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爱a久久片,无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视,中文字幕欧美一区,爽妇网国产精品,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午夜一级在线,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手机播放

    <del id="eyo20"><dfn id="eyo20"></dfn></del>
  • <small id="eyo20"><abbr id="eyo20"></abbr></small>
      <strike id="eyo20"><samp id="eyo20"></samp></strike>
    •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際合作辦學;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引 言

      近年來國際合作辦學發(fā)展迅速,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也加入了中外合作辦學的行列。這就要求當前的英語教學既要有實用性,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背景,不了解文化而單純學習詞匯,語法,這種英語學習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會嚴重阻礙學生的深入學習和提高。因此,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滲透文化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培養(yǎng)出大量能夠熟練應用英語的職業(yè)技術人才。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國際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方法如下:

      一、中西方文化對比法

      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對比,學生才能夠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能夠從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異同,從而形成一種英語學習的文化敏感性。

      以筆者教學所用的英國Macmillan出版社的IELTS Foundation這本教材為例,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年英語后,為強化學生英語學習并為那些要繼續(xù)出國深造的同學做準備的,因此在教學中更應格外關注文化導入。在第一單元”Studying Abroad”中,講解時,就可以對比IELTS和 HSK兩種考試。IELTS即雅思考試,此項考試是為申請赴英語國家留學、移民的非英語國家學生而設,用來評定考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雅思考試包括四個部分,即聽力、閱讀、寫作和口語,考試時間共2小時45分鐘。雅思考試滿分為9分。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是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考試內容有聽力,閱讀,寫作等。通過對比,學生一方面擴展了知識面,另一方面更加有助于他們對雅思考試的認識,而不再感覺這個考試特別高深且神秘。

      IELTS Foundation這本教材的第一單元中,還有一處介紹了文化沖擊,其中有行為準則的部分,在這里就要用到文化對比法來給學生解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英國人通常很準時,在商務和學術領域準時很重要。講座會議和商務會面要準時參加。但是社交生活就更復雜一些。安排晚上八點見面看電影意味著八點到,但是假如應邀八點到朋友家就餐,那么你就可以八點十分左右到,但是不得晚于八點二十。如果應邀晚八點參加學生晚會,九點半之前到就行。而中國人,習慣早到,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文化之間的差別,加深記憶。

      二、多媒體融合法

      國際合作辦學的生源一般都是高考分數(shù)比較低,并且學習習慣、方法以及英語基礎都比較差的學生,多數(shù)同學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在文化導入時,要考慮到上課的趣味性以及教法的多樣性。在課上使用多媒體,播放影音文件,如電影片段、錄音、圖片、視頻,可以比較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一些英美文化的風土人情。

      三、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鼓勵學生多動手,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英語課的文化導入也可以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shù)陌才艑嵺`教學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IELTS Foundation這本教材的第五單元”A career or a job”, 講完招聘廣告的基本格式后,可以組織學生自己編寫英文招聘廣告,然后進行點評,也可以準備些小禮物獎勵優(yōu)秀的,這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同時也帶動英語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課后補充法

      英語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每個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也比較少,單靠課堂教學來進行文化因素導入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后時間,教師通過合理分配任務,布置作業(yè)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的課后學習。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學生多數(shù)學習能力不強,學習主動性差,這就需要教師要合理引導。

      除此之外,課后還有很多好的教學補充方法。教師可以推薦經典電影或者熱播美劇給學生看,如比較符合學生年齡段的尼基塔、吸血鬼日記等。另外,開展口語角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如中西方文化沖突,這些都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結 語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文化交流,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文化的交際。因此,脫離了文化的英語教學,而只去摳語法、詞匯、篇章理解,是勢必不能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較強語言應用能力的高職人才的。這也背離了國際合作辦學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授學生理解語言深層次的文化知識、歷史背景上。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避免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障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的英語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職業(yè)技術人才。(作者單位:長春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范玲玲,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3,P98-100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說文·牛部》,禮儀,尊卑,孝道

       

