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雁門太守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黑云壓城頭,城墻像要塌陷一樣;盔甲映著日光,金鱗似的閃亮。
號角的聲音在秋色里響徹天空,塞邊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著紫氣。
寒風半卷著紅旗,輕騎馳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戰(zhàn)鼓聲低沉不起。
為了報答國君招用賢才的誠意,手揮舞著利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賞析: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此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nèi)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jù)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shù)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jié)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周敦頤愛蓮,不管從外表還是內(nèi)心,他總是喜歡,因為他要做一個想、像來蓮一樣的君子;在惡劣的情況下也依然健康長大,開出美麗的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林嗣環(huán)稱贊口技者的技藝高超,大力描寫口技的過程,由而體現(xiàn)出口技者技藝超群。而陶淵明《飲酒》詩中卻深刻地說出了自己對隱逸生活的眷戀,和對世外桃源的向往,他一生淡泊名利,超在揚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一詩中,作者只字未提戰(zhàn)爭中的風刀雪雨,而是通過某些顏色來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他極力贊揚了邊塞的戰(zhàn)士,報國的寶貴事情………
人世間多姿多彩,詩歌也為我們帶來了莫大的享受。
關(guān)鍵詞:李賀;詩歌意象;冷;奇;艷;
袁行霈先生認為,“一首詩從字面看是詞語的聯(lián)綴;從藝術(shù)構(gòu)思的角度看則是意象的組合”[1]。詩歌意象是詩人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有機融合的產(chǎn)物,因此,每位詩人詩歌中的意象都帶有強烈的詩人個性化的色彩,有“詩鬼”之稱的唐代詩人李賀便對奇艷凄迷的意象有著特殊的偏愛,在其詩歌中大量使用帶有悲感色彩的意象、虛幻迷離的意象以及色彩鮮明的意象。獨特的意象美是李賀詩歌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正是這些極具特色的意象助力李賀詩歌形成了整體上奇崛冷艷、虛幻荒誕的獨特藝術(shù)風格。
構(gòu)成李賀詩歌獨特意象美的意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首先,帶有悲感色彩的“冷”意象。
如《秋來》篇,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苦悶情懷,是李賀“鬼”詩的一個代表: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短短的一首詩卻包含了桐風、衰燈、寒素、冷雨、秋墳、恨血等好幾個悲涼的意象,使得全詩的情調(diào)異常凄涼幽冷,寫盡了作者心中因秋天到來而觸發(fā)的悲涼苦痛之情。作為唐王朝的宗室后裔卻不能報效國家、致身通顯,這本來就是李賀心中最大的痛,而凄風冷雨的自然環(huán)境更是觸發(fā)了他內(nèi)心悲涼怨憤的情緒,于是,眼前所見和心中所想的意象便通通帶上了悲涼肅颯的感彩。
除了《秋來》這樣李賀代表性的“鬼”詩,其它如“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劍子歌》)、“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感諷五首》其三)等,意象均寒氣逼人,隱隱透出怨憤之情。
其次,意境虛幻迷離的“奇”意象。
李賀曾稱贊韓愈的創(chuàng)作是“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筆補造化”同樣也是他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要求。為了能夠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特個性的優(yōu)秀詩篇,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賀把他幾乎全部的才華和精力都放在了詩歌創(chuàng)作上,騎驢覓詩,苦吟成性,他相信后天的努力有助于他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而又獨特的的詩篇。且看《夢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全詩意境奇特,想落天外。而構(gòu)成這種虛幻迷離的奇特意境的,除了作者超強的時空轉(zhuǎn)換能力,還跟作者選取的意象有關(guān)。尤其是首二句和末二句,寫月光、寫云彩、寫九州、寫滄海,采用的均是其他詩人不常用的獨特而奇崛的意象,這是李賀搜索枯腸、堅信創(chuàng)作之“筆”可以補“造化”之“功”的結(jié)果,更是他卓越想象力的結(jié)果。
除了《夢天》,《李憑箜篌引》也是李賀詩歌奇特意象的一個代表。同樣是寫樂器的聲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用來作喻的意象大都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事物,如急雨私語、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幽咽流泉,而李賀寫李憑的箜篌之聲,所用的卻是空山凝云、江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石破天驚、瘦蛟舞蹈等一系列光怪陸離的意象。這些新奇的比喻從側(cè)面寫出了李憑所彈奏的箜篌之聲的美妙,使美妙的樂聲變得生動可感又令人印象深刻,顯出了李賀極強的文字功力。
