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必修字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的重要板塊,我們在閱讀和講授文言文時最大的難點就在于詞匯,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古代的字義和詞義,所以,訓詁學對文言文的教學至關重要,下面試著從四個方面談談訓詁學對文言文教學的作用。
一、運用形訓,建立詞義和字形的聯(lián)系,直觀其形象
形訓,是訓詁的重要方法,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字義,這種訓詁方法是根據(jù)漢字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其形體和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造字時字的基本意義往往可以從字形的分析中顯示出來。而且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為主,用漢字記載的古代漢語書面語言,基本上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因此,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的詞,除了有音、義兩個要素外,還有一個“形”的外在要素,這就是形訓的理論根據(jù)。例如: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元”字,在這里是“腦袋”之義,這個字的古字形是“”,本義是頭,下面是個人形,上面的圓形指示人的頭部。“喪其元”就是丟腦袋。這一字形形象而生動,令人過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見詞“及”?!凹啊弊值墓抛中问恰啊?,整個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義是“追趕上”,引申為“達到”,再引申為“到那個時候”、“趁這個時候”、“趁著”,再引申為“涉及”、“到”、“與”等等。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薄白摺惫帕x是“跑”,這里應解釋為“逃跑”,很多學生往往受今義的影響理解為“行走”?!白摺惫抛中巫鳌啊?,像人跑時兩手大幅度擺動,與現(xiàn)在的“行走”義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義是“道路”?!靶小惫┤诵凶?,因而引申為“行走、行進”。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區(qū)別這兩個字的古義了。
二、運用聲訓,建立詞義和字音之間的聯(lián)系,有效掌握通假現(xiàn)象
聲訓,又稱音訓、因聲求義,是通過漢字聲音線索的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被釋詞與用來解釋的詞之間往往音同或音近,或雙聲或疊韻。中學文言文中通假現(xiàn)象普遍存在,辨識通假字歷來是中學文言文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聲訓幫助掌握通假現(xiàn)象。例如:
(一)《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薄皻w”通“饋”,贈送。“歸”與“饋”韻部相同,聲母相近,是疊韻通假關系。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中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闭n文未給“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選本也未注。我們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為普遍的“借進”義,聯(lián)系語境,歸有光為什么要把借來的書裝滿自己的書架呢?細細想來不合情理?!对娊?jīng)·大雅·抑》:“借日未知。”《漢書·霍光傳》引《詩》作“籍”,“籍”的本義是古代祭祀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墩f文》:“藉,祭藉也?!比纭段倪x·孫綽〈游天臺山賦〉》:“藉萋萋之纖草?!崩钌谱ⅲ骸耙圆菟]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屬鐸部精紐,“籍”上古屬鐸部從紐,“借”與“藉”為疊韻通假?!敖钑鴿M架”就是“置放的書排滿了書架”。
三、運用訓詁學的知識可以訂正中學文言文教材中錯誤的注釋
根據(jù)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始終將字詞教學確立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對字詞理解的準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全篇的認識和理解。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注釋絕大多數(shù)是正確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訂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闭n文解釋“縣官”為“官府”。這種解釋顯然不準確,據(jù)考察,“縣官”一詞出自漢代,最初是對天子的稱呼。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庇秩缍鸥Φ摹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焙髞硪卜悍Q朝廷,如《史記·景帝本紀》:“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盵2]《漢書·食貨志》中晁錯的《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盵3]
(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薄芭e手長勞勞”課文注釋:“舉手告別,憂傷不止。”[4]注釋將“舉手”就理解為今天所說的“舉手”,對嗎?《漢語大詞典》解釋“手”其中一個義項是通“首”?!蹲髠鳌は骞迥辍罚骸瓣愔渥铮谑钟谖??!焙榱良b:“惠棟曰:‘手,古首字?!癜浮都艺Z》作‘授手于我?!庇纱丝芍@里的“舉手”應是“舉首”,就是“抬頭”。
四、運用訓詁學知識可以指導我們弄清文言文中詞語的確切含義
語言是發(fā)展變化的,詞匯和詞義也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在中學文言文課文中,某些注釋雖無大錯,但仔細推敲起來卻總覺勉強,利用訓詁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弄清課文中詞語的確切含義。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薄伴g”課文注釋為:“小路,名詞作狀語,從小路?!盵5]《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懷其寶,間行已去。”司馬貞《史記索引》:“間行,猶微行也?!薄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坝珠g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薄妒酚洝の汗恿袀鳌罚骸昂钌似寥碎g語?!薄妒酚洝分械摹伴g”用在動詞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間至”譯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語文必修三《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襄”課本注釋為:“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過彈琴?!盵6]這個注釋不是很準確,按這樣的注釋,學生很容易認為“師襄”是姓“師”名“襄”的人。這里的“師”應該是樂官的稱謂,翻譯為“一個叫襄的樂師”。在這篇課文中提到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春秋時期,“師”原指“樂官”,例如《太平廣記·王子年拾遺記》中提到的“師延”、“師曠”、“師涓”等,這三位都是當時的樂官,但他們都不姓“師”。這里注釋應該注明這種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學生的誤解。
注釋:
[1]李善等.六臣注文選[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2]司馬遷.史記·孝景帝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448.
