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身體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上海讀者劉鑒泉寫信給本欄目,自述患有雙膝退行性骨質增生和痛風,愛好運動的他十分痛苦,因此,希望葉老師給以幫助。自本欄目開辦以來,收到了全國各地讀者的來信,我們只能選擇有共性的問題在此解答,其他人的求助均通過單獨聯(lián)系的方法及時進行了溝通。葉老師在運動方面,尤其是對易筋經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我刊和葉老師都相信,時間能夠證明運動療疾才是最好最安全的治病方法。
【葉華強語】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這位讀者朋友在身體狀況發(fā)生變化以后能自己調整鍛煉方法是可取的。對于健康狀況不好的人來說,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健身方法,而進行康復訓練則更要有科學性,也就是說,要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康復訓練的方式方法和運動量,這樣才能使身體狀況逐步得到改善與康復。如果鍛煉的方法不當,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像這位朋友所說的雙膝退行性骨質增生和痛風的身體狀況,在進行康復訓練時,以對整體和局部的皮肉筋骨進行靜力性、緩慢地牽拉為宜,應盡量避免會對膝關節(jié)產生磨損的活動,如登山、跑步、長時間行走等。對于骨質增生有一點需要了解,即治療的目的不是消除增生的骨質,而是針對其周邊的軟組織病變,通過康復訓練和其他療法來消除關節(jié)疼痛,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易筋經健身操(見本刊2003第3期)是一種通過內力對全身的皮肉筋骨進行靜力性、緩慢地牽拉的健身方法,可以作為骨質增生患者的較理想的康復訓練方法,不過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掌握好運動量,每節(jié)動作做1~2個8拍為宜,在身體適應以后再逐步增加到每節(jié)動作做4個8拍。
另外,建議這位朋友要定期檢查身體,針對病因進行必要的治療,康復訓練結合藥物治療和理療會產生更好療效。
這里根據(jù)這位讀者朋友介紹的身體狀況,結合易筋經健身操的健身機理,另外再編一組康復訓練的方法,供這位朋友在平時隨時隨地進行康復訓練:
1、雙腳訓練:雙膝退行性骨質增生和痛風,應該避免在雙膝負重的情況下鍛煉雙膝,但是雙腳還是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改善雙腳的氣血運行狀況,盡量使雙腳功能恢復正常。
(1)張緊腳趾: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之后對腳趾進行訓練: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用內力將腳趾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在腳趾逐漸張緊的過程中,盡量使雙膝保持伸直狀態(tài)。這樣連續(xù)用內力緩慢張緊4~8次左右后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半分鐘左右。
(2)勾腳尖:同上,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用內力將腳尖向內逐漸勾緊,同時,在腳尖逐漸勾緊的過程中,盡量使雙膝保持伸直狀態(tài)。這樣連續(xù)用內力緩慢勾緊腳尖4~8次后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半分鐘左右。
(3)繃直腳尖:同上,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用內力將腳尖向前逐漸繃直,同時,在腳尖逐漸繃直的過程中,盡量使雙膝保持伸直狀態(tài)。這樣連續(xù)用內力緩慢繃直腳背4~8次后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半分鐘左右。
(4)深蹲:自然站立,雙手扶著固定物,全身放松,之后緩慢下蹲(下蹲到極限以后可用全腳掌或者腳尖交替承受身體重量),在這種雙膝屈曲到極限的狀態(tài)盡量保持全身放松(特別是雙膝放松)3~5分鐘以后再雙手扶著固定物緩慢起立(起立的過程中可先抬起臀部,然后再逐漸站起),起立以后輕輕拍打雙腳一會兒。
2、雙手及咬牙訓練:針對“右手中指,右耳前牙骨關節(jié)酸痛、活動不便”狀況。
(1)雙手張開、張緊: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之后對手掌和手指進行訓練: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漸張開、張緊,并逐漸越張越緊,這樣連續(xù)張緊4~8次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1~2分鐘。
(2)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動作:同上,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并逐漸越握越緊,這樣連續(xù)握緊4~8次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1~2分鐘。
(3)咬牙訓練: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漸將牙咬緊,并逐漸越咬越緊,這樣持續(xù)咬緊4~8次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xù)放松半分鐘左右。
幾點說明:
1、進行上述康復訓練時松和緊都很重要,松的時候要身心都放松,緊的時候應用內力漸緊,即用力要柔軟均勻、輕緩自然,不要用僵勁。易筋經康復訓練的基本原理是:緊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放松,放松的目的是為了氣血更好地運行。
2、呼吸時宜順其自然,不宜強呼強吸,更不可憋氣用力,以免出現(xiàn)不適。
3、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一般來說,每天進行3~4次訓練,以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進行一次訓練、每次將上述動作各練習3組左右、每組練習的時候以不會覺得太累為宜??傊?,進行易筋經康復訓練的時候應掌握一個原則:訓練方法要得當,訓練強度要適當。
