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傷離別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昨夜,月兒正朦朧,我悄悄送你遠行,從此,天邊有了一顆含淚的小星星。
2.我知道,我們的分手,對你的打擊很大。我也不知該如何安慰你,但事情也已經(jīng)發(fā)生,我希望你能放得下心中的結,給你我之間一個新的生活起點。有云:“好聚好散。”
3.我們可以設想無數(shù)個開始,卻只能接受一種結局;我們可以裝飾起點,卻無法改變終點。終究要以傷感與不舍謝幕。
4.回憶如同沙漏一般,在腦海中堆積,我想某天放個大假好好思考未來;想想未來;雖然離別殤,塵風飛揚,但是有夢就好!!!
5.或許,離別時,你可以微笑著揮揮手,向離去的人道聲“珍重”,而那剎那間的心痛,是否可以做到毫不在乎?曾經(jīng)的種種是否也會成為你心中的一種牽掛?落花不是無情物,繁花散盡時你是否也會滿心凋零?看庭前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別離時,你是也能做到那去留無意的灑脫?
6.許久后的清晨,薄霧輕紗,鳥語花香,在充滿溫馨的校園中漫步,好似自己與外面的繁華告別,只是身處在這沉睡的校園中,人生白味,猶如烈酒在心頭沖起。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今天又是一天,我又比她多活了一天,但是卻又多了一天的惆悵。
7.無奈,生活總有不如意,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縱有千般不舍,也不得不放棄。
8.我曾經(jīng)天真的以為,離開了你我就可以忘記你,后來,我發(fā)現(xiàn),離開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9.眼看著離開的日子越來越近,心里不但沒有了灑脫,而且多了愁緒。本以為可以釋然,然而,真的去面對的時候,心里卻無比愧疚與不舍!
10.我心有一種痛,無撕心裂肺般,卻也隱隱的痛,痛的不知所措,無可奈何;心的杯子碎了一般,或者,沒碎,而少了一塊。
11.看盡人間花開花落,閱遍書中悲歡離合,是否也能把你我看的風輕云淡,不再痛徹心扉;是否能在離別時瀟灑揮手,不再滿心凄涼。然而我忘了——愛情始終是我的一杯致命毒酒,無論是過去,亦或是未來。每一段回憶都像一張網(wǎng),我始終無法逃離你個給我編織的這張網(wǎng),我注定要用悲傷澆注這份殘缺的愛……
12.今生誰是誰的過客,誰是的心碎,不曾聽的一語一言,執(zhí)著追尋的,只是前世的一句碎念,人依舊,愛依然,隨曾想你的港口還在創(chuàng)建,停不下一只疲憊漂泊孤獨的船。
13.寂寥的燈火,照不清你的模樣,只有無盡相思在獨自徘徊。紅豆輕語,喚不回的回憶,終究是如水無痕。
14.我們徜徉過的小樹林,我們觀賞過的藍色黃色粉紅色的花朵,一切的一切,仍然依舊。你什么時候回來,我們一起再同游
15.即使遠遠地離開了你,我也不會和你分離,因為在我的心靈里,早已盛滿了對你的回憶…那困倦溫柔的嘴唇和眼睛,將會盡情地折磨我的記憶。
16.真的從你口中聽到不再愛我,是如此地不知所措。你帶走了我的一切,剩下的只是一個空空的殼和一顆破碎的心。
1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為佛堂,由緣,何計形骸放浪?快樂每一天,享受每一分自然
18.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云間一紙書。
19.不須旦暮廝守,不須海誓山盟,只要記住那個月夜,只要記住那個時辰,還有那深情的吻。
20.你走了,丟下那句話,在我這泓平靜的心湖中,泛起繚亂的漣漪,神秘的夢境。
21.你我在匆匆忙忙中經(jīng)過了多少故事,滄桑的心底有多少抹不盡的記憶,真切的未來會告訴你更多的真實,讓曾經(jīng)的故事云淡風輕。
22.茫茫人海,讓你我瞬間相聚又瞬間相離,然而你我的心永遠相知與默契。
23.不要輕易說愛,許下的承諾就是欠下的債!
