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爱a久久片,无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视,中文字幕欧美一区,爽妇网国产精品,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午夜一级在线,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手机播放

    <del id="eyo20"><dfn id="eyo20"></dfn></del>
  • <small id="eyo20"><abbr id="eyo20"></abbr></small>
      <strike id="eyo20"><samp id="eyo20"></samp></strike>
    • 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關梅花的古詩

      有關梅花的古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梅花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關梅花的古詩

      有關梅花的古詩范文第1篇

      摘 要:詩歌鑒賞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拉分點。很多學生對此類題不知該如何作答。從看題目、看作者、看注釋等方面進行方法指導,希望能對學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詩歌;鑒賞能力;任務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詩詞賞析是必考題,而且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通過平時的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在做題時感到鑒賞詩歌很困難,往往是讀不懂詩,看不透題,答不對點,知識儲備不足,那么,詩歌鑒賞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個拉分點。那么,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看題目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鳖}目猶如窗戶,而且在題目中一般交作的緣起、對象、時間、地點、背景以及詩歌類別等信息,從題目入手既能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就可以看出:大庾嶺:交代地點。驛:驛站。說明詩人應該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羈旅情懷有關。

      二、看作者

      詩歌鑒賞講究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于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盛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xiàn)盛唐建功立業(yè)的豪歌,而晚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xiàn)晚唐王朝衰敗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詩人表現(xiàn)出不同的詩風。例如,李白:身處盛唐,豪放飄逸;杜甫:遭逢亂世,沉郁頓挫;陸游、辛棄疾:家國多難,激蕩強烈的愛國情懷。而且,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詩歌風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說以南渡為界,南渡之前,生活優(yōu)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滿了上流女子的閑適,但是,南渡之后,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擊之后,生活孤苦,孤獨無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滿了愁緒。所以,欣賞詩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釋

      注釋一般是解釋原文中的寫作背景、典故出處等較難懂的地方,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飽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讀懂意象,即讀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tǒng)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lián)想創(chuàng)新。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的《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詩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huán)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huán)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huán)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孤獨凄苦的主觀精神。而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xiàn)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六、品用典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lián)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fā)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七、抓修辭

      在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的《詠柳》,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無論是我國古典詩歌,還是中外現(xiàn)當代詩歌,都有著誘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課堂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見到詩歌,不是恐懼,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賞它,那學生的水平就有了相當大的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出現(xiàn)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有關梅花的古詩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古詩;鑒賞;四關注

      根據考綱要求,高考詩歌命題主要考查高中生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歌的能力。但是古代詩歌鑒賞歷來是考生感覺難度較大的題型,總體得分情況亦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對古代詩歌鑒賞不得法,不知從何下手去理解把握詩歌的主旨。讀懂古詩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要想古代詩歌鑒賞有所突破,考生在鑒賞時就要注意“四關注”。

      一、關注詩題

      題目,往往是詩歌的眼睛,概括整首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推敲詩歌的意旨。它富含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以及詩歌的類型等??忌阼b賞詩歌時應注意從題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幫助我們解讀詩詞,而且有不少詩歌與考題的設置和題目有關,研讀詩歌的題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詩歌鑒賞考查的是辛棄疾的《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從題目我們可知詩歌類型是送別詞,“廓之”顯示作者送別的人為廓之,“秋試”表明廓之要去參加秋試。結合詞中“桃花浪”“桂子香”“鵬北?!薄傍P朝陽”“青云”等高大美好的意象就可大致揣摩出詩人的情感,此詞雖是送別詞,但因為是送人參加科考,自然沒有一般送別詩那樣的離情別緒,而是側重于對應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愿。再如,2013年福建高考詩歌鑒賞的詩題是“送何遁山人歸蜀”,從題目可知這也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何遁山人,詩題直白些說就是“送別何遁山人回四川”,其中“山人”二字又有深意,即“隱居山中之人”,那么大致可推測詩歌主旨與悠閑自在、超脫世俗的情感多少有些聯(lián)系。

      二、關注作者

      鑒賞詩歌最好要“知人論詩”,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體驗,有不同的志趣與追求,而詩歌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詩人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調,如果我們把握了詩人的風格,熟悉詩人的人生感悟,解讀他的詩歌就不是很難了。