當肢體的軟組織受到意外損傷時,受損部位往往出現(xiàn)扭挫傷,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困難。此時最好暫時不要進行肢體活動,在受損部位外敷或者噴涂一些傷藥以后再進行一些適度的靜力性的康復訓練。在進行這一類的康復訓練時放松和繃緊都很重要,放松的時候要身心都放松,繃緊的時候應用內力漸緊,即用力要柔軟均勻,不要用僵勁。要注意循序漸進訓練,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受損傷的狀況掌握好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盲目進行大強度的訓練很有可能造成新的損傷。一般來說,軟組織受到損傷后每天進行的康復訓練以3~4次為宜,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進行一次訓練??傊?,軟組織受到損傷后的康復訓練最好配合藥物進行,同時要注意訓練方法和訓練強度要適當。持之以恒地堅持進行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前幾天一位朋友在下樓梯時不慎摔倒?jié)L下七八級臺階,還好只是腳上一些扭挫傷和一些小擦傷。這位朋友在到醫(yī)院檢查處理之后仍感覺疼痛難忍,于是打電話給我詢問怎么辦。我在了解了情況以后建議她用木耳和紅糖一起搗爛敷在腫痛處,然后進行持續(xù)繃緊和持續(xù)放松的康復訓練。在藥物作用下經過一組康復訓練以后,當晚這位朋友自己也不知道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睡眠。第二天一早這位朋友就發(fā)信息告訴我說:“我松綁了。雖然還有一點點痛,但是絕對不影響自如地活動,就是青烏未退,尚有腫脹,現(xiàn)在可以肯定葉老師你非常厲害……”考慮到與這位朋友一樣肢體軟組織受到意外損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便將這一下肢軟組織損傷的康復訓練方法整理出來,給讀者朋友參考:
康復訓練方式
繃緊腳: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之后對受傷的腳進行訓練――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逐漸使腳部繃緊,持續(xù)繃緊一會兒后再逐漸持續(xù)放松。每次重復持續(xù)繃緊――持續(xù)放松這一動作3~5組即可。
附:廣西張慧下肢軟組織損傷后康復訓練的體會
[關鍵詞]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康復訓練;施行意義
[中圖分類號] R27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b)-0192-03
隨著交通、建筑等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的不良事件不斷增多[1]。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主要有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手術是治療該類骨折的主要方式[2]。臨床上通常以復位、固定以及功能鍛煉為原則來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良好的復位和固定能為患者骨折愈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而功能鍛煉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選取本院行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的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的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式及施行意義,取得一定的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患者82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1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5~73歲,平均(48.62±9.83)歲;骨折部位:16例股骨髁上骨折,15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26~70歲,平均(48.39±9.17)歲;骨折部位:17例股骨髁上骨折,14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康復方法,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根據(jù)患者身體恢復情況予以患者康復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肌肉鍛煉。研究組患者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法,其內容主要如下。
1.2.1術前康復護理 ①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向患者講解復位、固定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方法,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護理人員重點向患者講解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早期康復訓練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激發(fā)患者主觀能動性,爭取患者主動配合進行康復鍛煉。②術前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骨折相關的知識,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并著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并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或現(xiàn)場演練的方式講解相關步驟,保證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相關訓練技巧。
1.2.2術后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康復鍛煉,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和活動量,且囑咐患者不可屈膝、下蹲,盡可能地鍛煉肌肉和關節(jié)。①被動訓練:護理人員予以關節(jié)被動訓練,術后1~2 d,進行關節(jié)屈伸被動運動,屈伸角度為30°,每天訓練1 h左右,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患者身體狀況,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屈伸角度。