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guān)于松樹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正壓密相、雙套管、氣力輸送、幾何距離、爬高、設(shè)計出力、直線移動式碼頭裝船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 U656.1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雙套管氣力輸送系統(tǒng)屬于正壓密相氣力輸送系統(tǒng)中較為先進的一種。雙套管氣力輸送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在普通輸灰管內(nèi)增設(shè)一根較細的內(nèi)套管,通過內(nèi)套管的作用,對輸灰管的飛灰增加了一個撓動,從而使原來欲沉積在管底的飛灰在靜壓和紊流引起的動壓雙重作用下,以栓流的形式順利地被送入灰?guī)?。雙套管的結(jié)構(gòu)如圖1,在普通輸灰管的上方設(shè)置了一根較細的輔助無縫鋼管,輔助鋼管的下半部分按一定的間距要求開孔,并按裝有類似孔板的導氣環(huán),起到噴嘴的作用。當系統(tǒng)正常輸送飛灰時,輸送管的上部主要走輸送空氣,下部則主要為濃度較高的灰氣混合物,此時飛灰受壓縮空氣的靜壓力作用,部分空氣從料栓上部通過,產(chǎn)生的動壓和靜壓聯(lián)合作用,使物料向前輸送。當料栓將管道下部全部堵塞后,壓縮空氣完全轉(zhuǎn)向進入內(nèi)套管流動,由于受到導氣環(huán)的節(jié)流作用,壓縮空氣在內(nèi)管開口出形成了紊流,不斷地將堵塞的物料前部掏去,最終在靜壓的聯(lián)合作用下,削薄的料栓被推動輸送前進。因而雙套管氣力輸送是一種密相栓流輸送,能靠其自身的特殊結(jié)構(gòu)自動消堵(不會發(fā)生堵管)的一種可靠的氣力輸送方法。
圖1雙套管結(jié)構(gòu)原理圖
雙套管系統(tǒng)在具體管道配置中有較大的講究,有標準雙套管、非標雙套管、端頭雙套管及雙套伸縮管;系統(tǒng)中彎頭不采用雙套管的形式,但在彎頭后就要配置端頭雙套管,否則輸灰轉(zhuǎn)彎處容易有較多的飛灰進入內(nèi)套管,而引起堵管。
由于雙套管對水平管堵灰的吹掃作用特別明顯,因此雙套管系統(tǒng)可適用于長距離輸送,一般輸送距離為500~2000米(距離太短不經(jīng)濟),最大甚至于可達3000米。
本文工程是將臺州第二發(fā)電廠2×1000MW機組新建工程廠區(qū)干灰?guī)靸?nèi)的粉煤灰通過氣力輸送到中轉(zhuǎn)灰?guī)?,然后再通過氣力輸送至碼頭裝船外運,我廠總承包整個粉煤灰氣力輸送系統(tǒng)及碼頭裝船系統(tǒng)的總體設(shè)計、供貨、安裝和調(diào)試,其中系統(tǒng)設(shè)計包括空壓機房、原有灰?guī)?、中轉(zhuǎn)灰?guī)煲约把爻坦苈返炔糠值恼w規(guī)劃、施工設(shè)計(包括工藝、電控)等,工程總設(shè)計是華東電力設(shè)計院。
2工程原始資料
2.1 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浙江臺州第二發(fā)電廠粉煤灰輸送項目,與電廠配套實施。電廠按一次規(guī)劃4×1000MW 超超臨界燃煤發(fā)電機組,分兩期建設(shè),一期建設(shè)2×1000MW 超超臨界燃煤發(fā)電機組。本項目配套一期工程建設(shè)一套年輸送45萬噸粉煤灰輸送裝船系統(tǒng)及配套有效容積為3000t的中轉(zhuǎn)灰?guī)?。主要目的是將臺州第二發(fā)電廠2×1000MW機組新建工程廠區(qū)干灰?guī)靸?nèi)的粉煤灰通過氣力輸送到中轉(zhuǎn)灰?guī)?,然后再氣力輸送至碼頭裝船外運。
本項目由四部分組成:從廠內(nèi)灰?guī)斓街修D(zhuǎn)灰?guī)熘g的氣力輸送系統(tǒng)、中轉(zhuǎn)庫本體、從中轉(zhuǎn)灰?guī)斓酱a頭裝船設(shè)備的氣力輸送系統(tǒng)和碼頭裝船系統(tǒng)。
本工程的粉煤灰通過電廠綜合碼頭出運,該碼頭等級為3000噸級,本工程的粉煤灰裝船設(shè)備為直行可移動式。
2.2 原始數(shù)據(jù)
電廠主體工程設(shè)有3座直徑為15m的干灰?guī)欤謩e為1座原灰?guī)臁?座粗灰?guī)臁?座細灰?guī)?。每座灰?guī)煜鹿苍O(shè)有2個干灰卸料接口,供本工程配置一級輸灰裝置,一級輸送系統(tǒng)設(shè)置2根輸送管道,將粉煤灰輸送到中轉(zhuǎn)灰?guī)?,中轉(zhuǎn)灰?guī)旒捌淇諌簷C房布置在電廠東面陸域取水泵房附近的場地上,中轉(zhuǎn)灰?guī)炀嚯x原有灰?guī)炀嚯x約800米。
本工程將建設(shè)2座大小相同的中轉(zhuǎn)灰?guī)??;規(guī)熘睆?5m,每座灰?guī)煊行烊莶恍∮?200m3,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從中轉(zhuǎn)灰?guī)斓酱a頭共設(shè)4根輸送管道,中轉(zhuǎn)灰?guī)炀嚯x碼頭約900米。
碼頭設(shè)置兩套裝船設(shè)備,其采用直行式移動裝船機,年裝船量45萬噸。
裝船碼頭船型:
2.3 本工程系統(tǒng)設(shè)計描述
本工程一級輸灰系統(tǒng)將設(shè)2套雙套管氣力輸灰系統(tǒng),即每座廠內(nèi)灰?guī)煜赂髟O(shè)2套輸送裝置,每套輸送裝置由輸送罐及其附件組成,各自通過1根輸送管道輸送穿出灰?guī)欤?座灰?guī)旃苍O(shè)置6套輸送裝置,然后并聯(lián)接到2根輸灰母管,形成2套雙套管氣力輸灰系統(tǒng)。每套出力不小于60t/h。二級輸灰系統(tǒng)共設(shè)4套到碼頭的雙套管氣力輸送系統(tǒng),即每座中轉(zhuǎn)灰?guī)旃苍O(shè)4套輸送裝置,每套氣力輸送系統(tǒng)由1個倉泵、1根輸送管道組成,每兩座中轉(zhuǎn)灰?guī)煜碌囊惶纵斔脱b置輸送管道穿出灰?guī)旌?,合并一根雙套管氣力輸灰母管上,形成4套雙套管氣力輸送系統(tǒng),每套出力不小于60t/h。每兩套二級輸送管道,對應(yīng)一套裝船系統(tǒng)。工藝系統(tǒng)圖如圖1:
圖1臺州第二發(fā)電廠雙套管氣力輸送結(jié)合裝船系統(tǒng)工藝流程圖
3系統(tǒng)配置
3.1 一級輸送系統(tǒng)設(shè)計參數(shù)
在起始三座灰?guī)於?,每座灰?guī)煜略O(shè)2套發(fā)送裝置,每套發(fā)送罐有效容積10m³,三個灰?guī)旃苍O(shè)6套發(fā)送裝置,每三座灰?guī)斓囊惶装l(fā)送裝置將輸送管道匯總公用一個輸送管道到中轉(zhuǎn)灰?guī)欤苍O(shè)兩條輸送管道到中轉(zhuǎn)灰?guī)臁?/p>
一級輸送的兩根輸送管道通徑為DN200-DN250-DN275-DN300的雙套管, 直接送往中轉(zhuǎn)灰?guī)?,中轉(zhuǎn)灰?guī)祉敳垦b有管道切換閥為切換用, 可將所送的粉煤灰送往指定的任何一座中轉(zhuǎn)灰?guī)臁?/p>
設(shè)計參數(shù):
每條輸送管道設(shè)計出力:60 t/h,共兩條。
水平輸送距離:800 m
垂直輸送距離:35 m
輸送耗氣量:47 Nm3/min
儀用耗氣量:1.0 Nm3/min
灰氣混合比:16.5 kg/kg
輸送初速度:~6 m/s
輸送末速度:~14 m/s
管道壓差:350 KPa
輸送時間:約6 min
空壓機系統(tǒng)
