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黑格爾;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合理因素
中圖分類號:B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8-0087-03
一、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是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及其規(guī)律,所獲得的是思維形式規(guī)律,作為形式規(guī)則,能保證在形式上之必然,但不能保證內容上之必然。
亞里士多德基于“S是P”這一基本形式,研究各種性質、種類、關系及概念?!癝”為現(xiàn)象,“是”為核心,“P”為本質,把現(xiàn)象歸屬于本質,或把個別歸屬于一般,以此為基礎架構了形式邏輯體系,所以形式邏輯本質上是基于“是”的肯定的邏輯,而“不是”則作為“是”的反面存在。
康德肯定傳統(tǒng)形式邏輯中的標準形式的真理的作用,但同時指出,標準的形式是不足以保證真理的理解。因為,即使一種知識可能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形式,不與自身矛盾,但它仍可能與對象矛盾。所以簡單的基于邏輯的真理的標準,應該是一個知識的內容和形式一致的普遍規(guī)律,而雖然這是所有真理的必要條件,因此是消極的條件:這種邏輯遠不足夠,它無法測試并找出形式正確但內容錯誤的知識。
康德提出的四個“二律背反”是基于先驗邏輯的。在四個“二律背反”中,“是”和“不是”可以同時建立,在康德看來,這證明了理性只能有負面作用,不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對于康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這一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黑格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在理性世界的矛盾,卻停滯于這四個“二律背反”,這卻是黑格爾所認為的缺陷?!岸杀撤础敝粚儆谥饔^的思維而物自體則在世界彼岸這一無法避免的片面性,以及知識邏輯與辯證邏輯之間的明顯的理解差異。黑格爾認為,這正是表明康德止步在“辯證的或否定的理性”。形式邏輯不承認矛盾是很荒謬的,不存在所謂的“非此即彼”的那種抽象的東西,“是一個普遍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這個偉大的力量面前,無論怎樣穩(wěn)定堅固的事物,沒有一個能持久和不動搖?!绷袑幷J為“黑格爾對康德的唯心主義從主觀的提高到客觀的、絕對的”。
黑格爾在《邏輯學》和《小邏輯》中,給予形式邏輯以高度評價,但同時認為形式邏輯是“有限的東西的邏輯”,沒有實現(xiàn)“理性邏輯”的水平,這個邏輯的需要轉變?yōu)椤坝猩挠袡C整體”,“其中每個部分作為一個整體的一個部分,但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有真理”。
黑格爾不僅批評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反對純粹形式的邏輯觀,并系統(tǒng)闡述了辯證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在他的“存在論”里,闡述了質量互變的基本規(guī)律,在“本質論”闡述了對立和統(tǒng)一的基本規(guī)律,在“概念論”闡述了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這三大規(guī)律,闡述了一個實質:雙方的揚棄和矛盾。黑格爾的“思維基于的絕對規(guī)則提出的命題,更仔細地看,它們是相互矛盾的、對立的,互相揚棄?!袄硇运季S可以讓事物之間的差異急劇上升,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力到活力,從平淡到激烈,從而達到內部的運動和活力?!?/p>
黑格爾的邏輯是包含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辯證邏輯和思辨邏輯,但是辯證邏輯是以矛盾為原則的、否定的邏輯。而黑格爾認為,除了“是”,也有“不是”,并且有“是”到“不是”兩者間的相互轉化,“是”、“不是”及二者的統(tǒng)一就構成了黑格爾的邏輯學,他的思辨邏輯是一段由正題、反題、合題構成的三段論,正題被反題否定,反題被合題否定,即三段中任何形式都是對前一形式的否定,當合題表現(xiàn)為正題時又進入這一循環(huán),然后被更高級的反題所否定,螺旋式上升,曲折性前進,從而達成最終目標?!稗q證邏輯是邏輯學的揚棄?!焙诟駹枌⑦@一歷史觀加入到康德的先驗邏輯的基礎上,將理性賦予了新的生命,認為其具有自我生成這一特殊“活”的屬性,使理性思辨的“否定之否定”有更積極的意義。
黑格爾并且將生命提到邏輯學高度,列寧認為是“把生命包含在邏輯學中的天才思想”。黑格爾將生命看作實踐和認識的前提。認為“概念出現(xiàn)在生命或有機界這一自然階段上?!焙诟駹栐凇缎∵壿嫛分袕娬{“思想的客觀性應該是:思想不僅是我們的思想,同時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對象性的本質?!闭J為“觀念的第一個形式是生命……”“如果邏輯的對象是真理,而真理的本身實質上又包含在認識之中,那么就不得不論述認識,……既然談到認識,那就應該談到生命”。“生命把自己作為個別的主體而和客觀性分隔開來”。“有生命之物的這種客觀性就是有機體”,都一一體現(xiàn)了黑格爾把生命包含在邏輯學中的思想。
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思想中,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他認為,“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東西?!薄叭艘蜃约旱墓ぞ叨哂兄渫獠孔匀唤绲牧α?,然而就自己的目的來說,他確實是服從自然界的?!焙诟駹栒J為手段工具高于目的,看到了生產工具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社會存在及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的地位和歷史意義。
