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歌頌教師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家好!再過幾天,我們將迎來第19個教師節(jié)。在今天的升旗儀式上,讓我們代表全體同學向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致以最崇高的少先隊的敬禮,并獻上一首頌歌寄上我們最誠摯的祝福。
九月,金色的季節(jié);
九月,溫馨的季節(jié);
九月,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
九月,天真爛漫的季節(jié)。
迎著九月的和風,
我們來到大自然,
采一束鮮花送給老師
采一縷歡笑送給老師
今天是您的節(jié)日,
全體少先隊員們共同祝愿
愿您幸福快樂到永遠
忘不了,講臺上您那怡人的風采;
忘不了,夜燈下您那辛勤的身影;
忘不了,您那和藹可親的笑容;
忘不了,您那認真負責的精神。
是您把我們引上知識的航船;
是您,教我們?nèi)绾螘秤沃R的海洋。
我們成功了,
您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成名了。
您還是我們的老師;
無論我們有如何驚人的業(yè)績,
您永遠是我們的老師。
面對我們這些新時代的紅領巾。
您只有微笑,
煩惱與憂愁永遠留給獨處的日子,
您以為我們什么都不知道?
親愛的老師,
您辛苦了!
您的付出,
您的辛苦
我們看得見。
看!鮮艷的紅領巾紅似火啊!
飄蕩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一條紅領巾都是一個跳動的音符,
讓我們唱吧!
讓我們跳吧!
慶祝偉大的9月10日
慶祝光榮的9月10日
聽!那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
那是一首獻給全天下老師的歌。
記住吧!9月10日。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真摯感言。教師的愛是一種無私的愛,他們對學生的愛從不求回報。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不理智和被誤解的事情,他們決不因此而影響到對學生的教誨和關(guān)愛,他們決不會把對學生的愛與自己的個人目的和利益聯(lián)系起來。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教師的愛是一種最高尚的愛。教師的愛不僅是出于他們職業(yè)本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們更是把學生看作是他們自己的兒女,傾注全部的心血。教師的愛更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
教師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教師思考的是學生未來的長遠發(fā)展,他們從不因眼前的不理解而放任遷就。教師的理智是超人的,他們對蕓蕓眾生能夠區(qū)別對待,因人施教,做到對好學生不溺愛,對差學生不操之過急、循循善誘。教師的愛包含母愛且勝于母愛,在于這種愛是嚴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完美結(jié)合,在于它突破了母親的那種一味的溺愛。
有人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我們的教師所給予的愛恰恰就是這種神圣?!敖逃龥]有愛就成了無水之池”,教師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不斷澆開一朵朵美麗的心靈之花。
對教師的愛,學生的感觸是最真切的:
你給了我整片的星空,
好讓我自由地去來。
你給了我一盞知識的明燈,
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我知道
九月,獻給老師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燦爛。
我們歌唱九月,
因為這是您永恒的節(jié)日。
我們牢記九月,
因為這是我們真誠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滿四溢的杯子,
我們用雙手高高地舉起
一片真誠的祝福聲中,
請您干杯。
九月的樂章已經(jīng)奏響,
請接受我們九月的獻禮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戰(zhàn)線的老師們。
寫在教師節(jié)的詩
一
老師就像一個知識豐富的園丁,
我們就像花園里的一朵朵鮮花。
老師寫的每一個字
就像澆在我們身上的每一滴水,
讓我們一天天地成長……
二
班級就像一個奇怪的家,
沒有床,也沒有一日三餐……
在這個家里,老師是慈祥的媽媽,
我們就是一個個好動、活潑的孩子;
我們能夠一天天健康地成長,
都是媽媽的功勞……
九月金秋,老師是這個季節(jié)的主題,空氣中彌漫著感念師恩的情緒。 尊師重教是永遠的美德。過去的,現(xiàn)在的,將來的,所有的教師都應該享受崇敬與祝福。
又是9月,教師節(jié)踏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而來。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在我們從頑皮稚童到青澀少年再到風華青年的生命歷程中,
老師,都是最值得我們尊重和感恩的人。
他們雖然生活清苦,卻情系祖國未來,心聯(lián)學子之心;
雖是一燭微火,卻燃盡自己,照亮別人。
教師節(ji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265-0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華夏文明燦爛的長卷中,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僅唐一代,就有奔放飄逸的李白,沉郁頓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詭險怪的李賀,綺麗精工的李商隱。他們的詩歌如山一樣巍峨高聳,如海一般波瀾壯闊。他們多姿多彩的創(chuàng)作,讓詩歌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繽紛。一首好的詩歌能增進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yǎng)。因此,在中學階段能初步理解,鑒賞,評價古代詩歌應成為高中生必修的語文素質(zhì)。
而朗誦是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在《 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 ……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曰:‘讀書千遍, 其義自現(xiàn)?!^熟讀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薄K凇队枌W齋規(guī)》中也說:“余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F(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對誦讀更推崇備至,他認為:“ 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 的 一 種 方 法 ?!薄?不 朗 讀 ,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薄白x”也是語文教學所培養(yǎng)學生的四種基本能力之一。高中語文新課標對古詩文朗讀背誦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 可見,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讀懂詩歌、把握內(nèi)涵、體味情感的重要方法。
但是,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很少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講授詩歌,教師一味地分析內(nèi)容、講解表現(xiàn)手法,很少留給學生誦讀的機會和時間,學生誦讀的興趣越來越小,讀書的興趣也越來也小,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詩歌學習漸漸失去了誦讀這一主陣地,詩歌在語文課堂漸漸也失去了其獨有的魅力。因此,在詩歌學習中加強誦讀教學不僅有重要性,更有迫切性。
