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品結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工藝性審查;生產;經濟性
0.引言
工藝是實現(xiàn)產品設計、保證產品質量、節(jié)約能源、降低消耗的重要手段。工藝工作涉及面較廣泛,工作環(huán)節(jié)也很多,其中產品結構工藝性審查是重要的一環(huán),它對產品圖紙設計在制造時的可行性、難易程度與經濟性及在使用過程中的易操作性和維修和保養(yǎng)的可行性、難易程度與經濟性進行全面審查并提出意見或建議。同時生產工藝性的審查工作還對工藝工作的后續(xù)環(huán)節(jié)(如制定產品制作工藝方案、劃分產品制作工藝路線等)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
1.產品生產工藝性審查
產品結構的生產工藝性是指其制造的可行性、難易程度與經濟性。工藝人員通過對產品圖紙設計結構的工藝性分析及審查,提出產品在制造的可行性、難易程度與經濟性方面的意見或建議。其總體審查原則為:使產品在滿足質量和用戶要求的前提下符合工藝性要求,在現(xiàn)有生產條件下能用比較經濟、合理的方法將其制造出來,并降低制造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勞動條件,減少對操作者的危害。為了保證所設計的產品具有良好的工藝性,在產品設計的各個階段均應進行工藝性審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新設計的產品和改進設計的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均應進行生產工藝性審查,同時對于外來產品圖樣,由于無法在設計過程中進行生產工藝性審查,但由于地區(qū)之間存在設備、技術及工藝水平等的差異,所以必須在試生產前結合企業(yè)及國內實際情況進行工藝性審查。
2.產品生產工藝性審查的主要內容
產品生產工藝性審查分別在在產品初步設計階段、產品技術設計階段和產品工作圖設計階段進行審查,每個階段審查的內容和重點有所區(qū)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從制造觀點分析產品結構方案的合理性。②分析結構的繼承性。③分析結構的標準化、模塊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④分析產品各組成部分的裝配以及拆成平行裝配零部件可行性、經濟性。⑤分析主要材料選用是否合理。⑥分析主要參數的可檢查性和主要裝配精度的合理性。⑦分析主要件、高精度復雜零件、特殊零件加工的可能性。⑧審查零件的鑄造、鍛造、沖壓、焊接、熱處理、切削加工、特種加工及裝配等的工藝性。一般在產品初級設計階段對整體設計方案、產品結構和重點材料、工序等進行審查,隨著設計的深入,逐步細化至各個零件及工序,完成整個審查。筆者根據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就產品工作圖設計階段生產工藝性審查部分內容進行分析、討論。
(1)產品及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及形位公差等制作精度是否合理。要考慮各項制造精度要求應與產品結構及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否則會增加零部件的制造難度和成本,如某零件中6-∮26孔位置度設計要求為∮0.2mm,在審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此部位孔只是起緊固作用的螺栓孔,無定位作用,故提出修改意見將此部位孔位置度要求放寬至∮1mm,加工設備也由鏜床調整為搖臂鉆床,降低了制造成本。
(2)材料選用方面,在審查過程中經常遇到因材料選用不合理導致產品結構經濟性比較差的情況,使制造成本增加,生產周期延長等。如:某產品設計時有一零件材質為Q235B,厚度20mm,內徑∮1800mm,長度4800mm的圓筒,設計人員設計時考慮到4500mm寬板幅材料無法制作,故將此圓筒設計為由3段長度1600mm的圓筒進行焊接制作,在審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實際現(xiàn)有此種材料可以采購寬幅為2500mm材料,而且現(xiàn)有滾制設備也可以滿足2400mm幅寬材料的滾制工序,故建議對此設計進行修改,設計修改后,不但大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同時減少了焊接量和焊縫接頭數量,降低了零件制造成本的同時,還有利于產品質量的保證。由于現(xiàn)在大部分鋼廠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定尺寸軋制鋼板,雖然價格比常規(guī)尺寸的價格稍高,但是對于大批量產品制作的時候,根據產品的需要進行鋼板定軋,或者根據鋼板的尺寸要求設計進行修改,都可以大幅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這是審查時必須要考慮的事項。
(3)產品及零部件結構制作時各工序環(huán)節(jié)的工藝性,如鑄造零件結構的壁厚應合適、均勻,不得有突然變化,加強筋的厚度和分布要合理,以避免冷卻時鑄件變形或產生裂紋;拔模斜度要合理,便于起模等;沖壓零件結構應力求簡單對稱,外形和內孔應盡量避免尖角,圓角半徑大小應利于成形等;需要進行熱處理的零件熱處理零件應盡量避免尖角、銳邊、盲孔,截面要盡量均勻、對稱,零件材料應與所要求的物理、力學性能相適應等;這些是非常細致且對專業(yè)經驗要求較豐富的工作,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做不好,很容易在實際制作時出現(xiàn)質量、效率低下的問題,影響到整個產品制作的周期和成本。
(4)產品及零部件加工制作所需的設備能力、技術及工藝水平是否滿足需要。如某外來產品圖樣中需要材質為JFE780S(相當于國內標準Q690D),厚度為50mm,外徑∮800mm,長度為1200mm圓筒,此零件在國外制作時,采用冷卷制工藝,在進行工藝性審查時發(fā)現(xiàn),受當時我廠及周邊設備能力限制,冷卷制工藝無法完成,若在國內可以制作的工廠進行外協(xié),則運輸成本太高,如果在國外采購,除成本較高外,手續(xù)也比較繁瑣,經過論證,我司向客戶提出圖紙設計修改,將此零件冷卷制要求修改為熱卷制完成后進行熱處理恢復其性能的工藝,通過試制樣件,得到客戶的認可并對圖紙進行了修改,使我廠順利完成了此產品的制造。
3.新型設備及能力、材料、技術、工藝的應用在產品結構經濟性審查的作用
