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新媒體技術是以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為依托,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其與傳統媒體相比,在信息傳播的多樣性與便捷性上都有了顯著進步,成為了吸引大學生群體的重要原因所在。這一現象也為在新媒體視域下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帶來了機遇。因此,如何充分的利用新媒體技術以實現對于思政教育內容與方式的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既是發(fā)展的必然,又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需要,唯有有效應對,才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創(chuàng)新性。
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內容是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及包括在此基礎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新媒體視域下,各種信息自由傳播,其中難免會充斥著一些低俗、落后的負面信息,如挑戰(zhàn)道德底線的“優(yōu)衣庫事件”,給大學生良好品德素養(yǎng)的形成帶來消極影響。多元化價值觀念與不同意識形態(tài)在新媒體中的廣泛傳播,無不干擾著大學生對生活方式與理想追求的判斷,無形中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與壓力。
另外,新媒體環(huán)境的虛擬性也沖擊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的虛擬環(huán)境里,學生都是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交流,因為缺乏有效監(jiān)督與道德約束,往往使得學生在交流之中百無禁忌,沉迷于虛擬世界而與無法真正的去判斷真?zhèn)?,甚至與現實世界相脫節(jié),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作為思政教育主體的高校,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步伐上卻并沒有趕得上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頻率。
二、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機遇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技術優(yōu)勢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更加自由與開放的便利渠道。
首先,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融入了網站、微博、微信等傳播載體,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針對性地實現師生間的直接交流,這是教學方式的進步。其次,創(chuàng)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時空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不同區(qū)域的教師、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媒介實現對某一論點的直接交流和討論。同時,學生們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通過收看視頻、音頻的方式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第三,新媒體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既有利于思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區(qū)分的加以借鑒,提高教學吸引力,又有利于學生自身利用網絡資源充實自身,有效地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新媒體技術使得師生雙方地位在交往過程中趨于平等,有利于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坦誠相見,暢所欲言,從而為教師了解學生真實想法,進行有針對性指導提供良好契機。
三、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路徑分析
新媒體時代,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的創(chuàng)新,既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又要掌握方式方法,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真正使新媒體發(fā)揮應有的積極意義,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努力。
(一)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的與時俱進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廣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清教育形勢,以平等的姿態(tài)融入思政課堂的工教學中??梢酝ㄟ^新媒體手段,如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為班級學生搭建公眾交流平臺,在做好正面教育引導的同時,及時掌握學生們思想狀況,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學生政治品德水平。除此之外,要鼓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領新媒體陣地,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積極宣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社會輿論主流思想,讓人們在耳濡目染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洗禮,弘揚社會正能量。
