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讓花兒百花齊放。
水,讓大樹挺拔。
但你在一天天憔悴。
在一天天衰老。
在一次次的流著眼淚。
如果人們不珍惜水資源,那么世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淚。
1.問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主要異同是什么?黑藻和藍藻共有的細胞結構是什么?不含線粒體的細胞一定不能進行有氧呼吸嗎?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一定含有葉綠體嗎?
2.歸納。
在高考試題中,該考點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且一般不會直接讓我們比較二者的異同,而是通過某些具體生物來考查。
能力提升:(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主要的差別是原核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即沒有核膜。
(2)正確識別帶有“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桿”字、“球”字及“螺旋”和“弧”字的都是細菌,如破傷風桿菌、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等都是細菌。乳酸菌是一個特例,它本屬于桿菌,但往往把“桿”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屬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3)在帶“藻”字的植物中,藍藻(如藍球藻、念珠藻、顫藻等)屬于原核生物,單細胞綠藻(如衣藻、小球藻等)屬于真核生物。
(4)原核生物的遺傳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因為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結構,只進行無性生殖。
(5)原核生物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一般是基因突變,因為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進行有性生殖。
(6)用纖維素酶處理藍藻、細菌的細胞壁不能將其破壞,因為上述細胞壁的成分中不含纖維素,成分是肽聚糖。
3.例題:下列關于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原核細胞具有染色質,真核細胞具有染色體
B.原核細胞中沒有核糖體,真核細胞中含有核糖體
C.原核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真核細胞有細胞核
D.原核細胞的DNA分布于擬核,真核細胞的DNA分布于細胞核
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種物質,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原核細胞的DNA外無蛋白質,所以原核細胞不具有染色質,所以A選項錯誤。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都含有核糖體,所以B選項錯誤。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原核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其DNA存在于擬核中,部分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有質粒,質粒是環(huán)狀DNA,所以D選項錯誤。
技巧點撥:此題考查的是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異同點,屬于考綱識記層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握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這一特點。
點析二: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1.問題:怎樣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2.歸納:細胞的多樣性使生物體的結構復雜多樣,而不同細胞具有的相似結構使千差萬別的生物之間又有了相似性。生命活動幾乎都是在細胞中完成的。
細胞的多樣性體現在細胞的種類多種多樣,即使是同一種生物,其各種組織、器官的細胞也不相同。
細胞的統(tǒng)一性體現在:(1)同一個體的所有細胞都來自于同一個細胞;(2)不同種類的細胞都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3)細胞都是由物質構成的;(4)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即使是病毒,其生命活動也必須寄生在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中才能得以表現。
3.例題: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中心體在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B.蛙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所以可用來提取細胞膜
C.與胰島素的合成、加工、分泌有關的結構有細胞核、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等
D.非相鄰細胞間可以通過信息分子(如激素、遞質、淋巴因子等)和細胞膜接觸等來交流信息
