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元智能理論下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多元智能理論重新定義了智能,該理論的提出十分迎合教育教學改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理念?;诙嘣悄芾碚撝笇碌?a href="http://m.rqylqx.com/lunwen/shys/dljxlw/201607/804908.html" target="_blank">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與師生觀,使高中地理教學既為多元智能而教,也可利用多元智能來教,打開了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的新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提出,加德納對智能定義包括三個層面:智能是在單元或者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解決問題并有創(chuàng)造意識的能力;是人們能夠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情景并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是人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時候不斷積累新知識的能力。依據(jù)智能的歷史性、生物性、所具有的特定符號系統(tǒng)和文化作品成果四項指標,他可將智能分成8種不同的類型,即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理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二、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引入多元智能理論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有競爭力的人才已經不僅僅是高學歷的人,而是要求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其素質除了知識儲備,還有與人溝通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等。社會對人才要求的發(fā)展對當今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更加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論為中學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與模式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而這些環(huán)節(jié)如果從多元智能的角度考量,可以對傳統(tǒng)教學設計進行補充。第一,傳統(tǒng)的學情分析是對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狀況、思維特點、認知狀態(tài)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進行分析,通常是對年級、班級的學生群體進行的分析,而多元智能指導下的學情分析,首先分析班級學生群體的智能優(yōu)勢,如哪些學生的邏輯數(shù)理智能占優(yōu)勢,哪些學生的語言智能水平更優(yōu),還有一些同學在音樂、身體運動智能等方面有更高的天賦。然后教師在教學時根據(jù)學生個性差異,設計恰當?shù)闹悄芙M合,提升教學效益。第二,傳統(tǒng)教育觀念認為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知識與技能,而忽視了學習知識的過程、使用的方法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態(tài)度體驗、價值觀沖擊?;诙嘣悄芾碚摰慕虒W目標可以直接從各個智能出發(fā)進行設計,還能夠打破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的現(xiàn)狀,靈活設計出使不同程度學生在一節(jié)課后或者一段學習都有所進步、能夠達到自己層次水平的目標,以滿足不同智能優(yōu)勢、不同智能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三,多元智能理論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打開思路。首先,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與師生觀,讓教師意識到其實每個學生都是“聰明”的,只是聰明的地方存在差異。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設計出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安排多種形式的學習材料,這樣教學效果的必然更加。其次,多元智能為教學地理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路徑。教師在分析某一知識點時,可以靈活變化,例如可以直接閱讀段落學生的語言智能,也可以啟發(fā)想象讓其發(fā)揮空間智能,或者出示圖表分析,發(fā)揮學生數(shù)理邏輯方面的智能等。也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優(yōu)勢智能路徑學習,即“條條大道通羅馬”。第四,教學評價的標準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多元智能視角下的評價標準不僅可以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進行全面的測量,并且其更加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標準,更能發(fā)揮評價本身的價值———促進學生的進步。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設計舉例
以下以人教版義務教育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jié)“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為例,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的探索。音樂智能:播放一段《泰坦尼克號》的影視片段,向學生呈現(xiàn)影片中巨輪因撞擊冰山沉默的過程。然后提出問題:“重達四十六萬五千噸的鐵達尼號,不幸撞上了冰山,沉沒在大西洋的洋底。你知道這些冰山是怎樣來的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提高注意力。空間智能:請同學拿出事先剪好的七大洲剪紙,比賽以最快速度正確拼出大洲的相對位置示意圖,同桌之間相互檢查是否正確,并且相互提問四大洋的位置和名稱。既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又再次調動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自然探索的興趣。身體運動智能:請學生上講臺在黑板上繪制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南亞季風的風向圖,并描述風向、表層洋流分布圖及主要洋流的成因。通過讓學生演繹,并且手腦并用,加深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基本知識、原理的理解,并且激發(fā)其興趣,增加成就感。語言智能:讓學生描述不同緯度、不同海區(qū)的盛行風風向;歸納不同海區(qū)、不同緯度的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數(shù)理邏輯智能:結合全球的風帶分布圖,解釋大洋環(huán)流的總體分布規(guī)律;結合南亞季風的風向圖以及北印度洋海區(qū)的形狀,解釋季風洋流的形成;對照南北半球的中高緯度的海陸分布狀況,解釋南半球的西風漂流??梢圆扇⌒〗M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認真觀察分布圖后積極思考,闡述、解釋。人際關系智能:學生合作完成拼圖,交流討論彼此的繪畫作品;研究探討環(huán)流的總體分布規(guī)律、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以及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的位置、形狀、方向、形成過程;推測大型漁場的全球分布位置。自然探索智能:提出更多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為什么哥倫布第二次去美洲行程更長卻用時更短?一艘貨船往返于上海和荷蘭,選擇什么季節(jié)出發(fā)和返航最好?內省智能:感受學有所用,領悟科學魅力、培養(yǎng)科學興趣、探究精神。
作者:劉仲塵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