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河的歷史文化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磧口古鎮(zhèn)、汾陽賈家莊
郭娜娜
2015年度導游實景培訓,是為期兩天的磧口古鎮(zhèn)和汾陽賈家莊培訓。是心靈在旅游、在享受。在此特別感謝山西省導游協會和山西省導游管理中心,是他們才我們有這個機會去學習、相識。
這次行程我們從太原發(fā)車,有可親可愛的兩位班長精心的照顧我們。路途中各位導游都進行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和才藝展示,還有帶團經驗。領略到作為一個導游,不要生硬的宣讀導游詞,也不要為了博客人一笑,想破腦子在為了表演一個節(jié)目,要學會幽默,用你的有趣讓客人的旅途更有生趣。讓你的微笑留在客人心中,讓她們一輩子記住愉快的旅游,還有你這個好導游。作為一個好導游你要隨時帶團隨時充滿激情,是甚難,卻是你成功的必須。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成功的導游那是胸中有萬千知識,踏遍千山萬水。
這次培訓的第一站是磧口古鎮(zhèn),有"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水旱碼頭小都匯"之稱,感受磧口的歷史文化、晉商的余韻和黃河的氣勢。磧口的導游是一位讓人覺得非常親近的導游,她用那甜美的聲音,把我們帶進了歷史的長河,大家在這里玩的也非常開心,學到了導游必須要有可親可敬的一面。
第二天的行程是賈家莊,領導給我們精心準備了賈家莊裕和花園酒店,是一個很不錯的四星酒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吃完早餐后,我們進行了挑戰(zhàn)自我的攀巖和團體木鞋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到了要有克服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不懈精神,和集體精神。
關鍵詞:地方高校;鄉(xiāng)土文化課;衡水文化繁榮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最終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267-1
衡水地方高校開設鄉(xiāng)土文化課,對弘揚我們衡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繁榮衡水文化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的重大任務之一,“加快發(fā)展、富民強市”也是我市的發(fā)展目標,衡水高校開設鄉(xiāng)土文化課,對弘揚我們衡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繁榮衡水文化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貼合當前我市扎實推進文化大繁榮的形勢。同時還有助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培養(yǎng)。
1 鄉(xiāng)土文化課的概念以及衡水高校該科課程的缺失
一方水土一方人,鄉(xiāng)土文化,一般是指“人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歷史變遷、社會發(fā)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等”[1]。也就是說,鄉(xiāng)土文化當是指某一較長期固定的自然地域一般也是政治區(qū)域內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包括豐富的內涵,即地域特色,自然、人文景觀,社會歷史變遷,歷史名人,民俗風情,民間文藝等等多方面的內容。這無疑是各個地方的具有特色的瑰寶。
宣傳、了解鄉(xiāng)土文化,無疑對發(fā)展地方特色經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衡水處于燕趙文化腹地,歷史源遠流長,鄉(xiāng)土文化特質典型,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搖籃,傳播發(fā)揚文化的中心,有能力有責任擔當光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以繼往開來,繁榮衡水文化,促進經濟建設。激發(fā)人們熱愛衡水,建設衡水。然而一些璀璨的文化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有些寶貴的文化種類隨著時間的變遷和利益的驅使在逐漸地遺失,損壞。我們衡水作為古冀州腹地,有過許多名震中外的歷史名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勤勞樸實的衡水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獨特的民間藝術。因而雖然衡水建市較晚,但卻歷史悠久,其鄉(xiāng)土文化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衡水高校主要有衡水學院和衡水職業(yè)技術學院兩所,隨著學校的迅速發(fā)展,原來大部分是本地生源,越來越多地招收了外地生源。一些外地學生對衡水歷史文化一無所知者居多,本地學生在升學的巨大壓力下,對此也知之不多。兩校均沒有開設宣傳鄉(xiāng)土文化的相關課程。這使得學生的衡水鄉(xiāng)土文化教育方面產生極大的缺失。
2 開設鄉(xiāng)土文化課的意義
2.1 宣傳衡水地域文化 衡水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衡水鄉(xiāng)土文化豐厚,由于長期以來,衡水人的平原地域環(huán)境,人們比較追求安穩(wěn),相對觀念保守,還有一些偏遠地區(qū)的人比較忽視文化需求,這些因素造成即使一些當地人對自己身處其間的鄉(xiāng)土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一些本地學生在高考制度的指揮棒下很少接觸到鄉(xiāng)土文化知識?,F在外地生源日益增多,他們要在這里生活幾年時間,一些畢業(yè)生甚至選擇服務衡水,我們開設鄉(xiāng)土文化課,無疑會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得的到發(fā)揚光大,讓我們自己知悉我們引以自豪的鄉(xiāng)土文化,也讓更多的外地人員直接間接地了解衡水文化。