[關鍵詞] 肝透明細胞癌; 早期診斷; CT; MRI
[中圖分類號] R57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322-01
肝透明細胞癌屬于肝細胞癌的特殊細胞類型,約占肝細胞癌的10%,該病的病理明顯與肝細胞癌不同,其癌細胞呈現透明的空泡狀,癌細胞內含有大量的中性脂肪或者糖原,在早期,小肝癌通常合并有脂肪變性/透明細胞變性,所以透明細胞癌大多數組織分化程度較高,其預后較好,該病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1]。由于該病在臨床較少見,影像學診斷也相對不典型,容易出現誤診,本文旨在探討該病的CT及MRI表現特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2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20例原發(fā)性透明細胞型肝癌,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為原發(fā)性透明細胞型肝癌,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38-62歲,平均年齡47.5歲。
1.2 診斷方法
1.2.1 常規(guī)體檢 14例無明顯不適主訴、6例有上腹隱痛;20例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陰性;B型超聲檢查發(fā)現肝臟占位性病變10例,血清甲胎蛋白(AFP)陽性6例,HbsAg陽性11例,抗-HBc陽性5例。
1.2.2 CT 20例均行CT檢查,儀器為GE LightspeedVCT64螺旋CT掃描儀,掃描層厚5mm,掃描間隔5mm;選擇碘海醇(300mg I/ml)作為造影劑,劑量1.5ml/kg,高壓注射器單相注射3ml/s,經肘前經脈注射,分別于33s、85s行增強動脈期及門靜脈期掃描。
1.2.3 MRI 13例行MRI掃描檢查,儀器為GE SIGNA HD 超導型1.5T磁共振儀;檢查前對患者進行屏氣呼吸培訓;聯合應用標準6單元體部相控陣線圈及脊柱線圈,掃描序列包括AXT1WI雙回波序列、AXT2WI壓脂和非壓脂序列、肝臟動態(tài)雙期增強掃描;造影劑為釓噴酸葡胺,使用劑量0.2ml/kg,經肘前經脈注射。
1.3 圖像分析 由兩名影像診斷師共同閱片,討論后確定掃描病癥的數目、大小、密度變化、信號、強化情況、強化方式,記錄于患者的檔案中。
2 結果
2.1 病灶數目、大小、位置 20例均為單發(fā)病灶,15例病灶位于肝右葉,余5例位于肝左葉,B超可見病灶區(qū)有高回聲結節(jié)影。病灶直徑0.8-12.0cm不等,平均5.0cm。
2.2 CT表現 CT平掃??梢姼尾≡顓^(qū)存在較低密度影,通常為小圓形,CT值-10―-32HU不等;15例存在低密度影,其中11例密度不均勻、4例密度均勻;邊界清晰11例,邊界不清4例。行增強掃描,動脈期可見周圍輕度團塊狀或斑片狀不均勻強化共15例,余5例可見病灶區(qū)呈均勻結節(jié)狀強化;門靜脈期邊界更清晰,5例呈現環(huán)形強化包膜。
2.3 MRI表現 13例行MRI平掃,MRT1WI中有6例可見稍高信號區(qū),T1WI雙回波掃描反相位病灶主體信號減低;7例病灶區(qū)略長T2、等/略短T1信號團塊影,邊界清晰銳利,病灶內信號不勻,中央有小片狀不規(guī)則短T1長T2信號區(qū);MRT2WI抑脂像可見13例中有8例病灶區(qū)呈混雜高信號,3例呈低、等信號,2例病灶周邊環(huán)形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動脈期均有不同程度強化,表現稍高信號;其中3例為均勻強化,8例為不均勻強化,2例為環(huán)形強化;11門靜脈期可見病灶區(qū)相對低信號、2例等信號,其中有4例可見環(huán)形強化包膜。
2.4 手術病理 本組20例患者,10例于術前診斷為原發(fā)性透明細胞型肝癌(確診率50.0%),余10例分別誤診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炎性假瘤5例。20例均經手術切除,切緣距腫瘤邊緣>1cm,透明細胞比例、大血管浸潤、淋巴結轉移均由術后病理學證實,其中有11例的透明細胞≥70%腫瘤,9例發(fā)燒血管浸潤(門靜脈、肝靜脈主干或/和其一級分支),3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9例可見腫瘤有纖維包膜。取腫瘤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均表現為肝細胞抗原(Hep Par1)免疫標記陽性、透明細胞質呈糖原染色(PAS)陽性。
3 討論 原發(fā)性透明細胞型肝癌(PCCCL)是原發(fā)性肝癌中的一個少見的特殊組織類型,原發(fā)性透明細胞型肝癌的腫瘤細胞胞漿為透明狀或者空泡狀,分化程度較好,惡性程度低,所以患者的預后較好[2]。臨床確診原發(fā)性透明細胞型肝癌主要依靠腫瘤組織病理診斷,該病病人通常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故術前明確診斷存在較大困難[3]。
本研究結果顯示,PCCCL影像學表現無典型性,CT及MRI表現存在一定特征,影像學的特征主要基于腫瘤細胞內存在大量糖原、一定脂質的組織學變化。故CT平掃通??梢姴≡顓^(qū)密度低于正常肝組織,增強掃描強化表現以邊緣為主,而中央區(qū)域通常密度極低。MRI掃描T1WI可見病灶主體呈現等/略低信號,T2WI病灶主體信號增高,T1WI雙回波掃描反相位可見病灶主體信號減低,動態(tài)雙期增強掃描動脈期可見病灶明顯強化,靜脈早期可見信號減低。
由于CT和MRI掃描PCCCL存在一定特征,有明顯的臨床檢查優(yōu)勢,掌握該病的CT和MRI掃描特征,有助于臨床診斷,結合兩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可提高確診率。
參考文獻
[1] 范智慧,陳敏華,戴瑩,等.超聲造影對透明細胞型肝癌診斷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7,16(1):55-58.