(二)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首先,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做到與新媒體發(fā)展的與時俱進。具體而言,要通過學習提升自身對于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掌握能力,能夠在新媒介中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培養(yǎng)和打造一支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熟悉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規(guī)律又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其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做好服務管理,形成領導團隊。要充分整合高校各類教育資源,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監(jiān)管作用,切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為廣大高校大學生發(fā)展成長提供服務。
(三)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外界信息時,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特別重視對高校大學生自身媒體素養(yǎng)的塑造。首先,作為大學生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來應對變化著的外部環(huán)境,要培養(yǎng)辨別是非的能力,辯證的看待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各種信息,達到真正了解新媒體、使用新媒體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教育功能,通過設立相關課程來推動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實踐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可以通過知名專家講座或親身參與的方式,讓大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真知,在調查中認識社情國情,在鍛煉中增長才干。另外,大學生自身應具備積極引導思想輿論的動機,讓參與者在交流中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從而為優(yōu)化新媒體環(huán)境貢獻力量。
(四)主動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
和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具備傳播迅速、形式多樣以及輻射深遠等優(yōu)勢。只有做到優(yōu)勢的充分發(fā)揮,才能更好地為高校思政教育服務。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中,一方面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提高認識,能夠理解將新媒體思想納入思政教育工作是時展的必然,并在行動上重視起來,研究探討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傳統,實現與新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通過完善計劃、綜合考量,實現工作方法上的優(yōu)化,切實推進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鄭磊.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探究[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2630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過程,每一次傳播技術的更新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自媒體的誕生及其迅猛發(fā)展使得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自媒體帶來的新變化。
通過對江蘇省徐州市內大學自媒體使用情況的網絡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總體上了解目前徐州市內在校本科生使用自媒體的情況,并對自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進行適當分析。此次網絡問卷共發(fā)放359份,回收問卷359份,有效問卷359份。
一、大學生自媒體使用現狀分析
調查對象以本科生為主,共占比88.58%,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中擁有自媒體賬號的比例非常高,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自媒體情況較為普遍。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關于自媒體平臺,大學生較為青睞的前兩位分別是:微信89.97%、微博68.25%,而人人網、豆瓣等所占比重變少,對于登陸自媒體平臺的時間調查顯示,有85.52%的大學生選擇了一年以上,關于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頻率調查顯示,67.69%的大學生每天花費在瀏覽自媒體平臺上的頻率選項中選擇了頻繁,即每天多次訪問。
在對大學生使用自媒體平臺動機調查中,自身消息、拓展人際交往、打發(fā)時間,這三點都有超過60%的認同率,這表明大部分學生樂意去了解他人,進行交友,與他人分享各自的信息,對大學生使用自媒體平臺內容的原因調查顯示,個人心情、時事新聞與熱點話題選擇最多,占比分別是79.94%和57.66%,而在對大學生使用自媒體平臺內容分享的調查顯示,有69.36%的人選擇分享自己生活瑣事,除此之外還有60.72%的同學選擇分享實時資訊,這表明大學生不僅僅關注自身的飲食起居,逐漸把關注點放眼世界。
自媒體對于大學生來講是一把雙刃劍,它極大方便了大學生對于信息的篩選和獲取,同時也帶來了多樣的內容,凈化和糟粕并存,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能夠在短時間獲取大量的信息,但面對龐大良莠不齊的信息卻無從分辨,在大學生對官方和他人信息的認同度的調查中,設計了極大信任、信任、半信半疑、不相信、過于虛擬這五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官方和他人信息的較認同與半信半疑的大學生占比分別是37.05%和53.76%這說明大學生對自媒體信息的認同度不高,無論對于官方還是他人的信息。
二、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的分析
在對大學生使用自媒體平臺對自身生活學習影響的調查中,有95.59%的大學生認為使用自媒體后對自己學習生活有一點影響,利用自媒體平臺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但也夾雜許多虛假的信息,辨別能力不夠,主要體現在與人交流、觀點思維和知識結構上,在大學生對于自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調查中,有52.37%的大學生選擇了與輔導員,老師等人很少溝通,28.97%的大學生選擇了毫無交流。這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說明可以利用自媒體的優(yōu)勢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自媒體,讓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在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中,選擇希望通過自媒體和當面交流的人數相當。教育工作者要看到自媒體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看到大學生依賴自媒體的心理傾向,積極運用自媒體平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促進情感交流。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的創(chuàng)新性思考
