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shù)學課堂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苯處煹恼Z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每個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精練的設問、精妙的啟發(fā)、精彩的對話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駛入發(fā)展的“快車道”。但有些人片面地看重了老師語言的教育作用,生怕學生這里不會那里不懂,于是這里講講那里說說,結果課堂教學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講課”了。其實這樣的數(shù)學教師已經(jīng)患上了課堂教學“多語癥”。
實話實說,我也曾是一名“課堂多語癥”患者。前不久,在本校上了一節(jié)教研組研究課,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的“軸對稱圖形”。一節(jié)課下來,自我感覺課堂教學語言略顯瑣碎和凌亂,還缺少一語撥千斤的功效。為什么我的“課堂多語癥”還沒有完全治愈呢?經(jīng)過認真細致的個人反思和集體研究,終于找到了根治“課堂多語癥”的良方,這里奉獻給有此癥狀的“患者”。
處方:《數(shù)學課程標準》一份+名師課例若干+個人學習體會若干
揣一本《新課標》,拜幾位名教師,研學數(shù)節(jié)示范課,你就成功了一半。
讓我?guī)阕哌M幾位名師課堂去感悟一下吧。
精心設問:三言兩語巧開頭
走近名師:夏青峰
課例:分數(shù)的意義
(課前談話后直接進行整體感悟)
師:關于分數(shù),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
生1:分子、分母和分數(shù)線。其余學生回答略。
生2:我還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shù),分子表示取的份數(shù)。
師:關于分數(shù),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1:最大的分數(shù)是什么?
生2:分數(shù)能乘除嗎?
生3:為什么會有分數(shù)?
……
師:現(xiàn)在就請大家看書,通過看書哪些可以自己解決,哪些還解決不了?我們一起來解決好嗎?(學生看書)
師:通過自學課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如果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有幾份就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
生2:分數(shù)是怎么產(chǎn)生的?我知道了分數(shù)產(chǎn)生的原因。
生3:如果把許多物體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數(shù)表示……
……
感悟與啟發(fā):
一滴水能代表大自然的恩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句話又何嘗不能反映出一位教師的教學理念呢?夏老師在這一課上沒有按照“復習-引新-練習-鞏固”的程序式教學四環(huán)節(jié)進行,也沒有為新知引入創(chuàng)設時髦的趣味情境,而是遵循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用簡短的一句“關于分數(shù),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和生長點,學生個個群情激昂。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孩子更是高漲。在學生自由表達、舉例后,夏老師又拋出一問“你還想知道什么?”,從表現(xiàn)欲調(diào)動到求知欲,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后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火花挑撥的更加紅火——“通過自學課本,你又知道了什么?”你一言我一語,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體現(xiàn)。最后詢問“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這一課中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夏老師循著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去閱讀文本、生生對話、提出問題、辨析問題,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這一段感悟意義里老師沒有更多的話語,只是精心設計了極富啟發(fā)力的三問,把話語權還給學生,循序漸進,層層剝筍,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自主加速”。
閱讀思考:此時無聲勝有聲
走進名師:黃愛華
課例: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教材中講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是從比較3/4、6/8、9/12的大小引入,教師巧妙地改為“猴王分餅”,分給猴1一塊1/4,猴2要兩塊2/8,猴3要三塊3/12,使分剩的餅分別成為3/4、6/8、9/12;并結合上課學生數(shù)的實際,求第一、二組學生的總人數(shù)占全班學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使一道例題變?yōu)槿览}。引入新課:“黑板上三組相等的分數(shù)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回答后板書: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變化了,分數(shù)的大小不變。
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比較歸納,揭示規(guī)律,出示思考題:
比較每組分數(shù)的分子和分母:
(1)從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變化的?
(2)從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變化的?