2.2 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衡水鄉(xiāng)土文化內蘊豐富,黃河流域是古老文明的搖籃,燕趙文化、三國文化、平原抗戰(zhàn)文化、以及孫犁為代表的現代作家、古樸典雅的當代平原作家群、名家迭出的戲劇藝術,與之相關的名勝古跡,這些都蘊藏著深刻的人文精神,通過學習鄉(xiāng)土文化,使學生深刻了解衡水鄉(xiāng)土文化,提高人文學識修養(yǎng),增強對本鄉(xiāng)本土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使外地學生對衡水產生一種敬佩感和榮譽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懷,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
2.3 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 在學生了解了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特色后,董仲舒、孔穎達、孫犁、荀慧生這些名聞遐邇的古今人物,不能不讓人們贊嘆衡水的人杰地靈,激發(fā)他們熱愛衡水,立志獻身衡水建設。置身于熱愛衡水建設衡水的熱潮,在衡水創(chuàng)建自己的事業(yè),而不是努力向大城市奔跑,為衡水的文化經濟繁榮做出應有貢獻。如,衡水職業(yè)技術學院師生,對傳統(tǒng)黑陶工藝進一步挖掘,利用新的觀念設計創(chuàng)新,產品展出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好評。
2.4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繁榮衡水文化經濟 高校作為文化的集散地,對本地文化呈輻射狀傳播,同時反過來又會對之提純和升華。開掘衡水傳統(tǒng)文化,憑借文化優(yōu)勢,開拓創(chuàng)新,不能因循守舊。建設特色地域文化經濟模式,開創(chuàng)特色經濟產業(yè)。衡水鄉(xiāng)土文化的宣傳研討有益于弘揚衡水歷史文化,大家都來保護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我們的文明,讓衡水文化代代不息,更加繁榮。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對衡水鄉(xiāng)土文化的了解帶動了所在地人們的了解。同時,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鄉(xiāng)土文化,會帶動文化產業(yè)的大發(fā)展。如馳名全國的老白干酒文化,武強年畫,衡水湖……所有這些,都會帶動衡水經濟的發(fā)展。一些學生假期回家,自豪地帶回衡水老白干、武強年畫作品等土特產作為饋贈佳品。一些學生的親友方便的時候慕名來到衡水,泛舟衡水湖。
3 鄉(xiāng)土文化課的開設原則
要堅持三個基本的原則:
3.1 從實際出發(fā) 這涉及到教材使用問題,鄉(xiāng)土文化是有地域特色的,只能編出自己的校本教材,可以借鑒但不能生搬硬套別的同類教材。鄉(xiāng)土文化課要從衡水實際出發(f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編寫教材。
3.2 因材施教 解決生源不同問題,根據不同生源,探究鄉(xiāng)土文化課對他們不同的意義,不同側重點。根據生源特點分層次分批次有側重教學。
3.3 靈活生動 鄉(xiāng)土文化是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文化知識,要利用實地考察、體驗,親身總結分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把教學做到生動有效。
3.4 多方合作 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教學活動或是教學考評都需要多部門合作。
參考文獻
摘要布老虎與我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成為了社會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工具,其不但反映了中國民間文化生活的特征,而且還凝聚著人類社會的文化歷史經驗和價值觀,有效地推動了人類文化的進步和多樣化發(fā)展。
關鍵詞:布老虎 傳統(tǒng)文化 寓意
中圖分類號:K892.3文獻標識碼:A
一 布老虎的傳說
布老虎是一種流傳廣泛的玩具,時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布老虎之所以廣泛流傳,經久不衰,源于很多個美妙的傳說,我們選其一說明:相傳,在上古時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間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繁衍人類,二人就各自去尋找配偶。因遍尋無人,便以滾磨為媒。女媧羞于見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與其兄成婚,使華夏民族衍續(xù)下來。由此看來,布老虎不僅僅是一般普通意義上的裝飾品、吉祥物和玩具,從其發(fā)祥和傳承的過程,都反映了炎黃子孫對人祖伏羲、女媧的懷念與敬仰,是早期人類文化精神的象征。
布老虎發(fā)展到現在,得以更好的發(fā)展和傳承,2009年2月9日-23日元宵節(jié)期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中國教育部等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以及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次大展引起了大批中外民間美術專家和普通市民的強烈興趣,在北京掀起了關注民間藝術及其傳統(tǒng)技藝的熱潮。在集中展示的全國上百項傳統(tǒng)技藝當中,由山西選送的民間布老虎手工藝品,讓人駐足留連,愛不釋手,其品類的豐富多樣、色彩的鮮艷美麗,儼然展覽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 布老虎登上國家名片,成為中國民間美術標志性形象
作為中國虎年的1998年,出自山西的民間布老虎被登印在當年的生肖郵票上發(fā)行全國。登時,布老虎開始受到社會的追捧,一度成為中國民間美術標志性形象。而布老虎文化也隨著商業(yè)開發(fā)從民間走向都市,為更廣大的民眾所認識、接受。在這次中國非物質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上,幾十個不同品種、大小不一的布老虎被人們爭相挑選,其場面十分壯觀。從一般意義上說,這當然與人們長期以來對“虎”的認知不無關系。
《說文》曰:“虎,山獸之君也?!薄讹L俗通》曰:“虎為陽物,百獸之長也?!被⒌耐?、有力為人所歆羨,故而常被用來象征、比喻人事諸相。古來此類詞令甚多,且都為人所喜聞樂見。如用“虎頭虎腦”形容娃娃壯實;用“虎子”、“虎士”、“虎將”喻有出息的好漢;“虎娃”、“虎妞”是小孩昵稱;“虎戲”則為仿生健身術;“虎符”象征兵權;而“藏龍臥虎”、“虎踞龍盤”喻人才濟濟、群體威嚴等等,都與人的力量、品格有關?!叭藗兞w慕虎的力量,故而模擬虎形以虎命名,討個吉利。圍繞虎,舍惡描善的精神現象滲透在文學、民俗學、倫理學以及美學中。正因為這樣,我們今天才能從關于虎的美術形象中,感受到民族多彩的生活面貌?!?/p>