【關鍵詞】
脫細胞異體真皮; 自體刃厚皮; 創(chuàng)面修復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ellular allograft dermal with autogenous skin grafts in wound repair
LU Da-lun,DUAN Long-sheng,WANG Yun-long,et al.Department of Burn,Yijishan Hospit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find an ideal cover material for repairing of deep-burned functional part and scar deformity.MethodsThe wound of ulcer,scar and wound of the deep-burned functional part excised were covered with acellular allograft derma plus autogenous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Results30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composite skin grafts was 100%.All the composite skin grafts were smooth and soft,had good elasticity,and the joint functions were good.ConclusionAcellular allograft dermal with autologous skin is an ideal covering material for repairing wound of function parts
【Key words】
Acellular allograft dermal; Autogenous split-thickness skin; Wound repair
在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及瘢痕的手術治療中,長期以來以自體皮移植為主,但由于自體全厚皮供區(qū)有限,而中厚皮、刃厚皮移植后不同程度存在不耐磨、易起水皰及瘢痕增生攣縮等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更加理想的皮膚替代物。在這一情況下,包含表皮和真皮的復合皮孕育而生。近年來,我們通過異體脫細胞真皮聯合自體皮復合移植在創(chuàng)面修復的臨床應用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成人20例,兒童10例;年齡3~73歲;潰瘍創(chuàng)面10例,瘢痕8例,燒傷12例。移植部位頸胸部3例、上肢(肘)8例、下肢(大腿、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13例,其中全左下肢1例,其他部位6例。
1.2使用方法
1.2.1創(chuàng)面處理①徹底清創(chuàng)并切(削)痂,或切除瘢痕至健康組織,創(chuàng)基血運良好;②可依情采用壓迫、電凝或結扎等方法充分止血;③肉芽創(chuàng)面換藥至新鮮。
1.2.2自體皮片制備常規(guī)消毒供皮區(qū),取自體薄層皮片;或自體刃厚皮片。
1.2.3脫細胞異體真皮處理 打開外包裝袋,將內包裝袋置于無菌臺上,使用時取出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3遍,即可。
1.2.4手術要點①將脫細胞異體真皮基底膜面(光潔面)向上,真皮面(粗糙面)直接貼敷于創(chuàng)面,自體皮片的真皮面貼敷于脫細胞異體真皮基底膜面上;②脫細胞異體真皮與創(chuàng)面、自體皮片之間均不可存在氣泡、滲血(液)、皺折和重疊;③脫細胞異體真皮與自體皮片之間對角縫合固定,防止皮片移動。也可將脫細胞異體真皮先間斷縫合固定于創(chuàng)面上,再將自體皮貼敷于脫細胞異體真皮上,并縫合固定;④使用脫細胞異體真皮應自然展平,使網孔略拉開即可,如自體皮片拉網覆蓋植皮,最好使自體皮網孔與脫細胞異體真皮網孔錯開。
1.2.5包扎 按植皮常規(guī)方法包扎即可。
1.2.6術后處理 同常規(guī)植皮,10~14 d打開敷料拆線。
1.3臨床應用觀察指標①植皮后的成活率;②創(chuàng)面愈合后瘢痕生長;③外觀平整度;④植皮皮膚的顏色;⑤觸摸的柔軟度;⑥創(chuàng)面收縮率;⑦功能恢復情況等。
2結果