現今的普通高等教育格局中公共課程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愈顯突出,公共藝術教育與公共體育同是我國高等學校公共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有國家明確的教育政策支持,但是公共藝術教育與公共體育的發(fā)展現狀存在較大的差異。
兩種公共教育的差異在于:公共藝術教育相對晚于公共體育發(fā)展,公共體育的教育政策“方向明確,任務具體”,完善的政策細則為課程教學實施提供了有效的參照系數,公共藝術教育的教育政策則有指導“盲點”,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也表現出對教學實施、課程建設、師資建設、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管理不夠規(guī)范的現狀。但是兩種公共教育現象的差異只是“表面”的差異,這個層面的“差異”再回歸到現實中去指導具體的實踐,是沒有多少價值可言的。美國的比較教育學家康德爾認為:“比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發(fā)現教育問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決方法,以及發(fā)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則。”這一理論給筆者以啟示,尋找“差異”的真正意義在于考察各種教育現象與時代背景的適應性,從而開拓教育思維,放大教育空間。
(一)差異原因之一:社會發(fā)展歷史中的不同屬性
從歷史的角度看,體育是先于美育發(fā)展的。目前公共體育的定位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公共藝術課程則是“選修”課程,筆者認為,對兩種教育的不同定位是由體育和美育(藝術教育)的本身性質決定的,體育具有生產力的性質,而美育具備的是上層建筑的性質。馬克思在其政治經濟學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論中闡述,社會的發(fā)展史大部分是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史,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就是勞動者,生產力的水平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增強國民體質不單是個生物學的問題,而是與社會發(fā)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的,實際上是直接關系到國家興亡的根本大計。
然而美育具備的是上層建筑的性質,它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生產力,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派生的,其發(fā)展也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加快經濟發(fā)展是目前國家關注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教育一直在經濟發(fā)展的牽動下被動的發(fā)展,發(fā)展經濟的社會目標決定了目前的高等教育必須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完成發(fā)展經濟的任務,為大力發(fā)展經濟建設服務。換句話說,初級階段的社會發(fā)展不能深入地關注到藝術的社會價值和功能的體現,也就是還不能關注到每個社會個體的審美人格生成的層面。由此得出,公共藝術教育作為美育實施的重要途徑,其所具有的獨特的終極人文關懷價值和功能也還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既然體育和美育的性質已定,教育發(fā)展的側重已經形成,從實際出發(fā),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一方面應該承認其現狀與社會發(fā)展階段的適應性,另一方面也應該正確定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致力方向。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背景下和現有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如何讓公共藝術教育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得以良好的施行,適應現階段公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形勢,才是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差異原因之二:教育思想的發(fā)展演變
一個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其目的是需要它來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而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又是必須依賴于強有力的學科基礎理論的確立和理論體系的建設,教育思想對建構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縱觀體育教育的發(fā)展史,從近代開始到建國初期產生過眾多時代感很強、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其發(fā)展有著清晰的脈絡。其中代表性的有:近代教育家為代表的新學派提出的國民體育教育思想;20世紀30年代體育教育家吳蘊瑞等提出的自然體育思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體育思想;建國后我國推崇的前蘇聯教育思想。黨的之后,改革開放更加促進了我國體育教學思想的大發(fā)展,逐步形成了幾種新的體育教育思想:一是體質教學論,二是整體效益論,三是終身體育論,四是主動教學論。
