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在輕松快樂的暑假中讀了好多我喜愛的書籍,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要算那本《伊索寓言》了。
書中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領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但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應該是那篇《美洲豹的眼睛》,這篇故事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一天,美洲豹碰見了烏龜,這只烏龜正用沙鍋煮著一只被撕成碎片的貘。豹子來到鍋邊,不顧旁邊的烏龜,伸手就向鍋里撈肉,這時烏龜眼疾手快把一顆石子扔到鍋里,美洲豹來不及反應,開水已經(jīng)濺到了它的眼睛里,把它變成了瞎子,豹子悲慘地嚎叫著跑了,烏龜看到這樣的景象,發(fā)出了幾聲冷笑。
這時候其它的動物都知道豹子的眼睛瞎了,就開始捉弄豹子,把它弄得遍體鱗傷,最后美洲豹實在跑不動了。好心的老鷹非常同情美洲豹,來保護它,老鷹為了讓美洲豹的眼睛重見光明,飛了一天一夜,在雪山頂上找到了一種叫孔木牧拉的神花,從花蕊中獲得了兩粒種子,老鷹把種子埋藏在自己的羽毛中。又飛了一整天,美洲豹也正心急如焚地盼著它的歸來。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古希臘的伊索,他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寫的都是對生活中某種現(xiàn)象的批判、啟示和教訓。 用大家最熟悉的幾個寓言來舉例吧:
??《狼和小羊》這一則寓言中講的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種方法來和小羊狡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洱斖觅惻堋愤@一則寓言,結果大家都知道,是烏龜贏了。因為他不懈的努力,換取了勝利。而兔子卻高傲、自大。低估了別人,總認為自己最厲害,其實有自信心是好的,但不能太過于自信,因為那就不叫自信了,而叫驕傲。 另我感觸最深的是《膽小鬼》這個故事,他講了一個人,膽子很小,生活條件不好,卻很貪財,總想得到不勞而獲的財物。 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累極了,背著柴下山回家去了。在山腳下的一條小路上,看見了一頭金色的獅子,他不敢碰,心想:這到底是活的,還是雕像呢。那獅子一動不動,也不出聲音,一定是雕像,這是神恩賜給我的,看我這樣的窮,想讓我賣一個好價錢。 他向四周巡視了一遍,確定沒有人,就抓起“獅子”的前爪和后爪,可它太重了,拿不起來。他好像很聰明似的想:人多力量大嗎,我回去把家人找來一起搬。之后,他就跑回家去了。
等他把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找來時,那個金獅子已經(jīng)不見了。他告訴人們,做事一定要果斷,不能拖拖拉拉的。否則,什么事情都變的很糟糕的。有一句話說的好,“效率就是金錢”。做事要講究效率,如果做事慢了,就什么事情也辦不好了。這就叫做“一事無成”。
《打破神像的人》是我覺的最有趣的故事,大家不妨來聽一聽吧。
??有一人,他窮的落花流水,給一個大戶人家做馬夫,這個人家很富裕,他問自己的主人:怎樣才能富裕起來呢? 主人認為這個問題很復雜,像一道永遠也解不開的數(shù)學題,但他好像很明白的樣子說:“只要買一座神像放在家里供著,就可以變得富裕起來了。”馬夫信了。
過了幾天,富人就開始吃喝堵,把錢財都花掉了。不過他死前卻在神像里藏了很多金幣。
他要死了,把兒子叫到身邊,說:“你不要把神像賣掉,寧愿摔了也不要賣?!?他的兒子以為父親在說胡話,就沒當回事??伤F的不行了。家里只有這個神像值錢,就把他賣給了馬夫。 這個馬夫把他放在家里。一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富裕起來。一氣之下,馬夫把神像摔了。這時,金幣都出來了。他生氣的說:“我尊敬你的時候,你卻裝模作樣,我把你打碎了,你這時才知道來幫助我?!?道理:想富裕,就要勤勞,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掙錢,才能富裕起來,不能靠別人。
??還有一個故事——《驢和馬》,古時候,有一個國家總是發(fā)生戰(zhàn)爭,所以,人們家里都要養(yǎng)一匹戰(zhàn)馬,準備在戰(zhàn)爭的時候騎。
??一個年輕人,養(yǎng)了一匹非常好的戰(zhàn)馬和一頭很普通的驢,戰(zhàn)馬每天都吃的很好。而驢天天干重活不說,吃的也不如戰(zhàn)馬。 驢不明白,就問馬:你為什么吃的好,還不用干活?而我一天天卻很累?” “我也不知道主人為什么要對我這么好,但我知道每一頭驢都是要干重活的?!斌H不說什么了。 不幾天,又要發(fā)起戰(zhàn)爭了。戰(zhàn)場離這個年輕人家很近,年輕人騎著戰(zhàn)馬去打仗了。 驢跑去看,他看見所有人都在打仗。這時候,他的主人被別人砍死了,馬在他身邊很難過。敵人看不過去,把馬也砍死了。 驢回到家,傷心極了,知道主人為什么對馬這么好了,它也不計較了。
高三語文《讀伊索寓言》原文
比我們年輕的人,大概可以分作兩類。第一種是和我們年齡相差得極多的小輩,我們能夠容忍這種人,并且會喜歡而給予保護;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了我們的尊嚴。還有一種是比我們年輕得不多的后生,這種人只會惹我們的厭恨以至于嫉忌,他們已失掉尊敬長者的觀念,而我們的年齡又不夠引起他們對老弱者的憐憫;我們非但不能賣老,還要趕著他們學少,我們的年長反使我們吃虧。這兩種態(tài)度是到處看得見的。譬如一個近三十的女人,對于十八九歲女孩子的相貌,還肯說好,對于二十三四歲的少女們,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總能討大人的喜歡,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間就免不了時常沖突。一切人事上的關系,只要涉到年輩資格先后的,全證明了這個分析的正確。
從整個歷史來看,古代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先前是幼稚的,經(jīng)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慢慢地到了現(xiàn)代。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后,它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所以我們反是我們祖父的老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xiàn)代的悠久古老。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tài)度,便發(fā)生了新意義。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并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進步。
