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爱a久久片,无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视,中文字幕欧美一区,爽妇网国产精品,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午夜一级在线,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手机播放

    <del id="eyo20"><dfn id="eyo20"></dfn></del>
  • <small id="eyo20"><abbr id="eyo20"></abbr></small>
      <strike id="eyo20"><samp id="eyo20"></samp></strike>
    • 首頁 > 文章中心 > 浣溪沙姜夔

      浣溪沙姜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浣溪沙姜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浣溪沙姜夔范文第1篇

      2017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送客戶

      1、條脫閑揎系五絲。李清照《端午》

      2、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3、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妒逡褂^燈》

      4、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5、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渡樽釉Α?/p>

      6、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7、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8、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9、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毒┒荚Α?/p>

      10、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汴京元夕》

      11、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張孝祥《點絳唇》

      12、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趙蕃《端午三首》

      1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肚嘤癜冈Α?/p>

      14、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文天祥《端午感興》

      15、鶴發(fā)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1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17、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18、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19、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20、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21、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淮安重午》

      22、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23、好酒沈醉酬佳節(jié),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端午日賜衣》

      25、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26、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下闋

      27、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

      28、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29、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

      30、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萬俟詠《南歌子》

      31、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殷堯潘《端午日》

      32、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端午感興》

      33、好是佳旦稱觴,班衣拜舞,有鹓雛相對。后院嬋娟爭勸酒,端午彩絲雙緊。王邁《念奴嬌》

      34、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萬俟詠《南歌子端午》

      35、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賈誼《吊屈原賦》

      36、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許文通《端陽采擷》

      37、艾虎釵頭,菖蒲酒里,舊約渾無據(jù)。輕衫如霧,玉肌似削,人在畫樓深處。周紫芝《永遇樂》

      38、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39、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凄涼心事,山雨打船篷。諳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訴衷情》

      40、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41、乘興挈朋儕,游賞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爭看競龍舟,人洶洶,鼓冬冬,不覺金烏墜。楊無咎《驀山溪》

      42、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蘇軾《六幺令》

      43、彩絲金黍,水邊還又相逢。懷沙人問,二千年、猶帶酸風。騷人灑墨香濃。幽情要眇,雅調惺松。趙以夫《芰荷香》

      44、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蘇軾《屈原塔》

      45、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文天祥《端午》

      46、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李石《長相思重午》

      47、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48、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49、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張榘《念奴嬌》

      浣溪沙姜夔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浣溪沙》 接受 欣賞趣味 鑒賞

      吳梅在《詞學通論》中寫道:“惟‘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二語,較‘無可奈何’勝過十倍,而人未盡知之,可云陋矣?!盵1]48他認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首詞在歷史的長河中究竟有怎樣的接受狀態(tài),吳梅先生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說法,這尚需我們用心討論。

      一、兩首詞的歷代研判

      (一)詞選情況。

      明人陳耀文輯《花草粹編》兩首都選,宋無名氏編的《草堂詩馀》僅收《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但誤以為是李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機馀錦》、明人卓人月編《古今詞統(tǒng)》、清人張惠言編《續(xù)詞選》、清人陳廷焯輯《詞則》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關于宋代的五部斷代詞選中清人馮煦輯《宋六十一家詞選》只選了《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而朱祖謀輯的《宋詞三百首》則是兩首都選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詞選》僅選了《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詞簡釋》則是兩首都選。從歷代詞選選錄的情況來看,歷代詞選家更多關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二)兩首詞的討論情況。

      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2]142曾指出《復齋漫錄》所記錄的或許有誤,但歷代的詞話還是多有承襲這種說法。清沈雄的《古今詞話》,清王弈清等撰的《歷代詞話》,清馮金伯的《詞苑萃編》,以及清黃蘇的《蓼園詞評》。

      詞話當中也有論及“無可奈何”二句妙處的詞條如:清劉熙載《藝概》:“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也,所謂練極如不練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盵3]3689《蓼園詞評》:“沈際飛曰:‘油壁車輕金犢肥’二句,歌行麗對也?!氂陦艋仉u塞遠’,‘青鳥不傳云外信’,‘無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詩俊對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詩不得也?!盵3]3048清胡薇元《歲寒居詞話》:“晏元獻公殊《珠玉詞》集中《浣溪沙?春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本公七言律詩中腹聯(lián),一入詞,即成妙句,在詩中即不為工。此詩詞之別,學者須以此參之,其他詞由此會悟矣?!盵3]4028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詞中對句,貴整練工巧,流動脫化,而不類與詩賦。晏元獻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非詩句也。然不工詩賦,亦不能為絕妙好詞。”[3]4051

      其他詞話在談到晏殊詞之時,只是概括性地談其詞的風格。如宋王灼《碧雞漫志》:“晏元獻公、歐陽文忠公,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盵3]83沈雄的《歷代詞話》:“晏元獻尤喜馮延巳歌詞,其所自作,亦不減延巳樂府?!盵3]1142“晏叔原謂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詞,未嘗作婦人語?!鼻羼T煦《蒿庵論詞》:“晏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麗,為北宋倚聲家初祖。”[3]3585

      另外,晏殊的其他詞作如《蝶戀花》、《清平樂》(金鳳細細)、《踏莎行》在一些詞話中也有所論及。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關于《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的“無可奈何”二句,作為千古奇偶,被詞選家和詞論家多次征引。然而對于《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在詞選中出現(xiàn)得不多似乎并沒有被關注。正如吳梅先生所說:“滿目山河”二句,人未盡知之。

      二、吳梅先生的問題意識

      吳梅先生提出“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較“無可奈何”勝過十倍,其中或許有夸張的意味,用意乃是要引起對這首詞的關注。

      吳梅并不推崇平鋪直敘的詞作。他在《詞學通論》的緒論中寫道:“沈伯時《樂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協(xié),不協(xié)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fā)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宕洞蟪勺V》備錄董詞,而于纏令格調,亦未深考。亡佚既久,可以不論。至用字發(fā)意,要歸蘊籍。露則意不稱辭,高則詞不達意。二者交譏,非作家之極軌也。故作詞能以清真為歸,斯用字發(fā)意皆有法度矣?!盵1]3在評價柳永的詞時寫道:“余謂柳詞皆是直寫,無比興,亦無寄托。見眼中景色,即說意中人物,便覺直率無味,況時時有俚俗語?!盵1]49他不喜歡直露沒有韻味的詞,是很明顯的。

      吳梅在《詞學通論》中多次提到“沉郁頓挫”。在分析周邦彥的《瑞龍吟》之時多次用到“沉郁頓挫”。在分析張炎詞時寫道:“又如《邁陂塘》結處云:‘深更靜,待散發(fā)吹簫,鶴背天風冷。憑高露飲,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劣?,以清超出之,飄飄有凌云氣概,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處可見其對于“沉郁頓挫”的詞的推崇。

      吳梅先生還主張詞的比興寄托。在《詞學通論》緒論中寫道:“詠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謂寄托者,蓋借物言志,以抒其忠愛綢繆之旨?!度倨分扰d,《離騷》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盵1]4在談姜夔詞時寫道:“蓋詞中感喟,只可用比興體,即比興中亦須含蓄不露,斯為沉郁。若慷慨發(fā)越,終病淺顯。如《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已包含無數(shù)傷亂語。”[1]63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吳梅先生是帶著問題意識鑒賞二詞的。首先“滿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頓挫之感?!澳钸h”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而后又見“落花風雨”,再用“更”字修飾“傷春”更顯沉郁。再次,“念遠”和“傷春”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兩個主題。由“滿目山河”二句,可以看出晏殊對于中國古典詩詞比興傳統(tǒng)的高度的駕馭能力。從沉郁頓挫和比興寄托這兩個角度可以推斷吳梅先生為什么更推崇“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惫蕝敲废壬岢觥拔疂M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二語,較‘無可奈何’勝過十倍”是與其對詞的獨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鑒賞的角度有別

      關于“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歷代都有很多評價。明卓人月匯選、徐士俊參評《古今詞統(tǒng)》:“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清劉熙載《藝概》:“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也,所謂練極如不練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碧乒玷霸凇短扑卧~簡釋》中提到:“‘無可’兩句,虛對工整,最為昔人所稱。蓋既傷落花,又喜燕歸,燕歸而人不歸,終令人抑郁不歡。”[4]54

      “無可奈何”二句的妙處就在于“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都是一種情緒,是虛詞對。然而這兩個詞的妙處不僅是因為其是虛詞的絕對,還在于這兩個詞的表達抓住了古往今來人們所共有的一種情緒,即對于“花落”的“無可奈何”之感,以及對于“燕子”的“似曾相識”之感。這些情緒在詩詞中也多有描寫。如歐陽修《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碧K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倍鸥陀幸皇住稓w燕》的詩作:“不獨避霜雪,其如儔侶稀。四時無失序,八月自知歸。春色豈相訪,眾雛還識機。故巢儻未毀,會傍主人飛?!?/p>

      “滿目山河空念遠”當是化用唐人李嶠《汾陰行》中的詩句:“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葉嘉瑩先生在她的《嘉陵論詞叢稿》中談到這兩句時寫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詞之‘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這三句詞從表面來看,所抒寫的只不過是‘傷春’‘念遠’的情感,絲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間,而大晏也確實未嘗有心于表現(xiàn)什么思致,只是讀著三句詞的人,卻自然可以感受到,它所給予讀者的,除情感上的感動之外,另外還有著一種足以觸發(fā)人思致的啟迪。這種啟迪和觸發(fā),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盵5]“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句詞凝練地表達了傷春離別。傷春、念遠一直是中國抒情詩歌的兩個傳統(tǒng)?!澳钸h”和“傷春”二詞顯示晏殊對于詞的高度駕馭能力。這種類型化的表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這兩句詞的對仗十分工整?!皾M目”對“落花”,“山河”對“風雨”空間對得特別好,有立體感?!翱铡睂Α案倍际翘撛~,但都表達了十分強烈的情感。“念遠”對“傷春”這兩個詞都是類型化的情緒。并且“念遠”多為男子的思念,而“傷春”多為女子的閨情。無窮哀感都在虛處。這兩句詞反映了晏殊對于詞的高度駕馭能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從對仗上來講,“無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籌,從概括性和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上看“滿目山河”二句更勝出一籌。兩首詩都有妙處,只是鑒賞的角度不同而已。

      參考文獻:

      [1]吳梅.詞學通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42.

