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習化學的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提問技巧
提問是一門藝術,常常是一節(jié)課的藝術性的起始。由問起講,由講而問,步步深入,把學生引進一個十分迷人的思考天地。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更要運用提問的技巧,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于簡淺處深入。現(xiàn)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就化學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談幾點體會。
一、了解學生心理,注意問題的新穎性
中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種力求了解、掌握新知識、渴望認識世界、不斷追求真理的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意識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恰到好處地擺出一些新穎性的富于思考的問題,誘導學生開動思維機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如:講溶液導電性時,可提出:“通過物理課的學習知道,因為金屬中含有自由移動的電子,所以能導電,那么溶液是否也可以導電?若能導電,溶液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呢?”這樣的問題很容易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逐步揭示化學的奧秘。
二、把握教學進程,捕捉提問的最佳時機
所謂提問的最佳時機,就是使學生的新舊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在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之時,教師必須捕捉這個最佳時機提出問題,使學生處于“受激發(fā)狀態(tài)”,產(chǎn)生欲罷不休的心理,從而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如講鹽的水解時,首先回顧酸溶液pH小于7,堿溶液pH大于7。那么Na2CO3,NaCl,NH4Cl這三種鹽溶液的pH為多少呢?大部分同學分析認為一定等于7。教師做演示實驗,但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感到驚疑:同樣是鹽溶液,為什么酸堿性不一樣?此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三、熟知教材,注意問題的難易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經(jīng)過思考后可以解決的問題。如講電解原理時,做完電解CuCl2溶液的實驗后就籠統(tǒng)提出:“為什么通電時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水不分解?”或提出:“溶液中的Cu2+得到電子后生成什么?”其效果肯定不好。因前者太難,背離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暫時阻斷了教學進程,后者則太易,近似于現(xiàn)有水平。這樣的提問就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不能使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轉變?yōu)闈撛谒?。若老師對此內容認真分析,依次提出下列問題:“通電前,CuCl2溶液里有哪些離子?其運動情況如何?通電后,溶液中離子的運動情況有什么變化?兩電極表面上的不同離子哪個易放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綜合兩極的電極反應,總的反應是什么?”在師生互動、思考討論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地,就不難解決電解CuCl2溶液的有關問題了,從而很好地掌握電解的基本原理。
四、顧及整體、維護信心、及時評價,提高學生答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要先提出問題,后回答,利于全體學生都能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切忌先叫學生,后提問題。提出一個問題,要停頓片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這片刻時間里,教師還要捕捉學生對問題的反應信息,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有把握回答這個問題;嘴巴微張,身體前傾,眼睛睜得較大,頭抬得較高,則表明該學生愿意試一試;而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老師的視線,則他可能對問題理解不深,一時難以作答。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反應,確定提問的對象。尤其是高級水平的認識問題,在提問前應有短暫停頓,并舒緩地、仔細地提問,且隨后要有較長時間的停頓。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作出評價。評價時一定要使答案明確,不可模糊。同時,評價時宜先肯定優(yōu)點,后指出錯誤。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也要適當?shù)亟o予鼓勵。千萬不可說:“你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還上個什么學!”因為這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適當?shù)墓膭钅茉鰪妼W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總之,通過提問使客觀矛盾轉變?yōu)閷W生自身的思維矛盾,將設疑、激疑、解疑融為一體,使學生“不知不覺”接受新的化學知識。課堂上適時、適度、有效的提問,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化學教師,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探索,就會不斷提高提問的藝術,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特點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賀湘善,吳俊明.化學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例如:課堂演示實驗失敗或出現(xiàn)異常,學生突然發(fā)問超出所學的范疇或出現(xiàn)其它令教師尷尬的事情等,這些偶然性事情的發(fā)生,使教師難以按教案設計的步驟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教師在具備其它各種能力和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fā)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機智作為教師的一種能力,目前在高師院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上還沒有足夠的重視,造成學生在教育實習或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深感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樣才能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以及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機應變呢?