在進行產品生產工藝性審查的時候,掌握或了解新型設備及能力、材料、技術、工藝的應用與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如:①上述(4)中提到的零件,現(xiàn)在我廠周邊就已經具有能夠進行冷卷制的設備了,改用冷卷制后,雖然卷制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是減少了熱處理、檢查的工序和運輸的成本,總制作成本還是降低的。②早期接觸的外來圖紙由于設計材料要求較高,國內因沒有對應材料或采購較困難、質量不穩(wěn)定等因素,而國際采購又存在價格高、周期長、配額少等問題,影響到產品的制作,但隨著近幾年國內材料行業(yè)的發(fā)展,很多國外牌號材料已經可以使用國內材料進行替代,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周期。雖然國內很多行業(yè)水平已經步入世界先進水平,但仍然有很多行業(yè)處于落后階段,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與科技水平的發(fā)展,各行各業(yè)都會不斷的有新技術、材料、工藝等出現(xiàn),這就需要工藝性審查人員,不斷的學習、了解、掌握這些內容,并結合工廠、國內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藝性審查工作。
4.結束語
產品結構生產性工藝審查,是一項專業(yè)性、經驗比較強的工作,既要求審查人員熟練掌握各方面設備、制造技術及工藝知識,又要了解產品的設計結構。傳統(tǒng)的生產工藝性審查只注重怎樣才能更好地將產品制造出來,即產品生產的可行性,而往往忽略產品制造的難易程度和經濟性,這樣就造成了產品制造成本的增加。而在如今產品市場和制造業(y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huán)境下,尤其是近些年國外一些先進的技術及企業(yè)進入中國市場,忽略產品制造難易程度和經濟性工藝性審查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發(fā)展,這就需要工藝審查人員在進行審查時要重視并充分考慮經濟性,并且要不斷學習并及時掌握先進的生產設備、技術和工藝,合理利用,做到制造質量和成本科學合理,使制造工藝能恰到好處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制造成本,才能使企業(yè)適應市場的發(fā)展,提高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動力煤礦井產品結構煤質管理經濟效益
Abstract: Thermal coal mine coal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main products of raw coal and crude coal. The premise is the minimum processing fees, realize the coal product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pric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sales revenue maximization, increase enterprise benefit. So my company in the coal quality management, how to adjust the product structur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In 2013 the adjustment of product structure of our company makes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benefits.
中圖分類號:X752文獻標識碼: A
1情況介紹
1.1 煤種及煤質
開灤集團東歡坨礦業(yè)分公司煤種為氣煤,高熱量、低硫分,是優(yōu)質的動力煤。煤種牌號為45號氣煤,煤質指標中Vdaf略高(37~42%),接近1/3焦煤指標。其中8煤層干燥無灰基揮發(fā)份為37-39%,相比更接近1/3焦煤。
為提高銷售收入,根據市場需求,依據煤種和相關指標情況,我公司原煤可以與其他煤種配煤入洗,以達到1/3焦煤指標,或我公司直接洗精煤,可直接與相應的精煤配煤。
8煤層為煤層最厚,構造最少,頂底板條件相對最好的工作面,煤的變質程度最高,硫分最低的煤層。為穩(wěn)定煤質,煤層配采主要用8煤層搭配其他的9、11、12-1、12-2煤層進行開采。
下面就2013年產品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介紹
1.2 生產現(xiàn)狀
1.2.1 井下工作面產量
日產原煤11000噸,熱值3850大卡/千克(預計)。井下生產班次按照兩采一準組織生產,為增加產量和將煤質較好的8煤層分出單洗,將一班生產的8槽煤分采分運分儲,6點班:3093、20224、2088三個采面,產量5500噸;2點班:2088(單獨入洗),產量1800噸;10點班:3093、20224,產量3700噸。
1.2.2 洗煤廠入洗
洗煤廠入洗分兩種情況:第一是原混煤(三個工作面混合)4000噸,精煤回收率為17%,第二是入洗8槽煤(2點班2088,熱值為4500大卡/千克),精煤回收率為37%。
1.2.3 產品單價
原煤、洗末單價按照熱值計算0.07元/大卡?噸,精煤熱值為6500大卡/千克,單價為752元/噸。
1.2.4 產品質量要求
入洗后所出產品為精煤、洗末。要求洗末配煤熱值不小于3400大卡/千克。
2產品結構調整收入分析
根據生產現(xiàn)狀,我們提出三種產品結構調整方案,一是銷售原煤,二是洗煤廠入洗原煤,三是洗煤廠僅入洗8煤層煤。下面就三種方案進行收入分析。
2.1 銷售原煤
日收入=日產量×3850大卡/千克×0.07元/大卡?噸
=11000噸×3850大卡/千克×0.07元/大卡?噸
=2964500元
2.2 入洗原煤
2.2.1 各品種產量計算
產品為精煤、洗末、原煤,各品種產量計算如下:
2.2.1.1 精煤產量=入洗量(最大入洗量)×回收率=4000噸×17%=680噸
2.2.1.2 洗末產量=入洗量-精煤產量=4000-680=3320噸
2.2.1.3 原煤量=11000-4000=7000噸
2.2.2 各品種熱值計算
原煤熱值=3850大卡/千克,精煤熱值=6500大卡/千克,洗末熱值如下計算:
令洗末熱值為Q沫,則
入洗原煤量×3850大卡/千克=精煤量×6500大卡/千克+洗末量×Q沫
整理得出Q沫=(4000×3850-680×6500)/3320≈3300大卡/千克
2.2.3 各品種收入計算
2.2.3.1 精煤收入
精煤收入=精煤產量×752元/噸=680×752=511360元
2.2.3.2 洗末配煤收入
2.2.3.2.1 洗末煤量計算
由于洗末熱值為3300大卡/千克<3400大卡/千克,需要配入原煤,下面求配入原煤量(Z配原)。按照熱值加權計算,則
(Z配原+洗末量)×3400大卡/千克=洗末量×洗末熱值+ Z配原×3850大卡/千克,整理該等式得:Z配原=(3320×3400-3320×3300)÷(3850-3400) ≈740噸
則熱值為3400大卡的洗末量=3320+740=4060噸
2.2.3.2.2 洗末收入計算
洗末收入=洗末量×熱值×0.07元/大卡?噸=4060×3400×0.07=966280元
2.2.4 剩余原煤收入
2.2.4.1 剩余原煤量=11000-精煤-洗末配煤=11000-680-4060=6260噸
2.2.4.2 剩余原煤收入=6260噸×3850大卡/千克×0.07元/大卡?噸=1687070元
2.2.5 方案二總收入
總收入=精煤收入+洗末配煤收入+剩余原煤收入
=511360+966280+1687070=3164710元
