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媽媽對寶寶說的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他咿咿呀呀地叫著,你仔仔細細地聽著,可常常是一頭霧水……本期Hers特邀首都兒研所保健科專家金春華主任,總結了你奶寶貝的10句話,讓你了解孩子的真正感受!
話語1 我餓的時候,就會用嘴去探索周圍的事物。
專家關鍵詞: 感到饑餓
一般來講,寶寶饑餓時,最主要的動作是用嘴去探索周圍的事物,尋覓可以吃的食物。尋找媽媽的時,小嘴不斷地吸吮著,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理解時,寶寶就開始表現(xiàn)出急躁、哭鬧等,若還不能及時吃上奶,寶寶的哭聲明顯地一聲比一聲高,其目的是引起母親的注意,提醒并告訴大伙,他“小人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餓啦,該吃奶啦。
話語2 如果媽媽的奶不夠我吃,那樣剛吃完奶1個小時后,我又一副饑餓的模樣。
專家關鍵詞:沒有吃飽
母乳不足的寶寶大部分在吃奶后1小時左右,又表現(xiàn)出饑餓的神態(tài),這些都表示即有母乳不足。若奶后2小時饑餓,寶寶要求再吃奶時,家長不用著急,這是正常的母乳喂養(yǎng)寶寶就餐間隔時間。喂母乳不像喂配方奶那樣,吃奶間隔時間那么長。正常情況下,母乳喂養(yǎng)寶寶大約兩小時吃奶一次,到時間寶寶就會餓,吃飽了寶寶則表現(xiàn)精神飽滿,愉快,安靜。
話語3 若媽媽將母乳擠出放到奶瓶里喂我,我就只認識人工而不認識媽媽的了呢!
專家關鍵詞:要母乳不要奶瓶
有些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會將母奶擠出來放到奶瓶里喂嬰兒。這樣時間一長嬰兒就只認人工不認媽媽了,當媽媽再喂奶時,嬰兒會拒絕吸吮母親。另外,將奶擠出來再喂嬰兒,一方面增加二次污染的機會,擠出來的奶量沒有嬰兒自己吸吮母親所得到的乳汁多,常常會使嬰兒攝入量不足,體重增長緩慢。因此不是特殊原因不主張母奶擠出來放到奶瓶里再喂嬰兒。
話語4 我都睡了7個小時了,媽媽還不忍心叫醒我給我喂奶呀!那怎么行呢。
專家關鍵詞:靈活給奶
我們主張3~4個小時喂奶1次,強調(diào)靈活地掌握喂養(yǎng)規(guī)律,而不是機械的、刻板的。不是那種寶寶已經(jīng)醒了、餓得直哭,我們還非得等到4個小時,甚至1分鐘不差地看著時間等待,直到達4個小時才肯喂奶,使寶寶錯過了最佳喂奶時間。也不是到了喂奶時間,寶寶正睡得很香甜的時候,把寶寶弄醒吃奶,更不主張讓寶寶睡覺超過6~7個小時,還任憑寶寶睡覺也不將寶寶喚醒喂奶的做法。因此強調(diào)合理、靈活安排喂奶時間。
話語5 我吃著吃著奶就睡著了,那是因為我的體質(zhì)很弱。
專家關鍵詞:體質(zhì)弱愛睡眠
體質(zhì)弱的寶寶吃奶容易睡著,有時,寶寶邊吃邊睡,在有效的時間里所吃的奶量較少。因此,在喂奶時應保持寶寶處于清醒狀態(tài),吃奶時要不斷地用捏耳朵等方法刺激寶寶,使其在吃奶期間不斷吸吮,以增加吃奶量。如果寶寶2~3天排便1次,可能與寶寶體質(zhì)弱吃奶量少有關。如果寶寶排便呈稀水樣、有黏液、膿血便,大便帶血絲,或排便時哭鬧等,應該及時看醫(yī)生。
話語6 媽媽的奶水不夠的時候,就給我來點配方奶吧。
專家關鍵詞:混搭喂養(yǎng)
從營養(yǎng)學角度出發(fā),應該先吃母乳,不足的量用奶粉來補充。但在實際喂養(yǎng)中,操作起來很困難,當寶寶吃完母乳后,再給奶粉時,大多數(shù)寶寶,不太依從,甚至哭鬧、拒奶。怎么辦呢?如遇有這樣的寶寶,不妨改變一下喂養(yǎng)方式:可以吃1次母奶,1~2小時后再吃1次奶粉,間隔4個小時再喂母奶,母奶和奶粉交替喂養(yǎng)。
話語7 要是給我喝奶粉的話,可不是越稠就越好!