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思維形式、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形式邏輯的思維方法,都進行了批判,下文將試圖從這三個方面,論述其合理與偏頗之處。
二、黑格爾批判的合理因素
1.黑格爾批判形式邏輯的思維形式
黑格爾認為,內容和形式同樣重要,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的辯證統(tǒng)一思想。黑格爾認為,說A=A的這一命題,只是一個重言的空話。矛盾“似乎不像統(tǒng)一有本質的和固有的規(guī)律”。形式邏輯沒有對思維形式進行研究,不研究其中的豐富內容。黑格爾說:“直到現(xiàn)在的邏輯概念,還是建立在通常意識所始終假定的知識內容與知識形式的分離或真理與確定性的分離之上的。”“正當?shù)男问讲坏慌c內容漠不相關,反而可以說這種形式即是內容本身?!?/p>
形式邏輯局限在抽象的同一性,不關注思維的內容,只是要求思維及自身在相同的形式上的同一而不能矛盾。在這種方式中,我們只能說是A=A,雖然這是通過確定的形式保證了思維上的明晰,但實質上不能幫助我們掌握什么內容。為了讓邏輯確保形式的必然性,也確保內容的必然性,就必然要求邏輯可以使形式和內容統(tǒng)一,內容是符合某種形式,形式存在某些內容。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是思維和存在同一為前提,如果思維不能和存在同一,那可以提供的形式也只是主觀的形式,陷入康德哲學的困境。
黑格爾還研究了思維形式的內在聯(lián)系與相互轉化。黑格爾曾明確地說:“邏輯思想就形式而論有三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面;(b)辯證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痹诟拍睢⑴袛嗯c推理的關系中,黑格爾說:“推論使自己成為在判斷中概念的恢復,從而是判斷與概念兩者的統(tǒng)一與真理。”黑格爾的邏輯超越了形式邏輯的對于內容性的局限,是基于“絕對理念”的思維規(guī)律對自我的發(fā)展。因此,概念發(fā)展邏輯不僅具有抽象的形式意義,也含有豐富的思想內涵的真正內涵邏輯。概念發(fā)展是其自身存在的發(fā)展,而且也是“絕對理念”的本體發(fā)展。因此,邏輯的內涵是內容自身發(fā)展決定形式,具有一定的從屬于內容的形式,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互相結合的特點,是內涵邏輯不同于套用公式的形式邏輯的主要區(qū)別。因為離開了真理的自身發(fā)展進程,就無所謂內涵的邏輯,就無所謂黑格爾的“辯證法”。
黑格爾在對概念相互依賴轉化關系中猜測到了事物的辯證法?!案拍畹霓q證運動……開始從形式的概念……到判斷,然后……到推理,……到從概念的主觀性向概念的客觀性轉化”“(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運用,已經包含著關于世界客觀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的看法、信念、意識?!绷袑巹t評價道:“黑格爾確實證明了:邏輯形式和邏輯規(guī)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更正確地說,不是證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測到了。”
2.黑格爾批判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
本質論一文中,黑格爾批判了排中律、同一律和矛盾率這三條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
對于同一律,黑格爾批判道:各類范疇或規(guī)定如認為作為思想的本質的范圍,它們將成為預先設定的默認主謂的形式。謂詞由此十分重要,可以使得其主詞將含有全部的含義。符合這種預設定形式的描述的命題就被認為是思想的所謂的普遍規(guī)律,這樣子的同一律往往就被表達成“任何物體同一其自身”,或者可以被表達成“甲是甲”。而否定形式的表達形式則是:“在同一刻時間,甲不可以既是甲,又是非甲”。這種預設主謂形式的命題不能認為是思想的真正的普遍規(guī)律,只是描述了抽象的一般規(guī)律的原因。這種主謂的自身就是矛盾的,因為在一個有效的命題中應該描述其謂語和主語的差異,形式上需要它做到,但這個命題無法做到。但這條規(guī)律被其他的命題所揚棄是非常容易的,這些命題逆向同一律而成為新的思維法。一些人認為即使同一律無法被證明是客觀的,每個人的思維活動也是將根據(jù)此規(guī)律運行,而且普遍經驗也證明,只要每個意識認識了同一律,都是可以接受這一規(guī)律的。但這一理論上的所謂經驗,卻是違背了普遍的經驗。根據(jù)普遍經驗,世界上沒有按照此預設形式運行的思想和活動意識,沒有與此預設形式設定的身份話語,沒有根據(jù)此預設形式設定的身份存在。如果這種預設形式的同一律成為了真理,每個人都按照同一律來講話,比如行星是行星,磁力是磁力,精神是精神,就會變得非常之可笑,這才是一個普遍經驗。經院哲學只強調抽象的規(guī)律,早已經被其熱情地鼓吹的邏輯,在人類的常識和理性上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對于矛盾律,黑格爾批判道:所謂矛盾概念的對立表現(xiàn)出的虛妄性是在一個普遍規(guī)律的堂皇公式上,這個公式說,任何事物的對于一切對立謂詞只能有一個,而不能再有其他。這意思表述,某一事物不是白就是非白等等,甚至可以做到無限類推。同一和對立本身則是對立的,如果忘記這一點,就會在矛盾律的形式下將對立的原則看作是同一的,對一個概念的兩個相反的標志,就會成為兩者都沒有或兩者都有,出現(xiàn)邏輯上的錯誤,比如說一個方形的圓,雖然幾何學家可以將圓當作多角度的許多直線構成的多邊形,但如圓形這種存在(以其單純的規(guī)則或曲面定義來說),還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概念。在一個圓形的概念中,中心和邊緣都是同樣重要的,也同時存在這兩個標志,但中心和邊緣本身是矛盾的、對立的。
