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處理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物技術,制漿造紙廢水,廢水處理
制漿造紙工業(yè)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其廢水排放量占全國工業(yè)廢水排放總量的10%左右,污染嚴重,需要二次處理。隨著國家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以及民眾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制漿造紙行業(yè)已將降低有害物質作為重要課題。生物處理是常用的制漿造紙廢水處理技術,已被許多工廠采用。該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厭氧和好氧微生物將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穩(wěn)定的無機物,實現(xiàn)COD去除,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根據(jù)參與作用的微生物種類和供氧情況,分為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及好氧厭氧組合處理三大類。生物處理方法運行費用低廉,與其他方法組合可以大大提高造紙廢水的處理效率。
1.好氧生物處理法
好氧生物處理法即在有氧條件下,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菌)以水中的多種有機污染物作為生長、繁殖和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的物質與能量來源,同時達到去除BOD的方法。根據(jù)好氧微生物在水體中和工作方式不同,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類。
1.1 活性污泥法
經初次沉淀后的廢水與由二次沉淀池來的回流污泥在曝氣池起端進入池內,通過擴散或機械曝氣進行充分混合與曝氣,并通過活性污泥的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該法適用于處理要求高而水質較穩(wěn)定的廢水。
由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氣時間比較長,當活性污泥繼續(xù)向前推進到曝氣池末端時,廢水中有機物已幾乎被耗盡,污泥微生物進入內源代謝期,它的活動能力也相應減弱,因此在沉淀池中容易沉淀,出水中殘剩的有機物數(shù)量少。處于饑餓狀態(tài)的污泥回流入曝氣池后又能夠強烈吸附和氧化有機物,所以普通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懸浮物去除率都很高,達到90~95%左右。
普通活性污泥法也有它的不足之處,主要是:①對水質變化的適應能力不強;②所供的氧不能充分利用,曝氣池相對龐大、占地多、能耗費用高。有研究表明通過活性污泥工藝改良,可以明顯改善生物系統(tǒng)污泥沉降性能及處理效果。
(1)SBR工藝
SBR(Sequencung Batch Reactors)是近年來在國內外廣泛重視和研究日趨增多的一種污水生物處理新技術。SRB反應器的運行通常包括5個階段:①進水階段——加入基質;②反應階段——基質降解;③沉淀階段——泥水分離;④排放階段——排上清液;⑤閑置階段——活性恢復。這5個階段都在曝氣池內完成,從第一次進水到第二次進水稱為一個工作周期。
SRB每個工作周期中各個階段的運行時間、運行狀態(tài)可以根據(jù)污水性質、排放規(guī)律與出水要求等進行調整。其操作簡單,應用靈活,經濟可行,能有效地去除常規(guī)活性污泥法難以去除的污染物,并能有效地克服活性污泥法污泥膨脹等問題。甲醇去除率達100%,COD去除率88%。據(jù)某些專家估算,SRB法投資運行成本要比常規(guī)活性污泥法節(jié)省30%。加拿大已成功應用SRB技術處理造紙廠多種廢水;上海新倫造紙廠采用SRB技術進行廢水處理并實現(xiàn)達標排放。
(2)HCR工藝
HCR(High Performance Compact Reactor) 是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的一個飛躍,它融合了當今的高速射流曝氣、物相強化傳遞、紊流剪切等技術,并具有深井曝氣和流化污泥床的特點。因此,其空氣氧的轉化率高,反應器的容積負荷大,水力停留時間短,是當前為西方國家所廣泛接受的一種高效好氧生物處理方法。
HCR系統(tǒng)主要包括:集成反應器、兩相噴頭、沉淀池以及配套的管路和水泵等。集成反應器為圓形容器,其外筒兩端被封閉,連接著各種管道;內筒兩端開口,兩相噴頭安裝在反應器上部的正中央。循環(huán)水泵提升高壓水流經噴頭射入反應器,由于負壓作用同時吸入大量空氣。水流和氣流的共同作用又使噴頭下方形成高速紊流剪切區(qū),把吸入的氣體分散成細小的氣泡。富含溶解氧的混合污水經導流筒達到反應器底部后,又向上返流形成環(huán)流,再經剪切向下射流,如此循環(huán)往復運行。于是,污水被反復充氧,氣泡和微生物菌團被不斷剪切細化,并形成致密細小的絮凝體。
據(jù)研究表明紙廠廢水采用HCR工藝處理,其中懸浮物去除率和脫色率均在95%以上,BOD和COD的去除率也都在80%以上,其主要運行效果參數(shù)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比較得出,HCR工藝在充氧速率、容積負荷、污泥負荷、沉淀池表面負荷、剩余污泥產率、水力停留時間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yōu)勢。
HCR工藝存在的問題:一是能耗,當污水 COD去除率在80%及其以下時,所需能耗低且效益好;如果COD的去除率要求過高,其能耗就直線升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也不能盲目地選用HCR工藝。第二個問題是泡沫,HCR在處理某些廢水時,也和常規(guī)好氧工藝一樣會產生泡沫,設計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
1.2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一大類生物處理法的總稱,共同的特點是微生物附著在介質(濾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觸后,溶解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吸附轉化為H2O、 CO2、 NH3和微生物細胞物質,污水得到凈化,所需氧氣一般直接來自大氣,生物膜法的處理效果和活性污泥法的處理效果差不多,與活性污泥法相比,其產生的污泥膨脹和剩余污泥量少,以及占地少和運行管理簡便等優(yōu)點。
