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說明文的教學重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簡筆畫;象形文字;情境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需要對已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更好地適應時展趨勢。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階段,將簡筆畫教學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還能將抽象的語言直觀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簡筆畫在漢語拼音及識字教學中的運用
1.拼音發(fā)音與簡筆畫
當小學生剛開始接觸課堂學習時,對一些漢字認識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就需要教師結合簡筆畫的特點,對小學生進行拼音發(fā)音與簡筆畫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漢字的拼音,例如,在進行小學一年級語文S版第一單元《漢語拼音》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幾個漢語拼音字母的簡筆畫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進行觀看,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漢語拼音的掌握,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結合象形文字識字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階段,教師要對文字的起源進行分析,告知小學生可以通過象形文字聯(lián)想的方法來進行漢字的記憶。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簡筆畫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В瑥亩箤W生能夠獨自結合象形文字來進行漢字的學習和記憶。例如,在語文S版一年級第五單元《形象的漢字》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課文中的山和雨圖片借助幻燈片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加強學生對文字的認識和掌握。
二、簡筆畫在課文重點、難點教學中的運用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是通過教師講、學生讀的方式對課堂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教學,但是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而借助簡筆畫教學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部分課文章節(jié)涉及的知識比較生僻,大部分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入簡筆畫教學,將難點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例如,在教學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教師可以從最初的“外洞”發(fā)展到“孔隙”然后到“內洞”,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課堂的重點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簡筆畫在古詩與說明文中的運用
1.情境、意境與背誦
小學生對外界事物比較好奇,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以更好的教法吸引學會的注意力。在進行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簡筆畫的教學方式將古詩的情景內容描繪出來,從而更好地表達古詩的形象美,提高古詩的渲染力,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體會到古詩詞的巨大魅力,提升自身的古文化素養(yǎng)。例如,在進行語文S版二年級第二單元《朝發(fā)白帝城》一詩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借助簡筆畫的形式將古詩發(fā)生的主要背景、時間和所要表達的內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他們對作者內心思想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2.說明文難點的理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階段,其主要思想就是借助一定的方式將說明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啟發(fā)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說明文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通過說明文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但是在說明文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點,此時就可以借助簡筆畫的方式將相關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以便學生對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理念有所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進行《趙州橋》一文的教W時,教師可以借助簡筆畫的形式將趙州橋進行直觀的描繪,從而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并使他們掌握一些方法以更好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簡筆畫在寓言故事和童話教學中的運用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寓言故事和童話內容占據(jù)了一定的比例,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寓言故事和童話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對《水滴石穿》一文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通過簡筆畫的形式描述一滴水是如何日積月累地滴在石頭上,然后將石頭滴出一個洞,從而告訴學生任何事情只要長期堅持,就可以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趨勢,教師可以將簡筆畫應用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提高小學生的思維水平。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設計出與教學大綱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簡筆畫,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一、重視課文的導讀提示
課文的導讀提示是編者對全文主要教學目標的概括,也可以看作是對課文脈絡的梳理。筆者認為,教師要想運用導讀提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布置預習時善用
在布置預習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借助導讀提示,通讀全文,解決導讀提示中的幾個問題,然后寫一寫自己的見解。在布置預習任務時,筆者經(jīng)常對學生說:“只要你們解決了導讀提示中的問題,對課文就理解了一半。你們寫出自己的見解,然后在課堂中與教師的講解對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導讀提示中的問題就是教師講解的重點。”所以,學生按照筆者的引導去預習,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有效地建立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總結課文時善用
在課文講解結束時,筆者經(jīng)常引導學生利用導讀提示中的幾個問題來總結全文,與預習時的見解進行對比,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重視課后習題
課后習題是課文主要教學目標的問題化體現(xiàn)。一般來講,編者會從課文內容的把握、關鍵詞句的理解掌握、表達方法的遷移運用、課文的拓展等方面來設計課后習題。因此,根據(jù)編者的設計意圖,教師必須遵循這一思路,恰當?shù)乩谜n后習題來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建議,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備課時
在備課時,教師要把課后習題作為突破課文理解的主要教學目標,并把它們有機地融入教學設計中。
2.總結課文時
課后習題是從各個知識點、各個教學維度對課文進行梳理和總結的,教師可以利用它來總結課文,從而強化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度。
3.布置復習時
在布置復習練習時,筆者的通常做法是:不要求學生復習課文,但要求學生根據(jù)課后習題自主復習。因為復習課后習題,相當于對課文進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地復習。
三、重視課文導入設計
一個好的課文導入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強烈興趣。但是,要做好導入設計,并非易事。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是這樣進行導入設計的:
1.根據(jù)課文的類型進行導入設計
課文的類型風格不同,決定了導入設計也應不同。如說明文偏重于理性,所以在導入設計時,教師也應偏重實觀性。以教學說明文《鯨》為例,教師可以借助鯨的掛圖作為導入,讓學生對鯨產(chǎn)生直觀的感受;如在教學寫人物的課文時,教師可以人物的生平事跡作為導入,營造“未見其人,先聞其事”的神秘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期待;如在教學事理性課文時,教師可以反映事理的小故事作為導入,以引起學生的深思;如在教學優(yōu)美語句的課文時,教師可以以辨析句子為關鍵,進行導入設計。
2.導入要適度
過于拖沓的導入,會消磨殆盡學生剛剛喚起的學習期待,所以教師一定要控制好導入的時間,一般五分鐘以內即可,在剛剛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時就及時停止,能促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4.