      如,2013年北京高考李白《古風》(其十)一詩的鑒賞,考生在解答第二小題“前人評此詩:‘此托魯連起興以自比?!Y合詩句,談談李白借魯仲連表達了自己怎樣的人生理想”時,如果注意聯(lián)想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很多詩中都表達了自己欲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功成身退的決心,在本詩中李白直接把魯仲連引為“同調”,自認為和魯仲連都是“澹蕩人”“倜儻生”,再根據“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這兩點李白所推崇的魯仲連的主要事跡,解答此題應該不難。再如,201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是王維的《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從王維所屬的“山水田園詩派”,到他安貧樂道、縱情山水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體會到他對隱居生活的自得。

      三、關注注解

      有些詩歌在詩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對詩中的有關意象作了解釋,或是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或是對詩中關鍵處的注釋,對此我們要緊扣有關信息去解讀,決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視無睹,特別是介紹背景的注解,我們一定要把詩歌放到相應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詩人在此背景下會是怎樣的情感,在詩中可能會流露出怎樣的思想。

      如,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的《秦中吟?歌舞》后面的注解是:“閿鄉(xiāng):舊縣名。白居易有《奏閿鄉(xiāng)縣禁囚狀》,詳述了無辜婦孺被關進閿鄉(xiāng)獄并遭受迫害的慘狀。”關注這一信息就能快速準確地把握詩歌通過朝廷貴官的糜爛生活與獄中的“凍死囚”的鮮明對比,無情鞭撻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階級,深切同情被迫淪為“囚犯”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內容。而2013年高考福建卷梅堯臣《送何遁山人歸蜀》詩后的注解是“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笨忌P注這一注釋,對理解把握作者對超脫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對考生來說最難的就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

      四、關注考題

      其實,在許多高考試題中,題干本身就為學生鑒賞詩歌提供了許多顯性或隱性的信息,對此考生應注意挖掘把握,從具體考題的題干中挖掘信息幫助解讀詩歌,讓它為我所用。

      如,2013年課標全國卷II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第8題的題干是這樣設計的:“這首詠梅詩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梅花的?請簡要分析?!鳖}干已經提到這是一首詠梅的詩,那么考生就要在詩歌中找出寫梅花的句子,但除了首句提到“幾樹梅”外,再沒有直接地寫到梅,從而可以看出是側面描寫。而2013年福建高考《送何遁山人歸蜀》詩后第二小題:“三、四兩聯(lián)是怎樣借助想象之景來抒感的?請簡要賞析?!鳖}目其實已經透入詩歌的內容思想,考生根據題干就可明確三、四兩聯(lián)是想象之景,再結合作者想象友人第三聯(lián)歸家時“逢社燕”“浣征衣”的細節(jié)和第四聯(lián)歸家后“自臨水”“已息機”的生活,應該能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即希望友人在歸家時能輕松愉悅,歸家后能過上悠閑自在的生活,同時也暗含了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有關梅花的古詩范文第3篇

              1.加強實驗教學,激發(fā)興趣

              我們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化學教學獲得成功;只有通過趣味新奇的化學實驗探究,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激發(fā)他們思索的欲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的學生對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物質結構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等知識,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沒有興趣。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設計有關的實驗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意安排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讓學生自我感悟與探索,從而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如在進行原電池教學時,引導學生設計不同的水果電池,并開展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2.巧妙地借用古詩詞,激發(fā)興趣

              新課程要求化學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創(chuàng)作時巧妙地借用了許多化學知識,使其作品大放異彩。新課程強調注重學科滲透和情感價值觀,而古詩詞不失為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yǎng)教育的優(yōu)良素材。在中學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古詩詞中有關化學的內容,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及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從內心感懷我們的先輩,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在學習“酯”這一內容時,可這樣引起學生的注意:唐代黃巢在《》中寫道:“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宋代林和靖在《山園小梅》中描寫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杜甫在《樹間》中也寫道:“岑寂雙柑樹,婆娑一樹香”?;▋簽槭裁催@樣香?因為有些花的花瓣中有一種油細胞,能分泌易揮發(fā)的酯類物質——芳香油。這樣的課堂既充滿了詩情畫意,又讓學生覺得耳目一新,自然也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

