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政治哲學比較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孔子與老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兩大家,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本文試對孔、老的政治哲學作一解讀,從他們的思想中尋找其異同:孔子以“仁”、“禮”為基礎的“為政以德”的政治哲學,與老子的以“道”為基礎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存在著差異,但在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以民為本、追求社會和諧等方面卻存在著相同之處,并對構(gòu)建當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孔子和老子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先秦儒家以其高明的政治哲學而漸至發(fā)展成為華夏文明的思想主流,如班固所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漢書•藝文志》)。同樣,《漢書•藝文志》中亦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北菊撐挠烧硖峁┯纱丝梢?認為道家是“君人南面之術”,乃當時占據(jù)主流話語的觀點,也是對道家政治哲學的評價??鬃优c老子影響了中國政治文化發(fā)展的基本方向,由他們創(chuàng)建起來的儒家和道家思想體系,不但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源頭,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的政治文化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對于構(gòu)建當代和諧社會仍然有著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一、孔老的時代背景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被史家稱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這是中國社會處于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zhuǎn)變的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公元前770年,東周平王立,為避戎寇,東遷于洛邑。自此以后,“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史記•周本紀》)。諸侯們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大行“霸政”,即“政由方伯”(同上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在“共主”名存實亡的情況下,利益的重新分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而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顯著特征。據(jù)魯史《春秋》記載(僅僅載于魯史內(nèi)),春秋242年間,列國間戰(zhàn)爭凡483次,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朝聘盟會凡450次,兩者合計933次①。“《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史記•太史公自序》)兼并戰(zhàn)爭的結(jié)果一方面國家越打越少,業(yè)已出現(xiàn)了晉楚齊等廣土眾民的萬乘之國,另一方面人民陷入越來越深重的苦難。在大行不義之侵略的同時,統(tǒng)治者還廣施濫刑重典、橫征暴斂,以顯暴君之淫威,以遂貪主之欲。當時的社會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非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墨子•非攻中》)。
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時代斷裂”,恰恰為學術與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生存空間和繁盛的契機。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大裂變大沖突大組合的時期,是對三代以來神權(quán)政治觀念、人文思想進行理性檢討和反思的時期,是雅斯貝爾斯所謂的“軸心的時代”。在這一歷史時期,“思想家在盤算人們怎樣才能夠最好地生活在一塊,怎樣才能最好地對他們加以管理和統(tǒng)治。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這是一個革新的時代”〔1〕,涌現(xiàn)出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如齊之管仲、晏嬰,鄭之子產(chǎn)、鄧析,魯之孔子,楚之老聃、范蠡,齊之孫武,宋之墨翟,等等?!霸谥袊鬃雍屠献臃浅;钴S,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和諸子百家都出現(xiàn)了?!薄?〕這一時期就是后來時代的人們需要時時回顧和反思的思想與文化的軸心時代,它孕育了我們民族的靈魂,為我們后來者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與文化的饋贈。
二、孔老政治哲學之異
孔子和老子在共同的時代和思想資源的基礎上,反思“禮崩樂壞”和大道退隱之后的世道人心問題。孔子強調(diào)禮治和德治,提倡仁禮并重,以維系社會,安定民生。孔子認為,在“禮崩樂壞”之后,需要人為地提倡、規(guī)定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老子則認為應該遵循大道自然無為的原則,實行“無為而治”。下面分就兩個基本方面對孔老政治哲學的不同之處加以比較。
1.政治哲學基礎———仁、禮與道的差異
孔子的政治哲學基礎是“仁”和“禮”,即借助倫理道德和政治道德的規(guī)范,抑制或緩和個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階層與階層、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家庭之間的種種矛盾,以求得社會與國家的穩(wěn)定與和諧。
關于“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時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于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鬃永^承了前人的觀念,并把它發(fā)展成為系統(tǒng)的“仁說”??鬃釉凇墩撜Z》中提到“仁”有一百余處,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愛,相互幫助。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認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實現(xiàn)“仁”的根本,并將“仁”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如何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把這兩個方面結(jié)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鬃影阉岬健耙灰载炛钡摹拔岬馈?即貫穿一切的核心觀念或孔學的根本宗旨?!叭省钡牡诙€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于禮。這里強調(diào)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上注)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了周禮。