對于排中律,黑格爾批判道:排中律是進行規(guī)定的知性所提出的原則,是為了擺脫矛盾,卻不知道這反而回到了矛盾。例如,“如果甲非正甲,那么肯定為負甲”,我們能看到,這句話定義了一個概念“甲”,這個“甲”非“正甲”,亦非“負甲”,但也同時既能被認為是“正甲”,也能被認為是“負甲”。對排中律進行如此抽象的原因的本質是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相反的。但事實證明,無論在天上或地上,在精神世界還是自然世界,不存在知性認為的抽象的“非此即彼”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但不與自身相一致的局限性。例如,在無機酸自身的性質也是鹽基,即酸本身也是通過與對方的鏈接而存在。因此,酸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在去實現(xiàn)其潛在的自然連續(xù)的嘗試的過程中。
論文摘要:邏輯學是研究推理的一門學問,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題組成的,不懂得命題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邏輯學在研究命題時,主要是從二值邏輯的角度研究命題邏輯形式的邏輯值與命題形式之間的真假關系。本文著重從認識論的角度闡述邏輯真理的內涵,同時詳細論述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區(qū)別。為了探求真理必須保證思維的邏輯性。
邏輯學離不開“真”這個概念。一般來說人們是從下述意義上使用“真”這個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題真。這種真是指命題的思想內容是真的。任何一個命題的內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狀態(tài)的,而是評價命題或陳述的內容的。它的核心是針對其所表達的知識或信念的,例如:“臺灣不是一個國家。”這個命題的內容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是個真命題。
(二)推理真。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結論真之間的關系。演繹推理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前提真而結論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結論相對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這里“真”指的是否再現(xiàn)邏輯推斷關系而不是對命題內容的評價。
(三)指派真和賦值真。在邏輯學中(特別是在現(xiàn)代邏輯中)把命題形式當作真值形式,而且只從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種命題形式的邏輯特征,真和假是命題的唯一屬性。邏輯真在這里指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變項與公式的真假,這時的真假和具體命題內容的真假無關,而只是一種假定的真假和根據(jù)這種假定而推論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邏輯學中有一類公式,對其中的變項可以代以任何命題、謂詞、個體詞總能得到真命題。這類公式的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變項P賦真值或是假值,這個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統(tǒng)真?,F(xiàn)代邏輯建立了形式系統(tǒng),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個系統(tǒng)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這種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種系統(tǒng)的真。
在以上這五種“真”的情況下,邏輯學不考慮第一種意義的“真”,而只關注后四種“真”。后四種“真”在邏輯學中有各種表現(xiàn),在其他科學中也有這些意義上的真的表現(xiàn),就被稱為邏輯真理。
所謂邏輯真理是一種特殊的真理,是一種因邏輯關系或邏輯原因而成為真的一種真理。邏輯真理不能憑經驗而得知其為真,它需要我們借助邏輯分析、語義分析、關系分析確定它們是真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真理是有區(qū)別的。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xiàn)實或者正確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看,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邏輯與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任何邏輯學家都要回答:邏輯真理是否與客觀現(xiàn)實一致?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關于這個理論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在談到矛盾律時認為,事物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規(guī)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是因為它符合“事理”。亞里士多德肯定了邏輯規(guī)律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其根據(jù)就是真理符合現(xiàn)實的理論,即所謂真理符合論。它在解釋真與假這對概念時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論,一切真理必需與現(xiàn)實一致,邏輯真理也不能例外??梢妬喞锸慷嗟碌恼胬碛^,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個真理論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亞里士多德只強調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卻忽視了邏輯真理的特殊性。