              3.巧妙設“疑”,激發(fā)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得笨。”教師對“問題的提出要掌握好時間,要把握好火候。這些問題就如指向明確的路標,引導學生尋求答案而自覺踴躍的思考、分析、推理論證。在講“糖類,蛋白質”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糖都是甜的嗎?為什么?”  “燒焦的頭發(fā)為什么有氣味?是什么氣味?”  “生物學上講的蛋白質工程與我們講的蛋白質結構有沒有關系?”  “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這些看似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會促使學生思維活躍,產生想象,激發(fā)興趣。

              4.關注時事,激發(fā)求知

      有關梅花的古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知情意行

      一、古詩教學“知情意行”的內涵

      縱觀我國教育發(fā)展史,孔子提出“學思行并重”的教學方法,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思考、行動應并舉。荀子認為聞不如見、見不如知、知不如行,“聞見、知、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F(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亦突出了“教學做合一”這一方法論,即教育、學習、行動要充分結合。這些理論思想是各位教育家們教育實踐的偉大結晶,突出了教學由知到行這一過程的重要性。

      “知情意行”一詞源于心理學中人的道德行為輔導模式,“知”即對事物的認知,個體觀念;“情”即情緒、情感;“意”即意志、決心;“行”即具體行為。這里,筆者從教育學、心理學綜合角度出發(fā),將“知情意行”這一概念引入古詩教學,對古詩教學中的“知情意行”有新的見解。

      (一)所謂“知”

      本文中的“知”,主要指古詩中蘊含的知識。筆者從學科角度出發(fā)對小學古詩中的知識進行分類,將其分為數(shù)學、自然科學、音樂、繪畫、社會等方面的知識。

      關于數(shù)學的知識。如《山村》中含有十個數(shù)字和“里”“座”“枝”等量詞;《江南》中有東、西、南、北方位知識;“欲窮千里目”、“危樓高百尺”等詩句中含“千里”“百尺”等計量單位等。

      關于自然科學的知識。如“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中的浮力知識;“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中光的折射知識;“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的化學相關知識等等。

      關于音樂、繪畫的知識。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等詩句中關于琴、笛、琵琶等樂器的的知識;“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關于色彩以及繪畫中的透視學原理知識等等。

      關于社會、人文的知識。如《元日》、《清明》等詩中關于除夕、清明等節(jié)日風俗的知識;《敕勒歌》、《望天門山》、《泊船瓜洲》等詩中關于塞外大漠、江河湖海、名山圣水的地理知識;《塞下曲》、《示兒》等詩中關于歷史戰(zhàn)爭的知識。

      (二)所謂“情”

      詩主要是表情的,詩詞中的“情”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小學古詩題材以山水田園、邊塞羈旅、親友離別為主,傳遞的詩情相對淺顯卻豐富多姿,悲愁苦悶、喜戀歡愉、憤懣感慨等情感耐人尋味,或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或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喜愛,或抒“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嘆,或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不舍等。詩之所以讓人動容,正是因為情感的真切流露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三)所謂“意”

      “意”即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①意境是詩人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是一首詩的生命和精魂。意境的生成基于豐富的意象群,把握意境需充分了解意象。意象有來自自然的、生活的,也有人類創(chuàng)造或虛構的。小學古詩中的意象不勝枚舉,包括天文地理、神仙鬼怪、建筑、器物等。意象的不同組合建構出豐富的意境,展現(xiàn)出多彩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意境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時,要注重把握意境。

      (四)所謂“行”

      “行”即具體行動,是知、情、意結合與相互作用后的終極產物,是學生知識與情感的具體實踐。古詩教學中的“行”在于將詩中積極的知識、情感實踐化,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情感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如“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可進行勞動實踐;“三春花事好,為學須及早”可進行勤學惜時實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進行勤儉節(jié)約實踐等。實現(xiàn)“行”,是古詩教學的最終目的與最高要求。

      二、小學古詩“知情意行”的教學方法

      (一)授以“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②是教師、學生、文本交互作用的過程,這意味著在教學中,學生難以獨自與文本進行對話,需要教師指導才能進行。古詩具有高度的簡縮性與凝練性,對小學生而言,詩中的大部分知識是相對陌生的,這將影響學生對詩歌深意的把握及系統(tǒng)學習。因此教師應加以指導,提供學生知識建構的支架。