②主動訓練:術后1~2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jié)屈伸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3~6 d,護理人員將患者膝關節(jié)墊30 cm左右,指導患者進行伸直膝關節(jié)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6~8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坐位,進行直腿抬高、膝關節(jié)伸屈訓練,鍛煉100~200次/d;術后9~10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屈膝屈髖訓練,鍛煉100次/d;術后1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抱小腿中下部屈曲訓練,鍛煉100~150次/d。③恢復期康復指導:根據(jù)影像學檢查結果,如果骨折線相對模糊,骨折位置對位正確,則形成骨痂、拆除外固定后進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膝關節(jié)存在較嚴重粘連情況,則予以理療,并進行伸屈牽引膝關節(jié)的訓練。給患者應用關節(jié)松動術,向外、向內側推動髕骨關節(jié),上下推動髕骨,脛關節(jié)內旋、外旋、前后及側向滑動,術后予以冰敷以減輕炎癥。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主動屈伸受累關節(jié),并逐漸增大屈伸角度和鍛煉次數(shù)。④心理指導:護理人員主動詢問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傾聽患者主訴,耐心地解釋相關問題,并告知患者堅持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充分利用健康肢體完成康復鍛煉。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讓患者家屬了解康復訓練對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家屬多支持、鼓勵患者,從旁監(jiān)督、協(xié)助患者努力完成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術后第3個月進行隨訪,采用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ROM)、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評價患者膝關節(jié)情況。膝關節(jié)ROM是指膝關節(jié)活動時可到達的最大弧度,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主要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wěn)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8個內容,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膝關節(jié)功能越差。兩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如下。優(yōu):患者關節(jié)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范圍≥91°;良: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關節(jié)活動范圍為61°~90°;一般:患者臨床癥狀減輕,關節(jié)活動范圍為31°~60°;較差: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3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組膝關節(jié)ROM、Lysholm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jié)ROM、Lysholm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jié)是人體重要的組成結構,對運動的要求較高,且膝關節(jié)骨折通常導致膝關節(jié)結構及其周圍組織受損[4]。因此,許多患者行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存在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通常表現(xiàn)為關節(jié)活動障礙、軟組織腫脹、壓痛等癥狀,使得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5]。相關研究指出,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骨折處愈合,能避免骨痂硬化持續(xù)升值,可減少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6]。有學者指出術后1周是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最佳康復訓練時期[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膝關節(jié)ROM、Lysholm評分存在較大差異(P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患者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志林,李景進.中藥熏洗法配合常規(guī)術后康復訓練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3, 41(5):116-118.
[2]潘艷,周玲,胡三蓮,等.圖譜法在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5):519-521.
[3]張英霞,德琳.兔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時機選擇研究[J].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15,21(1):44-46.
[4]張麗紅,孟立芳.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27):3054-3056.
[5]單志文,徐建華,劉會娟,等.穴位按摩配合訓練器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5,37(4):602-603.
[6]李肖媚.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3,34(27):5561-5561.
[7]田艷玲,邵雯君,肖艷波,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3,35(8):747-748.
[8]周水利.中西醫(yī)綜合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29):132-134.
[9]肖星明.\談康復訓練在膝關節(jié)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8):4292-4293.