這些感想是偶爾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給予我們?nèi)N安慰。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變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我們看到這許多蝙蝠、狐貍等的舉動言論,大有發(fā)跡后訪窮朋友、衣錦還故鄉(xiāng)的感覺。但是窮朋友要我們幫助,小孩子該我們教導,所以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分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
螞蟻和促織的故事:一到冬天,螞蟻出曬米粒;促織餓得半死,向螞蟻借糧,螞蟻說:“在夏天唱歌作樂的是你,到現(xiàn)在挨餓,活該!”這故事應該還有下文。據(jù)柏拉圖《對話篇·菲得洛斯》說,促織進化,變成詩人。照此推論,坐看著詩人窮餓、不肯借錢的人,前身無疑是螞蟻了。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yǎng)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銜肉過橋,看見水里的影子,以為是另一只狗也銜著肉,因而放棄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搶影子銜的肉,結果把嘴里的肉都丟了。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貪得,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應用到旁的方面。據(jù)說每個人需要一面鏡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東西。不過,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譬如這只銜肉的狗,照鏡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鬧,空把自己的影子,當作攻擊狂吠的對象??梢娪行〇|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鄰居聽見了,嘆氣說:“誰叫他只望著高處,不管地下呢!”只向高處看,不顧腳下的結果,有時是下井,有時是下野或下臺。不過,下去以后,決不說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說有意去做下屬的調(diào)查和工作。譬如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觀天。真的,我們就是下去以后,眼睛還是向上看的。
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揀最美麗的鳥作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然為上帝挑中,其它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依然現(xiàn)出烏鴉的本相。這就是說:披著長頭發(fā)的,未必就真是藝術家;反過來說,禿頂無發(fā)的人,當然未必是學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頭腦,你想還會產(chǎn)生什么旁的東西?這個寓言也不就此結束,這只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xiàn)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干凈,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氣,問小蛙道:“牛有我這樣大么?”小蛙答說:“請你不要漲了,當心肚子爆裂!”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所以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jīng)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yǎng)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貍和葡萄的故事:狐貍看見藤上一顆顆已熟的葡萄,用盡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不吃也罷!”就是吃到了,他還要說:“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滿足的狐貍,這句話他對自己說,因為現(xiàn)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滿意的狐貍,這句話他對旁人說,因為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
驢子跟狼的故事:驢子見狼,假裝腿上受傷,對狼說:“腳上有刺,請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時舌頭被刺。”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子踢傷逃去,因此嘆氣說:“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醫(yī)生呢!”這當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醫(y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
這幾個例可以證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盧梭在《愛彌兒》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貍騙烏鴉嘴里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跟被騙的烏鴉同情,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要是真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嗎?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象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緣故是,盧梭是原始主義者,主張復古,而我呢,是相信進步的人——雖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高三語文《讀伊索寓言》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字哲良,默存,號槐聚,中國江蘇無錫人,中國作家、文學研究家。