對比藝術教育思想發(fā)展的歷史,中國傳統美學觀主張“美與善的統一”,其政治倫理色彩濃重。雖然近代王國維第一次將美育置于教育學角度論述,將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提并論,明確提出美育是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他又認為“美育是德育與智育之手段”,表明了美育與德育和智育的聯系。從近代開始,美育在經歷了“習性美育觀”、“情感陶冶觀”、“政治工具觀”、“美育虛無觀”等各個歷史階段后,20世紀70、80年代形成了“德育美育觀”,90年代初興起的素質教育熱潮,才把美育推向矚目的位置,直到新世紀開始,美育被提到了和德育、智育、體育并重的位置。但是盡管如此,“美善文化的慣性”所導致的美育“德化”傾向在美育觀念歷程中時時出現,每個時代的高等教育,都把藝術教育作為實施德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藝術教育不可避免得被“德育化”,直至今日,藝術教育仍然是在德育和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庇護前行,并沒有真正的獨立。因此,和公共體育教育目前所形成的“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相比,公共藝術教育沒有獨立的教育理論的有力支持,那么它的現實作用力和發(fā)展生命力必然遭到損毀。
目前公共藝術至今尚未有明確的教育理論的指導,教育理論的缺失影響了整個教育實施的結果,從前文的“差異”中看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建設”等方面表述不完善以及“教學評估”、“教學管理”等方面指導缺失,說明公共藝術教育的學科構建還沒有學理和體制上的保障。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中所有淺層性的認識和行為,就在于缺乏出類拔萃的教育理論的有力支持,一個指導性的教育思想是公共藝術教育目前發(fā)展的現實之需,構建完善的藝術教育理論及其體系是目前公共藝術教育亟待解決的中心任務。
(三)差異原因之三:高等教育整體效益的發(fā)揮
任何一種教育其發(fā)展的主要目的,都是為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服務的,社會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培養(yǎng)體質健康的社會“人”就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法國教育家保羅·郎格郎20世紀60年代提出“終身教育”的理念,并有了“從0歲到100歲為止的教育”觀點,強調了教育的無止境,此后,教育的民主化、系統化、完整性、連續(xù)性等得到各類教育的廣泛的認同,“終身體育”、“主動教學論”等先進的體育教育思想,就是將體育的主體需求和社會需求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將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競技體育進行鏈接,使高等教育的整體效益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關鍵詞:STEAM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
一、STEAM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
隨著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fā)展與普及,培養(yǎng)具備綜合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是當今世界各大高校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而強調技術性融合與跨學科綜合性教育的STEAM模式無疑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山東科技大學是山東省重點建設的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yǎng)特色名校,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實施高校之一。作為一所工科優(yōu)勢突出、行業(yè)特色鮮明的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的公共藝術教育環(huán)節(jié)相對薄弱。截至2018年6月,山東科技大學共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程234項。其中,科學發(fā)展與技術革新類課程105項,管理類課程48項,公共藝術教育類課程僅19項,僅占全部開設通識課的8%。針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筆者開展調查問卷,抽取文科、理工科與藝術專業(yè)26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合統計結果分析山東科技大學為例的綜合類大學STEAM教育模式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存在的問題。1.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問卷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在小學(52%)和中學(37%)階段開始接受藝術教育,教育形式以美術和聲樂居多。36%的非藝術類學生進入大學后停止接受任何形式的藝術教育課程。其余約半數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頻次為“1次/兩個月”。74%的學生每次進行藝術類課程學習的時間為“45分鐘或1小時”,即非藝術類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接受藝術類課程學習的平均時間約為每學期2小時。從學生大學期間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看,藝術專業(yè)學生普遍傾向于參加公開課程學習或以聽專家講座的方式拓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而非藝術專業(yè)學生中,68%的調查參與者選擇了社團活動為接受藝術教育的形式,只有33例非藝術專業(yè)學生把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作為拓展藝術知識的途徑。選擇藝術類專家講座和參觀展覽的非藝術專業(yè)學生均為0人。這反映出普通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數量較少、形式單一,接收群體的主動性較弱;接受藝術教育的方式多是通過第二課堂進行的。綜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還需要進行合理安排和設置。2.學校對公共藝術教育投入不足另一項針對公共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過半數學生認為藝術教育不盡完善的重要原因是場地支持不夠。持此觀點的學生中非藝術專業(yè)占據了超過80%的比重。大多數非藝術類學生反映學校對藝術教育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如,非藝術專業(yè)學生認為在接受藝術教育時沒有合適的場地進行練習。而僅有的用于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的藝術設計教室設備設施大多陳舊,功能不全。這樣的缺陷直接影響了非藝術類學生學習藝術技能的熱情和動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3.公共藝術課程實踐類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性根據對本校藝術公選課程效果和質量的調查數據顯示,72%的學生認為藝術類公選課程只是起到一定的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作用。還有超過1/4的學生對藝術教育課程態(tài)度消極。當被問及“希望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時,超過半數的學生把實踐操作類教學作為藝術教育模式的首選。因此,在當下的公共藝術課程中加入實踐模塊,并適當進行教學質量測評,對課堂效果不佳、學生滿意度低的課程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刪減尤為重要。
