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危機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房地產投機 虛擬經濟
一、房地產投機與虛擬經濟特征概述
1.房地產投機概述
房地產投機是指投資者以房地產為對象,通過買賣、租賃等手段,以期在短期內通過房地產價格的變化或房地產的交易而牟取暴利的行為。
目前,我國住房消費還屬于奢侈消費。特別是對工薪階層的人們來說,一套住房要花上他們大半生的積蓄。住房價格依地區(qū)的不同而不同,特別是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房價均價甚至已經達到每平方米過萬元。這就決定了房地產投機所需的資金是比較龐大的。由于房地產投機的出發(fā)點不是用于自身的住房消費,而是通過一定的合法手段如住房的轉售賺取差價進而獲得房地產(住房)收益(超額利潤)。因此,一般投機者持有房地產的期限會比較短。因為他們的目的僅僅是獲得房地產的收益,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住房消費需要。所以他們通常在短期內會選擇合適的時機,待價而沽,將手中持有的房地產轉手,使原有資金增值,為下一輪的投機積累資本。
2.虛擬經濟的主要特征
所謂虛擬經濟,是一種證券化資本的運動,是指資本以脫離實物形式的價值形態(tài),以票據方式持有權益,按照特定的規(guī)律獨立運動以獲取價值增值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由于虛擬經濟運動是以各種形式的金融產品為載體或介質、以金融機構為依托、以各類市場(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為通道的,因此虛擬經濟理論認為它是金融產品所有物的權益交易活動、各種金融市場及其制度、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等構成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比有明顯不同的特征,如特殊的定價方式、高風險性與決策的非理性等等。
(1)特殊的定價方式――高虛擬性。虛擬經濟的載體――股票、債券及其衍生物就其最基本的意義來說僅僅是一種債權和產權關系的契約,當這些契約被資本化即在證券二級市場買賣的時候,這些本來是契約關系的憑證就獲得了財富代表的性質。它們毫無使用價值的本質被掩蓋了,只有遇到金融危機或信用緊縮導致財富大幅度縮水的時候,人們才明顯感到它們的虛擬性質。這種性質造成了虛擬資產特殊的定價方式。
(2)高風險性與決策的非理性。影響虛擬資本價格的因素眾多,而這些因素毫無規(guī)律可循且無法預測。隨著金融創(chuàng)新的出現,虛擬經濟的交易規(guī)模和交易品種不斷擴大,使虛擬經濟的存在和發(fā)展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駕馭,房地產預期因素也極其復雜,而一旦預期未能實現時,就將產生價格的非理性大幅波動,使其風險性增大。
二、基于投機行為的房地產虛擬特征分析
有人認為,構成房地產的住宅樓、辦公樓等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那么它們不應屬于“虛擬經濟”范疇。他們認為,只有股票、債券等,才屬于虛擬經濟。這種認識的錯誤在于,他們簡單地將“虛擬經濟”與金融部門劃等號,似乎只有金融部門的活動才是虛擬經濟活動。事實上,在現代經濟中,房地產區(qū)別于其他商品和資產,既是一種實物資產,同時也具有虛擬資產的特征。隨著投機行為數量增加,房地產市場會出現一些特征,如房屋的空置率上升、合約違約率上升、開發(fā)商開工量上升、市場交易量上升等。這些都表現出了在價格上漲時期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一種明顯的虛擬經濟特征。
1.在投機情況下,房地產價格越來越向同一方向持續(xù)發(fā)展,并且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
有價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是一種債權和產權關系的載體,它們的出現,可以使實物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并且在證券交易市場上給人們帶來高額的利潤。房地產的交易可以脫離實物資產的轉移而表現為權屬證書的轉移,而房地產權屬證書本身并沒有價值,但它依托房地產交易市場的循環(huán)運動使得不經過實體經濟的循環(huán)就可以取得盈利,在滿足使用的同時,還具有獨特的投資價值,可以獲得財富的保值和增值,由于可以實現使用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所有者還可以通過對房屋的出租和經營獲得收益。在房地產價格上漲過程中,特別是在泡沫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會把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性資產看待。人們的購買行為是出于對未來價格上漲的預期,更多的投資者開始參與到房地產的購買中。這些房屋開始被空置下來,既不用來出租也不用來居住,只是等待在一個更高的價格時出售。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體現出了虛擬經濟的一個最重要的表征,即價格向同一方向持續(xù)發(fā)展,并且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投機行為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并有多種的表現形式。投機行為存在的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或基礎就是存在預期房地產價格向同一方向持續(xù)發(fā)展,并且變動速度高于信貸利率。從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房地產市場來看,2003年~2007年初,市場表現出明顯的投機行為增多的特征,2000年~2OO2年上海房地產價格穩(wěn)步上升,并和均衡價格的發(fā)展基本一致。但在價格持續(xù)的上升中,人們開始預期價格會進一步上升。市場投機行為開始出現,價格迅速攀升。可以認為2003年以后市場價格是由投機行為主導的。真正居住需求者產生了市場恐慌,惟恐價格進一步上升,把購房的時間提前;改善居住者同樣把購買行動提前,并在可能的情況下把舊房銷售的時間推遲;開發(fā)商則出現了虛假銷售現象;此時市場純投機者的數量也迅速增加。這樣市場的供需關系開始明顯不均衡,而市場價格在預期與投機行為的雙重作用下節(jié)節(jié)上升。
2.房地產投機中的羊群效應與正反饋交易現象
“羊群效應”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資者采取某種投資策略的影響而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因而發(fā)生極端反應的一種市場行為。一般說來,羊群效應是指投資者在“群體壓力”等情緒影響下采取的非理。
在不確定性與模糊性存在的環(huán)境中,人們通常表現出一些群體行為,如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暗示(suggestibility)和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等。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在不存在客觀標準時,人們通常會將其決策同其他人的決策進行對比,然后決定取舍。投資者的從眾心理或群體行為常常弱化了信息和市場之間的聯系,從而影響資本品的價格。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羊群行為)在早期的經濟理論就有論述。凱恩斯認為長期投資者不愿根據自己擁有的信息和觀點進行投資,其原因是怕被認為是輕率的和不符合常規(guī)的。羊群行為是一種模仿行為,常常是自發(fā)形成并表現為非理性的特征,它導致了意見和行動的傳染(contagion)。在羊群行為條件下,投機泡沫可以解釋為交易者之間互相傳染,從而使結算價格偏離基本價值,回報越高,投資者越愿意跟風,由于人們跟風不是對個人獲得信息所做出的反應,因而這種現象放大了價格的震蕩。
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交易理論是典型啟發(fā)的一種特殊情況,該理論認為,最初價格的上漲導致更高價格的上揚,或最初價格的下跌導致更低價格的下降,即通常所說的追漲殺跌。因為通過投資者需求的增加,最初價格上漲的結果又反饋到了更高的價格中,第二輪的價格上漲又反饋到第三輪,然后反饋到第四輪,以此類推,因此,信息對資產價格的初始影響被放大。Shiller認為,投機泡沫的正反饋理論是指在市場價格巨幅上升時,它在投資者之間創(chuàng)造大量的成功神話,這些神話吸引潛在的投資者,他們天真地認為同樣的成功會降臨到他們頭上。反饋理論的一個普遍觀點是建立在適應性預期基礎上的,這種觀點認為發(fā)生反饋是由于過去的價格上漲產生了對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反饋理論的另一種觀點認為,發(fā)生反饋是由于過去的價格上漲使投資者信心增加,通常認為這種反饋主要是對價格持續(xù)上漲模式的反應,而不是對價格突然上漲的反應。
