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理財產品收益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月5日,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報告顯示三季度我國GDP增長7.8%,增速較二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報告指出經濟的升溫增加了市場對資金的需求,9月執(zhí)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為65.99%,比6月份上升3.06個百分點。
在政策層面上,報告指出在三季度央行堅持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而在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堅持維持總量穩(wěn)定、結構優(yōu)化的要求,堅持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繼續(xù)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
10月,隔夜、1周、2周和3個月Shibor平均水平較9月均有所上漲,表明資金市場仍然維持在較緊的狀態(tài)。報告指出下一階段,央行將繼續(xù)引導商業(yè)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做好各個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這意味著類似6月之前的寬松的流動性環(huán)境將一去不復返,而商業(yè)銀行不得不慢慢適應這個過程。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在商業(yè)銀行調節(jié)流動性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觀上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不僅使得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6月以來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也使得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10月出現(xiàn)跳漲。部分銀行外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出現(xiàn)較大幅度的上漲,如光大銀行和興業(yè)銀行6個月和1年期的美元產品均上調0.5個百分點,建設銀行2個月期的美元和歐元產品均上調0.6個百分點,而中國銀行1個月期的美元和歐元產品則分別上漲1倍和2倍。
正如此前預計的長期趨勢所言,降息沒有影響7月銀行理財產品的供給,但發(fā)行收益率已進入了下滑區(qū)間,7月份收益率較上半年平均下滑了0.48個百分點。
預期收益率繼續(xù)向下
據普益財富數(shù)據顯示,截至7月31日,88家銀行共發(fā)行了2490款理財產品,較上月增加了592款。其中,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發(fā)行量居前三名。
這些產品中,保本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分別是423款和424款,市場占比為34.02%;非保本型理財產品1643款,市場占比為65.98%。
平均期限上,保證收益型最長,約137天,其次是非保本型和保本產品。
依照通常理解,非保本型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繼續(xù)高于保本浮動型和保證收益型,三者分別為4.66%、3.97%和3.49%。
整體而言,7月發(fā)行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5%,這較上半年的整體平均水平下滑了0.48個百分點。其中,除了廣州農商、瑞豐農村商業(yè)銀行、東亞銀行和海峽銀行未披露收益率之外,產品數(shù)大于1,平均預期收益率高于5%的銀行僅占披露銀行總數(shù)的14.29%。
銀行發(fā)行收益率排名前五的分別是星展銀行、三峽銀行、泉州銀行、光大銀行和法興中國,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6.88%、5.95%、5.57%、5.55%和5.43%,但是,除了泉州銀行的平均產品期限為56天,其他的平均期限均在215天以上。
墊底收益率排名的銀行則有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齊魯銀行,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3.15%、3.51%、3.55%和3.63%。
在理財產品期限方面,1個月(含)以下期產品共發(fā)行104款,市場占比為4.18%;1個月至3個月(含)期理財產品發(fā)行數(shù)為1443款,市場占比為57.95%;3個月至6個月(含)期理財產品發(fā)行數(shù)為588款,市場占比為23.61%;另外,6個月至1年(含)期產品296款,市場占比為11.89%;1年以上期理財產品發(fā)行數(shù)為59款,市場占比為2.37%。
銀信產品卷土重來
“受資金面寬松的影響,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一直處于下行通道,特別是6月和7月的兩次降息對銀行理財產品造成了較大沖擊,產品收益率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普益財富研究員吳濘江表示,銀行再次借助銀信合作來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以留住客戶和資金,使得銀信合作在2012年有卷土重來之勢。
據普益財富統(tǒng)計,2012年1-6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占比為36.73%,較2011年全年的水平上升4.56個百分點,而進入7月以來,產品占比進一步增加,7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占比攀升至40.58%。從發(fā)行銀行類型來看,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yè)銀行再度發(fā)力,這兩類銀行發(fā)行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占比不斷上升。
“銀信合作通常比較隱蔽,由于銀行理財是‘資產池’操作,信托會作為標的出現(xiàn)在資產池中,但是否投、投多少,有變化,也不排除銀信合作的方式會將一個信托產品拆分,分投到不同的‘資產池’中?!币晃徊辉敢馔嘎缎彰牡谌嚼碡斎耸扛嬖V記者。
吳濘江指出,從銀信合作產品資金投向來看,各銀行的資金投向不盡相同,銀行在長期開展業(yè)務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經營特點和優(yōu)勢,也會形成相對固定的資金投向偏好。
【關鍵詞】理財產品 收益率 波動性
一、引言
2004年11月,光大銀行在全國首次推出了名為“陽光理財B計劃”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開了我國銀行發(fā)行理財產品的仙鶴。由于該產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而廣受好評,引發(fā)了業(yè)界研發(fā)和發(fā)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熱潮。