2.3 單獨入洗8層煤
2.3.1 精煤量及收入
2.3.1.1 精煤量=入洗量(一班8槽煤)×37%=1800×37%=666噸
2.3.1.2 精煤收入=666噸×752元/噸=500832元
2.3.2 洗末量及熱值
2.3.2.1 洗末量=入洗量-精煤量=1800-666=1134噸
2.3.2.2洗末熱值=(入洗量×8槽熱值-精煤量×精煤熱值)÷洗末量=(1800×4500-666×6500)÷1134≈3325大卡/千克<3400大卡/千克
2.3.3 配洗末收入計算
由于洗末熱值小于3400大卡/千克,需要配入原煤或10點班煤,考慮到10點班煤量較小,先考慮將10點班煤全部配入洗末,計算洗末配煤量及熱值:
2.3.3.1 10點班原煤
產量=11000÷2-一班8槽煤=11000/2-1800=3700噸
熱值=(一半日原煤量×3850大卡/千克-一班8槽煤量×熱值)÷10點班原煤量
=(11000÷2×3850-1800×4500)÷3700≈3530大卡/千克>3400大卡/千克
2.3.3.2 洗末配煤量及熱值
2.3.3.2.1 洗末配煤量=洗末量+10點班煤量=1134+3700=4834噸
2.3.3.2.2 洗末配煤熱值=(洗末量×熱值+10點班煤量×熱值)÷洗末配煤量=(1134×3325+3700×3530)÷4834≈3480大卡/千克>3400大卡/千克
2.3.3.3 洗末配煤收入
收入=洗末配煤量×熱值×0.07元/大卡?噸
=4834×3480×0.07=1177562元
2.3.4 6點班原煤收入
收入=原煤量×熱值×0.07元/大卡?噸
=11000÷2×3850×0.07
=1482250元
2.3.5 方案三合計收入
收入合計=精煤收入+洗末配煤收入+6點班原煤收入
=500832+1177562+1482250
=3160644元
2.4 三種方案銷售收入對比
2.4.1 方案二與方案一收入對比
方案二收入-方案一收入=3164710-2964500=200210元
2.4.2 方案三與方案一收入對比
方案三收入-方案一收入=3160644-2964500=196144元
2.4.3 方案二與方案三收入對比
方案二收入-方案三收入=3164710-3160644=4066元
3產品結構調整方案結論
一、中美貿易產品結構現(xiàn)狀
按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標準國際貿易產品分類”( SITC) 方法,將貿易品分為 10 大類: 0 類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 類為飲料及煙類; 2 類為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 3 類為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 4 類為動、植物油脂及蠟; 5 類為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6 類為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7 類為機械及運輸設備; 8 類為雜項制品; 9 類為未分類的商品。其中,0 ~ 4 類為初級產品,5 ~ 9 類為工業(yè)制品。為確定中美貿易品結構及發(fā)展趨勢,本文選取 1992 ~2009 年的中美貿易按 SITC Rev. 3 四位碼分 1 200 余種產品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中美貿易產品結構。[1]( 見表 1)
( 一) 中國對美國的原材料進口依賴較大,而化石資源大量出口美國
從中美1992 ~2009 年的貿易數據看,盡管中美貿易順差逐年加大,但在初級產品上中國一直處于逆差地位,而逆差額主要來自1 類、2 類和4 類產品,即飲料及煙類,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動、植物油脂及蠟。其中,最主要的進口產品是動物皮毛、棉麻、金屬原料、植物、礦產材料、大豆、棉( 精梳及未精梳) 等非食用原料,僅大豆、棉麻、毛皮三種產品已占中美貿易初級產品逆差的四成多。在初級產品中,中美貿易只有第3 類產品連年順差,從貿易結構看,該類產品中出口美國最多的是石油原油、焦炭半焦炭煤、煤炭等化石能源產品,僅石油原油、焦炭半焦炭煤兩種產品順差幾乎占第3 類產品貿易順差的全部。
( 二) 中國制造業(y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主要來自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
量化排比 SITC 十類產品的中美貿易,第 1 類、2 類、4 類、5 類、9 類均處于累積逆差,第 0 類、3 類、6類、7 類、8 類產品處于順差,其中順差最大的是第 7 類和第 8 類產品,分別為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雜項制品。這兩類產品貿易順差之和占中美貿易順差累積總額的近 95%。其中,第 7 類產品集中在數字挖掘機、電子儲存器、無線電傳送器、錄音機及配件,占該類產品中美貿易順差的 60% 以上; 第 8 類產品集中在皮鞋、木制家具、運動鞋運動用品和玩具。制造業(yè)順差主要來自加工貿易。僅 2009 年制造業(yè)中的加工貿易中國對美國順差1 176億美元,占中美貿易順差的 82%。此外,涌入的外資大量進駐傳統(tǒng)和新興的制造業(yè),僅 2000 ~2008 年,注入制造業(yè)的外資就達5 300多億美元,占外商投資總額的近 60%。而高新技術產品( 無線電傳送器、電子儲存器、數字產品等) 企業(yè)出口中 80% 以上的是由外資企業(yè)主導的??梢?中美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工業(yè)制品,而工業(yè)制品出口貿易品大量來源于外商投資企業(yè)。
( 三) 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的穩(wěn)定性較差,受國際環(huán)境影響較大
1992 ~ 2009 年間,中美貿易較為明顯的波動是 2007 年下半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波動最主要的體現(xiàn)是2009 年貿易額明顯下降。從中美貿易中方進口的商品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種類較少,僅 SITC分類中第1 類、第5 類( 即化學品及其相關產品) 的進口明顯下降,其余產品均沒有明顯的進口量減少,而第1 類產品貿易額在總貿易額中所占比重很少。但反觀中美貿易中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幾乎沒有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其中,受影響而出口額下降幅度最大的為 SITC 分類第 6 類產品( 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 ,下降幅度達27%,其次為第 7 類和第 8 類產品,出口額下降 11%和 8%??梢?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多是需求彈性較小的非生產生活必需品,主要出口品的出口穩(wěn)定性差。