房地產市場的虛擬特性決定了市場中存在羊群效應和正反饋效應。房地產具有區(qū)域性特征,供給很難在大范圍內調劑,但是價格卻可以傳導。一個地區(qū)的價格攀升,另一個地區(qū)的投資者就會認為本地區(qū)的房地產價格上升也是一種必然態(tài)勢。此外,房產總量有限,人們認定房地產是一種穩(wěn)妥的投資品,“有價有市”。房地產市場信息不完備,絕大部分投資者缺乏專業(yè)判斷,只能盲目跟風,房地產的火熱態(tài)勢也助推了羊群效應和正反饋效應,人們根據適應性預期預測房價的未來走勢,非理性的判斷導致缺乏理性的購買行為或投機行為。
3.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等是房地產投機所表現出來的另一個虛擬經濟證據
在房地產市場中買者和賣者同時存在,交易者簽訂買賣合同的時間存在間隔,為房地產價格投機創(chuàng)造了機會。擁有房產的投資者預期房價很快將上升,他會以目前的市場價格購入一定量的房產,然后再將其原有的房產以上漲后的價格售出,從而獲得資產收益。在這期間如果判斷錯誤,他將蒙受損失。投資者之所以會采取這種投機方式,主要是因為他預期市場上擁有充足的需求。然而,在正反饋效應下投資者都采取這種投機方式,就會造成房地產市場上只存在買者,缺少賣者,從而在宏觀水平上打破供求均衡。在這種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者為獲得資本收益就會抬高價格,最終形成房地產價格投機。
目前,我國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居民收入普遍偏高,而內陸地區(qū)的經濟相對落后。這使得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可支配收入明顯高于內陸地區(qū)的居民。由于房地產價格受經濟發(fā)展水平影響,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內陸地區(qū)的房價相對于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房價偏低,這也給房地產投機者提供了有利的機會。比如,溫州炒房團的投機者往往一次性購買數套住房,有的甚至達到幾十套(以單元的形式購買)??梢?,在經濟承受力范圍內,房地產投機者往往傾向于搶購多套房地產。如市場中的交易者對高檔房地產過分偏好,會打破市場供求均衡,使該檔次的房地產價格持續(xù)上升。由于高檔房地產一般都具有好的區(qū)位特征,地價會隨著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逐漸上升。這些都將為購房者帶來資本繼續(xù)增值的樂觀預期,使交易者大量投資于高檔房地產,又會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形成價格泡沫。高檔房地產價格上升又不是孤立的,它會帶動普通商品房價格的攀升,從而導致投機行為充斥于整個房地產市場。
三、結論
房地產在我國目前雖然還是奢侈品,但它對于居民的安家置業(yè)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房地產投機市場是名副其實的“有價有市”的市場,這為高收益的房地產投機提供了可靠的來源;另一方面房地產投機的直接目的就是賺取超額利潤,以期獲得高收益的價差。這又為高收益的房地產投機提供了永續(xù)的內在動力。兩種內外因素的存在,使得高收益的房地產投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雖然,從經濟學講適量的投機活動是必要的,如果沒有房地產的投機市場,所有的房子統統都在使用中,就會影響房地產市場的靈活性。房地產投機市場還能預示房地產價格的走向,引導資源更合理的配置。然而,過度投機是有害的,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形成虛假的價格,誤導市場。在理想狀態(tài)下,投機市場由少數投機專家組成,他們有能力估計將來的價格走向。價格是由他們的引導作用決定的。但是市場上往往有許多普通人,為了投機賺錢,盲目地參與投機,結果價格不是由投機專家決定,而是由大規(guī)模的普通投機者形成。這時候的價格完全脫離供應和需求的關系,變成了大眾心理的指標。這種情況下,將進一步使房地產經濟虛擬化,從而進一步導致泡沫經濟的產生。對此,目前許多專家、學者及政府管理部門都已經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危害,紛紛擺脫了實體經濟的束縛,通過對虛擬經濟的研究來尋找克服房地產投機的辦法。
參考文獻:
[1]丁華軍:上海市房地產業(yè)投機度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7(2)
[2]婁策群趙兆:房地產投機的形成機理及其對策[J].甘肅農業(yè),2006(3)
[3]蒲勇健陳鴻雁:我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存在性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6(5)
關鍵詞 循環(huán)經濟;時間維度;物質流時滯;物質流特征;3R原則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9-001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03
物質流分析方法近年來在循環(huán)經濟研究領域發(fā)展迅速,已經成為循環(huán)經濟的核心調控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的應用[1-6]。目前物質流分析理論的研究主要強調環(huán)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基本關系,構建了“經濟與生態(tài)關系圖”或“物質流動關系圖”等基本關系模型[7],強調物質流動的循環(huán)性與必然性,但忽視了物質流動的時間屬性。陸鐘武提出了“具有時間概念的產品生命周期物流分析法”[8],但該方法主要集中于對金屬元素和金屬產品的流動分析,對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尤其是對物質流總量特征的研究還鮮有涉及。
本文將在引入時間維度和界定物質流時滯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環(huán)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物質流動界面,建立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在此基礎上,對大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做出進一步的剖析,展示出在不同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內,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之間的數量匹配、時間匹配與變化規(guī)律。
1 物質流時滯概念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屬性,也是衡量物質流動速度的基本維度。物質在不同的時間點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性質,在不同的時間段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規(guī)律和特征。因而,忽略時間屬性來研究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的特征是不全面的。時滯本身表示一個時間區(qū)間,由于質量守恒定律不具有明顯的時間概念,表現出的是一種在長期內恒定的物質數量關系。當引入時間維度時,就會出現以下問題:
首先,質量守恒定律決定了長期內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入量一定等于物質流出量,但是資源投入時間與廢棄物產生時間之間具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主要是因為現實經濟中生產和消費都存在一個物質的積累過程,即經濟系統對物質具有一定的容納量。如果將長期劃分為不同的時間窗口,則物質流時滯將會對資源輸入物質量與廢棄物排放物質量的時間與空間分布和數量對比產生較大的影響。
其次,在一定的時間區(qū)間內,資源投入的物質形態(tài)、形狀、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都會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同樣的資源形式會形成迥然不同的廢棄物形式,不同的資源形式也會形成相同的廢棄物形式,考慮時間維度就可以將形式不同但屬于同一類產品或行業(yè)的資源投入與廢棄物排放進行匹配,準確描述行業(yè)或產品的物質流單循環(huán)過程。
再者,存在時間維度,才能存在速度概念,所以引入時間維度后,就可以衡量物質流動的速度,就可以將經濟與生態(tài)的關系模型從物質靜態(tài)描述模型轉化為物質動態(tài)循環(huán)模型。