      《說文》作為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漢字音義的字書,其“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1],蘊含著豐富地古代歷史文化信息,堪稱中國上古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對這些信息的挖掘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樣有助于加深對《說文》價值的認識。下面我們就以許慎《說文·牛部》之45字為例,略探其中所蘊含的部分文化意蘊。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上古社會更是有一整套嚴格的倫理道德、禮儀制度。禮儀制度體現(xiàn)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古人倍加推崇:《禮記·冠義》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2]《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3]

      許慎在編訂《說文》字序時,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嚴格依照中國古代倫理道德及禮儀思想依次排列,《說文·牛部》亦不例外:

      一、雄尊雌卑(男尊女卑)思想。作為父系社會的延續(xù),中國古代社會充斥著嚴格的男尊女卑等級思想,孔子曾云:“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4]等。作為男尊女卑思想的投射和推廣禮儀,古人對待動物自然也形成了雄尊雌卑的思想。許慎在“牛”部字的排列順序上也嚴格遵循這種思想:《說文·牛部》與雌雄性別相關的字有(“犗”字亦與牛之性別相關,但情況不同,下別有論):牡、犅、特、牝,它們在 “牛”部依次為第二、三、四、五字。我們先列出許慎對這幾個字的解釋: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段玉裁注:“特本訓牡”);牝,畜母也。以上幾字,牡為畜父,當然是雄性;犅、特二字,根據許慎的的解釋以及段注亦可知其與雄性相關,牝為畜母,顯然是指雌性。牡、犅、特、牝幾字,許慎嚴格按照先雄性再雌性的順序排列,其雄尊雌卑之思想明矣!

      二、尊老愛幼思想。長尊幼卑、尊老愛幼歷來為中華民族之美德,《孟子·梁惠王章句》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孟子·告子下》亦云:“敬老慈幼,無忘賓旅。”[5] “孔融讓梨”,懂得尊老愛幼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同樣,作為長尊幼卑、尊老愛幼思想的投射和推廣,許慎在《說文·牛部》的字序編排上亦遵循了這一思想?!墩f文·牛部》許慎按照尊老愛幼之思想前后排列及解釋的字為: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牝,畜母也;犢,牛子也;,二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許慎先牡、犅、特(三字皆可解釋為“畜父”)、牝(畜母),后犢、、犙、牭(皆為子輩),先父母后子輩,其尊老之思想明矣!先“(二歲)”再“犙(三歲)”后“牭(四歲)”,先小后大,其愛幼之思想明矣!

      三、封建“孝道”思想。“孝道”歷來被奉為中國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要指導思想,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就有專門導人行孝道之書《孝經》傳世,后來更是被儒家奉為“十三經”之一。作為中國封建倫理道德基礎之基礎,古人把“孝”看做是做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俗語云:“百善孝為先。”《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禮儀,教之所由生也。”[6]而不孝則被視為萬惡之最,《孝經》載孔子之語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6]古人之“孝道”內涵豐富、冗雜,若背離孝道就會遭人唾棄。許慎之《說文》亦沿革了這一思想。上文提到,“犗”字本體現(xiàn)了牛之性別,但我們當時未論?!墩f文》:“犗,騬牛也。”即被閹割過的公牛。“犗”與雄性相關,許慎卻將它列于“牝”字之后,為何?《孝經》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6]司馬遷《報任安書》云:“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7]故“犗”,刑余之牛,雖為雄性,已屬“不孝”,“無所比數(shù)”,不得與其它表示雄性之字“比數(shù)”,只能列于“牝”后。

      參考文獻

      [1]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戴圣.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

      [3]左丘明.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1.

      [4]列子.列子[M].長沙:岳麓書社,2001.

