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教育與美育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小學美術;德育;智育;體育;審美能力;勞動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是實現對學生審美教育,促進其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美術是直觀的藝術,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悅性的特點。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小學生的行動易受情緒支配,美術教育不是用枯燥的說理方式,也不僅是教學生學習畫畫,而是通過學生的審美感受,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表現力,它能夠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小學美術教育已成為對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美術教育對學生德育密切相關
豐富細膩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常常把生活中在頭腦里留下深深印記的一些事,在創(chuàng)作繪畫中表現出來。如《國旗、國旗、我愛你》描繪了我國體育健兒在比賽中獲勝,五星紅旗在空中徐徐升起,充分說明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欲于表現的責任感。可見美術教育不僅能擴大小學生的聯想范圍和進行形象思維的能力,還能讓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受到教育。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不是以說理的方式而是以美術形象感染和影響小學生關心他人,熱愛祖國等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
二、美術教育對學生智育發(fā)展不可缺少
美術是一種藝術,視覺是人的五官之首,是心靈的窗口。小學生認識世界始終圍繞著視覺形象而進行,繪畫正是這樣。首先觀察景物的形態(tài)、染色、結構、比例等因素,再加以藝術的描繪,把客觀景物畫出來,這樣反復實踐就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對許多孩子調查表明,有繪畫能力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觀察力強。美術教育可以豐富學生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智力發(fā)展。所以,美術教育不僅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都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三、美術教育對學生體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美術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發(fā)展。尤其是體操是健與美的有機結合,通過美術教育,提高審美能力,改善身體姿勢,提高體育的動作質量。既是體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實施美術教育,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愛好,并運用對美的感受,更好地掌握體育技巧,如在畫國畫中,用筆是要講究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的和諧統一,使畫出來的畫有骨有肉,富有質感和動感;畫面要均衡對稱,多樣統一等形式美,對于體育運動、武術運動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尤其重要
美術教育在教學中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小學美術教育。孩子的心靈是天真無暇的,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不是說說就能辦的到的,孩子的想象力最強,他們的思維可以說是常人所無能比的。我曾經這樣說過:“給孩子一張紙他們就能把整個宇宙畫下來。給孩子一支筆他們就能把整個地球涂上染色”??梢姀男∨囵B(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五、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是緊密結合的
美術課與勞動課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對于提高學生的什么素質、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樹立勞動觀念大有益處。
工藝美術課特別是手工制作課,學生能夠發(fā)揮自己地想象力把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妙趣橫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此外,受過美術教育的學生,為將來產加社會勞動,掌握勞動技術,特別是對產品的設計包裝等都有很大的益處。因此,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是緊密結合的。
總之,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成為追高上的美;融化在智育中,就成為理性之美;融化在體育中,就成健壯之美;融化在審美中,就是生活之美;而融化在勞動中,就成為創(chuàng)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方面結合起來,就能在孩子們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因此,我們應當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充分發(fā)揮美術教育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作用,特別是農村的美術教育更應該吧美術教育放到首位,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抓好美術教育教學工作,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美育給他們帶來多大的歡樂與益處。
參考文獻
1 李范 .論美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9年.
2 涂途.西方美育史話[M].紅旗出版社 ,1988年.
3 王冰麗 .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中的范畫用[J], 2009年.
4 陳江華 .重新認識兒童繪畫[J], 2003年.
5 著. 張圣華主編 . 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6 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 魯熱著.羅順江、李元華譯.當代藝術[M].四川文藝出版社,1980年.
8 尹少淳.美術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 朱謙之.文化哲學[M].商務印書館, 1935年.
10 鐘仕倫.西方美育思想簡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 .
11 馬斯洛著. 林方翻譯 .人能達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12 單越明.中國美術教育[J],2007年.
