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送別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詩教學 情感 體驗
現(xiàn)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有近60首,大多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情感動人?!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古詩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通過各種方式傳遞情感信息,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體味古詩的意境美,與作者同悲歡,共愛恨,讓心靈受到滋潤,情操得到陶冶。
一、誦讀感知――“未成曲調先有情”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闭b讀古詩朗讀者必然會流露出對所讀詩歌的理解與感知。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反復地誦讀,可以讓學生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情感體驗。
(一)范讀引領,漸入詩歌意境
古詩字數(shù)少又朗朗上口,課前學生大都已經(jīng)會背了。因此在古詩教學時,很多教師往往在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花時甚少,滿足于學生“會認讀”,事實上這還遠遠不夠。
第一學段的學生尤其要重視朗讀。如執(zhí)教《小池》時,面對一年級的學生,我始終以讀為本。初讀時,讓學生自己對照拼音,畫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得正確流利。自讀后,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我通過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感受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因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是從讀每一句詩時的間歇停頓中產(chǎn)生的。“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比缓笞儞Q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生讀、小組讀、全體讀等。學生在變換讀中領會讀的樂趣,提高朗讀能力,漸入詩的意境。
(二)詩畫互文,點燃誦讀熱情
古詩本身就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圖畫。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首詩都配有一幅插圖,但在課堂教學中卻常常被教師所忽視。
教學寫景抒情類的詩,若借助生動形象的插圖,能有利于點燃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使其更好地理解古詩內(nèi)容,走進詩人所描寫的情境中。如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第二學段的學生已經(jīng)能自主讀通讀順古詩,并借助課文中的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引導學生先仔細看課文插圖,找找詩句所描寫的景物,用筆做上記號;再靜心看圖,說說看到了哪句詩的情景,從中又感受到什么。學生有的說:“我看到了‘綠遍山原白滿川’,那山坡田野間草木郁郁蔥蔥,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讓我覺得鄉(xiāng)村的風光太美了!”有的說:“我看到了‘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在生機勃勃的景色里,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養(yǎng)蠶又是插秧,讓人覺得勞動也是一道別樣美的風景?!薄涣髦髮W生的誦讀里儼然多了熱情。
學生在根據(jù)詩文從圖中找景物,根據(jù)圖景說感受、讀詩句的過程中,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物象聯(lián)系起來,慢慢走進詩歌所描繪的美麗、繁忙的春光畫面中,入境悟情,去感受、體驗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以及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正所謂“心生而言立”。
(三)音像共生,保持朗讀激情
古詩是十分講究音韻的文體,不少古詩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而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詩與音樂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
教托物言志類的古詩時,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調的音樂,入情誦讀,展開想象,能把學生帶到古詩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保持誦讀的激情。第三學段的學生對音樂有著更敏銳的感受力。在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里,詩人的離愁別緒完全融合在水天一色中。教學中我選用了與這首古詩的詩意相協(xié)調的古箏樂曲《琵琶語》,讓那憂傷悱惻的動人旋律來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伴著學生的深情誦讀和動情描述,他們似乎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把畫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事物融為一體,體味到詩人的愁情相生。在學生入境細品并動情朗讀回味時,事先錄制好的悠揚的鐘聲響了起來,鐘聲不只撞擊了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也喚起了學生對這份時空中永恒的寂寞的共鳴,產(chǎn)生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
此外,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圖片、動畫等方式呈現(xiàn)豐富直觀的景象,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其領會古詩詞的意境,提高誦讀質量。
二、拓展鏈接――“湖光秋月兩相和”
以教材中的古詩為依托,合理、適度、有效地鏈接相關的知識、作品等,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悟,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知人論世,體察詩人性情