在布老虎身上,濃縮了諸多人們熟知的文化寓意,并且普及到全國各地,尤其是農村,遂成為中國民間美術標志性形象,尤其被選上生肖郵票發(fā)行,更加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不過,如果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角度,從文化價值上來審視的話,則還要對民間布老虎所蘊含的傳統(tǒng)民俗、歷史文化元素下一番研究、剖析的功夫。
三 山西布老虎的民俗寓意和歷史文化內涵
我國遠古時代,各民族有著各自的既是神、又是動物的圖騰崇拜和神話傳說。地處黃河流域是以天黿、蜥蜴、蛇、龍為圖騰的華夏始祖黃帝部族活動的搖籃。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由于黃帝族的由西向東的發(fā)展,在長期戰(zhàn)爭中,隨著民族的大統(tǒng)一、大融合,形成多種圖騰和神話傳說的混合。引述一段這樣的文字,與我們要說的布老虎有什么關系呢?要知道民間布老虎就誕生并廣泛流傳在這片遠古先民生息繁衍的、黃河流域古老的土地上,并以民間最常見的手工藝方式,世世代代傳承著本土的文化信息,與“遠古時代”的“圖騰和神話傳說”遙相呼應,生生不息,歷久不衰。
展覽會上,在各式各樣、大小不等的布老虎中,有一種造型極為獨特:除了昂首翹尾、趴腿吐舌、吹胡子瞪眼的通常表現外,離奇的是虎鼻子作成了蛇形,蛇頭與虎嘴相接處縫著紅、綠、藍三色球。蛇身兩側繡著兩條黃色的魚,蛇尾則從虎頭上高高地翹起,尾端懸掛著彩線三色球?;⒈忱C著蜈蚣,虎足上裝飾著云勾子,而虎的翹尾上懸掛著彩線蜘蛛,與蛇尾三色球前后呼應,色彩艷麗,又有動感,造型奇特而美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在展覽現場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不能孤立地看民間手工藝作品,要聯系其出產地和流行地域的歷史、民俗、考古及民藝綜合來看,它這樣造型,不是隨便好玩,而是有意為之?!?/p>
在靳之林教授的啟發(fā)下查對文獻,并對生產地、傳承人考察求證,我們了解到:這種布老虎承載著很多遠古圖騰文化的符號信息?;?、蜘蛛、蜈蚣等是作為太陽崇拜的炎帝部族的圖騰;而龜、蛇、魚、蛙等,則是黃河流域黃帝部族的圖騰。用魚、蛇作為虎的鼻子居于虎面的中心位置,正是象征著黃帝部族對炎帝部族的征服與融合。蛇口虎嘴的彩線三色球是兔子,古文有“兔,吐子也”之說,象征著炎黃部族的繁衍和生息。蛇尾上懸三色球是“蛇盤兔”文化的藝術表達,“‘蛇盤兔’則反映了圖騰蛇對繁衍的子孫的保護撫育意象?!边@也是當地廣泛流行“蛇盤兔,必定富”舊式婚俗文化的一個集中反映。而耐人尋味的是出產并流行這種布老虎的山西離侯、長治、定襄一帶,恰恰就是遠古時期炎黃部族生息活動的交匯地段。難怪有專家學者講,民間藝術是打開遠古文化之謎的一把鑰匙。因此,這種布老虎與現代開發(fā)的純裝飾性的布老虎不同,它是黃河流域農業(yè)民族千年傳承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而熊羆貔貅等,則是遠古北方的部落民族,表達的是黃帝、炎帝、蚩尤等部族之間征戰(zhàn)、融合的歷史傳說。把傳說表現于民間藝術,就往往是遠古圖騰符號“有意為之”的聚合。這種布老虎就承載有這樣的文化特征。
作為民間手工藝品,布老虎往往擬人化造型,昂首翹尾,吹胡子瞪眼,憨態(tài)可掬。但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tài),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的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布老虎藝術本身,而是具有極為豐富的美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的中華民族本源文化和心理素質、感情氣質的凝聚結晶。
四 不斷傳承審美價值和創(chuàng)造價值,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民間布老虎歷經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聚結著人類的智慧和精神,不但可以激發(fā)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而且還能積累創(chuàng)造智慧和靈感。讓一代又一代人傳承這種“點石成金”的精神智慧。
眾所周知,但凡是民族的東西,都能促成藝術家的成長和誕生,他們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海洋里,吸收著民族學、民俗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各類豐富的文化素材,在自己的領域里建功立業(yè),不能不說這是民間文化的功勞。而民間布老虎這一獨特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民間布老虎的各種玩具,采用很多原色造型的模式,彰顯碰撞中業(yè)已形成的張力感,人類心理知性的夸張、質樸、簡練、夸張等因素暴露無遺,濃縮著人類感知心理的精華。而像貴州黃平的泥哨龍,它將有史以來,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物“龍”的形象做了精心雕琢描繪,使人們對炎黃子孫作為龍的傳人有了新的感受。
從這些精湛的技藝里,我們不但能欣賞到民間布老虎的風格特點、制作工藝技巧,也能了解各地獨特的風俗民情、百科常識。民間布老虎的表現形式各異,飛禽走獸、神話人物、器物圖形類俱比比皆是,這些同時也成為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源泉與靈感來源。無論是從取材上,還是從風格上,都反映了勞動者從原始文化中繼承而來的“萬物有靈”、“生命追求”的理念和修養(yǎng)心性的文人傳統(tǒng)。千變萬化的取材,妙趣橫生的造型,巍然大氣的神韻,寓意吉祥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令人神往的藝術價值和精神氣質,體現出人類豐富的智慧,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和傳承的名片。