二、STEAM教育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發(fā)展模式的創(chuàng)新路徑
面對當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個案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藝術類還是非藝術類學生,都希望更多在做中學。而這也與STEAM教育的初衷相吻合。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在STEAM教育理念下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變革的幾點意見。1.培養(yǎng)STEAM課程的多元接受群體目前,我國教育中對STEAM課程設置主要集中于中小學群體,對綜合課程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和師生關系進行研究,以及與高校群體和社會群體的培養(yǎng)依然如冰山一角,有待開發(fā)、研究。STEAM教育作為跨學科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理念,對高校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本專業(yè)內的知識外,對于多元學科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劇增加,高校中就更應該增加綜合類課程,開設多樣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加課程的受眾群體。早在美國STEAM教育學者GeorgetteYakman及其團隊建立的STEAM教育框架中便可以看出,STEAM教育是一項終身性、整體性的教育系統,其最終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使其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需求。因此,社會群體是STEAM教育的最大受眾群體,如何成立STEAM教育公共培訓機構和社會化培養(yǎng)方案是當下中國STEAM教育的重要探索方向。最終形成以基礎教育為主,高等教育為輔,全民教育為核心的STEAM教育受眾群體的培養(yǎng)模式。2.STEAM教育人才的專業(yè)化、精細化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yǎng)是提高課程質量的關鍵,而STEAM強調的是多學科的交叉和整合,這就要求有多學科交叉背景和掌握不同專業(yè)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這也要求教師在分類、整合、貫通已有的知識后,引導學生從多學科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對STEAM教育的優(yōu)秀師資都求賢若渴。我國對于國內的STEAM教育師資的發(fā)展則更應該注重本土化變革,在高校中培養(yǎng)多學科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在已有的課程上,融合科學、機械、工程、藝術、數學等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STEAM教育課程,靈活把握課程目標,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欣賞 比較 思想 內容 形式
一、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比較研究的第一個層面,是兩國教育思想的研究。
兩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思想,有許多共同之處。
其一,兩國都認為,美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教育方針明確規(guī)定:“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雹僭诙砹_斯,美育作為全面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已成為傳統。這一傳統的美育教育思想,受到18世紀德國思想家席勒教育思想的重要影響,他在其所著的《美育書簡》一書中明確指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雹诋斎?,席勒的這一重要的“美育”教育思想,不僅影響到俄羅斯,也影響到中國。我國近代教育家先生就在他擔任民國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和北大校長期間,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張,他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雹?/p>
其二,兩國都認為,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因為美學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被德國美學家黑格爾稱作“藝術哲學”,所以,藝術教育也就自然成為美育的核心。對于這一點,兩國都有明確的認知。1997年5月20日,國家原教委頒布的《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藝術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而非專業(yè)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藝術專業(yè)人才。這一性質決定了學校藝術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為基礎,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任務?!雹?002年7月25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中再次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yōu)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yǎng),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雹菰诙砹_斯,更把藝術教育擺到美育的重要位置,許多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藝術教育課,除傳統的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外,還開設了電視、藝術設計等新興藝術學科,融藝術與技術、科學與美學、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一體。