輸送空壓機采用空壓機站形式布置,我們?yōu)楦沙龌逸斔拖到y(tǒng)提供了3臺56m3/min螺桿式輸送空壓機和3臺70m3/min冷凍式干燥機(配前后置過濾器),空壓機二用一備??諌簷C的出力是按照系統(tǒng)耗氣量1.2倍選型的。空壓機房出口另設(shè)2臺20m3貯氣罐。儀用空氣也取自灰?guī)煸袃x用氣源,不另設(shè)儀用空壓機。
3.2 二級輸送系統(tǒng)設(shè)計參數(shù)
在兩座中轉(zhuǎn)灰?guī)熘?,每座灰?guī)煜略O(shè)4套發(fā)送裝置,每套發(fā)送罐有效容積10m³,兩個灰?guī)旃苍O(shè)8套發(fā)送裝置,每套發(fā)送裝置帶有稱重裝置,用于稱重結(jié)算,每兩座灰?guī)斓囊惶装l(fā)送裝置將輸送管道匯總公用一個輸送管道到碼頭裝船系統(tǒng)的緩沖倉內(nèi),共設(shè)四條輸送管道到碼頭裝船系統(tǒng)中。
二級輸送的每兩根輸送管道通徑為DN200-DN250-DN275-DN300的雙套管, 直接送往一個裝船系統(tǒng),因裝船系統(tǒng)直行距離較長,因此在氣力輸送管道接入裝船系統(tǒng)之前,加軟性輸送管道,且輸送管道上末端等距(約9m)設(shè)有三套切換閥(切換閥出口處,做好防水措施),方便裝船系統(tǒng)直線行走時切換使用。
設(shè)計參數(shù):
每條輸送管道設(shè)計出力:60 t/h, 共四條。
水平輸送距離:900 m
垂直輸送距離:35 m
輸送耗氣量:47 Nm3/min
儀用耗氣量:1.0 Nm3/min
灰氣混合比:16.5 kg/kg
輸送初速度:~6 m/s
輸送末速度:~14 m/s
管道壓差:350 KPa
輸送時間:約6 min
空壓機系統(tǒng)
輸送空壓機采用空壓機站形式布置,我們?yōu)楦沙龌逸斔拖到y(tǒng)提供了5臺56m3/min螺桿式輸送空壓機和5臺70m3/min冷凍式干燥機(配前后置過濾器),空壓機四用一備。其出力是按照系統(tǒng)耗氣量1.2倍選型的??諌簷C房出口另設(shè)4臺20m3貯氣罐。儀用空氣也取輸送用氣源,并加兩套20m³的儀用氣干燥過濾裝置,而不另設(shè)儀用空壓機。
3.3 裝船系統(tǒng)設(shè)計參數(shù)
碼頭設(shè)置兩套裝船系統(tǒng),裝船系統(tǒng)整體設(shè)計為直線行走的方式,裝船系統(tǒng)自帶一個容量為100m³的緩沖倉,倉頂設(shè)有除塵裝置,對氣力輸送管道進入的灰氣進行排除,裝船系統(tǒng)下部設(shè)有空氣斜槽由裝船臂托著,并且以固定軸為圓心,按一段圓弧軌跡做搖擺,方便裝船頭跟裝灰船進口對接。
因工程所在地,常有臺風來臨,本裝船系統(tǒng)設(shè)置了防止海邊55m/s的風壓保護措施,從而保證其在臺風來臨時的穩(wěn)定性。
設(shè)計參數(shù):
每套裝船系統(tǒng)設(shè)計出力:120 t/h,共兩套。
水平輸送距離:±40 m
軌距:10.5m
3.4控制系統(tǒng)
整個系統(tǒng)采用PLC控制,在上位機中可輕松實現(xiàn)遠程自動操作、遠程手動操作的切換,也可切換到就地手動操作。在正常工況下采用遠程自動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
4安裝調(diào)試
本工程目前處于設(shè)計階段,計劃于2014年10月開始施工安裝,2015年1月將安裝結(jié)束并投運試運行,2015年1月開始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試,包括:單機就地調(diào)試、單機遠程調(diào)試、空載調(diào)試、帶負荷調(diào)試。
5 工藝流程
一級氣力輸送子系統(tǒng)可以獨立于二級輸送系統(tǒng)單獨輸送,只要中轉(zhuǎn)倉需要,即可進行粉煤灰注入輸送。工藝流程如下:
1)進料過程:
2)輸送過程:
注:輸送過程中,程序還根據(jù)輸送管道的壓力變化,選擇開啟和關(guān)閉大補氣閥,進行適當調(diào)節(jié)輸送氣量,自我修正吹堵措施。
二級氣力輸送系統(tǒng)設(shè)有稱重裝置,需要跟裝船用戶進行結(jié)算,只有等待裝船系統(tǒng)的需要命令,然后才能啟動。當待裝船系統(tǒng)準備完成時,發(fā)出命令,指示二級氣力輸送系統(tǒng)啟動,輸送過程類似一級氣力輸送,但是其多了稱重累計功能,程控顯示器上顯示將已完成多少量的輸送,待裝船系統(tǒng)即將裝滿船時,給予停止輸送指令,二級氣力輸送子系統(tǒng)收到停止指令時,停止輸送。
6系統(tǒng)評價
雙套管濃相輸送系統(tǒng)的輸送管道采用了雙套管,這種獨特的技術(shù)使輸送氣體在管道內(nèi)產(chǎn)生自調(diào)節(jié)有序的紊流,保證了物料輸送過程的不堵塞,可最好的實現(xiàn)物料輸送的低正壓、高濃度、低流速。
直行式裝船系統(tǒng),雖然自重一百多噸,當物料進入緩沖倉時,自重甚至可能超過兩百多噸,但是其通過基礎(chǔ)上的行走軌道,能在不移動大型船只的情況下,調(diào)整裝船系統(tǒng)與船只的對接接口準確對接,因為通過移動大型船只來達到接口準確對接是不容易做到的。這就是直行式移動裝船系統(tǒng)的優(yōu)勢。
6.1 系統(tǒng)出力
每套裝船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120t/h的出力。一只3000噸的船,由于船身長,橫跨距離大,兩套裝船系統(tǒng)可以同時進行裝船,但裝船系統(tǒng)直線移動時,由于軟管的對氣力輸送系統(tǒng)的限制,不能大幅度折彎,每行走一定距離,就需要人工手動進行二級輸送管道末端管道切,因此換裝滿一只3000噸的船,仍需要一天一夜。
6.2 管道磨損
雙套管濃相輸送系統(tǒng)可工作在低正壓(本工程最大壓差約3.5bar),低流速(始端約6米/秒;末端約14米/秒)的狀態(tài)下。 設(shè)備的磨損速度是與飛灰輸送速度的立方成正比關(guān)系,低流速、低正壓的特點使系統(tǒng)磨損非常小,因而系統(tǒng)非常耐用,維護量將非常小。
6.3 能耗率低,且環(huán)保
本工程用電主要是空壓機和冷干機設(shè)備上的電機耗電,一二級氣力輸送系統(tǒng),每輸送60t的理論能耗為系統(tǒng)兩臺空壓機的總功率(其他小電機能耗,占用很小,相對空壓機的功率可以忽略),即500KW,而兩級輸送總距離為1750m,經(jīng)過測量系統(tǒng)能耗率為4.7w/t.h.m。
每噸的輸送成本非常低,而且氣力輸送系統(tǒng)和裝船系統(tǒng)均是全程密封的,防止粉煤灰泄露而污染環(huán)境。
6.4 運行穩(wěn)定
系統(tǒng)采用了雙套管,輸送氣體在管道內(nèi)產(chǎn)生自調(diào)節(jié)有序的紊流,尤其在輸送過程中,對有堵塞趨向的部位,這種紊流將自動加強,以消除堵塞。所以,雙套管濃相輸送系統(tǒng)自問世二十年來,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正常工作時發(fā)生堵塞的現(xiàn)象。本工程也將不例外,將不會出現(xiàn)堵管現(xiàn)象,預(yù)計系統(tǒng)運行時,輸送最高壓力將在0.30~0.35MPa之間。
6.5 操作方便
本系統(tǒng)將采用PLC控制,在上位機中可輕松實現(xiàn)遠程自動操作、遠程手動操作的切換,也可切換到就地手動操作。在正常工況下采用遠程自動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
7結(jié)束語