大凡藝術品,都兼具認知性和情感性學習的功能。民間布老虎作為一種藝術品,同樣可以將智育與美育結合起來,培養(yǎng)欣賞者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既是一種批判性學習,也是一種知識再沉淀。民間布老虎各個工藝的細節(jié)涵蓋的文化知識豐富,內容廣泛,除了能滿足現代創(chuàng)意藝術教育對于原創(chuàng)藝術、民間手工藝術等傳承下來的接近人類本身藝術的精神追求與心理要求外,還有助于鑒賞者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綜合與分析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保持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傳承認知。民間布老虎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情境,使我們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也感悟到民間純樸的智慧,并積累起相當的審美感覺經驗和文化感受。它將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源遠流長的人文營養(yǎng)和現代社會文化心理匯集交融,從創(chuàng)意源和創(chuàng)意機制兩方面促進創(chuàng)意美術教育發(fā)展,而且還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轉化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幫助實現和促進實踐者心理的良性發(fā)展。
五 拉動傳統(tǒng)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的文化內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有其歷史的和社會、國際、國內的背景,是回應歷史發(fā)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建設現代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是每個民族對人類文化的豐富和貢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多數情況下,既是昨天的實錄、今天的現實,同時也是明天的預示。從根本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應該是對創(chuàng)造、享有和傳承該文化遺產的人的保護。同時,對這一遺產的切實有效的保護,也特別依賴于創(chuàng)造、享有和傳承這一遺產的群體。促進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才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可喜的是,當前政府的重視,民間的熱情,學界與商界的參與,傳統(tǒng)民藝融入現代生活已漸成現實。山西布老虎也已形成生產性保護方式,在山西長治建有“錦繡坊”、“錦繡人家”等,集中民間手藝人進行經營性生產。一件件以布老虎為代表的鄉(xiāng)情濃郁的民間吉祥物被開發(fā)出來,載著華夏文化的厚重風習和東方情致,流傳于社會,并走向世界。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說:“傳統(tǒng)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tǒng)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們進入龍應臺所期待的那種境界,傳統(tǒng)就活在我們中間了。我們每個人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者必成為涵蘊傳統(tǒng)味道的現代人。由此,我們必須看到,像布老虎這種產生于農業(yè)文明至今仍然鮮活在現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技藝,可以幫助人們恢復對傳統(tǒng)的記憶。但重建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和想象力非常重要。沒有緣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重建傳統(tǒng)不過是一句空話。因而,我們建設現代化是不能不向傳統(tǒng)尋求資源的。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內需。
在北京舉辦的這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期間,集中展示的上百項如布老虎一樣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制作、使用、藝術性和傳承諸方面達到的最高成就,既是我們反思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如何生存與發(fā)展的契機,也是我們高度關注、傳承傳統(tǒng)、珍視傳統(tǒng)的契機。希望借這一契機,以布老虎為代表的民間手工技藝及其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全社會的珍視。
展覽雖然結束了,但這個展覽上以布老虎為代表的民間藝術的現狀,給人最強烈的影響應該是信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喚起的保護、傳承意識的信心;在當世文化領域進行學術探究、融合創(chuàng)新的信心;促使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走向未來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廉曉春:《美在民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
[2]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編:《中國民間美術研究》,貴州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
[3] 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版。
[4] 何茲全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
