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松樹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題干要求品評某一個字眼的藝術效果時,就是考析詩眼或析煉字。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歌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煉字,指錘煉詞語,指詩人經過反復推敲,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妥帖、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析煉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真題例析】
1.(2014年全國大綱卷第12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huán)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4分)
【解析】這道題考的是形象與意境,解題時需要先抓住詩中的意象“莓苔”“白云”“靜渚”“春草”“閑門”,再分析詩中景色特點。沿途都是莓苔,腳印還在上面,可知這里人跡罕至,環(huán)境幽靜?!鞍自啤笨澙@山中,與“靜渚”相互依偎,也可見環(huán)境靜幽。門口盡是春草,其門還是“閑門”,可知這里環(huán)境非常靜謐。
【答案】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
(2)請分別對第三聯(lián)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4分)
【解析】對詩中某字進行賞析,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詩歌內容來分析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意義。“過雨”,雨后的意思。“看松色”,看松樹顏色。一場春雨,可以把松樹洗得非常清晰,雨后的松樹顯露出翠綠的本色?!半S山”,順著山?!暗剿础保业剿?。順著山勢找到水源,突出了山是蜿蜒曲折的。人在隨山找水的過程中,也有一種曲徑通幽之感。
【答案】“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顏色顯現(xiàn)了出來?!半S”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山道蜿蜒曲折,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
2.(2014年湖北卷第14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 發(fā)
羅 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xiàn)“早發(fā)”之“早”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解析】古代詩歌往往通過意象來表現(xiàn)“早”。首聯(lián)“燈殘”表明天尚未明,但詩人已經攜劍登程;頷聯(lián)“雞唱”表明天剛黎明時分,“獨”表明由于時間尚早,路上還沒有行人;頸聯(lián)“白草”“微有路”寫出晨霜猶在,草呈白色,光線尚暗,道路還看不分明;時間較早,氣溫低,“濁河”也因天寒而“凍無聲”。
【答案】①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凸顯“早發(fā)”:宿酒初醒,殘燈未滅,長夜將盡未盡,詩人已攜孤劍登程。第三句寫詩人在路上聽到雄雞唱曉,也可見出行之早。②塞外風雪路,本來行人稀少,而“早發(fā)”就更無路人,只有詩人獨行,故“獨”與“早發(fā)”之“早”有關。③飛雪白草,道路本已難辨,早行時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現(xiàn)“早發(fā)”之“早”。
(2)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解析】“背”是“背著”,意思是方向相反。詩人獨自一人朝著與返鄉(xiāng)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按笱恪笔枪旁娭械慕浀湟庀?。人見大雁成群南飛時,極易引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大雁尚可歸鄉(xiāng),而人卻背鄉(xiāng)而去,這里運用對比,用返鄉(xiāng)的雁反襯客居邊塞的詩人孤獨寂寞的飄泊之感和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
【答案】一個“背”字,描寫了詩人與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詩人向北向寒與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強烈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旅程的艱辛和心情的愁苦。
3.(2014年四川卷第13題)閱讀下面的清詩,回答問題。(8分)
秋暮吟望
趙執(zhí)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①,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1)簡要賞析頷聯(lián)中“?!薄捌眱稍~的妙處。(3分)
【解析】要知道“常”“偏”兩詞的妙處,就要清楚兩字的含義及其在句子中的意義,看用了何種手法,最后分析表達效果。“?!庇薪洺5囊饬x,強調頻度,寫出詩人居住山林很久,突出山色常暮特點?!捌弊仲x予新月人性化,好像是“新月”故意這樣做。其實這些都是詩人自己的主觀感受,詩人借物之形態(tài)與行為來表達自己情感。