[3]班固.漢書·食貨志[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4]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一、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不足
1.無謂提問過多。有些教師似乎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口語毛病,講課的過程中總會不斷發(fā)出“是不是啊”、“對吧”這一系列的提問。捫心自問,這些語病并不是教師真的要向學生發(fā)問,但這些語句的反復述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聽課專注度,擾亂學生的聽課思路,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2.提問對象過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一些公開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對象總是語文程度較好的那幾名學生,表面上看,學生回答絲絲入扣,有條不紊,實則是一種非常低效,乃至無效的提問方式。它阻擋了教師發(fā)現(xiàn)課堂真實水平的視線,讓我們在盲目中沾沾自喜,故步自封,當課堂效果最終顯露無遺的時候,我們悔之晚矣。
3.提問質量不高。一方面表現(xiàn)為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對于句子翻譯,或者課下注釋的提問,這些答案是現(xiàn)成的,反復提問只會起到一個強化記憶的效果,并不能真正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語文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教師提問的問題較為籠統(tǒng),沒有一定的指向性,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入手進行思考回答,最后只剩下教師在講臺上的聲嘶力竭與無可奈何,殊不知,這是我們教師提問藝術嚴重缺失所造成的。
二、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策略
所謂學問,就是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問才可以得到真正的進步與提升。對于我們教師來講,我們在課堂上要提問得好,提問得巧,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效率。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總結。
1.提問內容要全面。譬如筆者在講授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我與地壇》一文時,筆者就其中涉及到的字詞進行提問,給平時成績較差的學生一次展示機會;還針對文中的具體詞語讓學生進行解釋,讓學生談一下這個詞語的運用“妙”在何處,與作者的生平有著怎樣的必然聯(lián)系;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給自己的震撼最為深刻,讓自己淚流滿面;說說作者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與生活有了哪些更為深刻的感悟;讓學生談談生活中自己的母親是以怎樣的一種方式深愛著自己的……從字詞句,到主題、構思、語言、材料方方面面入手,使得學生深入了解了這篇文章所滲透的人生哲理、深邃母愛,還有史鐵生一生波折的影子。
2.提問方式多樣化。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但單一的提問方式長期堅持下來,就會影響我們的課堂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提問方式的多樣化層面做出努力。譬如筆者在講授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第四模塊“一花一世界”中的《聽聽那冷雨》一文時,從關注學生的個性解讀、多元解讀,和對閱讀空間的開拓創(chuàng)新出發(fā),讓學生在閱讀時自己勾畫難以理解的句子和段落,提問疑問,小組討論,或者課堂中集體解決。還讓每個活動小組提出一個最有意義的問題,比較哪個小組的問題提得最有質量。當然,教師提問,學生解答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提問方式,它對于掌控整節(jié)課堂的走勢與趨向至關重要。
3.課堂評價要及時。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在語文課堂閱讀過的教學篇目不可計數(shù)。無形中,教師的長期分析會灌輸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回答模式,使得他們即使不甚理解文章精髓,也能在回答問題時打一個球。鑒于此,對于學生的回答質量,我們教師要針對文章主題及時做出評價,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切實提升。譬如,筆者在講授蘇教版必修第三專題“直面人生”專題《紀念劉和珍君》一課時,針對學生對于關鍵句子的理解做出評價。因為學生的理解多從自己的生活實踐與自我感受出發(fā),而沒有能夠充分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與魯迅本人的愛國思想、寫作風格,所以,筆者便給出了學生三把回答問題的標尺:封建軍閥及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還有作者對敵人的強烈憤慨,對劉和珍的無比懷念。有了這三個標準,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便不再漫無天際,開始有所針對,有的放矢。