曉暢多種外文,包括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文等。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5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文系留學。1938年回國。1939年開始寫作《談藝錄》。1941年散文隨筆集《寫在人生邊上》出版。1944——1946年間寫作《圍城》,其時困頓于上海淪陷區(qū)的生活,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1946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1949—1953年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并負責外文研究所事宜。1979年《管錐犏》1—4冊出版。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歲。
高三語文魯教版《讀伊索寓言》原文相關文章:
1.高考語文課本文原文知識梳理
自從看了的伊索寓言后,對我最深有感觸的一則寓言是老鼠和黃鼠狼。
這則寓言講的是老鼠部落老和黃鼠狼展開戰(zhàn)爭,可最后結果總是黃鼠狼取得勝利,老鼠老吃敗仗,于是它們經(jīng)過議論后,覺得失敗的原因在于沒有將領指揮,在他們層層拔選之后,選出了一批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老鼠統(tǒng)領。而這些老鼠又覺得自己是統(tǒng)領,穿著也應該與眾不同,便做了一些角給自己戴上,可到真正達長的時候,卻一個個敗下陣來,其他老鼠見勢不好也跟著惝恍逃命,連忙逃進洞中,可這些將領由于戴來這些毫無幫助的角,卡住了,進不去,結果都變成了黃鼠狼的口中美食。
老鼠將領們的失敗,原因有2個,1:黃鼠狼本來就是老鼠的天敵,老鼠為什么要以卵擊石那?2:老鼠將領們?yōu)榱颂摌s,戴上了這毫無幫助的角,在最后關頭還害了自己。
一、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書是知識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怎樣才能培養(yǎng)少年兒童讀書的興趣呢?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讀物內(nèi)容,結合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內(nèi)容,注意趣味性和廣泛性,推薦通俗易懂的課外讀物。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課文《狐貍和烏鴉》后,我推薦了《伊索寓言》;教學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后,就推薦《小英雄的故事》;教學《美麗的丹頂鶴》后,就推薦了《中國動物故事集》;教學《冬眠》等課文后,就推薦了《新編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通過閱讀知識性、趣味性、針對性強的同類童話故事和讀物,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從而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其次,根據(jù)兒童崇拜英雄、名人的特點,向他們宣傳歷史名人酷愛讀書,終成大業(yè)的故事。如《魯迅的腳印》《蘇秦懸梁刺股》等,以這種“名人效應”所產(chǎn)生的引導力,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再次,要學用結合。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必要的延伸,要以課內(nèi)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nèi)。教師推薦的重點讀物,應當配合作業(yè),讓學生舉一反三做出回答,使學生感到課外讀物也是課本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的詞語越多,使用時便可信手拈來,嫻熟自如。通過這些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們喜歡讀書,養(yǎng)成在書海中尋求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養(yǎng)成了喜歡讀書的良好習慣,還應該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急用先學。要圍繞課文選擇能起輔導作用的課外讀物。學古詩就看《唐詩三百首》,注重積累;學寫作就看高爾基的《海燕》、魯迅的《閏土》等經(jīng)典名著。
2.先易后難。對于含義深刻的哲理文章,只要了解有哪些內(nèi)容就足夠了。要把重點放在容易理解,便于記憶、方便應用上,防止學生因枯燥難懂望而止步。
3.細中求精。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時,應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推薦的課外讀物要精益求精,寧缺勿濫,力求讀物用詞準確,通俗易懂。
4.方法得當。閱讀課外書籍不需要像學課文那樣精細,但應教給讀書的方法,如教會學生根據(jù)不同體裁的文章,采用精讀、略讀、瀏覽等不同的讀書方法,提高博覽群書的本領。
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多寫筆記,增強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根據(jù)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要求,指導學生多做讀書筆記。在閱讀過程中,凡是自認為好的句段,都要記下來。要從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中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讀后有感,深入理解。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寫讀后感的良好習慣。通過寫讀后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用詞技巧和結構規(guī)律。
3.精學勤練,打好基礎。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針對這一特點,應輔導學生多做練習。以課堂作業(yè)為核心,結合薦讀的書籍,仿寫文章,使之能在熟悉的框架中,靈活運用不同的技巧,寫出較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