[10]趙曉梅.早期功能訓練指導預防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jié)僵硬的效果[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2):209-210.
[11]陳紅明.功能康復鍛煉在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5):93-94.
[12]Yau DT,Chung RC,Pang MY,et al.Knee muscle strength and visual ac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odifiable predictors of fall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a prospective study[J].Calcif Tissue Int,2013,92(3):287-295.
[13]Meyer C,Szalay G,Alt V,et al.Triple fractu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11):2662-2664.
[14]Gilbert A,Li CS,Sancheti P,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knee osteoarthritis:india-based knee osteoarthritis evaluation (iKare):a study protocol[J].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13,23(2-3):93-104.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呼吸肌訓練;基線指標;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損傷等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氣道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和阻塞性通道障礙[1],慢性氣道炎癥與不完全可逆性氣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種發(fā)病率和致死率持續(xù)增強的疾病[2]。Rabe等[3]報道COPD排在美國慢性病疾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的第4位,我國也有學者報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歲上的發(fā)病率高達8.2%,老年人發(fā)病率更是達到驚人的12.11%[4],世界銀行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測,到2020年COPD的醫(yī)療費用將升至所有疾病費用的第5位[5]。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藥物治療逆轉肺功能損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延緩肺功能損害進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顯著改善肺功能狀態(tài)。為此WHO以及各國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復訓練作為非藥物治療穩(wěn)定期COPD的主要療法[6]。
從眾多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治療COPD中,呼吸肌訓練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訓練方法缺少統(tǒng)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訓練沒有科學實用的基線評價標準,三是缺少大規(guī)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實驗數(shù)據(jù)。本文試圖從這3個方面做一闡述,從而探討呼吸肌訓練在COPD治療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訓練方法
從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間肌、腹肌以及胸廓輔助肌。平靜呼吸時,膈肌和肋間外肌通過收縮運動實現(xiàn)吸氣,通過肺和胸廓回縮而呼氣。也就是說,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動力來源,由膈肌收縮而增加的通氣量為平靜呼吸時的70%~80%[7]。一旦呼吸肌機械負荷增加、營養(yǎng)不良、感染,就會造成呼吸肌疲勞,這也是COPD患者發(fā)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進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鍛煉是可以預防呼吸肌疲勞以及呼吸衰竭發(fā)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鍛煉主要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種。
1.1 特異性呼吸肌鍛煉
特異性呼吸肌功能鍛煉就是通過增加呼吸負荷來實現(xiàn),經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氣球、吹蠟燭、縮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別簡單的訓練方法,也有二氧化碳過度通氣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訓練方法,近來經皮膈神經電刺激等需要儀器設備輔助訓練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氣球訓練 需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選取適當?shù)臍馇?,做深呼吸,用力將肺內氣體呼出,每天訓練3~4次,每次訓練時長3~5 min,以20 d為1個訓練周期,1個周期后對患者進行呼吸肌功能評估。
1.1.2 縮唇呼吸 將口緊閉,通過鼻道吸氣,通過縮唇緩慢呼氣,時長4~6 s,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自行調節(jié).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訓練采取吸鼓呼縮的方式,患者可取臥、立、坐3種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氣時盡量按壓腹部,促使腹部回縮;吸氣時盡量鼓起腹部。吸氣緊閉口腔,使用鼻進行深吸氣,呼氣同樣通過縮唇進行慢呼氣。保證呼氣時間長于吸氣時間。每次訓練反復2~3次,每次時間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蘭等[8]曾介紹過臥式、立式、坐式3種呼吸肌訓練方法。臥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臥位于床上,通過肘關節(jié)屈伸達到呼吸肌的鍛煉;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過肘關節(jié)屈伸、雙膝屈伸、旋轉身體促成呼氣、吸氣訓練;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取雙手叉腰、單手叉腰、雙手搭肩、抱胸、彎腰等方式鍛煉,訓練強度視個人身體情況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療 李海珠等[9]曾做過試驗,以10 d為1個訓練周期,1次/d,30 min/次,通過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患者潮氣時明顯增加,膈肌移動迅速,同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纖維狀態(tài),增強抗疲勞能力[10]。