專家關鍵詞:奶粉不要稠
目前,寶寶吃的奶大多是配方奶粉,水和奶粉有一定的配比,沖調(diào)比例要按說明進行,不能任意改變比例。奶粉過多,奶就比較稠,容易在腸內(nèi)形成高滲狀態(tài),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引起寶寶腹脹,腹瀉。奶粉少,奶比較稀,營養(yǎng)成分不夠,影響寶寶生長發(fā)育。一般來講,可按奶粉說明將寶寶該吃奶量所需要加的水量倒入到奶瓶中,再用相同品牌奶粉商提供的標準勺,量好寶寶能吃的奶粉量,放入奶瓶中搖勻。
話語8 除了給我喂奶,別忘記給我喝一點水。
專家關鍵詞:喂奶也要喂水
除了吃奶,還應該給寶寶喝水。那么,寶寶到底該喝多少水呢?其實,喝水不像吃奶那樣有明確的量,可多可少,寶寶喝水和天氣、室溫、寶寶穿得多少、所吃奶的品質(zhì)、成分有關。天熱就多喝一點,天冷可能就少一點或不喝。吃鮮牛奶含蛋白質(zhì)及礦物質(zhì)高,寶寶容易口渴而多喝水,若喂糖水多也容易使寶寶多喝水,一般新生寶寶每天喝水50~100 毫升不等。
話語9 男女不同,喝奶量也不同呢。
專家關鍵詞:男女不同
由于新生兒出生體重不同,胃容量和消化能力也不同,男女孩之間也有個體差異,這些不同和差異決定了寶寶所吃奶量,寶寶經(jīng)過出生最初幾天的適應期之后,家長可能逐漸掌握了寶寶每次所吃的奶量,而且寶寶吃奶也有了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寶寶吃奶后能安靜3~4個小時,然后再吃下一次奶。那么寶寶每天吃多少奶合適,喝多少水呢?正常狀態(tài)下,出生1天的寶寶每次吃奶15~20毫升,3天每次吃奶約50毫升。
話語10 如果我小小地哭一場,別那么緊張,這也是我增加肺活量的小妙方。
專家關鍵詞:哭不是壞事
如果寶寶還是堅決不吃奶粉,可以請別人代勞來喂寶寶奶粉,以免母親的氣味影響寶寶吃奶的情緒。家長不要輕易改變最初確定的喂養(yǎng)方案,即便寶寶哭鬧,也屬于正常反抗,小哭一會兒對寶寶是個鍛煉,還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身體發(fā)育。如果有1~2次吃奶少,對寶寶影響不大,當寶寶饑餓難耐時,慢慢地也就開始吃奶粉了,不必過于擔心。
話語11 不要把我喝的牛奶放到你的嘴里去試奶溫。
從前,在一座美麗的森林里,住著一只狡猾的狐貍。
有一天,雞媽媽把房子建好了。夏天,雞寶寶在房子里熱得都生病了。一天,鵝大哥對雞媽媽說:“雞媽媽,您應該從這兒開一個窗戶?!庇谑?,雞媽媽按鵝大哥說的去做。半個月后,雞寶寶的病好了,雞媽媽想應該多聽別人的勸告。正在這時,狐貍來了,它對雞媽媽說:“你們家這窗戶再開大一點就更好了。”于是,雞媽媽把窗戶開得更大了一些。
第二天,雞媽媽出去給雞寶寶找食,狐貍跳進窗戶,把小雞給吃了。雞媽媽回來以后發(fā)現(xiàn)雞寶寶不見了,雞媽媽發(fā)現(xiàn)窗戶上有狐貍的腳印,雞媽媽才明白不能聽壞人的話。
從這個故事中,我終于明白了:不是任何人的話都可以隨便聽的。
指導教師 崔梅茹
家長平常要注意和孩子說話的內(nèi)容,或許你只是開個玩笑,但是寶寶信以為真便會對他的心理造成壓力。而且類似這樣的話,其實潛意識就是你這樣做媽媽才愛你。這樣容易讓寶寶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讓孩子時刻感受安全感,寶寶才會變得更加的勇敢積極。
以“媽媽不愛你了”刺激
孩子在某次幼兒園活動中不敢上臺表演,家長就覺得自己的寶寶是比較內(nèi)斂害羞的人,不太敢當眾表現(xiàn)自己。為了“尊重”孩子的決定,避免老師再次“勉強”孩子去做一些表演的活動,家長便叮囑老師盡量少給孩子機會,免得孩子為難。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這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們一再強調(diào)要尊重個性,不要勉強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但是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上?;蛟S寶寶只是一時氣話,或者一時提不上勇氣,并不代表寶寶下次不愿意,或者是不喜歡做這樣的事情。家長的“一意孤行”或許就斷了孩子很多鍛煉學習的機會了。
因此,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溝通,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性格,那一次的不敢是什么原因,如果只是偶發(fā)性的,那么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對于自己喜歡做的,下次一定要抓住機會去表現(xiàn)自己;如果孩子說不出具體的原因,那么家長也應該多鼓勵給孩子“再試一下”的機會,或許下一次,你家寶寶就會給你一份滿意的“答卷”。
不給“再試一下”的機會
一些強勢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敢做,就逼他,認為有壓力才能發(fā)揮出孩子潛能。但其實強扭的瓜不甜,家長越是逼迫孩子去做,孩子越是心理上有抵觸的思想。即使這次孩子是成功地被你硬推上臺了,但是他心里面還是一萬個不愿意,這種消極的體驗使得他下次更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更加逃避上臺表演,孩子變得更加不自信。
大人都有自己不敢不愿意的事,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子。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上臺去演說或者表演,家長就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要因此而責罵孩子是膽小鬼,給孩子多一分寬容。媽媽應該學會說,“寶寶不敢沒關系,媽媽依然愛你”讓孩子感覺到即使自己是“不聽話”的,但是父母還是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決定的。家長多一點寬容與鼓勵,孩子更自尊自信,總有一天能夠自信滿滿地站上舞臺,讓你驕傲。