2012年以來,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流通領域內貨幣相對不足使銀行面臨“錢荒”,余額寶、新浪微銀行等互聯(lián)網金融倒逼銀行改革,2013年自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中國利率市場化邁出關鍵一步。對于銀行來說,靠固定利差獲取高收益的時代結束,標志著銀行自力更生時代的到來。面對內外雙重壓力,理財產品可能是能在激烈市場環(huán)境中生存的一個重要法寶。
本文以光大銀行為例,實證分析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波動性,并得出了相關結論,闡述了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見解。
二、方法介紹
(一)單位根檢驗
如果序列不平穩(wěn),那么回歸分析中就存在偽回歸,用最小二乘法檢驗無偏性無效。通過單位根檢驗,如果序列存在單位根,則說明序列是不平穩(wěn)的,那么我們不能對序列進行回歸分析,當一個序列進行d階差分后成為平穩(wěn)序列,那么這個序列為d階平穩(wěn)序列,通常使用ADF檢驗法。
(二)偏自相關分析
自相關是指時間序列中相鄰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對于模型 yt=b0+b1x1t+b2x2t+…+bkxkt+εt,如果:Cov(εt,εt-i)=E(εtεt-i)≠0,(i=1,2,…,s)則稱模型存在著自相關性。偏相關則忽略其他中間變量影響,真實地反映兩邊兩間的相關性。通過偏自相關分析,得到序列的自回歸階數(shù)P,從而為AR(P)模型的簡歷打下基礎。
(三)AR(P)模型
AR(P)模型是一種線性預測模型,它表明yt不僅依賴yt-1,而且還依賴于yt-2等。更一般地,這個過程有以下形式:
其中ut為白噪聲,φp為自回歸系數(shù)。
(四)ARCH效應檢驗以及GARCH模型簇
對自回歸模型AR(P)進行ARCH檢驗,分析序列隨機擾動項是否能用GARCH模型簇進行建模。如果存在ARCH效應,則可以使用GARCH模型簇對AR(P)的隨機擾動項建模。
GARCH模型是分析金融數(shù)據重要的回歸模型,與普通回歸模型相比,GARCH模型對誤差的方差進行了進一步的建模,對波動性的分析和預測非常適用。
(五)VaR模型
VaR模型由Ch-restopher? Sims(1980)引入到經濟學中,該模型把系統(tǒng)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tǒng)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來構造模型,從而將單變量自回歸模型推廣到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滯后P階的VaR模型表達式為:
其中,Yt為k維內生變量向量,Xt為d維外生變量向量,μt是k維誤差向量,A1,A2,…,Ap和B是待估系數(shù)矩陣。將GARCH模型生成的條件方差序列帶入VaR計算公式中即可求得VaR的值。
三、實證研究
數(shù)據選取方面,光大銀行2011年7月17日至2013年1月20日某一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序列作為研究對象。
(一)折線圖和直方圖
圖1 收益率折線圖
觀察收益序列折線圖可見,收益率序列呈現(xiàn)無規(guī)律波動的特點,同時由直方圖可知,該收益率序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
圖2 收益率直方圖
(二)單位根檢驗
對收益率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其是否平穩(wěn),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檢驗結果
由上表顯見,收益率序列在各個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原假設,說明收益率序列是平穩(wěn)的。
(三)相關性檢驗
表2 相關性檢驗結果
由相關性檢驗可知,序列存在自相關,且存在一階截尾,故可使用AR(1)模型對收益率序列進行估計。
(四)AR(1)模型
建立AR(1)模型,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AR(1)模型分析結果
由上表可知,在99%置信水平下模型已不存在自相關,同時DW值接近2也證明了這一點。同時,由于AR(1)殘差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說明模型可能存在自回歸條件異方差。
(五)ARCH效應檢驗
為判斷能否利用GARCH建模,先對序列進行ARCH效應檢驗,結果表4所示。
表4 ARCH效應檢驗結果
由上表P統(tǒng)計量值小于1%的顯著性水平可知,原假設被拒絕,即序列存在ARCH效應。
(六)建立GARCH(1,1)模型
由于序列具有ARCH效應。故可以使用GARCH(1,1)模型對AR(1)的隨機擾動項建模,得到GARCH模型為:zt=-0.012753+0.129945ε2t-1+0.848171zt-1。并對其殘差序列進行ARCH效應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ARCH效應檢驗結果
由上表可知,殘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應。
(七)VaR的計算
使用Eviews估計的到99%顯著性水平下VaR最大值為0.05711427,最小值為0.0100000,與實際收益率相比,真實收益率最小值大于VaR最小值,說明VaR模型能對收益率序列進行較好地擬合。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收益率序列是平穩(wěn)序列,存在自相關性,GARCH(1,1)能較好擬合收益率的波動,并計算出VaR最大值為0.05711427,最小值為0.0100000。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之間雖然在風險方面有差異,但本質相同,投資者從承擔的風險中獲得相應收益作為補償,收益率是風險的反映,收益率越高,風險往往越大;風險越大,收益率也往往越高。
對于投資者而言,理財產品的選擇要結合自身實際,要意識到較高的投資收益代表承擔較高的風險,對該產品做到認知充分,慎重決策,培養(yǎng)風控意識。
對于商業(yè)銀行而言,在產品設計中要利用VaR充分考慮風險因素,進行風險防范,產品投入運行后,要靈活預測和監(jiān)控風險,加強產品創(chuàng)新。
對于相關政府部門而言,利用VaR模型可以方便地進行風險測度,更合理科學地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管理。
總之,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銀行、政府,都應當認識到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并利用科學的方法檢測風險,及時規(guī)避風險,才能實現(xiàn)資產的保值升值。
參考文獻
[1]楊軼雯.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的創(chuàng)新與收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2]李衛(wèi)東.中國商業(yè)銀行理財業(yè)務:發(fā)展趨勢、風險及對策[J].廣西金融研究,2008(07).