13 杜衛(wèi) .美育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一、選擇題
1.人為,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舊的社會分工)
2.人為,培養(yǎng)全面的人的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3.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條件是(社會主義制度)
4.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5.最早實用美育一詞的是(席勒)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國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在(1912年)
7.美育又可以稱為(審美教育)
8.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體育課)
二、辨析題
1.我們在制定教育目的時,既要考慮社會需要,又要考慮人的自身發(fā)展需要。
正確。社會需要與人的發(fā)展是辨證統一的。一方面,教育總是按社會的需要來培養(yǎng)人,人的自身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社會是由個人的人組成的,社會需要并不排斥個人自身興趣、愛好、才能的發(fā)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應反映社會需要和個體發(fā)展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
三、簡答題
1.個人本位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據個人的發(fā)展需要而制定的。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社會價值只是表現在它由助于個人發(fā)展。人生來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響的發(fā)展。
2.社會本位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個人的一切發(fā)展都有賴于社會。教育除社會目的外,無其它目的。教育結果只能用社會效益加以衡量,看它為社會貢獻了什么。
3.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點是什么?
第一,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或者說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4.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是什么?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5.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又哪些?
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是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具體落實。
6.體育的意義有哪些?
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關系國家、民族的強若盛衰。
7.體育的任務有哪些?
增強學生體質;這時根本任務。具體任務包括:促使學生正常發(fā)育和身體各器官技能的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人體基本活動能力,提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傳授體育衛(wèi)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養(yǎng)成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通過體育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國家輸送優(yōu)秀體育運動員。
8.體育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鍛煉;運動隊訓練;運動競賽。
9.美育的任務有哪些?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具有感受美、欣賞美的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0.美育的實施途徑有哪些?
通過各科教學和課外文藝活動實施美育;通過大自然實施美育;通過社會日常生活實施美育。
11.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現代工業(yè)和手工工藝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農、副業(yè)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服務性勞動的知識和技能。
四、論述題
1.試述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主要內容。
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含義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當然,也包括道德的發(fā)展;舊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機器大工業(yè)生產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條件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途徑
關鍵詞:優(yōu)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閱讀;美育
優(yōu)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作為古代語文,它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美育資源??鬃拥摹袄锶蕿槊馈薄熬映扇酥?,不成人之惡”;莊子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孟子的充實之謂美。當今的語文新課標又繼承了傳統文化的這一特點,《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成為重要目標之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通過自主讀美、合作賞美、探究創(chuàng)美,把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和語文教材相融合,引導學生在思維情感活動中,感悟美的內涵;在實踐行動中,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提高審美能力,使其在高尚的審美情趣方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一、自主———讀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自讀教材和推薦資源為主,借助多種閱讀方式感知領會文章美之所在。誦讀荷葉羅裙、芙蓉向臉融入自然的青春美,繪讀接天碧葉、映日荷花色彩絢爛的驚艷,感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貧樂道的情操,贊美懸崖百丈、猶有枝俏的不屈不撓。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詩文不同方面呈現的“美”,逐漸培養(yǎng)“美”的意識,接受“美”的熏陶。