      [3]唐圭璋.詞話叢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6.

      浣溪沙姜夔范文第3篇

      關鍵詞:宋代;田園詩;田園詞;破體

      中圖分類號:i20722;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2)07017509

      作者簡介:劉 蔚,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海學刊》雜志社副研究員 (江蘇 南京 210013)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破體”現(xiàn)象屢見不鮮,“凡是打破各種文體的疆界,超越比較材料的局限,移花接木,相資為用,造成滲透交融,蔚為新奇鮮活之美學效果者,皆謂之‘破體’”①。文體之間的相互滲透交融在宋代格外突出,王水照先生就曾經(jīng)指出:“在兩宋文壇上,‘破體為文’的種種嘗試,如以文為詩、以賦為詩、以古入律、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賦為文、以文為賦、以文為四六等,令人目不暇接,其風氣日益熾盛”②。而各種文體的互動中,詩和詞的溝通又是最顯著的,“詩與詞是關系最密切、溝通渠道最多的兩種文體。詩詞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生發(fā),是中國韻文文體關系中的最突出現(xiàn)象”③。宋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詩體和詞體相互借鑒、滲透、融通的現(xiàn)象已引起不少關注,既有著眼于一代詞作的“以詩為詞”或詩作的“以詞為詩”,也有注目于個別作者的詩詞破體或互滲④,但詩與詞這兩類不同的文體在表現(xiàn)同一題材時,是如何移花接木,相資為用的,迄今卻鮮有人論及。應該說相同題材的詩和詞更值得我們具體地比勘和對照,本文即以田園題材為例,考察宋代田園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以詩為詞”和“以詞為詩”,以期深化宋代詩詞破體現(xiàn)象的研究。

      北宋時期,田園詩詞的破體主要出現(xiàn)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田園本是詩歌的傳統(tǒng)題材,其濫觴于《詩經(jīng)》,到東晉陶淵明正式開宗立派,經(jīng)盛唐王維、儲光羲等踵事增華,至中晚唐田家詩又別具一格,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藝術傳統(tǒng),北宋的田園詩創(chuàng)作正是承歷代余緒而有所發(fā)展。而詞作為一種娛賓遣興、助酒佐歡的游戲筆墨,本為艷科,在唐五代時很少涉獵田園題材,現(xiàn)存僅有歐陽炯、李珣的《南鄉(xiāng)子》偶爾寫到一些南粵風土和女子的勞動生活,但未脫妍麗風調,孫光憲《風流子》(茅舍槿籬溪曲)一首稍清新自然,被贊為:“《花間集》中忽有此淡樸詠田家耕織之詞,誠為異采”《栩莊漫記》,載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頁。。但全唐五代詞中也僅此一首。應該說宋詞開始正式引入田園題材,計有約四十位作者,近百首田園詞作。這種對詩歌傳統(tǒng)題材的借鑒,本身就是一種破體的表現(xiàn)。在具體的寫作中,早期的田園詞也表現(xiàn)出鮮明的“以詩為詞”的特色。

      第一,北宋出現(xiàn)的田園詞多檃栝詩句而成,或受詩歌的感發(fā)而作,在某種程度上堪稱詩之苗裔和附庸。

      北宋人創(chuàng)作的田園詞有完全集詩句而成。如黃庭堅曾戲效王安石創(chuàng)作一首《菩薩蠻》:

      王荊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云:“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戲效荊公作。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王安石的《菩薩蠻》描寫退居半山的閑逸生活,詞中各句分別集自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殷益《看牡丹》:“發(fā)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蓖蹙S《游春曲》:“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韓愈《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狈綏А妒ь}》:“午醉醒來晚,

      無人夢自驚?!保ㄒ蛔麝愂鍖氃姡├畎住稐钆褍焊琛罚骸昂卧S最關情,烏啼白門柳?!薄稐钌滞饧酚涊d:“古樂府‘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蔵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畎子闷湟庋転椤稐钆褍焊琛吩唬骸钘钆褍海獎裥仑S酒。何許最關情,烏啼白門柳。’”參見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郭祥正《題人山居》:“謝家莊上無多景,只有黃鸝三兩聲?!彼闻沓俗赌蛽]犀》卷十:“郭祥正,字功甫。有逸才,詩多新意。又曾題人山居一聯(lián)云:謝家莊上無多景,只有黃鸝三兩聲。公(按:王安石)乃命工繪為圖,自題其上,云此是功甫題山居詩處。即遣人以金酒鐘并圖遺之?!薄段臏Y閣四庫全書》本。偶有一二字不同。黃庭堅的詞則分別集自鄭谷《柳》:“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表n偓《醉著》:“漁翁醉著無人喚,過午醒來雪滿船?!倍鸥Α段鹘肌罚骸盁o人覺來往,踈懶意何長?!倍鸥Α督^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倍鸥Α逗笥巍罚骸敖饺缬写鼰o私?!倍鸥Α犊上А罚骸按艘馓諠摻?,吾生后汝期?!泵辖肌对箘e》:“君問去何之,賤身難自保。”其中也僅數(shù)字略有不同。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描寫閑居環(huán)境的《浣溪沙》“百畝庭中半是苔,門前古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黃昇《花庵詞選》也標明為“集句”??梢钥闯觯叭撕蜁r人的詩句是北宋人寫作田園詞的重要資源。

      北宋的田園詞還有受詩意感發(fā)而作。如蘇軾《江神子》,其序云:“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戍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詞云: 中醒 。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 。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馀齡。

      詞中以淵明自比抒發(fā)了歸隱之志,情愫淡泊,景致清麗,與陶淵明眾多田園詩意趣相通。

      第二,北宋田園詞在詞牌的選擇上,比較側重齊言體式,接近于五七言律絕和六言絕句,在體制形式上保留著較為濃重的詩體特點羅漫在《詞體出現(xiàn)與發(fā)展的詞史意義》(《中華詞學》第二輯,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中指出中晚唐、五代與北宋初期的詞,在體制上接近詩體,這一特點同樣適用于早期田園詞。。

      如王安石有5首田園詞,分別采用《菩薩蠻》、《漁家傲》、《浣溪沙》和《清平樂》4種詞牌。上文所引的《菩薩蠻》上闋前兩句為七言,后兩句為五言,下闋四句均為五言,分別從五七言律絕詩中集句而成;被黃昇《花庵詞選》譽為“極能道閑居之趣”的《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揉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shù)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清風掃”,上下闋句式相同,若各去掉其中的3個字,儼然是兩首七絕;《清平樂》的下闋為四句六言,“丈夫運用堂堂 。且莫五角六張。若有一卮芳酒, 逍遙自在無妨”,和王維《田園樂》“出入千門萬戶,經(jīng)過北里南鄰。蹀躞鳴珂有底,崆峒散發(fā)何人”形式上幾乎無異;《浣溪沙》則上下闋均為三句整齊的七言,更接近于詩體。蘇軾11首田園詞中《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也采用的是《浣溪沙》詞牌,上下闋均為七言三句;他在貶謫黃州期間則用《鷓鴣天》的詞牌寫了一首詞:“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體式比較接近于七律。

      毫無疑問,北宋田園詞的發(fā)展得到了詩歌的助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是宋代田園詩詞創(chuàng)作從“以詩為詞”向“以詞為詩”轉換的關鍵人物。他的《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以及《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等田園詞,在以詩為詞的基礎上,脫胎換骨,點鐵成金,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新的經(jīng)典,被其后的田園詩詞共同追摹,既促進了宋代田園詩詞的初度融合,又拉開了田園詞對田園詩發(fā)生影響的序幕。

      一、經(jīng)典詞匯的鍛造

      俞成元《螢雪叢說》卷上曰:“詩隨景物下語……于漁父則曰一蓑煙雨,于農(nóng)夫則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則曰一篙春水,皆曲盡形容之妙也?!薄墩f郛》卷十五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一犁春雨”這個語匯貼切地狀出春耕時節(jié)最典型的景物——春雨和犁,使人聯(lián)想到細雨蒙蒙