二、中美貿易產品結構不平衡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 一) 化石資源、高污染行業(yè)產品出口有可能帶來可持續(xù)發(fā)展危機
在中美初級品貿易中較為明顯的是中國連年向美國出口原油及焦炭半焦炭產品。化石資源產品的大量出口不但會給中國未來經濟的發(fā)展帶來能源危機隱患,還會帶來環(huán)境破壞。焦炭產業(yè)是對原木等自然資源消耗巨大且對環(huán)境污染最為嚴重的產業(yè)之一,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焦炭產品一直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初期一直是我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主要產品。中國并不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資源貯藏豐富的國家。相反,近年來東北、西北等地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資源枯竭而面臨調整的產業(yè)。在沒有出口創(chuàng)匯壓力和中國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建設尚未找到能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之前,連年有增無減地出口化石能源產品顯然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 二) 加工組裝的工業(yè)制成品對美國出口增加迅速,使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
單從中美貿易品結構看,在某些行業(yè)產品的生產上中方有比較優(yōu)勢,從中國對外貿易的領域看,對美國出口品多是加工貿易品。我國的技術水平相對于美國很多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而言,處于產業(yè)鏈的末端,基本是承擔了這類產品的加工和組裝工作,而且很多產品是從美國進口半成品,加工成成品再出口美國。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越是增加,但從中獲利卻很小,而且加大對美國產品出口的依賴,還加大了對其半成品( 原材料) 進口的依賴程度,使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一方面,我國對美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意味著美國經濟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性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美國的“次貸危機”帶來中國沿海地區(qū)小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破產就是有力的證明。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增長與外貿規(guī)模高度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圍繞市場爭奪而產生的貿易壁壘增加及貿易摩擦加劇、出口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時,經濟增長的風險也相應增大。目前,我國外貿依存度已高達 70% 左右,這對一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企業(yè)和整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還不夠強,越來越高的外貿依存度將不利于經濟穩(wěn)定。
( 三)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
中國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在 1979 ~2007 年間,全球共有 38 個國家對我國發(fā)起各種貿易救濟調查 897 起,涉案金額 188 億美元。其中,反傾銷是最主要的貿易救濟手段,發(fā)生案件 780起,占全部貿易救濟措施的 87%。我國連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經合組織成員。在對華反傾銷的浪潮中,美國一直處于前鋒,在 1998 年 7 月至 2010 年 5 月,世界各國對華發(fā)起 184 起反傾銷案中,美國占 30 起。2010 年 3 月,美國更是提出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反補貼稅。
( 四) 中美貿易順差帶來超額外匯儲備及匯率壓力
中美貿易順差使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一方面,在我國現(xiàn)行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儲備會與貿易順差同方向增長,連年增長的中美貿易順差帶來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2]另一方面,中美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給人民幣匯率帶來很大壓力。尤其是 2008 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美國等國更是給我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2010 年 3 月 15 日,130 名美國國會議員聯(lián)名致信美國財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要求提高人民幣匯率。而人民幣匯率提高不僅會給我國外貿產品帶來很大的沖擊,更會使外匯儲備嚴重縮水,造成財富的流失。[3]
三、我國的對策
( 一) 積極擴大內需
長期以來,我國廉價勞動力在大量生產對外加工品中賺得少量的報酬,加之中國人傳統(tǒng)的儲蓄習慣,難以消費大量的加工品,使許多企業(yè)只能依賴出口來維系再生產。近年來,我國通過引導和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完善消費信貸品種等措施并沒有實現(xiàn)擴大內需的目的??梢?倡導消費和從信貸角度刺激消費對擴大內需效果并不明顯。擴大內需的關鍵是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和加快完善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障體系。要加大對社會發(fā)展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快發(fā)展農村教育、醫(y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要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養(yǎng)老保障體系; 縮小勞動者報酬與世界勞動力市場上勞動者報酬的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百姓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