【答案】“?!弊謴娬{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tài),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xiàn)象視為有意為之?!俺!迸c“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秋月的落寞心緒。
(2)本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結合全詩簡要分析。(5分)
【解析】分析詩人的心境要結合全詩的具體詩句,從開始“了不為秋悲”來看,詩人是一個曠達、閑淡的世外隱者,但是詩歌主要是寫景,在后面寫了很多意象“寒山”“落葉”“霜風”“殘菊”等,這營造了一種清冷、落寞的氛圍,而這些景語就是詩人的情語,再結合注解“老一枝”解釋為“終老山林”,可以知道詩人內心充滿惆悵、憂傷與落寞。
【答案】詩人看似曠達、閑淡,實則落寞、惆悵。首聯(lián)即說“了不為秋悲”,詩人的心境看似曠達、閑淡;中間兩聯(lián)寒山、落葉、霜風、殘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調,透露出內心深處的憂傷與落寞;尾聯(lián)燭光下飲酒的情景,流露出終老山林的惆悵。
【歸納思路】
1.提問方式: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古人寫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句、上下句甚至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3.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分析該字所運用的手法,最后點出該字的具體效果也就是詩人煉字的目的,這里可以從三個角度回答:為形象服務。如果該字所在的詩句是要刻畫某個事物的形象,那該字的作用就應該是可以讓該形象更加生動;為意境服務。如果該字所在的詩句是寫景的,其目的是為營造某種意境,那該字的運用就可以達到營造某種意境的效果;為情感服務。不管是刻畫形象還是營造意境,煉字的一個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為“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當然,回答具體的效果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切不可以套上答案,更不可給試題貼答案標簽。結合上面例題,仔細理解答題思路,就可做好詩歌煉字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句,把竹子的堅貞不屈描寫的淋漓盡致.竹子不管是在哪里,都默默的生長著,不管條件多么惡劣,都會頑強生存下來,茁壯成長!它那種"咬定青山"的堅韌,是多么令人崇拜啊!
一場春雨過后,新筍破土而出,是那么生機盎然;夏天,它伸展長臂,將那濃綠的竹葉盡情的展現(xiàn)出來.不管是炎熱的酷暑,還是冷颼颼的嚴寒,它始終是郁郁蔥蔥,炯娜多姿.難怪"寒霜暑熱毫無畏,春夏秋冬四季妍"啊!
"彩筆凌云畫溢思,虛心勁節(jié)是吾師.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 "這是同志在1963年時寫下的,這表現(xiàn)出了竹子的虛心品格,經起考驗的美好品質."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難道這不是對竹子的虛心品質的完美寫照?
關鍵詞:粉彩山水 詩情 畫意
陶瓷藝術作品不僅以生動的形象給觀眾以美感,而且以詩的情意,畫的境界吸引觀眾。詩情畫意是粉彩山水的藝術特色,通過畫家的藝術修養(yǎng)和造型功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精煉地體現(xiàn)出來。
藝術作品,都要表現(xiàn)形象、抒發(fā)感情。這種感情是真誠深厚的,能動人心弦,產生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詞、繪畫在創(chuàng)作構思中,都要經過形象思維?!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保拍苌鷦痈腥?。一個優(yōu)秀的陶瓷藝術家,必須具有較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不僅有精湛的畫技,而且應該具有詩、書、畫、印的綜合創(chuàng)造能力。在中國文學史上,唐詩、宋詞、元曲,是文學作品中的精華,也是陶瓷藝術家和書畫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可以使畫家產生創(chuàng)作靈感,使作品具有深意,李白的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本拖笫且环鷦拥纳剿?。坡描寫西湖的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币詳M人的手法,把西湖寫活了。文學創(chuàng)作和繪畫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生活基礎,都需要深入生活觀察自然。“登山情滿于山,歡海則情溢于海?!闭嬲\的感情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當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感動了觀眾時,這種感情就成為畫家和觀眾之間心靈溝通的紐帶,使兩者之間心心相印。粉彩山水的精美作品,通過構圖、色彩、線條、造型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會在觀眾心中潛移默化,同觀賞者產生共鳴。