本組病例除1例因部分自體皮生長差,異體皮外露,后期殘留創(chuàng)面植皮外,其余全部成活良好。我科早期開展脫細胞異體真皮加自體皮復合移植術時,出現3例術后5~7 d 打開敷料,植皮的自體皮有水泡產生,后經過換藥植皮成活。其余病例植皮術后7~10 d打開敷料,術后4周復合皮平整柔軟,無皺縮,厚實,耐磨,似全厚皮移植,與正常皮膚邊緣銜接較平整。隨訪病例5年4例,隨訪4年8例,隨訪3年8例,隨訪2年7例,隨訪1年3例。見皮膚色澤及彈性同次全厚皮片移植,植皮區(qū)無充血,早期偶有充血,但壓之褪色,質稍韌,彈性尚可,所隨訪病例患者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供皮區(qū)均無瘢痕形成,僅有部分色澤改變。
3討論
人體真皮組織的主要成分是膠原,其富于彈性,質地致密堅韌,因此使皮膚具有柔韌性和耐久性。Ⅲ度燒傷切痂創(chuàng)面、功能部位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或創(chuàng)傷后皮膚軟組織缺損、或瘢痕切除創(chuàng)面以皮瓣移植修復效果最佳,但皮瓣供區(qū)可能因各種情況而受到限制,故臨床上多采用自體中厚皮片或刃厚皮片、微粒皮等移植,這些方法由于愈后皮片薄,缺少真皮成分,常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和攣縮畸形,導致功能障礙:影響患者康復。而足夠厚度的受區(qū)真皮床能抑制斷層皮片攣縮和增生性瘢痕形成[1]。所以,近年來,脫細胞真皮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在國內外均受到廣泛的重視。
1985年由Heck等[2]首次報告復合皮用于Ⅲ度燒傷切痂創(chuàng)面。我院應用脫細胞異體真皮加自體皮復合移植治療18例整形及燒傷(創(chuàng)傷)患者,本組均采用一步法,皮片成活率較高。我們認為采用一步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切削痂或切除瘢痕創(chuàng)面應徹底止血,防止術后皮下積血,影響成活,在充分止血的基礎上可不必將自體皮拉網,以免術后自體皮打孔處暴露脫細胞異體真皮,從而造成脫細胞異體真皮干燥或壞死;②最好在脫細胞異體真皮上移植整張自體皮片,如自體皮片必需拚接,則應使皮片間重疊1~2 mm,使皮片呈疊瓦狀縫合,避免皮片間留有縫隙;③術中可在自體皮片下用抗生素溶液沖洗,但應避免使用不易溶解的粉狀藥物,可用稀釋后的慶大霉素液;④應使自體皮邊緣超出脫細胞異體真皮2~3 mm,使脫細胞異體真皮、自體皮和創(chuàng)面緊密結合,術畢適當加壓包扎;⑤移植區(qū)術后如局部敷料干燥、清潔,可術后10 d左右換藥,無需過早打開包扎敷料。3例術后5~7 d打開敷料,植皮的自體皮有水泡產生,可能與術后過早換藥有關。
異體真皮與自體薄皮復合移植1例病例部分未成活,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創(chuàng)基下產生血腫,影響血供,以及可能與電燒傷產生血管損害有關,或者與切痂不徹底等有關。肉芽創(chuàng)面的清創(chuàng)不徹底,存在感染危險;復合移植后,如首次拆除包扎敷料不慎,易使成活的自體表皮與異體真皮支架分離,產生移動。本組肉芽創(chuàng)面上復合皮移植稍差,可能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從本組所隨訪病例患者功能正?;蚪咏?供皮區(qū)均無瘢痕形成,我們認為應用脫細胞異體真皮加自體表皮復合物基本可以代替次全厚皮片或全厚皮片,使受皮區(qū)具有厚皮片移植后的彈性,并使受皮皮片萎縮減輕,不僅改善了患者的功能、外觀,而且使供皮區(qū)不遺留瘢痕,且不給患者造成新的痛苦,同時更多地保留了正常皮膚,是一種受患者歡迎的治療方法。但是通過本組病例觀察,脫細胞異體真皮網孔拉開過大,或有在手術中自體皮皮片拼接不理想時,愈合后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瘢痕。脫細胞異體真皮加薄層自體皮片復合移植的療效略低于脫細胞異體真皮加中厚自體皮片復合移植。大張自體皮覆蓋治療效果優(yōu)于自體皮拼接。本組30例均行一步法復合皮膚移植,目前未發(fā)現免疫排斥反應。
總之,脫細胞異體真皮自體刃厚皮復合移植作為近年在整形及燒傷(創(chuàng)傷)外科治療中一種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前景,但脫細胞異體真皮遠期吸收和降解以及對患者的有無其他不良影響,同時也需進一步總結、觀察、改進,使其更好的被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兩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于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并列的一類。研究細胞的學科稱為細胞生物學。
細胞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面有細胞膜。高等植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