( 二) 提高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對美國大量出口的是化石類能源產品和加工貿易產品,我國經濟靠這些產品出口拉動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土企業(yè)的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差。因此,必須盡快提高我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不斷提升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企業(yè)核心競爭力,創(chuàng)新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從而轉化為較強的貿易競爭力。二是培育大型跨國公司。大型跨國企業(yè)的缺乏導致我國企業(yè)不能整合世界各國的優(yōu)勢資源,也制約了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關鍵詞:入境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51-03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項目: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人文社科課題“江西入境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研究”的最終成果(KY2011SY19)
作者簡介:李勇(1976-),男,江西新余人,講師,從事旅游管理研究;涂沁(1974-),女,江西萍鄉(xiāng)人,副教授,從事旅游經濟研究。
江西入境旅游在近十年來保持良好發(fā)展勢頭,入境旅游人數及旅游外匯收入增長在2012年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然而規(guī)模的擴大并不意味質量的提升,經濟效益的相應提升才表明入境旅游處于整體均衡發(fā)展的過程中。而隨著特定區(qū)域旅游整體水平的發(fā)展,其旅游產品結構同樣需要優(yōu)化調整,才能適應并促進旅游整體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旅游產品結構是產品內部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秩序和能力,它總是隨著旅游產品與其外部環(huán)境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而不斷發(fā)生變化;相反,旅游產品內部結構的變化又能夠影響著它適應外部的環(huán)境,滿足旅游市場需求。通過對產品內部各種結構的最佳調控,使得產品系統(tǒng)在最佳狀態(tài)下運行,是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的最終目的。
一、江西入境旅游產品結構分析
“旅游產品主要是指旅游產品的構成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大致可分為旅游產品要素結構和旅游產品組合結構”。旅游產品要素結構是指為滿足旅游活動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各種需要,旅游產業(yè)不同行業(yè)、部門所提供的旅游產品中各種服務要素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表現(xiàn)為同一旅游產品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而“旅游產品的組合結構是指按照一定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條件,把各種單項旅游產品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一定區(qū)域內具有不同內容、不同檔次和不同時間分配組合的旅游產品結構,表現(xiàn)為同一行業(yè)、部門所提供的旅游產品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
(一)旅游產品要素結構分析
1.要素結構較為穩(wěn)定
六要素消費支出中位于前四的一直是行(包括長途交通和市內交通)、購、住、吃。而娛、游兩項,除了2006年及2011年,娛樂消費支出都高于游覽消費支出。六要素結構較為穩(wěn)定,沒有大的變化。盡管同期江西入境旅游規(guī)??焖僭鲩L,但產品要素結構依然維持現(xiàn)狀。
2.六要素中僅購物出現(xiàn)明顯增長
購物支出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六要素其他五項呈現(xiàn)波段起伏,唯有購物支出保持較大的增長幅度,總增長幅度達到13.2%,增長速度明顯。
3.基本消費比例居高不下
六要素中,吃、住、行、游等四項的消費支出屬于基本消費,而游、購兩項的支出屬于非基本消費,一般而言,旅游業(yè)發(fā)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費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性旅游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非基本性旅游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過去十年基本消費平均比例達到58.9%,非基本消費平均比例為41.1%,距離國際旅游發(fā)達國家的標準(非基本消費占60%以上)還有很大的距離,非基本消費仍有很大的挖掘潛力,消費結構仍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非基本消費的比例上升的幅度不大,而2009—2011年,則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倒退跡象。
在過去的九年中,主要由購物一項支出的增長帶動江西入境旅游消費結構的良性調整,整個消費結構合理化進程比較緩慢,并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韭糜蜗M占總消費的比重居高不下,非基本旅游消費比重上升幅度有限,其中“娛樂”一項,九年中消費支出上升緩慢,在旅游六要素中支出最少。