二、合作———賞美
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賞讀文章的多樣美。1.道德美?!按笊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樹立德行。教學孟子《魚我所欲也》“人應有正義的‘本心’”,借此拓展閱讀《大樹將軍》,組織引導學生感悟文句和篇章里體現的多種品德。在共同討論交流中,馮異為人處事“謙退不伐”的謙虛退讓和不居功自傲的品質,不只躍然紙上,學生也較深地理解了孔子所說的“寬厚就會得到眾人擁護”的涵義,把從課本中學到的美好品德內化到心里,表現在良好的行為上。教學誠信立業(yè)專題,組織學生探討誠信不只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還是為人之道、治國之本?!洞髮W》里的“與國人交,止于信”就闡述了誠信是人與人相處的原則,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彼此之間就容易產生沖突,導致社會也失去安寧與和諧。再聯系商鞅變法的“誠信為本”事例以及晉商成功的基礎就是立德、守信,特別是處于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的社會轉型變革期,人們更渴望誠信的生活,渴望得到社會的真誠回報,由此教育學生認識到誠信是個人內在的人格魅力,講誠信才能立業(yè),才會有如錦前程的可能。以此培育學生形成和具備優(yōu)良的傳統美德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2.精神美。文章是作者反映其思想精神的載體,每一文質兼美的篇章都蘊含著符合社會標準和正確的價值觀要求,賞讀中指導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感受,在合作探討中加深理解,從中學習和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狸枠怯洝分?,悟讀范仲淹“以身為天下”,一生都在積極實踐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追求,結合屈原《離騷》開篇的自我介紹:“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崩斫馇撩魃矸莶皇菫榱孙@示自己多么高貴,而是在表明自己作為國家、家族一員的責任,并通過閱讀相關故事感受他勇于堅持正義、與國家共存亡的深摯愛國情懷。補充助讀愛國人士的事例,從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秋瑾心比男烈,到鄧稼先、錢學森克服重重困難為國防事業(yè)做出的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懷揣家國天下、造福人民。多方面的閱讀和探討,激發(fā)學生熱愛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精神追求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促使他們樹立熱愛祖國、長大后盡力報效國家并為此而努力學習的遠大志向?!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分?,孟子聽到梁惠王開口就談“利”,立即義正辭嚴地反駁道“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如果所有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那么國家就危險了。再讓學生誦讀課文《魚我所欲也》,進一步理解做人為何要講仁義,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義與利發(fā)生重大沖突時,怎樣向仁人志士學習,做到以義為利,以利他之心對待別人,以公心對待事情,真正處理好義、利間的關系,才不至于陷入不可自拔的私欲中。拓展閱讀《三國演義》,知曉劉關張的“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讓學生參悟做事要公而忘私,才能同舟共濟,取得成功。3.情感美。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不管是哪一種文體,都飽含著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特別是文學作品,那些或濃郁深沉或質樸淳厚的情意,在字里行間緩緩流淌,那是作者心聲的凝聚,是對時代、對生活的精神提煉,所以它們才被人們經典傳誦。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賞讀探討環(huán)節(jié),組織引導學生參透文章透露出的真摯的情感美。如朱自清的《背影》,敘述平淡簡潔,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看似在情感上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可通過體味動人的場景或細節(jié)描寫,從“望父買橘”片段引導學生理解父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學生演示“攀”的動作,學生們都感受到了文中的父親因為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攀”需要的巨大力量,稍微胖點的學生做起來都很費勁,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且豢滩唤屗械耐瑢W為之動容。于是趁此讓學生們回想交流一下爸媽的愛,用自己與父母的情感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那充滿人間至愛的父子情意便奔涌而出,育情育美的效果也自然達成。結合教材《父母之恩》一文進一步教育學生明白“孝,德之本也”。孝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讓他們懂得贍養(yǎng)父母實為人性的起點,天經地義之事,再通過閱讀“仲由為親負米”和“緹縈救父”的故事,聯系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引導他們真切地感受父母恩情,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4.勞動美。勞動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在立德、加智、強體、育美方面,促使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辛勤勞動是中華民族擁有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方式讓中國人形成了勤勞為己、兢兢業(yè)業(yè)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習慣,語文教材中的勞動美多以傳承勞動精神來體現,通過文字描述在閱讀感知中體會和學習勞動的價值美?!