萊布尼茲是現(xiàn)代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shù)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zhàn)。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yōu)榉治雠袛嗪途C合判斷的分歧。康德認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guī)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shù)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xiàn)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shù)理邏輯的成果,發(fā)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xiàn)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xiàn)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qū)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qū)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qū)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jù)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可見邏輯真理的概念直接依賴于形式語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yōu)檎嫱瑯邮且驗樗鼈兣c現(xiàn)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xiàn)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認識論認為,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們思維中的正確反映。同樣邏輯真理也是客觀世界規(guī)律性的反映。列寧指出,人的實踐經過千百萬次的重復,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而最普遍的邏輯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關系。列寧認為邏輯的公理、正確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關系,是由人們實踐中千百萬次的重復而反映和鞏固在意識中。列寧說的最普遍的邏輯格是指三段論推理的正確形式。在這一點上我們說邏輯真和事實真是相容的,事實真是基礎,邏輯真是建立在事實真基礎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邏輯真理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
第一,邏輯系統(tǒng)的公理和定理的真是邏輯系統(tǒng)設定,其為真的根據(jù)是某種初始的邏輯關系。第二,邏輯公理和定理經過解釋的真命題,其為真不取決于解釋中的內容,而取決于這些公理、定理所顯示的邏輯關系。第三,邏輯推斷關系這種推論的結論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真。第四,根據(jù)邏輯聯(lián)系詞的性質,由邏輯真得到邏輯真。如:A、B是邏輯真命題,那么A并且B、如果A那么B都是邏輯真命題。第五,數(shù)學中的邏輯真命題,是建立在公理演繹基礎之上。以上這些邏輯真由于邏輯的原因或者邏輯關系而真,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在局部意義上,相對于特定的邏輯系統(tǒng)而言,邏輯真理可以說是分析的,是以邏輯意義為根據(jù)的,而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超級秘書網(wǎng)
(一)前提或者命題真。這種真是指命題的思想內容是真的。任何一個命題的內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狀態(tài)的,而是評價命題或陳述的內容的。它的核心是針對其所表達的知識或信念的,例如:“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边@個命題的內容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是個真命題。
(二)推理真。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結論真之間的關系。演繹推理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前提真而結論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結論相對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這里“真”指的是否再現(xiàn)邏輯推斷關系而不是對命題內容的評價。