從《詩經》中的商人詩歌,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漢代梁園作家群的辭賦,再到宋代應天府文人群的經濟文章.以及明清時期歸德府家族文人群的理學與詩文,豫東商丘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及特色性也不能說不突出。但在長期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中,這些地域文學(文化)知識卻不受重視,結果可想而知——必然造成大學生相關知識的缺乏,進而導致疏離甚至排斥、貶低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土地。很多文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說起石延年、張方平、呂坤、沈鯉、宋犖等商丘古代作家,往往茫然不知,即便從《桃花扇》了解到商丘有個才子侯方域,但具體生平、創(chuàng)作情況卻不甚了了。很多學生來商丘后往往滿懷神往地游覽古城景區(qū),卻敗興歸來,因為他們感興趣的不是古城的城墻、街道,不是污染的南湖水,也不是八關齋中一塊塊冰涼的石碑,而是城墻下所蘊藏的文化.是從宋國、梁苑、睢陽到應天府、歸德府的歷史淵源,是從老莊道家到梁苑辭賦的瑰麗想像,是從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到“古城家”的忠肝義膽,但目前情況下不必說古城居民,即便是景點的工作人員、導游,因不具備深厚的鄉(xiāng)土知識、地域文學(文化)知識儲備,對很多古城文化知識不知其然,更不要說知其所以然了。改變這一現狀.宣傳商丘地方文化,必須從挖掘商丘地方文獻資源人手。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商丘和母校的文化情感。培養(yǎng)本籍學生的鄉(xiāng)土自豪感,進而宣傳和傳承商丘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商丘地方文獻看似范圍狹窄,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它時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時而展現的滿目瘡痍,時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風流.時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無論是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無論是嬉笑怒罵,還是嗚咽悲鳴,都真切地展現了文人們的心靈圖景和時代烙印。要想了解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圖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獻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學人為了追述商丘久遠的歷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認為就是現在的商丘;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發(fā)源地,把閼伯和契視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說成是旅游,進而得出商丘是中國旅游的發(fā)源地。顯然,這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時期的歸德府家族文人群與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可以說是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長期以來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即便有些關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其原因就是對商丘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不夠,造成視野不廣、“文獻無征”。這與地域文學傳統(tǒng)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協調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地域文學(文化)知識,能夠發(fā)揮文學(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獻中有著豐富的文學與文化圖景。比如,張巡、許遠的忠貞之情與睢陽保衛(wèi)戰(zhàn)的激昂慷慨,明末呂坤、沈鯉的憂國憂民與鯁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東林黨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詮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用世精神,這些與愛國精神培育、中國夢的詮釋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整理地方文獻、充實古代商丘地域文學
文化知識的探索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相適應的地方文獻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著作者著眼。即凡鄉(xiāng)人著作,不論其內容是否涉及鄉(xiāng)土史地,不論其為經史子集,均屬于地方文獻之列;另一大部分從著作內容著眼,即內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舊志、史載、詩文、疏奏、家譜(以及碑版、題刻等雖不以書籍形式傳流者)等等,均為地方文獻之類。”Ⅲ位于黃淮海平原的豫東商丘,地域文化資源豐厚,歷史上雖然經歷多次黃河水患,一些文化遺跡塵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獻仍十分豐富。從本校圖書館地方文獻部目前收集的情況來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譜、金石拓片、古舊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記載者共計680人,著作近2000余種。存世者約600余種:家譜已有350余部1800余冊;金石拓片共計5大系列、11類、1430余種,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魯蘇皖交界區(qū)(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隸屬于商丘)漢畫像石拓片、商丘地區(qū)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國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漢金文集萃》《漢畫像磚拓片》、《秦漢瓦當》、《歷代銅鏡》、秦漢磚銘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國及西漢梁國的各種文獻、出土簡牘、漢代陵墓、漢畫像石研究資料較為豐富,約2000余種、3500余冊。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為商丘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獻,完成《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宋犖研究》、《沈鯉集輯?!?、《商丘古代文人著述總目提要》等書稿多部。同時,指導學生研習商丘地方文化,多次為學生宣講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
