥嗎?”
小孩嘆了一口氣:“唉!這座山的特點就是山高,坡陡,林密,云霧濃,我也無法得知師傅的去向,不如你在這里等一等,說不定 師傅一會就回來了?!?/p>
賈島看著這書童?純砂?模?憬?葑?訟呂矗?剩骸澳閌Ω滴?裁匆??由攪幟兀俊
小書童答道:“師傅本是一位有名的官吏,只是為人正直,得罪了權(quán)貴,又不想委曲求全,只好辭官隱居,在路上看到了我,師傅憐憫我無家可歸,于是把我也帶上山來了?!?/p>
“噢!”賈島說:“先生也是大慈大悲之人,真是叫人佩服?!?/p>
……
不知不覺已是黃昏十分,賈島看了看天,遺憾地說:“小書童,你看天色已晚,我也不宜久留,改日再來拜訪吧?!?/p>
一、合理安排學習內(nèi)容
1.由易到難
從一些內(nèi)容淺易,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古詩入手,指導學生誦讀。例如,《小兒垂釣》《池上》等,這些詩的內(nèi)容貼近兒童生活且活潑有趣,這樣學生就會感到學習古詩并不是很難,還很有意思,從而避免產(chǎn)生學習古詩的畏難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再由易到難。
2.以點帶面
以教學內(nèi)容為中心“點”,輻射與之相關(guān)的語言材料,形成學習的“面”。以作者為“點”,當教材中出現(xiàn)某個詩人的作品時,要引導學生以這個詩人為專題,收集他所寫的詩詞,或者由教師收集推薦給學生。如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推薦《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經(jīng)過整理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屬于豪放派。如此這樣,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詩中有畫,李清照的婉約含蓄……學生自會了然于胸。這樣,學生在大量詩句的體驗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以題材為“點”,對于學生學習的古詩,教師可引導學生與其他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相近的古詩聯(lián)系起來誦讀。以時間為“點”,是根據(jù)古詩詞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它能讓學生結(jié)合所處的季節(jié)特點,更好地理解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從而達到增強學習興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薦《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薦《夏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薦《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薦《冬景》《江雪》……。學生們賞析背誦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寂靜的冬,更能進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二、加強學習方法指導
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的古詩詞學有幫助,學無定法,但貴在有法。教學詩詞時,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靈活學習詩詞,有效積累運用。
1.熟讀成誦法
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笔紫仁侵笇W生反復地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詩畫結(jié)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圖,就可以利用這一資源進行詩畫對照。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教師問:賈島風塵仆仆地來尋找隱者,在松樹下遇到了隱者的童子,他們會說些什么?學生根據(jù)詩句的內(nèi)容,發(fā)揮想象,把賈島的語言神態(tài)以及由“滿懷希望――失望――燃起一線希望――徹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動傳神,這樣的詩畫對照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句,體會意境,從而培養(yǎng)鑒賞能力。還有些詩詞沒有插圖,卻能給人以詩中有畫的感覺。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理解,發(fā)揮想象,把詩詞所蘊含的圖景用畫筆表現(xiàn)出來,學生定會異常興奮,異常投入。
3.體裁互換法
詩詞語言精練,一個故事或一幅畫就凝聚在這幾十個字中,可謂字字珠璣。因此翻譯成了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是,簡單的翻譯是枯燥的,學生也很難進入意境,所以不妨對古詩詞進行體裁的改變,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把詩詞所描寫的內(nèi)容再現(xiàn)成現(xiàn)代版的故事或?qū)懢暗拿牢?,再對照原詩詞進行對照品讀。學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狹窄的語言空間,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這學期我讓學生將所學的《尋隱者不遇》改寫成故事,好多學生將故事寫得引人入勝,就連平時作文不怎么樣的學生也寫得繪聲繪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詩詞的亮點。往往在教學一首詩詞時,若問學生最欣賞哪句詩,他們往往能答出名句來。于是我們就可以由名句入手,從而拉動學生對全詩的欣賞感悟。
以上種種,都是為了引領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美、音韻美、情趣美、意境美,從而促進學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獲得知識上的豐富和精神上的成長。
三、有效督查,激勵促進
為了促進學生的詩詞積累,教師要通過考查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則,積累容易流于形式,達不到效果。
教師要定期檢查學生的摘抄,對學生的積累態(tài)度有一個主觀評價,我通常采用星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背誦考查主要由小組長把關(guān),每背誦一首詩得一顆星。當星星累計到一定程度,就定級為“詩人”“詩圣”“詩仙”。為此,我設計一張評價表,記錄學生得星的情況。記錄、評估的工作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組長負責,教師監(jiān)督、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