閱讀往往是需要知人論世的,許多古詩思想深邃,內(nèi)涵豐富,文本背景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如果學生對當時的情況了解甚少,便會阻礙他們對文中人物的認同或理解,難以在情感上達到共鳴。
教即事感懷、懷古詠史等類型的古詩,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的習慣,通過查閱與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進而沉淀情感。從第二學段開始,學生已經(jīng)開始學著搜集資料。如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學生展示了課前搜集的背景資料:“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在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李白揮筆寫下了《送孟浩然之廣陵》?!?a href="http://m.rqylqx.com/haowen/144810.html" target="_blank">關于這些背景資料的拓展閱讀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閱讀情境,為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經(jīng)由對當時環(huán)境、時代背景等因素的初步了解,學生得以清除理解障礙,體察詩人的性情,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認知,提高思辨能力。
(二)群詩賞析,感悟人生濃情
“一首帶多首”的歸類教學既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效率,又便于學生在欣賞、比較的基礎上更深入地體會意境,激感。因此在教學中鏈接同主題、同題材、同作者的相關古詩,能使學生品味到“異曲同工”之妙,感悟人生濃情。
第二、三學段的學生在課內(nèi)外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鏈接同主題古詩為例,在小學階段,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還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我在教學時一改以往傳統(tǒng)的“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幫助學生在把握基點的過程中生情。在學習這些送別主題古詩時,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其中一兩首。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誦讀,感受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之情,油然而生“送君千里終須別”的惆悵與不舍,又進一步體會到“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樂觀。在集中感知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搜集、整理相同主題的送別詩,運用舉一反三的學習方式,自學或小組合作學習其他送別詩。學習過程有扶有放,既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又拓展了學習內(nèi)容。最后,在求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探尋發(fā)現(xiàn)相同感情基調的送別古詩中蘊含的情感的不同之處。學生在對同類送別詩的細細品讀中,會悄然發(fā)現(xiàn)《贈汪倫》中李白對離別的態(tài)度盡興多于感傷,《別董大》則更多體現(xiàn)的是詩人對失意友人的安慰、勸解等等。
(三)比較品讀,彰顯作品純情
在教學中,還可以將內(nèi)容進行重組,通過比較閱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與《題臨安邸》,這兩首古詩反映的主題相同,但角度卻不同?!肚镆箤猿龌h門迎涼有感》表現(xiàn)的是中原淪陷區(qū)的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苦苦掙扎、空盼王師的情景,而《題臨安邸》表現(xiàn)的則是南宋的統(tǒng)治者偏居臨安后,依然窮奢極欲,終日沉湎酒色香風的種種丑態(tài)。這兩首詩從正反兩個角度反映了時代特征,互為表里,互相映襯。
重組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緊緊扣住“遺民”“淚”“胡塵”展開想象,深切體會淪陷區(qū)老百姓的痛苦與企盼,接著引向“暖風熏得游人醉”,圍繞這個“醉”字,設想權貴們醉生夢死的情景。然后,學生自然而然將兩首詩所勾勒出的畫面進行了對比:北方的壯麗山川淪陷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統(tǒng)治下水深火熱――西湖邊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沉醉不已;北方的老百姓望眼欲穿,渴望收復中原――西湖邊上的統(tǒng)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國恥忘到了九霄云外。在比較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深化。
三、想象還原――“余音繞梁情未了”
孫紹振教授在《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里提到了讀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還原法,簡單易行,便教利學。所謂“還原”,就是“根據(jù)藝術形象提供的線索,把未經(jīng)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態(tài)想象出來,找出藝術形象和原生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有了差異就不愁沒有矛盾”。而有了矛盾,就能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引發(fā)學生閱讀思考,引導學生更加接地氣地接觸古詩,在還原的過程中,讓語言和精神相互融合,從而充分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聯(lián)系生活,遷移實際常情
經(jīng)驗的遷移是展開想象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lián)系真實的生活體驗,結合詩歌圖景加以加工重組,從而體味古詩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蘊。
“以我之想品文之情”。如學《村居》時,詩中寫道:“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睂W生大都有過放風箏的經(jīng)歷,如此,就能以經(jīng)驗遷移的方式展開想象,將自己所知的放風箏與詩中的“放紙鳶”相融合,想象出更完整的畫面,自然而然地經(jīng)歷情感熏陶。