本次工程是國內(nèi)第一次將長距離氣力輸送系統(tǒng)和裝船系統(tǒng)相結(jié)合的應(yīng)用案例,而臺州第一發(fā)電廠#8爐干出灰改造工程是我們廠到目前為止輸送距離最長(2004年,設(shè)計出力:50 t/h,水平輸送距離:1500 m)、一次性投運成功的雙套管氣力輸送項目。同樣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歷史工程項目中吸取的很多經(jīng)驗、數(shù)據(jù),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本次工程的基礎(chǔ)。我們滿心期待本工程運行調(diào)試的那一天,將工程完美交付給業(yè)主使用,再次刷新歷史業(yè)績。
參考文獻:
1、Michael Schwarz , Martina Kauder.Taizhou Power Plant Fly Ash Conveying System,Moeller’s order no.39430,Technical Documentation
空空洞洞的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當你的足跡一旦踏入西地,便有了這樣的感受,這里蒼茫連綿的山脈和高原,讓人的心胸一下子開闊了起來,同時也少不了些許的悲涼之情。
崆峒山集合了西涼之地所有的景色和情感,他是孤獨的,雖然是秀峰奇山,卻因為身在黃土高原,名頭甚至不如排在他后的道教名山青城山響亮,但也正是如此,讓崆峒山多了一份神秘,更加有了道教文化空空洞洞的精髓。而崆峒山之名,也就是這個含義吧。
從甘肅平?jīng)鍪邢蛭餍?2公里,便是崆峒山了。汽車穿行在黃土山里,像一葉小舟,一搖一擺的。身邊的山巒,如同一條稍有彎曲的波線,在天邊跳躍著穿行。和朋友去崆峒山的那天,剛好趕上大霧,籠罩著這本已不高的天空。舉目望去,仿佛天邊就在眼前,目光所及,只有白茫茫、灰朦朦的一色。甘肅本來少霧,在霧中登崆峒山,也是難得的機遇,更重要的是,霧里的崆峒山,更和了我求仙尋隱的心。
山并不高,但有著四周的平川的襯托,就像是平地而起的一柱天峰,一樣有著憾人的高度。
崆峒山正面山腳下是一個偌大的人工湖。湖水晶瑩剔透,微風一吹,搖碎了的崆峒山色,像閃光的金子一樣,灑滿一湖。登山者大都是先坐船穿過這蕩著翠意的湖,再走登山的臺階上山。湖邊還有一條曲道,供游人步行繞湖上山,因為是以看山為目的,我們還是選擇了繞湖登山。
山道九折,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景物出現(xiàn),道旁古樹盤虬,怪石嶙峋,更多的是一間間的殿堂,名目之多,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說崆峒山有“八臺九宮十二院”,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如此多的廟宇殿堂,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到半山的時候,眼前出現(xiàn)一個大平臺,把整個崆峒山一分為二,右半山相對平坦,是佛教勝地,有新修建的寺;左半山奇險,幾乎是直插云霄,上面布滿宮殿,應(yīng)該就是道教勝地了。這番景象著實讓人驚訝,問過路邊求佛的老太太,回答更讓人驚奇:“這山是佛道共處,共同繁榮。右半山是佛多,左半山是道多,多數(shù)是宮殿。在這里,道佛都一樣,異枝同根,異途同歸?!惫徊煌岔?說話都帶著“仙”味。
松濤之咽
穿過東臺的佛教廟宇,眼前是一片密密的針葉松林,踩著腳下軟綿綿的松葉,我們一直向松林深處走去。
崆峒山之上,松柏皆奇,其中以馬尾松最多。每次到山中,我最喜歡親近的莫過于松樹,那挺拔的樹干,龜裂的樹皮,淡淡的松香,都能給你最寧靜安全的時間。兒時的我最喜歡的,就是打松塔了,把松塔烤干,剝出松子來吃,那是記憶里最美的味道。濕松塔玲瓏精致,是我兒時的玩具,而干松塔,卻是生火的好材料。記得小時候和外公去山里蕩羊(整個林子的羊合起來放),在山坡上撿來干松塔,生起火融消了松上的積雪來沏茶,那滋味才真正是人間仙品。
崆峒山的松樹,也有著其獨特的韻味,無論是棋盤嶺上與黃山“迎客松”齊名的“觀棋松”,凌空塔邊上“古塔托松”的奇觀,還是被清朝人張春溪稱之為松嶺的“蒼松嶺”,都是關(guān)于松樹的絕唱。
蔣嵩(崧)《高山松木圖》(圖1)
《高山松木圖》縱l37厘米,寬46厘米。蔣嵩(崧),生卒年不詳,字三松,號徂來山人,三松居士,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善山水、人物,宗吳偉,用焦筆枯墨最入時人之眼,然行筆粗莽,多越矩度,時與鄭顛仙、張、鐘欽禮、張咎游為浙派末流,被吳派譏為“狂態(tài)邪學”。
《高山松木圖》設(shè)色,絹本。畫面高山突兀,峰巒疊嶂,大山壓頂雄杰奇麗,主峰聳立,以山勢連綿而下。山頂青綠點苔,順勢的坡頂上,松樹林立蓊郁譽茫,兩側(cè)崖壁樹雜橫生;山左側(cè)可以隱約看到蜿蜒棧道時隱時現(xiàn),依山而上;右側(cè)的山腰g露出古剎,其下邊有一曲折盤旋的階梯山道盤旋而上至山腰之人家;后山一股飛泉從山g飛瀉而下,散發(fā)出水霧,沖融飄渺,晃漾奪目。主峰山后,環(huán)繞山巒,白云遮障,煙山微茫。圖左上角有自題:“已酉(公元l594年)春月仿王叔明筆法為翁年先生畫。長州蔣崧”,下鈐有印。王叔明是指元代杰出畫家王蒙,字叔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作者自稱仿王叔明筆法,王叔明的山水畫是他具有的特長,豪放而靜嫻特色,其風格氣勢雄渾,景物豐茂,骨力充足,墨法蒼老而含秀潤,渾厚中顯得勁峭。此圖與王叔明的《青卞隱居圖》相比較,在構(gòu)圖上與之上部相近,行筆粗獷,用披麻皴加解索皴,也較疏朗,秀潤氣較差。
《高山松木圖》整個用大筆粗寫山勢,并用墨、青、赭等色烘染,山頂隆起及坡石用披麻皴夾解索皴,疏密得宜,澹蕩舒寬,表現(xiàn)山石的特征與石的紋理陰陽凹凸面,具有真實感,加上青翠的松樹與山上的崖石、山面及小草,渾然一起,極有韻致。山峰上散散灑灑淅瀝的苔點,似繁不繁,使人望之郁然渾秀。背景群峰沒骨渲染,有的淡墨皴擦點苔,給人感覺極其深遠,把主峰襯托得更加真實而險峻。
張恂《深山訪友圖》(圖2)
《深山訪友圖》縱175厘米,寬48厘米。張恂,字恭,一字壺山,明末清初陜西涇陽人。山水初師董源,并善用渴筆,似程邃,后變化為己意,而墨法蒼渾,具古淡天真之致。書法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嘗作《溪深山靜圖》。
《深山訪友圖》設(shè)色,紙本。為群山萬壑,突出主峰,由遠而近,層層山林,山g水溪由高向低潺潺而流,打破了寂靜,沿溪兩岸臨水幽居,水榭茅屋內(nèi)有“高士”對坐閑談,細致刻畫主客與童仆,靜聽主人暢談,十分突出,令人心曠神怡。近處的幾株大樹秀姿蔽天,水榭上方,小橋橫架,其旁的溪水,流入湖內(nèi),湖面平靜如鏡,水又緩緩伸向遠方,產(chǎn)生一種幽遠縱深寬闊感,溪流的歡快聲,若在耳旁繚繞。
該幅畫的右上角有款題:“元四大家皆北苑之一體,而所以凝議以神,其變化者妙在師心,渾然,相故后世雖多,才是莫之能及也。壺山張恂識勸學堂”,下有兩方?。骸皬堚 薄ⅰ爸晒А?。元四家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作者本人說自己的山水畫是師元四大家的,從這幅山水畫來看,其筆墨精妙,為陜西明末清初時期較為優(yōu)秀的作品。
永《高山溪水村屋圖》(圖3)
《高山溪水村屋圖》縱166厘米,寬46厘米。永(1743-1790年),號九思主人,清高宗弘歷第六子,封質(zhì)莊親王。書法得徐浩筆意,畫花卉古淡蒼逸,兼有少谷、沱江之勝,山水畫學習古人筆意,但其氣息皆欠超妙,卒年47歲。著作有《九思堂詩鈔》。