關鍵詞:雙目識別 上機管理系統(tǒng) 人體工程學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02-0078-02
人類是靠眼睛來實現(xiàn)視覺的。通過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單個人眼只能形成二維的圖像。人類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立體的視覺,全憑我們同時使用了雙眼來接收圖像。若僅使用單個眼睛時,人們只能知道物體的形狀,但無法判斷物體的遠近和大小。這個現(xiàn)象及其原理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當中,例如3D電影。本文就是結合了雙目識別的原理,改進了常規(guī)的人臉識別技術,并將其與傳統(tǒng)的學生上機管理系統(tǒng)相結合,開發(fā)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新型管理系統(tǒng)。
1、雙目識別的理論基礎
1.1 相機成像原理
一般來說,不同的數(shù)碼相機成像規(guī)律不同,且光路較為復雜,但原理基本一致,如圖1所示。其中,O點為光學中心,ABC為物,A'B'C'為物ABC在數(shù)碼相機中CCD(電荷偶合器件)或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上所對應的像。點A'、B'、C'分別由點A、B、C過點O的連線,與像平面相交得到。由幾何關系得:
故本文將該光路圖簡化為圖2。此光路圖將O至像平面的距離等效處理,等效距離隨焦距變化而變化的,其值可由實測標定。
1.2 人臉曲面的逆構建
1.2.1 坐標系
由等效光路圖易知,為了建立滿足幾何關系的方程,需要建立像平面坐標系和系統(tǒng)坐標系。
本文采用的像平面坐標系是像素坐標系,像平面是一個矩形區(qū)域,坐標系的 圖2 簡化后的等效光路圖
原點位于像平面的中心位置,像素坐標的最小刻度是單位像素(pixel)。像素坐標刻度與像平面實長之間成一個線性比例關系
或
在像素坐標系上,目標點坐標值的測量誤差限為0.5像素,故對應像平面實長的測量誤差限即為厘米。在實際應用當中,比例系數(shù)的值并不一定需要進行標定。因為參數(shù)可采用像素單位進行標定,從而簡化了運算過程。
系統(tǒng)坐標系的建立是為了便于系統(tǒng)的構建,以及結果的運算處理,其構造相對于像平面坐標系要復雜的多。文中所建立的系統(tǒng)坐標系是一個三維的笛卡爾坐標系,三個坐標軸的方向分別對應于:像平面中心連線方向、相機觀測方向,以及與前兩者正交且過光學中心的直線方向。
此外,像平面坐標系的橫坐標是與系統(tǒng)坐標系的x軸重合的,這樣便于坐標的運算處理。目標點的識別結果將以系統(tǒng)坐標的方式進行表示和存儲。
1.2.2 特征點及其定位方法
在傳統(tǒng)的人臉識別技術中,為了進行有效的人臉識別,需要尋找若干個特征點,以便提高識別精度。常用的臉部特征點有眼睛、嘴、鼻子等。在本文當中,特征點除了能夠進行位置標定外,還能夠組織形成三角形網(wǎng)格,用插值的方法來進行結果的估計。
由于特征點選取和識別的技術已經(jīng)達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故對其具體原理不再贅述。
如圖3所示的是雙目識別系統(tǒng)觀測某點時的等效光路圖。其中,是兩個像平面中心的距離,和分別是兩條光線在系統(tǒng)坐標系xz平面上的投影與x軸的夾角。
實測中,夾角的計算公式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雙目系統(tǒng)的兩個像平面坐標系是關于y軸對稱的,因此在兩個像平面中的坐標也是對
稱的。此外,由于在實際應用當中一般 圖3 雙目識別系統(tǒng)的等效光路圖
使用的是兩部相同的圖像采集設備,故有
測距結果即為所測點的系統(tǒng)坐標系下的z軸坐標值。此外,要將測點在系統(tǒng)空間中進行定位,還需要計算出x軸和y軸上的坐標值。
通過測定坐標定位公式,我們可以定義人臉面部上的各個特征點。特征點取的越多,對人臉曲面的描述也就越具體。由于所取特征點是一組離散的點,因此應用插值算法可構建出完整的人臉曲面。
1.2.3 結果判定
本文所述的雙目識別檢測技術,共含有三個子項,包括平整度檢測、圖像識別、曲面識別。平整度檢測項目主要用于判定測試對象是否是真人,而不是平整的圖片等物;圖像識別項目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人臉識別方法,用于二維人臉圖像特征的檢測;曲面識別項目則是用于檢測三維人臉曲面的幾何特征。
結合以上三項,可以進行較傳統(tǒng)方法更為可靠的人像識別。
2、雙目識別模塊的設計
本文提出的學生上機管理系統(tǒng)的雙目識別功能是通過雙目識別模塊進行實現(xiàn)的,這是實現(xiàn)該系統(tǒng)功能的關鍵一環(huán)。
2.1 設計思想
雙目識別模塊主要進行對象的識別,同時通過與主機連接進行實時通信,一方面向主機上傳識別結果,另一方面接收主機的指令。
由于本文所述的雙目識別模塊是用于學生上機管理的,因此在設計思想上應該要根據(jù)設計對象的特點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設計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雙目識別模塊應滿足實時進行學生身份識別的基本要求,以便識別成功后進行登錄操作或維持登錄狀態(tài)。這也是系統(tǒng)開發(fā)的基本要求。