      中或雨后初晴農(nóng)人扶犁耕作于春野的情境,既有春意萌動的美感,又蘊含著恬淡質樸的農(nóng)耕意趣,的確堪稱“曲盡形容之妙”。這個形容農(nóng)夫生涯的經(jīng)典語匯最早出自蘇軾《如夢令?有寄》詞: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但是“一犁春雨”并非蘇詞憑空創(chuàng)造,而是借鑒了眾多詩句而成?!度鐗袅睢返哪┚渚陀袕脑姼柚醒芑暮圹E,“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實則糅合了晚唐薛能《伏牛山》“不為時危耕不得,一犁風雨便歸休”和五代蜀徐光溥《留侯受南唐節(jié)度使知郡事辟予為屬以詩謝之》:“晉江江畔趁春風,耕破云山幾萬重。雨足一犁無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的詩意,在上兩首詩中,“歸”、“江”、“一犁”和“雨”的字眼均具備。而宋初詩人王禹偁《寄鄆城蕭處士》“夜踏月華三徑小,曉耕秋色一犁深”,以及林逋《雜興四首》:“拂水遠天孤榜晚,夾村微雨一犁春”。成為“一犁春雨”更直接的語匯源頭。顯然,蘇軾借鑒了若干詩歌語匯的精髓,經(jīng)過錘煉鍛造,定型為一個經(jīng)典語匯,用于詞的寫作中。這個詞匯以其新奇優(yōu)美的藝術效果,受到其后詞人們的擁躉,在田園詞中反復地被采用。如毛滂《浣溪沙》:“本是青門學灌園。生涯渾在亂山前。一犁春雨種瓜田。”王炎《清平樂》:“兒曹耳語。借問何處去。家在翠微深處住。生計一犁春雨?!?/p>

      同時,這一語匯又跨越了詩詞的界限,受到詩人們的青睞,被借入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中。最早是蘇轍《同外孫文九新春五絕句》詩云:“雪覆西山三頃麥,一犁春雨祝天工?!蹦纤翁飯@詩也多翻之入詩,如范成大《致一齋述事》:“今朝麥粒黃堪麫,幾日秧田綠似針。除卻一犁春雨足,眼前無物可關心”。盧儔《石照勸農(nóng)晚歸有雨》:“十里好山供客醉,一犁春雨勸農(nóng)歸。”蔡戡《春郊即事》:“一犁春雨欲平塍,預卜今年穡事成?!壁w葵《豐年》:“一犁春雨足生涯,黍稷桑麻已滿略?!狈皆馈堵劻T》:“一犁春雨平生事,莫與諸公作話頭?!钡鹊?,直至宋末元初,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園雜興》命題征詩,第一名羅公福詩中有句:“一犁好雨秧初種,幾道寒泉藥旋澆”。也是“一犁春雨”語匯的簡單變體。

      二、經(jīng)典句法的定型

      蘇詞《浣溪沙》中有“村南村北響繅車”一句,曾被《高齋詩話》譽為“奇句”《高齋詩話》:“東坡長短句云‘村南村北響繅車?!瘏⒉钤娫啤袅址麦懧剻C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厣儆卧啤狡焉钐幰蔁o地,忽有人家笑語聲?!姶笸‘?,皆也奇句也?!陛d(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5頁。。它從聽覺的角度側面渲染出家家戶戶繅絲時的忙碌熱烈氣氛,以聲寫景,構思新警奇拔;“村南村北”即滿村、遍村之意,以一個坐標性的名詞“村”重復出現(xiàn),用兩個相反的方位詞“南”、“北”連貫起來,句式簡單而不失奇趣,節(jié)奏感和音律感很強,具有一種民歌的風味。

      縱覽文學史,應該說蘇詞“村南村北”之句式是受杜甫和白居易田園詩的影響。杜甫《客至》一詩中有“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描寫了村居周圍春水上漲的盎然景象,明陸時雍《唐詩鏡》卷二十六評曰:“村樸趣,村樸語”陸時雍:《唐詩鏡》,《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而它的句法獨特,《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卷七注曰:“又是一體”。白居易的田園詩也借用這種句式,將字眼改換成“村南村北”,如《村夜》一詩:“霜草蒼蒼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這個句式引起了一向講究句法的宋代詩人的關注和效仿,王安石《臨河道中》詩即有:“村南村北禾黍黃,穿林入塢岐路長”。黃庭堅《從人求花》詩中有:“舍南舍北勃姑啼?!薄渡焦韧饧娮ⅰ纷⒋司鋾r即列出兩句唐詩,“柳子厚《聞黃鸝詩》‘此時晴煙最深處,舍南巷北遙相語’,杜詩‘舍南舍北皆春水’”《山谷外集詩注》卷十五,《四部叢刊續(xù)編》本。。顯然已經(jīng)點出黃庭堅詩句和杜詩、柳詩的淵源關系。而蘇軾首次將“村南村北”的句法闌入詞中,用于描寫鄉(xiāng)村的聲響,這一句法和立意由此而定型,對宋代的田園詩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蘇軾以后的田園詩中有24首采用了“村南村北”句式,多數(shù)用來表現(xiàn)鄉(xiāng)村的鳥鳴聲、勞作聲等。如范?!洞貉┩砬绯鑫鞔濉罚骸皻i屐尋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鵓鳩啼?!标懹巍缎@四首》:“村南村北鵓鴣聲,水刺新秧漫漫平?!薄抖缗c子垣子聿游湖

      》:“村南村北紡車鳴,打豆家家趁快晴?!薄肚锼肌罚骸按迥洗灞冰P鴣鳴,小雨霏霏又作晴?!贝鲝凸拧稙觖}角行》:“村南村北聲相續(xù),青郊雨后耕黃犢?!贝鲿m《五禽言》:“麥熟鍛磨,麥熟鍛磨,村南村北聲相和?!狈皆馈掇r(nóng)謠》:“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鵓鴣啼?!钡鹊取A碛?7首將南、北二字調換位置,形成了“村北村南”的句式,始自南宋,如吳可《荒陂》:“荒陂終日水車鳴,村北村南共一聲?!狈冻纱蟆渡仙成嶂邸罚骸按灞贝迥洗虻韭暎褫涬S處款柴荊。”陸游《秋詞》:“村北村南喧地碓,大牲如阜酒如江?!焙巫优e《桐畈犁耕》:“村北村南布谷聲,豳風歌罷足關情?!钡鹊?。由此可見,宋代田園詩對“村南村北”句法頗為偏愛,應當說,蘇詞對這種句法的定型以及在田園詩中的推廣和運用功莫大焉。

      三、經(jīng)典主題的締造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是蘇軾最出色的田園詞。這組詞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以詩為詞”,既汲取了中晚唐王建《雨過山村》、王駕《社日》等田園詩的傳統(tǒng),著力刻畫田園清麗的風光和歡樂的生活;同時也沿用了韋應物《觀田家》、白居易《觀刈麥》等田園詩的寫作視角,抒發(fā)官員深入農(nóng)村的觀感。但這組詞超越同期作品之處在于,它們并沒有拘泥于對詩歌一味的模仿,字句上沒有明顯沿襲詩歌的痕跡,藝術構思也不純粹受到詩歌的影響或啟發(fā),最為重要的是,這組詞的主題富有原創(chuàng)的意義和價值。在唐代的田園詩中,詩人以官員身份深入鄉(xiāng)間者,往往懷有慚愧的心理和憫農(nóng)的情懷,如韋詩末云“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白詩末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與之不同的是,蘇詞確立的是全新的主題。其一是與民同樂的主題。目睹農(nóng)村雨后種種歡樂場景,詞人也完全陶醉其中,“旋抹紅妝看使君”、“敲門試問野人家”等情節(jié)反映出官與民的融洽關系,“使君元是此中人”更是點明了官員生長于斯故能與農(nóng)家心脈相通的基礎。其二是經(jīng)歷宦海沉浮后思歸田園故里的主題,這在末詞中有所表現(xiàn),“何時收拾耦耕身”的喟嘆是其最直白的表達。莫礪鋒先生曾經(jīng)評論蘇軾《浣溪沙》:“這組詞最著力之處是在于抒寫自己作為地方長官下鄉(xiāng)勸農(nóng)的所見所感,從而以充滿泥土氣息而在詞苑別開生面?!蹦Z鋒:《從蘇詞蘇詩之異同看蘇軾“以詩為詞”》,《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第11頁。莫先生點出“地方長官下鄉(xiāng)勸農(nóng)”的寫作背景可謂獨具慧眼,蘇軾這組田園詞不僅因此在詞苑別開生面,更是對南宋時期大量涌現(xiàn)的圍繞勸農(nóng)而作的田園詩產(chǎn)生重要影響。