(三)指派真和賦值真。在邏輯學中(特別是在現(xiàn)代邏輯中)把命題形式當作真值形式,而且只從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種命題形式的邏輯特征,真和假是命題的唯一屬性。邏輯真在這里指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變項與公式的真假,這時的真假和具體命題內容的真假無關,而只是一種假定的真假和根據(jù)這種假定而推論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邏輯學中有一類公式,對其中的變項可以代以任何命題、謂詞、個體詞總能得到真命題。這類公式的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變項P賦真值或是假值,這個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統(tǒng)真。現(xiàn)代邏輯建立了形式系統(tǒng),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個系統(tǒng)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這種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種系統(tǒng)的真。
在以上這五種“真”的情況下,邏輯學不考慮第一種意義的“真”,而只關注后四種“真”。后四種“真”在邏輯學中有各種表現(xiàn),在其他科學中也有這些意義上的真的表現(xiàn),就被稱為邏輯真理。
所謂邏輯真理是一種特殊的真理,是一種因邏輯關系或邏輯原因而成為真的一種真理。邏輯真理不能憑經驗而得知其為真,它需要我們借助邏輯分析、語義分析、關系分析確定它們是真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真理是有區(qū)別的。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xiàn)實或者正確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看,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邏輯與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任何邏輯學家都要回答:邏輯真理是否與客觀現(xiàn)實一致?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關于這個理論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在談到矛盾律時認為,事物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規(guī)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是因為它符合“事理”。亞里士多德肯定了邏輯規(guī)律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其根據(jù)就是真理符合現(xiàn)實的理論,即所謂真理符合論。它在解釋真與假這對概念時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論,一切真理必需與現(xiàn)實一致,邏輯真理也不能例外。可見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觀,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個真理論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亞里士多德只強調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卻忽視了邏輯真理的特殊性。
萊布尼茲是現(xiàn)代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shù)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zhàn)。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yōu)榉治雠袛嗪途C合判斷的分歧??档抡J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guī)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shù)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xiàn)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shù)理邏輯的成果,發(fā)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xiàn)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xiàn)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qū)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qū)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qū)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jù)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梢娺壿嬚胬淼母拍钪苯右蕾囉谛问秸Z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yōu)檎嫱瑯邮且驗樗鼈兣c現(xiàn)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xiàn)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認識論認為,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們思維中的正確反映。