“以我之見釋文之意”。如學《草》時,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有學生說,爺爺告訴他如果只摘掉小草的葉子,它是不會死的。此時教師順勢而導,引領學生充分感悟小草的頑強生命力,情感的時空橋梁由此而建。
(二)繪寫畫面,抒發(fā)體驗深情
詩畫結合自古以來就是水融的,若是在學習古詩時,讓學生放膽去給古詩配上畫,則為他們的情感體驗提供了“我手畫我心”的表達空間。更重要的是能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情境,而且在給詩配畫過程中的感官參與、布局構圖、色彩搭配等都是學生思維想象能力的充分體現(xiàn),是再現(xiàn)美、感悟美的過程。
山水田園詩的景物來自生活,農(nóng)村的孩子對此并不陌生。在教《宿新市徐公店》時,我就嘗試用板畫詩意的方法,把情感體驗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語文教學真正成了美的教學。作畫前,學生討論根據(jù)詩意作畫,該畫些什么。他們爭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因為詩中有‘籬落疏疏’,所以要畫松一點的籬笆?!薄耙驗椤粡缴睢砸嬕粭l狹長的小路?!薄?/p>
濃濃的詩情畫意讓學生盡情體驗古詩意境,讓想象展翅飛翔,這種狀態(tài)是自由的、寬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寫作升華,融入生命真情
古詩講究的就是意境美。在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把跳躍而過的情節(jié)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對古詩進行改寫,就可以讓他們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
敘事類的古詩更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中,進而達到人詩合一的境界。以《贈汪倫》為例,該詩內(nèi)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可以作為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于是學生在領悟了詩的內(nèi)涵之后,以第一人稱進行《贈汪倫》的擴寫,調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通過擴寫把古詩中“言盡而意未盡”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學生通過大膽的想象,進行了生動的環(huán)境烘托描寫,并詳細地描述了兩人依依惜別的情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在這一次的擴寫練習中,學生對詩人與友人惜別之情的感悟更加豐滿了。
參考文獻:
[1]楊再隋,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2]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第20課《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 學習古詩,懂得詩意,吟誦《送元二使安西》。
2.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和友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課前談話
師:聽說你們在三年級就已經(jīng)把《古詩70首》背熟了,關于送別的詩句你們知道有哪些嗎?(學生背)
師:同學們,古時候沒有電話,更沒有微信。朋友之間一分別,就是三五年,甚至是永別。正因此,詩人在送別友人之后常會作詩一首,記錄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送別詩,去見證他和友人的話別。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背誦之前積累的送別詩,縮短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進入送別題材的古詩意境中?!?/p>
二、 讀準字音,理解詩題,了解出使路線
師:自己讀一讀這首詩。
師:讀一讀題目。
師:王維要送的這位好友叫什么嗎?(元二)
師補充:元二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他的友人都稱呼他元二。
師:那“使”的意思就是(出使)
師:那王維送別元二要去哪里啊?(安西)
師補充:安西,它是當時唐朝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圖片)
師:王維送別友人出使安西,你們知道他在哪里送的?(渭城)
師補充:渭城(示紅)是古人送行的中轉站,唐人送別朋友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因為渭城以西的路太難走了。
師:(播放圖片)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生:(荒無人煙、黃沙漫天、寸草不生)(板書)
師:這首詩除了安西、渭城,還有一個地名,誰發(fā)現(xiàn)了?(陽關)
師補充:陽關在今天甘肅敦煌,是旅客從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地。
師:(圖片)我們已經(jīng)知道元二出使的路線,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送別時的場景吧。自己讀一讀詩的前兩句。
師:這里面有一個多音字,當它代表不同意思的時候讀音也不同,這里讀客舍(shè第四聲),對了,那客舍的意思就是旅館、客棧。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讀準課題、說課題意思。針對詩中出現(xiàn)的三個地名,教師在講解時采用借助地圖路線的形式,使三地一線的位置關系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加上簡單講解,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渭城”與“安西”兩城之間的路途遙遠,也為理解詩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筆?!?/p>
三、 想象畫面,細品詩意,入境悟情
(一) 研讀詩歌前兩句,感悟詩情畫意
師:讀詩的前兩句,說一說你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從“柳色新”讀出柳條特別嫩綠。
師:所以“新”指的是……
生:初春時候柳條長出新芽,所以“柳色新”。(讀)
師:是呀,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讓你想到……(楊柳青青)(板書)
師:除了楊柳青青,你還看到什么呢?自己再讀一讀這兩句詩。
生:從朝雨我看見了蒙蒙細雨。
師:朝的意思就是早晨。
師:所以早晨的雨就是蒙蒙細雨、小雨了嗎?為什么不是?