畫的意境往往與詩意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藝術向來有“詩畫同源”之說。一件美妙的粉彩山水作品應該是具有詩意的。畫面上的景物、草木、人物、飛鳥,引起觀眾產生一種畫面以外的理解和美的享受。在觀賞過程中,“遷想妙得”進入詩的感情。粉彩山水中的詩情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詩與畫的結合,把詩題在畫中,互相襯托,表達出作者的感受。我創(chuàng)作的粉彩“松月圖”山水瓷板,構圖疏朗,畫面只有兩棵松樹,一澗流泉。但是,在畫中題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句以后,就使畫面產生了詩情畫意,簡煉的畫面蘊含了豐富的境界。在構圖上,把飛瀑的直線與松樹的橫線相穿插,廣闊天地的“虛”與山谷景物的“實”相襯托,月夜的“靜”與流水的“動”相呼應。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融詩意于畫中,畫面成為詩意的展現(xiàn),用畫來表達詩意,文字描寫變成生動的形象。畫面雖然只有題款的幾個字,卻有濃厚的詩意,有一首吟詠廬山仙人洞的名詩:“暮色蒼??磩潘桑瑏y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蔽以凇皬]山仙人洞”粉彩瓶上就把這首詩的情感融匯在畫面。龍首崖上,幾位游人翹首遠望,仙人洞高聳入云。這件作品,把景物作了巧妙的變化,把仙人洞置于高處,體現(xiàn)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主題,表現(xiàn)了廬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秋景,云起霧涌,山峰也似乎有了動感。在作品的構圖上,體現(xiàn)了“勁松”、“亂云”、“仙人洞”、“險峰”的細節(jié),把細節(jié)組合成整體,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觀賞這件作品,立即會使人想起為仙人洞寫的詩篇,詩情畫意巧妙地融為一體。
詩畫貴在含蓄,畫中的空白、虛處,“不著一筆,皆成妙境”,詩詞中有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的作品。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痹姴婚L,卻聲情并茂,借景抒情,象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小橋流水人家”也成為山水畫的題材。山水瓷畫中詩情的產生,需要畫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豐富的生活積累。文人畫中常出現(xiàn)枯木怪石,水波煙云,這些看似平淡的景物,在畫家的作品中,往往有濃郁的詩情,這就是由于畫家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他們賦予平淡的景物以深刻的內涵,產生出耐人尋味的意境。
粉彩山水作品的意境,是含蓄深遠的,李可染先生指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币饩吃谏剿僧嬛械膬热葺^多,作品的主題、構圖、形象、細節(jié),往往都在“意”字上下功夫。王維曾有“凡畫山水,意在筆先?!钡恼撌觥R饩车男纬?,與畫面的疏密往往成反比。民間青花山水,畫面雖然著筆不多卻意境深遠。幾根曲線成為山、空白是水,細點就是山上的樹,用筆簡煉卻意味無窮。粉彩山水常常是“由小見大”、“以少勝多”。畫面的藝術處理是可有可無的,每一處空白都是畫面的組成部分,有畫家的意蘊。
“只有表達出人們沒有體驗過新的感情的藝術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品?!彼囆g家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善于把形象和意蘊結合起來,給觀眾以感染力。當人們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會為其中的意境所吸引,并與畫中的情趣、主觀思想所交融,為其畫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這就是詩情畫意的作用。
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講究立意,造型為立意服務。立意為象,意在筆先,都是強調在作品中,必須有意蘊。意蘊是畫家認識自然的高度概括表現(xiàn),是藝術作品的主題。只有在感情,認識基礎上提煉概括而產生的“立意”,才是藝術作品的靈魂。意是精的升華,情是意的基礎。我在創(chuàng)作粉彩瓷板“秋山牧趣圖”時,把對家鄉(xiāng)山水的感情,變成畫中的意境。鄉(xiāng)村中的菜園、水牛、漁船、瓦房、稻草堆,這些普通的景物,正是山鄉(xiāng)的特征,是我感情的寄托。只有在鄉(xiāng)村生活過的人,才能對這些普通景物產生出深厚感情這就是海外游子濃濃的“鄉(xiāng)情”。
通過在大自然中的觀察、體驗和寫生作畫,把對大自然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從中產生意趣。意境、情趣,是畫家思想認識的反映,包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任何陶瓷藝術作品中,都應該有這種內涵意蘊。否則,畫得再精細,沒有思想感情,就產生不了動人之處。一件陶瓷藝術作品,不僅能使我看清楚畫面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內容表達出意境,從形式到內容,從畫面到內涵,體現(xiàn)出詩情畫意。作品構圖簡潔明快,感情真摯,含意深刻,就具備了成功之作的重要因素。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養(yǎng)神,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鑒賞這首詩宜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讀詩題