同樣邏輯真理也是客觀世界規(guī)律性的反映。列寧指出,人的實踐經過千百萬次的重復,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而最普遍的邏輯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關系。列寧認為邏輯的公理、正確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關系,是由人們實踐中千百萬次的重復而反映和鞏固在意識中。列寧說的最普遍的邏輯格是指三段論推理的正確形式。在這一點上我們說邏輯真和事實真是相容的,事實真是基礎,邏輯真是建立在事實真基礎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邏輯真理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
第一,邏輯系統(tǒng)的公理和定理的真是邏輯系統(tǒng)設定,其為真的根據(jù)是某種初始的邏輯關系。第二,邏輯公理和定理經過解釋的真命題,其為真不取決于解釋中的內容,而取決于這些公理、定理所顯示的邏輯關系。第三,邏輯推斷關系這種推論的結論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真。第四,根據(jù)邏輯聯(lián)系詞的性質,由邏輯真得到邏輯真。如:A、B是邏輯真命題,那么A并且B、如果A那么B都是邏輯真命題。第五,數(shù)學中的邏輯真命題,是建立在公理演繹基礎之上。以上這些邏輯真由于邏輯的原因或者邏輯關系而真,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在局部意義上,相對于特定的邏輯系統(tǒng)而言,邏輯真理可以說是分析的,是以邏輯意義為根據(jù)的,而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
萊布尼茲是現(xiàn)代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shù)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zhàn)。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yōu)榉治雠袛嗪途C合判斷的分歧??档抡J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guī)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shù)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xiàn)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shù)理邏輯的成果,發(fā)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xiàn)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xiàn)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qū)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qū)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qū)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jù)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梢娺壿嬚胬淼母拍钪苯右蕾囉谛问秸Z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yōu)檎嫱瑯邮且驗樗鼈兣c現(xiàn)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xiàn)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 排中律的定義 排中律面遇的挑戰(zhàn) 排中律的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傳統(tǒng)邏輯基本規(guī)律之一。通常被表述為A是B或不是B。傳統(tǒng)邏輯首先把排中律當作事物的規(guī)律,意為任一事物在同一時間里具有某屬性或不具有某屬性,而沒有其它可能。排中律同時也是思維的規(guī)律,即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沒有其他可能。排中律還是關于認識活動的規(guī)范性規(guī)律,意為任何人不應同時否認一個命題(A)及其否定(并非A),即對一個命題及其否定不能持兩不可之說。排中律還被當作邏輯語義的規(guī)律,即任一語詞或語句在同一上下文中應表達某一思想或不表達這一思想。
傳統(tǒng)邏輯,特別是傳統(tǒng)的演繹邏輯是以思維的形式或思維的形式結構為其研究對象的。而思維的邏輯形式可以是正確的、有效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無效的。用什么標準去辨別它們的正確與否或有效與否呢?最根本的就是看它們是否符合邏輯學的相關規(guī)則的邏輯要求和體現(xiàn)這些規(guī)則要求的邏輯規(guī)則。凡是符合有關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邏輯要求的邏輯形式就是正確的、有效的;反之,則是不正確的、無效的。正如其它任何一門學科一樣,邏輯學自身也有著多種多樣的規(guī)律,其中排中律正是與同一律、矛盾律一起并稱為邏輯基本規(guī)律。而這個幾千年來被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卻在20世紀初遭到了直覺主義學派的挑戰(zhàn)。