      自北宋后期始,朝廷命州縣各級地方長官均兼一地勸農(nóng)官,除歲時以勸課農(nóng)桑為考課內(nèi)容外,還特別要求守令在春耕時節(jié)必須深入鄉(xiāng)間進行勸課。出郊勸農(nóng)不僅加強了宋代州縣長官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實質性關注,也為他們創(chuàng)作田園詩提供了契機,圍繞著勸農(nóng)而作的田園詩數(shù)量激增劉蔚:《宋代田園詩的政治因緣》,《文學評論》2011年第6期。。綜觀這些作品,往往有一些固定的套數(shù),即從官員的視角觀察田園風物和農(nóng)家生活,或抒發(fā)與民同樂的感受,或抒發(fā)思歸之情,其中往往能看出蘇詞的影子。如張嵲《勸農(nóng)》:“皇恩力本勸農(nóng)耕,老稚爭隨刺史行。楊柳垂村麯塵色,殊鄉(xiāng)時節(jié)近清明?!币蚱南拗疲@首絕句無法像蘇詞那樣緩緩展開農(nóng)村生活的一副副畫卷,但是其中所描寫的老幼爭隨刺史的場景,以及楊柳成蔭、村酒漸熟等風物,仿佛是蘇詞的微縮,官民的和諧同樂之情更是與蘇詞一脈相承。再如樓鑰《勸農(nóng)》:“一番好雨潤桑麻,和氣歡聲十萬家。太守勸農(nóng)才出郭,老農(nóng)含哺競隨車?!毙炻骨洹蹲o法寺勸農(nóng)呈秘丞》:“犬吠柴門曉,牛肥草徑鮮。殷勤觴父老,和氣釀豐年。”都是一派官民同樂,歡洽融和的景象。此外王炎《勸農(nóng)出郊三絕》其二、陳著《嵊縣勸農(nóng)途中示同寮二首》其一、江萬里《勸農(nóng)》、孟點《勸農(nóng)即事》等作品都在描寫桃紅柳綠、桑麻沃若、人歡犬吠的田園景色后,不忘抒寫仁政愛民、與民同樂的心意,如江萬里詩“欲知太守樂其樂,樂在田家歡笑中”,孟點詩“長官元是扶犁手,樂與耕夫笑語同”,儼然是蘇詞“使君元是此中人”的翻版。而蘇詞中“何時收拾耦耕身”的感慨也總在南宋田園詩中回蕩。如虞儔《石照勸農(nóng)晚歸有雨》、王十朋《芝山勸農(nóng)》、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留碩《陽江勸農(nóng)》、曾豐《假守晉康出郊勸農(nóng)》、方岳《勸耕》其二等均表達了類似的思歸主題

      ,尤其是詩末的嘆歸之情,分明是肇自蘇詞。如范成大詩云:“吏卒遠時閑信馬,田園佳處忽思鄉(xiāng)。鄰翁萬里應相念,春晚不歸同插秧?!狈皆涝娫疲骸皻w歟我亦耦耕人,麥隴桑畦意自親?!币虼?,蘇軾《浣溪沙》雖然在南宋詞壇鮮有繼響,但是卻影響了田園詩的一種新的類型,尤其是主題堪稱宋代勸農(nóng)類田園詩的鼻祖。

      蘇詞為宋代田園詩的破體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藝術元素,除上文所述的從語匯、句法到主題的廣泛影響之外,還有詩人甚至直接翻詞句入詩,如南宋時期王之道《夏日雨霽郊行次韻劉春卿》描寫初夏久旱逢雨后的田園風光和耕作場景,其中“桑麻光似潑”、“簌簌花褪棗”等句很明顯從蘇詞中《浣溪沙》化用?!栋贷溞泻臀憾ǜ疙崱分小皢栄远谷~何時黃”也是從蘇詞化出。利登《田家》:“小雨初晴歲事新,一犂江上趁初春。豆畦種罷無人守,縛得黃茅更似人?!鼻皟删浼词恰敖弦焕绱河辍钡臄U版,足見蘇軾詞對田園詩的影響之大。

      南宋時期,在“詩詞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兆鵬:《從詩詞的離合看唐宋詞的演進》,《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田園詩詞的互動也有了更為積極和多元的表現(xiàn),一方面田園詞仍然受著詩的影響,延續(xù)著北宋以來以詩為詞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田園詩也開始破體,以詞為詩成為一種必然的創(chuàng)作趨勢。 田園詞的以詩為詞在辛棄疾的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辛棄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詞人,他有十余首描寫田園生活的詞作,這些作品也代表了南宋田園詞的最高成就。仔細考察,其中滲透著不少詩歌的因子。辛詞曾受陶淵明詩歌的影響,夏承燾先生早已指出這一點,他說:“他(辛棄疾)的農(nóng)村詞無疑受了陶淵明田園詩的影響和啟發(fā)”夏承燾:《辛稼軒的農(nóng)村詞》,《光明日報》1958年5月18日。。袁行霈先生在總結辛詞與陶詩的關系時則更明確地指出:“(辛詞)有的是全詞隱括陶的某一作品;有的是明引陶的詩句、文句;有的詩暗用陶的典故;有的是借用陶的意境”袁行霈:《陶淵明與辛棄疾》,載《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頁。,并列舉出《賀新郎》(題傅巖叟悠然閣)等數(shù)詞,茲不贅述。 辛棄疾的田園詞還受到了從漢樂府至北宋時期眾多詩歌的影響。例如其頗富盛名的《清平樂》(茅檐低?。?,首句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檐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1頁。,實已點出了與杜詩的淵源關系。下闋“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我們認為是參照了漢樂府詩的句式。樂府古辭《長安有狹斜行》中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無官職,衣冠仕洛陽?!眳⒁姽弧稑犯娂肪砣濉跋嗪颓o?清調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這成為同題樂府的一個固定格式,如荀昶同題詩寫到“大兄珥金珰,中兄振纓緌,伏臘一來歸,鄰里生光輝。小弟無所為,斗雞東陌逵”,梁武帝同題詩寫到“大息組絪缊,中息佩陸離,小息尚青綺,總角游南皮”。 杜詩也部分繼承了這種句式,如《 最能行》“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較之杜詩,辛詞句式模仿得更為接近,并把農(nóng)家三子動作情態(tài)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故張侃《拙軒集》卷五《跋揀詞》曾評:“古樂府有三息詩,杜工部用于詩,辛待制用于詞,各臻其妙”。辛棄疾另一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首句“明月別枝驚鵲”,即化用蘇軾《次韻蔣景叔》詩“月明驚鵲未安枝”,下闋“七八個”兩句化用唐盧延讓《松寺》“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更富妙趣?!稒z校山園書所見》下闋“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也是演繹杜甫《秋野五首》“棗熟從人打”、《暫往白帝復還東屯》“拾穗許村童”等詩意。

      關注家庭生活是晉唐以來田園詩的一個傳統(tǒng)。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和郭主簿二首》“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具體生動地描寫了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到了唐代,王維《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描寫了傍晚時分老人盼著放牧的孩子早點回家的細節(jié),家人間互相關愛的親情真切感人。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其三“野老本貧賤,冒暑鋤瓜田?!箣D提蠶筐,呼兒傍漁船”,也以家庭為單位,寫到了一家人的勞動分工。《田家雜興八首》其一“不能自力作,黽勉娶鄰

      女。既念生子孫,方思廣田圃”,則涉及農(nóng)村家庭的婚嫁生活。杜甫《進艇》“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江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等都興趣盎然地描寫村居期間家人自在的生活。這一脈傳統(tǒng)一直延伸到宋代田園詩的寫作中。如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旨在表現(xiàn)每個家庭成員的勤勞。陸游《豐歲》“羊腔酒擔爭迎婦,鼉鼓龍船共賽神”、《雜詠》“陵邊人家叢竹里,燈火喧呼迎婦歸”則反映出農(nóng)村家庭娶親的熱鬧場景。但是在田園詞的寫作中,很少有人承續(xù)此一傳統(tǒng),即便蘇軾也沒有對之深入發(fā)掘,辛棄疾首次把它引入田園詞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其作品的重要題材。如《清平樂》(茅檐低小)中重點刻畫了一家五口的勞動生活畫面,其樂融融,富有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耳p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寫到鄉(xiāng)間女子開開心心回娘家的情景,桑間小路上灑滿了歡聲笑語。《游鵝湖醉書酒家壁》“青裙編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則寫到農(nóng)家女趁農(nóng)閑時去外婆家走親戚的情形?!儿o橋仙?山行書所見》“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鷓鴣天?戲題村舍》“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金家即聘周”也是描寫了農(nóng)村家庭的婚嫁、省親之事,這些側重家庭生活、天倫之樂的內(nèi)容都是辛棄疾以前田園詞中所未見的,應當說是借鑒了詩歌的藝術傳統(tǒng)。

      南宋田園詞的以詩為詞還體現(xiàn)在詩詞兼善者的創(chuàng)作中。南宋出現(xiàn)不少既寫有田園詩也寫有田園詞的作者,如劉子翚、馮時行、王炎、范成大、陸游、楊萬里、韓淲、劉克莊、吳潛等。但是,應當看到,他們田園詩的數(shù)量遠超過田園詞,也就是說他們主要的精力多是寫詩,偶爾作些詞,因此詩的內(nèi)容、風格、意象、表現(xiàn)手法等不自覺地蔓延到詞的創(chuàng)作中來,所作之詞“與其詩不甚相遠也”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載《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423頁。。如著名的田園詩人范成大有《蝶戀花》和《浣溪沙》兩首田園詞。《蝶戀花》描寫春日田園景象,“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江國多寒農(nóng)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與其田園詩《自閶門騎馬入越城》“雪白鵝兒綠楊柳”、“村前村后東風滿”,《四時田園雜興》“五月江吳麥秀寒”、“谷雨如絲復似塵”等取景、措辭如出一轍?!朵较?江村道中》描寫秋日田園景象:“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蔽覀儗φ掌涮飯@詩,可以發(fā)現(xiàn)飽滿的稻穗、槿花、籬落、青黃的果實等意象與《竹下》詩中“稻穗黃欲臥,槿花紅未落”,《 清江道中橘園甚伙》詩中“秋日籬落明青黃”高度重合,而首句句式與《髙景庵泉亭》詩中“萬里西風熟秔稻”也頗為接近。