一、應用信息反饋原理調整教學。
化學教學系統(tǒng)與其它任何系統(tǒng)一樣,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能實現(xiàn)調控?;瘜W課堂教學是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是否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需要課堂上隨時了解教學現(xiàn)狀,找出現(xiàn)狀與達到目的之間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jù)。這就必須應用反饋信息原理作為主要手段,以便經(jīng)常取得反饋信息,對課堂教學系統(tǒng)做到有效控制,保證教學過程處于最隹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如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節(jié)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盡快提供反饋信息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注意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信息流處于最隹傳輸狀態(tài),獲得最優(yōu)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偶發(fā)事件,使原來設計方案中信息的傳輸程序受到?jīng)_擊、干擾甚至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jù)當時的反饋信息果斷地采取隨機控制的辦法,改變、調整信息的傳輸程序或信息傳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不受影響。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系統(tǒng)。
化學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是化學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對不同層次的化學教學系統(tǒng),規(guī)劃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并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學行為的“藍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熟練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教師只有對教材的高度稔熟,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shù),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卡殼了,怎么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2)要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儲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動向。
(3)要充分備課。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里活現(xiàn)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裝著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過程。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后該怎樣歸納等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4)對演示實驗有充分的準備。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所演示實驗的目的要求、儀器裝置、所用試劑、溶液濃度、實驗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準確無誤,并從實驗效果的直觀性強、實驗簡易快捷以及確保實驗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預備實驗。
(5)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爸R就是力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知識面,具有廣泛的知識,才能對學生進行解惑,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問題。
三、掌握化學課堂教學的應變技巧。
課堂教學能否做到隨機應變,常常是判斷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能做到這一點,除了前面提到的兩個方面外,還必須要求教師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對課堂教學能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恰當?shù)奶幚矸椒ā;瘜W課堂教學中偶然性的產(chǎn)生因素較多,教學失控的原因復雜,但一般出現(xiàn)較多的情況有以下幾點:
(1)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高,疑難問題教學處理不好,課堂教學陷入被動。
(2)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低,教學過程激發(fā)不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陷入“純化”狀態(tài)。
(3)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個別學生的回答和發(fā)問或遠離主題,或龍頭馬尾,不著邊際。
(4)對實驗探索不足或設備條件不具備,導致課堂演示實驗失敗。
(5)學生求異思維活躍,提出許多超越知識體系范疇或教學進度的問題。
如何對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偶發(fā)事件進行隨機調控,下面筆者就化學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偶發(fā)事件提出幾種應變技巧。
繞道迂回,調節(jié)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效能時,應及時調節(jié)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繞道迂回,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于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jié)難度,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的。