不過,孔子是從多方面對“禮”進行論述的第一人。禮的含義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屬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蹲髠鳌冯[公十一年載:“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边@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岸Y”還是“王之大經(jīng)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tǒng)治的根本法規(guī)、治國之綱??梢娍鬃铀f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二是禮儀上的規(guī)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細節(jié),按不同等級、身份,都有不同的禮儀規(guī)定,這叫“儀”,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和體現(xiàn)。孔子的思想體系,注重“仁”和“禮”的結(jié)合,實質(zhì)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jié)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修改。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和起點,是其構(gòu)建宇宙論、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的基礎與內(nèi)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天地之始、本原,同時又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內(nèi)在根據(jù)。由它產(chǎn)生變化?!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北菊撐挠烧硖峁?《老子》第四十二章)最終,產(chǎn)生了天地萬物和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現(xiàn)象世界。那么天地萬物是以什么樣的法則運行著的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此處的“自然”,指自然而然,即自然之法則。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運行遵循著一定的自然法則,要盡量少地去對其進行人為的干預。因此“法自然”之道是無為而常任自然的。無為而任自然就是道的本質(zhì)屬性?!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p>
(《老子》第八章)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與水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水呈柔性,隨物賦形,“善利萬物而不爭”。因而,世間萬物必然分有“道”的屬性與特質(zhì)。這樣,老子以“道”為基礎與核心的政治哲學自然也無法脫離“道”的特點而必然呈現(xiàn)出一種與暴力、亂世相對應的“不爭”之治,即“無為”,從而實現(xiàn)“無為而無不為”?!皥?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第三十五章)這里的“大象”是指“道”。這就是說,能夠悟道,進而掌握了道,普天下的人們就會前來歸往;歸往而不相互對立妨害,于是人們就會和平相處,社會就會和諧統(tǒng)一。
2.政治理念———“為仁由己”與“道法自然”的區(qū)別在對核心價值的追求上,孔子主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仁”的實現(xiàn)靠的是主觀的努力追求,由此奠定了人在政治中的主體性,強調(diào)了人為的主動性,所以孔子在仁禮學說的基礎上建構(gòu)的“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也必定是積極的、有為的??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很明顯,他認為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政治與倫理的結(jié)合是孔子政治哲學的一個顯著特征,政治是倫理的擴大,倫理是政治的基礎,孔子認為“為人孝弟”就會少有“犯上作亂”(《論語•學而》),忠是孝的擴大。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德治”在經(jīng)濟上的體現(xiàn)就是“富民”,孔子認為施行“德治”如果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義。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在富民的基礎上要教民,實行“德治”的另一方面———教化百姓。
老子不提倡有為,認為“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老子》第二十九章)“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老子強調(diào)“道法自然”,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老子所言的“無為”,指的是在道的原則下順其自然,不妄言、妄行以損道,不對百姓過多的干擾,讓百姓各得其所,自化自富,因順自然。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北菊撐挠烧硖峁?《老子》第二章)并進一步指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強調(diào)無為而無不治。在百姓看來,最好的是“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但是從“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章)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而治”絕非絕對的無為,放任自流,而是遵循“道”自然無為的原則而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孔老政治哲學之同
孔子與老子的政治哲學雖然分別以“崇仁禮”和“法自然”、“有為”和“無為”相標榜,但卻有著一些相同或相通之處,這些方面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要求統(tǒng)治者修身、克己,以天下為己任
孔子所主張的“德治”實際上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把人們內(nèi)在的德性、人格修養(yǎng)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也就是“內(nèi)圣外王”之說。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將修己的目的陳述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統(tǒng)治者本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之所以在政治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因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做到了身正,只是具備了作為統(tǒng)治者的基本要求,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責任感,“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鞍傩沼羞^,在予一人”(《論語•堯曰》)。