[2]姚秉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4.
[3]嚴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4]孫慶春.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個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5]李昊.竇桂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特質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6]李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1).
[7]陸小平.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1).
[8]蘭臻.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海峽科學,2009,(4).
[9]黃育民.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5).
[10]澤旺布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3,(7).
【關鍵詞】重視預習教給方法提高能力
新課標提出“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睆娬{小學的語文教學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因為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老師在其中只能起到進行指導、引導、輔導、誘導的作用。閱讀教學中可分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即課前預習、課中指導、課后拓展。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練習閱讀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所以,教師要重視預習,加強預習的指導對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來說不失為一個良策。課前的預習,亦即在老師講課之前,學生獨立地自學新課內容,做到初步了解新課內容、通過查閱資料和思考后理解課文,并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工作的過程。
作為教師應根據(jù)各年級學生思維能力的特點,緊扣課文主題,簡要地提出幾道思考題,這不但能減少學生預習的盲目性,提高閱讀效率,而且便于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不同的對象預習的要求應不同
不同年級閱讀要求逐步提高,因此預習的要求也要遵循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
如:字詞要求不同。
第一學段(1——2年級)1.通讀課文1-2遍,在生字、生詞下面標上記號,用波浪線劃出好詞好句。2.把難寫的生字在書上描紅,在稿紙上也寫幾遍。然后選幾個字擴詞。3.再讀課文,標出課文中的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查字典,把新詞的意思寫下來。哪些詞你以前就會?用兩三個新詞造句。
第三學段(5——6年段)1.生字中,哪個字最難寫?劃出課文的新詞。先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字典對照。把新詞意思寫在課本上。能寫出它們的反義詞或近義詞嗎?會用這些詞語造句嗎?
又如:思考題要求也不同。
第一學段(1——2年級)
1、拿起鉛筆,坐端正,通讀課文。給文章的小節(jié)標上序號。在書上用問號劃出生字、生詞等疑難的地方,用"~~~"劃出自己比較喜歡的詞語或句子。
第三學段(5——6年段)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文章按什么順序寫的?線索是什么?可以分幾部分?每個部分講什么?
2、哪一段是重點段?它主要講什么?與其它段有什么聯(lián)系?
3、哪一段印象最深?它主要講什么?發(fā)現(xiàn)了好詞句了嗎?好在哪里?對它作個簡單的批注。
4、文章用到了哪些寫作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5、閱讀時,你產(chǎn)生了哪幾個問題?現(xiàn)在還有什么問題?