      [5]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鄭玄注.孝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是中國禮儀文化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因為它既是對死者的羊重與悼念,也是對于生者的一種慰藉.而我們除了要對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了解的背后,還要更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為這種法律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根。而這種尋根溯源無論是時歷史還是未來,都是一種應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喪葬儀式的過程和具體的禮儀要求,在回顧古代喪葬儀式的前提下,對于喪葬禮儀背后的法律文化進行剖析。從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們真正所要探尋的價值目標。

      1引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觀,他們把養(yǎng)生與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視送死的程度超過了養(yǎng)生。因為有時只要是活著就好,無關質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相應的人們對于徹底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后一次儀式—喪葬儀式就有了較為繁瑣的規(guī)定。當然,這些喪葬儀式的背后,也深深隱藏著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

      2中國傳統(tǒng)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

      本人長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對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的了解主要是針對于北方。通過本人親身的經驗以及查閱一些資料,中國傳統(tǒng)喪葬儀式的主要過程有:

      小鹼:為尸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于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xiàn)稱為尸僵的四肢僵硬現(xiàn)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tǒng)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guī)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lián)、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豐。

      停靈:即將尸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于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鹼: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人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zhí)“引魂播”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fā)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xié)助。

      燒七: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tǒng),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jié)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以上這些是具體的程序,但是從這些程序中的一些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一些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

      3喪葬儀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 1懊孟追遠的儒家孝道觀

      孝道觀念是中國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千年以來,中國人無論貴賤貧富,都深深地受到這種禮教的熏陶和影響。儒家孝道觀十分重視死,把送死看成是盡孝的主要標志之一。《中庸》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缎⒔洝防锩嬲f;“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優(yōu),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論語》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的孝道觀在宗教觀上表現(xiàn)為尊祖,在倫理觀上表現(xiàn)為孝祖,在喪葬觀上表現(xiàn)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遲時說: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倫語為政》)。當?shù)茏釉孜艺J為三年之喪太久時,孔子批評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貿》)。在喪葬上,孔子雖然不主張厚葬,主張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導的孝道觀,客觀上對后世的厚葬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論訓》曰: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斷氣之前,要由其近親屬親自為其凈身整容,穿上壽衣;在葬禮上,死者的晚輩要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無論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斷了人;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掃墓等活動。

      “孝”是一種血緣倫理觀念。先秦儒家認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德本性在喪禮中的外顯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說的:“本謂心也……孝子親喪,痛由心發(fā),故啼號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還其孝性之本心也?!比寮野研⒌缽拇税妒澜邕\用到了彼岸世界,喪葬儀式作為孝道在彼岸世界運用的載體,維系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

      3. 2禮制下的宗法等級觀念

      傳統(tǒng)等級觀念脫胎于奴隸社會,完善于封建社會,反映等級制度,并為思想家所論證、為法律所強化,因而成為一種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國古代歷來重視以“禮”為基礎的宗法等級觀念。儒家學說不僅強調外在儀禮的種種規(guī)則,而且更為重視其表現(xiàn)的思想和觀念,并且把他們上升到了社會秩序的層次,強調等級觀念。這一點也深深地表現(xiàn)在了喪葬儀式中。其中在喪服上就很有講究。按照《儀禮·喪服》的規(guī)定,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紹麻五種,從表面上看,守喪是一個純血緣親情問題,其實五個不同的等級都表現(xiàn)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差異,是等級觀念的體現(xiàn)。比如,喪葬禮儀中反映出男女社會地位的等級差異,據《儀禮·喪服》中記載,兒子給父親服斬衰,為母親只服齊衰,若父親已去世,服齊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為丈夫服斬衰三年,丈夫則只為妻子服齊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別。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西漢時代對各種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墳丘的高低大小有較明確的禮制規(guī)定,墳丘禮制趨于完備。

      孔子所謂的“禮”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區(qū)分貴賤等級,維護社會秩序,是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國古代的國家是在戰(zhàn)爭中氏族族長權力的不斷擴大而建立起來的,是一只家國一體的國家制度。相應的國家的各個機構和權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緣關系決定的,所以封建統(tǒng)治者正式通過“孝”來維系宗法血緣的紐帶,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為鞏固“家天下”的統(tǒng)治而服務。