目前采用生物膜技術的工藝也很多,常用的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接觸氧化法以及生物流化床或膨脹床等多種工藝,本論文主要介紹一下接觸氧化法以及生物流化床。
(1)生物流化床法
生物流化床是70年代開發(fā)的一種新型生物膜法處理工藝;以比重大于1的細小惰性顆粒如砂、焦碳、陶粒、活性炭等為載體;廢水以較高的上升流速使載體處于流化狀態(tài);生物固體濃度很高,傳質效率也很高,是一種高效的生物處理構筑物。
生物流化床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 生物固體濃度高(10~20g/l),因此容積負荷較高(7~8kgBOD5/m3.d以上),水力停留時間可大大縮短,基建費用較?。虎?無污泥膨脹或其它生物膜法中的濾料堵塞;③ 能適應不同濃度范圍的廢水,能適應較大的沖擊負荷;④ 由于容積負荷和床體高度較大,占地面積較小。這些優(yōu)點使它越來越受到水處理界的重視,目前已在生活污水和多種工業(yè)廢水的處理上得到應用。近年來,內循環(huán)生物流化床研究得較多,還有人把流化床反應器與膜分離技術結合起來,建立了好氧流化床膜反應器,處理出水水質較高。
(2)生物接觸氧化法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介于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之間的生物處理工藝。兼有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優(yōu)點,其機理是在曝氣反應池內設置填料,池內既有活性污泥又有生物膜,形成密集的生物群體,較多的增加了廢水與生物接觸的面積,連續(xù)曝氣和生物膜的及時更新,增強了生物的活性??萍颊撐摹I锝佑|氧化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并使池體內污水處于流動狀態(tài),以保證污水同浸沒在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生物接觸氧化法中微生物所需的氧通過鼓風曝氣供給,生物膜生長至一定厚度后,近填料壁的微生物由于缺氧而進行厭氧代謝,產生的氣體及曝氣形成的沖刷作用會造成生物膜的脫落,并促進新生物膜的生長,促進生物膜的新陳代謝,脫落的生物膜將隨出水流出池外,廢水中污染物在此過程中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處理。
生物接觸氧化法具有以下特點:①由于填料比表面積大,池內充氧條件良好,池內單位容積的生物固體量較高,故生物接觸氧化池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②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水流完全混合,故對水質水量的驟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③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簡便;④處理能力高,處理效果穩(wěn)定??萍颊撐?。
2.厭氧生物處理法
2.1 厭氧生物處理廢水的基本原理
厭氧發(fā)酵處理的基本原理是將溶解在廢水中的有機物,通過微生物作用使其轉化成為生物氣體,主要成分為甲烷,可作為工廠燃料燃燒以產生熱量加以利用。
由于一般處理廢水方法費用較高,特別是好氧發(fā)酵的動力消耗大,而且還要花費很多費用來處理生物污泥;而在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復雜的有機化合物被降解和轉化為簡單、穩(wěn)定的化合物,同時釋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甲烷的形式出現(xiàn)。厭氧生物處理是一種有效、簡單、費用低廉的低成本處理技術,是將廢水處理與能源回收相結合的一種技術;同時由于新的更加嚴格的環(huán)保法規(guī)對制漿和造紙工廠廢水排放的限制,所以這些因素都促使制漿和造紙工廠采用厭氧處理廢水。
2.2 厭氧生物處理廢水的新工藝與技術
目前采用厭氧技術處理廢水的工藝也很多,造紙業(yè)早使用的兩種厭氧系統(tǒng):厭氧接觸工藝CSTR(continuous stirred tank)和上流式污泥床工藝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Bed)。目前具有高傳質效率和污泥濃度,高反應器負荷的具有代表的新型反應器有:流化床FB(Fluidised Bed)、膨脹顆粒污泥床EGSB(Expanded Granular SludgeBed)和內循環(huán)反應器IC(InternalCirculation reactiors)。下面就介紹一下UASB和內循環(huán)反應器IC兩種厭氧生物處理廢水的方法。
(1)UASB方法
在厭氧處理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是UASB反應器,它是由污泥反應區(qū)、氣液固三相分離器(包括沉淀區(qū))和氣室三部分組成。要處理的污水從厭氧污泥床底部流入與污泥層中污泥進行混合接觸,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把它轉化為沼氣。沼氣以微小氣泡形式不斷放出,微小氣泡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合并,逐漸形成較大的氣泡,在污泥床上部由于沼氣的攪動形成一個污泥濃度較稀薄的污泥和水一起上升進入三相分離器,沼氣碰到分離器下部的反射板時,折向反射板的四周,然后穿過水層進入氣室,集中在氣室沼氣,用導管導出,固液混合液經過反射進入三相分離器的沉淀區(qū),污水中的污泥發(fā)生絮凝,顆粒逐漸增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沉淀至斜壁上的污泥沼著斜壁滑回厭氧反應區(qū)內,使反應區(qū)內積累大量的污泥,與污泥分離后的處理出水從沉淀區(qū)溢流堰上部溢出,然后排出污泥床。
UASB的主要優(yōu)點是:
①UASB內污泥濃度高,平均污泥濃度為20-40gVSS/1;②有機負荷高,水力停留時間短,采用中溫發(fā)酵時,容積負荷一般為10kgCOD/m3.d左右;③無混合攪拌設備,靠發(fā)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氣的上升運動,使污泥床上部的污泥處于懸浮狀態(tài),對下部的污泥層也有一定程度的攪動;④污泥床不填載體,節(jié)省造價及避免因填料發(fā)生堵賽問題;⑤UASB內設三相分離器,通常不設沉淀池,被沉淀區(qū)分離出來的污泥重新回到污泥床反應區(qū)內,通常可以不設污泥回流設備。