硬推孩子上臺 懷疑孩子的理由
孩子不敢、不愿意去做,家長總是會第一時間去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不敢的原因是什么。這是一個和孩子相互溝通了解的絕好機會,但是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要相信孩子的理由。
一些家長即使獲得了孩子的答復,但還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覺得寶寶在撒謊,明明是寶寶膽怯害怕卻回答說是自己身體不舒服。即使如此,家長也不要戳穿孩子的“掩飾”,畢竟孩子也有自己不愿說的理由,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不要對孩子太過較真,抓著寶寶的小辮子不放。
如果你家孩子愿意跟你敞開心扉,就請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話并相信他說的理由。讓寶寶能夠充分地感受父母的愛,建立對父母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寶寶自然會將自己心里面的真實想法跟你說。
常跟別人比較
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眾多家長的通病。家長本以為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讓孩子有個例子可以參照學習,但其實這種橫向比較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引發(fā)孩子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脆弱的,如果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比,他會更加抬不起頭來,甚至將委屈乃至恨轉(zhuǎn)移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因此,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明智的家長,學會給孩子正面的肯定,當孩子表示自己不敢做時,父母要對孩子滿懷信心,對孩子說“你能行”。家長們要多點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學會賞識孩子,多對孩子進行鼓勵贊揚,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
出口否定句
場景:小諾3歲了,爸爸媽媽都很忙,就把他交給爺爺奶奶帶。有的時候奶奶會當著小諾的面數(shù)落爺爺:“你個死老頭子!缺德鬼!”甚至還會教小諾說:“小諾,說爺爺是臭老頭!”這樣一來二去的,小諾現(xiàn)在對著爺爺說臟話說得一套一套的。爺爺呢,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挺好玩的。
像小諾這樣時不時說出臟話的小孩并不算少,但身旁的家長大都一笑了之,脾氣暴―點的就會大聲呵斥。這樣的極端做法,對于說臟話的寶寶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3歲左右的孩子,是非、真假、美丑、善惡觀念十分模糊,他們甚至不知道“臟話”意味著什么。這個年紀,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只是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照貓畫虎地學出來??墒?,往往先學到的東西記憶也會是最深刻的,一旦孩子形成了說臟話的習慣,想要再刪除這種記憶可就不容易了。
一、欲擒故縱
解釋 小孩子說臟話,大部分是因為好玩,而且每次說臟話,大人們總會跟他們有一次“互動”,不管是得到鼓勵還是受到批評,總之會受到關注。周圍的人反應越大,寶寶就越會覺得說臟話很有意思,以后有機會便會故伎重施。
對策:小孩說臟話的時候,大人一定不要表現(xiàn)出大驚小怪的樣子,最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幾次下來,大人只要沒有大的反應,寶寶就會漸漸覺得這件事情沒有意思,不好玩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尋找新的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至于“臟話”,恐怕早就被他們遠遠拋在腦后了。
二、以身作則
解釋:前面說過,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喜歡模仿。他們才不管什么好的、壞的、對的、錯的,他們想做的只是模仿。模仿大人說話的內(nèi)容、語氣、神態(tài)、動作等。不要聽到寶寶說臟話,就一味地責怪寶寶,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呢?有可能寶寶說的臟話來源,就是我們平時不經(jīng)意的言語。
對策:孩子跟父母接觸的時間很多,父母的言行時刻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常言道“自樹樹人”,只有大人們平時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說臟話,不對別人說尖酸刻薄的語言,這樣才能放心地對寶寶進行“言傳身教”。不想讓寶寶說臟話,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臟話從你自己的世界中徹底扔掉!