最后,經濟系統從最初發(fā)展的低資源投入和低(零)廢棄物產生,發(fā)展到循環(huán)經濟的高級階段,其物質流動特征仍然是低資源投入和低(零)廢棄物產生。雖然在不同的時點具有相近的物質流動特征表現,但線性經濟已向循環(huán)經濟轉變,工業(yè)社會已向服務社會轉變,期間物質流動量的大幅波動與變化特征被省略掉了,而研究期間的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會更適用于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
為了能更清楚的從時間維度對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進行分析,我們借鑒控制系統理論與經濟學中的時滯概念,形成“物質流時滯”概念,并將其概念界定為:指從某一定數量的特定資源開始進入經濟系統,到最終以工業(yè)廢棄物或生活廢棄物等形式離開經濟系統之間的時間間隔。若將經濟系統分為生產階段和消費階段,則物質流時滯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生產階段物質流時滯和消費階段物質流時滯,分別代表各自階段的物質投入與物質流出時間間隔。
高?昂等:基于時間維度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特征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年 第9期2 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及其分析2.1 環(huán)境與經濟系統的物質交換界面
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在于進入經濟系統的自然資源輸入量和廢棄物排放量,是一個將原料、能源轉化為產品和廢物的代謝與流動過程。環(huán)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入流出關系形成了兩個界面。資源流動是界面1的物質流動方式,廢棄物流動是界面2的物質流動方式。環(huán)境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物質交換能夠可持續(xù)的核心條件在于:一是經濟系統的資源投入需求是否超過環(huán)境系統的資源提供能力極限,這種極限體現在資源供給總量和供給速率上,不同的資源特性會制約和形成不同的資源極限。二是經濟系統的廢棄物排放需求是否超過環(huán)境系統對廢棄物的接納承載能力極限,即生態(tài)閾值。生態(tài)閾值也具有總量制約和速率變化的動態(tài)特征。環(huán)境經濟系統之間的物質交換界面如圖1所示。
2.2 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
從資源投入、生產加工、消費,直至形成廢棄物,經回收后又重新返回生產階段,這個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一般都會在中短期時間尺度內完成,圖2展示的就是一個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這一模型可以完整地考察和跟蹤循環(huán)經濟整個物質流動過程。
模型中所涉及的符號及說明如表1所示:
2.3 模型物質流平衡關系及其分析
模型的物質流等式關系如下:
對于整個物質流動系統:I+Q=S+B+D(1)
對于生產過程:I+q1+q2= S+O+B1+B2+D1+D2(2)
圖1 環(huán)境經濟系統之間的物質交換界面
Fig.1 Material exchange interfa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圖2 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
Fig.2 Single circular model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short and medium time period
對于消費過程:O=B3+B4+D3+D4(3)
B=B1+B2+B3+B4 (4)
D=D1+D2+D3+D4 (5)
Q=q1+q2 (6)
Y=Y1+Y2(7)
經濟系統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核心條件之一是廢棄物排放物質量不能超過生態(tài)閾值。根據上述質量平衡等式(1),只要減少資源投入物質量(I+Q),(S+B+D)的總量也必然會下降,要實現廢棄物(D)的減少,除了提高S和B之外,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降低等式左邊的(I+Q),這體現出循環(huán)經濟中的減量化原則。
將等式(1)兩邊同時除以(I+Q),得到等式(8):
1=S/(I+Q)+B/(I+Q)+D /(I+Q) (8)
其中:S/(I +Q)代表經濟系統對物質的容納量比率,即物質累積率。B/(I+Q)代表整個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循環(huán)利用率,D/(I+Q)是整個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廢棄率。這個等式說明,在資源投入物質量一定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從提高經濟系統對物質的容納量比率、提高物質的循環(huán)利用率等兩種措施來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這體現出循環(huán)經濟中的再循環(huán)原則(RECYCLE)。
將等式(4)和等式(5)代入等式(8),得到等式(9):
表1 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中符號與含義
Tab.1 Meaning of symbols in the model
符號Symbol含義Meaning符號Symbol含義MeaningY產品生產的年份B在生產和消費等階段能夠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量Y單循環(huán)生產與消費階段的物質流時滯B1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 段的廢料中回收的重新作為原料投入生產的有用物質量Y1生產階段物質流時滯B2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段產生的殘次 品中返回同階段生產工藝流程、能夠重新作為中間品利用的有用物質量Y2消費階段物質流時滯B3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能回收重新作為原料投入生產的有用物質量Q第Y年回收利用的來自第(Y-Y)年生產并經消費使用后形成的循環(huán)利用物質量B4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能回收作為中間品在相應生產工藝流程中重新利用的有用物質量q1第Y年從Q中可以作為原料循環(huán)利用的有用物質量D在生產和消費等階段無法循環(huán)利用,只能作為廢棄物向環(huán)境系統排放的物質量q2第Y年從Q中可以作為中間品循環(huán)利用的有用物質量D1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段的廢料中無法回收作為原料二次投入生產利用的廢棄物質量I第Y年新的資源投入物質量D2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段的殘次品中無法返回同階段重新利用的廢棄物質量S第Y年生產過程中的物質累積量D3指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不能回收作為原料投入生產的廢棄物質量O第Y+Y1年生產過程的產出物質中進入消費過程的物質D4指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不能回收作為中間品重新 在相應生產工藝流程中重新利用的廢棄物質量
1=S/(I+Q)+(B1+B2)/(I+Q)+(B3+B4)/(I+Q)+(D1+ D2)/(I+Q)+(D3+D4)/(I+Q)(9)
經過整理,等式(9)就體現出了物質流時滯的概念,增加了時間維度。其中:(B1+B2)/(I+Q)代表第Y+Y1年循環(huán)利用率,(B3+B4)/(I+Q)代表第Y+Y1+Y2年循環(huán)利用率,(D1+D2)/(I+Q)代表第Y+Y1年廢棄物排放率,(D3+D4)/(I+Q)第Y+Y1+Y2年棄物排放率。由等式可知,提高物質循環(huán)利用率的途徑包括提高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循環(huán)利用效率。降低廢棄物排放率包括降低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廢棄物排放率。地域差異、行業(yè)差異、產品差異和技術差異等因素均可能顯著影響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循環(huán)利用率和廢棄物排放率。
將等式(9)中的第Y+Y1年和第Y+Y1+Y2年循環(huán)利用率的分項式重新組合,就可以得到兩個新的分項式:(B1+B3)/(I+Q)+(B2+B4)/(I+Q)。這兩個分項式分別代表兩種內容的循環(huán)利用率,即作為原料的循環(huán)利用率和作為中間品的循環(huán)利用率。對中間品的再循環(huán)與再利用,可以較快的提高物質的循環(huán)效率,所以應優(yōu)先提高中間品的循環(huán)利用率。