其三,兩國都認為,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這種教育思想,來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十分推崇對人的“感受音樂的耳朵”的培養(yǎng);恩格斯則十分明確地指出:“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yōu)勝者……”⑥兩國還共同以6歲就會彈鋼琴的列寧、擅長拉小提琴和彈鋼琴的愛因斯坦作為音樂教育成功的典型實例。在我國的漢字中,快樂的“樂”與音樂的“樂”是同一個字,表明我國的音樂思想認為:快樂即音樂,音樂即快樂。所以,音樂教育是“寓教于樂”的最理想的路徑。
其四,兩國都認為,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樂欣賞課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賞析、品評,獲得審美愉悅和情感體驗,可以豐富欣賞者的音樂知識、提高欣賞者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陶冶欣賞者的情操,凈化欣賞者的心靈,美化欣賞者的人格。
當然,兩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在教育思想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重視程度不同。俄羅斯對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十分重視,早在蘇聯時期,綜合性大學就已經開設了公共音樂欣賞課。而我國,雖然已經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教育思想未能在北大得到落實。我國綜合性大學的清華、北大等,是改革開放以后才開設公共音樂欣賞課,比起俄羅斯來,明顯滯后。這一差距必須承認。
其二,教育基礎不同。俄羅斯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以雄厚堅實的中學音樂欣賞課為基礎。音樂課在我國是中學的必修課,規(guī)定每周不少于一小時,并分為強制性公共音樂教育與補充性音樂教育兩類:前者是在普通中學開設音樂必修課;后者是開辦專門的音樂學校、音樂夜校。而我國的中學,特別是高中,音樂教育課大多處于缺失狀態(tài)。這就使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造成了一定的“營養(yǎng)不良”與“先天性缺損”。
其三,教學時間不同。俄羅斯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一般授課時間為兩年,至少一年,有時多達四年;而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只開設一個學期,這就給師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教育內容的比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比較研究的第二個層面,是兩國教育內容的比較研究。
兩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內容,也有許多共同之處。
其一,解讀、感悟、賞析音樂作品。通過音樂欣賞課教學,使學生對所欣賞的曲目的思想內容(包括題材、主題、形象、事件、情感等)與藝術形式(包括體裁、結構、手法、風格、語言等)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的解讀、感悟、賞析。在欣賞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與審美享受。
其二,豐富音樂知識。通過音樂欣賞課教學,使學生的有關音樂知識得以豐富,了解了音樂的種類(聲樂與器樂,聲樂又分男聲、女聲、童聲,男女聲又分高音、中音、低音。并分獨唱、齊唱、合唱、對唱、重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與民族、美聲、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法;器樂則分為民族器樂和西洋器樂兩大類,民族器樂又分吹管樂、拉弦樂、彈撥樂、打擊樂、管弦樂與獨奏、合奏、重奏,以及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十番鑼鼓、東北鼓吹樂等樂種,更有許多少數民族音樂以及戲曲音樂、曲藝音樂等;西洋器樂也分弓弦樂、木管樂、銅管樂、打擊樂;序曲、組曲、夜曲、進行曲、諧謔曲、交響音畫、交響曲等以及奏鳴曲、回旋曲、變奏曲等)。其中的重點,是學會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節(jié)奏、和聲、復調、調式、調性、力度、速度等。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可以表現音樂的內容、風格、情感等。節(jié)奏也是音樂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旋律的骨干,也是樂曲結構的主要因素,可以表現樂曲的情感起伏。和聲使樂曲具有結構感、立體感以及色彩感。
其三,把握音樂的審美特征。通過音樂欣賞課教學,使學生把握音樂藝術的本體審美特征,其中主要特征有:第一,聲音性與時間性。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上的流動來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表現生活感受的一種時間藝術,也是聲音藝術、聽覺藝術、表現性藝術、再創(chuàng)造藝術。這一審美特征,決定了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朦朧的、多義的。第二,抒情性。音樂是情感藝術,抒情性是其核心特征。換言之,情感是音樂藝術的生命。黑格爾曾說:“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雹呃钏固匾舱f:“音樂無時不在表達情感,音樂本身簡直就是情感的化身?!雹嘁魳肪哂泻軓姷那楦写┩噶εc震撼力,可以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巨大的刺激和影響,其善于在流動的過程中表現一個有始有終、有起有伏的情感發(fā)展變化過程。音樂帶給人們的感受,常常超出人們的想象。列寧聽了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以后感動地說:“我愿每天聽一聽,這是絕妙的聲音,人間沒有的聲音?!绷蟹?托爾斯泰在聽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后流下熱淚說:“這部音樂已經接觸到飽受苦難的俄羅斯人民的靈魂深處?!比毡局笓]家小澤征爾在聽完我國盲人作曲家兼二胡演奏家阿炳(華彥鈞)演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錄音后,也熱淚盈眶地說:“這樣的音樂應當跪下來聽!”而法國作曲家魯斯蘭?