度谂c土地》中展現農民三黑把每一寸土地翻起、每一塊土疙瘩細細打碎的翻地、耙地的勞動生活場景,表達辛勤勞動帶來的豐收喜悅,指導學生深刻領會“一勤天下無難事”,只有身體力行才能感悟到勞動最光榮,通過辛勤付出才能爭取到美好的生活。學習《增廣賢文》時,讓學生明白疏懶人沒吃,勤儉糧滿倉的古訓,知曉勤勞是生產態(tài)度,節(jié)儉是消費態(tài)度。如果只有勤勞,不知節(jié)儉,勞動成果未免就會輕易失去,勤勞也會失去大部分意義。結合唐朝詩人李商隱《詠史》中“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教育學生懂得勤儉則有成,奢靡則墮落的道理。古代的詩文、家訓中包含很多關于勞動的內容,《弟子規(guī)》的房室清、筆硯正,《詩經》的十畝之間、桑者閑閑兮,還有《禮記》《顏氏家訓》等都有相關勞動教育,在教授傳統文化過程中,適時適當地穿插誦讀,仔細品味勞動帶來的幸福,端正自覺勞動態(tài)度。并由此引申勤勞在學習上的表現就是勤學,輔以古時勤奮苦學的故事,隋朝李密的“掛角讀書”。他每天出去給人家放牛時,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還有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的“焚膏繼晷”。他的讀書學習,經常是一邊吟誦著《六經》,一邊翻閱著各種典籍,從油燈點起一直學到天亮,夜以繼日,年年如是。通過學習先輩的好學,教導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習慣,讓學生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從而培育他們積極的勞動和學習精神。5.語言美?!拔乃囪b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這件事看似淺近,但是最基本的?!敝獣晕淖种?,領會語言表達,方可通過聯想去理解具體的文學形象。在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設法讓學生多角度品味賞析詞句,如引導思考“水不忍得凍上,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刪去“不忍”和“照”產生的不同表達效果,以及運用了什么修辭,喚起他們的聯想和立體感受,促使他們去感知辨析出擬人手法的靈動,再聯系描寫的內容,從而賞析出濟南冬天水的清、水的綠,一個溫晴的濟南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經過常態(tài)化的賞讀和審美體驗,學生的審美情趣會逐步得到提高。不同句式的使用也可增加語言的美感,長短句的恰當結合,感嘆句和反問句的適當使用,都會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生動性?!栋踩摹分邪偈畟€斜背腰鼓的后生,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長一短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黃土高原上粗獷、豪放、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雷電頌》里“你把我拖到東海的邊上去!熊熊燃燒的生命,難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一段感嘆及反問句的運用,強烈地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贊與向往。當然,在經過潤色而品析詞句的同時,我們還要引領學生學會感受語言那種自然無華的樸素美。如“寶玉要抖將下來,又恐踐踏,兜了花瓣,抖落池內。花瓣浮在水面,飄飄悠悠,竟流出沁芳閘去了”,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在樸質的語言描述中素然而出。這些不經意的點染,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讓人如見其境,不由得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隨意淡出。
三、探究———創(chuàng)美
“創(chuàng)美”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物象經過想象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它能讓人由此及彼生發(fā)新的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造,如看到朝陽,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累累碩果,可感受到秋的收獲。用于作文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開啟抽象思維,拓寬視野,打開“創(chuàng)美”的窗口。陶行知認為生活中富含教育的意義。文章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包含著豐富的思想與情感,引導學生在閱讀習文的過程中,學習領悟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品質,因此,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指引學生去發(fā)現生活美,挖掘JIAOXUEWENCUI教學文萃73本質美,善于把自己在文本和生活中發(fā)現的真善美表述出來,促使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如《我讀懂了親情》,一個學生從小時候、懂事些、長大后三個時間段,寫了由對母親的埋怨到接受愛的過程,不僅文章的構思精巧,文筆質美,也表現出孩童內在的善良與純真。另外,為了把美育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美的言行與品德,既要發(fā)揮課堂的審美教育主陣地作用,還要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注重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的美育力量,它既豐富著學生的精神世界,也為展現學生的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結合實際適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加強審美認知,提升欣賞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例如朗讀、辯論、演講、講故事、課本劇、讀書報告會、筆記展評、合適的網絡平臺、創(chuàng)作等形式配合閱讀。還可開設美育課程,用藝術之美和現實之美影響、感染和教育學生,在學生心里撒下美好的種子。通過這些活動擴展延伸課堂教學的美育,讓學生結合現實體驗美,結合藝術感受美,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良好情緒,既張揚生命活力和人際交往之美,又讓其對學習充滿興趣,在培育美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果。審美教育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審美判斷,從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培養(yǎng)學生既具良好品德,又兼高尚的審美情操。
參考文獻:
[1].論語·里仁[J].前線,2019(10):97.