      1.講授法授知

      講授法主要適于低年級學生。低年段學生處于詩詞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一些必須掌握的音、義、律等難以理解,這就需教師講解。如《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應讀“xiá”,教師應稍作講述,之所以念“xiá”,是因為按照古代音律,壓“a”韻,使學生初步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2.指導法授知

      指導法即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③古詩中大部分知識,都可通過此法進行教學。在上新課前,教師可先給學生布置任務,預習古詩。通過閱讀課文、參考書或網絡查詢等方法了解詩體、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中描寫的某些事物的知識等。如講授《石灰吟》前,讓學生了解石灰的相關知識;講授《元日》、《清明》等詩時,可先讓學生了解除夕、清明的相關習俗等。

      3.討論交流法授知

      討論交流法即針對某一話題,學生相互交流個人看法,通過相互討論、啟發(fā)從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古詩教學中,此法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如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等詩句中含有關于樂器的知識,學生可交流討論,分享自己所知的樂器的相關知識。在此,討論交流法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學生的知識差異進行互補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內容得以完善與擴充。

      (二)感以“情”

      詩歌教學要達到高效,關鍵靠情的感化作用,因此教學應注重學生情感記憶的喚醒,實現(xiàn)學生、教師、詩人的三情交融。正如贊科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1.景以生情

      有些詩歌是對自然或生活場景的直接描繪。這類詩歌與學生生活場景貼切,能直接通過情景再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講授《村居》時,教師可播放春天楊柳輕飛,鶯歌燕舞的視頻,喚起學生對春天美景的記憶與感受。同時可讓放過風箏的學生說說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與感受。詩中生動的場景配以視頻和學生的表述,直接激發(fā)學生對有趣的放風箏活動的喜愛之情以及對春天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2.讀以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④通過讀培養(yǎng)語感,深解詩意,進而領悟詩情。教師要注意采取恰當?shù)恼b讀方式,合理安排教學。如于謙的《石灰吟》,整首詩可謂意淺情長,因此可通過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來體悟詩人無懼無畏、堅定豪直的氣節(jié)。

      3.想以領情

      情感的通達離不開想象,想象離不開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學生已有的事物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空間即越大。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提供豐富而貼切的材料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高適的《別董大》時,教師可提供北風呼嘯,孤雁哀鳴的音頻或視頻材料,讓學生先從聽覺、視覺上感知悲沉的景色,同時結合自己類似的經歷,如親人遠行,同學離別等,想象詩人與摯友分別時的傷悲,通過移情想象加深對詩情的領會。

      4.畫以傳情

      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每一首詩亦是一幅生動的畫??梢哉f古詩教學亦是繪畫教學,因此教師可采取讓學生為詩配畫的方式展開教學。以詩中的意境與情感為基準,學生可大膽創(chuàng)作。如教授《江南》時,可讓學生畫一幅“魚趣”圖,活潑機敏的小魚嬉戲于青翠的蓮葉間的景象便躍然紙上。教學《書湖陰先生壁》時, 學生亦可通過創(chuàng)作一幅青山繞田、鮮花傍房的“鄉(xiāng)間庭院圖”來具體感受。通過畫作,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其飽含的情感似乎一下從畫卷中流溢出來,直接傳達給了學生。

      (三)輔以“意”

      每首詩都是一種意境的展現(xiàn),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露情感。意境教學能輔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和把握古詩,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對意象的挖掘與賞析,體味作者的“詩心”,把握作品中的“詩情”,從而更加真切的理解與內化字里行間的知識與情感。

      1.音樂詩畫,創(chuàng)設意境

      音樂、詩畫借助其獨到的感染力,有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表情達意的作用。音樂能在聽覺上吸引學生注意力,詩畫則能在視覺上調動學生內心感受,兩者在古詩意境教學中有語言難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全詩讀來朗朗上口,但學生僅僅讀,很難進入詩人與朋友離別的情境中。此時,可輔以古曲《送別》,以凄婉的音樂營造離別的不舍意境,朋友即將遠去的情調很自然地就蔓延開來。又如在教學杜甫的《絕句》時,可出示一幅《春意圖》,古色古香的畫軸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此時可讓學生邊朗讀邊欣賞畫卷,并找出詩、圖中的物象,再進一步想想圖上還有什么沒畫的,你覺得該怎樣畫更恰當呢?這樣,學生興趣激增,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畫卷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