《高山溪水村屋圖》設(shè)色,紙本。主峰聳立,層巒疊嶂,山勢由遠及近,由高而低,起伏變化無窮,大小山崗密林叢生,濃蔭蔽日。右上部的主峰危崖切入畫面,左側(cè)有一崎嶇的山路通向坡頂,上有一草亭,空無一人,若站在里面,憑欄遠眺,整個山川一覽無余;側(cè)下的懸崖g一股飛泉飛瀉而下,匯入山腰的水潭,潭水盈滿,四處橫溢,向下而流山腳,銳勢頓減,變成淳淳流水。主峰另一側(cè)的山g泉水,順山坡直流而下,到山腰拐彎向山腳而流,河旁有一院落,村屋數(shù)g,屋內(nèi)設(shè)置桌凳,然空無一人。而山石峰巒,大小相g,拔地而起,大巖塊、小礬石、寬高坡、陡懸崖、曲折山路縱橫有序,錯綜有姿,顯出了高山深遠的雄秀麗姿。畫中一簇簇樹木設(shè)青綠色,松木各異,姿態(tài)不同,或沖天挺立,或綠蔭繁茂,或傾欹虬曲,加上石g小草,給高山峻嶺披上綠裝,增加蒼郁沉著氣勢,臻于引人入勝的境地。左上角有作者的長題:“浙派亦云師李(李成)范(范寬)矣,然絕無神致,氣韻專秀,筆力蒼勁,墨氣融洽,要無一點一拂與營邱(李成)華原(范寬)兩家吻合處。皇六子寫于九思堂”,兩方“皇六子”、“九思主人”下鈐印。關(guān)于李成與范寬,均屬兩宋名畫家,此畫長題內(nèi)容是評價山水畫的。
此畫以高山峰巒為主,布局構(gòu)思與體裁為一般常見,細部有變化,突出高大樹木,以青綠色調(diào)為主,特別是松樹,勾斫松針,郁郁蔥蔥,翠綠染滿山巒,以皴擦苔點,表現(xiàn)了雄偉及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但是靈秀有余,過于拘謹、程式化,毛筆略顯細碎,缺乏真情實感的韻致,在施墨設(shè)色方面,變化不大,前后的層次不分明,遠山近景的距離不大,在筆墨用法上具有較深的功力。
潘思牧《文衡崍禽囿圖》(圖4)
《文衡崍禽囿圖》縱62厘米,寬43厘米。潘思牧(1756-?年),字一樵,一作樵侶,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山水畫遠宗元代黃公望,近師明代董其昌,筆沉著而墨溫潤,畫品功力較強。今上海朵云軒藏有他的作品《松溪五友圖》。
該條幅有繪畫兩件:其中扇面寬24厘米、長54厘米,《松崗遠岫》扇面與《文衡崍禽囿圖》條幅裱在同一條幅中。
《松崗遠岫》扇面,設(shè)色,紙本。以平遠取景,群山環(huán)繞平湖水面,由近漸遠,浩瀚無邊。右邊為山丘的一角,依沿水邊,上邊松樹林立繁盛,相互映襯;左邊丘地湖水環(huán)之,遠處群山漸漸變小,被云霧遮在松下,湖面上浮游一小舟,上坐兩人,在近船頭上坐的老者抱一琴,可能是會客訪友,彈琴暢談。畫面上湖水幽深寬廣,縱目遠眺,著落在蒼茫的遠方,湖水空靈,綿延無盡,讓人幽寂情思。左上角有題款:“松崗遠岫,仿陸叔平筆意。樵侶、潘思牧”,旁有二篆書?。骸八寄痢?、“樵侶氏”。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看,由遠而近,平遠的距離很強,近景突出松樹,遠景由山與湖面表現(xiàn),相互襯托,近景是實,遠景是虛,實虛相生,將大自然高山江湖裝在小小的扇面中。
下面為《文衡崍禽囿圖》設(shè)色,絹本。畫面分為遠山與近景兩個層次,近景在丘陵山坡上,長滿了高大松樹,繁密的松葉筆筆勾繪,山石土坡皴筆點劃,表現(xiàn)林木蒼翠茂盛的景象,在山g有一空地,為農(nóng)家田原,有一農(nóng)夫忙于農(nóng)活。右上角款識說明了繪畫的內(nèi)容及繪畫時g,即壬辰(1832年)夏四月,當時作者已是77歲高齡老人了。遠景淡筆渲染層層山巒環(huán)繞,山林云隔霧繞,步步深遠,綿延無盡,沖融縹渺,近實與遠虛,互相襯托,突出深山林g的田原。
從上述的兩幅繪畫看內(nèi)容、構(gòu)思,意境……多沿襲前人,但在風格技巧上,卻沒有特定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面貌。他本人曾學習黃公望,以明代董其昌為基礎(chǔ),傾向摹古,深究傳統(tǒng)畫法,這種畫風影響著潘思牧。上述兩幅畫就能看到其人的繪畫原貌,具有較濃“正統(tǒng)”畫風,作者在繪畫中態(tài)度嚴謹,筆法工整,下筆一絲不茍,形象比較寫實,富有一定氣勢,還能真實反映當時的現(xiàn)狀,具賞心悅目的美感。上述兩幅畫,在寬闊的湖面上僅是攜琴訪友的一只孤舟,深山老林中僅是一片田原及一農(nóng)夫,調(diào)子低沉而凄然。作者生活的明清時期當時已開始走下坡路,社會暗淡,世事悲涼,宛然再現(xiàn)畫面。
吳徵《深山修竹圖》(圖5)
《深山修竹圖》縱l34厘米,寬66厘米。吳徵(1878-1949年),字待秋,號春暉外史,抱居士,浙江崇德人,后居上海,吳滔次子。山水初傳家學,但是筆墨變化不大,略欠風趣。晚年作品雄秀濃郁,水墨淋漓,卓然不群,花卉師吳俊卿,早年筆墨,較山水為佳。與吳轂祥、王禮、陸恢、黃山壽齊名,亦能治印。
《深山修竹圖》水墨,紙本。畫面以高山峻嶺為主題,襯托屋后的修竹。山峰聳立,坡頂上有一獨亭,近景小山丘陵,大樹林立;其峽g河水緩緩而流,水潭里水榭房屋數(shù)楹,最里g屋內(nèi)坐一人,觀賞后面的修竹;右邊小山崗長松高植、遠山近巒、高樹矮榭組成了一幅雄偉峻峭的山水圖,畫面嚴實,給人以渾厚感。以水墨表現(xiàn),畫得蒼蒼茫茫、郁郁蔥蔥,筆法有份量,有收有放,橫點散落,非常有力、嚴謹、蒼潤。左上方題款:“曉雨池上來,微風動寒綠。幽人睡初起,開窗見修竹。兩山橫白云,隱隱出林木。境寂塵自空,慮淡趣常足。庚辰(公元1940年)夏六月,抱居士,吳徵”,下有兩方篆書?。骸皝硖铭儾荨?、“待秋吳”。
作者從題款的詩句來描述此畫的內(nèi)容,說明他是一位極為消極、頹廢的畫家。
從此圖看,是以清初“正宗”畫家“四王”為法,傾力于王原祁,有立體效果,而又有力、韌、暢、洗煉、真實,皴擦有章法,在有意與無意之g。其g情趣達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在表現(xiàn)技巧上也很得法,墨色在濃墨中襯托以清淡,清淡中突出焦筆,把山g復雜的山光水色烘托出來。最高的峻嶺山巒與右下面的溪流水潭,采用“無墨求染”。峻嶺僅用淡筆,嶺高云淡,皴點山腰,山頂與山g沒有施墨,卻給人以云霧環(huán)繞之感;水潭無墨,卻是水深清凈,潺潺而流。此畫以無墨表現(xiàn)了無形的流云與無形的流水,生動而真實。
吳祥《攜琴聽松泉圖》(圖6)
《攜琴聽松泉圖》縱129厘米,寬55厘米。吳祥(1848-1903年),字秋農(nóng),號秋圃,浙江嘉興人。工山水,師文徵明、沈周,又學戴熙,并擅人物、花卉,也能畫松,曾到過京都,晚年住在上海賣畫。
《攜琴聽松泉圖》設(shè)色,絹本。畫面危峰聳立,陡壁而下,近頂處翠松如森,占據(jù)畫面的左上部,近山腳下山丘相連,在聳立的危峰后,有渲染的高大山峰,高低參差不齊,被云煙深鎖,虛虛實實,有蒼秀沉郁之感。在山壑g有溪流曲折潺潺而來,匯入山河。其岸上兩棵古松,東斜西歪,郁郁蔥蔥,籠罩畫面右下方,松干用筆簡而古厚,松針蒼翠靈秀,似隨風搖動,顯得活力無窮。松蔭下有一片平地,席地坐一老人,寬衣縛帶,膝放一琴彈奏,在深山松樹下,水聲、松濤聲以及琴聲渾為一起,使我們觀者仿佛也聽見此琴音,這是來自大自然的韻律。右上角有題款:“攜琴聽松泉石根,衣襟濕盡皆空翠。見南田山樵本奉,杏堂四兄大人雅屬并正。祥”,下有兩方印章:“吳祥”、“秋農(nóng)”。
一、蕉窗聽雨———園林中聲音的建筑藝術(shù)
園林里的聲境,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大自然的天籟之音:風聲、水聲、雨聲、雷聲、蟲聲、鳥聲、猿啼聲;一類是來自世間的人作之聲:琴聲、簫聲、嘯歌聲、鐘聲、槳聲、讀書聲、人語聲、雞鳴聲。西晉左思在《招隱詩》中說:“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笨梢?,絲竹聲、嘯歌聲這些人為之聲,遠不如山水聲、灌木聲這些自然之聲更能打動人。張潮則認為:“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1]11不論哪種聲音,都有別樣境情。
(一)風入寒松聲自古