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xiàn)的事情與教學聯(lián)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于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xiàn)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么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制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沉悶的課堂氣氛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但過于喧嘩的課堂又難以使學生冷靜思考,及時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及時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tài)。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實驗設計更具有突發(fā)性,儀器安裝更具有審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將思考問題的設計帶有連續(xù)性、階梯性、跳躍性;教學語言的選擇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懸念的巧設和思維路徑的變異等都是創(chuàng)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當機立斷,對癥下藥。當學生的發(fā)問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據(jù)要求必須做出明確回答時,應當機立斷,給予果斷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復,以避免因猶豫不決而帶來的課堂混亂和學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對關鍵之處學生答非所問時,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fā)現(xiàn)問題癥結,采取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教學;化學;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082-02
初中化學課是學生第一次所接觸到的一門新的自然基礎科學,由于學生初次學習這門學科,首先要求掌握一定的、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勢必會對學習效果、成績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動作用。
―、巧用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的化學和化工工藝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成就,英國自然科學家李約瑟寫的《中國自然科學技術史》中也說:化學起源于中國的煉丹術。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煤、石油及天然氣這三種能源的國家,我們的祖先最遲在西漢(公元前200年左右)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煤及其可燃性。我國發(fā)現(xiàn)石油比歐美早1600余年。北魏時代我國石油產(chǎn)區(qū)玉門一帶的勞動人民用這種“燃之極明”、“如凝膏,與膏無異”的石油涂于牛皮上,以達到潤澤皮革和防水的目的。將石油用于軍事,始于南北朝,用石油制油墨是我國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發(fā)明的。世界上第一口石油豎井是由中國人于明朝正德16年首先打出來的,時間比北美和歐洲早300多年,深度也是歐美望塵莫及的,達1000多米,歐美最初的油井只有幾十米而已。天然氣是石油的共生物,我國人民很早就利用天然氣煮鹽,這方面最早的可靠記載見于《華陽國志》,這比美國1668年開始利用天然氣早了1800年。
二、勤思考、多比較、抓準聯(lián)系和區(qū)別
1.在基本概念、理論方面的應用。在學習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概念時,以學生“吃饅頭”的經(jīng)歷舉例講解。小麥磨成面粉(物理變化)―面粉加水做成饅頭(物理變化)―饅頭入籠加熱蒸熟(化學變化)―熟饅頭用嘴嚼咬(物理變化)―嚼咬后地熟饅頭入胃消化吸收后成大便(化學變化),通過這個貼身例子讓學生親身感受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只是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化學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不再是原來的物質。
在學習CO具有還原性的實驗時,學生可以歸納找聯(lián)系,很自然的將H2、C的還原性實驗結合起來,找出之間的異同,經(jīng)過分析綜合整理之后,找出之間的共性和特性,形成比較牢固的知識結構。在學習甲烷氣體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時,可以通過聯(lián)想將以前學過的O2、H2、CO2、CO這幾種氣體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分析。又如在學習復分解反應時,可將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類型列舉出來?;戏磻狝+BC,分解反應CA+B,置換反應A+BCBA+C,復分解反應AB+CDAD+CB,這樣可以有效地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實質。
2.在化學計算方面的應用。歸納溶解度的計算及溶液質量分數(shù)的計算,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列出關系式則會更加明晰:
溶解度=×100克(飽和溶液)
百分比濃度=×100%(不一定飽和)
3.在實驗方面的應用??闪斜肀容^H2、CO、CO2、O2、CH3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如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
三、牢記要點
1.在學習概念、理論方面的應用。在元素概念的掌握中,教師可通過列舉諸多原子的結構,準確把握元素種類只由質子數(shù)起主導作用的核心。又如溶解度的概念理解,用同樣的方法掌握關鍵性的四個因素,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就輕松多了。
2.在計算實驗方面的應用。課本第九單元中有關溶液質量分數(shù)的計算,溶液稀釋問題,這類題的解法關鍵之處是要正確地理解公式,公式掌握了,無論計算形式如何變化,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轉化后再用公式來計算或可以根據(jù)公式的變形來靈活計算。在實驗方面如氫氣還原氧化銅,關于氫氣正確的操作方法可總結為“通―加熱―撤―?!薄?/p>
四、善總結、準確找出規(guī)律