三、凈化環(huán)境
解釋:如果爸爸媽媽的言行一直很文明的話,就要仔細觀察一下寶寶平時所處的環(huán)境了,偵查一下臟話的來源,看是祖輩不經(jīng)意的口頭語還是小伙伴無心的斗嘴……還記得《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寶寶所處的環(huán)境很重要的。
對策: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真得像孟母一樣搬家,只要他遠離不良環(huán)境就可以了。比如,把孩子從祖輩家里接出來,送到幼兒園;不讓他跟一些說臟話的孩子起玩;有選擇的讓寶寶看電視,不要讓他看一些打打殺殺的幫派影片 脫離了不好的環(huán)境,寶寶就會慢慢地忘記臟話了。
四、適當懲罰
解釋:懲罰,對一些寶寶來說,是制止他們某種行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有的家長,一聽見寶寶說臟話,不管是什么場合,不管當著多少人的面,都是一頓“暴風驟雨”的數(shù)落:“這孩子!跟誰學的!小小年紀就不學好!真給我丟人!”這樣的批評,會傷害到寶寶幼小、脆弱的心靈的。所以,懲罰可以,但一定要適度。
對策:懲罰的措施,建議當寶寶大一點卻還是說臟話的時候再使用。在他能理解你的話的情況下,可以嚴肅認真地跟他說不喜歡他說這樣的話。然后可以采取沒收玩具、沒收零食、減少看電視的時間、不跟他說話等方式,讓他知道,說臟話是不對的,爸爸媽媽會生氣,自己會沒有玩具玩、沒有零食吃。下次,當他再說話時,自然就會有所顧忌了。因為對小朋友來說,沒有什么比玩具和好吃的東西更重要的事情了。
五、正確引導
語言環(huán)境太復雜
很多家庭都是祖孫三代,老人幫忙帶孩子,家里的語言環(huán)境也因此會變得很復雜,爸爸媽媽說普通話,爺爺奶奶說家鄉(xiāng)話,這種復雜的語言環(huán)境會給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寶寶帶來一些困惑,他需要更多點時間來積累和轉(zhuǎn)化這些語言。
不用說話也可以
和寶寶相處的時間越長,爸爸媽媽和寶寶的默契度也會越高。寶寶的一個小眼神,或一抬手,一挑眉,媽媽就能準確無誤地知道寶寶想要做什么。這種“默契”會讓寶寶覺得不說話也沒關系,當然就不用很辛苦地學說話了。
積累期
每個寶寶說話有早有晚,在他真正開口說話前都會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語言積累期,而這個積累期的長短也各有不同。在他真正開口說話前,其實一直在用耳朵聽,一直在儲存詞匯呢!
太在意發(fā)音
有些爸爸媽媽在寶寶初學說話時就很注重發(fā)音,一遍一遍地糾正寶寶說的不清楚、不標準的發(fā)音,這會讓寶寶感到說話有壓力,自然就更不愿意開口嘗試了。
大方開口小貼士
耐心等待
如果寶寶對周圍人說話的意思都理解,并做出正確的反應,那不妨就再多給他些時間吧。等待的時候多為他讀故事書,和他對話,問他意見,他會從先說2個字開始,慢慢說成4個字,然后逐漸會說出完整的句子了。
學做“懶”媽媽
媽媽為寶寶傳遞他要的東西或響應他的要求時,不要那么刻不容緩,稍稍放慢些節(jié)奏等他再要求一下。這時,寶寶會咬字不清地邊描述,邊比畫著自己想要拿到的東西,大人回應的時候,一邊遞過去,一邊還可以問:“是這個嗎?”“能再說一下嗎?媽媽不是很清楚?!碑攲殞氂懈鄼C會開口鍛煉,并發(fā)現(xiàn)說話很有用時,他就會在更多情況去嘗試語言表達了。
及時鼓勵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