松樹,因其蒼古遒勁之姿,四季常青之貌,而為人們尤其是文人畫家所喜愛,在中國詩詞以及山水畫里都作為一個獨立的題材而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五代之后,按照君子比德之美,松樹又被人們賦予不畏嚴寒、堅忍不拔、高挺凌云、傲雪凌霜之品格和風骨,與竹、梅一起合稱“歲寒三友”,廣泛出現(xiàn)在園居生活之中?!帮L入寒松聲自古”,無論風吹過深山松林,還是拂過庭內(nèi)松針,不管是濤聲蕭蕭,還是風吟細細,傳遞的都是一種渾厚的雅韻,這成為松樹的又一審美特征,因而“聽松風”也就成為了文人雅士的風雅之舉?!赌鲜贰份d“山中宰相陶弘景就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松樹多多少少又帶有了隱逸之況味。南宋馬麟的《靜聽松風圖》,描繪了一幅聞天籟之聲而渾然忘我的境界。如果沒有靜定閑適之心態(tài),沒有去俗優(yōu)雅之格致,也就很難捕捉到風吹樹梢的幽微,所以松風帶給人的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之意境,即使是萬壑松風,給人的感覺依然是萬籟俱寂。這就是園林造景中所謂的“靜中求靜,不如動中求靜”、以動求靜的意境營造方法[2]。避暑山莊的萬壑松風,拙政園的松風水閣、聽松風處,怡園的松籟閣,都是用松樹營造的景觀。萬畝松林也好,一兩棵松也罷,即便是沒有風,也很容易讓人進入到如入曠野、風嘯山林的冥想之中,一霎間仿佛自己化作了世外高人,而暫時忘卻了人世間的種種喜怒哀樂。松和風聲,已經(jīng)作為一種文化遺傳,沉淀到人們的意識深處了。
(二)留得殘荷聽雨聲
像這樣被積淀的還有雨打殘荷的意境。即使沒有雨,久立荷塘,今日的凄清冷落不免勾起夏日濃妝淡抹的回憶,不知不覺間思緒已然飄遠,便有了窸窸窣窣的聲響敲打在心底,耳邊亦有了“雨聲滴碎荷聲”的聯(lián)覺。這是雨之聲。愛荷的人們總愛留著那一池枯荷,好就著秋夜冷雨,盡情地放縱心底里的一抹或濃或淡的憂思。東京皇家園林金明池的“金池夜雨”,就是北宋人傾聽雨打荷葉的著名景觀,而在私家園林里也多設(shè)置諸如留聽閣之類的景致,以暈染悲秋之浪漫,好吟誦“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詩句。不管是殘荷成就了閑愁,還是秋雨成就了殘荷,聲音在園林中的應(yīng)用,都使荷的賞美價值多延續(xù)了一個季節(jié)。在園林里最富于韻致的,還有梧桐、芭蕉、竹葉聲。蕉窗聽雨,最適合在幽深的庭院,有熏香裊裊,還彌漫著蘭香葳蕤,傳遞的是一種精致的韻味和淡淡的閑愁。疏雨滴梧桐,點點滴滴,葉葉聲聲,總讓人不自覺地想起“孔雀東南飛”,所以它傳遞的是令人絕望的離愁別恨,最易惹相思。至于竹葉,極致之悲戚莫過于瀟湘館林妹妹的《秋窗風雨夕》: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這是曹大師鑄就的聲境傳奇。還有一種天籟之音———水聲,當是園林里最豐富、最具表現(xiàn)力的聲音。瀑布的轟鳴聲、潮水的隆隆聲、溪流的淙淙叮咚聲、涌泉的汩汩聲、巖澗的鏗鏘滴答聲……或如偶偶私語,或如萬馬奔騰,或如金石裂帛,或如纏綿呢喃,匯集大自然中所有的水聲,簡直就可以開一場大型交響樂的盛會。這無疑是大自然賦予園林的又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松下聽琴,月下聽簫,夜半聽鐘聲,白日聽棋聲,[1]79人們所享受的則是來自于人類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
(三)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久遠的歷史早已賦予其自身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歷來被文人雅士視為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途徑。因其韻味虛靜高雅,要達到琴之意境,必須要求有一個安靜幽雅的環(huán)境和一顆平和閑適的心,無疑高山隱者是最適宜的。但這并不是人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退而求其次,操琴活動便被廣泛地安置在園林之中。早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經(jīng)營洛陽履道坊宅園時,已把操琴活動作為園居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池上篇·序》中寫道:“每至池風春,池月秋,水香蓮開之旦,露青鶴唳之夕,拂楊石,舉陳酒,援崔琴,彈姜《秋思》,頹然自適,不知其他。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于竹煙波月之際者久之。曲未盡而樂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保?]6王維也在他的輞川別業(y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這種情況到宋代更為普遍,徐文長的“樂圃”就有琴臺,宋徽宗趙佶所作《聽琴圖》,描繪的則是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琴音古雅淡遠,堪與之相匹配的環(huán)境:幽山、溪水、蒼松、怪石。這幾種蘊含著無限古意的自然元素組合在一起,操琴和聽琴的人融于其中,本身就如詩如畫,充滿著詩情畫意,更加上溪流聲、松風聲和著古琴聲滌蕩、彌漫,此情此景早已超越了詩與畫的境界,斯是天地之大美與人之大美的完美融合。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簫,其音色圓潤輕柔,曲調(diào)悠長、恬靜、抒情,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最適合一個人在朦朧、清曠、淡然的月下獨奏,就像一個人在自然深處徹底敞開了心扉,將心底里的郁悶、思念等情感緩緩地訴說?!肚f子·齊物論》有句:“女(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籟,即簫也,可見簫聲之美,堪比天籟。
(四)夜半鐘聲到客船
鐘,本為寺院報時、集眾而敲擊的一種法器,因鐘聲雄渾響亮,渾厚悠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方圓幾十里皆聞其音,周邊百姓也多聞鐘而作,聞鐘而息,因而鐘聲也深深地融入了百姓生活。東京汴梁的“相國霜鐘”,在仲秋月夜,分外悠揚清脆,別有韻味。而張繼一首《楓橋夜泊》,不僅使寒山寺名揚千古,更將夜半鐘聲與霜天愁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南屏晚鐘,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十景中最早問世、最享盛名的一景,其景致亦成因于寺廟。唐代詩人張岱有詩贊曰:“夜氣滃南屏,輕風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其美妙的環(huán)境不僅吸引著大量的香客,也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來隱居、修行,因此凈慈寺及其鐘聲也進入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書畫之中。園林聲境,此外還有柳浪聞鶯,聽的是鶯囀,聽櫓樓,要的是槳聲欸乃,植柳邀蟬,聽的是蟬鳴,青草池塘,聽的是蛙聲,春氣回暖,聽的是蟲聲,還有臨流清嘯聲、秋窗讀書聲、山間梵唄聲、村野雞鳴狗吠聲,無論是天籟、地籟還是人籟,園林聲境確實能讓人享受到暫時的清凈雅逸,可以縱情放適心靈,感受回歸自然之本真。園林聲音的建筑藝術(shù),是直抵靈魂的建筑藝術(shù),因而需要用靈魂去感悟。
二、風月無邊———園林中的天象建筑藝術(shù)