      我們再以陸游的田園詩詞為例說明。陸游晚年退居三山,創(chuàng)作過近千首田園詩,也寫了《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破陣子》(看破空花塵世)、《太平時》(竹里房櫳一徑深)、《戀繡衾》(不惜貂裘換釣篷)、《采桑子》(三山山下閑居士)等7首反映田園生活的詞。這些詞儼然是詩歌的翻版。比如《鷓鴣天》上闋:“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辈华氃娨夂推渌嗍妆憩F(xiàn)淡泊情志的詩歌雷同,字句上也頗多相似。首句與卷三六《水村》首句“家住煙波似畫圖”詩意相近,末兩句更是將卷八二《 夏日》“行穿密竹臥看山”中的兩個動作拆開而成?!短綍r》下闋:“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裊裊海南沉,洗塵襟。”描寫閑居清靜無為的生活和心境,臨帖、燃香的情景與卷十三《北窗》詩末:“破羌臨罷榰頤久,又破銅匜半篆香”完全一致,“自修琴”和“洗塵襟”則截取自卷二一《到家旬余意味甚適戱書》“玉徽零落自修琴”和卷四四《開東園路北至山腳因治路傍隙地雜植花草》“金沙泉冷洗塵襟”。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在陸游筆下,其詩詞在句法思想上都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連齊言體與長短句的形式都沒有明顯的區(qū)分,詩句與詞句已完全趨于一致,表現(xiàn)出‘詩人作詞,往往不能脫盡詩腔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痹S芳紅:《宋代詩詞互滲現(xiàn)象鳥瞰》,載《唐圭璋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暨詞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第717頁。 的是,詞作為一種新興的文體,經(jīng)過了兩百余年的發(fā)展,越來越表現(xiàn)出它的藝術特質,逐步自立于詩歌,并反過來對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學者

      張春義指出:“宋詩中確存在著一種不為人所注意的普泛現(xiàn)象,即在題材接近的領域內(nèi),宋詩往往凸露出某種‘詞化’的痕跡?!睆埓毫x:《從“詩似小詞”看詞對宋詩的影響》,《宜春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這比較符合田園題材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至南宋時期,田園詩也開始破體,出現(xiàn)了以詞為詩的現(xiàn)象。

      南宋勸農(nóng)類田園詩大量借鑒了蘇軾詞的藝術元素,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現(xiàn)象,也是以詞為詩的一個特例,上文已有所述,茲不重復。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情況是,詞的一些特質如寫景細膩、設色妍麗、情致婉轉、風調柔弱、境界纖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滲入南宋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中。相對而言,宋以前的田園詩一般寫景疏朗、設色清淡、抒情直白、風格古樸自然,境界渾成,如清人楊雍建評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曰:“‘曖曖’四語極村樸,是田家野老景色”楊雍建評選《詩鏡》十《晉第三》,載《陶淵明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2頁。。日本近藤元粹評之曰:“直吐露真情來,無一修飾語,而其間有無窮妙味?!苯僭庠u訂《陶淵明集》卷二,載《陶淵明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4頁。明人王鏊評王維《輞川集》曰:“摩詰以淳古淡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蓖貊耍骸墩饾砷L語》卷下,載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第四冊,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263頁。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評孟浩然《過故人莊》:“此詩句句自然,無刻畫之跡。”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5頁。但宋代的田園詩尤其是南宋的作品,隨著詩詞之間的互滲,逐漸沾染上一些詞的風味。如范成大,清人潘德輿就指出他有些詩作“生情婉轉,微嫌近于詞耳”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九,載《清詩話續(xù)編》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8頁。。試看其《春晚即事》:“屋頭清樾暗荊扉,紫葚斕斑翠莢肥。春晚軒窗人獨困,日長籬落燕雙飛?!边@首詩描寫村居的晚春景致和人的閑適感受,柴門、桑葚、皂莢、籬笆、燕子等都是田園中普通景物,但是刻畫細膩精巧,設色妍麗;后兩句所寫人之情緒慵懶,意趣清雅,也分明富有詞的韻味。陳造《村居二首》其二:“卷書揩目小披襟,睡起初便茗椀深。一縷碧檀無與語,坐窗閑看竹移陰?!边@首詩旨在描摹出村居時百無聊賴的心緒,蘊含著些許惆悵苦悶的深意,但詩中始終未點透一字,而是通過一系列消磨光陰的動作,曲折回環(huán)地表達出來,文心細膩,筆力纖弱,有如易安閨閣筆墨。陸游的田園詩風格頗為多樣,既有古淡、平遠、自然之作,也不乏婉曲、秾麗、精工之作。如《自詒》“高枕時時聞解籜,卷簾片片數(shù)飛花”,《村居書喜》“花氣襲人知晝暖,鵲聲穿樹喜新晴”,《西村勞農(nóng)》“片片飛花隨步遠,離離芳草上墻生”,《夏初湖村雜題》“嫩日輕風夏未深,曲廊倚杖得閑吟”等。賀裳《載酒園詩話》評陸游詩“惟善寫眼前景物而音節(jié)瑯然可聽。一詩中必有一聯(lián)致語,如雨中草色,蔥翠欲滴。間出新脆之句,猶十月海棠,枯條特發(fā)數(shù)蕊,嬌艷撩人”賀裳:《載酒園詩話》,載《清詩話續(xù)編》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頁。。我們看“音節(jié)瑯然可聽”、“新脆之句”、“嬌艷撩人”等評語多是用來評價詞作的,賀裳用其評陸游詩,可見其詩所具有的詞之要素。至于一些詞人的田園詩更是明顯帶有詞的痕跡,如姜夔《次韻德久》:“籬落青青花倒垂,避人黃鳥雨中飛。西郊寂寞無車馬,時有溪童賣菜歸”?;h笆、草花本是田園詩常見意象,但姜夔獨用詞人手法寫出“花倒垂”,憑添了幾分柔弱之氣;第三句化用陶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但“寂寞”二字改變了平淡直白的風味,意境益顯幽深靜謐。張宏生先生曾評價姜夔“有意識地將詞法引入詩中,使他的某些作品顯得風姿秀逸,頗為別致”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12頁。,我們從這首田園詩的寫作中的確可見一斑。再如高翥《首夏》:“漾漾池塘碧染衣,陰陰草樹綠成圍。江村寂寞春歸后,一點楊花不見飛?!痹姼鑼懡宄跸牡木吧拙浼从性~意,將池塘碧波貽蕩之態(tài)刻畫得細膩入微;詩中字里行間透露的淡淡傷春情懷,也為詞中所常見,而非田園詩的傳統(tǒng)格調。

      余 論

      綜觀宋代田園詩詞創(chuàng)作的破體現(xiàn)象,北宋時期主要是詞的破體,即田園這一傳統(tǒng)的詩歌題材引入詞的創(chuàng)作領域,或化用其字句,或融其詩意,體式上也接近于齊言。但蘇軾

      浣溪沙姜夔范文第4篇

      一、物象疏朗,語言剛冷

      在白石的詠物詞中,以詠花為多,其中尤以詠梅為最。據(jù)夏承燾先生統(tǒng)計“白石詠梅詞有十八首,幾乎接近全詞的四分之一。”如果把與梅有關的詞加在一起,達到近三十首,成為白石詞代表的《暗香》、《疏影》就是詠梅的名篇。除梅外,還有詠荷花、茉莉、牡丹、芍藥、楊柳、蟋蟀、月亮的作品。白石詠物之作一般都具有清幽的意象、冷艷的色調和空靈淡遠的意境。以《暗香》為例:“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此詞從回憶入手,著意于渲染環(huán)境氣氛,創(chuàng)造了一個月下吹笛,采摘梅花的“清寒”之境。物象極其疏朗,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只有月色、梅林、吹笛之人和玉人而已。然而,這位玉人也已無具體的形貌體態(tài)。玉人之美如鏡花水月,雖能感受其美卻不能知其所以美。全詞句句寫梅,又句句結合人事,不即不離,見梅懷人的主題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詞中用月色的清寒、疏花的香冷、夜雪的寂寂、西湖的寒碧等,勾畫出清幽冷寂的意境,渲染出一種淡淡的憂愁,從而完成了以冷為美的審美特質。成為一種只可意會而難以言說的模糊情感,張炎稱之為“意趣”。