主要缺點是:
①進水中懸浮物需要適當控制,不宜過高,一般控制在100mg/l以下;②污泥床內有短流現(xiàn)象,影響處理能力;③對水質和負荷突然變化較敏感,耐沖擊力稍差。
UASB工藝近年來在國內外發(fā)展很快,應用面很寬,在各個行業(yè)都有應用,生產性規(guī)模不等??萍颊撐摹嵺`證明,它是污水實現(xiàn)資源化的一種技術成熟可行的污水處理工藝,既解決了環(huán)境污染問題,又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內循環(huán)反應器IC
內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Internal Circulation Reactiors 簡稱IC)是由荷蘭Paques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UASB反應器的基礎上開發(fā)成功的高效厭氧反應器。它也存在厭氧細菌聚集形成的“顆粒污泥”,也是上流式顆粒污泥處理系統(tǒng)。廢水在反應器中也是自下而上流動,污染物被細菌吸附并降解,凈化過的水從反應器上部流出。事實上,IC反應器可以簡單化地理解為兩個上下組合在一起的UASB反應器,一個是下部的高負荷部分,一個是上部的低負荷部分。IC反應器與UASB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廢水處理中由COD轉化產生的生物氣的引出分為兩個階段,下部產生的氣體產生一個水和污泥的循環(huán)回流,由此引起的強烈的攪拌作用和高的上流速度,極大地改善了污染物從液相到顆粒污泥的傳質過程,因此有極高的凈化效率,這是內循環(huán)Internal Circulation reactiors一詞的由來。
內循環(huán)(IC)厭氧反應器目前已經成功用于造紙工業(yè)廢水處理,與UASB相比它具有以下優(yōu)點:有更高的負荷和凈化效率,進水有機負荷可超過普通厭氧反應器的3倍以上;占地面積小,其體積相當于普通反應器的1/4-1/3左右,大大降低了反應器的基建投資;抗低溫能力強,IC反應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溫度對厭氧消化的影響變得不再顯著和嚴重;具有緩沖pH的能力,內循環(huán)流量相當于第1厭氧區(qū)的出水回流,可利用COD轉化的堿度,對pH起緩沖作用,使反應器內pH保持最佳狀態(tài),同時還可減少進水的投堿量;內部自動循環(huán),不必外加動力,節(jié)省了動力消耗;出水穩(wěn)定性好;啟動周期短,IC反應器啟動周期一般為1~2個月,而普通UASB啟動周期長達4~6個月;沼氣利用價值高,反應器產生的生物氣純度高,CH4為70%~80%,CO2為20%~30%,其它有機物為1%~5%,可作為燃料加以利用。
結論:
制漿造紙廢水具有濃度高、水量大、色度深、含纖維懸浮物多、BOD和COD含量高等特點。生物法處理制漿造紙廢水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等優(yōu)點,今后隨著造紙工業(yè)和生物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對環(huán)境質量要求的提高,生物處理技術必將在制漿造紙工業(yè)廢水處理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研究高效、低耗、技術簡單的制漿造紙廢水生物處理技術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李顯,康蔡衛(wèi). 介紹了 HCR廢水處理新技術的特點 [J].廣東造紙,1997. 4:24 - 26.
[2]萬金泉.廢紙造紙及其污染控制[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3] 賀延齡.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
【關鍵詞】水解酸化;生物處理;研究進展;發(fā)展趨勢
引言
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石油、化工、塑料及纖維等工業(yè)的發(fā)展,造成的水污染相當嚴重,污水成分已愈來愈復雜,大量結構復雜、難降解的有機物質和有毒物質進入廢水和城市污水中,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常規(guī)生物處理系統(tǒng)中的微生物分解氧化[1]。為了解決高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問題,國內外學者們通過水解酸化并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營養(yǎng)物或基質類似物。目前。常見的污水的生物處理技術可分為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厭氧處理系統(tǒng)雖然具有剩余污泥少,成本低,能產生可利用的甲烷氣等優(yōu)點,但是其處理過程不穩(wěn)定,不易控制,反應器初次啟動緩慢,特別是出水COD濃度高,較難達到排放標準,故在厭氧生物處理系統(tǒng)后一般還需串聯(lián)好氧處理系統(tǒng),運用這種串聯(lián)系統(tǒng)雖然使出水水質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厭氧段采用甲烷化,對操作和運行條件要求嚴格,原水中大量易于降解的物質(如有機酸等)在厭氧處理系統(tǒng)中被甲烷化,剩余的主要是難降解或厭氧消化的剩余產物,因此,后續(xù)的好氧處理盡管負荷較低,但是處理效率也很低。直到80年代后出現(xiàn)了水解(酸化)好氧生物處理工藝,即從污水中獲取養(yǎng)分,同時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質,對廢水中呈溶解態(tài)或膠體狀態(tài)的有機污染物起到降解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廢水處理效果[2]。該方法與生物技術處理相結合,加上生物處理法具有消耗少、運轉費用低、工藝簡單、操作管理方便和無二次污染等顯著優(yōu)點,這種所謂新興治理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積極發(fā)展和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3]。
1.水解酸化-生物處理技術的機理