如果去泰山,在萬仙樓北側(cè)會看到一塊摩崖石刻,上書“蟲二”二字,同樣這兩個字,還會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看到。如此怪異的題名,肯定會引起人們無比興趣。如果琢磨不出其含義的話,不妨先抬頭看看風景吧,說不定眼前的無限風光會告訴人們答案———沒錯,答案正是眼前的“風月無邊”。虛景,古人亦稱作風月景,在園林文學之中,“風月”,可以說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愁思哀怨也好,郁郁不得志也罷,喜怒哀樂悲恐驚,人世間幾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憑借風花雪月去傳達。根據(jù)因借對象的不同,虛景的營造大概可分為兩類,一借天文,如日月星辰、晨昏交替、四時變化等;二借氣象,將各類氣象景觀納入園林欣賞之中,如風、雨、云、霧、雪、霞、虹、煙、影、香氣等。在西湖十景中,就有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雙峰插云、三潭映月七個景點帶有時令特征或者假借風月,而汴梁八景的繁臺春色、鐵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橋明月、梁園雪霽、汴水秋聲、隋堤煙柳、相國霜鐘全部八個景觀,都有著虛實相生的時令特色。
(一)二十四橋明月夜
遠山、近水、蟲草、雁鷺、青天、行云、明月、夕陽、荷桂暗香、雪中寒梅、窗牖虛影都可以納入園林之境,創(chuàng)造無邊風月之景觀。雖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但感情的引發(fā)者和寄托者,往往恰恰正是風與月。其中最易讓人感慨嘆息,引發(fā)無邊思緒的,當屬月亮。人聚人散,像極了天上的月缺月圓,這一再平常不過的自然現(xiàn)象,就常常被古人用來象征人間的悲歡離合。月亮,這深深地刻上了家的烙印的月亮,也就極易引發(fā)人們的思念之情和悲愴之感。夜越深,月愈明,萬籟俱寂的時刻,人的心性最能夠與宇宙自然相融貫,也就最能夠品味得到真摯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尤其在中秋,天空高敞,氣候微涼,適宜的天氣使得中秋的月亮分外圓、分外亮,因而也把人的情緒調(diào)動得分外飽滿。把中秋作為團圓節(jié),興于唐而盛于宋,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去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保?]174好多園林便將月亮這一絕妙的元素納入到了園景之中。蘇舜欽在《滄浪亭記》中提到竹子景觀,最美的時候是“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司馬光《獨樂園記》也沒有忽略掉“明月時至,清風自來”這不花錢的美景,環(huán)溪有“風月臺”,水北胡氏園有“玩月臺”,蘇州網(wǎng)師園有“月到風來亭”,滄浪亭有“鋤月軒”,都是以賞月為主題的景點。[3]21,26,42,50而天下賞月最佳去處莫過揚州。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共有十五個拱洞,《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泵康金┰庐斂?,天上一輪圓月,水中十五輪圓月,景境妙絕,故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之美譽,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正是對揚州明月的追思。
(二)簾幕卷花影
影在園林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體受光后映在地面上的投影,一類是水中的倒影,都屬于虛景。蘇軾有一首《花影》詩:“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边@是影子造就的意境?;镜挠白勇湓诘厣?、白粉墻上,此時的墻已不再是墻,紙也,影亦不再是影,畫也。搖曳的花木,斑駁的落影,生成了一幅幅潑墨的寫意山水畫,但又不同的是,這幅畫會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而悄悄生長、變化,就像有生命一般,給人帶來無窮的想象、期待和驚喜,是大自然送給園林的又一鬼斧神工之作。北宋有個詩人叫張先,對影子非常敏感,曾寫下“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幕卷花影”、“墜輕絮無影”三影詩句,將“影”之意境美體味地淋漓盡致,被時人喚作“張三影”。其實將“影”入詩的不僅僅是張先,同時代的王安石有“月移花影上欄干”詩句,陳與義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為人們形象地展現(xiàn)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圖,徐伸的“悶來彈雀,又攪破、一簾花影”,則是一種庭院內(nèi)的慵懶和閑淡。文人這種顧影自憐的特性,使“影子”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文人的意味,竹影搖窗,花影移墻的園林,也就有了更多的文人園林的意境。至于水中的倒影,王鐸有詩云:“波面波心流蛺蝶,樹頭樹底浴鴛鴦”,岸上景物倒映在水中,與水中景物交織融合成了一個新的世界,便有了“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神奇與趣味。倒影不僅擴充了園林空間,豐富了園林景物與層次,更使園林充滿了發(fā)現(xiàn)的快樂與無盡的遐想。園林里這種以水影取勝的景觀亦是不勝枚舉。拙政園里就有兩處,一個是倒影樓,一個是塔影亭。塔影亭取唐詩“徑接河源潤,庭容塔影涼”之意,亭子建在水池中心,亭影倒映在水中酷似塔影而得名。蘇州山塘街的塔影園,景觀的處理更是巧妙,硬是憑借一方水池借來了園外虎丘塔的倒影,園內(nèi)并無塔卻以塔名之,實可謂匠心獨運。
(三)雪香云蔚是家資
云,具有自由、飄逸的性格,“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般閑云野鶴的生活,不僅是隱者、道家的追求,也是多數(shù)人的理想,所以,云也是被廣泛借入到園林中的要素之一。僅艮岳,以“云”為名的景點就有跨云亭、麓云亭、巢云亭、云浪亭、云岫軒、躡云臺、揮云廳、留云石、望云坐龍、排云沖斗、銳云巢鳳等不下十處,宋徽宗當真是把艮岳當作人間仙境來建設(shè)了。香氣,亦是激發(fā)詩情的優(yōu)秀媒介?;ㄏ銖浡膱@林充滿著禪意,能讓人從浮躁中沉靜下來,心舒神怡而思緒悠遠,所以“香氣”也是文人園林之所鐘愛。春天的蘭草,夏天的風荷,秋天的桂子,冬天的寒梅,一年四季各有氤氳。園林中以香氣命名的景點也非常多,如米芾研山園的“靜香亭”,臨安后苑的“天闕清香”,德壽宮的“香遠清深”,集芳園的“雪香”,韓侂胄南園的“照香”、“紅香”、“晚節(jié)香”等亭。今天蘇州古典園林里以香命名的景點,著名的有滄浪亭的“聞妙香室”、“清香館”,留園的“聞木樨香軒”,怡園的“藕香榭”,拙政園的“遠香堂”、“雪香云蔚亭”等。[5]305,314,587-607取材于天文、氣象的風月虛景,為園林建筑藝術(shù)增添了無限廣闊的想象天地,與山石、水體、植物、建筑等實景一起構(gòu)成了完整的園林建筑藝術(shù)。蘇州虎丘冷香閣的楹聯(lián)“梅花香里鐘聲,潭水光中塔影”,以及林逋的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形象地反映了園林建筑藝術(shù)虛實相生這一特色,虛的香、聲、光、影、月,與實的水、樹、建筑,共筑此情此境,缺一不可。關(guān)于清風明月,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恰巧李白也有“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之言,白居易則更絕:“新昌小院松當戶,履道幽居竹繞池。莫道兩都空有宅,林泉風月是家資。[5]”不僅不用花一個錢,更是將風月拿來當作自家資財———當然是精神之財富。