(2)硬件模塊應采用柔性設計,具備自動調(diào)節(jié)功能,使設備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3)利用人體工程學原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上機習慣。
2.2 結構功能
如圖4所示,識別模塊的圖像采集設備使用兩個分辨率較高的攝像頭,可以保證系統(tǒng)能夠獲取較為清晰的圖像以進行人像識別。
識別模塊上安裝有伺服電機,用于自動調(diào)整攝像頭的仰角,以配合用戶的身高。攝像頭的焦距是固定的,各項參數(shù)已據(jù)此標定,從而能夠保證用戶頭部與屏幕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設計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出發(fā),能夠使用戶以良好的坐姿與距離來進行上機操作,培養(yǎng)用戶良好的操作習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視力,維護身體健康。
此外,圖像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是通過集成于模塊中的ARM處理器進行實現(xiàn)的,而模塊與計算機的通信接口可采用目前較為常見的RS232接口或USB2.0接口,使設備能夠?qū)崿F(xiàn)較好的兼容性。
3、系統(tǒng)的總體設計
3.1 解決方案
3.1.1 系統(tǒng)架構
如圖5所示,機房的計算機分為管理員用機和學生用機,且均需要連接至局域網(wǎng)。在機房入口處,設置一個刷卡機,用于學生上下機的登記。刷卡機連接到管理員用機,在管理員用機上可查看管理界面。管理員用機與學生用機之間采用客戶端/服務器模式,管理員用機通過局域網(wǎng)與遠程數(shù)據(jù)庫通信,學生的人臉信息均存儲于遠程數(shù)據(jù)庫中。
系統(tǒng)的軟件部分使用VB作為開發(fā)平臺,選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作為數(shù)據(jù)庫。
3.1.2 主要功能設計
(1)客戶端。
登錄:學生在刷卡機上刷卡上機之后,即在管理員用機中保存上機信息。已刷卡學生可于任意一臺學生用機上的客戶端界面輸入學號和密碼,若學號與存于管理員用機上的上機信息相符,則開啟雙目識別模塊的人臉識別功能,識別通過后即可登錄,并向管理員用機報告學生當前的機位。
定時人臉檢測:自學生成功登錄開始,每隔5分鐘進行一次人臉識別,若不能通過,則自動將計算機鎖定,并向主機通報識別結果。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學生無故離開座位,便于機房的管理工作。
設備連接檢查:每隔10秒(或在進行定時人臉檢測時),自動檢查網(wǎng)絡連接和與雙目識別模塊的連接,若連接中斷,則自動鎖定計算機,甚至強制關機。
(2)服務器端。
監(jiān)控管理:具有對機房各學生用機進行強制下機和遠程開關機的能力;查看各學生用機的屏幕畫面和各學生的實時人像;了解學生的上機狀態(tài)。
統(tǒng)計查詢:按個人或按課程統(tǒng)計用戶的上機總機時、上下機時間等信息。
(3)遠程數(shù)據(jù)庫。
遠程數(shù)據(jù)庫由教務處進行管理,由網(wǎng)絡中心進行維護,主要功能包括:添加刪除學生用戶,修改學生信息,設置用戶名和初始密碼;為數(shù)據(jù)庫做備份或恢復操作。
3.2 關鍵技術
本文所述系統(tǒng)是傳統(tǒng)的上機管理系統(tǒng)與雙目識別模塊相結合的產(chǎn)物。由于傳統(tǒng)的上機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技術已經(jīng)較為成熟,故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兩點:
(1)開發(fā)成本較低、識別能力較強的雙目識別模塊。
(2)系統(tǒng)需要建立軟硬件通信協(xié)議,用于識別模塊與上位機的數(shù)據(jù)交互。對于使用USB2.0進行通信的情況,還另需開發(fā)相應的設備驅(qū)動程序。
4、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種裝備有雙目識別模塊的學生上機管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傳統(tǒng)的上機管理系統(tǒng)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套具有雙目識別功能的人臉識別設備,用于增強系統(tǒng)功能,減輕機房管理員的工作負擔。此外,該系統(tǒng)還能夠督促使用者在上機時養(yǎng)成良好的坐姿和用眼習慣,保護使用者的身心健康。
本文所述的雙目識別模塊不僅能夠用于學校機房的日常管理,還適用于各種上機考試當中,防止替考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袁健.學校機房上機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與現(xiàn)代化,2006,12:127-129.