      3. 3以“和”為墓礎的法律文化觀念

      《論語》上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在喪葬禮儀中也體現(xiàn)出“和”的文化價值觀念主要表現(xiàn)在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諧。喪事的處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行為,它往往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行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中,葬禮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間各種儀式中最為隆重,也最為鋪張講究的儀式,喪事不是由幾個人單獨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員的參與,甚至是旁人的幫忙。葬禮是公開性的活動,也是一次社會聚合的機會,通過葬事的處理達到家庭的和諧,家族內的相互了解和和睦,達到了鄰里之間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達到了對子孫后代的教育。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孝 孝慈 孝道 孝道文化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視孝,將其看作為“百行之先”。孝是做兒女的義務,其根本要求是敬,即對父母發(fā)自內心地敬愛和依戀,表現(xiàn)于外就是溫和、愉悅、恭敬的態(tài)度,盡心盡力的侍奉.力求給父母帶來更多的幸福、歡樂以至榮耀。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孝子之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豐L記·祭儀》)“人之孝行,根于誠篤。雖繁文末節(jié)不至.亦可動天地,感鬼神?!?袁采:《袁樂世范》卷一《睦親》)孝慈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中十分重要的規(guī)范,在所有的傳統(tǒng)德目和規(guī)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儒家視孝慈為仁、義的根本,“人倫之公理”,許多思想家和歷代統(tǒng)治者也把它當做維護倫理關系和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把孝慈與“忠君”、“愛國”相聯(lián)系,以孝慈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fā)點,使孝慈這種調節(jié)親子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擴展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成為社會教化的基本內容。

      一、“孝”產生的原因及其社會基礎

      孝的觀念產生于原始氏族社會末期,即由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時期。由于私有制的產生,并為男性家長所支配,子女可以直接從先人那里繼承財產,為了表達對家長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長便產生了孝的觀念。孝最早是作為家庭倫理規(guī)范出現(xiàn)的,它的功能是調節(jié)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當初并無社會規(guī)范的意義。遠在西周社會,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已見著于文字?!渡袝ぞ普a》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薄稜栄拧め層枴酚小吧聘改笧樾ⅰ钡恼f法,意思都是敬愛、奉養(yǎng)父母。

      孝的觀念的產生基于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兩個最根本的事實。第一,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的存在,構成了中國占代社會人際關系的“天然”形式?;谘壎a生的“親親”關系,這是人類古老的感情,氏族社會就是依靠它來維系的;在西周奴隸制社會,體現(xiàn)為自周天子至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金字塔形式,經過春秋戰(zhàn)國的變革,在秦以后的封建制社會.則體現(xiàn)為以家庭為單位的橫向的網絡形式。第二,作為社會存在基礎的自然經濟的高度分散與作為國家整體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高度集中,是中國古代的社會基本結構。個體家庭經濟的形成,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家庭中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出現(xiàn),使得氏族社會里撫養(yǎng)老人是全體氏族成員的事,子女對父母無特殊的責任和義務。奴求社會出現(xiàn)了個體家庭后,夫妻及其子女構成一個獨立的經濟單位,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并有要求子女奉養(yǎng)的權利,子女則負有照顧父母的義務。與此相聯(lián)系,作為家長的父母享有絕對權威,有權支配子女,子女則有尊敬與服從的義務?!靶ⅰ钡挠^念便由此產生。

      “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要求子對父的奉養(yǎng)、尊敬和服從。它雖體現(xiàn)了父子血緣“親親”之情,但本質上是父子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反映。因此,“孝”不是自有人類社會就有的,只有到了私有制財產出現(xiàn)、“一夫一妻制使父子關系確實可靠,而且導致承認并確定子女對其先父財產的獨占權利”(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的情況下,才開始產生的?!靶ⅰ钡纳鐣傩?,主要是用其維系宗法制。一方面宣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把同一“族類”作為同心同德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又以宗室血緣的親疏遠近確定內部的等級秩序。這樣由家族到國家,達到了倫理與政治的統(tǒng)一。因此,西周對“孝”非常重視,把“有孝有德”作為“君子”的主要政治標準的道德要求。“孝”作為宗法道德規(guī)范獲得了強烈的政治色彩,成為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它集中反映了氏族成員必須服從氏族整體利益(既個體依附群體)的倫理實質。正因為如此,“孝”在諸宗法道德規(guī)范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特別為周統(tǒng)治者所重視。周人關于“孝”的思想,一直為后世所承襲,在儒家和封建統(tǒng)治者那里,得到了不斷的升華和發(fā)展,與“忠”相并列,成為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二、《孝經》的德育思想