1.2 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
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一般是指通過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運動形式來實現(xiàn)。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損,或多或少地對運動鍛煉存在心理障礙。其實適度的鍛煉對增加肺通氣量、增強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類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處的。目前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主要形式有耐力運動和力量運動。據(jù)文獻報道,二者運動形式對呼吸肌訓練都有比較好的效果[11]。謝淑麗等[12]曾做過一項實驗,對社區(qū)內COPD患者,以3個月為1個訓練周期,每周訓練4次,鍛煉項目有:熱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鍛煉時間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評估效果非常滿意。
2 呼吸肌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響
2.1 呼吸肌訓練評價指標
目前,從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分析,國內外對于呼吸肌訓練的研究大多屬于小樣本的對比研究,尚缺乏大規(guī)模、多中心隨機對照實驗,目前僅見報道來自英國國王大學醫(yī)院呼吸肌實驗室的1項6年506例的分項目實驗[13]。從評價指標來看,基本可以劃分為生理學評價、生活質量評價、運動能力評價3個方面,而且表現(xiàn)最多的是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上。下面選擇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幾組實驗進行進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選取的評價指標是最大吸氣壓(PImax)與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Beckerman等[15]選取的是PImax、6分鐘步行實驗(6MWT);Koppers等[16]選取的是呼吸耐力試驗(HET)、PImax、連續(xù)負荷運動試驗(CLET);戴曉天等[17]選取的國際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選用的是PImax、吸氣跨膈壓(Sniff Pdi)、神經顫搐刺激跨肺壓(Twitch Pdi)、最大呼氣壓力(PEmax),殷稚飛等[18]評價的指標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具體見表1。從6組實驗可以看出,評價大都從運動能力、生活質量、生理學指標上進行,從一定程度上反應目前呼吸肌訓練對COPD的客觀評價指標,也大體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訓練對COPD的影響因素。然而對于生理學評價指標,特別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氣壓、最大吸氣壓、跨膈壓缺少更深入的分析與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呼吸肌訓練在COPD治療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訓練效果評價
從治療后生命質量效果影響分析,戴曉天等[17]使用國際通用的SCL-90量表,從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和敵對因子幾個方面入手,說明呼吸肌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從PImax分析,6組實驗均表明呼吸實驗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別是殷稚飛等[18]設計的縮唇呼吸、壓腹呼吸、抱胸呼吸、彎腰呼吸、畫圈呼吸、旋轉呼吸6節(jié)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實的數(shù)據(jù)佐證了這一觀點。
從FEV1、一秒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實驗都從客觀性指標上支持呼吸肌訓練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過歷時6年的研究,將506例COPD患者分為A、B、C三組,分別吸氣強度、膈肌強度、呼氣強度測定,得出單一測定有可能造成過度診斷呼吸肌無力的結論,呼氣強度、膈肌強度聯(lián)合檢測可以提高呼吸無力診斷率19.2%,膈肌強度聯(lián)合吸氣強度聯(lián)合檢測可以提高診斷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測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從不同的側面顯示出呼吸肌訓練的卓越效果。
3 討論
眾多的文獻資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復治療中,呼吸肌訓練發(fā)揮著獨特而又顯著的作用,特別是隨著社區(qū)醫(yī)療服務機構的普及,呼吸肌訓練的形式越來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訓練在COPD治療中的地位,仍需要從幾下幾個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強呼吸肌訓練方法的普及和宣傳;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訓練評估體系,以尋求最佳的訓練方法和訓練途徑;三是要開展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隨機對照實驗,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實驗數(shù)據(jù);四是要加強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呼吸肌訓練在COPD康復治療中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丹,黃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張中魯,徐立新.COPD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馬睿,程齊儉,姚迪.上海地區(qū)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25(5):521.