      這與的詠物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夢窗詞意象極為密集,色彩極為濃艷。這就是張炎所謂的“質實”,現(xiàn)以他的《過秦樓•芙蓉》為例進行比較分析:“藻國凄迷,麴瀾澄映,怨入粉煙藍霧。香籠麝水,膩漲紅波,一鏡萬妝爭妒。湘女歸魂,佩環(huán)玉冷無聲,凝情誰訴。又江空月墮,凌波塵起,彩鸞愁舞。還暗憶、鈿合蘭橈,絲牽瓊腕,見的更憐心苦。玲瓏翠屋,輕薄冰綃,穩(wěn)稱錦云留住。生怕哀蟬,暗驚秋被紅衰,啼珠零露。能西風老盡,羞趁東風嫁與?!贝嗽~詠芙蓉,物象極其密集,而且極盡華美之態(tài),如“藻國”、“麴瀾”、“麝水”、“彩鸞”、“瓊腕”、“翠屋”、“冰綃”、“錦云”等詞,富麗濃艷之氣撲面而來,處處可見雕飾痕跡。同時色彩相當濃艷,如寫湖面煙水迷離之狀的“粉煙藍霧”,而不說“白煙青霧”,視覺沖擊力極強。此外,還用“紅”、“瓊”、“翠”、“錦”等字分別賦予荷花、荷葉、采蓮女子以鮮明的色彩,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暮秋湖面芙蓉初雨圖。真可謂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這與白石詠物詞創(chuàng)造出的清冷幽遠、玄秘空靈之境是大不相同的。白石詞乍一看來常給人一種冷淡無情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白石喜用冷詞。翻閱白石詞集,可輕易發(fā)現(xiàn),詞人在詠物寫景時常用“冷”、“寒”、“清”、“涼”等字眼。這就是陳廷焯所說的“白石詞以清虛為體,而時有陰冷處,格調最高”①。

      當然,白石也不是完全的拋棄了“暖”詞,只是往往在暖艷中夾著柔中帶剛的筆調。還以《暗香》為例,詞中以疏花、冷香、寒碧、舊時月色、夜雪初積營造出一個清冷、素雅的境界,卻以“紅萼”、“翠尊”四字點出色彩,從而使之變成“冷艷”的情調。再如《長亭怨慢》明明是一首情詞,卻偏偏有“暮帆零亂”“亂山無數(shù)”的蒼涼和“誰得似長亭樹”的感慨。在白石詞中盡管也能讀出詞人多愁善感的情緒,卻因為其中“冷”詞的運用,而表現(xiàn)出清剛、幽冷的氣韻。讀來不似柳詞的百結愁腸、似水柔情;也不像周詞的深厚纏綿、撼人心魄。

      二、情感含蓄,寓意深遠

      宋代的詞體發(fā)展是一個趨雅的過程,而宋代整體的文學時尚普遍重“韻”與“意”。大致經(jīng)歷了一個由抒感向抒寫心志的轉化過程。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一直受“詩莊詞媚”的影響,被視為“艷科”、“小道”并被作為“娛賓遣興”的工具。到了蘇軾主張“以詩為詞”才使詞由“緣情”逐漸向“言志”轉化。白石作為一名“江湖游士”,襟懷瀟灑,狷潔清高。他順應了詞的“雅化”趨勢,作詞而以“騷雅句法潤色之”。即在遣詞時寓以詩人的筆法,力求“風神”、“音妙”、“含蓄”,于詞中隱藏著深刻的寄寓和感慨。“特感慨全在虛處,無跡可尋,人自不察耳” ② 。

      (一)故國難再之痛

      “南渡以后,國勢日非。白石目擊心傷,多于詞中寄慨。……感慨時事,發(fā)為詩歌,便已力據(jù)上游,特不宜說破”③。白石生活在偏安一隅、復國無望的南宋。盡管南北對峙帶來了暫時的和平,但人們心中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久久不能治愈。偏安的政治環(huán)境所引起的悲哀和惆悵,在當時人們心中是無法逃避的痛苦。稍有愛國之心的士大夫文人都表現(xiàn)出對國家衰危的關切和憂思。這已經(jīng)成為南宋時期詞人的共同心理特征。詞人在沉痛中感慨更為悲惋,表達自然言盡旨遠。這也使南宋后期詞表現(xiàn)出另一種氣象。而喪國之痛在白石心中也是沉痛而悲涼的。這種對國家對政治的深切關注便極其隱晦、含蓄的表現(xiàn)在其作品中。如他在早年創(chuàng)作的《揚州慢》就是有感于金兵南侵,揚州城被毀殆盡而作。再如《虞美人》:“西園曾為梅花醉,葉剪春云細。玉笙深夜隔簾吹,臥看花梢搖動一枝枝。娉娉裊裊數(shù)誰惜,空壓紗中側。沉香亭北又青苔,唯有當年蝴蝶自飛來。”詞人用唐玄宗、楊貴妃沉香亭賞牡丹,貴妃被縊馬嵬坡史實,暗諷當朝君臣的昏聵所招致的國破家亡?!版虫逞U裊數(shù)誰惜”以牡丹喻貴妃的姣好,可如此美人卻也難免“空壓紗中側”。委婉含蓄的道出了貴妃被縊的事實?!俺料阃け庇智嗵?,唯有當年蝴蝶自飛來?!睔q月如斯,物是人非,花落人亡,蝴蝶無情,人何以堪?詞人借一字一詞生發(fā)開去,意在言外,托寓幽深。象這樣寄寓深遠的詞句還有很多,如《一萼紅》中的“南去北來何事,蕩湘云楚水,目極傷心”,《八歸》中的“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惜紅衣》中的“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等都是觸目傷懷,感慨時世之作。時局的變化,宋金矛盾,南宋朝廷內(nèi)部的矛盾,使姜夔的思想、情感都復雜化了。因此,詞中表現(xiàn)更多的是心境,是痛苦后的迷茫悵惘。

      (二)情緣難續(xù)之恨

      在白石詠物詞中除寄寓著憂國傷時的思想外,還有大量的詞作是寫對戀人深切思念的,而且成就頗高。據(jù)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合肥詞事》考證,白石在年輕時,曾與合肥琵琶妓姊妹相戀。“白石客合肥,嘗屢屢來往……兩次離別皆在梅花時候”所以他的多首詠梅詞都與合肥戀人有關。以《鬲溪梅令》為例:“好花不與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陰。玉鈿何處尋。 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尊啼一春?!鳖}為詠梅,其實是見梅懷人之作?!柏贰币蛞幌舻拿坊ǘ氲饺f水之遙的戀人,既切題又寓意深遠,既寫梅又寫人,傳神寫意,含蓄朦朧,寄寓著詞人傷別念遠的深沉情感。白石詞中類似這樣的借物以寄相思之情的作品很多,而且多以梅喻人。如《小重山令》以梅樹的小巧,橫斜水面,花影交相輝映而引發(fā)“一春幽事有誰知”的愁緒;《夜行船》中由“屋角垂枝”的梅花引起“折寒香,倩誰傳語”的痛苦;《浣溪沙》以“美人呵蕊,綴橫枝”的舉動,觸發(fā)“寂寥唯有夜寒知”的無奈等等,寫得極為委婉含蓄,足見白石對其人的用情之深。

      (三)身世飄零之苦

      此外,白石還有一類寫身世飄零之感的詞,寫得也極為蘊藉、真摯感人。白石生逢末世,遭際坎坷,其詞中不可避免帶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哀惋。布衣清客、職業(yè)詞人的社會身份,使白石一生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這必然影響到他的詞創(chuàng)??此摹耳p鴣天》:“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M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遍_篇便道出了花燈會的盛況,而詞人的著眼點不在寫節(jié)日之歡樂,而是在抒身世之感慨,所謂“以樂景寫哀情”。白石一生未仕,除了鬻字之外,大都是因人過活。此詞作于宋寧宗慶元三年,詞人已四十三歲,猶“移家行都(臨安),依張鑒居,近東青門” ④。因慨嘆年老而功名未立,而生發(fā)出“白頭居士無呵殿”的感慨。詞中不僅以樂景襯哀情,而且處處用到對比與反襯,避免了平鋪直敘,感慨身世的主題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出來。此外,如《點絳唇》中“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浣溪沙》中“一年燈火要人歸”,《側犯》中“寂寞劉郎,自修花譜?!保短酱郝分小伴L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等等。都表現(xiàn)了詞人“久做江湖客”的無奈,以及對親人、友人的無比懷念之情。使我們在其淺吟低唱中,體會到他生活的艱澀與無奈。

      浣溪沙姜夔范文第5篇

      [關鍵詞]曲體;詞體;四聲規(guī)律;音樂文學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12)06-0091-04

      昆曲不但是一門綜合性表演藝術,也是一種有聲韻規(guī)律的詩歌,與近體詩、律詞相類。而作為音樂文學,其字聲的運用在符合韻文規(guī)律的同時,更須與音樂旋律相配合。文人創(chuàng)作昆曲時,不但要考慮文字內(nèi)部聲韻的和諧,還要考慮字聲與音樂配合演唱時的效果。

      如此精妙而復雜的聲韻格律必定不是突然形成的。在昆曲之前,古典詩歌已經(jīng)歷了數(shù)代間詩、詞、曲的相繼發(fā)展,才從平仄不拘進化到簡單的平仄相生,再到四聲明辨、辭樂相合。而詩詞曲三者中,由于年代相近、體制相類,同是音樂格律文學的律詞與曲關系更為緊密??梢哉f,昆曲嚴謹?shù)乃穆曇?guī)律正是以高度發(fā)展的詞體格律為基礎,并對其精細化、規(guī)律化才得以形成的。