三、茶禪一味———園林中人文活動與自然景物的契合建筑藝術(shù)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飲茶習俗自古有之,尤其在宋代,有“文人七寶:琴棋書畫詩酒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茶不僅在文人士大夫階層盛行,亦融入在老百姓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清明上河圖》中出現(xiàn)眾多的茶館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茶與三教相遇于精神
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tài)與其盛大氣象,是儒、釋、道與茶互相滲透、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淵源頗深。茶不但有提神消困助消化之功效,還能讓人靜心戒欲,有益修行,所以飲茶之風首先盛行于佛門,再由僧人香客傳播到民間。寺廟還是茶樹栽培勝地。俗語說“自古高山出好茶”,而“天下名山僧占多”,于是寺廟和茶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許多名茶就出于寺院,如普陀佛茶、建茶、杼山茶等。茶與禪的關(guān)系遠不僅僅止于物質(zhì)關(guān)系,茶禪關(guān)系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內(nèi)涵的相通、相近,即所謂“茶禪一味”。茶之精神,宋徽宗在《大觀茶論》的序文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睂ⅰ扒?、和、澹、潔、韻高致靜”奉為品茶的精神境界以及君子應(yīng)追求的道德操守。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境界以及精神的升華,本身即蘊含著禪意的美。正因為茶與禪在精神層面的相通才使得皎然和尚能夠?qū)⒍咚谠谝黄穑骸耙伙嫓旎杳拢逅妓蕽M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狈吨傺鸵嘤性娫啤岸凡栉顿廨p醍醐,斗茶香兮薄芝蘭”,看來飲茶確實有讓人茅塞頓開、頓悟之功效。飲茶亦可得道,茶中有道謂之茶道,禪與茶的連結(jié),把飲茶從日常生活的層面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7]801-817儒家講究“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皆可歸為“以茶可行道”,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和”,最終可歸之于儒家以禮教為基礎(chǔ)的“中和”或者“和諧”思想。“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是歷史上的茶詩名句,不僅描述了飲茶之意境美,更大的價值在于書寫了千百年華夏民族“以茶代酒”、“以茶敬客”的禮儀文化底蘊。而茶文化虛靜恬淡的自然本性,又與道教清靜無為、自然而然的思想極其契合,隱逸亦是推動茶事向前發(fā)展的動力。盧仝《飲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睂⒑炔璧拿钐幷故镜昧芾毂M致,七碗茶的意境層層深入,喝到五六七碗便已了不得,幾欲得道成仙,則飲茶幾等同于修道了。
(二)茶與文人相遇于園林
赤山:一地連三國的“東方仙山”
赤山是一處“暮鼓晨鐘解俗累,松風云夢自雅閑”,可以飽享“佛、道、儒”甘霖滋潤的清涼勝境。
石島港城的制高點叫赤山,石赤山紅成其名,是山東半島最東端的一個陸島。在國內(nèi)眾多的名山大川中,海拔僅369米,本名不見經(jīng)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現(xiàn)在卻以“東方神山”、“佛教勝地”、“海島民俗”、“森林公園”而著稱,尤其是在國內(nèi)旅游界和韓國、日本等國聲名顯赫,其山海壯觀的景色,和一地連三國、情傳中韓日的歷史文化在全國絕無僅有,獨具地域特色,有海島仙山、大明圣境之稱。近年來許多韓日游客專程來中國造訪赤山,虔誠拜謁赤山明神。有關(guān)赤山眾多歷史人物的神奇?zhèn)髡f,他們都能繪聲繪色地娓娓道來。
拾級而上,高山仰止;滌濾凡塵,頓生敬意。世界第一的海神赤山大明神,端坐蓮臺,護佑著所有虔誠友善的人們,給他們微渺的佛心以堅實的依靠。合十恭拜過,內(nèi)心升起一團暖意。傾聽了新羅(今韓國莞島郡)青年張保皋離國來唐朝從軍,成為唐軍中英雄的傳奇故事,徜徉在被松蔭掩映的古老佛教寺院之中,了解了日本高僧圓仁入唐求法,與赤山的佛緣軼聞,慨嘆著當今東瀛武夫的狹貪婪,向善佛法的正義與寬容,自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無情鐵律:海不揚波,天地自然澄澈。信步赤山幽靜佛道,頓覺海天遼遠,心曠神怡。無疑,這是塵世凡人難得的別一種享受。
來到極樂菩薩界,坐北朝南呈弧形的巨大平臺上,雄偉的觀音寶殿矗立正中,東西兩側(cè)分列著十八羅漢塑像,生動威武,栩栩如生。忽聞天宇間,由遠而近傳來鼓角齊鳴,金聲玉振,莊嚴的佛樂飄然而至,四周的各式噴泉隨音樂節(jié)奏變幻出名種水的舞蹈,晶瑩的水花仿佛伸出無數(shù)雙潔白的玉手,一一合十,拱迎著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只見菩薩緩緩地向四周頂禮膜拜的眾生拋灑甘露,人佛合一,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在梵音繚繞中,我想起曾在新加坡欣賞過音樂噴泉的婀娜多姿,也難忘迪拜哈利法巨塔下音樂噴泉的長袖善舞,但比起赤山極樂菩薩界音樂噴泉所給予我的心靈震撼,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也是無法復制的。優(yōu)雅的意境,妥貼的互動,夢幻的氛圍,大德的滋潤,來得那樣由衷,拜得那樣真誠,佛心與人意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讓人神怡心靜,五體投地,盡享佛緣。我在想:一個國家的名山勝水,能成為另外國家的游客頂禮膜拜的圣地,這個名勝的魅力,肯定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同時,它的親和力和影響力,也一定是任何物質(zhì)力所無法比擬的。這樣的清涼勝地,不來遺憾,錯過可惜。
“鐘靈毓秀法華院,人間存凈土;環(huán)宇造化仰天佛,圣境積祥云”。赤山山門兩旁石柱上的楹聯(lián)歷歷在目,過眼難忘?;赝鸾趟略旱姆鸸鈲箽猓犞仨懙某跨娔汗?,赤山又如同一冊浸透佛精法髓的古老經(jīng)卷,日復一日地被虔敬傳誦,年復一年地被歲月參悟。
站在赤山觀景平臺上,仰望藍天、白云、青山、樓群和紅頂漁村,俯瞰散落港灣的片片船陣,鳳凰湖展翼騰飛,依山面海的瑰麗港城一覽無余,恢弘,大氣,渾然天成!