二、不同的課文預習的要求應不同。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文體等豐富且形式多樣,教師指導預習也絕不能一刀切。還應根據(jù)教材特點提出其它更廣泛的要求。
從教材的特點出發(fā),講求“廣度”。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學到名著、長篇小說節(jié)選類的課文,如《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窮人》、《草船借箭》……應該把了解時代背景作為明確的預習要求,還可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學作品,即契訶夫的作品、《安徒生童話》、《三國演義》……;學習古詩,可指點學生了解詩人生平,讀一讀詩人的其它名篇,或是溫故已經(jīng)積累的作品。除了查閱資料了解詩句大意,還可讓學生畫出詩的意境;學習描寫景物的文章,(如:《頤和園》、《望廬山瀑布》),可讓學生搜集圖片或有關的文字資料;教學說明文時,可讓學生搜集圖片或有關的文字資料,如:教學〈鯨〉一課時,預習的內容是:收集有關鯨的圖片、文字資料(可通過上網(wǎng)、看書等方式)做手抄報,并進行小組交流評比。
三、不同的預習要求預習的方法應不同
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可以根據(jù)單元導讀和預習指示,結合教材,教給學生各種預習的方法,有效地指導預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自我閱讀的良好習慣。
1、閱讀“導讀”。在進行每一單元的教學前,首先要讓學生認真閱讀“導讀”部分,使學生對教材有一個總體的印象,明確單元訓練重點。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還要讓其反復閱讀“導讀”,以便加深理解。
2、按讀、思、圈、畫的學習方法進行預習。指導學生在認真閱讀“預習提示”文字的基礎上通讀課文,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標記。比如:文中的生字連詞可以用"--"標出;容易寫錯的字用""標記;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可用“”標明,并認真思考,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意;遇到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用“——”畫出,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yǎng)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3、給課文加批注。不少課文的“預習”中有這樣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如有感想就在旁邊簡單寫一寫?!币虼耍梢灾笇W生在讀的過程中畫出課文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學會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培養(yǎng)思維能力。此外,在課文中遇到“中心句”、“過渡句”、“總結句”、“修辭句”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當?shù)呐ⅲ務勛约旱睦斫?、體會。
4、帶著問題讀書?!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導學帶著問題讀書,能啟迪思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邦A習”中經(jīng)常提出: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指導他們注意隨手畫出文中的生字詞,把課文讀通順,而后整體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預習是一種自學活動,預習能培養(yǎng)自學能力,它包括復習舊教材、獨立閱讀新教材、動手完成預習提綱、查閱工具書等等。這些學習能力,光靠上課是"聽"不出來的。在舊知識不斷更新,新知識層出不窮的當今世界,這種自學能力無疑是一筆終身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根據(jù)學情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教給學生各種預習的方法,有效地指導預習。扎扎實實地提高他們的閱讀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書》(人教版)
一、走進文本,情感閱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材文本大多文質兼美,作者將深厚的情感流溢于筆端,凝聚于字里行間。教師要用豐富的語言去撥動孩子的心靈, 注意啟發(fā)學生的感覺,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 與作者心心相印。同時, 教師要善于把課文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 再把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學生, 讓學生感染、體驗到這些情感。在此基礎上, 再把學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對象之中。有了這些感受, 學生朗讀時才能表真情、達真意,教師無需在重音、停頓、語調等朗讀技巧上作過多的指導, 只需作情感上的暗示, 促使學生與作者和文中人物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 就能收到較好的閱讀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悟語言的形象感、情味感、分寸感、暢通感和節(jié)奏感。
例如, 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 應該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我們的學生走進那不曾有的小鹿與弟弟惋惜的內心世界, 來引起心靈上的觸動, 引發(fā)學生真實又深刻的內心感悟? 教師可以從重點句:“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說: '這玫瑰你白栽了, 一朵花都沒看著'” 入手, 提出問題: 鹿弟弟為什么而惋惜? 僅僅只是因為一朵花都沒看到而惋惜嗎? 更令人惋惜的是什么? 建議學生再讀讀一、二、三自然段, 用心去讀, 感受一下: 嫩綠的葉子上、花骨朵兒上曾經(jīng)留著些小鹿的什么? 在學生反復朗讀之后, 再讓學生談談感受到了什么? 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在濃濃的情感體驗中, 孩子們隨著小鹿兄弟心情的變化而變化: 快樂-欣喜-期盼-無奈-失望-惋惜,教材的情感自然留存于學生心中。而后學生聽到玫瑰給大伙兒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兄弟倆不但覺得玫瑰沒有白栽, 而且大家的快樂也給他倆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真是“贈人玫瑰, 手留余香?!?讀之情、情之讀, 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感自然、真切地融進了孩子們的心靈!