將等式(9)的分項式重新組合,就可以得到等式(10):
1=(B1+ B2+B3+B4)/(I+Q)+(D1+D2+D3+D4)/(I+Q)+ S/(I+Q)(10)
這個等式描述從第Y年到第Y+Y1+Y2年期間的循環(huán)利用率、廢棄物排放率和物質累積率,體現出帶有物質流時滯效應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過程。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產品的消費使用時間一般會遠大于生產時間(Y1
3 大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分析無數個物質流單循環(huán)過程的相互疊加、相互嵌套與相互影響,構成了實際經濟系統在微觀層面錯綜復雜的物質流動關系。在大時間尺度下對循環(huán)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做進一步的剖析,就可以展示出在時滯影響下的不同 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內,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之間的數量匹配、時間匹配與變化規(guī)律。根據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的趨勢變化,可以將社會經濟發(fā)展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3.1 發(fā)展階段一:資源投入總量快速增長
這一階段資源投入量快速增長,遠遠大于廢棄物排放量的增長速度,資源投入量快速增長,廢棄物排放量緩慢增長。經濟的初始啟動與初期發(fā)展必然要求一定數量的各種資源投入,經濟規(guī)模的快速擴大猶如少年之成長,物質流入量遠大于物質流出量,流入與流出量之間的差就是經濟系統對物質的容納量。容納量的物質形式通常包括:道路、建筑、水壩、運輸工具(船舶、飛機、汽車)、機器設備等人造資本和消費性耐用商品,如冰箱、電視和家電等。容納量的增長表現為樓房的增加、道路的擴展、機器設備擴充等,通過期末與期初的物質存量差可以計算當期物質量的變化。在這一階段,經濟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使GDP高速增長,資源投入量遠遠大于廢棄物排放量。此時的廢棄物排放量在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閾值之下,環(huán)保問題是微不足道的。此階段基本對應著人類社會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階段,物質流總量特征表現為高資源投入、高廢棄物排放,廢棄物排放量在生態(tài)閾值之下。
3.2 發(fā)展階段二:資源投入總量與廢棄物排放總量共同快速增長這一階段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共同快速增長,GDP雖然保持快速增長,但能源供給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已經開始鉗制經濟系統的發(fā)展。在生產要素投入技術結構與技術水平的約束下,經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主要依賴于資源投入量繼續(xù)快速增加,經濟系統對物質的容納量快速增加。在資源低價格機制、商品邊際效用的不斷下降等因素影響下,資源浪費與社會廢棄物的數量 迅速增加。這一階段治理污染的主要手段就是末端治理。這種治理思路形成了治理污染成本居高不下,污染只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發(fā)生轉移,人類居住環(huán)境日益惡化,自然系統和經濟系統的矛盾日益尖銳。此階段基本對應著人類社會的工業(yè)經濟發(fā)展階段,物質流總量特征表現為高資源投入、高廢棄物排放,廢棄物排放量已經超過生態(tài)閾值。
3.3 發(fā)展階段三:資源投入總量與廢棄物排放總量共同下降傳統粗方式發(fā)展模式使自然系統和經濟系統的矛盾日益尖銳,正是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關系的重新審視,才及時調整了人類經濟的發(fā)展方向與模式。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GDP保持可持續(xù)增長,隨著各種污染治理思路與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政策的實施,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均呈現絕對量的減量化趨勢,并最終實現物質流入量與流出量的最小化,廢棄物排放量也逐漸從最高點H回歸至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閾值之下。這一階段治理污染的思路主要是依據循環(huán)經濟的3R原則,在微觀層面體現為企業(yè)的清潔生產,中觀層面體現為建設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和生態(tài)農村,在宏觀層面體現為建設循環(huán)型社會。此階段基本對應著人類社會的后工業(yè)化與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階段,物質流總量特征表現為低資源投入、低廢棄物排放,廢棄物排放量低于生態(tài)閾值(見圖3)。
圖3 大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總量變化趨勢圖
Fig.3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long time period
4 結論與討論
4.1 研究物質流時滯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生態(tài)意義
通過對不同行業(yè)和產品時滯的綜合測算,得出實際的物質流時滯,在此基礎上形成政策性物質流時滯,制定相關經濟政策,就可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有效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雙重目標。例如德國政府在2009年一季度推出汽車置換計劃:如果車主主動報廢車齡超過9年的舊車,購買小排量環(huán)保型汽車,政府將給予其2500歐元的補貼。德國政府測算制定的汽車產品政策性物質流時滯為9年,短于汽車產品的真實物質流時滯。時滯的縮短不僅有效的降低了汽車行業(yè)的能源消耗與廢氣污染量,提高了汽車行業(yè)的環(huán)保水平,而且在與經濟補貼舉措結合后,起到了強大的綠色消費引導與經濟刺激作用。截至2009年3月底,德國申請補貼者已達到120萬,汽車新增數量達到40.1萬輛,同比增加40%,為1992年以來最高水平[9]。
4.2 時間維度下對3R原則應用的再認識
由于物質流時滯的存在,資源投入無論是相對減量化還是絕對減量化,都會在一定時間跨度后產生相對減量化或者絕對減量化廢棄物,因而必須長期堅持執(zhí)行減量化原則,這是長期根本解決廢棄物大量排放的治本之策。
“非耐用產品”的物質流時滯較短,應強調循環(huán)經濟的再循環(huán)原則。通過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和組織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采用新的生產工藝和流程,提高經濟系統內部的科學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物質循環(huán)利用比率?!澳陀卯a品”的物質流時滯較長,更應適用再利用原則。通過利用環(huán)境稅費、補貼等經濟手段,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強化節(jié)約意識,形成健康文明、節(jié)約資源的消費模式,盡可能的延長商品的使用時間,推遲形成廢棄物的時間。
4.3 提高兩個時點和兩種內容的循環(huán)利用率,降低兩個時點和兩種內容的廢棄物排放率綜合考慮地域、行業(yè)、產品和技術等因素,有針對性的提高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循環(huán)利用效率,降低這兩個時點的廢棄物排放比率。提高對中間品和固體廢棄物零部件的再循環(huán)與再利用,單個企業(yè)無法自我循環(huán)利用的廢棄物,可以通過上下游的生態(tài)鏈關系,作為其他企業(yè)的原材料和中間品,抑或是開發(fā)出新的使用方向。例如廢舊輪胎的翻新使用,或者作為修建公路原料和公園長凳使用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Ayres R U.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Applications of the Materials/E nergy Balance Principle[M]. New York:John Wiley&Sons Ltd,1978.