1.1水解酸化機理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是指在分子氧不存在的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各種復雜的有機物質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過程。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分解為簡單的、穩(wěn)定的化合物,并釋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甲烷的形式被釋放,而只有少量的有機物質轉化為一個新的細胞成分。
大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水解階段、發(fā)酵(或酸化)階段、產氫產乙酸階段與產甲烷階段。水解階段是將非溶解性的復雜的聚合物轉化為溶解性的簡單的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發(fā)酵階段則是將溶解性有機物轉化為以揮性為主的末端產物的降解過程,在發(fā)酵階段,有機物化合物同時作為電子和電子供體,因此這一降解過程也稱為酸化。在產氫產乙酸階段中,發(fā)酵階段的產物在產氫產乙酸菌的作用下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在最后的產甲烷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水解酸化處理是指將厭氧過程控制在厭氧生物處理的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水解階段與發(fā)酵階段,在水解酸化處理階段,兼性的水解產酸菌可以利用H2O電離的H+和OH-將復雜的有機物分子中的C-C打開,一端加入H+一端加入OH-,可以將長鏈水解為短鏈、支鏈水解為直鏈,環(huán)狀結構水解為成直鏈或支鏈,從而把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水解酸化的反應式一般可以寫作以下形式:
R-X+H2O―>R-OH+X-+H+
其中,R表示大分子有機物的主體碳鏈,X表示分子中的極性基團。水解酸化工藝的優(yōu)點除了將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減少后續(xù)工藝的運行時間外,還可以大幅度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和有機物,能夠較好的抗沖擊負荷,保證后續(xù)工藝的進水穩(wěn)定性,并且產泥量小,易處理。水解酸化工藝的不足之處為,單獨運行無法達到出水水質的要求,一般要與其他工藝聯(lián)用。
1.2活性污泥法機理
活性污泥凈化廢水,主要依靠懸浮于水中的多孔性膠體絮狀污泥。它是多種細菌組成的,至少有50多種?;钚晕勰嘀羞€含有多種原生動物,在曝氣槽中裝有各式曝氣設備,進行強制通風,不斷的提供氧氣。凈化作用分兩部分:首先是活性污泥的表面吸附作用。包括物理吸附、電吸附和化學吸附作用,能吸附細小懸浮物、有機膠體和溶解性有機物。其次是生物氧化作用,被吸附的物質在細菌體內氧化分解,排出二氧化碳、水和氨,并繁殖細菌本體,使污泥恢復吸附能。曝氣槽中,還繁殖有多種原生動物,它們不但食掉有機物,還以細菌為食料,以抑制過多污泥產生?;钚晕勰嘁话愕牧鞒淌沁@樣的:首先,廢水流經一級處理系統(tǒng)除去硬渣、砂石和部分纖維等懸浮物。而后進入活性污泥曝氣池,同時空氣不斷地通入池中,以維持廢水中的溶解氧在l.0mg/L左右,并控制污泥濃度在6000-3000mg/L[4]。此時溶解性有機物被大量降解。最后,夾雜著活性污泥的廢水進入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上清液排出系統(tǒng)流入排放水體,沉淀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入曝氣池,另一部分進入污泥處理系統(tǒng)?;钚晕勰喾ㄒ话鉈OD負荷可達3-5kgBOD/(m3?d),其BOD去除率為60-70%,COD去除率僅為40%。
1.3生物膜法機理
膜生物反應器是將膜分離技術和生物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膜技術的高效分離作用取代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實現(xiàn)傳統(tǒng)工藝所無法比擬的泥水分離和污泥濃縮效果,消除了污泥膨脹的影響,并可大幅度提高曝氣池中活性污泥的濃度,省卻了污泥回流系統(tǒng),反應器在高容積負荷和低污泥負荷、長泥齡運行下,大大減少了剩余污泥量,并通過膜的高效截留作用,可以使廢水中大分子難降解成分截留在反應器內,延長了反應時間,大大提高了難降解有機物的降解率,并實現(xiàn)對懸浮物、病原菌和病毒的有效去除,提高處理出水水質,在通常情況下,其處理出水無需進行消毒處理即可達到相關的衛(wèi)生標準[5]。
1.4生物接觸氧化法機理
生物接觸氧化法中,填料表面全為生物膜所布滿,由于絲狀菌的大量滋生微生物有可能形成一個呈立體結構的密集生物網(wǎng)而附著在填料上,同時由于曝氣吹脫使部分絮體或碎裂微生物膜以懸浮狀態(tài)存在于污水中。起初附著于填料表面只有少量的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不斷繁殖,在具備充足的溶解氧和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的情況下,生物膜變得越來越厚。這是好氧菌通過吸收擴散到生物膜內溶解氧和有機物用于自身的生長代謝的作用。當生物膜厚度生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物膜內層不能支撐其表面的生物群體時,這時好氧菌開始死亡隨之溶化,此時內層的厭氧菌開始得以繁殖發(fā)展。厭氧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積累后其數(shù)量開始減少,又由于有代謝氣體從內部跑出,便使得內層生物膜表面由于這種作用產生了出現(xiàn)許多孔道,生物膜的附著力明顯降低,并成塊的脫落下來,在脫落的填料表層,微生物又重新積聚成為生物膜,這樣就使微生物能夠保持良好的活性,新陳代謝處于良性循環(huán)。從而能夠取得穩(wěn)定的去除效率。生物接觸氧化法中固著的生物膜不同于一般生物膜。生物膜的厚度取決于水中有機物的濃度和曝氣量,通過在氧化裝置中采用曝氣方式,不僅為生物膜提供了較充足的DO,而且由于曝氣的攪動作用,也使生物膜的更新速度加快,這樣使得膜的活力與氧化能力會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由于空氣不斷地打入水中,其不斷的攪動水體能使污水形成了紊流,這樣便使得污水與固著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可以有效的相接觸,對于生物濾池中可能存在接觸不良的這種現(xiàn)象,通過曝氣大大降低了其發(fā)生率。