(因為是小雨才能打濕路面的灰塵而不是沖刷)
師:“擰保ㄊ競歟,看看它的偏旁,再聯(lián)系詩句,想象畫面,你能說出它的意思嗎?
師:是的,“擰本褪恰按蚴”“濕潤”的意思?!皵Q弊鐘玫煤苡蟹執(zhí)紓蒙蒙細雨落下來剛好打濕路面的灰塵,所以早晨的雨是“蒙蒙細雨”。(副板書)
指名讀。
聯(lián)系這兩句詩,除了楊柳青青、蒙蒙細雨,你還看到了什么?(客舍青青)
師:客舍怎么會是青色的呢?
師:聯(lián)系上一句中的蒙蒙細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蒙蒙細雨清洗了屋瓦。
生:因為是初春,天又下著蒙蒙細雨,所以屋瓦上長青苔了。
生:路兩旁翠綠的柳樹將屋瓦映襯得碧綠碧綠的。
師:你們真會讀書,真會想象。是呀,青灰色的屋瓦在蒙蒙細雨的清洗下變得更加干凈清爽。
師:我們看到了楊柳青青、蒙蒙細雨還有客舍青青,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幅畫面嗎?
生:思考。
師:跟你的同桌小聲交流下。生回答。
師總結:清早的渭城飄著蒙蒙細雨,讓送行的道路變得干干凈凈,它打濕了客棧的瓦片,打濕了兩旁的柳樹,柳條顯得更加清新、嫩綠。
閉上眼睛,深呼吸,正身處渭城的你有怎樣的感覺?(心曠神怡)指名讀
師:此刻渭城到處干干凈凈,一點灰塵都沒有,真是(一塵不染)。(板書)
閉上眼睛,想象畫面,我們一起來背一背這兩句詩。
(二) 品讀詩歌后兩句,強化情感
師:客棧外是這么美的春景,我們把目光轉到客棧里面,王維和元二在做什么啊?
自己讀一x詩的后兩句。
生:喝酒。
師:是呀,中華民族自古就與酒結下不解之緣,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祭祀祖先要用酒,慶祝豐收要用酒,迎賓客送賓客更要用酒。那他們只是喝了一杯酒嗎?
師: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更”說明他們已經(jīng)喝了許多杯,可能還要喝許多杯。
師:是呀,頻頻祝酒,殷殷話別,你來讀一讀這兩句詩。
生:“盡”就是他們都一飲而盡,他們不僅一杯接著一杯喝,還把杯里的酒都喝盡了,喝光了,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師:是呀,酒逢知己千杯少,你來讀一讀這兩句詩。
師:他們肯定不是光喝酒,還要邊喝邊聊。而且王維還要不停地勸元二喝酒呢。
元二啊,喝下這杯酒吧,出了陽關就再沒有我這個老朋友陪伴了。
他可能還會怎樣勸元二喝酒呢?