      一、詞體為昆曲四聲規(guī)律提供了發(fā)展基礎

      中國古代音樂文學最初并沒有明確的四聲規(guī)律,因此詞體在產(chǎn)生之初并不講聲律,屬“以樂傳辭”的演唱方式,由敦煌曲子詞多不律可證。

      詞體聲律產(chǎn)生,源于文人詞對其他韻文種類(主要是近體詩)的模仿。文人開始嘗試作詞時,只依曲拍為句,不講平仄。但中晚唐文人已熟練掌握近體詩聲律,便很自然地將詩律應用于詞的寫作。詞作最初多為小令,而小令之聲律與律詩聲律大體相同,如張志和【漁歌子】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便是標準近體詩格律。另外,有一些小令如【生查子】、【浣溪沙】等,句式與格律都與律詩相去不遠??芍~體聲律最初是對律詩聲律的學習和繼承。

      然而,詞畢竟是配樂歌辭,不能像律詩一樣完全不考慮音樂的旋律。律詩只是對四聲進行粗略劃分,不細別各聲之間調高與走向的不同,故有時會造成字詞聲律與音樂旋律間的不配合,即文字“內(nèi)在音樂”與“外在音樂”之沖突。因此,詞體對律詩聲律進行了突破,這種突破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對平仄相生規(guī)律的突破。如柳永【定風波】“奈泛泛旅跡”,連用五仄聲,蔣捷【梅花引·荊溪阻雪】“夢也夢也夢不到”連用七仄聲,其余仄聲連用之例,亦所在多有。此類不合律詩聲律的句子,在詞中卻是合樂的。因此為了配合詞樂,文人對于律詩的平仄結構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其次,詞體對律詩律句間的“粘”與“對”進行突破。例如和絕句相類的【生查子】、【字字雙】等詞牌,句與句之間失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失粘。體現(xiàn)了詞體對律詩輕重音節(jié)單一交巷方法的擴大。

      最重要的是,詞體對漢字四聲規(guī)律有了更細致的認識與總結。律詩不分四聲,僅分平仄,本是為便于對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規(guī)范。但對詞體來說,單一的平仄規(guī)律已顯得生硬而不夠使用。四聲的音高、音勢各有不同,任意兩聲組合所形成的小旋律片斷也會不同。字音配合形成的旋律需與樂音相合,方能令字不改其聲而可聽。因此,在律詞高度發(fā)展后,文人開始對四聲進行細化。如李清照《詞論》云:“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p>

      詞體對四聲規(guī)律的細化,體現(xiàn)于如下數(shù)點。首先,仄分上去入。如《樂府指迷》云:“不可以上、去、人盡道是側聲,便用得,更須調停參訂用之?!逼浯危~重去聲,多將其用于音樂急轉處;該書又云:“腔律豈必人人皆能按簫填譜,但看句中用去聲字,最為緊要?!痹俅?,詞重上、去連用,多將其用于音調轉折處。萬樹《詞律·發(fā)凡》云:“蓋上聲舒徐和軟,其腔低;去聲激厲勁遠,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揚有致。”另外,詞體亦分五音、陰陽。如前引李清照《詞論》所言,詞至南宋,已注重清

      濁陰陽之辨。

      詞之聲律在突破了近體詩的平仄相生規(guī)律之后,又進行了短暫的回歸,這主要是由姜夔、楊纘、等通曉樂理的詞人發(fā)起的。其原因有三:首先,音樂的旋律千變?nèi)f化,而字聲只有四種,以少就多,規(guī)則復雜,令大部分作者無法掌握;其次,漢字本身聲有抑揚輕重,若字聲與外在音樂配合得當,詞句內(nèi)部的音樂則可能不協(xié)調,造成句子“不律”,拗怒出格;其三,處處考慮樂律,難免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束縛,甚至詞人有時需為了配合字音而改動作品意境。所以,與其讓四聲去配合音樂,不如先寫出符合創(chuàng)作需要的長短句,再以靈活多變之音樂旋律來配合四聲,此即“自度曲”、“以字聲行腔”的創(chuàng)作方式。

      姜夔【長亭怨慢】自序云:“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xié)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即是此類。分析其自度曲創(chuàng)作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正是步節(jié)與步節(jié)之間的平仄相生,加上句與句之間的相對或相粘構成其文字內(nèi)部旋律。這種組織的手法,其實是對律詩聲律規(guī)則的一種回歸。不過自度曲的聲律比律詩更為精細,因為自度曲在符合平仄規(guī)律時,還注意到四聲的搭配。

      綜上,詞體聲律欲擺脫音樂之束縛,卻又要利用音樂之旋律造成綜合藝術之美感,達到外在音樂旋律與內(nèi)在字聲旋律既和諧又各自暢美的效果,在無數(shù)文人的嘗試與總結之后,詞律歷經(jīng)了對律詩的繼承、突破與回歸三個過程,終于獲得了較為成熟的創(chuàng)作方法??梢哉f,兩宋詞人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字聲與音樂配合規(guī)律的嘗試與總結,是昆曲四聲規(guī)律的形成基礎。

      二、昆曲對詞體四聲規(guī)律的繼承

      在昆曲極盛的明代,詞律已成死法。但昆曲在改進民間聲腔后,就立刻具有了對聲律的明確要求,這種成就必定是有所本的。昆曲主要由南曲發(fā)展而來,在其雅化的過程中又受到了北曲的深刻影響,沿此二條路線向前回溯即可發(fā)覺,昆曲正是通過南曲和北曲對詞體的分別繼承而間接地、較完整地繼承了律詞的四聲規(guī)律。

      1.昆曲通過南曲繼承了某些已成定格的詞體聲律

      南曲產(chǎn)生于南宋初年,正是詞體廣泛流行的年代。南曲中有大量曲調直接承襲自詞調。據(jù)王國維先生《宋元戲曲考》就沈璟《增訂南九宮譜》之統(tǒng)計,南曲五百四十三章之中,“出于古曲者凡二百六十章,幾當全數(shù)之半?!?/p>

      南曲大量承襲詞調的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當時詞調在民間猶被廣泛傳唱。如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載:“唱叫、小唱,謂執(zhí)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輕殺,故曰淺吟低唱?!笨梢娫谀锨a(chǎn)生之初的百年內(nèi),詞調猶未絕于舞榭歌臺間,南曲便自然地利用了詞調資源。二是南曲與詞的演唱方式相近。詞唱以鼓板類樂器為節(jié)拍,南曲在演唱時亦須按節(jié)而歌,明徐渭《南詞敘錄》云:“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節(jié)而唱南曲者,字雖不應,頗相諧和,殊為可聽?!比悄锨c詞的創(chuàng)作語音系統(tǒng)相近,都有“平、上、去、人”四聲,清毛先舒即認為南曲入聲單押從詞韻而來,云:“又南曲系本填詞而來,詞家原備有四聲,而平上去韻可以通用,入聲韻則獨用,不溷三聲,今南曲亦通三聲,而單押人聲,政與填詞家法吻合,亦明源流之有自也已?!?/p>

      由于南曲大量繼承了高度格律化的詞調,因此,縱然南曲屬于民間俗文學,但在南戲口語化的創(chuàng)作中仍時時可見其對詞調既定聲律的繼承,這也是文人創(chuàng)作對民間藝術的一種反哺。如《王渙戲文》之【燭影搖紅】、《張協(xié)狀元》二十一出【粉蝶兒】、《張協(xié)狀元》二十七出【卜算子】等,格律均與文人詞調正體相合??梢娨徊糠帜锨苯犹子昧宋娜嗽~體的體格和聲律。這些詞調流傳已久,傳唱較廣,便直接從詞調過渡入南曲曲調中,同時與之相配的聲律也流入南曲,再傳至昆曲中。格律完全相同的詞調與昆曲曲調數(shù)目極可觀,可證昆曲中某些較為固定的曲牌和聲律是通過南曲承自詞體的。

      2.昆曲通過樂府北曲繼承了文人詞體發(fā)展出的四聲規(guī)律

      北曲可分為樂府北曲和俚歌北曲。其中俚歌北曲與文人詞差別較大,不講格律,但是樂府北曲聲律確是直承詞體聲律發(fā)展而來。這主要是由于律詞前鑒未遠,文人對聲韻規(guī)律的總結已有成就,同時北曲與詞都屬音樂文學,因此,北曲的創(chuàng)作者們受到詞律的直接影響,較快形成了樂府北曲的聲律。

      這一點從詞律總結之論著南宋張炎《詞源》,與北曲曲律總結之著作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之間的關系亦可看出。據(jù)學界考證,此二書

      相距不超過十年,且二者在某些觀點上有較明顯的承襲關系。

      例如,張炎首先較為總結性地在《詞源》卷下提出:“詞以協(xié)音為先,音者何?譜是也?!辈⒃谄浜笈e【瑞鶴仙】為例說明如何下字以協(xié)音。而《中原音韻》更是舉四十首小令定格,用以說明某處用何字方協(xié)。又如,《詞源》錄楊瓚《作詞五要》,第三要云:“填詞按譜。……詞若歌韻不協(xié),奚取焉!”第四要云:“隨律押韻?!倍吨性繇崱吩凇澳┚洹敝姓f道:“如得好句,其句意盡,可為末句。……后云‘上’者,必要上;‘去’者,必要去;‘上去,者,必要上去;‘去上’者,必要去上?!倍f都對韻腳提出了嚴格上去的要求。在詞體發(fā)展到極盛而將衰時,張炎為挽救詞人不通音律、詞作不可入歌的現(xiàn)狀而著《詞源》。時隔未久,周德清便為規(guī)范樂府北曲的創(chuàng)作而著《中原音韻》,很難想象這只是偶然的巧合。北曲曲律如此迅速地走向規(guī)范化可說是受到了詞律的極大影響。