首先,還有一種更強的情況威脅著排中律,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專名和單稱摹狀詞沒能指示任何事物。當我們面臨一個句子含有這樣的詞語時,一種可能的方式是放棄這個句子不予考慮,則此時我們把這個句子看成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當我們從邏輯的嚴肅性進行組裝這個句子時,這種方式具有不變性和笨拙性,我們在邏輯思維中對這些詞的運用具有不清性和模糊性。因為對象的存在具有兩可性,比如我們在晚上聽見某種叫聲,我們就妄斷這是什么動物,還有我們人類目前能觀測到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一顆恒星,句子的真值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永遠處于不確定的句子意義卻是不方便的。
除此之外,排中律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威脅,這一方面與其說受到經驗主義的推動,不如說受到神學的推動。但是我們可以有這樣一種推測,臨時做出的決斷和預測,這個判斷的真值具有不可確定性,即不是真的,也不能確定真值為假。這也明顯是一種對蒯因排中律的挑戰(zhàn)和威脅。
而且,排中律還受到這樣的挑戰(zhàn)和威脅,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一些專名詞語的挑戰(zhàn),像“飛馬”和“金山”、“上帝”和“神仙”等這樣的名稱,這些名稱在我們的語言中存在卻是司空見怪,不值得我們人類進行反思和猜疑,頻頻出現(xiàn)在我們日常的交流活動中,但是這些特殊的詞語并不標識任何意義,假如我們會說“世界上有神的存在”?;颉拔覀內祟愓谂ふ医鹕健薄.斘覀儊砼袛噙@些論斷的真值時,我們不能給予明確的真值,即為是與非。在這里,我們給予這些論斷雙重的判斷,人們有理由說并且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把含有這樣的詞語的句子看作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排中律對這種涉及空洞的詞語不起作用,這就是對排中律的一種禁錮和挑戰(zhàn)。
排中律遇到的又一挑戰(zhàn)和恐懼,這是由于詞匯的模糊性而提出來的。語言在使用中發(fā)生變化,人們對它做出一些不必要的區(qū)分是它變得反復無常。例如,什么是多和什么是少,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長什么是短,什么是漂亮和什么是丑,我們沒有一種明確的區(qū)分和論斷,這是在我們日常的語言交流中和使用中根據(jù)我們在日常的生活經歷中所形成的經驗和日常習慣來進行判斷和劃分,至于對這些概念進行真正的區(qū)分和進行準確精煉的論斷,這時我們無可奈何,例如還有一些事例如人們感受到我們沒有必要進行爭論和準確的計算出和劃出,人們頭上有多少根頭發(fā)作為禿子,因此,如果一個句子的真值取決于是否把某個頭發(fā)極少的老者看作是禿頭,那我們就此刻發(fā)現(xiàn),排中律在此種狀況下,不能發(fā)揮任何意義,完全失去了作用,我們只有把這種判斷的真值用兩可行進行表達,這就是排中律遇到的挑戰(zhàn)和威脅。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排中律的運用不是運用于語句之上,而是運用于命題之中,雖然排中律對我們日常的以語言為主的交流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導和規(guī)范作用,對我們進行思維嚴密性和精簡性、準確性的訓練和培養(yǎng)也起到重要作用,對我們進行準確的運用詞語和句子進行思維和交際起到作用,但是排中律在某些情況下去是失去了作用,面對著某種情況卻是無可奈何,如何才能對排中律的運用進行探討,我們必須首先把握排中律失去作用的情形和所受到的威脅挑戰(zhàn),至于排中律如何面對這種挑戰(zhàn)和威脅,我們需進行更遠的探討和追尋。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素質教育 邏輯思維 德育功能 教學實用性
素質教育是近年來我國教育工作重要任務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對學生實行全面教育,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青少年階段是邏輯思維形成的最佳年齡階段,因此,應當注重邏輯在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 邏輯思維訓練功能為素質教育提供保障
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思維能力的訓練。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有助于學生認識和把握思維規(guī)律,提高思維效率,培養(yǎng)正確思維習慣。因此邏輯具有思維教育的功能為素質教育提供了保障。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抽象形式邏輯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需要邏輯思維來引導或糾正青少年的形式邏輯思維及辯證思維,從而更好地去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思維的提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必然成正比,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邏輯思維做支撐。邏輯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幫助在于它為思維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方式、方法及規(guī)律。