小組合作要求:四人小組,組內(nèi)小聲討論,組內(nèi)成員分別作答。
師:同學們,此時你們覺得這還僅僅是一杯酒嗎?從這杯酒中你還嘗到了什么?
生:擔憂,祝福,舍不得。
師:這一杯又一杯酒飽含了王維的擔憂、祝福和濃濃的不舍之情。要知道這次分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分別。從地圖上看似短短的距離,有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即使用當時最快的交通方式――騎馬,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
說不完的離別愁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生齊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不僅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在精神上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再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三維動圖的展示,讓學生置身于詩境中,體味文字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p>
四、 配樂朗讀,情感共鳴
師:《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別詩,更是一首訣別詩!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后就病逝了,渭城一別,此生再難相見。
因為有情,這首詩千百年來代代傳頌;因為有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播放音樂)
讓我們在樂曲聲中一起來背一背這首詩吧。
【設計意圖:通過配樂誦讀,感受詩的韻味美,升華情感?!?/p>
五、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楊柳青青荒無人煙
關鍵詞:多媒體 小學語文 古詩 教學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但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生活閱歷淺,語言積累少,對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詩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表達的偉大追求,知之甚少,無法理解,因此,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但同時又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因為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如果在古詩教學中,能夠巧妙運用多媒體,把平面的語言文字變成動態(tài),把文字變無聲為有聲,通過鮮活畫面,艷麗的色彩,美妙的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詩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一、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學生。如果再加上課堂教學的枯燥無味,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更短。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老師只是讓學生背誦、以本講本、就古詩講古詩,枯燥無味,而且學生還難以理解,畢竟詩的內(nèi)涵離學生太久遠,學生的注意力當然不會集中。我在講《望廬山瀑布》時,當我介紹詩人的生平、廬山在什么地方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開始說話,做小動作,注意力不太集中,這時,我把準備好的課件播放,借助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那凌空飛下,氣勢磅礴的瀑布,使學生身臨其境。瀑布飛流直下,轟然作響,那色彩,那聲響,那形態(tài),那氣勢,那魄力,無不撼人心魄。這段錄像生動地再現(xiàn)廬山瀑布,學生立刻被震撼、被吸引,這節(jié)課下來,學習效率很高。我注意到這一點,在學生朗誦或背誦古詩時,或配上音樂、或配上畫面,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可見多媒體對吸引學生注意力起到了很大效果,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興趣,他就會愿意學、主動的學,教師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運用多媒體手段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途徑。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刨沒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比如,我在教學《詠柳》時,我對學生說,今天,老師今天帶你們?nèi)バ蕾p初春的柳芽,學生聽了之后,興趣高漲。于是我播放音樂,畫面出現(xiàn)春天美麗的景色,接著畫面轉向美麗的小河邊,河邊的垂柳浮在水面,隨風輕盈的擺動,綠綠的柳枝在春光下猶如碧玉一般,那么耀眼,隨風擺動的柳條就像綠色的絲帶子,柔軟、輕盈,學生通過欣賞畫面,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一邊看著畫面,一邊讀詩,在興趣中很快背會并理解了詩的含義。
三、情景交融,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詩的含義
古詩中的意境有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給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理解增加了難度。于是我試著在學生誦讀古詩時配上與詩意相關的音樂,讓學生邊讀邊聽音樂一定能幫助學生更人情人境,理解詩的深刻含義。我在教學學習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由于本詩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且由于學生年齡尚小的原因,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兩位大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以及兩人之間的難分難舍,學生對本詩的學習也就停留在在對詩歌的背誦上。面對這種情況,我想到了多媒體,于是,我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在奔騰不息的長江邊上,兩位大詩人執(zhí)手相看,四目相望,滿是依依不舍之情,江邊停著一只就要啟程的小船,更增加了離別的愁緒,并且配上悲傷的離別的音樂,更增加了離別的傷感之情,情景交融,學生也沉浸在分別的情緒之中。由于多媒體的恰當運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課下搜集了很多關于送別的古詩。畫面的表現(xiàn)力,音樂的震撼力,能夠幫助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也處在詩的意境當中。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讓學生欣賞有關思鄉(xiāng)的音樂,用于烘托氣氛,利用飽含思念之情的樂曲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藝術氛圍。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精髓,許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滲透在古詩詞中,閱讀古詩詞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還能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引用優(yōu)秀的古詩詞篇目,與此同時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傳統(tǒng)文化,進而自覺接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對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更是彰顯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理念。[1]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是影響深遠而有重大意義的。