二、質疑釋疑,激活閱讀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疑,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樂于思考,樂于發(fā)問質疑。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釋疑,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促進主動探究、激活思維的作用。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尋疑、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動力。那么,學生在何處質疑呢?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例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文中寫道:“他挖了8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36 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睂W習過程中,學生提問:“為什么不直接寫他挖了36 個小時?”“課文寫父親在廢墟中不斷挖掘救兒子,為什么在這兒要描寫他的外貌呢?”等等。我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的能力。
三、品讀感悟,穿透閱讀
漢語言的“意合性” 決定了語文學習要用心去感悟,去穿透語言, 領悟文字背后的意蘊。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師要引導他們在讀中感悟, 在想象中感悟。在學生目視、口誦、心惟的同時, 教師要善于借助想象調動起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言積累, 還原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使文中的人“活脫”、事“活現(xiàn)”、物“活化”, 進而把書本的語言變成鮮活的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體驗, 進而與文本中隱含的情感相碰撞, 產(chǎn)生智慧火花, 不斷地充實閱讀文本所獲得的體驗, 促使閱讀主體體驗的積淀、發(fā)展與升華。朗讀的過程是打開孩子們思維情感的有效途徑! 在讀中質疑, 讀中解疑, 體會到收獲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清澈的湖水》時,“ 湖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 使小潔同學緊緊攥著面包紙不丟? ”請孩子們讀讀找出的句子。有個孩子讀: “湖水像一面鏡子, 映出了藍天、白云, 還有變幻的山巒。她覺得自己像在天上飛, 又像在水里游?!?課件出示句子后, 我再請孩子們自己讀讀: 你能從這個大鏡子里看到什么? 馬上有孩子抓住課文的意思來體會, “我看到了湖里有藍天、白云、變幻的山巒。” 我相機提示: “好! 除了這些, 你們還能看到什么? 聯(lián)系上下文、插圖, 展開想象的翅膀?!贝丝蹋⒆觽兾乃既缛?從文中找出了多處句子,如“看, 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這邊的山石像一只……” 這些山石還會像什么呢?此時, 想象的翅膀與言語訓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孩子們有的說: “這些山石有的像貓捉老鼠, 有的像狐假虎威, 有的像獅子上山?!?有的說: “這邊的山石像一把張開的剪刀, 那邊的山石像一位睡美人?!?有的說:“ 這里的山石像駱駝, 那里的山石像牛羊?!?有的說:“這里的山石很多, 像河馬, 像恐龍, 像烏龜, 像猴子,像大象, 真像大型動物園!” “除了山石, 你還能看見什么?” 在我的“窮追不舍” 下, 孩子們盡情地馳騁著自己的想象。
四、創(chuàng)設情境,多向閱讀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何?”閱讀教學姹紫嫣紅、春意盎然,教師要引領著孩子步入“園林”,讓孩子去感受、揣摩、體驗、感悟,與課文對話,與作者交流。教學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自主體驗,相互交流,歸納遷移。在學習中,應強調學生自主的感悟與體驗,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在場景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感悟和體驗,獲取新的知識,培養(yǎng)情感,激發(fā)能力。如教學說明文《新型玻璃》時,我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情境:用“××玻璃的自述”的形式,讓學生假想自己就是一種新型的玻璃,介紹自己的特點和作用;召開“新型玻璃推銷會”,學生可以是“推銷員”推廣新產(chǎn)品,也可以是“記者”、“廠長”、“經(jīng)理”、“玻璃經(jīng)銷商”、“顧客”了解新產(chǎn)品;舉辦“新型玻璃設計大賽”,開發(fā)新產(chǎn)品,學生暢談自己的發(fā)明,提出標新立異的獨特見解:“我設計的是噪音轉化玻璃……”“我的攝像玻璃兼有防盜、攝像等多種功能……”“我設計的是自動清潔玻璃……”高招迭出,創(chuàng)意飛揚!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氛圍中,盡情地表現(xiàn)著,能動地活動著,此時的課堂已不僅是雙向的互動形式,而是多向的交流、集體的互動。
五、讀寫點破,還原閱讀
閱讀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與生活中走幾個來回的過程,在這個來回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語言的魅力,體會作者字詞句的表達技巧,學習協(xié)作,體會文章蘊涵的感情、情趣等。實行讀寫點破是閱讀教學中,打通語言文字與生活通道的最有效、最根本、最關鍵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運用語言來鞏固學習的成果。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在習作中運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