      《孝經》論孝,概括起來,主要是兩方面的內容。

      (一)“孝”為“至德要道”

      《孝經》開卷即偽托孔子表明了“孝”在諸德中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先王“以順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至德要道?!标P于“孝”的內容,《孝經》作了如下的概括:“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中于立身?!薄笆掠H”也即“愛親”、“敬親”,要求“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并要求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眾人)不爭”否則,“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此外《孝經》又把“不敢毀”自己的身體作為事親的一項重要規(guī)定,并視之為“孝之始也”。再有把“事君”盡忠納入“孝”的規(guī)范,這是《孝經》對先秦儒家關于“孝”、“忠”關系的進一步理解。

      (二)“以孝治天下”

      《孝經》宣揚孝道的唯一宗旨,是實行“孝治”?!靶⒅翁煜隆薄ⅰ靶㈨樚煜隆?,是貫穿在《孝經》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缎⒔洝氛f:“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與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孝治》)天子以孝治天下,對諸侯和小國之臣接之以禮,即得萬國之歡心。很明顯,所謂“以孝治天下”,體現(xiàn)為使萬國“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親”,其實質是使天下都心悅誠服(“歡心”)地服從統(tǒng)治者.“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幫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治》)“以孝治天下”還包括以教化民。“教”,《廣至德》說:“君子之教以孝也。”

      《孝經》認為:“親生之膝下”,人在孩提時就產生親愛父母之心,及長則日增尊嚴父母之德,而這正是的教之所“本”。

      總之,《孝經》把“孝”抬高到“至德要道”的高度,主張“以孝治天下”,適應了封建家長和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因而始終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它首先為統(tǒng)治者所推崇,用以作為推行“孝悌力田”的選士標準和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后,唐玄宗又親自為之作注,從而更為《孝經》所論之封建“孝”道增添了帝王的至上權威。

      三、“孝”的現(xiàn)實意義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筆者認為,孝是封建道德,但絕不認為孝僅僅是封建道德。孝具有階級性,但也有廣泛的社會性,即全民性。在階級社會里,任何一種道德范疇,都是階級性與全民性的統(tǒng)一。任何一種道德行為準則的提出,都有它的階級利益基礎。在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對協(xié)調君主、父子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發(fā)展生產力,培養(yǎng)人對國家、社會、家庭的義務感、責任心方面,都有著某種程度的進步作用。在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研究和弘揚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以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來審視孝道文化,確實認識到孝道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yǎng)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yǎng)老人,使老人們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fā)達,這種美德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于大道廢棄,純樸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

      其次,古人將孝道即敬老、愛老、養(yǎng)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fā)揚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yǎng)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并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

      中國孝道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 孝行 調查與研究

      一、研究源起

      中國講究孝道由來已久。古代的圣賢如堯、舜、禹、周公、孔孟等,沒有一個不教人孝敬父母,沒有一個不是親自實踐孝道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中也常有表達對父母的愛戴、思念和贊頌孝行的文字?!墩f文》上說:“孝,善事父母者?!币馑际牵盒ⅲ褪且拼改?。而《孝經》上也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些無疑都是對孝道意義的最高詮釋。中華文化發(fā)展至今,社會變遷,朝代更迭,人類進步,但是唯一不變的仍然是文化的精髓,思想的光輝,而孝文化無疑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保證我們不斷前進的根源之所在。有了孝,則家庭和睦,上賢下孝;有了孝,則禮尚往來,笑語盈盈;有了孝,則學校穩(wěn)定,師生融洽;有了孝,則社會如沐春風,溫暖如家……可見,社會發(fā)展需要孝文化,現(xiàn)代文明需要孝道教育,民族興旺需要孝行教育,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和接班人,就更需要接受孝道文化熏陶,踐行孝道思想。