總之,課堂提問技巧設計的因素方方面面,不同課型,不同環(huán)境,不同班級,我們所采取的提問方式都應有所不同。但只要我們緊扣課程標準,積極學習嶄新的課堂理念,就一定可以有所建樹,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一、高中語文課堂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情感教育具有興趣性、審美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旨在通過多種情感教學方式,實現(xiàn)課堂的感性化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F(xiàn)階段,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習慣于灌輸式知識講解,忽視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和思考,因此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改善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加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認知,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如可以引進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以此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高中語文課堂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課程的情感因素,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課文編排突出人文特點,課文內容涉及青春、生命、歷史、夢想等諸多方面,且蘊含豐富的情感資源。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對課文中的情感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幫助學生產(chǎn)生情感回應。在教學中要適當減少對文章字詞語句等知識的講解,努力通過感性因素的注入提升學生對文章的情感認識。同樣,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挖掘作文題目中的情感訴求,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情感體驗進行梳理,從中提煉出具有運用價值的寫作素材,提升作文的情感深度。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中的課文《陳情表》,作者以真摯的語言向晉武帝闡明自己和祖母間的深厚感情,請求成全孝悌、推辭征召,表現(xiàn)了作者的孝義。教師可將祖孫兩代間的親情作為課堂教學的基點,引發(fā)學生對親情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化對文章的感性認知。再如,必修2中“珍愛生命”專題,其中課文《我與地壇》以地壇為情感載體,表現(xiàn)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希望的心境,同時抒發(fā)了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文章內容較長,且以抒情感懷為主,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以挖掘和放大作者的情感抒發(fā)為教學重點,引發(fā)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二)利用多媒體音像資料,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文字、圖像、音效、動畫于一體的特點,能夠有效彌補二維教材的教學缺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先對與課文相關的音像資源進行搜集,選擇適合的教學素材,然后將其中的文字描述轉化為直觀演示,通過創(chuàng)設課文意境營造作品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對學生感官的直接刺激,深化學生的課程體驗,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專題四中的課文《祝福》,作者魯迅通過描寫祥林嫂的悲劇人生,揭示了舊社會農(nóng)村婦女悲苦的命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文章結尾描寫祥林嫂在新年熱鬧祥和的祝福聲中悲慘離世,呈現(xiàn)出強烈的戲劇沖突。教師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可先播放上海電影制片廠改編的電影《祝?!分械木势?,然后讓學生結合文字表述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電影結尾處,祥林嫂在除夕夜的大雪中行走在街頭,面容疲憊,頭發(fā)蒼白,最后在新年到來的祝福聲中倒下,身體逐漸被大雪覆蓋。學生觀看此場景后,內心的悲傷情感受到了強烈觸發(fā),心境與魯迅的寫作心境相一致,對課文的情感體驗也得到了深化。
(三)通過課本劇表演,加強學生的情感領悟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中注重課文體裁的多元化,教師可利用教材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簡單的課本劇表演活動,引導學生對課文主旨進行自主思考,并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從而縮短與課文的距離,增進與課本的情感交流,提高對課文的情感領悟能力。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人性世界”專題中的課文《雷雨》,通過講述魯、蘇兩家的恩怨情仇,對中國舊社會的封建思想進行了批判。由于《雷雨》屬于劇本體裁,內容表述與一般課文相比有一定差異,且內容較長,情節(jié)較為復雜,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不易產(chǎn)生情感共鳴?;诖耍處熆沙浞职l(fā)揮戲劇的表演特性,邀請幾名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分別飾演文中的主要人物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周萍。節(jié)選一段劇本內容進行情景表演,可以把學生帶入角色世界,有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深入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并與自身的情感體驗相融合,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領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斷審視自身的情感訴求,增強情感體驗,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個人素質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段旺強.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15(02):198.
[2]葉梅.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青春歲月,2013,26(22):330-331.