[3]李嵐.中國個人理財?shù)牟呗匝芯糠治鯷D].重慶:重慶大學,2006.
[4]曹鳳岐,土海璐.商業(yè)銀行發(fā)展個人金融業(yè)務的戰(zhàn)略及策略[J].經濟界,2004(10).
[5]孫從海.商業(yè)銀行理財與金融市場效率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 (08).
[6]林榕輝,鄭澤星.人民幣理財業(yè)務定價分析與產品創(chuàng)新[J].金融與經濟,2007 (03) .
銀行攬儲利器
某國有銀行的一位客戶王女士在12月中旬認為自己難得地買到了預期收益率5.7%的短期理財產品,結果臨近月末,王女士無意中瀏覽銀行網站時發(fā)現(xiàn)新發(fā)的不少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已經超“6”,真有些后悔出手早了。
查閱多家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發(fā)現(xiàn),的確如王女士所言,臨近年底,不少銀行理財產品專區(qū)的新發(fā)理財產品一欄預期年化收益率6%的產品比比皆是,預期年化收益率低于5%的理財產品已經難尋蹤影。
在工商銀行官方網站上,新產品推薦中有十余款理財產品,近半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都高達6%。其中一款名為“2013年‘工銀財富’專屬人民幣理財產品82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低,但也達到5.2%。另外,一款名為“2013年‘工銀財富’專屬理財產品33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達6.3% 。
相對國有銀行,華夏銀行等規(guī)模更小的商業(yè)銀行在季末攬儲這場大戰(zhàn)中也是不甘人后。華夏銀行推出的一款名為“增盈增強型1389號”的理財產品分別為32天期5萬元的認購起點;94天期20萬認購起點以及124天期70萬認購起點三個檔次。其中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可達6.8%,最低也有6%的預期年化收益率。
而一些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甚至出現(xiàn)倒掛現(xiàn)象。如廣發(fā)銀行一款名為“薪滿益足131236-D57私人銀行客戶”產品,期限57天,預期年化收益率6%,另一款88天期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卻只有5.55%。
多因素推高理財收益
根據普益財富統(tǒng)計數(shù)據,截至12月13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共有691款產品到期,197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全部實現(xiàn)了最高預期收益率。到期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多為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以及包含債券的組合。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類產品282款,結構性產品28款,其中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77%,較上期上升4個基點;外幣債券類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為1.90%,較上期上升14個基點。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上漲,其中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已經穩(wěn)穩(wěn)站上5%。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各大銀行年末紛紛提高了預期收益率呢?