      何為真正的“孝”?孝”文化歷數(shù)千年,提倡孝親、敬老、尊老,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準則?!靶ⅰ敝揪褪且浴叭柿x”為核心,而“孝”也成了培養(yǎng)人的“仁愛之心和知仁行義”的起點和歸宿。而孝行即“孝觀指導下的孝道行為,踐行孝義,用實際行動行孝”,現(xiàn)代社會的孝行意義已經變得豐富而廣泛了,主要包括用自己的實際行為表達孝順父母、感恩學校、回報社會、振興民族、熱愛祖國的心意等。我們常講“孝順”,但是關于“孝”,我們作為大學生究竟知道多少呢?我們是不是也真正懂得孝的重要性?我們又應該怎么表達孝心呢?我們自己在道德品質上應達到哪些孝的要求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課題組走訪了四川大學、西南財大、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始了歷時一年的“大學生孝行調查”。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這次問卷調查組總共發(fā)出了525份調查問卷,成功收回有效問卷473份,回收率為90.10%。下面表格顯示為問卷內容及調查數(shù)據:

      以上問題都是基于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孝觀和孝行設計的,雖然調查結果還比較令人滿意,但是其中的數(shù)據也反映出以下問題:

      (一)大學生孝行認識有局限性

      中國從古至今,孝德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fā)展,在當今社會,無論是社會制度,家庭結構,還是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孝行是否重要?有沒有必要提倡?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問到“你認為當代是否應當提倡盡孝道?”時,選擇“很應該”的同學占92.8%??梢?,絕大部分學生在應該提倡孝道的觀點上達成了一致。在問到“如果你認為我們應該盡孝道,那么原因是――”中,選“對父母的愛”占55.6%、“選擇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占42.9%,前兩個選項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想法,這表明大學生對父母為他們的付出和奉獻的關注,普遍都能對父母心存感恩,這樣的結果是很有助于在大學校園形成倡孝感恩的道德風尚的。在選擇“你最贊成的孝順行為是――”中,選擇“贍養(yǎng)照顧父母,盡兒女責任”、“尊重父母,愛父母”、“與父母多交流”分別占36.1%、34%、0.10%、顯然大部分學生認為最大的孝順就是讓父母衣食有保障,心底尊重和愛父母;選“努力進步,讓父母以自己為驕傲”的只占29.8%,顯然,大學生眼里的孝順行為還沒能上升到讓父母精神感到愉悅的程度。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進取心強的一個群體,他們有思想、有活力,看問題尖銳、敏感,但同時受閱歷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以致對孝的認識程度深淺不一,當然落實在孝行上就各有不同。從調查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對孝行的知曉程度較高,但對孝及孝行的具體含義和相關的知識了解的不夠,在對待孝的態(tài)度上持肯定態(tài)度的大學生占大部分,這部分同學認同在當代社會提倡孝行的觀點,同時又有他們自身獨特的見解。

      (二)“自我中心觀”讓孝行缺失

      在了解大學生對孝行的態(tài)度之后,我們應當關注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孝行狀況究竟如何?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行孝嗎?

      調查發(fā)現(xiàn):(見表格)在問到“你會幫父母做家務嗎?”中選“經?!钡恼?4%、選“偶爾”占34.9%、選“從不”占1.1%。在問到“父母生病時,你主動關心照顧過他們嗎?”中選“經?!闭?4%、選“偶爾”占25.6%、選“從不”占0.4%,可見,仍然有近30%的學生對父母的關心是很不到位的,也許太過于自我了。在問“你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你會選?”中,選“完全聽從父母意見”占25.3%、選“與父母溝通商量”占71%、選“堅持自己意見”占3.7%,可見,許多學生都把尊重父母的意見,聽從父母的建議作為孝敬的途徑,也有少數(shù)學生表示從不聽從父母建議。