最后,色彩鮮明的“艷”意象。
李賀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敏感多情,為了傳達自己內(nèi)心細微而真實的感受,表達強烈的感情,他常常極力渲染對象的色彩和形態(tài)?!堆汩T太守行》整首詩就是用奇異的色彩組成的: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傷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黑云、甲光、金鱗、秋色、燕脂、夜紫、紅旗、重霜、玉龍,用“黑”、“金”、“紅”、“紫”等鮮明色彩構(gòu)成的刺激性意象來構(gòu)成一幅濃重的戰(zhàn)場圖景,讓人目不暇給,但同時又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剛剛經(jīng)歷一場鏖戰(zhàn)后的戰(zhàn)場所透露出的那種蒼涼悲壯的氣氛。在同一首詩中,能夠連用這么多色彩鮮明、濃艷的意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況且作這首詩時,李賀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除了《雁門太守行》中這些濃墨重彩的意象,李賀其它詩作中設(shè)色鮮明的意象亦比比皆是?!捌峄夜悄┑に?,凄凄古血生銅花”(《長平箭頭歌》),這兩句寫的是地下出土的一個銹跡斑斑的銅箭頭,黑處如漆灰,白處似骨末,紅處像丹砂,而箭頭上曾經(jīng)沾染的人血竟然經(jīng)過腐蝕而生出了斑駁的“銅花”,想象之奇崛叫人驚嘆。又如“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青光”指泛著光澤的青色樹皮,“春粉”指新生竹皮上的白色粉末,而“黑離離”的是作者自己寫在竹片上待人欣賞發(fā)掘的一行行“楚辭”……這些詩歌或抒寫無人相知相識的怨憤,或表達意欲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這些色彩鮮明的“艷”意象,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寄托,是李賀心境的投射。
上述這些獨特的意象構(gòu)成了李賀詩歌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但凡談論李賀詩歌的藝術(shù),便無法避開這些特征鮮明、極具詩人個人化色彩的意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李賀選擇了這些與眾不同的,頗具力度和質(zhì)感的意象來結(jié)構(gòu)自己的詩歌呢?
首先,作為一個極具詩人氣質(zhì)的真正意義上的詩人,李賀本人對詩歌藝術(shù)的追求造就了其冷艷凄迷的意象特點和凄艷詭激的詩歌風格,這是主要原因。
袁行霈主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史》認為,“藝術(shù)思維的逸出常軌,遣詞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辭設(shè)色的慘淡經(jīng)營,意象結(jié)構(gòu)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賀詩歌意象創(chuàng)造的基本特點”[2]。這些帶有強烈主觀性的特點無一不昭示著一個真正把詩歌當做職業(yè)的苦吟詩人對詩歌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伴L髭張郎三十一,天遣裁詩花作骨”(《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寫詩在李賀看來猶如裁剪一段錦繡般的“裁詩”,看似行云流水輕松如意,卻要花費一番心思在其中。
李賀是富于卓犖的才華的,小小年紀便因長短之制名動長安(王定保《唐摭言》)。當一個詩人發(fā)現(xiàn)了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才華的時候,他是絕不會讓這份天賦白白浪費掉的,李賀便是一個典型代表。他幾乎已經(jīng)把作詩當做生命之所系了,騎驢覓詩,嘔心瀝血,廢寢忘食。這一方面使得李賀詩歌中沒有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而頗多個人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其詩歌奇崛冷艷、虛幻荒誕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的重點在對主體心靈的全力開掘和獨特意象的巧妙營造。
其次,特殊的生理特點和衰敗的家族現(xiàn)狀是造成長吉詩歌獨特意象選擇的外部原因。
李商隱所作《李長吉小傳》是這樣描述李賀的長相的:“李賀細瘦,通眉,長指爪?!崩钯R自己的詩歌中也有對自己外貌的描寫,如“巨鼻宜山褐,龐眉又苦吟”(《巴童答》)、“疫氣沖發(fā)鬢莖少”(《仁和里雜敘》)、“長眉對月斗彎環(huán)”等。長眉巨鼻,毛發(fā)稀疏,指長體瘦,李賀的外貌確實有點讓人不敢恭維。除了長相丑陋之外,李賀的身體狀況也很差。自幼體質(zhì)羸弱,在藥物的陪伴下長大。“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昌谷讀書示巴童》),“瀉酒木蘭椒葉蓋,病容扶起種菱絲”(《南園》)。年的生病吃藥很容易磨損一個人的銳氣,何況是李賀這樣一個志存高遠,意欲“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的有志青年。這些與生俱來的缺點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常常是自卑的,不與人交友,稍遇挫折即唉聲嘆氣。孱弱的身軀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他的斗志,增強了他內(nèi)心的自卑感和苦悶感。
此外,李賀在詩歌中一再宣揚的“皇孫”、“宗孫”、“唐諸王孫”的家族背景實際上并未給他的仕途和生活帶來任何實質(zhì)性的好處,相反,由于頂著貴族的頭銜而長期無人提攜,李賀的宗室情節(jié)反倒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沉重心理負擔。因此,當形之于詩的時候,李賀往往偏向于選擇能夠表達悲涼寂寞、孤獨冷清情緒的意象,詩歌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也頗多意欲與世抗爭而又無法抗爭的事實,滲透出濃厚的悲劇意蘊。