六要素中,交通支出在整體消費支出中占有很大比例,平均比例達33.2%;購物支出達到23.5%;住宿消費支出平均值為12.5%;餐飲在8.9%左右;娛樂為5.2%;游覽為4.3%。從整體結構而言,除購物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外,其他五項都并沒有明顯的增幅或衰減。
總體而言,各項基本旅游消費支出中沒有大幅的變動,基本旅游消費支出依然占據比較大的比例。在非基本旅游消費支出中,購物支出占第一位,并且自2006年來,在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26.5%,相對前三年有著較為明顯的增長;郵電通訊則相對前五年有著較為明顯的下降,而娛樂支出則降到了九年來的最低值。
(二)要素結構優(yōu)化途徑
旅游六要素中,娛樂消費占消費總額的比重小,支出比例過低,增長速度緩慢,對江西入境旅游產品結構的良性調整構成了最大障礙。2011年旅游調查資料顯示,入境游客對江西景區(qū)娛樂服務的滿意度最低,因此在旅游業(yè)今后的發(fā)展中,要優(yōu)先對娛樂設施的建設加以改善和提高,加大對娛樂業(yè)的投入,結合地方特色,努力開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層次文化娛樂活動,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娛樂文化品牌。在這一點上,可以結合江西民俗旅游的開發(fā)。因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本身就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資源。有針對性地提煉民俗文化精華,合理開發(fā),完全可以打造出展現(xiàn)江西民俗文化的娛樂品牌。例如,上海世博江西館表演的“贛風鄱韻”,近期舉辦的鄱陽湖生態(tài)文化節(jié)上展現(xiàn)大量江西民歌、民舞、民俗的大型歌舞“贛風”等,都是對江西民俗旅游的高品位、多角度的精品展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優(yōu)勢,擴大影響,推出類似于云南的“云南印象”、廣西的“印象劉三姐”等高質量的娛樂節(jié)目,對促進江西入境旅游的發(fā)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旅游產品組合結構分析
江西的入境旅游產品,以觀光游覽型為主,產品結構單一,已經成為江西入境旅游業(yè)發(fā)展繼續(xù)突破的一個瓶頸。
江西已有1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三。但就開發(fā)的旅游產品而言,依然主要為山岳湖泊類型為主。14個國家風景名勝區(qū)以山水風光為主題的就有13個。
類型單一的旅游產品,不僅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而且旅游消費支出較低。2011年針對江西入境游客的旅游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以觀光旅游為目的的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費低于以休閑度假、商務、會議、宗教朝拜以及文體科技交流為目的人均天花費。與周邊省份入境旅游消費水平的比較可進一步看出各省旅游產品對消費水平的刺激度。以2012年為例:2012年江西入境旅游收入48 473萬美元,接待入境游客1 561 793人次,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中排名分別為24及21,而每人次平均消費僅為310.4美元,在全國排名為28,僅高于寧夏、貴州和甘肅三個內陸偏遠省份。與周邊廣東、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六省份比較,人均消費最低的湖南省也達到了413.4美元,高出江西103美元。2003—2011年旅游消費結構中“游覽”一項在六要素中支出最少,且波動幅度也不大,一直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
分析表明,江西旅游產品結構以山水觀光為主,旅游消費水平較低,整體經濟質量并沒有相應增加。也就是說,收入的增加主要在于產品銷售數量的增加,單個旅游產品的銷售利潤相對其他省份而言,較為微薄,仍處于低端產品“薄利多銷”的階段,高端旅游產品匱乏。
2組合結構優(yōu)化途徑
江西應該針對旅游需求市場的新趨勢,多元開發(fā)旅游產品,優(yōu)化旅游產品結構。在進一步深化觀光游覽產品的內涵的情況下,還應該增強加快推進商務會議產品、休閑度假產品、體驗性旅游產品、綠色生態(tài)游產品和高端產品的開發(fā)。
針對入境旅游,結合江西的旅游文化資源的特點,可以重點開發(fā)兩種旅游產品:(1)針對亞洲市場,重點打造宗教文化旅游。江西具有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且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禪宗支派臨濟宗、曹洞宗形成了日本禪宗的兩大流派,逐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在日本具有廣泛的影響;而臨濟宗也以曹溪宗的名義在韓國流傳,形成了韓國佛教的主流;而道教在港澳臺三地、日本、韓國、東南亞一些國家也都有流傳,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宗教旅游有穩(wěn)定的客源,游客重游率高,同時旅游吸引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江西應該充分發(fā)揮其獨有、豐厚的宗教文化資源,針對亞洲尤其是港澳臺、日本、韓國市場,重點打造宗教文化旅游。(2)針對歐美市場,重點打造觀鳥旅游。觀鳥旅游是一種典型的資源制約型旅游項目。鄱陽湖及其周邊地區(qū)是中國觀鳥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在全球范圍內也具有一定競爭力。觀鳥旅游對游客的經濟能力要求較高,開發(fā)鄱陽湖觀鳥入境旅游對促進游客消費水平的提升具有實際意義。
二、結語
調整旅游產品要素結構,提升娛樂項目消費水平,并有針對性的多元旅游產品,是江西入境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的有效途徑。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旅游產品的結構優(yōu)化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的工程,任何措施的提出,都應該注意到整體旅游發(fā)展水平及本身旅游資源特點,不可違背旅游發(fā)展規(guī)律硬性調整或者盲目調整。
參考文獻:
[1] 楊阿莉.基于生態(tài)理念的絲綢之路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與升級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版),2010,(1):97-101.