      2.傾聽誦讀,引發(fā)意境

      詩歌起源于勞動的歌聲,本身具有形之于聲的特點,適宜于吟詠、朗讀。因此可通過有聲有色的朗讀吟詠創(chuàng)造氣氛。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讓學生傾聽老師朗誦,或自己有感情的誦讀,同時一邊閉上眼睛想象廬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銀河從高遠的空中落到了人間的情境。學生通過誦讀,透過自己的聲音,似乎聽到了一瀉千里的瀑布撞擊大地的聲音,進而感受到詩人對瀑布壯觀景象的贊嘆。

      3.想象聯(lián)想,擴充意境

      古詩語言凝練簡縮,加之其夸張、擬人等創(chuàng)作手法,給教學提供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在教學時可根據古詩中描寫的景象,發(fā)揮學生想象,擴充意境。如李白《夜宿山寺》就運用了夸張手法描寫寺中樓宇的高。教學時,可啟發(fā)學生想象,這山究竟有多高呢?站在這高聳入云的危樓之上,你看到或聽到了什么?進而擴充出豐富的景象:巍巍古寺屹立山巔,此時站在樓的最高層,似乎伸手可摘到星星、觸摸月亮,寂靜空曠的燦爛星空讓人心曠神怡,但我們卻都輕言細語,唯恐驚擾了天上仙人的美夢。這樣,簡單的兩句詩,通過聯(lián)想想象,更加引人入境。

      (四)持以“行”

      持“行”,即秉持行動。在教學中滲透行動,以行動促進教學。持行以使詩歌的內在價值外顯化、直觀化、實踐化。古詩持以“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延拓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教學成效。利用古詩對學生進行“行”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注意教育性,寓教于樂;飽含科學性,使人信服;富有趣味性,適應小學生的學習心理。

      1.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為基礎持“行”

      古詩中飽含詩畫美、音樂美、哲理美等多種元素,教學時可帶領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的鑒賞玩味,如帶領學生體味“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的詞句美;欣賞“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的畫卷美;領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美等等。通過對古詩鑒賞,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領悟美、鑒賞美的能力。

      2.以豐富學生思想情感為基本持“行”

      詩情的傳遞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感性靈,使學生的情感并不斷豐富、完善。小學古詩中以愛國之情、親友之情、喜物之情占主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滲透情感教學。如《游子吟》中對母親為子無私奉獻的感激之情;《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濃厚的朋友之情;《江畔獨步尋花》“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中對桃花的喜愛贊美之情等。通過情感熏陶,教誨學生學會感恩、學會朋友互助、學會熱愛自然與生活等。

      3.以完善學生品德人格為導向持“行”

      古詩詞中有很多素材能用以對學生進行品德及人格教育。如王冕的《墨梅》,可引導學生分析詩中梅花的形象,確立以梅花的“不折不撓、堅貞不屈”為學習榜樣,教育學生秉正自身人格;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可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一句中提煉出“輕言細語,勿擾他人”品德形象,教育學生在同學學習、教師工作時注意輕言輕行,尊重他人。通過分析詩歌中或具體、或抽象的形象,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

      4.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持“行”

      知識的理解、運用、創(chuàng)造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推動教學的重要方法。例如,講授《村居》后,教師可組織一次放風箏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詩中的童真童趣;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之類的田園詩后,可在適當?shù)臅r間組織一次鄉(xiāng)間行活動,讓學生了解鄉(xiāng)村風貌,體驗一下鄉(xiāng)村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詩歌的樂趣,提高自身學習與實踐能力。

      總之,古詩教學中知、情、意、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四者并重。古詩教學倡導“知情意行”,既順應了新課改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要求,也是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與此同時,“知情意行”教學也是對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全新探索。

      參考文獻

      [1]陸靚霞.虛實相生的意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年26期.