[5] 孫芳艷,錢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綜合肺康復方案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54-757.
[6] 劉華,王華,陳艷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復治療進展[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許鳳珍,王愛華,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極量運動后氣體交換參數(shù)的恢復[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22(4):16.
[8] 周玉蘭,劉樞曉,揚順秋.COPD患者康復期呼吸肌功能鍛煉的康復指導及護理[J].中華國際護理雜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鮑文華,閻曉林.緩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復治療與護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謝淑麗,朱明光,崔渙波.社會康復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曉天,熊瑋,楊和平,等.呼吸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狀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7,16(2):120-121.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9月來本院康復醫(yī)學科進行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共48例。選取標準:①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的診斷標準[2], 且經顱腦CT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測及臨床確診為初次發(fā)病者。②無明顯認知障礙, 并能積極聽從治療醫(yī)師指令配合康復訓練。③年齡30~65歲, 無心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等其他嚴重并發(fā)癥。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意識障礙。②存在嚴重認知障礙。③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康復訓練方法
1. 2. 1 對照組 進行常規(guī)康復綜合訓練, 包括:①運動療法40 min/次;②作業(yè)療法40 min/次;③中頻電療法;④針灸治療;⑤平衡訓練。以上訓練1次/d, 6次/周。
1. 2. 2 治療組 在常規(guī)康復綜合訓練的基礎上增加針對膝關節(jié)控制能力的強化訓練, 主要是膝關節(jié)0~15°范圍內屈伸的控制訓練, 20 min/次。包括:①在仰臥位下進行0~15°的伸膝訓練, 并在伸膝末端施加適當阻力囑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持續(xù)性收縮, 持續(xù)時間10 s/次。②在仰臥位下囑患者在矢狀面內進行連續(xù)性屈髖屈膝-伸髖伸膝訓練, 足部離開床面, 并囑患者膝關節(jié)維持在矢狀面內。③坐位下借助股四頭肌訓練椅做膝關節(jié)屈伸, 并在運動終末端施加適量阻力囑患者做股四頭肌、N繩肌的等長收縮, 持續(xù)時間10 s/次。④站立位患側下肢負重做膝關節(jié)屈伸訓練, 屈曲角度從小逐漸增大, 達到使膝關節(jié)屈曲并停留在任意角度, 以提高膝關節(jié)控制能力。⑤患者練習患側下肢時穿戴白布夾板或伸膝矯形器。
1. 3 康復評定方法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前和訓練6周后均分別采用Berg平衡量表vBBSw評定患者平衡功能、Fugl-Meyer運動量表(FMA-L)評定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級(FAC)評定患者步行能力[2]。所有評定均由同一個治療醫(yī)師完成。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步行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jié)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jié), 在步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4], 它有3塊骨(股骨、脛骨和髕骨), 2個運動自由度, 3個互相關節(jié)的面(內側脛骨關節(jié)、外側脛骨關節(jié)和髕骨關節(jié)), 這3個互相關節(jié)面均圍繞在同一個關節(jié)囊內。