2.水解酸化-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
隨著生物處理技術的日益成熟,已廣泛應用在多種廢水的處理中.主要通過提高目標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改善污泥性能、減少污泥產量、縮短系統(tǒng)的啟動時間,增強耐沖擊負荷的能力和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添加生物酶,加快反應進行。
李海英等為期1個月的連續(xù)處理造紙漂白廢水試驗表明,固定化細胞的酶活性及可吸附有機鹵素(AOX)去除率均高于自由菌液,對溫度和pH的適應范圍較寬;在停留時間為2.4h時,其去除率可穩(wěn)定在80%左右[6];
喬慶霞等選育優(yōu)勢菌處理含氯漂白廢水中段水相對濃度為50%,pH為7.0,菌液量為2ml時,對廢水中有機氯化物和COD的綜合處理效果較好[7].生物增強作用比一般的廢水處理方法更能提高系統(tǒng)對BOD5,COD,TOC或某種特定難降解物的去除效果。
韓長秀等利用投加高效菌種強化法處理牛奶廢水,在延時曝氣、曝氣塘和氧化溝3種不同的處理系統(tǒng),都提高了BOD5,COD的去除率[8];
劉暉用該方法處理馬鈴薯廢水時,TOC的去除率達到98%;通過在活性污泥法中投加苯酚降解菌,在40d內處理系統(tǒng)對苯酚的去除率保持在95%~100%,而沒有采用生物強化的中苯酚的去除率降低到40%,提高苯酚的去除率[9];
林俊岳在附著生長生物床中,加入降解BTX(苯、甲苯、二甲苯)的混合優(yōu)勢菌,生物增強系統(tǒng)的去除效果提高7mg/L BTX;生物增強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消除污泥膨脹,增強污泥沉降性能,且可減少污泥產量,一般可使污泥容積降低20%左右[10]。
D.RenateHuebner.改善出水水質,減少污泥排放和污泥處理的能耗.結果表明,接種生物增強劑運行3周就可消除污泥膨脹現(xiàn)象[11];
潘景盛在大規(guī)模廢水處理中,使用生物增強劑后,污泥床厚度下降到2m左右,降低能耗,控制臭氣的產生,縮短系統(tǒng)的啟動時間,達到較高的快速處理效果,增強系統(tǒng)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以及處理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12]。
3.結語
從國內外廢水生物處理法的研究與應用現(xiàn)狀來看,不斷推出更好的生物處理工藝,去除污水中溶解和膠體的有機物質的效率越來越高,污水出水水質好,達到排放標準,已成為在現(xiàn)代廢水處理的研究熱點。廢水生物處理向著更先進、更高效、更節(jié)能、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方向發(fā)展,細胞及微生物固定化技術的應用、新型填料與載體的開發(fā)應用、節(jié)能技術突出等領域取得長足的進展。該方法具有提高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率、改善污泥性能、縮短系統(tǒng)的啟動時間、增強系統(tǒng)的運行穩(wěn)定性和耐沖擊負荷能力,顯著提高水處理范圍和水處理能力,具有工藝簡單、經濟、處理能力強、占地面積少、運行方式靈活等優(yōu)點,是一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處理效率高的廢水處理的新工藝。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生活污水、紡織、屠宰、造紙、核污染等廢水處理.然而目前建造的廢水處理工程與設施的投資和昂貴的運行、管理費用成為廢水處理工程中的瓶頸。如何改善載體的結構,提高對微生物的附著能力、加強傳質、提供更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積,改善材質以降低生產成本及運行成本等將成為這一領域中較為集中的研究課題。因此,生物強化技術與傳統(tǒng)生物處理技術相結合,成為廢水生物處理的必然趨勢,對經濟與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鄂學禮,凌波.飲水污染對健康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工程學,2006,5(1):3-5.
[2]喬建強,王增長,董潔.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7,17(10):128-129.
[3]羅婭君,趙仕林,朱明,周后珍.微生物在環(huán)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四川環(huán)境,2001,20(3):41-44.
[4]王凱軍,賈立敏.城市污水生物處理新技術開發(fā)與應用-水解-好氧生物處理工藝[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1.
[5]沈耀良,王寶貞.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理論與應用[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6.329-344.
[6]李海英,李小明.固定化微生物處理造紙漂白廢水[J].工業(yè)用水與廢水,2001,32(5):19-22.
[7]喬慶霞,陳敏,陳中豪.選育優(yōu)勢菌處理含氯漂白廢水的研究[J].中國造紙學報,2004,19(1):3-56.
[8]韓長秀,林徐明.生物絮凝劑及其在水處理中的應用進展[J].水處理技術,2006,32(9):6-11.
[9]劉暉,周康群,劉潔萍,周遺品.微生物絮凝劑處理淀粉廢水[J].仲凱農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17(2):47-50.
[10]林俊岳,龐金釗,楊宗政.高濃度洗毛廢水的生物絮凝處理工藝研究[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4,5(2):60-63.
[11]D.RenateHuebner.FunktionsprinzipvonBiowaescherundBiofilter[J].Entsorgungspraxis,2000(5):35-38.
[12]潘景盛,常穎,林浩添.南方地區(qū)自來水處理生物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34-37.