      在問“是否記得父母親的生日”選項中父母的生日都記清楚的只占64.4%,問“父母的生日,你送過禮物嗎?”中,選“經常送的”占37.2%、從沒送過的占16.8%,可見,過生日這樣一些最基本的禮節(jié)對部分學生來說都淡忘了。在問“在外求學,你會主動打電話給父母嗎?”中,“經?!闭?9.1%、“從不打電話與父母聯(lián)系的”只占1.4%。在問“你常常跟父母談心嗎?”中,選“經?!钡恼?4.6%、選“從不”占9.6%,雖然父母與子女之間談心情況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孝行,但從這點我們發(fā)現(xiàn)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存在代溝,結果顯然是存在的?,F(xiàn)在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過于寵愛他們,也難免出現(xiàn)代溝。其實,跟父母多溝通本身就是讓父母放心,替父母分憂的孝敬方式。在問“每年節(jié)日你會跟爸媽過嗎?”中,選“每年都跟父母過”的占47.1%、選“從不和父母過”的只占0.5%,在問“以后你是否希望一直跟父母一起生活?”中,選“希望”的同學占69.3%、選“不希望”的占14.1%、選“從不考慮過”的占16.6%,顯然大部分大學生以后還是希望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問“父母養(yǎng)育了你,你覺得是否應該感恩父母?”中,選“很應該”的同學占88.8%。

      可見,當代大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總體趨于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大學生大多能夠聽從父母意見,經常與父母溝通,關心孝敬父母,但還是存在一部分同學孝行觀念薄弱的狀況。有一些同學對父母漠不關心,生活上自理能力低下,凡是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說去照顧別人,許多大學生形成了把父母長輩的照顧視為理所應當,而不知回報的心理,在調查中顯示選“父母養(yǎng)育理所應當”仍占11%。有的大學生甚至還嫌棄自己的父母,對父母不夠孝敬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折射出部分大學生孝行缺失的現(xiàn)狀。這些可能都與現(xiàn)代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過于受到溺愛有關。另外,當代大學生認為孝行的主流表現(xiàn)應是照顧父母、尊敬長輩、好好學習等,關注點較多的在自己和家庭身上,還未能把孝推己及人,上升到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的高度,這也是問題所在。

      (三)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孝觀有差別

      我們把收集的調查問卷又分不同地區(qū)(主要是新疆,四川)、不同民族(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進行分析調查(問卷內容同前),結果如下:

      在調查中問:“關于是否應當提倡孝道?”回答為“很應該”的四川學生占84%,新疆的占94.1%,在回答如何行孝的問題中(2―13題是關于行孝的題),四川和新疆大學生比,相對來說新疆地區(qū)的大學生行孝比較突出。在問:“畢業(yè)后是否想回家鄉(xiāng)建設”中,四川和新疆地區(qū)的大學生比較,新疆地區(qū)的大學生想回新疆發(fā)展的比率較高,大部分“很想”,而四川的相對來說,選擇的答案比率較低,可見,新疆學生的家鄉(xiāng)回歸意識要濃于非新疆學生,他們深受自己家庭觀念和地區(qū)特點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畢業(yè)后都表示要回去建設新疆,發(fā)展新疆,他們認為這也是愛家鄉(xiāng),愛民族的表現(xiàn),也是孝觀念的廣義化。

      按民族不同來分析調查數(shù)據時,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學生中關于“是否應當提倡盡孝道”回答為“很應該”的少數(shù)民族占94%,漢族占95.5%,同樣是行孝的問題,少數(shù)民族比漢族大學生更為支持。對“在畢業(yè)后想不想回家鄉(xiāng)建設”的問題,“想回家鄉(xiāng)建設”的少數(shù)民族比漢族比率要高,他們認為回家鄉(xiāng)建設本身就是貢獻于家鄉(xiāng)的良好方式,既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又能在父母身邊不遠行同時盡到孝心,一舉兩得。