[2]Viveka Palm, Cantarina Ostlund. Lead and Zinc Flows from Technosphere to Biophere in a City Region[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1996 , (192) :95-109.
[3]M Bertram, T E Graedel, et al. The Contemporary European Copper Cycle: Waste Management Sub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2: 43-57.
[4]陳效逑,喬立佳.中國經濟-環(huán)境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1): 17-23.[Chen Xiaoqiu, 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15(1):17-23.]
[5]徐一劍,張?zhí)熘?石磊等.貴陽市物質流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12):1688-1691,1699.[Xu Yijian, Zhang Tianzhu, Shi Lei, Chen Jinin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 J Tsinghua Univ:Sci &Tech, 2004,44(12):1 688-1691,1699.]
[6]岳強,陸鐘武. 中國銅循環(huán)現狀分析(Ⅰ)――“STAF”方法[J].中國資源綜 合利用,2005,(4):6-11,21.[Yue Qiang, Lu Zhongwu.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pperCycle in China(Ⅰ):“STAF” Method[J]. 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2005,(4):6-11;21.]
[7]唐奈勒•H•梅多斯,丹尼斯•L•梅多斯,約恩•蘭德斯著,趙旭,周欣華,張任俐 譯.超越極限-正視全球性崩潰,展望可持續(xù)的未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Donella H Meadows, Dennis L Meadows, Jorgen Randers, Translated by Zhao Xu, Zhou Xinhua, Zhang Renli. Beyond the Limits: Confronting Globle Collapse,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Future[M]. Shanghai :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1.]
[8]陸鐘武. 關于鋼鐵工業(yè)廢鋼資源的基礎研究[J].金屬學報,2000,36(7):728-734.[Lu Zhongwu. A Study On The Steel Scrap Resources For Steel Industry[J].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00,36(7):728-734.]
[9]德國政府將大幅增加汽車置換計劃補貼金額[EB/OL].[The Germany Government Will Improve The Subsidies Of Car Substitution Plan[EB/OL]]
auto.省略/news/2009-04-09/0811480139.shtml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Circular Economy Systems
Based on Time Dimension
GAO Ang1 ZHANG Daoho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China)
(2.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Xi'anShaanxi 710168, China)
特點一:衛(wèi)視版圖重新劃分、陷入混戰(zhàn)?!跋迠柿睢钡念C布提出了挑戰(zhàn),也提供了機遇,促使衛(wèi)視的電視劇資源重新布局、流動、組合。舊格局已然瓦解,新格局尚未明朗,競爭與變革構成了關鍵詞,沒有哪個勢力不可以撼動,整個市場被分割成不同的勢力集團,各類勢力依托電視劇逐鹿熒屏。
各衛(wèi)視在電視劇市場血拼,導致高位收視率下降,各位次相鄰的省衛(wèi)視之間收視差異縮小,收視趨于分散化、扁平化。19:30-24:00時段,全國80城市組,單頻道的電視劇收視率超過1%的衛(wèi)視,2012年上半年共10席,而去年同期則是8席;2012年上半年單頻道最高收視率為1.29%,而去年同期則是1.66%。
特點二:湖南衛(wèi)視、江蘇衛(wèi)視和浙江衛(wèi)視三巨頭壟斷優(yōu)質劇目資源。在2012年上半年,19:30-24:00時段,全國80城市組,各省級衛(wèi)視收視率超過或等于1%的電視劇共32部次,其中,湖南衛(wèi)視占9部(宮鎖珠簾、深宮諜影、夫妻那些事、如意、守望的天空、親愛的回家、天涯明月刀、你是我愛人、AA制生活);江蘇衛(wèi)視占8部(紅娘子、怪俠、雪狼谷、薛平貴與王寶釧、囧人的幸福生活、山楂樹之戀、霧都、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浙江衛(wèi)視占6部(亮劍鐵血軍魂、五號特工組、密使、五號特工組之偷天換月、西游記、青盲)。剩余的被五家省衛(wèi)視所瓜分:山東衛(wèi)視3部,安徽衛(wèi)視和上海東方衛(wèi)視各2部,遼寧衛(wèi)視和黑龍江衛(wèi)視各1部。
特點三:獨家首播和四家上星首播成為優(yōu)質電視劇資源的重要播出模式,尤其是獨家首播劇由于內容的稀有性、編排的靈活性而在資金實力雄厚的強勢省衛(wèi)視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獨家上星首播劇占17部次,四家上星首播劇占11部次。
四家上星首播劇雖然收視被分散在四家省衛(wèi)視,卻也形成了一種收視合力,其總收視率加總起來會取得其他播出模式難以企及的高度。2012年上半年四家上星劇單部總收視率超過3%的達到五部(見表1)。
關鍵詞:消費行為;城鎮(zhèn)化;習慣形成;預防性儲蓄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7-0019-07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里,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化加速過程,但發(fā)展中也伴生著突出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xù)問題,其突出表現之一是內需與外需失調,內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不足。由于經濟增長過多依靠投資拉動,投資與消費失衡已成為長期困擾我國發(fā)展的一個難題,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適時提出要著力提高城鎮(zhèn)化質量,將城鎮(zhèn)化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然而利用城鎮(zhèn)化擴大內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由于城鎮(zhèn)化進程使得大量農村居民成為城鎮(zhèn)居民,相應地擴大了消費需求規(guī)模,另一方面,城鎮(zhèn)化引起的人口、產業(yè)集聚也會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的投資需求,從而進一步加劇投資與消費失衡問題。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不利于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和可持續(xù)增長。