      有關梅花的古詩范文第5篇

      [關鍵詞]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小學語文;古代哲理詩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12冊,筆者發(fā)現(xiàn)古詩詞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占據一定的比重———58首古詩,其中哲理詩約占13首,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盵1]這樣的觀點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因此對于哲理詩的學習,學生要發(fā)揮自主發(fā)現(xiàn)的魅力,使學習的成果最大化。在這里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哲理詩的教學思路。

      一、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一: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地搜集并分析有關信息,對所學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是讀的學科”,不論時代如何變更,教學方法如何層出不窮,“讀”仍然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方法。對于內涵豐富的哲理詩,熟練的朗讀有利于對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以求爛熟于心??傮w而言,可以從三方面做到熟讀而誦。

      (一)掃除字詞障礙,貫通朗讀語氣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短小精辟的古詩時,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詞匯上標注拼音,認識每一個詞的讀音。如在《春雪》(二年級下冊)[2]“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根據“四聲”讀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據“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的劃分,學生可以先知道此詩“平聲”有7個字,“上聲”有5個字,“去聲”有3個字,“入聲”有5個字。如在《登鸛雀樓》(二年級上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四聲”讀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學生可以在標音的基礎上了解此詩“平聲”有4個字,“上聲”有7個字“,去聲”有2個字“,入聲”有7個字。這樣熟悉字詞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體誦讀,容易達到流暢自然。

      (二)分清詩詞層次,注意反復吟誦

      詩歌的閱讀中,不僅要有聲調美,還要有節(jié)奏美。在詩歌的層次劃分中,五言有“二二一”節(jié)奏,也有“二一二”節(jié)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級下冊)為例,便是“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春雪》(二年級下冊)而言,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jié)奏。鄭燮的《竹石》(三年級上冊)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熟知了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后,教師可以采取帶頭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傳遞詩歌的主觀情感,使學生在個人默讀以及全班齊讀的時候,抑揚頓挫,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音律美,還可以體會詩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詩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識,加強誦讀效果

      平仄的讀法是基于“四聲”的劃分產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詩歌中“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均為仄。而平仄的構成能體現(xiàn)詩歌的格律美。以《登鸛雀樓》(二年級上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例,它的平仄劃分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根據“平”長“仄”短,句末的“平”讀音適當拉長的原則,讀出韻味,使哲理詩意蘊更深,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者倡導的對信息的加工處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穩(wěn)步提升

      建構主義者認為,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應注重協(xié)作學習中的協(xié)商過程即開展交流與討論。杜威曾明確提出反對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書本知識、教學過程與學生經驗脫離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獨立自主的發(fā)現(xiàn)。[3]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的過程。[4]這是建構主義傳達出來的學習觀。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探究法進行了歸類:

      (一)師生問答,交流探討

      問答法即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fā)表見解和認識,以獲得新知識,鞏固原有知識的方法。它可分為啟發(fā)式問答和再現(xiàn)式問答。啟發(fā)式問答常用于傳授新知識,啟發(fā)學生運用現(xiàn)有知識,聯(lián)系思考,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答案。再現(xiàn)式問答常用于鞏固舊知識。通過問答,使學生再現(xiàn)學過的知識,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這兩種問答都是通過對于新舊知識間的某種聯(lián)系,獲得知識的過程。以《觀書有感》(六年級下冊)為例,詩的三四句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可以一步步提問:師:“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么意思?生:“(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睅煛埃喝绻麤]有活水源源不斷流進方塘,方塘會怎樣?”生:“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師“:可見,源頭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重要??!”初次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導的作用(即啟發(fā)式的問答),為之后哲理的闡述和鞏固(再現(xiàn)式回答)埋下伏筆。

      (二)小組交流,深化感悟

      小組討論法是將一組人選集中在一起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優(yōu)點在于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有效地活躍課堂的氛圍。聯(lián)系上面的《觀書有感》,老師可以提出疑問供學生討論:“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瘜W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經過探討,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做相應的提示:“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痹诓粩嗟奶接懼?,學生得出“更加聰明”的結論。最后老師可以總結一下觀點: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當今世界,不斷發(fā)展變化,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滯不前,不繼續(xù)學習,也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記?。簩W習是一件終身大事?!痹姷囊饩车玫搅松A,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在大家不斷討論中,意義建構更加深入,學生的認知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討論,資源共享