目前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冊,主要是按歷史順序的方式排列知識點,朝代之內按文體、作家(群)等結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識點往往很難與地域文化因素結合。近二十年來,地域文化研究的勃興。相繼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學史、歷史著作,這為進一步開拓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這一大潮影響之下,有關商丘地域文學、歷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學研究》、《商丘文學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繼出版,為人們進行地方文學(文化)教學提供了較系統(tǒng)的參考資料。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必須注意把握度。中國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yè)必修課,目的是讓學生較系統(tǒng)地學習我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輪廓和基本知識,課堂教學時須把握這一主線,保證“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任務的完成,地域文學知識則只能作為其中的點綴和補充。比如,《商頌》是《詩經》教學較少關注的部分,就可以結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鳥》、《長發(fā)》諸詩,將商丘與商族、商人、商文化的關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學的形成探討中。“給予漢初文學發(fā)展以巨大推動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劉武”『21。在劉武身邊形成的梁園辭賦作家群是漢賦發(fā)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體,在講授漢賦時,不妨將梁園的興廢、梁園文學意象的形成與影響以及芒碭山梁王墓群等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對漢梁文學與文化的感悟和認知。而在學習《桃花扇》時,不妨將介紹侯方域與雪苑社、明清時期商丘的家族文學等結合起來。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靈活的穿插和補充.使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與身邊的地域文學緊密結合.以顯示出古代文學的可親可近。另外,還可以開設古代文學的專題選修課,專門系統(tǒng)地介紹商丘地域文學,如《明清歸德府望族與文學研究》課,分為歸德府地域文學傳統(tǒng)、明清歸德府望族文學群體的形成機制與特點、明清歸德府家族性書塾書院與文社、園林宅邸與明清歸德家族文學、商丘侯氏家族文學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學研究等六講,以家族文化為切入點,綜合政治、文學、文化與地域的多重關系。
(二)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與實踐教學結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豐富的商丘地方文獻.雖然已經引起廣大學者和地方政府的興趣和重視.但時至今日,無論是廣大學者還是地方政府部門.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仍然沒有系統(tǒng)、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我們現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稱的。改變這一尷尬境地的有效途徑就是全面、系統(tǒng)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獻,無論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還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寫、記載商丘人情風物的作品.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集中體現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統(tǒng)資料.是我們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礎文獻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將地方文學知識嵌入教學中,而且應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引入課堂,優(yōu)化實踐教學。首先,帶動學生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商丘師范學院生源主要來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區(qū)為多,這就為開展商丘地方文獻調查提供了便利條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靈活安排,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這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內容可以是與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家族家譜編纂、收藏情況,也可以是商丘地區(qū)寺廟建筑保存狀況及廟會資料,甚至學生身邊的碑刻文獻資料、家族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調查、收集的地方文獻形式。筆者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就曾發(fā)動學生對商丘市區(qū)重要歷史文化景點如八關齋、商丘古城、火神臺、燧皇陵、張巡祠等,開展碑刻文獻資料的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和整理,不僅使學生對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還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以碑刻文獻為題還獲得了學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的資助。