[關鍵詞]污水處理 生物技術 降解
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6-0221-01
當前,我國污水處理行業(yè)中常用的活性污泥方法存在著處理成本較高、對水質和水量的適應性較差,容易導致二次污染等問題。而生物處理法是通過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將水體中的廢物進行分解、吸收,從而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該方法與傳統(tǒng)的物理法、化學法相比,其不但成本較低、效率較高,而且操作相對簡單,沒有二次污染,已經在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yè)污水處理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1、污水處理的深遠意義
在我國城鎮(zhèn)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產生了大量的污水,其中生活污水占到污水總量的70%以上。而生活污水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包括糖類、淀粉、油脂、蛋白質和尿素等物質,這些物質不含毒,但是其中包括大量的含氮、磷等植物營養(yǎng)元素。在對應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中,這些污染物質大量的涌入自然水體中,從而超過了天然水體的自凈能力,使得水體出現(xiàn)富營養(yǎng)化。這時,水體中的大量有機物使得好氧菌大量繁殖,將水中的溶解氧消耗,同時使得其他的水生植物迅速增加,導致水體透明度下降,直到使得水體中的好氧菌下降至零。這時,好氧菌開始死亡,而厭氧菌則開始大量繁殖,將其中的有機物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酸等物質,導致水體質量惡化、水體自凈功能退化,生態(tài)結構遭到破壞,最終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永久性的破壞。因此,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工作,對保證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污水處理中生物技術應用的特點
在傳統(tǒng)的污水處理生物技術中,使用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厭氧處理法等。這些方法能夠將水體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去除,而且操作程序較為簡單,具有穩(wěn)定性相對較高的特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用作關鍵的污水處理技術。但是,其也存在著適應性較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問題。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先進的生物技術開始在污水處理中得到應用。例如,當前新型的污水處理生物技術包括微生物處理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等。從大量的污水處理實踐來看,與傳統(tǒng)的生物處理技術相比,新的生物技術不但處理費用較低,而且對環(huán)境的二次影響較小,能夠加速對污水的處理和修復,在實際處理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其具有處理效率高、固液分離效果好的特點。
3、污水處理生物技術的具體應用
根據(jù)上文分析,與新型的生物技術相比,雖然傳統(tǒng)生物技術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依然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和特點。所以,在污水處理過程中,要聯(lián)合傳統(tǒng)生物處理技術和新型生物處理技術,使得整個處理過程更加全面、合理,在保證處理質量的同時,確保處理過程的經濟性。
3.1 生物修復技術及其應用
在污水的處理過程中,生物修復技術一直主要用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我國的石油總量雖然較多,但是因為人口眾多,與世界各國的人均石油占有量相比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石油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資源,而石油污染也時困擾人們的重要問題。通過使用生物修復技術,能夠對石油進行充分講解。同時,生物修復技術還能夠在地下水、廢水的處理中得到因公。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夠將被石油污染的水體中的有害物質講解或者轉化成為無害物質。其中,主要是將污染物降解(轉化)成為水、無污染物質、二氧化碳等。在處理過程中,不論是講解還是轉化,均能夠達到污水處理的目的。該生物技術具有時間短、效率高的特點,在工程應用中受到人們的青睞。
3.2 生物強化技術及其應用
生物強化技術的特點在于操作程序簡單、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成本較低,而且事實效率較高,所以在當前的污水處理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生物強化技術不但能夠氧化并分解有機物,同時還能夠有效的實現(xiàn)凝聚與沉降功能,使得其中的活性污泥可以從混合液當中離析出來,通過澄清之后獲得清潔的水體。隨著新型填料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并隨著配套技術的持續(xù)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其他生物技術和工藝得到了快速應用和發(fā)展。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為了達到提高處理效果、降低處理成本的目的,人們開始開發(fā)并實施其他的氧化技術。例如,城市工業(yè)生產中產生的焦化廢水由于成分較為復雜,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一直被當作為難以講解的工業(yè)廢水。在傳統(tǒng)的處理過程中一般通過投放高效菌種,然后通過固定法、高效降解微生物法等強化技術之后進行處理。使用這種處理技術時,因為分散性更加均勻,使得整個反應過程更快,微生物的呼吸速率得到提高,這不但增強了微生物的活性,同時還降低了生物處理的控制成本和費用。同時,由于混合菌的講解能力要高于單一菌種,因此該種處理技術的講解能力和講解速度都得到明顯提升,并且其穩(wěn)定性及抑制其他雜菌生長等性能得到明顯改善,這使得該中強化處理技術的污水處理技術的凈化效果也更佳。
3.3 生物膜法技術及其應用
生物膜法又被稱作為固定生長法,其是與活性污泥法相媲美的一種污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該種處理技術的實質是:含有污染物以及微生物的廢水在具體的載體表層流動,一定時期之后,廢水中的微生物將會附著在這些載體的表層,并通過增值、生長,最終成長、形成一層膜狀的生物污泥,即生物膜。因為廢水當中包含有機污染物,其可以作為營養(yǎng)物質而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最終使得廢水得以凈化、微生物自身種群也得以繁衍、增值。
生物膜法主要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曝氣生物濾池、生物流化床等不同類型的工藝方式。其中,使用生物濾池的廢水處理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其工藝相對簡單,而且操作程序單一。但是,該種處理技術和工藝也存在一定的缺點:由于微生物長期附著在濾料的固定表層生長,不能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將反應器當中的菌類生物量進行調整,這也使得其沒有一個有效的方式對處理后的水質進行控制。一旦增加廢水的濃度或者流量,會使得出水水質不可控。當溫度降低之后,基質的去除速率同樣會下降,導致污水的處理效果下降。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處理技術,使得污水處理能力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閆茹.污水處理生物技術的應用[J].城市建設與理論研究,2014(10).