1.初中語文古詩詞的分類
通過對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篇目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古詩詞主要的類型主要有:描寫景物的詩詞,吟詠事物寄托詩人的情懷詩詞,描寫或是歌頌愛情的詩詞,描寫將士守衛(wèi)邊疆,征戰(zhàn)詩詞等等。
1.1詠史懷古詩詞?!对伿贰贰ⅰ对伿钒耸住?、《焚書坑》、《題烏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寫景的古詩詞。七年級有關寫景的古詩詞有:《竹里館》、《滁州西澗》、《峨眉山月歌》、《送靈澈上人》等等;八年級關于寫景的古詩詞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黃鶴樓》、《魯山山行》……
九年級描寫景物的詩詞有:《望江南》、《關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詠物言志詩詞。《歸雁》、《卜算子.詠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愛情詩詞。《蒹葭》、《無題》等等。
1.5記行送別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二首》……
1.6邊塞詩詞?!堆喔栊小?、《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出塞》、《漁家傲》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樣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長河積淀了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大家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營養(yǎng)。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古詩詞的教學尤其能深刻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和方式――古詩詞教學,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承擔著無與倫比的作用。[2]語文課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同時,古詩詞是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是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思考、認真對待的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
2.1教師吃透文本。教師教學的第一任務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內(nèi)涵,才能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知識信息。古詩詞教學同樣應該把握這一原則,教師吃透文本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詩詞游刃有余,否則是得不到學生的信服的,也很難在學生中間樹立教師的威信。當教師對詩詞的寫作背景侃侃而談時,總是能見到學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從這個層面來說,教師是否吃透文本對教學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2從詩詞中挖掘傳統(tǒng)文化。在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做好十足的準備工作,比如上網(wǎng)查找大量的文獻,閱讀相關的書籍,通過這些準備工作豐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應當涉及,詩詞的寫作社會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寫這首詩或詞的具體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牢記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雙向互動,筆者認為,課堂不只是老師才是主體,尤其對于語文這么活躍的課堂來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雙主體"角色分工,才能充分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nèi)容,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理解詩詞下隱藏的傳統(tǒng)文化。這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藝術,因勢利導,和學生一起感受詩詞流露傳統(tǒng)文化的無限魅力,無窮韻味。
2.3結合古詩詞內(nèi)容,找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契機?;诠旁娫~內(nèi)容,適時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譬如,當講到與詩經(jīng)相關的古詩詞時,老師不應該一帶而過,逃避這樣的問題,而是借這個契機,給學生講解或是師生,甚至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討論相關知識――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歷史悠久,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歷史階段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一直被世人奉為儒家經(jīng)典,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選用這一類的古詩詞作為學生的經(jīng)典讀物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对娊?jīng)》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然后老師再講講關于詩經(jīng)的故事,引起學生想要更加了解經(jīng)典詩經(jīng)的欲望,共同探討這三種類別的異同,這樣學生也會小有成就,這對于他們以后在學習中信心滿滿;進而在教學中,老師通過列舉詩詞的具體例子和學生分析賦手法的特點,舉一反三,讓學生自主思考發(fā)現(xiàn)比、興手法的具體應用。如此一來,學生不但掌握了《詩經(jīng)》的基本常識,而且親自感受了詩經(jīng)蘊涵的深厚傳統(tǒng)文化,從此學生心中便有了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學生自覺去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主動性提高了許多。
3.應用意義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與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的古詩詞是一種社會教育實踐的共同需求。教育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應用意義的。