      不過,北曲的四聲規(guī)律相較于詞體是有所推進的。因為在此前的詞論中,對于四聲明辨、仄分上去入的要求只是零散可見,而周德清在《中原音韻》的“作詞十法”之“知韻”、“陰陽”、“末句”、“定格”中,以例詳細說明四聲的使用方法,可見北曲四聲規(guī)律的總結較詞體更為全面、明確、清晰。。

      北曲對文人歷經(jīng)兩宋發(fā)展出的詞體四聲規(guī)律進行了廣泛的繼承與發(fā)展,而昆曲在律化時受到了樂府北曲較大的影響。如昆曲律化的功臣魏良輔,對南曲俚俗不律的現(xiàn)象感到不滿,因而在擅北曲的女婿張野塘的幫助之下,“審音而知清濁,引聲而得陰陽……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

      因此,昆曲的四聲規(guī)律是經(jīng)過兩宋詞、樂府北曲一步一步發(fā)展而來。其聲律大致不離詞、北曲聲律的框架,即以字聲配合樂音,使演唱時字聲能保持原有的高下起伏之勢。如沈璟【商調·二郎神】‘‘論曲”、王驥德《曲律》“論平仄第五”、“論陰陽第六”;沈寵綏《度曲須知》“四聲批窾”、“人聲收訣”;李漁《閑情偶寄》“音律第三”之“慎用上聲”、“少用人韻”、“別解務頭”等篇;梁廷枏《曲話》第五卷;清王德暉《顧誤錄》“四聲紀略”、“五音總論”等篇,上述大量關于四聲規(guī)律的論述,都是建立在詞體與北曲對四聲規(guī)律的總結的基礎之上。詞體在經(jīng)歷了自柳永至張炎數(shù)百年間文人在創(chuàng)作中逐步總結規(guī)律、突破傳統(tǒng)后,才形成了不同于近體詩,有獨特體系的音樂文學聲律,為南北曲的迅速律化奠定了基礎。

      三、昆曲對詞體四聲規(guī)律的發(fā)展

      昆曲通過早期南曲、樂府北曲兩條途徑繼承了詞體四聲規(guī)律,獲得了雅化。而昆曲的創(chuàng)作理論從未停滯不前,曲家對宋元之間已漸成體系的四聲規(guī)律進行了進一步地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1.對字聲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

      詞體格律發(fā)展到完備期已經(jīng)開始仄分上去人、平分陰陽,將漢字聲音高下劃為五種,《中原音韻》將字聲平分陰陽、仄別上去,卻又入派三聲,反將曲體所用字聲減至四種。而昆曲發(fā)展自吳中的昆山腔,雖然其語音系統(tǒng)也融合了官話,但仍然與吳語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吳語音調多于北方話,因此昆曲的字聲種類更為繁復。

      明代曲家認為《中原音韻》對字聲的劃分遠不能滿足昆曲唱的要求,因此對四聲進行了更細致的辨別。如王驥德《曲律》“論陰陽”云:“字有四聲,以清出者,亦以清收,以濁始者,亦以濁斂,以亦自然之理,惡得謂上、去之無陰、陽,而入之作平者皆陽也!”又如徐大椿《樂府傳聲》云:“字之分陰陽,從古知之。宋人填詞極重,……但只平聲有陰陽,而余三聲皆不分陰陽,不知以三聲本無分乎?……蓋四聲之陰陽,皆從平聲起,平聲一出,則四呼皆來,一貫到底,不容勉強,亦不可移易,豈有平聲有陰陽,而三聲無陰陽者,亦豈有平去入有陰陽,而上聲獨無陰陽者?”再如王德暉、徐沅澄《顧誤錄·四聲紀略》云:“去聲宜高唱,尤須辨陰陽。如翠、再、世、殿、到等字,屬陰聲音,則宜高出,其發(fā)音清越之處,有似陰平,而出口即歸去聲,方是陰腔……”

      昆曲演唱時四聲陰陽各有其別,不可隨意混用。因此清沈乘鮕所著《韻學驪珠》分平上去三聲為二十一韻,另將入聲單獨立韻八部。在每一韻部中,平、去、入三聲各分陰陽,上聲列為“陰陽通用”。又以反切注音,標出喉、舌、牙、齒、唇五音及其清濁,為便曲家取用。

      2.對字聲之間的配合方式進行進一步的總結

      詞體與北曲對字聲的配合方式多是舉例說明,并沒有進行概括與總結,而這一點在各家曲論中就得到了完善。

      如王驥德《曲律》總結了字聲配合方法數(shù)點,首先云:“上上、去去、不得疊用。”其二,“單句不得連用四平、四上、四去、四人?!逼淙按舐躁幾忠舜钌下?,陽字宜搭去聲?!?/p>

      值得注意的是,昆曲曲論中的字聲配合方式已經(jīng)不再像以《中原音韻》為代表的北曲曲論一樣,將主要精力放在字聲與音樂的配合上。觀《中原音韻》所舉之例,可知周德清是以固定的音樂為標準,來判斷一個字的發(fā)音是否與腔調相協(xié)。四聲如何搭配運用,全看音樂如何起伏。而到了王驥德等人處,四聲的搭配除了注重音樂,也開始注重文字內(nèi)部本身的旋律起伏。如他們排斥拗句的使用,不是因為拗句不合演唱,而是因為拗句不符合文人的創(chuàng)作習慣。文人長期浸于近體詩寫作訓練中,培養(yǎng)出了文字需合律的意識。而且他們對音樂的了解顯然要少于對文字的熟悉,故此昆曲的聲律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反而偏向于文學一方。

      這種現(xiàn)象也產(chǎn)生于明清兩代昆曲定腔逐漸的消解。文人填詞時不愿意再被拘束于音樂固定下的四聲規(guī)律,而傾向以文字本身的高下起伏之勢營造音樂效果,這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比用四聲就音樂旋律要容易得多,也更加能夠創(chuàng)作出符合作者心境的文學作品。因此,昆曲的四聲搭配規(guī)律可以說是穿越了時空,接續(xù)了姜夔、等人詞體聲律對近體詩聲律的回歸與完善過程。

      3.昆曲發(fā)展出了遙承自詞體“自度曲”的依字行腔唱法

      前文曾述,詞律發(fā)展到完備期,通曉音律的文人有感于以辭就樂得創(chuàng)作方法的困難,開始了率意為長短句的創(chuàng)作嘗試。姜夔的自度曲即是先以改良了的近體詩格律進行創(chuàng)作,再隨文字譜曲。如其【暗香】“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一句,音節(jié)平仄交替,句與句相粘,拋去內(nèi)容單看格律,正是“句讀不齊之詩”。而、同時姜夔也是作曲家,他依作品的字聲配樂,據(jù)趙曼初《姜夔詞調聲辭配合關系淺說》所總結:“平聲多配合升降音程、連降音程高唱,上聲多配合降升音程低唱,去聲多配合降升音程、連升音程重唱,入聲多配合升降音程、連降音程、連升音程斟酌唱?!笨梢娊缫呀?jīng)開始進行以音樂旋律來就字聲的嘗試了。

      元代的北曲家并沒有將詞體自度曲的傳統(tǒng)發(fā)展下去,而是以字聲就樂,大致固定每一調的聲律。到了明代,文人因要獲得在昆曲創(chuàng)作中的絕對主動權,漸漸拋棄了固定的腔調,更注重文字格律。如湯顯祖《牡丹亭》第十二出“尋夢”【懶畫眉】云:“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是睡荼蘼抓住裙釵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背ヒr字,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逼溟g步節(jié)平仄相生,對句平仄相對,聯(lián)間平仄相粘,基本符合律詩作法。而【懶畫眉】的曲體正格前兩句都不是律句,首句甚至連用四平聲,在以文字本位的聲律論中正是大忌。

      湯顯祖在創(chuàng)作時按曲調句格自行安排四聲,單從文字吟誦的角度看,聲韻和諧,起伏流暢,但與音樂難免不諧,故沈璟批評他“撓喉捩嗓”。但正是在湯顯祖的推動下,昆曲的依字行腔漸成風氣。只因文人不再考慮配合音樂,歌者則必須在演唱時根據(jù)字聲調整旋律,使聽者明白曉暢。故而昆曲發(fā)展出了完善的依字行腔演唱方式。不同字聲的配合都有旋律的起伏與之相應。

      正是由于昆曲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更注重文字聲律,而唱者在實踐時努力以音樂相配,這才造就了昆曲文樂和諧、各自臻美的極高藝術境界。這一過程也必須感謝同為音樂文學的詞體在數(shù)百年前形成的聲律基礎。

      四、結語

      相關期刊更多

      城市地理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丰满的少妇xxxxx青青青|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出白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美女裸身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优质av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少妇|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av高潮av喷水av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久久性色av|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色八a级在线观看|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激情五月六月婷婷俺来也|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综合| 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视频网站|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三级|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av|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小|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精品一二区| 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赢消| 欧美视频第一页|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首页|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av| 男人天堂这里只有精品|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国产91第一页| 精品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