在內需不足的經濟中,啟動消費需求可以加快短期經濟增長,城鎮(zhèn)居民消費是支撐中國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消費市場難以啟動的客觀情況下,在持續(xù)數十年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和城鎮(zhèn)化的時代背景下,合理解析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行為特征,從而找到提高城市居民消費率的途徑,成為經濟學界研究者的重要現實任務之一。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以此為標志,中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行為在近二十多年來的轉軌過程中發(fā)生了較大的變異[1]。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在1989年為88%,到2005年降至75.7%,“十一五”期間,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繼續(xù)呈下降態(tài)勢,2010年為70.5%,2011年則進一步下降到69.5%。與長期消費不振相對應的是居高不下的儲蓄水平,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9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為5 146.9億元,到2006年底達161 587億元,而截至2012年底則突破40萬億元。中國居民的收入在持續(xù)增長,但卻比過去更加傾向于儲蓄,20世紀80年代把收入的約15%納入儲蓄,現在則是儲蓄收入的30%。中國居民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并未表現出標準的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說(LCPIH)模型所描述的特征。根據LCPIH假說,儲蓄應該與持久收入水平無關,中國家庭的儲蓄水平應該遠低于現在的水平。許多研究者已經用歐拉方程方法或消費函數證明標準的LCPIH模型關于消費路徑的預言與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并不吻合,然而模型失效的原因并不確定。對此,通常的一個解釋是,失效是因為經濟轉型期居民面臨的不確定性[2][3][4]。正如Deaton(1992)所言,不確定性會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行為[5]。但此類研究往往假定偏好是時間可分的,這一假定意味著個體的消費決策不需要作任何形式的比較,既不跟周圍的人的消費作比較,也不跟自己過去的消費決策比較,然而,此假定與我們感受到的現實并不相符,既無法解釋中國居民消費行為存在的慣性特征,以此假定為基礎對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行預測也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要使前述典型化事實與消費選擇的經濟學原理相符,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效用函數中引入“習慣形成”(Habit Formation)。
習慣形成假說認為效用函數在時間上是不可分的,當前的效用不僅依賴于當前的支出,還依賴于用滯后支出表示的“習慣存量”。習慣形成假說的起源可追溯到Duesenberry(1949)提出的“棘輪效應”。Brown(1952)對此進行修正并正式提出習慣持續(xù)假說,認為前期實際消費是比前期收入更恰當的解釋當期消費的滯后變量,習慣效應是由先前的實際消費水平產生的。習慣形成假說在宏觀領域可以解釋資產溢價之謎,導致高增長中的高儲蓄水平和消費的過度平滑性[6]。在微觀層次,由于受數據所限,習慣影響消費決策的經驗證據相對缺乏。國外文獻中Alessie和Teppa(2010)利用荷蘭家庭數據[7],Guariglia和Rossi(2002)利用英國家庭數據證明了消費偏好存在顯著的時間不可分性[8]。國內文獻中龍志和、王曉輝和孫艷(2002)、艾春榮和汪偉(2008)、杭斌和郭香?。?009)等考察了中國居民消費的習慣特征[9][10][11]。以上國內研究中除龍志和等(2002)以外均采用總量數據,然而,要探究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促進居民消費,僅僅從宏觀總量上進行把握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從微觀上研究居民消費行為的特點,首先,總量數據不能控制個體之間不可觀測的異質性,會造成估計結果有向上的偏誤,高估家庭消費的習慣形成效應。其次,龍志和等(2002)雖然采用了家庭的微觀數據,但是樣本量太小,且未考慮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及不確定性下的情形。最后,上述文章中均未對消費習慣和不確定性的形成機理進行深入探討?;谝陨显?,本文首次利用家庭水平的面板數據運用歐拉方程方法考察中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消費的偏好性質,在習慣形成模型中引入收入或支出不確定性,在一個考慮習慣因素的消費理論框架下對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從而發(fā)現處于經濟轉軌和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特征并進一步探究其形成機理。
二、理論和模型
依前述分析,研究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除考慮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外,還需考慮消費習慣因素和預防性儲蓄動機。習慣形成假說認為,在習慣形成的情況下,t期的效用函數不僅包括當前的消費水平也包括習慣存量Ht,即Ut=U(ct-?酌Ht),?酌的取值代表家庭消費決策中習慣的影響力,如果?酌為正,效用隨Ht遞減,這是傳統意義上的習慣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如果?酌越大,習慣存量增加,在每期消費相同數量的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越來越少,要獲得同樣的效用就需要更多的消費。另一方面,如果?酌為負,我們可以把Ht解釋為過去的消費產生的服務流,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效用函數納入了消費的耐用性。在耐用性的情形,消費在不同時期是替代的而不是互補的,現在和過去的消費都產生效用。?酌的符號揭示了家庭的消費習慣表現出耐用性還是持續(xù)性(Deaton,1992)。而根據預防性儲蓄假說,當效用的三階導數為正時,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會提高未來預期消費的邊際效用,從而吸引人們更多地儲蓄,與確定性情況相比,所增加的這部分的儲蓄被稱為預防性儲蓄。除了二次型的效用函數之外,常相對風險厭惡效用函數(CRRA)和常絕對風險厭惡效用函數(CARA)都可以滿足這一假定。習慣形成使支出平滑,而耐用性增加消費波動的方差,從而增加預防性儲蓄,使消費對收入沖擊更敏感。預防性儲蓄是習慣形成強度的一個減函數,但是商品耐用性的一個增函數。如果消費增長由于習慣形成展現出正的自相關,那么預防性儲蓄應該比在一個時間可分模型中更小。而如果消費增長由于耐用性展現出負的自相關,那么預防性儲蓄應比在時間可分模型中更大[12]。
(二)實證分析
1. 在總消費還是在非耐用品消費的歐拉方程估計中,消費的滯后期增長率對當期消費增長率在統計上均有顯著的負影響,即習慣系數?酌為負,意味著效用函數呈現出耐用性。因此,估計結果說明忽略家庭偏好的習慣形成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酌的負號意味著消費者從過去的消費水平中得到效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模式應該表現為遞減而非常數,城鎮(zhèn)居民在總消費支出上的習慣表現為耐用性。總消費包括耐用品消費和非耐用品消費,為深入考察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行為,需進一步分析影響非耐用品消費的因素,本文采用食品消費作為非耐用品消費的變量,同時,由于CHNS不提供其他非耐用品的消費信息,為便于實證研究,假定食品和其他非耐用品的偏好可分,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各列均顯示耐用性影響當前的消費決策。前期消費增長10%會導致本期消費減少約2%左右,這一效應意味著過去的消費水平越高,要使個體保持相同的效用,本期的消費越低。