[關鍵詞]城市污水;微生物技術;處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2-0000-01
目前,微生物處理技術主要應用在對生活污水以及工業(yè)廢水處理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微生物處理技術具有較高的經濟性和沉降性,并且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較強,因此使用微生物技術處理污水將成為必然的趨勢,其不僅能減少投入的成本,并且對環(huán)境不會產生二次污染。
一、城市污水的性質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快,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污水主要是指排入城鎮(zhèn)污水系統(tǒng)中的污水,其中包含生活污水、城市降雨徑流以及工業(yè)廢水等。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水稱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成分是無毒有機物,例如:淀粉、蛋白質、糖類以及油脂等,并且其中還包含植物營養(yǎng)元素,例如:氮和磷等。生活污水與工業(yè)廢水相比,前者相對穩(wěn)定一些,并且濃度較低。當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質排入到天然水體中的時候,其自凈能力超過了水體本身,從而使水體富營養(yǎng)化。工業(yè)廢水中主要包括循環(huán)冷卻水沖洗廢水以及工藝廢水等。工業(yè)廢水的性質差別較大,并且毒性較高,因此對工業(yè)廢水處理的難度非常大。城市降雨徑流是指雨水和冰雪融化水。有些城市設置了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而降雨徑流是流到雨水管道中的,如果將降雨徑流和城市污水一起進行處理的話,當雨水量較大的時候,會超過截流干管的輸送能力,甚至會超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從而使大量的污水出現(xiàn)溢流的現(xiàn)象,這會對環(huán)境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微生物處理污水的原理
微生物處理污水的原理如圖1所示:
微生物凈化污水的過程主要是指在污水處理裝置中采用不同性能的微生物,并且讓它們相互配合,從而實現(xiàn)物質循環(huán)的過程。當城市污水進入污水處理裝置中的時候,微生物會發(fā)揮其作用。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水體進行分辨,判斷出水體的成分,從而有選擇性的進行處理,并且不斷地進行有規(guī)律的改變。微生物區(qū)系對污水中的有機物或者是有毒物質進行分解和氧化等處理,從而對污水起到凈化的作用。污水經過處理后,可流入河道或者被二次使用。污水經過微生物處理后,會生成大量的廢渣和生物膜的殘余物,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厭氧處理,從而生成可被利用的沼氣以及有機肥料。
三、微生物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一)微生物酸化廢水處理技術
1、技術原理
一些有機物經過水解和發(fā)酵之后會形成有機酸,其能夠調節(jié)溶液的pH值,并且利用這種水解發(fā)酵對造紙黑液進行處理,降低其pH值,從而使其滿足后續(xù)生化處理的要求,這個過程就稱為微生物酸化法。目前微生物酸化是比較新型的廢水處理技術。微生物能夠對一些有機物進行處理,將其轉化為小分子的化合物,并且將一些能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轉化為容易降解的低分子化合物。微生物酸化技術會涉及到很多反應,具體包括水化分解、微生物代謝反應以及酶系統(tǒng)等,微生物酸化技術就是以這些反應為條件,讓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完成的。微生物酸化作用其實質也是一種酶促生化反應。
2、 微生物酸化技術的應用
微生物酸化法能夠對石灰法以及堿法稀黑液進行厭氧預處理,但是必須要求其pH值較低。微生物酸化技術能夠去除污水中的一部分有機物,經過微生物酸化技術處理后的有機物,能夠被好氧生物分解。因此微生物酸化技術在目前污水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微生物酸化技術能夠減少好氧段單元的鼓風量,并且能夠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同時也會減少投入的成本。在使用微生物酸化技術的時候,水解酸化菌能夠分解出起泡的物質。這就使下一個階段的泡沫相對少一些,從而不會出現(xiàn)溢出的現(xiàn)象。
(二)微生物絮凝劑技術
1、微生物絮凝劑技術的特點
首先,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無毒性。微生物絮凝劑技術與其他常用絮凝劑相比,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前者對活性污泥的絮凝速度影響較大,并且能夠增大絮凝速度,同時利用過濾法能夠除去絮凝沉淀物。我國一些企業(yè)會將微生物絮凝劑應用到食品和醫(yī)藥的生產中,這就表明微生物絮凝劑是無毒的。其次,微生物絮凝劑技術不能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菌體分泌出的生物高分子物質稱為微生物絮凝劑,其屬于天然資源,因此對微生物絮凝劑的應用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并且危害不到其他的生物,從而不會對環(huán)境產生二次污染。最后,微生物絮凝劑技術投入的成本相對較低。微生物絮凝劑是生物菌體,并且也是有機高分子,和其他化學絮凝劑相比,相對便宜一些。生物發(fā)酵產生微生物絮凝劑,而化學絮凝劑是通過人工合成的,因此在其他化學絮凝劑生產的過程中,會用到一些原材料以及生產工藝,同時也會消耗能源,從這可以看出,微生物絮凝劑投入成本相對較低。
2、微生物絮凝劑技術的應用
(1)能夠脫掉廢水的顏色。目前,我國對城市污水進行處理過程中,雖然能將生化需氧量降低,但是依然不能很好的對可溶性色素溶液進行脫色。而微生物絮凝劑恰恰能解決這個問題。微生物絮凝劑由微生物脫硫菌種生成之后,其具有一定的絮凝沉淀效果,并且對于一些高分子絮凝劑不能除去的顏色,微生物絮凝劑卻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脫色。
(2)能夠處理畜產廢水。在畜產廢水中生化需氧量較高,因此對其進行處理過程是非常困難和復雜的。采用高分子絮凝劑對其進行處理,雖然處理效果比較好,但是會對環(huán)境產生二次污染,而微生物絮凝劑不僅可以對畜產廢水進行有效的處理,而且不會污染到環(huán)境,同時經過微生物絮凝劑處理后的廢水是非常清澈的。
(3)對膨脹污泥的處理。如果用活性污泥對工業(yè)廢水進行處理,則會形成容易膨脹的活性污泥,這會嚴重影響到處理的效果。而用微生物絮凝劑正好解決的這一問題,其不僅可以對活性污泥膨脹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還可以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防止污泥發(fā)生解絮的現(xiàn)象。例如:對甘草制藥廢水進行處理的時候,會生成活性污泥,并且其會發(fā)生膨脹,如果向其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劑,污泥的膨脹就會逐漸的被消除,還可以改善甘草制藥廢水的沉降性能。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水污染問題人們也越發(fā)的重視。當前在污水處理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微生物處理技術,微生物種類非常多,并且分布非常廣泛,同時微生物是天然的資源庫,因此在城市污水處理中,微生物技術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起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 污水收集 污水處理