[2]李外云.基于ARM架構的嵌入式人臉識別技術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8.
1.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2.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nèi)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雨霖鈴》。
3.掌握古典詩詞的鑒賞步驟。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問答法,誦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分別總是痛苦的,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寫離別的詩句,大家知道哪些?
學生說出自己學過或在課外學習到的相關詩句。
二、講授新課
1.題解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diào)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象征離愁別恨。
作者在填這首詞的時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狀,所以這首詞的基調(diào)格外低沉,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這一點。
2.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3.整體感知
播放《雨霖鈴》原聲朗讀,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并談談整體感受,引導學生在音樂嘆惋的余聲里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請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本詞的意境和感情。從整體把握上闋寫臨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和下闋寫離別后孤獨痛苦的心情。
找出詩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賞析
賞析思路:手法+依據(jù)+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賞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例:這一句給我們點出了別離的季節(jié)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寒蟬、長亭、日暮、雨歇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凄清蕭瑟的送別氛圍,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感情基調(diào)。
賞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學生進行賞析。
5.分析下闋中的典型意象
下闋詞人擷取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風。)
6.講解虛實結合
實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
虛寫: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想象:設想的未來之境。
回憶:已逝之景之境。
聯(lián)想:由此及彼。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泵鑼懥穗x別時凄清的環(huán)境和兩人難舍難分的情景,寫的是現(xiàn)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后所見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nèi)容,拓展了詩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三、詩詞小結
千百年來,故國鄉(xiāng)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離別抒懷”自然也成為我國古典詩歌歌詠的重要內(nèi)容。唐代以前的送別抒懷詩,感情基調(diào)一般都是低沉傷感的。真正使送別詩以剛健高昂的格調(diào)、動人的情致出現(xiàn)于詩壇,是從初唐、盛唐開始的。從內(nèi)容上說,多抒寫親情、愛情和友情、同僚情。有些送別詩借送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從抒情方式來說,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贈汪倫》,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多種形式,大多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喻顯情。(1)借物抒情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別之意來烘托,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xiàn)人的情思心緒。(2)借景抒情,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竹林寺遠,鐘聲觸動思緒,歸影勾起作者的歸意,但作者形象隱于詩外,在閑淡的意境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3)以喻顯情,如劉過的《柳梢青 送盧梅坡》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xiàn)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xiàn)思念之切。
在閱讀鑒賞送別抒懷詩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了解送別詩的結構形式。關于送別抒懷詩的寫法,《詩法家數(shù)》曾作如下歸納:第一聯(lián)敘題意趣;第二聯(lián)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lián)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lián)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
2.通過典型意象,理解語言傳達的信息。送別抒懷詩中有一些典型的意象,找出這些典型意象,有利于解讀和把握離別詩。如“長亭”是古代送別的常見場所,“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楊柳”中的“柳”與“留”諧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習俗,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常見意象;“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詞舉不勝舉。
3.開拓景物意境,領悟作者情感傾向。送別抒懷詩往往注意營造送別氛圍,在景物或生活氣息中透露出送別時的主觀情感和詩歌情調(diào)。其情感表達主要是朋友間真摯友誼的告白,或臨別時坦誠的慰撫,或依依不舍的留念,或發(fā)自肺腑的感慨。閱讀鑒賞送別抒懷詩時,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意境,才可以推斷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明確情感表現(xiàn)方法,分析運用表達技巧的效果。就送別抒懷詩的抒情手法來說,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別抒懷詩的表達技巧來說,多見的是運用修辭和虛實結合;就送別詩景與情的關系來看,常是“哀景哀情”來渲染,或“樂景哀情”來襯托。
【閱讀訓練】
江亭夜月送別
王 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詩四句四景,形成了特定的空間,簡析四句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國維曾說此詩著一“寒”字“境界全出”,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注]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注]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將軍,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晉國邊患,這里用以類比魏大。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首句運用了什么典故?首聯(lián)給人怎樣的感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簡要分析“橫”“接”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請簡要分析“江風引雨入舟涼”一句在詩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后兩句在寫景角度上與前兩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注]。