      同桌討論法顧名思義就是和同桌進行問題的探討,一般是針對一些小問題。同桌之間的溝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這樣的討論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課堂討論的組織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級下冊)而言,讓同桌兩人討論,從“墻角”、“凌寒”、“獨自”中體會梅花的特點?!皦恰倍贮c明地點,“數(shù)枝梅”寫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開放的時間;“獨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沒有開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寫的是梅花的“神”,從而告訴我們要像梅花一樣,擁有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現(xiàn),在相互協(xié)作,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對于哲理詩進行完整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哲理詩的學習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蘊。

      三、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三:情境教學,體驗感悟

      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應當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和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學的知識意義。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得到一定發(fā)展的教學方法[5]。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于情境的聯(lián)想、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fā)現(xiàn)、發(fā)明等一切創(chuàng)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略我國燦爛悠久文化神韻。這一層也是哲理詩學習的較高目的所在,前兩層都在為其做鋪墊。

      (一)直觀手段的描述

      直觀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現(xiàn)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以及表演體會情境。這些直觀情境的出現(xiàn)有利于學生理解哲理詩的內涵,從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的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敝挥凶钪庇^的接觸和感受才會使抽象的詩詞變成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對于哲理的闡述更能了然于心。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教師可以通過實物的演示、圖畫再現(xiàn)(PPT、投影幻燈)、音樂渲染等方式增強學生對于哲理詩的理解。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以鄭燮的《竹石》(三年級上冊)而言,它是一首題畫詩,教師可以先把詩人的《竹石圖》放映出來并配上古琴樂,讓學生先感知圖畫,描述一下畫中的竹子給人的感覺,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教師也可以將現(xiàn)實的竹子融入課堂,先讓學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頑強,從而知道人的品格就應該像竹子的意志一樣,堅強不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借助生活展現(xiàn)、表演體會等方法,理解詩歌的內涵。以《鋤禾》(一年級下冊)而言,農作的艱辛,糧食的寶貴都是需要學生們深刻體會的。如果單純從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可以使學生扮演角色,讓他們在講臺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農民勞作的場景,給他們播放一些視頻教案,看看現(xiàn)實中的農民伯伯是怎樣勞作的,這樣,他們更能體會哲理內涵。當然,感悟若是能在實踐中產生就更好了,無錫安鎮(zhèn)小學的校本課程就是稻草節(jié),學生們在長達一個月的自我勞動中不斷認識、成長,最終了解到原來從地里的莊稼到能夠食用的大米是經過了這么長久的過程,使學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糧食的觀念也更加深刻。哲理價值來源于生活,充滿了現(xiàn)實的價值。

      (二)語言描述情境

      教師的語言描述會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的鮮明。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著,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的建構,會使學生的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識趣。以《鋤禾》(一年級下冊)而言,教師可以在直觀的感受后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引導學生:“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時你身處于插畫中,你會有什么感覺?”“你們一直生活在溫室中,衣食無憂,能夠體會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嗎?”“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級學生大都比較喜歡寫想象出來的內容,教師可適當?shù)靥崾尽⒁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在寫話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與古人對話的樂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許多人不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把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費了,假如這讓農民伯伯看見了那該多傷心?。∥乙院笤僖膊粫速M食物了?!笨梢妼W生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理解了這首詩中的哲理。情境教學就是將直觀的感知與語言的描述相結合,不斷深層挖掘詩意以求達到理解哲理。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鑒賞哲理詩時,讀者在原作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又可以賦予詩以新的哲理。譚獻在《復堂詞錄序》中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詩便是這樣,雖然內涵豐富,但是學生們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學內涵也是不現(xiàn)實的,應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詩不僅適合兒童閱讀也適合成人品鑒。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語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園,2014(11).

      [4]杜曉輝.淺談探究式語文教學[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學法理論探討[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3).

      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精品国内日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精品亚洲成a人7777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日韩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av|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一|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激情国产片|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人妻在线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xxxx|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亚洲无码美韩综合| 日本第一影院一区二区| 无码va在线观看| 亚洲久无码中文字幕热| av免费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91在线精品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黄色av网站 | 国产成人av三级三级三级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影院手机在线看| 亚洲有码转帖|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户外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丝袜美腿精品视频| 极品白嫩的小少妇| 欧美亚洲午夜|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