[2]柳淑蘭.以美育美成人之美[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4(04):17.
[3]廖偉,李萍,林潔.美美與共天下大同[J].人民教育,2016(18):63-65.
[4]林越.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如何使文章的情感表達更真摯[J].新語文學習(初中版),2012(12):10-14.
美術教學大致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環(huán)節(jié),提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緊扣這三大環(huán)節(jié)。淺談幾點看法:
首先要注意多渠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求知、充分激發(fā)自身的多種感覺器官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活躍課堂氣氛,科學證明一個人如果有興趣做某件事,他身心一旦受到激發(fā),大腦及身體的諸多器官就積極活動起來,做事效率就高。素質教育面很廣、特別是對教藝術課目來說,只有當學生的興趣受到激況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質得到培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故事引趣,提問題,留懸念激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求趣等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教學的愉悅性。當然我們還可以把美術中美而有趣的形象巧妙設計以多媒體式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想象的能力。
其次我們還要重視教與學的關系,有的教師在作示范畫時,只是默默地畫,學生聽不到老師邊畫邊講解,這樣教與學會脫節(jié)。教與學必須和諧一致,既要突出老師的主導,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給更多的學生當主角有表現和鍛煉自己的機會,例如:可以放一段輕音樂,調動學生聽官積極參與邊講邊示范,這樣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身心潛能,提高繪畫技能。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應注意因材施教,兩者要緊密結合,針對學生各人的基本素質要區(qū)分對待,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美術家苗子,但須人人都有素質的發(fā)展,例:上素描課有的學生技能低可以重點突破,有的則可以提高鑒賞力的培養(yǎng)力度等等,采取多樣性。
再次教學上還要注意循序漸進性,教學中還應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的聯系,寓德于美、以美輔智、以美促體、以美促勞,如:壁掛編織課,可滲透編織藝術優(yōu)秀傳統的教育和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的美德熏陶,編織操作的技巧,作品的寓意等智能的提高,在編織制作中使學生動腦,動手得到鍛煉促進勞動觀念形成和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課外要注意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要注意及時小結、總結經驗。另外還應加強美術興趣小組組織建設,堅持把課堂教學中涌現出的美術素質較高的學生吸收到學校興趣小組進一步培養(yǎng),并以此為龍頭,增加學生參觀美術展覽,參加美術展覽的活動,形成良好的校園美育環(huán)境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美術素質同時樹立榜樣,這樣反過來更有利于美術教學的開展。
總之,教學整個過程要有高低起伏,力求迭起,要處理好動靜,快慢,輕重變化與發(fā)展。有畫龍點睛的閃光點,有遵循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一節(jié)繪畫課如果只是單純學生在畫,沒有評議,沒有表演等精彩片斷插入,只有平鋪直敘,那肯定是枯燥無味,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的,那必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多樣化,在教學手段上可以運用講授、演示、談話、觀察、比較等方法,要靈活多變,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選擇最好的去達到最佳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幼兒教育;美育;素質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它是通過審美活動,即通過認識周圍事物和藝術之美,以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過程.美育具有德育、智育、體育無法替代的作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人和社會最為重要的事業(yè)之一,幼兒階段處于人生成長發(fā)展的最初階段,這時期的教育對以后人生有著重要影響。人的身體素質、智力發(fā)展水平、個性品質的形成都與幼兒階段的教育有密切關系。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較高的社會成員,除了重視對幼兒智力的開發(fā)外,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所說:“要實現全面發(fā)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融,使這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因此,要使幼兒全面發(fā)展就不能忽視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幼兒美育的重要性