語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學科,它的任務是錘煉思想與思維,提高語言和文字的能力。這一任務強調從心理上、哲學上、美學上認知與分析語文,進一步走進語文、解讀語文,讓語文更好地服務于人生,服務于社會。
綜觀整個高中語文,文本本身就是閱讀。綜觀整個高考語文試卷,文本本身就是讀與寫,就是母語的能力的釋放。
讀——閱讀,就要考慮到閱讀的本質,涉及閱讀的心理、閱讀的狀態(tài)、閱讀的方法等;寫——寫作(包括答題),就要考慮到寫作的本質,涉及寫作的心理、寫作的狀態(tài)、寫作的方法等。讀要求對語言文字有效地理解、吸收、判斷、鑒賞、評級,寫要求有效地對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見解、主張。
明確讀與寫的目標,語文的本質就好把握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文,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語文就是漢語文,簡稱漢語或語文,語文就是我們的母語,是書面語與口頭語言的總稱。
有了語文的認知與分析就有了語文的世界觀、語文的方法論。從事多年高中語文教學,我認為高中語文的學習離不開對語文內涵與外延的解讀,尤其是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語文世界觀與方法論。
對語文的內涵與外延的認知與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理解語文,學習語文。語文是生活化的語文,是審美化的語文,是思想化的語文,是大語文。語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長期的積淀,需要不斷的感悟。
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分必修與選修兩大模塊,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都體現(xiàn)出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從文本選材看,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面面俱到,從文本性質看,文學性、思想性、審美學并舉。
在高中階段,學生主動選擇與確定學習內容的機會多了。必修教科書的內容分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后一部分要求學生課外自主安排。
“閱讀與鑒賞”是教材的主體,閱讀的課文以名家名篇為主,也有反映當今時代的作品,教材兼顧文體與人文內涵。作品的閱讀有的要求對側重于形象性較強的作品進行品味與鑒賞,有的側重于對思辨性較強的說理文章進行思考和感悟,有的側重于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閱讀理解,意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即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促使學生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
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由此可知語文閱讀旨在綜合培養(yǎng)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量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有效閱讀是有效教學的一部分,良好的閱讀心理是閱讀的前提,我們對作品進行審美的期待,就有了閱讀的興趣與需求。接著我們要對作品進行圈點與批注,有效分割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轉化重要信息,形成對作家對作品的對話,從而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意圖。閱讀文本離不開對文本的字、詞、句、段、篇的認知與分析,文本的一詞一句都有著對文本的解讀信息,故分析文本需要建構字詞句的系統(tǒng),從淺層到深層的解讀。要利用注釋、背景等信息有效地篩選、認知、分析作品,進行賞析與評價。
當然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忠于作品,另一方面要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從民族心理與時代精神的向度考量,學生就可以形成閱讀的高度、廣度、深度與精度。
有了對對象、情感、主旨、題材、內容、形式的熟識,對作品的宏觀與微觀的掌握,學生閱讀的意識與狀態(tài)就能自然地彰顯。學生從自主閱讀中獲得閱讀的心理、閱讀的生理的需求滿足了,閱讀效果就會更顯著。
長文短教中的“長文”是指字數(shù)多、篇幅長的必修課文,并非是拖慢教學進度、難以理解的課文?!岸探獭辈皇谴致缘闹v解甚至不講解,而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有選擇性的為學生進行精講。長文短教并非是絕對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教師要切實根據(jù)文章的內容,科學合理的選擇精講部分,使學生能真正從中了解到相關的語文知識。
2.實施長文短教的策略
2.1整合資源,分層引導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長文的預習十分重要。在以往預習過程中,學生通常僅是借助工具書,對文中的字詞和寫作背景進行簡單了解,致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惰性思維。在長文短教教學方式下,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深入挖掘課本及參考書,對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整合,為不同層次學生設定分級導學目標,引導學生主動挖掘課文內涵。教師采用這種方式,不但有助增加課堂知識容量,而且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探究學習,利用有限課時,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精設問題,啟發(fā)思索
新課程教學要以人為本,加強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提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幫助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重要參考標準。在學習高中語文長文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能夠更好的實現(xiàn)短教的目的。
首先,要設計一個與課文謀篇布局相關的問題。教師要針對教材的內容,設置提問點。在深入分析教材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清楚課文的構思方式與寫作思路。
其次,要設計一個課文主題的文眼。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課文內容,依據(jù)教學目標,精心設置匯集重點難點的題眼,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突破課文重難點。使學生能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理解長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
最后,要設計一個以新穎角度出發(fā)的問題。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工具,在長文教學中,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設計新穎的課程問題,使學生能夠從多方面對文章進行解析和思考,減少對輔導資料的依賴,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2.3聯(lián)系實際,強化能力
新課標強調高中語文教學應當與實際生活、社會現(xiàn)狀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聯(lián)系。以往教學模式,教師在傳授的過程中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語文長文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與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符合的作業(yè)練習,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開放的思維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延伸對長文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聯(lián)系,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更新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的認真點評,給予對學生感情的尊重,拓寬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空間,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中語文課程。
3.“長文短教”的效果
3.1授課時間的變化
對高中語文長文的教學,長教方式與短教方式在用時上體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實際調查顯示,短教要比長教節(jié)省近一半的授課時間。對高中階段的教學而言,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教師運用短教方式進行長文教學,一個學期能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節(jié)省的時間,開展各種與語文相關的學習活動,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
3.2授課效果的變化
實際調查結果顯示,對高中語文長文進行長教與短教的教學效果相比較,學生單篇課文的測試成績并沒有發(fā)生顯著的變化。短教方式在教學用時上明顯短于長教方式,這就說明短教方式對于高中語文長文的教學更有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短教的方式,能夠很大程度提升課堂效率,使學生在一定課程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自身能力得到更顯著的增長,繼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但教師在實施長文短教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在授課時,具體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合理選擇。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