第三,詩風承繼關(guān)系的影響――師承屈原李白浪漫詩風及齊梁宮體詩艷麗風格。
李賀詩歌冷艷凄迷意象的形成,還與他在詩歌上的師承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一方面是屈原和李白?!独铋L吉歌詩序》:“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指出李賀詩歌是“騷之苗裔”,繼承了《離騷》的語言風格,且在用詞及意象的浪漫詭奇方面,甚至有過之而不及。盡管杜牧并不完全贊同李賀的詩歌,但他還是客觀地指出了李賀詩歌在承繼關(guān)系方面的一大特點,即“騷之苗裔”,并且,這種承繼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風格上,“理雖不及,辭或過之”。
如李賀另一“鬼詩”《蘇小小墓》,從蘇小小鬼魂“幽蘭露,如啼眼”、“風為裳,水為”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屈原《九歌?山鬼》中山鬼“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蘇小小那“無物結(jié)同心,煙花不堪剪”的堅貞而幽怨的情懷,同山鬼“折芳馨兮遺所思”、“思公子兮徒離憂”的心境亦極為相似;“冷翠竹,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迸c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時“雷填填兮雨冥冥”、“風颯颯兮木蕭蕭”的景象也同樣凄冷。兩詩的意象有著很大相似之處,都是帶有悲感色彩而又飄渺難尋的意象,而李詩以意象直接寫人,使得蘇小小形象比之山鬼更具有空靈縹緲、有影無形的特點,這也印證了杜牧的論斷。
李白對李賀的影響也很明顯,李白喜用樂府歌行體抒寫己懷,李賀也不例外;李白詩歌充滿發(fā)興無端的神氣想象和夸張語詞,李賀更是如此。李賀頗多富于神氣想象、夸張語詞和獨特意象的樂府詩。如《雁門太守行》、《致酒行》、《金銅仙人辭漢歌》、《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等,均是發(fā)興無端,想象奇崛,意象奇特的歌行體。
李賀詩歌的另一淵源是齊梁宮體詩,他在《花游曲序》中就曾說過:“采梁簡文詩調(diào),賦《花游曲》與妓彈唱?!彼摹睹廊耸犷^歌》、《殘絲曲》、《莫愁曲》都很有宮體詩的風格。關(guān)于這一點,朱自清先生有過很精辟的論述:
賀樂府歌詩蓋上承梁代“宮體”,下為溫庭筠、李商隱、李群玉開路。詳宮體之勢,初唐以太宗之好尚,一時甚盛;至盛唐而浸衰,至賀而復振焉?!R既以詞為主,用奇僻濟宮體浮艷之窮,其《還自會稽歌》、《金銅仙人辭漢歌》,又有如杜牧所稱“求取情狀,離絕遠去”者,則其見重于世,蓋自有故[3]。
屈原、李白浪漫詩風及齊梁宮體詩艷麗風格的影響,使得李賀在下筆作詩時會不自覺地選擇與屈李和宮體詩有著相似風格的意象,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苦悶的情懷,抒發(fā)自己命途屯、渴望有所作為的渴望。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第57-58頁.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 古代詩歌 顏色詞
一.顏色詞的概述
1.顏色詞的認定
顏色詞,顧名思義就是表現(xiàn)顏色的詞語。顏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感知,人們的實際生活與顏色密切相關(guān),人們生活在色彩之中?,F(xiàn)代抽象派藝術(shù)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所著的《論藝術(shù)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響著精神"。在人類語言里,存在著大量記錄顏色的符號――顏色詞,這些詞語具有豐富的感彩和文化內(nèi)涵。
2.顏色詞的表象
從物理學的光學角度來看,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是人的視覺器官在可見光的刺激下所產(chǎn)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白、灰、黑等的一種感覺。不同的顏色詞所產(chǎn)生的效果也不同:暖色主要給人溫暖、熱情、熱烈、稠密、擴大及穩(wěn)定的感覺,而冷色只要給人鎮(zhèn)靜、理智、孤寂、距離及圓滑的感覺。所以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管是表現(xiàn)自然事物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特點還是人物情感的變化都離不開顏色詞。
二.顏色詞的句法性質(zhì)
中學古代詩歌中的顏色詞基本上都可以做形容詞,有的還充當名詞,結(jié)構(gòu)是以單純顏色詞為主。大部分顏色詞充當定語的成分,描寫景物時和重疊顏色詞還可以充當謂語。下面就我所整理的中學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顏色詞一一歸納分析:
(一)用作定語對名物進行修飾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綠水:湛藍的水,“綠”作定語修飾“水”)
2.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鄭谷《鷓鴣》,翠眉:青黑色的眉毛,“青”作定語修飾“眉”)
3.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木蘭詩》,紅妝:艷麗的妝容,“紅”作定語修飾“妝”)
4.可憐白發(fā)生。(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白發(fā):白頭發(fā),“白”作定語修飾“發(fā)”)
5.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白日:落日,“白”作定語修飾“日”)
6.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綠楊:綠色楊柳,“綠”作定語修飾“楊”)
7.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刖砑t旗臨易水(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鋪天蓋地的煙塵,“黑”作定語修飾“云”;金鱗:金色的魚鱗,“金”作定語修飾“鱗”;紅旗:紅色的旗,“紅”作定語修飾“旗”)