要使幼兒得到全面發(fā)展,絕不可忽略美育的重要作用.這是由幼兒身心特點和美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幼兒很早就能夠表現出對美的感知,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在外部條件的影響下,四個月的嬰兒,有的已喜聽鋼琴的聲音,一歲的嬰兒愛看顏色鮮艷的衣服;兩歲多的幼兒已有他們喜愛和不喜愛的顏色;五歲的兒童能欣賞落日和晚霞。所以幼兒美感能力的培養(yǎng)是審美教育的起點,也是美育的始基。
1.美育能促進智育、德育等的協調發(fā)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首先美育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感。在美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能逐漸正確地分辨出善惡美丑,在愛美之心的驅使下,自覺地抑制和拋棄丑,去掉自己的不良習慣,追求和創(chuàng)造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美育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fā)。美育對智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美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比如學生在欣賞自然風光時,如畫的景色會讓他們不自覺地展開思維的翅膀,去想象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是怎么來的,魚兒為什么在水里游?鳥兒為什么在天空飛?總之,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開發(fā)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美育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養(yǎng)成健全人格
美育是一種側重于感性而又能夠促進感性和理性協調發(fā)展的教育。這使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世界的多元性也決定了人類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美育不僅從感性出發(fā)而且能使感性得到升華,它使人的感覺――知覺――想象――情感――欲望通過審美獲得熏陶和理智的滋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形成感性和理性意識的交融與和諧,從而培養(yǎng)了健全的人格。
二、幼兒美育存在的問題
如前文所述,幼兒美育在促進智育、德育協調發(fā)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養(yǎng)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1.忽視美育的重要性
由于應試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惡劣影響,加之“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教育觀念的盛行,幼兒教育的單純知識化現象也開始流行。不少幼兒園過分偏重于對兒童科學知識的灌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對幼兒的美育。
2.錯誤理解美育的內涵
美育涵蓋內容寬泛包括音樂和舞蹈,繪畫,影劇欣賞,文學;自然美以大自然為審美對象所感受和體驗到的美;社會美以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為對象而感受和體驗到的美;科學美以科學的內容和形式為對象所感受到的美。因此,對幼兒的美育自然不能只側重一點或某一方面,當前部分學校或教師錯誤地認為美育就是教教孩子畫畫,這種對美育片面的理解很容易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造成傷害。
三、幼兒美育的實施策略
根據美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針對當前幼兒美育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改進幼兒美育。
1.在游戲中實施美育
幼兒普遍存在著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組織孩子參加具體、形象、生動、愉快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受到美的教育。如安排孩子當“演員”或者讓孩子組織小游戲,老師參與,讓孩子在玩的同時感受美。
2.在教學中實施美育
在教學活動要創(chuàng)設情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如,春天來了,就讓孩子到室外去觀看花兒的美麗,春風的輕撫,使幼兒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在繪畫課上讓兒童把看到的花兒按自己的印象畫下來,并講講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們不但豐富了語言,而且對自然之美有了進一步感受。通過讓幼兒觀察、畫畫、交流等活動,讓他們感受美、理解美。
3.在生活中實施美育
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關于藝術領域的“目標”要求讓幼兒“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不踩踏花草,不亂寫亂畫,講究衛(wèi)生等,這些能使他們感受到什么是行為美。教育孩子要學著自己穿衣服,午睡時衣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注意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整潔的好習慣,使幼兒知道這就是儀表美.要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每天吃完水果,果皮要放在塑料口袋里,培養(yǎng)幼兒不亂扔果皮等雜物的好習慣。老師要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美化環(huán)境,見到別人有困難要盡力給予幫助.教師對幼兒的點滴進步,可以用“小紅花”的形式加以贊揚、鼓勵,從而培養(yǎng)幼兒具有美的心靈。
四、教師要提高自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