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域形上學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古代有各種宇宙生成解釋模式。
道生萬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天生萬物?!洞呵镎f題辭》:“天之為言,顛也。居高理下,為人經(jīng)緯,故其字一大以鎮(zhèn)之,此天之名義也。天之為體,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屬焉?!薄叭宏柧?,合為太乙,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p>
太一生萬物。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冷熱。冷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是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后]止?!?/p>
元氣生萬物?!逗訄D汁光紀》:“元氣闔陽為天?!薄洞呵镌罚骸霸撸艘?,氣泉?!薄霸獨庵枮樘炀?,精為日,散而分布為大辰?!?/p>
水生萬物?!洞呵镌罚骸八撸斓刂?,五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p>
太易渾沌生萬物。《易乾鑿度》“夫有形生于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氣形具而未離,故曰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盵1]
天、元氣、水、太一、道等等名各有異,實際上都是形上的而決非經(jīng)驗的概念。所謂形上,語出《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上學是指超越感覺、經(jīng)驗之外的思辨,是人類以闡明事物的超驗的理由和其終極價值為內(nèi)容的一種精神活動。
但是在上述各種宇宙生成思想中,形上思辨與經(jīng)驗概括總是相互混雜在一起而不能嚴格區(qū)分。實際上在所有“無中生有”式溯源的宇宙生成論中,都必然存在這個特點。
“天”在《易》中基本上已經(jīng)是個思辨概念,《系辭上》:“《易》與天地準?!薄兑住芬浴疤臁保ɑ颉疤斓亍保﹣碜鳛槭澜缢鞋F(xiàn)象的終極理由和終極目的?!缎蜇浴罚骸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碧斓赜谢f物的品質(zhì)。但是天的自然屬性特征依然明確存在,《易》的形上學在許多方面直接伸入經(jīng)驗層次中。
在《易》中,“道”是從天或天地中引出的一個概念?!断缔o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從“天道”中引出“地道”和“人道”兩個從屬的、呼應的概念?!断缔o上》:“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對立和互動推動道的展開。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基本概念?!独献印返摹暗馈笔怯钪嫒f物的本源和歸依,是自然化生的過程,是宇宙的本質(zhì),道包含并遵循陰陽對立互動法則。但是,雖然《老子》說“道”是恍惚沒有固定形體的,但同時在《老子》中“道”還是與天、地、人并稱的宇宙“四大”,“道”是“象”、“物”、“精”、“信”的混成?!熬薄ⅰ靶拧惫倘皇鞘挛锏谋举|(zhì)和規(guī)律,“象”、“物”卻還是物質(zhì)性的。
最近剛公布的《恒先》同樣是關于宇宙生成的內(nèi)容,但它在中國古代形上學發(fā)展史上卻有很大的意義。這個意義在于在《恒先》描述宇宙生成模式中,設置了一個特殊的概念“域”。
“恆先無有,樸、靜、虛。樸,太樸;靜,太清;虛,太虛?!?/p>
“恆先”,整理者李零先生已經(jīng)指出,帛書《道原》有“恒先之初”說。根據(jù)廖名春先生《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一文轉(zhuǎn)述,李學勤先認為“恒先”就是道。
“樸”,李零讀為“質(zhì)”,廖改讀“樸”可從。
“靜”,原作“寈”,李零讀為“靜”,李學勤先生讀為“清”?!疤濉彪m是道家文獻中常用術語,用“太清”可能比較容易被接受,但“靜虛”并用也常見。《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薄稅a先》的“太靜”狀態(tài)與后文提到的“言”、“音”是相關的。樸、靜、虛,是“恆先無有”的質(zhì)、時、空三項屬性。
“自厭不自忍,域作。”“自厭”即“自滿”,“自忍”即自我克制。“域”,本作“或”,“或”為“域”本字,廖讀正確?!痘茨献印ぬ煳摹罚骸暗朗加谔撿H,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薄逗阆取返恼f法可能還是有傳承的。
《淮南子·天文》“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和《恒先》并不完全一樣。如廖說“域”作“宇”解固然也是可以,但《恒先》卻并沒有“宇宙生氣”之說?!逗阆取罚骸坝杏蜓捎袣?,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庇杏蚓陀袣?,有氣就有有,有有就有始,有始就有往,這是宇宙自然而然的化生過程。但“有域焉有氣”,《恒先》又明確指出,這個氣不是域生的。“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
由氣而生有,這個氣固然還是離不開物質(zhì)和抽象屬性兩重性,但《恒先》中的“域”卻不失是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恒先》的“域”是“恒”,“域恆焉,生域者同焉”;《恒先》的“域”并不是生成氣的母體;《恒先》又有:“有出於域”。這說明《恒先》的域?qū)嶋H上只表明一個范圍,而不是具象物質(zhì)世界的宇宙。在這個范圍內(nèi)討論的實際上完全是關于抽象屬性的概念?!逗阆取罚骸坝谐鲮队?,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痹谶@里,在“域”的范圍內(nèi)的所有一切概念都不是具體的物質(zhì)而全部是事物的抽象屬性關聯(lián),從而完全擺脫了現(xiàn)實經(jīng)驗而進入形上思辨。
正是通過“域”這個概念的設立,《恒先》與中國先秦其他的宇宙生成學說有了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從而在宇宙生成論中比較嚴格地抽象出了形上學。
有兩點衍生的認識。
1.《恒先》較《老子》、《太一生水》的思維更為抽象,就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言,《恒先》成書可能要比《老子》、《太一生水》晚些。
2.原先通常認為中國古代哲學到魏晉才產(chǎn)生本體論,王弼是始創(chuàng)者,現(xiàn)在看來這個時間可能會提前。
注釋:
--------------------------------------------------------------------------------
[1]《系辭上》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但這是以筮占象征的宇宙生成過程;并且,根據(jù)夏含夷先生的研究,《系辭》成書可能比較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