2. 無論在總消費還是在非耐用品消費的歐拉方程估計中,以收入波動或消費波動衡量的不確定性變量的系數在統計上均顯著為正,正如理論所預期的,耐用性增加消費波動的方差,從而增加預防性儲蓄,使消費對收入沖擊更敏感。在預期到未來的收入風險或支出不確定性后,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行為更加謹慎,消費呈現出陡峭的輪廓,城鎮(zhèn)居民表現出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動機。西方經濟學的預防性儲蓄假說是在假設不存在重大社會變革的情況下展開分析和討論的,認為收入不確定性是居民進行預防性儲蓄的主要原因,而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長期處于制度變遷過程中的城鎮(zhèn)居民將感受并預期到支出的不確定性,導致預防性儲蓄增加而降低當前的消費水平,本文的經驗證據表明,支出的不確定性同樣是導致預防性儲蓄的原因。
3. 家庭凈收入增長率前面的系數顯著為正,無論是總消費還是食品消費都呈現出對收入的過度敏感性。但所估計的食品消費敏感系數(0.14)遠低于艾春榮和汪偉(2008)用總量數據估計的結果(0.84)。這表明,隨著城鎮(zhèn)居民收入逐步增長,城鎮(zhèn)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雖然在逐年下降,但總消費和食品消費支出仍然與收入緊密相關。估計結果同時顯示,城鎮(zhèn)居民消費存在顯著的地區(qū)差異,事實上,東、中、西部地區(qū)的城鎮(zhèn)居民存在明顯的收入差距,在消費對收入敏感的情況下,中西部地區(qū)的居民的消費必然會顯著低于東部地區(qū)。
五、中國居民的消費傾向為何持續(xù)偏低
與國內以往的相關研究不同,本文利用中國的大樣本城鎮(zhèn)家庭面板數據,結合習慣形成假說和預防性儲蓄假說,運用歐拉方程方法估計了影響中國城鎮(zhèn)家庭消費決策的因素。估計結果同Guariglia和Rossi(2002)的一致,滯后一期的消費變動對當前的消費變動有強烈的負效應,消費習慣表現為耐用性。也就是說,關于偏好是跨時可分的假定是錯誤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標準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為何在實證檢驗中屢屢失靈。估計同時顯示,收入不確定性和支出不確定性都是影響消費變化的重要因素,城鎮(zhèn)居民存在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具體而言:
(一)居民消費偏好的跨時不可分性即習慣特征意味著消費的服務流是跨期持續(xù)的,從而導致居民消費傾向偏低
居民消費偏好的習慣特征原因涉及幾個方面:第一,消費習慣以一定時期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居民的消費行為特征與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一定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因素形成一定的消費習慣并擴散,因此除非物質生活條件有相當程度的改變從而對某一習慣特征形成巨大沖擊,習慣的惰性很難得到改變。第二,消費習慣受到一個社會的正式制度的約束。我國從經濟到社會、從生產到消費均呈現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已有的經驗證據也已表明,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習慣特征并不相同。第三,消費習慣的形成與固化深受社會非正式制度的影響。一個社會的居民群體有什么樣的消費習慣與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密切關聯。中國的歷史、文化等因素與西方國家不同,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崇尚節(jié)儉消費,喜歡量入為出,厭惡負債消費等等,使得中國居民消費傾向偏低的慣性特征包含了大量文化傳承因素在內。
考慮到本文估計結果中城鎮(zhèn)居民消費對收入的過度敏感性,可以展望在收入出現大幅度變化的情況下,強烈的收入沖擊極可能會改變居民消費的既有習慣,比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實施成功后,習慣參數可能會有較大程度的減小,則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具有階段性特征。城鎮(zhèn)化進程和轉型經濟中的一些典型事實也支持這一結論,例如由于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主要建立在過多地依靠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出的粗放型投資基礎之上,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黑色發(fā)展問題,居民的消費習慣已經受到沖擊,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的使用已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消費習慣受到嚴重沖擊的另一個典型事實在食品消費領域,接踵而至的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將許多城鎮(zhèn)居民的食品消費來源從國產產品轉向進口產品,由此集聚的累積效應將進一步加劇內需和外需失調的矛盾。綠色發(fā)展需要政府和全民行動,綠色消費習慣需要進行市場培育和法制維護,僅從這兩個典型事實來看,重視并有意識地培育居民消費的習慣對于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走綠色發(fā)展道路及新型城鎮(zhèn)化道路便有戰(zhàn)略性意義。
(一)當前科威特經濟運行情況
第一,經濟增長趨于鞏固,非石油產業(yè)增速明顯。得益于非石油產業(yè)和個人消費的快速增長,2014年科威特經濟呈現明顯回升態(tài)勢。IMF最新報告顯示,2014年科威特實際GDP增長率為1.3%,顯著高于2013年-0.2%的增速,2015年有望繼續(xù)漲至1.7%。其中,非石油產業(yè)實際GDP增速達3.5%,較2013年上升0.7個百分點,市場預計2015年該增長率將進一步提高至4.0%。
第二,失業(yè)率繼續(xù)維持低位,整體通脹壓力不大。2014年科威特失業(yè)率為2.1%,延續(xù)了2010年以來的低位態(tài)勢,在海灣六國中僅高于卡塔爾。受食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15年3月科威特通脹指數為3.3%,雖環(huán)比上漲0.7個百分點,但仍處于歷史低位。
第三,財政盈余穩(wěn)步增長,外貿順差連續(xù)收窄。科威特2014/15財年前6個月實現財政盈余308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預計整個財年將增長22.2%。受國際油價下跌等因素影響,2014年四季度外貿順差為33.33億科第,同比下降43.6%,且已連續(xù)6個季度收窄。
(二)影響科威特經濟的有利因素
第一,新發(fā)展計劃逐步實施,有利于擴大科威特的國內需求。包括鼓勵私有部門投資、增加企業(yè)競爭力、改善經貿興業(yè)環(huán)境和保障教育衛(wèi)生住房均衡發(fā)展等經濟發(fā)展計劃的陸續(xù)出臺,在短期內能有效撬動科威特國內市場需求,并持續(xù)釋放企業(yè)和居民消費潛力。
第二,重點項目的穩(wěn)步推進,有利于刺激科威特投資。鐵路、地鐵、機場、電力、清潔能源、公立學校私有化、媒體城、海島開發(fā)以及自貿區(qū)等投資項目的實施,有望成為助推科威特經濟發(fā)展的新動力。
(三)影響科威特經濟的不利因素