其次.組織學生進行校勘古籍和地方文獻數字化的實踐訓練。作為地方院校,商丘師范學院的古籍收藏相對較少,學生學習生活中很少能見到或者觸摸到古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不僅以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講解,更應當引入實踐訓練,將整理古籍與教學及學生實踐學習相結合,這樣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強教師教學與科研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古籍文獻的句讀、標點等方面的訓練。筆者在地域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相繼獲批“宋犖研究”、“沈鯉集輯?!钡榷囗椛缈苹蚬偶眄椖浚谘芯窟^程中吸收部分學生參與進來,以課題帶動讀書,又以讀書帶動畢業(yè)論文的撰寫。教學過程中靈活地處理期中考試、作業(yè)與古代文學的日常學習.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為期中考試或者日常作業(yè)內容,學生不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還運用了古典文獻、古代漢語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這一點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術型人才的培養(yǎng)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學校每年暑假進行的“三下鄉(xiāng)”活動、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或者成立興趣小組,教師選擇若干個商丘古代文學課題,指導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學的研究工作.以此帶動和激發(fā)學生的科研熱情,這不僅是學術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大膽嘗試和有益實踐,也將為學生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將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結合
在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講授,應該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帶領學生作實地考察,在實地再現文學作品的場景,力圖實現古代文學作品的“可觸性”。比如講授孔子《論語》,可帶領學生參觀夏邑孔子還鄉(xiāng)祠:講授莊子散文,可帶領學生考察莊子墓;講授漢賦,可帶領學生參觀清泠池、平臺以及芒碭山梁孝王墓;講授杜甫的《遣懷》與韓愈的《張中丞傳后序》,可帶領學生參觀商丘古城,慨想漢唐時睢陽城的繁華與安史之亂慘烈背后睢陽城的破壞;講授范仲淹詩文,可帶領學生參觀應天書院;學習《桃花扇》,可以參觀壯悔堂、香君墓。等等。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廣闊的社會中,結合所學知識,與文物遺跡、名勝古跡接觸,在實地考察中夯實書本知識,這也是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結語
關鍵詞:媒體英語背景知識先驗圖式塊式詞匯文化盲點
隨著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國際交流的日益廣泛,中國媒體的對外宣傳也在不斷地加強。隨之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媒體英語,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報刊雜志以及中央電視臺第九英語頻道和四頻道的英文節(jié)目,從不同方面宣傳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民族風情等,展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領域的成就。中國媒體英語在加強對外宣傳、促進世界了解中國的同時,也為中國的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本文擬從語言教學的角度探討中國媒體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及其教學效益。
一、中國媒體英語的特征
首先,中國媒體英語除報道國際新聞、海外風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國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秀麗河山、歷史遺產等。而且不同的媒體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國的政治、經濟政策和發(fā)展動態(tài)為主;“ChianToday”則以中國民族風情、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熱點、中國商情、語言教學、高教與就業(yè)為主,面向中國數百萬高校學生。以中國社會為背景的媒體英語,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較強的‘中國文化’特色。媒體英語的專欄性特征也同樣反映在中國的英文報刊雜志中。同國外期刊一樣。定期發(fā)行與社會的發(fā)展同步,及時反映變化的社會,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各媒體以相對固定的欄目從不同的社會視角追蹤報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這樣,其語言風格、詞匯選擇的傾向性也就相對一致,即某一語域的詞匯出現頻率就比較高,有利于語言詞匯的認知與鞏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觀類的欄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國的黃山、武夷山、長江兩岸旅游、黃河文化巡游、絲綢之路風情、美麗的熱帶雨林西雙版納、道教名勝武當山等。