3.1了解傳統(tǒng)文化。相比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體裁的文章,古詩詞積淀的傳統(tǒng)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用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并進行系統(tǒng)教學,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多一點是有一定必要的。細細研究初中的古詩詞就不難發(fā)現(xiàn),詩詞中存在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
3.2豐富人文內(nèi)涵。筆者認為,學習語文就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尤其學習古詩詞,潛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騷客的人文熏陶。換句話說,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就是在幫助學生播種這顆人文的種子,初中階段師生學習古詩詞正是為豐富人文內(nèi)涵做準備。
參考文獻:
1激發(fā)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只要有興趣,就會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從高中生的興趣出發(fā),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把具體的詩詞和高中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激發(fā)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從而愛上古詩詞。我們不能否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處在時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對古代文人騷客的低吟淺唱喪失了趣味。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把先賢名句和時展潮流相結合,賦予古詩詞時代的氣息充分展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fā)高中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講解古詩詞中男子對女子愛慕的詩句,讓學生品味和現(xiàn)代社會男子愛慕女子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詩經(jīng)》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一句表達了君子對窈窕女子的愛慕之心,從而使感情更加細膩,娓娓道來。同時高中生又處在成熟階段,情感活躍卻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為此教師可以以《氓》為例講解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故事。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禮教迫害導致女子婚姻悲劇的四言古體詩,教師可以對這首詩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囊霅矍榈脑掝},從而增加詩詞教學的興趣。因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對比較敏感的詞,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態(tài)從而會對感情產(chǎn)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活動滲透有關感情方面的教導,從而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避免學生走入歧途,影響學業(yè)。語文教師把感情問題穿插到詩詞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欣賞詩詞文化的魅力,還有利于糾正高中生的感情觀,從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詩詞風采的平臺,讓一些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同學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借助這種方式也為其他同學學習知識開通了渠道。近幾年的高考題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背誦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格外注意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yǎng)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效率,也推動高中詩詞教學的進程。
2營造利于詩詞教學的良好氛圍
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描寫的詩詞背景、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都不是三言兩語或者短短幾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繪的具體畫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學生通過一字一字的讀、背誦不但不會有很高的學習效率,長此下去學生無法進入詩詞描繪的具體意境,從而降低學習詩詞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具體的詩詞氛圍,利用信息技術渲染課堂氛圍,從而變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風蕭瑟入船窗,送客離愁酒滿缸。要記此時分袂處,暮雨細雨過松江?!比姷牡谝痪渲饕鑼懥耸捝镲L吹打著江中即將遠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別的季節(jié)和地點。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播放具體的詩句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畫面可以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古詩氛圍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具體含義。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營造古詩氛圍,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等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色古調的《思鄉(xiāng)曲》渲染具體的氛圍,在《思鄉(xiāng)曲》中如泣如訴的簫聲可以充分表達離家游子渴望回歸家中的那種思鄉(xiāng)之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展現(xiàn)與其他教學活動不同的語言風格,顯現(xiàn)詩詞教學課堂的不同,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選擇用更加具有詩意抒情的語言或者是華麗壯美的詞匯來描繪詩詞中的具體意境,從而為詩詞教學課堂奠定具體的基調。例如,在《村行》的頸聯(lián)中教師可以借助照片對學生們說:“同學們看啊,在這張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葉已經(jīng)紛紛的飄落,呈現(xiàn)胭脂的顏色,如雪的蕎麥花開慢山野,細細感受,仿佛可以聞到淡淡的花香。這讓我想到《村行》中的詩句‘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首先為學生營造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為學生理解詩句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3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鑒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