師: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再翻開書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學生閱讀書本,獨立思考感悟。
老師巡視。
集體討論,歸納性質。
……
感悟與啟發(fā):
課的一開始黃老師首先讓大家聽“猴王分餅”的故事,在聽故事中思考提出的問題,學生自然興趣濃厚。通過故事設疑,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知識力求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獲取?!昂锿醴诛灐焙头治霭嗉墝W生人數(shù)得出的三組相等的分數(shù)為學生探索新知提供材料,出示的思考題是學生探求新知、獨立思考的指南。在學生獨立思考的時候,老師沒有喋喋不休地去嘮叨和提醒,而是耐心地等待學生去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索,留足學生思考空間。當孩子們在思考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老師也只是低聲地與他進行個別交流。而我們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連學生獨立思考和閱讀文本時還千叮嚀萬囑咐,學生的思維屢屢被老師打斷。要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教師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提問和引導,使學生逐步展開充分的討論,幫助學生一步步走向真理。
此外黃老師巧妙地運用體態(tài)語,也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佳效。
啟發(fā)辯論:一石激起千層浪
走近名師:吳正憲
課例: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新知探究后)
銀幕出示智慧人提問題,請大家判斷?!鞍岩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已經(jīng)分成兩個陣營,有舉“√”的,有舉“×”的。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吳老師沒有裁決,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各推薦兩名代表與同學商量后再發(fā)表意見。經(jīng)過準備,小小辯論會開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
反方代表點頭應答:“是,是。”
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p>
正方當然不讓:“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么不同意這種說法?”
此時,反方同學雖然口稱“是,是”心理卻很不服氣,該是他們反駁的時候了。只見,反方一個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紙片,高舉著分得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
正方連忙回答:“是?!?/p>
反方接著把小小的一份舉在面前,用挑戰(zhàn)的口吻問到:“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
正方的底氣已經(jīng)不那么足了,小聲說了聲:“不是?!?/p>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么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
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感悟與啟發(fā):
在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分歧時,吳老師巧妙地采用讓學生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正確引導了價值觀,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種能力,非常有效地落實程了新課的先進理念。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老師講了多少話?一句而已?。ㄟ€是借智慧人的嘴說的)。教師的輔助語言只起到渲染氣氛、推波助瀾的作用,你看正反雙方的辯論還蠻有大學生辯論賽的味道呢!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珠小珠落玉盤啊!真是讓人佩服至極啊!
動手操作:“玩”中惜言更若金
走近名師:張齊華
課例:軸對稱圖形
師出示一張紙?!叭绻悄愕脑?,怎么玩?”
生1:我們折飛機。
生2:我會折青蛙。
生3:我們折出星星。
生4:我會把這張紙剪成窗花……
師:先把紙對折,然后從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塊。會玩嗎?大家玩一玩。
學生撕紙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如果我們這些紙看作一個個圖形的話?大家看一看這些圖形,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兩邊都相同。
生:我認為它們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這個詞兒的?
生:我是從書上看到的。
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
感悟與啟發(fā):
張老師用一張普普通通的白紙引入,簡潔的一個啟發(fā)“如果是你的話,怎么玩?”學生玩紙的興致一下子就調(diào)動起來了,因為這是每個學生都熟悉的技能。老師再通過示范撕紙(隨意而為),讓學生動手去折紙撕紙,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具有軸對稱特征的撕紙作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的軸對稱特征,引入教學新知。在學生玩的過程中老師沒有更多的解釋和說明,老師的身份只是學生玩的大伙伴,孩子們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的是有目的的玩——玩出“軸對稱圖形”。既聯(lián)系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孩子在玩中自由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自主發(fā)現(xiàn)。
“看過的容易忘記,聽過的不一定就明白,做過的則理解很深記的很牢。”你不覺得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你的語言是那么的蒼白無力嗎?每個孩子的智慧是流淌在他們的手指尖上,謹記“玩”中惜言更若金,智慧流淌十指間。
親愛的老師們:這些名師之所以能非常出色地貫徹新課程理念而又能惜言如金,這絕非一日之功,這是一種極高的教育藝術境界,是集多種素養(yǎng)于一身的結果。學習他們決不能機械模仿,要想徹底“治愈”自己的“課堂多語癥”,必須再加上自我感悟和反復實踐作為“輔助治療”。衷心祝愿你們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