這里不僅可以同現描述山河壯麗、秀美的語言詞匯,而且具有許多反映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底蘊的‘特有’語言表達,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國媒體英語與漢語媒體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協調性。由于中國媒體英語的目的在于對外宣傳中國,因此其內容與漢語媒體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經濟、外交事務、國際形勢等領域,英漢媒體以不同的語言形式,傳播同樣內容的事實信息。最后,現代電子技術的應用,融聲像為一體,更富有真實性和形象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英語頻道和國際頻道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形象、生動、真實地傳播和宣傳發(fā)展中的中國,向世界展示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同時也為現代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聲像資料。
二、媒體英語與英語教學
中國媒體英語以中國社會文化為背景,符合閱讀過程中的“圖式理論”。背景知識是閱瀆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個人已有的整體知識以及有關某一專題的專有知識,即各種經驗的學習與積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題所必需的專門知識。先驗圖式論認為,語篇是為瀆者或聽者提供一個引導,只是他應如何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或理解意義。只有當讀者把自己已有的“經驗圖式”與語篇提供的語言文字信息聯系起來,理解才能實現。這種背景知識以特定結構儲存在大腦中,構成相互聯系的“先驗圖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先驗圖式與閱讀語篇越吻合,閱讀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則越難。而中國媒體英語與中國瀆者的先驗圖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這不僅取決于它們生長于這個社會,而且漢語媒體不斷強化了他們的各種知識圖式。因此,中國媒體英語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和預測性。
由于學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識,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閱讀目的語文化的語篇,往往存在“文化盲點”。學習者在交際的過程當中,其交際內容往往具有中國文化的淵源,目的語表達潛意識中就需要一個轉換的過程。在此轉換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文化或語言上的沖突”。這不僅形成理解上的障礙,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再者,如果語篇主題瀆者不感興趣,那么就很難實現教學目的。而中國媒體英語則消除了這種語言“文化盲點”,便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而且,在語言的應用過程當中,避免了“潛意識”翻譯的過程。媒體英語廣泛的題材范圍,都與學習者關注的“熱門話題”相關,符合讀者交際“動機”的需要,易于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媒體英語專欄性的編排,符合語義關聯的語言特征。語言詞匯的“語域”理論和“板塊式”結構認為,同一語域的詞匯傾向于出現在同一主題的語篇中。現代語言學家利用電腦數據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英語的語言交際并不是僅僅通過單詞或固定短語的使用來實現的,而自然話語中的90%是由處于兩者之間的半固定“板塊”結構來實現的。語言學家Becker認為:“我們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從大腦的詞匯庫中調出那些“預制”(prefabricated)短語,經過細微的加工,就可組合成比較符合語法的句子,并使它們變成流利的語言來填充我們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語言的記憶與儲存和輸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單個的詞為單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塊’結構才是人類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倍襟w英語的“主題塊式”專欄結構,不僅有利于“塊式”語言詞匯的學習和記憶,而且有利于“塊式”詞匯的調用和激活。
三、媒體英語教學思路與實踐
中國媒體英語獨特社會背景特征和目的語風格,符合現代語言學習的認知理論及教學需求。這一點在我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得到充分的證實。傳統(tǒng)的教學以目的語語言材料為主,從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國社會的媒體英語。當然我們并不否認目的語教學,而重要的是探討如何充分利用中國媒體英語解決教學中一些困擾學習者的“文化盲點”和“交際轉換”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益。
媒體英語教學應以“主題”和“時事焦點”閱讀為主,這是由學生的背景知識來決定的。在當今信息社會,媒體傳播形式日益多樣化,信息的重復和出現頻率不斷提高。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選擇強化了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他們從不同的渠道了解社會信息,增強背景知識圖式。以此為依據選擇學生關注的媒體英語資料,即增加了可瀆性,又符合學生了解社會的需要。同時在語言學習的渴望中,交際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習興趣得以培養(yǎng),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主題教學應“追蹤事實焦點”,以課堂閱瀆和課外學習相結合。要求學生課下從不同的媒體,結合課堂教學,大量閱瀆同一主題的語篇.掌握反映主題的不同角度和觀點。按主題分類收集相關詞匯,做到主題與表達的統(tǒng)一。如“人大”與“政協”兩會“熱點”;暑假前的“旅游專線”閱瀆;畢業(yè)在即的“就業(yè)報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