[2] 鄒秀清,等.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的途徑及策略研究[J].中國商貿,2012,(9):160-161.
[3] 陳佳平.河南旅游產品結構調整優(yōu)化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9,(10):102-106.
[4] 盛學峰.基于泛長三角區(qū)域分工合作的黃山市旅游產品結構優(yōu)化[J].特區(qū)經濟,2009,(4):48-51.
[5] 黃繼元.優(yōu)化云南旅游產品結構提升產業(yè)競爭力[J].昆明大學學報,2007,(3):60-64.
[6] 旅游抽樣調查資料2012 [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10.
[7] 李亞兵,等.區(qū)域旅游產品開發(fā)及其影響機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6,(7):108-111.
[8] 李俊菊,等.中國旅游產品現(xiàn)狀及其優(yōu)化策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87-92.
[9] 唐留雄.現(xiàn)代旅游產業(yè)經濟學[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73.
Analysis and Optimizing Measures on the Products Mix of Jiangxi’s Inbound Tourism
LI Yong,TU Qin
(Tourism School,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8,China)
關鍵詞:產品結構;非壽險;指標;綠色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2-0054-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2.13
在保險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的推動下,“轉方式、調結構”已成為近些年的工作重點。但這里強調的“調結構”主要是針對壽險業(yè)務結構的調整,即控制傳統(tǒng)壽險與非傳統(tǒng)壽險的比例關系,更加注重以價值和效益為核心的內涵式增長,防范和控制壽險業(yè)風險[1]。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發(fā)展薄弱,不僅經營效益狀況令人堪憂,險種結構也不盡合理。因此,在另一個層面上,“調結構”還應重視壽險業(yè)務與非壽險業(yè)務比例結構的合理性,提高社會風險的總體保障水平。
一、保險產品結構合理性的衡量
(一)非壽險產品的保障功能更強
按業(yè)務類型劃分,保險產品通常分為非壽險與壽險。非壽險主要包括保障功能較強的財產保險、意外險和健康險產品;壽險主要是兼具保障功能和儲蓄功能的長期保險保障產品。從精算學原理來看,由于風險的發(fā)生通常屬于小概率事件,因此保障功能較強的保險品種往往具有較高的杠桿率,即保險保障額度通常為保險費的上千倍。
(二)過度關注壽險業(yè)務
目前,我國保險市場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業(yè)務發(fā)展不均的情況,業(yè)內過度關注壽險業(yè)務。一方面,相對于保障功能較強的非壽險產品,壽險具有較強的儲蓄性,與銀行存款產生替代功能。加之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相對保守、儲蓄傾向偏高,根據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消費者將更加偏好于具有儲蓄功能的長期壽險產品。因此,在展業(yè)過程中,壽險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另一方面,由于非壽險業(yè)務的保障功能較強,因而在保額相同的情況下,經營壽險業(yè)務可以獲得更高的保費收入。在“以保費論英雄”的經營思想指引下,保險公司也會通過增加壽險業(yè)務占比的方式提升保費規(guī)模。但過度關注壽險業(yè)務,可能導致保險業(yè)對社會風險的保障程度降低,轉而成為銀行儲蓄的替代品,偏離行業(yè)正常運行軌道。
(三)衡量保障程度的指標
由于非壽險產品保障功能更強,因此非壽險保費占全部保費收入的比重在國際上也是衡量保險業(yè)發(fā)展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險業(yè)對社會財產的保障狀況[2]。另外,非壽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較小,調整后的2009年保費收入(扣除通脹影響)僅較2008年減少0.1%,而同期壽險保費收入減少兩個百分點。金融危機直接影響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儲蓄率下降使儲蓄功能較強的壽險品種受到影響;相反,非壽險產品更加注重保障,只要消費者為應對風險而購買保險產品的實際需求不發(fā)生變化,非壽險業(yè)務規(guī)模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此,以非壽險占比作為衡量一國保險業(yè)對社會財富的保障情況的標準是比較合理的,從這個角度也能表明非壽險保障功能較強。
二、世界主要國家非壽險占比情況
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的《SIGMA》中披露的2009年全球保險業(yè)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非壽險保費收入占全部保費收入比重的33%,世界排名第69位。這表明我國保險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保險保障功能并未得到充分重視。
(一)非壽險業(yè)務占比很大的國家
卡塔爾、俄羅斯、委內瑞拉、烏克蘭等以石油天然氣工業(yè)為經濟支柱產業(yè)的國家,基本占據了非壽險業(yè)務占比排名的前十位,其非壽險占比高達90%以上。這些國家憑借著發(fā)達的資源開采、加工工業(yè),推動了非壽險市場的發(fā)展??梢?,一國非壽險的發(fā)展程度不僅與重視程度有關,還與資源的多寡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二)國土面積大國的非壽險占比情況
通常情況下,國土面積大國在資源儲量和產業(yè)多樣性等方面存在優(yōu)勢,從而對具有較強保障功能的非壽險產品需求量較大。據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非壽險占比平均值為42.7%,國土面積前七位的國家中,只有中國和印度低于這一平均值(見圖1)。
由于俄羅斯的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加之受其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影響,保險市場的業(yè)務主要為非壽險產品。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三個具有成熟保險市場的國家中,非壽險產品保費收入占比都達到了50%左右,保險品種豐富,呈多元化發(fā)展,始終保持著較好的保險行業(yè)特性[3]。與中國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巴西,保險產品結構也比較合理,非壽險保費收入同樣占了很大比重,對日益增長的社會物質財富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GDP大國的非壽險占比情況