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青天:碧藍的天空,“青”作定語修飾“天”)
9.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草:白色的草,“白”作定語修飾“草”;紅旗:紅色的旗,“紅”作定語修飾“旗”)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e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金樽:金杯,“金”作定語修飾“樽”;玉盤:玉做的盤子,“玉”作定語修飾“盤”;碧溪:碧綠的溪水,“碧”作定語修飾“溪”)
(二)作主語,常以名詞短語呈現(xiàn)
1.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3.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4.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三)作賓語,常以名詞短語呈現(xiàn)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2.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鄭谷《鷓鴣》)
3.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5.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
三.顏色詞的修辭功能
在中學古代詩歌中,顏色詞不僅僅是單純地運用,有的還跟修辭手法結(jié)合在一起,除了使詩歌更生動形象以外,這樣還有助于初中生對詩歌更好的理解。
(一)比喻手法
比喻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運用的手段,我國古代詩人在比喻手法上的運用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有的氣勢磅礴,有的清新雅麗:
1.“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保ㄡ瘏ⅰ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北風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shè)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景象,同時字里行間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因此成為詠雪的千古名句。
2.“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保ㄍ踅ā妒逡雇隆罚┲星锏脑鹿庹丈湓谕ピ褐?,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將“月光”比作“白雪”,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顏色,渲染出孤寂的氛圍,這也是詩歌中常有的比喻現(xiàn)象。
(二)襯托手法
詩人善于用襯托的手法來讓精煉的詩歌更加有層次,使作品異彩紛呈:
1.“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保ǘ鸥Α睹┪轂榍镲L所破歌》)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以“墨”和“黑”兩個顏色詞,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岳》)其中“青未了”描繪出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襯托出泰山巍峨秀麗的景色。
(三)夸張手法
夸張的修辭手法在詩歌中也是經(jīng)常運用,顏色詞在詩歌的夸張手法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一封家書勝過“萬金”,以夸張的手法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也是所有受戰(zhàn)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zhàn)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
(四)通感手法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運用顏色詞,通感可以使詩歌更具感染力: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保ɡ钯R《雁門太守行》)詩人用一連串的通感形象,加上比喻,使邊塞激戰(zhàn)的景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謳歌了守邊英雄,十分感人。
(五)借代手法
借代手法可以說是除比喻以外較為常見的在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這里的顏色詞常常是以名詞短語的形式來借代其他事物:
“落紅不是無情物?!保徸哉洹都汉ルs詩》)這里的“落紅”借指“凋落的花”,以花朵的顏色來代指花朵本身,突出了花的特點?!靶輰装l(fā)唱黃雞?!保ㄌK軾《浣溪沙》)這里的“白發(fā)”借指“老年”,以年老的特征“白發(fā)”來代指“年老”,更加生動形象和具象化。
四.結(jié)語
詩人十分重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色彩,無論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綠水還是綠葉紅花,詩人都能準確地運用顏色詞將它們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通過審美聯(lián)想和生活體驗,感受到詩人筆下的色彩美。中學古代詩歌中正是這些顏色詞的出現(xiàn),使得詩歌色彩繽紛,因此更加有助于已有幾年語文學習經(jīng)驗的初中生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顧嘉祖,陸升:《語言與文化》.上海外語出版社.1994年,131頁;