把學習過的知識,根據(jù)自己的掌握,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把知識的關鍵和精華記述出來,再就是把自己的疑問記下來寫成心得體會,再從中間找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
1.總結知識間的結構關系。如有關CO的化學性質,學生可以觸類旁通的將O2、H2、CO2的化學性質綜合起來。又如課本第六單元可以總結出與C有關的物質及性質。
2.對比總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采取對比的方法是很起作用的,可以通過對比達到“弄清本質、防止混淆”。如硫酸與氫氧化鈉兩者的化學性質比較。
3.整體總結。在完成一章或一單元就要進行整體總結,把局部總結的知識進行橫向聯(lián)系,分析對比找出集體聯(lián)系。如第八章可總結為:①金屬活動順序表及其應用(金屬與酸、鹽的反應條件);②酸堿鹽的溶解性表及其應用(復分解反應的發(fā)生條件)。
五、復習注重知識的反饋
高考生即將走上考場,面對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大考,到了這個時候,過去學習成績如何、復習工作準備如何已不再是重點;對考生而言,最關鍵的是如何在考場上穩(wěn)定發(fā)揮,考出應有的水平。除了調整心態(tài)、穩(wěn)定情緒外,在考試過程中運用一些小技巧也很關鍵。高考理綜考試中化學這門課考試有什么技巧呢?
一、按要求規(guī)范答題
按要求規(guī)范答題是得高分的關鍵所在。按要求,答題時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因為掃描后試卷模糊易失分;一定要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答題,因為超出范圍會在掃描時被切掉。認真答題,仔細檢查,防止在答題過程中出現(xiàn)錯字、別字、漏字或寫錯字母,更不要出現(xiàn)漏答題目或答錯了題目位置等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現(xiàn)象。
二、字跡要工整,書寫要整齊,回答要有技巧
高考改卷,對于可給可不給的分,一般的處理原則是盡可能地給分。每個評卷老師都有誤差分內的拍板權,要想拿到誤差分,就必須讓評卷老師滿意,因為加起來就是好幾分,所以應當予以重視。實踐證明,要多得分,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卷面要整潔,字跡要工整,層次要清楚。如果書寫模糊,字跡潦草,涂了又改,改了又涂,就會造成難以辨認,不能給分或不能給全分。如果答案內容比較多,就一定要條理清楚。
2.概念要準確,敘述要簡明,能簡則簡,能少則少,始終抓住要點,讓閱卷老師找到得分點。不要認為答案越多越好,在試卷答題卡上密密麻麻寫了好多,這樣閱卷時就找不到得分點,特別是文字表述性的填空題,更要注意這點。
3.能答則答,不能答也要寫點內容。比如選擇題有實在不會做的,交卷時一定要涂上一個答案,而且這個答案的填涂要相信第一感覺,或許那就是上天賜給某生的6分;填空題更要依題目的內容填一些答案,答案或許就在原題中。特別是一些信息題,它的特征就是“起點高落點低”。比如有一些題目要求寫實驗目的或探究目的,這些答案的中心點肯定在原題目中,絕不能把這樣的題目空留著。
三、化學復習中時刻要注意細節(jié)性的問題
化學是一門知識點特別細碎的學科,時常強調,讓學生做題時一定要注意細節(jié)性的問題,比如:在題目的問題中,通常出現(xiàn)如下詞語:由強到弱或由弱到強;正確或者錯誤;大與??;強與弱;能與否;要填的是名稱還是化學符號;分子式,結構式還是結構簡式;是化學方程式還是離子方程式等,一定要仔細看。即使題目會做,由于不注意上述詞語,也有可能造成人為失分。
一些物理量和單位也不能馬虎。比如物質的量濃度(mol/L),摩爾質量(g/mol),溶解度(g)。有單位的要寫單位,沒有單位的就不要寫。如“溶解度”單位是克,卻不寫出,“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無單位,卻加上“g”或“mol/L”。摩爾質量有單位(g.mol/L)卻不寫單位,失分。還要看準相對原子質量,比如Cu是63.5還是64,應按卷首提供的用。質量分數(shù)、物質的量濃度互換時的體積易錯要注意。有些方程式用“=”,可有些是“可逆符號”;是“+Q”還是“-Q”;沉淀與氣體符號記得要寫;電荷與價標要分清;寫電子式時“[ ]”還是不用“[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特殊的反應條件等都是不容忽視的。
注意不能寫錯別字,如脂與酯、銨與氨、坩與甘、蘸與粘、藍與蘭、褪與退、溶與熔、戊與戌、催與崔、苯與笨、飽和與飽合,等等。不能用俗語,用語要專業(yè):如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不能說是打開開關、將氣體通入盛溴水的洗氣瓶不能說是通進,酸遇石蕊變紅色(酸使石蕊呈紅色)等。用語嚴謹:如pH試紙不能說濕潤,其他試紙均要寫濕潤。三對共用電子對要豎寫。離子濃度要用C( )表示。
要防止原電池正負極不清,電解池、電鍍池陰陽極不清等,或許粗心電極反應式寫反了。書寫電極反應式時還要注意電解質溶液的酸堿性,注意輸入和輸出物質的箭頭指向,觀察化合價變化確定正負極或是陰陽極。求氣體的“體積分數(shù)”還是“質量分數(shù)”要看清楚。求“轉化率”還是“百分含量”不能混淆不清。兩種不同體積不同濃度同種溶液混合,總體積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題目情景和要求。
描述實驗現(xiàn)象要全面、有序,與實驗目的相聯(lián)系,全方位觀察。氣體溶解度與固體溶解度表示方法、計算方法不能混為一談。計算題中往往出現(xiàn)“將樣品分為兩等份”(或“從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樣品中的有關的量”,你卻只求了每份中的有關量。
有機結構簡式中原子間的聯(lián)結方式要表達正確,不要寫錯位。結構簡式有多種,但是碳碳鍵、官能團不要簡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順序不要亂寫,硝基、氨基寫時注意碳要連接在N原子上。
四、時刻記住做選擇題時運用排除法
乍看某些選擇題有時會無從下手,但仔細看看,或許有一個選項肯定不是我們要選的答案,那么剩余的三個任選一個就有33.33%的正確率。當然,排除掉兩個更好,就有50%的正確率。剩余的三個或兩個答案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找出思路的話就不要浪費時間,交卷時填涂還是相信第一感覺涂一個,絕不能空著交卷。
五、解答無機化工流程題時看個似懂非懂就可以
語文靠的是積累,上課多跟老師的思路走,課后做題也要學習老師的方法。因為老師在教學方面有多年的積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面對各種題型有解題的“捷徑”,這些都是應該學習和總結的。
數(shù)學:解題思維是關鍵
上課時要多理清老師講的每道題的思維,不理解的多問為什么,才能掌握一類題的解題方法。課后做題重在精,對同類題不必重復??荚嚂r要提高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時間和準確率,時間應控制在40—50分鐘。
英語:平時多刷題
平時要學好語法固定搭配,多背一些美文,培養(yǎng)語感,這樣對寫作和完形填空非常有利;英語一定要多做題,身邊很多學霸刷猿題庫。
物理:用好物理教材
物理要學好,就要提前了解了教材內容,才會知道重點、有的放矢。課后多刷題,平時有意訓練計算準確率,盡力做到當堂內容當堂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