      綜上,不同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同學對孝行的看法以及行孝方式也不一致。我們分析,以四川為代表的高校大學生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疼愛有加,有的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過強,很難感受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新疆地區(qū)情況卻相反。

      (四)高校孝行教育培養(yǎng)建議

      1.開展感恩教育[1]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讓學生在教育中學會對父母感恩、對家庭感恩、對學校感恩、對社會感恩。

      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2]

      我們常說,“大孝”為國,“小孝"為家?!按笮ⅰ逼鋵嵵傅木褪侵腥A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愛國心與孝德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由對祖宗的敬拜、故鄉(xiāng)土地的熱戀、對父母的孝敬、對同胞的友愛而升華的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學生的孝行得到提升,對國曰“忠”,對家曰“孝”,兩者可以一脈相承。

      3.節(jié)約教育

      現(xiàn)代大學生有不少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躺在父母懷里衣食無憂的過活,如果能培養(yǎng)他們的節(jié)約意識從縮減自己生活費的開支著手,把錢用在刀刃上,教育他們節(jié)約用錢就是在減輕父母的辛勞,減少父母的壓力,就是最現(xiàn)實的孝順,最有意義的孝行,那么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自己掙錢的時候就對父母更懂得珍惜,更懂得體諒了。

      4.開設孝德教育課程

      雖然現(xiàn)在有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中有一定的孝德孝行教育知識講解,但是作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明,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來說,還應在各高校開設專門的孝德教育課程,讓大學生從進校第一天起就接受系統(tǒng)的孝德孝行教育,認真閱讀《禮記》、《孝經》、《論語》等國學經典,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近到學會關懷父母,遠到熱愛學校,報效祖國等。而且,對大學生的孝德教育應貫穿大學四年課程的始終,通過考核孝德理論知識、鼓勵學生進行生存社會實踐,撰寫實踐報告等方式,考核學生的孝德水平,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學會做人,以喚醒學生的尊重意識、感恩意識、獨立自主意識為終極目標。

      當然孝德孝行教育的培養(yǎng)還應從課內走向課外,在大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孝行活動,比如定期舉辦孝行教育講座,播放孝德主題影片,開展孝德知識競賽等,營造高校校園濃厚的孝文化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孝觀真正深入人心,讓孝行無處不在。

      三、結論

      大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未來的接班人,大學生有無“孝”意識,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孝心的表達形式即孝行的有無,影響到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高低,大學生孝德狀況如何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孝德狀況。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孝行實施除了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外,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學校教,則學生懂,學校不教,則學生迷茫。試問,一個連基本孝順都不懂的學生,又怎能成為關心他人,關注學校,關懷祖國的棟梁之材呢?因此,表達孝心,應從孝行做起,實施孝行,又得從孝順父母做起,孝順父母,學校是最好的教育基地,因此,大學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遠。隨著大學生不孝事件的不斷發(fā)生,針對部分大學生孝行缺失的現(xiàn)狀,加強大學生孝德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孝德水平,成為了改進當前大學思想道德教育現(xiàn)狀,提升大學生道德品質的一個新的突破。

      我們真誠希望,此次調查數(shù)據能引起更多大學生、高校教育者和整個社會的重視,讓我們都一起為孝行的推廣、孝文明的傳播、社會和諧等關注不停,奮斗不止。

      該論文為2012年西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之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成果,項目批準編號:X201210656054。

      [參考文獻]

      [1]蔣長富《大學生孝德培育研究》,2009年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人妻久久久| 亚洲美女自拍偷拍视频|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亚欧同人精品天堂|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专区|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 99re久久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尤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区|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熟妇与小伙性欧美交|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能看|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九色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一| 国产不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级特黄的片子| 国产精品 精品国内自产拍| 久久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草色噜噜噜av在线观看香蕉|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蜜芽视频| 精品高清免费国产在线|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麻豆综合一区|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调教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网站 | 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麻豆国精精品久久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 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 中文字幕色资源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