[注]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在景物描寫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最后一句表現(xiàn)了李白朋友的哪種性格?李白對他有怎樣的告誡?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項判官
王安石
斷蘆洲渚落楓橋,渡口沙長過午潮。
山鳥①自鳴泥滑滑,行人相對馬蕭蕭。
十年長自青衿識,千里來非白璧招②。
握手祝君能強飯③,華簪常得從雞翹④。
[注]①山鳥:指一種捕食小蟲的禽鳥,俗稱“山雞”,又名“雞頭鶻”。它鳴叫時的聲音為“泥滑滑”(滑,在這里讀作“古”),南方人也就稱這種鳥為“泥滑滑”。②白璧招:即以白璧招聘。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雙,聘莊子為相,莊子固辭”。③強飯:平陽公主對漢武帝衛(wèi)皇后衛(wèi)子夫說的話,衛(wèi)子夫原是平陽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宮時,平陽公主拊其背說:“行矣!強飯勉之。即貴,愿無相忘!”努力加飯,即保重身體。④雞翹:鸞旗車的俗稱。這種車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景色?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的尾聯(lián)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滿庭芳
蘇 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①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遣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②,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注]①雪堂:蘇軾在黃州的居所名,位于長江邊,是他到黃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幫助營建的。②黃州再閏:蘇軾謫居黃州五年,陰歷三年一閏,故稱“再閏”。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經(jīng)洛陽,與汝州近,故云。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運用了一些浸潤情感的詞語,請找到并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變化?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性格與詞風?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聲慢
別四明諸友歸杭
張 炎①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②。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鬢絲斷雪,喜閑身、重渡西泠③。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z。
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云。疏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注]①張炎:宋末元初詞人。宋室南渡后舉家遷至臨安(今杭州)。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遺民”自居,落拓而終。這首詩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其時詩人已51歲,在寧波一帶飄蕩。四明,四明山,這里指它附近的鄞縣。②東瀛:東海。③西泠:西泠橋,西湖勝景之一。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作者即將歸杭時怎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章法整飭,結構勻稱,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呂]一枝花
春日送別
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①,誰肯與鶯花②做主?
[注]①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②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的景物。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元曲抓住哪些景物來寫“春日”景致?通過這些景物表現(xiàn)了怎樣的春景?透露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經(jīng)典,它變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為經(jīng)典,它變得悅耳;生活如畫,或明亮,或素雅,因為經(jīng)典,它變得美麗······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經(jīng)典便注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名族的脊梁。請留心觀察,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里,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經(jīng)典的美麗容顏。
漢唐,中華民族五千年里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里,像陽光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古代經(jīng)典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一字一頓地教我們“鵝鵝鵝,曲頸向天歌”,但當時也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她的美麗與哀愁。唐詩,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悲與苦,蘊含了千年來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國千年來的寶貴文化。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的是苦,愉快時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瞑,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靜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俯仰古今,寫出時間之綿長;登樓遠眺,寫出空間的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照應,分外動人。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蒼茫廣闊的北方原野的圖景,圖景面前兀立著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悲傷的詩人。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筆下詩句的感情也會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詩,也正因此而變得瑰麗多彩。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經(jīng)典的根,那么,宋詞就是中華經(jīng)典的枝。
宋詞從唐詩發(fā)展而來,汲取了《詩經(jīng)》《楚辭》的營養(yǎng),一直到現(xiàn)在陶冶著人們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軟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后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xiàn)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蘇軾、辛棄疾的便氣魄如虹,高昂之調(diào)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詞,無疑是古代經(jīng)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