[2]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8年,87-90頁;
[3]李金苓:《漢語修辭學史綱》.《中國語文》.吉林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8期,45-46頁;
[4]周緒全:《“者”字詞性新解》[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15-16頁;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6]蔣紹愚:《唐詩語言研究》.語文出版社.2008年;
[7]許淵沖:《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下面僅以人教版七至九年級《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古詩詞為例,從三個方面談用典現(xiàn)象,希望引起備戰(zhàn)中考考生們的注意。
一、歷史典故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文化中積淀了許多歷史典故,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使用此類典故的頗多。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就使用了兩個歷史典故。第一個典故中孫郎即孫權(quán),據(jù)《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記載:在一次打獵中,孫權(quán)的座騎為虎所傷,孫權(quán)鎮(zhèn)定地制服了老虎。作者引用這個典故,不僅描繪了集體出獵的宏闊場面,表現(xiàn)他要像當年的孫權(quán)那樣馬前射虎,而且特別突出地抒發(fā)了“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狂”之豪情,其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其報效國家的宏大抱負躍然紙上。第二個典故據(jù)《史記?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殺敵人數(shù)六人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用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作者當時被貶,引用這個典故,其目的是以魏尚自喻,含蓄地向朝廷表達何時能像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而重用自己呢?
再如李賀《雁門太守行》中,有“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句子,“易水”出自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荊軻的故事。荊軻受命去刺殺秦王,臨行前太子丹在易水為他餞行,席上高漸離、荊軻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贝说涔时砻鲬?zhàn)爭的悲壯和大唐將士舍生忘死的精神?!包S金臺”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高臺,置千金于其上來聘請人才,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燕國一時強盛。因稱此臺為“黃金臺”。這兩句寫將士們?yōu)閳缶鞯闹鲋?,誓死決戰(zhàn),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 ,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是通過巧妙運用典故突出了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nèi)心活動,更好地表達了詩歌的主旨。
二、神話典故
在古典詩詞中,神話傳說的運用往往能讓讀者展開聯(lián)想,構(gòu)成奇特的藝術(shù)境界,增強奇特的藝術(shù)魅力?!墩n程標準》推薦的34首古詩詞中,使用神話典故的現(xiàn)象也不少。例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聞笛賦”是文學典故,指西晉向秀為悼念好友嵇康所作的《思舊賦》,側(cè)面表達了他對時政的不滿。詩人借此典寄托了他對被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這里不作詳談)“爛柯人”就是化用神話典故。“爛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據(jù)《述異志》記載: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見二童子下棋,等棋局終了,發(fā)現(xiàn)手中的斧把已經(jīng)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時光已過了一百年。劉禹錫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的時間之久,又表現(xiàn)了世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再如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的末句“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是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抒情寄語。這里詩人巧妙地化用了神話典故,“蓬萊”即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這里指女主人公的居住之處?!扒帏B”,傳說是住在瑤池的西王母的信使,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然住在仙山,自當有青鳥一樣的信使為她傳遞音訊。詩人巧妙地化用了神話傳說,既使全篇的語氣柔和婉順,又把綿綿不盡的情思寄托在美妙的意境中。
三、文學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