比如:(1)演繹。在創(chuàng)新方面表現(xiàn)為從我們已知的事物或規(guī)律中去發(fā)現(xiàn)其本身所蘊涵的我們未知的部分。例如:羅素的集合論悖論等就是運用了演繹的邏輯方法發(fā)現(xiàn)的。(2)歸納。它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方法,結論超出前提的一種創(chuàng)新。近現(xiàn)代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及新發(fā)現(xiàn)有許多都運用歸納推理。(3)類比。從一般到一般或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能夠啟發(fā)人的思維,在創(chuàng)新思維中有著舉一反三的作用。例如:魯班發(fā)明了鋸就是利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得以實現(xiàn)的。(4)邏輯中的三大規(guī)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們長期思維活動中約定俗成的,是人類思維的客觀規(guī)律和規(guī)則,任何思維都需遵守它。創(chuàng)新思維是合邏輯的思維,離不開邏輯思維做支撐。
2 邏輯品德教育功能為素質教育提供動力
青少年素質教育也體現(xiàn)在品德教育中。邏輯的品德教育功能并不是為學生提供品德規(guī)范內容,而是以一種外力作用于素質教育中的德育。
在我國,青少年的學校德育內容包括基本文明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等。這些德育的內容都需要青少年有一定的耐心與自控能力去遵守去實行,邏輯則為德育增加了保障。
邏輯能培養(yǎng)人的耐心細致、客觀公正、堅持真理和科學的品質。邏輯培養(yǎng)耐心細致的品質在青少年的德育中尤為重要。邏輯學本身是一門抽象化、形式化、公理化的科學,具有高度的嚴密精確性,學習邏輯本身就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所以它能培養(yǎng)人們的毅力,增強自信心。這對于青少年的耐力、自控能力都有很大擴展,使它們更好地在德育方面得到很好的利用。
3 邏輯知識實用功能對素質教育的提高
青少年學習基礎知識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邏輯在知識層面的實用性體現(xiàn)在各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
3.1 邏輯在知識教學過程中的實用性
各門學科內容依賴于運用詞項、命題、推理等邏輯要素來構建,教學內容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運用演繹、歸納、類比等邏輯推理方式的過程;任何教學理論都要以邏輯為原則;任何教學方法都不外歸為兩類:一類是說明式教學法,指把學科知識或理論在力求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論證講解。教學注重論證知識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二是探究式教學法,教師引導學生親身參與認知的邏輯過程。在“教”的實現(xiàn)過程中都充分利用了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與知識,反過來說,邏輯促進了知識“教”的實現(xiàn),為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了更好的環(huán)境。
3.2 邏輯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工具性
邏輯是各個學科的基礎學科,在各門學科的學習中都能運用到,利用邏輯思維來思考問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解決起來會相對輕松。例如: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數(shù)學證明題就可以借助邏輯證明方法,如,反證法,肯定原命題題設,由否定原命題的結論出發(fā),推出不合理或荒謬的命題來肯定原命題的結論。例:在ABC中∠B=∠C則AB=AC。借助邏輯中的反證法,證明∠B=∠C則AB≠AC不成立,從而證明AB=AC。邏輯知識的運用具有工具性,因此青少年利用邏輯這一工具能夠更好地學習各學科知識。
4 邏輯語言表達功能對素質教育的拓展
邏輯對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推動體現(xiàn)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認知、思維及語言表達方面。邏輯是一門工具學科,是認識客觀事物的輔助工具,引導著學生的認知方向。正確的推理能夠獲得新的認知,有助于青少年正確認知客觀世界。邏輯就是幫助人們自覺遵守思維規(guī)律,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發(fā)現(xiàn)問題。思維內容的表達則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中的概念和語言中的詞、詞組,思維中的簡單判斷、論證與篇章來表現(xiàn),主要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來組合。因此,邏輯作為認識、思維、表達的工具是青少年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保障。
邏輯是基礎學科,對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也是一門基礎教育學科,比如教育邏輯,直接或間接地推動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0.
[2] 萊布尼茲.人類理智新論[M].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