我認為誦讀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有五方面意義。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誦,正如魚蝦離不開江河,虎豹離不開山林,花木離不開土地一樣。分而述之,詩歌朗誦有如下意義:
1.1 啟悟人性美: 朗誦詩歌,既為人類,也為個人。首先,人類需要詩歌為生命找一個理由。該如荷爾德林所說:“人類詩意地棲居在這個星球上?!?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說,青少年是詩歌。于朗誦中青年人將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于心,于吟誦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壯志、多了一份從容雅趣。
1.2 體味感情美: 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fā)”。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這要求學生朗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務求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方能打動聽眾。沒有感情的朗誦肯定是不成功的。
1.3 再現(xiàn)形象美: 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形象的載體——文字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讀者心中形成“內(nèi)心視象”,當自己的“內(nèi)心視象”與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讀要打動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內(nèi)心視象”不可,并在朗讀中貫徹之,使聽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1.4 理解思想美: 古人讀書當是今人之朗誦。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朗誦教學入手”,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讀,“有時還得背誦”。
1.5 感受語言美: 朗誦,課文內(nèi)容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感知,對文章感受極為深刻。朗讀課文以至于成誦,文章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生同病相憐人世一嘆;誦“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傷之情。詩歌語言形象、精煉,這就要求學生用心去讀,久而久之,培養(yǎng)了語感,進而化為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舊文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2 朗誦的技巧與策略
朗讀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要求師生用有聲語言表現(xiàn)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shù)美感,從而使聽眾領悟作品內(nèi)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1 恰當選材,陶情養(yǎng)性利其誦 。
“凡事預則立”,這必要求選好朗誦材料。對高中生來說,好的朗誦材料應該以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為內(nèi)核,以積極進取、樂觀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為依托,以無窮的詩意為動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適于口誦的簡約質(zhì)美的語言為外觀,以節(jié)奏、韻律、音樂的美感為引線。
2.2 正確理解,把握內(nèi)容悟其義。
古語說“詩言志”,古詩詞往往用唱的形式來表現(xiàn),在音樂的美感中傳遞動人之情,凸現(xiàn)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準確地把握作品內(nèi)容,透徹地理解其內(nèi)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shù)手段的應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準確透徹地把握內(nèi)容,那么,藝術(shù)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要準確透徹地理解作品,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這是理解作品的基礎。其次, 理解作品主題。主題是作品中表現(xiàn)的思想、觀點,是作品內(nèi)容的核心。理解主題是理解作品的關(guān)鍵。朗讀要求再現(xiàn)作品原貌,要準確傳達作品思想,表達作品感情,闡明作品觀點,說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對中學生來說,基本了解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風格并不困難,同時也很有必要。如《詩經(jīng)》是現(xiàn)實主義之源,《楚辭》是浪漫主義之頭。漢魏古詩悲愴凄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等。
2004年,林懷民得到臺灣最高行政機關(guān)60萬臺幣的文化獎金,為了“鼓勵年輕人一生至少要有一次一個人海外長時間旅行”,他把這筆錢捐給云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成立了“流浪者計劃”,獎助臺灣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以及社會服務工作者前往亞洲進行貧窮之旅。
今年是“流浪者計劃”第八個年頭。八年來,已有72位“流浪者”前往33個國家和地區(qū),150個城市。一個純粹的60天“流浪者計劃”——不住高級飯店,找便宜的青年旅社,甚至自己帶帳篷。路途的艱辛并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勇氣承受——流浪者首先要突破的障礙就是自己。
申請“流浪者計劃”的人數(shù)每年都在增多,在這些流浪者中,有人騎單車完成2000公里的滇藏線之旅;有人拍紀綠片探討兩岸關(guān)系;有人去西南邊陲流浪體驗藏族生活;有人探訪有身體缺陷的朋友;有人去印度尼西亞學皮影戲……
2008年,云門基金會首度舉辦“流浪者校園講座”,七位“流浪者”到四十所學校分享他們旅行的經(jīng)驗?!傲骼苏咝@講座”是“流浪者計劃”的延伸活動,為臺灣年輕學子帶來更寬廣的視野和影響力——騎單車走絲路跨中亞至歐洲的張子午,鼓勵學校帶領國中生騎單車環(huán)島臺灣;去云南學蠟染的楊蕙慈回臺后,透過臺灣校園講座發(fā)起捐款,回到廣西幫助少數(shù)民族孤兒建設校舍;推廣環(huán)境綠化及小區(qū)美學營造的盧銘世,發(fā)起“小小流浪者計劃”鼓勵同學自行募款,幫助在校學生完成臺灣自助旅行。2009年,宏基創(chuàng)辦人施振榮夫婦創(chuàng)辦的智榮基金會也加入進來,贊助偏遠地區(qū)學校邀請流浪者演講,成為校園講座資金的堅實后盾。
“年輕的時候去過的地方,會帶給你的影響,是你一輩子的養(yǎng)分?!绷謶衙窠?jīng)常會提到的這句話,也是“流浪者計劃”的宗旨。基金會并沒有硬性要求“流浪者”帶具體的成果回來,但“流浪者”回臺灣后,都持續(xù)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作品:“流浪者”謝旺霖寫出《轉(zhuǎn)山》;吳耿禎在上海美術(shù)館舉辦個人剪紙展;瞿筱葳寫出《留味行》;鐘權(quán)拍出紀錄片《臺北京》。正如林懷民所說:“只要有愈多人回來,整個社會就會愈來愈不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