一位國有銀行理財經理白先生表示,“正常情況下,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約是4.2%―4.3%,但年底攬儲不容易,為完成考核任務,把資金留在銀行跨年,銀行方面只能咬緊牙關把預期收益率推上去?!卑紫壬又f,“往年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存款壓力較大,因此發(fā)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偏高,但今年年末,國有大行也按捺不住了,出現(xiàn)了大量收益率沖到6%及以上的理財產品?!?/p>
“銀行年末除了存款業(yè)績考核任務之外,繳存款準備金率,上繳財政存款等多種資金需求,銀行不得不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來吸納資金?!蹦彻煞葜粕虡I(yè)銀行理財師認為,2013年前有互聯(lián)網金融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沖擊,后有不斷膨脹的P2P線下理財高收益率大規(guī)?!拔稹钡淖汾s,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只能水漲船高。
投資勿忘風險
年化收益率節(jié)節(jié)攀高的銀行理財產品令不少投資者感到動心。某理財行業(yè)分析師透露,由于年底資金回籠壓力增大,該階段確是一年當中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的時候,也是投資者購買的一個機會。不過,投資者在購買這些高收益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投資時限和投資標的的選擇,因為,有些高收益產品投資門檻也很高,相應的風險會變大,僅適合能夠承擔較高風險的高端投資者購買。
繁多的收費項目
對于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如果問起他們產品的收益率高低,期限的長短,他們可能記得很清楚,但要問到每款產品手續(xù)費如何收取的時候,他們大都是一臉茫然。每次到銀行,聽業(yè)務人員介紹每款產品及收益率時就動了心,想趕緊把錢投進去,其他的問題卻一概不管,殊不知那些隱形的費率會讓自己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大打折扣。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xù)費大致可分為銷售手續(xù)費、托管費和管理費,部分銀行還加收賬戶管理費和交易費等。投資者每購買一款理財產品,銀行都會按比例收取部分費用,不同銀行或同一家銀行的不同理財產品其收費標準不同,甚至同一款理財產品對于不同認購金額所實行的費率標準也不相同。例如某股份制銀行的某款理財產品規(guī)定,認購金額在5萬~30萬元,收取銷售手續(xù)費0.7%;若認購金額在30萬元以上,手續(xù)費為0.6%;當認購高于500萬元以上時,銷售手續(xù)費只需0.3%。
據銀率網數(shù)據顯示,2013年各銀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中所收取的托管費率平均為0.05%,銷售費率平均為0.26%。據統(tǒng)計,各銀行間理財產品所收取的托管費差異不大,大多數(shù)均按照0.05%的標準收取,但銷售手續(xù)費的差距較為明顯,多數(shù)國有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產品收取0.4%的銷售手續(xù)費,如招行的多數(shù)銀行理財產品,但個別銀行的銷售費率低至0.05%。
投資管理費為隱形費率主角
對于投資者而言,購買理財產品,都期望到期后的實際收益率能超出預期給定的收益率。但多數(shù)情況是,即使產品實際收益率確實超出了預期,超出的收益也未必能真正落到投資者手中,因為除了規(guī)定扣除的銷售手續(xù)費及托管費用外,大部分的手續(xù)費被銀行以管理費的名義拿走。
查閱多家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銀行都設定了投資管理費,但這項收費的標準卻讓投資者難以把握,因為多數(shù)銀行僅用“以超出最高預期收益率的部分”做為界定,并未設定最高的收取上限,所以很多投資者在拿到收益時仍不知道銀行究竟收走了多少費用。
以浦發(fā)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為例,其費率說明中列示了 3種費用標準:理財產品托管費率0.05%/年、產品銷售手續(xù)費率0.2%/年,另外的一項就是銀行管理費率,并未寫明具體費率標準,但表示,如果實際收益低于或等于預期收益,銀行不收取管理費;如果實際收益高于預期收益,則收取管理費。
工行一款358天的“工銀財富”資產組合投資型理財產品也規(guī)定,按目前市場收益率水平測算,資產組合預期年化收益率約為6.12%,扣除銷售手續(xù)費、托管費,產品到期后,若所投資的資產按時收回全額本金及收益,則投資者可獲得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約5.70%。若產品到期后未達到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在達到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情況下,則按照說明書約定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支付收益后,將超過部分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收取。以投資5萬元為例,產品到期時,客戶實際持有358天,如產品達到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70%,則客戶最終收益為:50000×5.70%×358/365=2795.34元。
注意空檔期
除了規(guī)定收取的費用會降低投資者可獲得的收益外,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空檔期也將拉低最終的收益。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內投資者均不享有收益,而該期間的收益按照活期存款利息計算。這意味著,募集期內,如果投資者買入一款理財產品的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及清算期較長,則實際收益率將被拉低。例如,某銀行推出一款預期收益率為5.5%的理財產品,規(guī)定該產品從2月24日起開始銷售,截至3月3日募集期結束,則該產品的計息日為3月3日。所以這款理財產品的空檔期為8天,實際上在無形中“稀釋”了投資者的實際理財收益。
信息披露不明確
通常投資的收益與其風險成正比,但對銀行來說,理財產品卻能為其帶來穩(wěn)賺的收益。除了能在產品到期后獲得超預期的實際收益外,如果低于預期收益,虧損的風險則由投資者“買單”。在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中,均有類似的規(guī)定:如果最終不能實現(xiàn)預期收益甚至出現(xiàn)虧損,個人投資者需自行承擔損失。但對于超出預期的收益,則根據購買理財產品的合同約定為準,如果合同中明確說明“超出預期收益部分作為銀行資產管理費”,即投資者最高可拿到約定的預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