古詩的題目往往揭示了詩歌的寫作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類別等,是解讀詩歌重要的切入點。《過香積寺》的標題就揭示了詩歌所寫的事件。聯(lián)系詩題,略讀詩句就會發(fā)現(xiàn)詩歌主要寫了尋訪途中所見到的景物,于是可確定它是寫景詩,那么鑒賞的關鍵就是要體會景中之情了。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大家會發(fā)現(xiàn)許多詩題都能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如《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類別――送別詩、主要事件及送別對象。進而可推斷其思想內容:或為依依不舍之留別,或為情意深長之勉勵,或為坦誠忠心的告別。
二、讀作者
常言道,“詩言志”、“言為心聲”。詩人所處的時代,詩人的人生經歷往往決定詩人的情感、人生態(tài)度和觀點立場。因此,了解作者,知人論世是十分重要的。《過香積寺》的作者王維是大家熟悉的,他出身狀元,歷經安史之亂,仕途坎坷,受佛道思想影響,向往歸隱生活(《山居秋暝》就寄托了這種思想),以山水田園詩見稱,作品特點“詩中有畫”、“詩中有道”。了解作者這些特點對我們把握《過香積寺》的景物描寫及景物的內蘊有很大幫助。本詩的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幽靜深山古寺圖,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點,表達了作者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這正符合作者的歸隱思想。再如杜甫,歷經安史之亂,一生飄零,居無定所,于是在他的詩歌里經常流露出飄泊的愁苦(如《登高》、《旅夜書懷》)。
三、品語言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而語言又是情感的載體,鑒賞詩歌時,一定要逐字逐句地揣摩語言,在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意境。具體地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煉字的意蘊。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疾椤哆^香積寺》的命題點就是煉字。根據題目要求,通過對第三聯(lián)的逐句揣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眼為“咽”、“冷”兩字,從詞性上來講兩字均為動詞用作使動?!叭曆饰J保瑢懮街形J至?,泉流受到阻擋,在危石間緩慢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低沉、喑啞了,仿佛在痛苦地幽咽。“咽”字準確、生動、傳神?!叭丈淝嗨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受到陰暗的環(huán)境影響,而現(xiàn)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水、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之幽咽相互襯托,幽僻冷寂之境界全出。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钣脼閯釉~,一旦活用就鮮活生動了。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空”就是形容詞用作使動,鑒賞時要認真揣摩詩句中活用詞的妙處。
2.品味詩句中的修辭,領會其藝術效果。
修辭的運用往往會使詩歌語言表意更加生動形象?!哆^香積寺》“日色冷青松”一句,巧妙地運用了“通感”手法?!叭丈笔且曈X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奇妙地表現(xiàn)出幽僻的感受。
3.細察倒裝語序,把握真實意圖。
古詩詞中常見到語言的倒裝現(xiàn)象,如果不弄清其倒裝結構就難以準確把握詩句的意思?!哆^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就是一個倒裝句,應調整為“危石咽泉聲”,意思是高大的石頭,使泉水發(fā)出了嗚咽的聲音。否則就會認為是石頭發(fā)出了聲音。
此外,古詩語言還常常有留下空白的現(xiàn)象,鑒賞時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還原詩中的空白,準確地把握詩歌內容,從而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
四、讀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它包括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寫的景或物。賞析詩歌,關鍵要抓住詩歌的意象,要從“象”入手,賞出“意”來。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離不開真實、鮮明、生動的意象?!哆^香積寺》中作者選取了“古木”、“云峰”、“山徑”、“泉水”、“危石”、“日色”、“青松”等意象,這些意象的共同特點是蕭瑟暗淡、幽冷闃寂,很好地扣合了古寺身份,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既揭示了詩歌的思想感情,也突出了孤寂幽靜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古詩詞中許多常見的意象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沉淀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如“流水”喻愁,“梧桐”象征悲傷凄涼,“楊柳”喻離別,“明月”寄相思等,平時要多加積累。
五、讀注解
高考詩歌鑒賞題常會作相關的注解,這些注解往往是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的關鍵,應充分加以利用。鑒賞《過香積寺》時,借助注解可知詩的結句“安禪制毒龍”意為用佛家思想排除心中雜念,全詩表達了作者企求進入無煩憂的寂靜禪境。如果不借助這一注解,不僅難以把握結句的意思,更難領會整首詩的主旨、意境。
六、審題干
從標題認識對象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惫旁姷臉祟}隱含許多信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把握詩意的大門。