從功能上, 在站立時膝具有支持體重而不需要肌肉的收縮;在坐、蹲、攀登等運動中, 它參與降低或抬高身體;還允許身體的旋轉。在步行時, 正常的膝關節(jié)通過減少身體的重心垂直和側方的震蕩來減少能量的消耗, 支撐相當于體重的4~6倍垂直的力。膝關節(jié)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自由度是屈-伸。其屈曲范圍取決于與大腿后面接觸的小腿肚肌的大小。過伸的運動范圍較小, 正常不超過15°[5]。而大多數(shù)的偏癱患者患側下肢最容易出現(xiàn)的膝關節(jié)問題就是患側下肢負重時膝關節(jié)伸展不充分和膝關節(jié)過伸展, 也就是是膝關節(jié)控制不良。
當偏癱患者開始用患腿負重時, 膝關節(jié)通常由于伸膝肌群控制不夠而不得不彎曲。這時一部分患者在行走時便會刻意的將患側膝關節(jié)被動鎖定于完全伸展位, 并一直保持至站立相末期, 這就阻礙了患者患側下肢在擺動相開始前屈曲膝關節(jié)進行有效的行走。這個問題的產生是由于不能及時的收縮股四頭肌及不能0~15°范圍內控制膝關節(jié)屈伸所致。而另一部分患者學習步行時, 在患側下肢處于支撐相時屈曲膝關節(jié), 這表明患者膝關節(jié)附近的肌肉可以使膝關節(jié)處于輕度屈曲位, 但對膝關節(jié)伸展最后幾度運動的控制還不夠充分。這些患者由于整個軀體重心對稱受到破壞, 患側下肢負重能力下降, 健側下肢負重增加的同時向患側轉移重心變得異常困難, 導致身體重心長時間的偏向健側, 從而影響了行走時身體重心的平衡進而降低了步行的質量, 在行走時經常表現(xiàn)出軀干搖擺幅度過大, 步幅大小不均等、行走節(jié)奏性差、肌肉疲勞、疼痛、穩(wěn)定性差。以上兩種患者雖然看似獲得了一部分的步行能力, 但這些患者步行時身體的平衡及負重絕大部分來自健側下肢的代償, 而一旦健側下肢進入擺動期需要患側肢體負重時, 患者的髖關節(jié)屈曲使重心后移, 骨盆過度水平側移并向健側向下傾斜, 難以輕松長時間較快的行走。
導致腦卒中患者在步行時患側下肢負重期膝關節(jié)伸展不充分或過伸展的原因主要有:①股四頭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證患側下肢負重時膝關節(jié)伸展所需力量; ②N繩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持患側下肢負重時膝關節(jié)的輕度屈曲;③股四頭肌張力過高, 不能保持患側下肢負重時膝關節(jié)的輕度屈曲位; ④股四頭肌、N繩肌等其他輔助肌群存在感覺障礙, 不能在步行時形成正常反饋, 不能充分發(fā)揮該有的協(xié)同及拮抗作用來穩(wěn)定膝關節(jié);⑤小腿三頭肌張力過高或跟腱短縮以及脛骨前肌肌力低下導致踝關節(jié)在觸地時缺少足夠的背伸角度使患腿負重時不能產生身體重心的轉移, 導致代償動作髖關節(jié)屈曲的出現(xiàn), 身體重心后移, 由此造成膝關節(jié)過伸展的出現(xiàn)。
本研究采用的訓練方法通過對腦卒中患者膝關節(jié)控制能力的加強訓練, 加強膝關節(jié)周圍肌群的肌力, 進而加強膝關節(jié)在選擇性屈伸運動中的穩(wěn)定性, 患者練習時穿戴白布夾板或伸膝矯形器可以預防膝關節(jié)長時間處于過伸位, 降低異常感覺的輸入, 并減少膝關節(jié)損傷的幾率。通過加強伸膝肌股四頭肌、屈膝肌、N繩肌以及脛骨前肌等肌群肌力的訓練及促進膝關節(jié)周圍深淺感覺的恢復訓練等, 以達到糾正腦卒中患者膝過伸同時增強患側肢體的負重能力。同時加強對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主動控制訓練, 通過對患側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群的刺激引起患者的注意, 提高感覺信息的輸入, 從而改善患側膝關節(jié)的主動控制能力。
綜上所述, 在進行常規(guī)綜合性康復訓練的同時強化膝關節(jié)控制能力訓練對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能更好地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紀樹榮. 運動療法技術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1:468.
[2] 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
[3] 王玉龍. 康復功能評定.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0:175-183.
[4] 吳濤, 李建華, 董燕.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步態(tài)特點研究進展.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9, 31(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