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如果統(tǒng)治者做到了這些,才可以真正做到安百姓,治國平天下,才可以“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實現(xiàn)德治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最適宜做統(tǒng)治者的當屬“圣人”,只有“圣人”在位,才可以治理好國家,管理好百姓。在《老子》全書中,大約有30多處反復闡述了“圣人”作為道的體現(xiàn)者的人格特征和“圣人”無為而治的原則、效果和意義等,充分表明了老子對“圣人”的寄托和對未來的希望。怎樣才可以成為圣人呢?老子認為首先也要修身,“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老子》第十章)形體與精神和諧不偏離,心平氣和,洗清雜念摒除妄見,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緒而愛民治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其次就要克己,要做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第二十二章),“不爭”(《老子》第六十六章),“無為、好靜、無事、無欲”(《老子》第五十七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做到了這些,還要“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老子》第十三章),由貴身、愛身而及于天下,方可將天下交托于他。從中一定程度地體現(xiàn)出治天下以貴身、愛身為原則,這與孔子的思想有類似之處。
2.反對嚴刑苛政,主張治國以民為本
孔子揭示“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在他的政治哲學中充滿了“仁”的精神?!懊裰谌室?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衛(wèi)靈公》)“民興于仁?!?《論語•泰伯》)孔子反對使用暴力,反對戰(zhàn)爭,“子為政,焉用殺?”(《論語•顏淵》)尤其對管仲“不以兵車”大加贊賞,“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老子亦揭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第七十五章)體現(xiàn)出老子的重民思想。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并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老子同樣強烈反對使用暴力,反對戰(zhàn)爭,“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第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第三十章)他們反對戰(zhàn)爭的最終目的是愛民重民,避免百姓在戰(zhàn)爭中受苦受難。
孔子和老子都主張治國應以民為本,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強調(diào)如能“博施濟眾”,不僅為仁,而且可稱為“圣”了,連堯舜恐怕都有所欠缺,可見民眾的利益有多么重要。老子也提出“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認為圣人就要“以百姓心為心”,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民本立場是《老子》之政治理念的很鮮明的特征,也是《老子》文本中所保存的人類優(yōu)秀思想文化遺產(chǎn)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孔、老提出的重;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強調(diào)無為而無不治。在百姓看來,最好的是“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但是從“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章)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而治”絕非絕對的無為,放任自流,而是遵循“道”自然無為的原則而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孔老政治哲學之同
孔子與老子的政治哲學雖然分別以“崇仁禮”和“法自然”、“有為”和“無為”相標榜,但卻有著一些相同或相通之處,這些方面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要求統(tǒng)治者修身、克己,以天下為己任
孔子所主張的“德治”實際上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把人們內(nèi)在的德性、人格修養(yǎng)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也就是“內(nèi)圣外王”之說。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將修己的目的陳述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統(tǒng)治者本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之所以在政治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因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做到了身正,只是具備了作為統(tǒng)治者的基本要求,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責任感,“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論語•堯曰》)。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如果統(tǒng)治者做到了這些,才可以真正做到安百姓,治國平天下,才可以“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實現(xiàn)德治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最適宜做統(tǒng)治者的當屬“圣人”,只有“圣人”在位,才可以治理好國家,管理好百姓。在《老子》全書中,大約有30多處反復闡述了“圣人”作為道的體現(xiàn)者的人格特征和“圣人”無為而治的原則、效果和意義等,充分表明了老子對“圣人”的寄托和對未來的希望。怎樣才可以成為圣人呢?老子認為首先也要修身,“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老子》第十章)形體與精神和諧不偏離,心平氣和,洗清雜念摒除妄見,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緒而愛民治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其次就要克己,要做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第二十二章),“不爭”(《老子》第六十六章),“無為、好靜、無事、無欲”(《老子》第五十七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做到了這些,還要“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老子》第十三章),由貴身、愛身而及于天下,方可將天下交托于他。從中一定程度地體現(xiàn)出治天下以貴身、愛身為原則,這與孔子的思想有類似之處。
2.反對嚴刑苛政,主張治國以民為本