1.標題揭示了寫作對象
古詩寫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寫人、敘事、繪景、抒情、說理都可以。通常題目就會揭示詩歌所寫的題材、所寫的對象。如:《大林寺桃花》《詠柳》《早梅》之類揭示了詩中所寫之物;《上陽白發(fā)人》《山中寡婦》《自敘》之類揭示了詩中所寫之人。
2.標題表明了詩歌類別
根據寫作內容,古詩通??煞譃椤霸佄镌姟薄吧剿姟薄斑吶姟薄懊裆姟薄跋e送別詩”“思鄉(xiāng)懷遠詩”“詠史懷古詩”等,詩體中常有提示性的字眼。如:《從軍行》《關山月》《出塞》之類,詩題中有與邊塞有關的字眼,表明是邊塞詩;《送元二使安西》《送魏萬之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類顯然就是送別詩。每類詩都各有特點,如果能判斷詩歌類別,掌握各類詩的特點,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3.標題奠定了詩歌基調
“歌詠言,詩言志?!笔闱槭窃姼枳罨镜奶攸c。詩人的濃情也常明示在詩題中,如:《春宮怨》《恨別》《哭李商隱》《落日悵望》《悲陳陶》之類,詩題中的“怨、恨、哭、悵、悲”就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礎??圩∵@些字眼,便能迅速而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感情。
從作者了解背景
所謂“文如其人”“言為心聲”,閱讀故事必須“知人論世”,必須對人(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個性)和世(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內容。
如:2002年上海春季招生題就岳飛(小重山)詞中“欲將心事付瑤琴”設問:“詞中說的心事指……”,很明顯要對詞人岳飛及其所處的南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答出是“希望抗金保國”。
當然,寫作的背景還可以通過詩前小序,詩后注釋來了解。
比如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痹姾笞⑨專罕驹姙樵〉磕钔銎拗鳌H绻唤柚⑨屃私鈱懽鞅尘?,寫作目的,那么對詩后的問題“詩的前兩句借‘滄海’‘巫山’比喻什么?詩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就無從下筆。注釋中提到本詩是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達對亡妻的感情。仔細一琢磨便可知,詩中的“滄海”“巫山”是隱喻夫妻感情猶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廣與美好是無與倫比的。前兩句抒寫深切懷念之情,后兩句表達忠貞不渝之情。
從字面讀出感覺
從語言上看,古代詩歌首先具有文言的特點,包含一些文言現(xiàn)象,這是理解的難點,其次它具備詩歌特定的語言特點,諸如用典、象征等,這是理解的重點。從字面上讀出感覺,就是從具體的詞句入手,理解詩意,體察詩情。閱讀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 自覺激活文言知識
中學階段學了不少的文言文,大家都有一定的累積。在古詩的學習中,要自覺激活所學的文言知識,正確分析詩句的結構和關鍵字的詞性,掌握詩中的倒裝、省略、活用等現(xiàn)象,順利地化解難點。
古詩因為音律等原因,存在一些倒裝現(xiàn)象,讀時要先理順,才讀得通。
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分”是指“有了分別”,過了橋便是色彩斑斕的原野;“移石動云根”是指“云根動了石也好像在移動”。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其實是說“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朱弁的《送春》中“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其實是說“山下初見小桃花,沙頭未飛弱柳絮”。再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實是說“危石咽泉聲,青松冷日色”。其中的“咽”和“冷”都是意動用法。把倒裝和詞類活用的知識用上去,就能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xù)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變得細小了,低沉了,喑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huán)境影響,而出現(xiàn)寒冷的色調。”
詩的語言不像一般文章的語言那樣連貫,或省略、或跳躍、或藏頭露尾,這些統(tǒng)稱為“語句的跳脫”。讀詩時必須補出跳脫的部分,才能理解詩意。如:崔顥的《長干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边@兩首詩實際上是由一問一答組成的一個整體。其中,第一首:一個住在橫塘的女子,泛舟時聽到鄰船男子的話音,疑是他鄉(xiāng)遇到同鄉(xiāng)于是問:“君家何處???”并且不待對方回答又急切地說出“妾住在橫塘”,這里問話前的敘事都省略了,一開始就單刀直入讓女主人公出口發(fā)問,只有補出詩中的省略,才能體會女主人的孤寂,沒有一個可與共語的人。