鐵槎山:大東海仙境
群峰簇翠五云中,眼界橫收六宇空。
山對鰲頭開貝闕,水環(huán)螺髻現(xiàn)珠宮。
龍藏古洞風云合,人泛仙槎霧雨。
幻跡三山誰慣見?登臨縹緲盼仙翁。
[明]常康
九頂鐵槎山,八寶云光洞。未到榮成前,爬嶗山時就聞聽過此山,再加上《封神演義》、《西游記》、《楊家將》等書中對槎山都有所描述,“太上老君云游槎山”、“水簾洞───孫悟空的家園”、“鬼谷子隱居鬼谷山”、“努爾哈赤習功云光洞”等神話故事傳說很多,本就像一葉小舟飄忽在云霧之中的靈異槎山,更加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令人更想探個究竟。
槎山的“槎”字,古代作“筏”字解,船的意思。逢春夏季節(jié),時有海霧隨風漫上岸來,翻卷飛騰,形成霧海。只見高低不一的峰頂浮于茫茫霧海之上,宛如葉葉扁舟,“山如海上槎”,故名槎山。又因槎山有九座山峰,且滿山巖石其色如黛,顏色似鐵,所以又稱為“鐵槎山”或“九頂鐵槎山”。
槎山位于榮成的南海之濱,九頂連綿,山海相映,自古就有“大東勝境”之稱,是道家福地72名山與36洞天之一。商末周初時,度厄真人就居于云光洞。金代道家全真教祖師王重陽曾派弟子王玉陽在云光洞修煉九年,創(chuàng)全真教崳山派。據(jù)傳,“山盟海誓”一詞源于槎山,中外第一的山盟海誓亭立在槎山,引得許多情侶、仁人志士把未到山盟海誓亭,看成是一生的懸念和遺憾。看來槎山于古于今都有交集,非得去登臨領(lǐng)教了。
說出來令人艷羨的是,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我曾有幸兩次登臨此山,天公別樣作美,一次是多云天氣,一次是晴轉(zhuǎn)陰的天氣,給這兩次攀登助力不少。更為難得的是,一次我遇見了“仙翁”,一次讓我邂逅了槎山海霧的真顏,領(lǐng)略到??蜆O少遇見的奇景,可見山神太偏愛于我了。
先說遇見“仙翁”這段。走在花崗巖石鋪就的山路上,幾級臺階接一層平臺,爬起山來不覺得累,再加上不遠就設(shè)有石桌石凳的“兄弟臺”、“逍遙臺”可小憩,還可俯瞰遠在山腳海畔的港口漁村,山風徐來,格外清涼,槎山的路不算難走。正行走間,見路旁一巨石上,橫臥一株不足米長的松樹,根部深扎石腹,枝干緊貼石面,樹冠部生出幾簇蒼綠針葉,生機勃然。導游姑娘讓我猜這樹有多大樹齡,見我說不出,她說已有八十多高齡。聽了不禁肅然起敬。仁者壽,我想這是一株風范高潔的“長壽松”,它有高踞廟堂,或尊為大戶人家的盆景,卻櫛風沐雨地臥于山野,與四方云游之士相伴互賞,真乃松中耄耋高士,常康詩中盼見的“仙翁”!由此我想起清初詩人、漁陽山人王士禎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成山衛(wèi)教授,在一首描寫成山松的詩中,將成山矮松喻為“侏儒”,詩云:“千年欲伴侏儒老,不做咸陽五大夫”,表達了他寧伴成山松樹老去,也不做泰山被秦始皇賜封的五大夫松的平民意識、草根情懷。如果漁陽山人遙見這株老而少小,老而彌堅的耄耋古松,一定會為它擊節(jié)喝彩的。
再說槎山海霧纏身這一幕。這天,在槎山腳下的人和賓館與友人吃過午餐,經(jīng)過月牙灣,來到槎山上。我和同伴們一路走走歇歇,說說唱唱找適宜的角度取景拍攝,坐山道石階看云走云飛,猜峰巔谷壑奇異怪石的像貌名姓,不覺間來到云光洞,四周飄揚的八卦彩旗和旗上“道法自然”的哲語,流露著槎山參透凡塵的內(nèi)心獨白。
走進增福延壽宮,參天匝地的濃蔭下,喝上一杯免費的“靜”巖山泉水,涼意沁心,二個同伴賴著不想離去。也罷,友人和我們?nèi)ニ聫R外尋景拍照,嶙峋山石、龍泉井、千年公孫樹、老祖洞、世上最小玉皇廟、觀海亭……應(yīng)接不,一一入鏡。忽然,忙于拍攝的老兄嚷了起來:“霧來了!”說時遲,那時快,話音未落,只見一股股霧氣由山下奔涌而來,穿過松林,掠過山巖,漫過觀海平臺,不消一刻,整個古寺、山林、亭臺、石徑都沉迷在彌漫的海霧之中,我和同伴如夢如幻,猶如身處池仙境,飄然若仙……
記不清我和同伴是如何踩著“祥云”下山的,也來不及再找尋仙山遺跡了,單這一槎山海霧奇遇,就足夠我反復玩味大書特書了。不過,關(guān)于槎山的海水浴、森林空氣浴和海灘浴如何清新,山上的上百種奇花異卉的藥性和養(yǎng)生功能何等奇妙,就只有勞您大駕了,找時間攜親帶友來登槎山吧,抻練一下腿腳,“清洗”一下自己的“發(fā)動機”,提升一下肺活量,發(fā)現(xiàn)槎山更多的奧妙,一舉四得,你說值不值得?自己掂量。
“霧繞山峰山繞霧,槎浮云海云浮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