2009年GDP排名前八位的國家中,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四個國家的非壽險保費收入占比不及我國(見圖2)。究其原因,由于土地面積有限,這些國家相對缺乏資源,人均資源占有率極低。產業(yè)發(fā)展結構不均,以旅游業(yè)、金融業(yè)等服務業(yè)為經濟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工業(yè)占比相對較低,因此對物質財富保障的需求量有限,進而影響了保險產品的總體結構。
相對應的,由于德國是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國,雖然自然資源貧乏,但發(fā)達的汽車、機械、電氣、運輸設備工業(yè)以及占國土面積的一半的農業(yè)使其產業(yè)結構多樣化,對于保障型保險產品的需求量相應較大,非壽險產品占有較大比重。
三、我國保險產品結構的合理性分析
(一)保險保障程度偏低
通過上述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一、第二產業(yè)發(fā)達程度是一國非壽險業(yè)高度發(fā)展的重要前提,而較大的國土面積則可能為產業(yè)多樣發(fā)展提供便利??v觀我國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和產業(yè)結構情況,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發(fā)展,保持農業(yè)大國稱謂的同時,工業(yè)仍是我國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yè)。但與此不相匹配的是我國非壽險業(yè)務占比較低,遠遠不能為日益增長的社會物質財富提供充足的保險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災害發(fā)生后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越來越大。據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因洪澇、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500多億元,而保險在應對巨災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微乎其微[4]。從1998年的洪水,到近兩年的汶川地震、雪災、玉樹地震等巨災事故中,保險賠付占總損失的比例均未達到5%,遠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36%,與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的保險賠付水平更是相去甚遠①。
(二)我國非壽險業(yè)務占比情況
近年來,我國非壽險業(yè)務占比總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見圖3),十年間非壽險業(yè)務,占比下降了近25%。其中,財險和意外險業(yè)務占比下降明顯,健康險業(yè)務占比出現(xiàn)了小幅上升。
分紅險、萬能險等非傳統(tǒng)型壽險產品在近年來受到熱捧是非壽險產品占比持續(xù)下降的關鍵原因。相對于傳統(tǒng)型壽險產品,非傳統(tǒng)壽險不僅可以提供保障,被保險人還能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內,這些保單的“收益率”甚至高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對于熱衷儲蓄的中國民眾而言,這無疑是更好的“理財產品”。保險公司也尋求捷徑,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多的保費收入。長此以往,非壽險產品的尷尬局面可想而知。
事實上,非壽險業(yè)務情況存在的問題比表面上看來更加嚴重。十年來,我國汽車保有量大幅增加,從1999至2008年車險保費收入占非壽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從48.1%提高至54.5%②。由此看來,車險業(yè)務與保險行業(yè)發(fā)展速度大致相當,而非車險業(yè)務占比下降則更加明顯,保險產品結構現(xiàn)狀不容樂觀。
四、調整保險產品結構,倡導綠色保險
“綠色保險”概念的提出要求保險行業(yè)轉變發(fā)展方式,更加注重業(yè)務質量和業(yè)務結構的合理性,促進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5]。當前,保險行業(yè)應當盡快從傳統(tǒng)保險向“綠色保險”轉變,積極服務經濟社會全局,提升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充分發(fā)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三大功能[6]。
調整產品結構,不僅需要降低投連險及銀保業(yè)務等非傳統(tǒng)型壽險的比例,提高非壽險業(yè)務比重也同等重要。保障型業(yè)務應始終作為保險發(fā)展的主業(yè),非保障型業(yè)務過多會超過保險行業(yè)風險承受能力,不利于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財產保險可以在災后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充分發(fā)揮社會管理職能。責任險的充分發(fā)展可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另外,由于非壽險業(yè)務保費相對較低,且產品更不容易被消費者認可,因此保險公司開展此類業(yè)務的積極性不高。為了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開展非壽險業(yè)務,應當把“保險金額”重新作為衡量保險公司業(yè)務重要指標,全面反映經營情況,使產品結構逐步合理化,促進保險行業(yè)回歸主業(yè)。
參考文獻:
[1]吳定富.防風險,調結構,穩(wěn)增長,促進保險市場又好又快發(fā)展[J].保險研究,2009(8):3-10.
[2]郝演蘇.要關注保險行業(yè)的邊緣化傾向[J].經濟,2010 (9):44-45.
[3]劉建英.略談美國的責任保險[J].中國保險,2000(3):22-23.
[4]皮曙初.雪災震災疾呼巨災險[N].經濟參考報,2008-05-27.
[5]楊超.從傳統(tǒng)保險轉向“綠色保險”的戰(zhàn)略新思維[N].上海證券報,2010-09-16.
[6]仝春建.綠色保險:保險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選擇[N].中國保險報,2010-09-30.
Analysis on Reasonable Insurance Product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XU Xu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e,Beijing 10008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