詞類活用突出地表現(xiàn)在煉字方面。一首詩中詩人所煉之字一般就是詩歌的詩眼,所謂點睛之筆,通常是一字妥帖,全篇生色。在關鍵處,一個妙煞的字,可以有聲有色,細致入微,狀難狀之景,甚至可以營造出一個意境,化腐朽為神奇。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極富表現(xiàn)力。詩人從春風吹過以后產生的奇妙效果著想,把看不見的春風轉化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這樣既寫出了春風的精神,也寫出了詩人的喜悅。再如:周邦彥的《滿庭芳》中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寫“鶯雛在風中長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睂ⅩL雛、梅子的變化與風雨聯(lián)系到一起,并且用疊印的手法清晰地展現(xiàn)出變化前后的異同。由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老”“肥”,猶如靈丹,在句中起到了點鐵成金的作用。
2.準確理解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運用非常普遍,很能增強詩的形象性。只有準確地理解了所用的修辭手法,才能讀懂詩意。
如:李清照的《如夢令》中用“綠肥紅瘦”摹寫初夏綠樹蒼翠,鮮花凋零之景,柳永的《八聲甘州》中用“紅衰翠減”繪深秋萬物蕭瑟之景。兩者都以色彩代景物,突出景物的特點。再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痹姷囊弧⒍鋵懰乃娝?,三、四句從表面上看是寫天氣,實際是一語雙關,寫初戀少年的心理:江上唱歌的這個人啊,倒是有點像黃梅時節(jié)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出了太陽,可真捉摸不定。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通過這兩句形象而樸素的詩,她的惆悵、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與等待都刻畫出來了。這里,如果沒有對三、四句所用雙關手法的準確認識,是沒有辦法把握詩意的。
3.用心體會詩歌的特定語言
古詩從內容上來看,有如下四種語言需要關注。
(1)意象語言:古詩中所謂“意象”指的是包含了作者情思的形象。這里的形象大部分是景物形象。諸如松、竹、菊、梅一類景物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意義。如:黃葉,被賦予了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之類的象征意義;綠葉,被賦予了生命力、希望、活力之類的象征意義;東風,象征春天或美好;西風,象征落寞、惆悵、衰敗或游子思歸。借景抒情是詩歌最常見的抒情方式,所以了解常見的詩歌意象,可以降低體察作者情感的難度。
(2)情感語言:詩歌中常有一些“悲、孤”等直抒感情的詞,如:“長河落日孤城閉”;也有一些見解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不堪、強”寫出了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表達出內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征語言:首先,有些詩句本身含有象征意義,如虞世南的《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再如:司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寫的是自己不會像隨風飄散的柳絮一樣,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像“向日傾的葵花”一樣對朝廷忠心耿耿。其次,有的詩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許多詠物詩具有這個特點。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詩中經歷今昔榮枯巨變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中的“柳”不正是一個并無實才的得勢奸佞忘乎所以的丑惡形象!
(4)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語言:古詩中用典言簡意豐,含蓄深刻。詩人借用典故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用“折柳”的典故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用“樓蘭”的典故表達愛國之情。其《登金陵鳳凰臺》把歷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悠遠。
古詩中化用前人詩句的現(xiàn)象不少,讀“化用的詩句”要考慮其意趣和情趣與前人詩句的相通之處或出新之處。
從無字處看出關聯(lián)
讀詩讀詞要從整體入手把意象貫穿起來,提挈意脈,從無字處看出內在的關聯(lián)和感情的邏輯,使詩詞的意境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寫景抒情的詩句,其內在的關聯(lián)非常明顯,談的就是景和情的關系。有些詞的內在關聯(lián)要用心體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
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泵鑼懥艘粋€女子孤獨苦悶之情。上片,開頭兩句寫她褪了色走了樣的眉暈、額黃和亂發(fā),是隔夜的殘妝。三、四句寫剛起床時“弄妝”,用“懶”“遲”兩字,是由外表進入到內心的描寫。下片,開頭兩句寫妝成之后的明艷,極寫其人之美。至此,整首詞只是寫這個女子從起身梳妝到妝成衣著。最后兩句寫穿衣時忽然看見衣服上有新貼的雙雙金鷓鴣。作者的寓意點到為止,從“雙雙”兩字可見,女子因成雙成對的金鷓鴣而觸景生情,自憐孤獨。這也是上片“懶”與“遲”的根源。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從詩題可見詩人是寫夜行黃沙道的感受,上片寫情,下片寫雨,而各有深淺主次之分和心情急緩之變。讀詞不能“拆碎七寶樓臺”,咬文嚼字,見小失大,而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整體上把握詞境,體會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