孔子揭示“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在他的政治哲學中充滿了“仁”的精神?!懊裰谌室?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衛(wèi)靈公》)“民興于仁。”(《論語•泰伯》)孔子反對使用暴力,反對戰(zhàn)爭,“子為政,焉用殺?”(《論語•顏淵》)尤其對管仲“不以兵車”大加贊賞,“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老子亦揭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第七十五章)體現(xiàn)出老子的重民思想。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并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老子同樣強烈反對使用暴力,反對戰(zhàn)爭,“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第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第三十章)他們反對戰(zhàn)爭的最終目的是愛民重民,避免百姓在戰(zhàn)爭中受苦受難。
孔子和老子都主張治國應以民為本,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鬃又赋觥暗狼С酥畤?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強調(diào)如能“博施濟眾”,不僅為仁,而且可稱為“圣”了,連堯舜恐怕都有所欠缺,可見民眾的利益有多么重要。老子也提出“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認為圣人就要“以百姓心為心”,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懊癖玖鍪恰独献印分卫砟畹暮荃r明的特征,也是《老子》文本中所保存的人類優(yōu)秀思想文化遺產(chǎn)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薄?〕孔、老提出的重民愛民思想在中國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朽的價值,對于穩(wěn)定社會,改善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由于他們所處時代及個人的局限,“民本”立場勢必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但是孔子和老子的重民愛民思想仍具有積極的歷史進步意義。
3.追求社會和諧
雖然孔子和老子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但他們對于社會和諧的追求卻是如出一轍??鬃拥牡茏佑凶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指出治國處事、禮儀制度等,都以“和”為價值標準。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蒙培元認為:“理想的‘德治’社會,是一個和諧而有秩序、有‘文章’的文明社會,如同天上的星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zhuǎn),而又群星燦爛,和諧相處?!疄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菊撐挠烧硖峁?《論語•為政》)就是形容這種理想政治的。”〔4〕然而,一味為求和而求和也是不行的,“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真正的和諧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既承認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tǒng)一、和諧。這與“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異的專一觀念形成對照??鬃幼非笊鐣椭C的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老子在論述他的以“道”為本體的宇宙生成論時,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認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gòu)成和,達到和諧狀態(tài)。和諧既是事物正常存在的本然狀態(tài),也是事物諧調(diào)完滿、穩(wěn)定有序的最佳狀態(tài)?!爸驮怀!?《老子》第五十五章),和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的不變之規(guī)律。老子還認為自然萬物之所以能夠和諧統(tǒng)一還在于保持事物之間的平衡。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老子》第七十七章)這就把損有余而補不足來維持事物之間的平衡并進而達到宇宙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上升到道的高度來加以認識。老子不僅從道的角度來探求宇宙自然的和諧,而且還有著追求社會和諧的強烈愿望?!皥?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歸往的百姓只有不相對立妨害而和平相處,才可安平泰,社會才會和諧統(tǒng)一。
孔子和老子對于社會和諧的追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求和諧成為歷代開明君主、有識之士和庶民百姓關心的最大問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2000多年的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蹶而復振,衰而復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踐行了“和諧”的哲學。和諧并非某一社會或某一時期所有的特殊要求,而是古今中外社會發(fā)展的普遍的根本的要求。作為中國文化儒、道兩大家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的孔、老對于和諧社會的追求,開時代之先河。構(gòu)建和諧社會,成為歷代社會健康發(fā)展、長治久安的基本要求。超級秘書網(wǎng)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好幾千個民族,沖突、矛盾再所難免,“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提供了解決沖突矛盾、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共同發(fā)展的思想理論的指導,提供了反對霸權(quán)主義、建設和諧世界的價值評判標準。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每一個國家、民族和文明都應受到尊重、理解和保護,也都應與其他國家、民族和文明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未來的文明和文化??鬃犹岢龅摹八暮V畠?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為世界各國及人民之間的和睦相處與友好交往提供了指導。雅斯貝爾斯說過:“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chǎn)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薄?〕對和諧的追求正是孔子和老子這兩位我國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我們既要繼承它們,又要結(jié)合當代國內(nèi)、國際的實際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以構(gòu)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斯.人的歷史〔A〕.現(xiàn)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0.
〔2〕〔德〕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9.
〔3〕沈善增.還吾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7.
〔4〕蒙培元.蒙培元講孔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1.
〔5〕〔德〕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