第一,從國際方面來看。一是全球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確定性,最新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下調至3.5%―3.7%,較2014年10月預期調低了0.3%。二是國際油價成本“塌陷”沖擊經濟發(fā)展動能,將惡化石油凈出口國經常項目狀況。三是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敘利亞內戰(zhàn)、伊朗核問題和伊拉克緊張局勢將對科威特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以上三個因素形成的“疊加壓力”,有可能擠壓科威特宏觀政策調控空間,并進而影響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第二,從國內來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公共預算的結構性失衡、私營部門的弱勢地位、公共服務的機制欠缺以及基礎設施的總量不足,是科威特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此外,政局的不確定性也是影響科威特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預計2015年科威特經濟將保持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世界銀行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將科威特2014年的經濟增長率上調至3.0%,2015年和2016年則有望進一步上升至3.3%和3.6%。
二、科威特產業(yè)發(fā)展現狀
(一)“油氣依賴”五十年如一
科威特是OPEC的重要成員,石油與天然氣是其國民經濟的兩大核心支柱,兩者總產值約占GDP的45%、約占各級政府收入的95%、約占出口創(chuàng)匯的92%。此外,科威特還是中東第一家發(fā)展石油下游產業(yè)的國家,煉化和化工產業(yè)是其未來幾年的投資重點。
(二)第一產業(yè)“相對弱勢”
農業(yè)是科威特相對薄弱的產業(yè),從業(yè)人口約有1.4萬,農業(yè)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約為0.5%,該比例最高時也只有1.1%。可耕地面積約有14182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0.6%。農業(yè)以生產蔬菜為主,而農牧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仆貪O業(yè)資源豐富,主要盛產大蝦、石斑魚和黃花魚,年產量在1萬噸左右。
(三)第三產業(yè)“蓄勢待發(fā)”
科威特未來將重點發(fā)展金融、旅游、貿易、航空、運輸、基礎設施、房地產和會展等行業(yè),期望將科威特打造成為海灣地區(qū)的金融貿易中心??仆刈钚鹿嫉陌l(fā)展戰(zhàn)略明確提出,將通過設立自貿區(qū)、對BOT方式立法、簡化過境程序、發(fā)展公共倉儲以及修改商業(yè)公司法等手段來促進第三產業(yè)發(fā)展?;A設施方面,先后實施了蘇比亞大橋、南祖爾發(fā)電站、杰赫拉公路等重點基建項目。
三、中國與科威特雙邊合作總體思路
第一,雙邊貿易發(fā)展迅速。自1971年建交以來,中科雙邊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呈現直線上升態(tài)勢。到2014年上半年,中科貿易額已達58.7億美元。海關總署最新報告稱,僅2015年2月,科威特對華出口原油達104萬噸,相當于日出口27.3萬桶,同比激增263.8%。截至目前,中國已是科威特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國。
第二,雙邊投資規(guī)模逐步擴大。截至2013年,科威特在中國人民幣市場QFII投資額度已達25億美元,成為了人民幣市場最大的外國投資者。與此同時,截至2014年11月,科威特已向中國的37個項目提供了總額為9.52億美元的優(yōu)惠貸款。另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對科威特的直接投資存量已增至8939萬美元。
第三,雙邊承包勞務取得重要進展。2013年,中國企業(yè)在科威特新簽承包合同20份,新簽合同額達8.65億美元,完成營業(yè)額10.49億美元。與此同時,2013年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658人,年末在科勞務人員6213人。新簽大型工程項目主要有薩巴赫阿哈默德公建項目、房地產項目和宗教事務部總部大樓等。
四、推進中國與科威特雙邊合作的若干建議
(一)積極推動中科“一帶一路”合作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期我國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的重要組成部分??仆刈鳛槲覈钊胪七M與阿拉伯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我國應以籌建中的“絲綢之城”為契機,積極與科威特就“一帶一路”建設進行溝通和協調,爭取盡快在能源產業(yè)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融資便利化以及人文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共識。
(二)加快推進中國―海合會自貿區(qū)談判
中國―海合會于2004年7月正式啟動自貿區(qū)談判,并先后舉行過五輪磋商和兩次工作組會議,但由于各方在開放領域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導致2009年中海自貿區(qū)談判陷入僵局。2014年,在我國的積極推動下,中海自貿區(qū)談判順利重啟。加快推進自貿區(qū)談判,是進一步提升中海雙方開放水平、拓展深化雙方經貿關系的必然要求。一是要突出能源領域的合作,建立并完善能源對話機制,對于爭端性問題及時進行磋商,實現互利共贏和長序發(fā)展。二是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領域的合作,重點要加強雙方在核能、信息、航天衛(wèi)星、新能源、港務、銀行等領域的技術交流;三是通過減免關稅、簡化海關程序、加強檢驗檢疫合作和完善許可證管理等手段提升中海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四是加強中海在農產品與食品貿易等服務領域的合作,實現互惠互利。五是擴大外商投資合作領域,營造有利于中海雙方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市場環(huán)境。未來,中海自貿區(qū)必將成為中國與科威特等海灣國家深化經濟合作的新支點。
(三)“點”“線”“面”并行推進,構建立體合作新模式
從現實經濟發(fā)展來看,要想建構科學、合理、完整的國與國合作策略,合作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具體到對中科兩國合作戰(zhàn)略的設計來說,則需從“點”、“線”、“面”三個維度來構建。所謂“點”是指投資產業(yè)園。需按照產業(yè)結構、資源稟賦、區(qū)位條件、政策優(yōu)勢等特點,逐步籌劃設立“中國―科威特產業(yè)園”,以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全面推進提供支撐。所謂“線”是指商品―要素市場線。針對目前中科兩國的發(fā)展特點,積極參與構建符合中科國情的多層次且一體化的商品―要素市場,全面提升兩國市場化水平。所謂“面”是指一系列投資策略的組合。要遵循“安全穩(wěn)健”和“靈活機動”的原則,在發(fā)揮策略組合的“規(guī)模效應”的基礎上,打造新常態(tài)下中科合作的“新引擎”。
(四)著力完善中國―科威特合作論壇
中科兩國應以現有的合作成果為基礎,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著力完善中科合作論壇,實現兩國貿易投資利益最大化。當前,關鍵是要加快市場準入條款、技術性貿易措施(TBT)、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經濟技術合作等規(guī)則層面的進行對接。
(五)進一步加強中科兩國宏觀政策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