理查德1932年創(chuàng)作的《黑色的星期天》,因其曲調悲傷至極,在其問世的13年中,竟有100余人聽完此曲后因悲傷過度而死,被人們稱為“魔鬼的邀請書”。終于在1945年,該曲被銷毀。作曲家也在辭世前懺悔說:“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帶來了如此多的災難,讓上帝在另一個世界來懲罰我的靈魂吧!”。第三,表演性。音樂是表演的藝術,沒有表演就只有紙上的樂譜而沒有真正的聲音藝術,無論是聲音還是器樂,都必須依靠表演――演唱或演奏,才能真正成為聲音藝術。這正如波蘭當代音樂理論家卓菲婭?麗莎所言:“屬于音樂的特殊性的,還有作品與聽眾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自己的美學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從于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改變著作品本身的面貌?!雹嵋魳返倪@一表演性審美特征,標明了表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性和重要性。同一部音樂作品,不同的表演(演唱、演奏),通過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造,形成不同的藝術個性與不同的藝術風格。例如,“世界三大歌王”演唱同一首歌曲――歌劇《茶花女》中阿爾弗萊德的詠嘆調《飲酒歌》,就彰顯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帕瓦羅蒂的風格是高亢激越、氣勢雄偉,多明戈的風格是流暢清脆、熱情澎湃,卡雷拉斯的風格則是冷峻清新、俏麗舒放。同是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樂《第五(命運)交響曲》,費城樂團的風格是深沉悲壯,波士頓樂團的風格則是亢奮激昂……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其四,提高藝術修養(yǎng),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塑造完美人格。通過藝術欣賞課教學,可以使學生具有藝術氣質,提高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感知、理解、聯想、想象等心理素質,健全審美心理結構,進而塑造完美人格。
當然,中俄兩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的教育內容,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其一,選用教材不同。教材作為教學中教師使用和學生學習掌握的基本材料,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和依托。俄羅斯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有專門規(guī)范的教材,如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阿里耶夫的《音樂》、烏薩齊耶娃與施考里亞的《音樂藝術》等。而我國高校公共欣賞課沒有固定規(guī)范的教材,有的附屬在《藝術欣賞》之內,有的是教師隨意編寫的講義或講授提綱。
其二,教學曲目不同。兩國音樂欣賞課所選用的教學曲目,以各自民族化經典曲目為重點。例如,俄羅斯的聲樂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馬都索夫斯基詞、索洛維約夫?謝多伊曲)、《三套車》(民歌)、《喀秋莎》(伊薩科夫斯基詞、勃蘭切爾曲)、《伏爾加船夫曲》(民歌),器樂名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等。而中國的聲樂作品則有《茉莉花》(民歌)、《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冼星海曲)、《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我的祖國》(喬羽詞、劉熾曲),器樂曲《牧童短笛》(賀綠汀作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何占豪、陳鋼作曲)、《十面埋伏》(古曲)、《二泉映月》(阿炳作曲)、《百鳥朝鳳》(民間樂曲)、《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光明行》(劉天華作曲)等。
其三,欣賞的側重點不同。俄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的重點定位在對音樂作品的品評、研究上面。而中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的重點目前只能定位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解讀、感悟上面。也就是說,俄國以理性欣賞為主,中國則以感性欣賞為主。很顯然,俄國的層次更加高深。
三、教育形式的比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比較研究的第三個層面,是兩國教育形式的比較研究。
教育形式既受教育內容決定,為教育內容服務,又對教育內容有反作用。內容與形式是一對范疇。二者有機結合、完美統一,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中俄兩國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的教育形式,有許多共同之處:
其一,教育方法相同。兩國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形成了許多共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預發(fā)式教育法、座談式教育法、情境式教育法、快樂式教育法、實踐式教學法等,都廣泛應用。
其二,教育手段相同。兩國共同運用音樂書籍、音像資料、影視資料、網絡資料、各種音樂會等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均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三,教育評估相同。兩國高校對公共音樂課的教育評估,都采取公選課學分制,進行公平、公正的民主評估。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又對教師教學、學校教學管理進行評估,實現了教育評估的現代化、科學化、民主化、規(guī)范化。
至于教育形式的不同,則并不明顯,可以略而不論。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俄高校公共音樂欣賞課教育比較研究》結題論文,項目編號:HGJXHB2110261)
注釋:
①王在暢.鋼琴藝術系統論[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225.
②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90.
③.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④⑤⑥⑧陳兆金.藝術鑒賞學導論[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1,195,205.
⑦汪流.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