1.生活污水的特征與及出水水質要求
生活污水主要來自于廚房、沐浴、洗滌和沖廁等,污水的數(shù)量、成分、污染物濃度和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水平密切相關。通常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有如下特征:有機物含量較高,可生化性好,重金屬物質含量低,水質水量變化大。
針對當?shù)厣钗鬯欧诺奶卣?,需要在保證出水水質滿足國家排放標準的前提下,滿足“經濟、高效、簡便易行”的原則,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污水處理工藝。在我區(qū)工程建設中,工程區(qū)域內農村生活污水經污水收集管網(wǎng)收集后統(tǒng)一進入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各處理站處理后的尾水就近排入附近河道中,受納水體為鎮(zhèn)、村級河道。出水水質要求按照《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出水水質暫行規(guī)定》中的標準執(zhí)行,對于水源保護區(qū),處理尾水應當達到規(guī)定的一級標準;對于非水源保護區(qū),處理尾水應當達到規(guī)定的二級標準。
2.農村污水收集方法
我國大部分農村缺乏完善的排水設施,因此需要結合當?shù)氐匦螚l件、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模式收集污水,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2.1 住戶分散收集模式
單戶收集模式適用于住戶居住分散,地勢起伏的農村地區(qū)。劃分不同區(qū)域,單戶或鄰近的幾戶鋪設污水管網(wǎng),將廚房和廁所污水經過管道排到自己建造的糞池后沼氣池中。
2.2 鎮(zhèn)村集中收集模式
這種模式的適用條件是地勢平緩,居住集中的農村地區(qū)。鎮(zhèn)村統(tǒng)一鋪設污水管網(wǎng),污水進行收集后,進入鎮(zhèn)村污水處理站集中收集。
2.3市政統(tǒng)一收集模式
這種模式適用于鎮(zhèn)村內有市政污水管道直接穿過,或是依靠重力流一次排入市政管網(wǎng)的農村地區(qū)。鎮(zhèn)村統(tǒng)一鋪設污水管網(wǎng),污水收集后接入附近的市政管網(wǎng),進入污水處理廠統(tǒng)一處理。
我區(qū)工程建設按照納管優(yōu)先原則,根據(jù)各鎮(zhèn)、村地理位置,周圍有或相距已建市政污水管網(wǎng)較近的市政污水管道的采取優(yōu)先納管,不能納管根據(jù)污水水量和水質,選用先進、可靠、經濟、有效的就地處理技術,達標排放。
3.農村污水處理技術
3.1技術選擇原則
由于農村地區(qū)經濟技術薄弱,缺少足夠的資金和專業(yè)的技術管理人員,所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式不能套用城鎮(zhèn)污水處理方式,須結合農村實情和生活污水特點科學決策,在選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式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3.1.1 因地制宜原則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不能拘泥于一種方式,需要結合鎮(zhèn)村的人口、地形、氣候、排放要求和經濟水平等要素,通過分析選擇簡單、經濟的處理技術。如在經濟發(fā)達、用地不足的鎮(zhèn)村可選擇厭氧、好氧組合而成的一體化處理設施;在用地充裕、氣候適宜的地區(qū),可選擇人工濕地的生態(tài)處理技術。
3.1.2 維護管理簡便原則
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由于缺乏專業(yè)技術人員,往往發(fā)生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投產后卻無法實現(xiàn)科學維護和管理的現(xiàn)象。因而在農村適宜選擇維護需求量少,日常操作簡單,管理便捷的處理技術。
3.1.3 減低運營費用原則
由于我國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費用十分受限,缺少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城鎮(zhèn)污水處理中最常采用的好氧處理技術運營費用高,限制了其在農村地區(qū)的推廣應用。因此,在符合條件的區(qū)域,應當盡可能采用生態(tài)或厭氧和生態(tài)處理技術,實現(xiàn)污水處理耗能的最大效益。
3.2 污水處理技術方法
目前,我國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可分為三類:生物處理技術、生態(tài)處理技術和物化處理技術。
3.2.1 生物處理技術
3.2.1.1 好氧生物處理技術
依據(jù)污泥的生長狀態(tài),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其中活性污泥法的運營成本較高并存在污泥膨脹問題,不適合在農村地區(qū)使用,而生物膜法易于維護管理且沒有污泥膨脹問題,在用地不足時可選擇采用。
3.2.1.2厭氧生物處理技術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無需曝氣充氧,產泥量小,是一種成本低,易管理的污水處理技術,滿足了農村生活污水的技術要求
①污水凈化沼氣池。污水凈化沼氣池是由沼氣池和厭氧生物濾池串聯(lián)組成,可由幾戶合建或單建,這種污水凈化沼氣池的處理效果顯著,具有布置靈活、出水水質穩(wěn)定的優(yōu)點。
②厭氧生物濾池。由于厭氧生物濾池的工程投資和運行成本低,且對維護人員要求低,目前已在農村廣泛應用。
③復合厭氧處理技術。這是結合了厭氧活性法和厭氧生物膜法的處理技術,經由厭氧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共同作用,污水中污染物的除去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技術已成功應用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
3.2.2 生態(tài)處理技術
①人工濕地。人工濕地處理系統(tǒng)來自于對自然濕地的模擬,通過利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基質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實現(xiàn)水的凈化。人工濕地處理系統(tǒng)具有凈化效果好、工藝設施簡單、維護管理便捷、運營成本低的優(yōu)勢,適用于遠離城市污水管網(wǎng)、缺乏資金和人才但土地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qū)。
②土地處理。土地處理技術是在人工調控下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協(xié)同作用下實現(xiàn)凈化水和回收利用污水中營養(yǎng)物質的處理方法。由于地下滲濾系統(tǒng)布水設施隱藏于地下,無損地面景觀,受天氣影響小。缺點是負荷控制不當會造成堵塞;防滲不好就會污染地下水;此外若是設計進出水系統(tǒng)埋于地下,投資成本相對較高。
③穩(wěn)定塘。穩(wěn)定塘是經過人工適當休整后的污水池塘,它利用自然水體的的自凈原理,使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多級轉換、降解和去除。穩(wěn)定塘的投資少、成本低,無需污泥處理,缺點是負荷低、占地大、受氣候影響大、處理效果不穩(wěn)定。
3.2.3 物化處理技術
污水物化的處理方法有:混凝、氣浮、吸附、離子交換、電滲析、超濾等。其中混凝技術相對符合農村要求。它的優(yōu)勢是能夠根據(jù)污水中污染物的性質,選擇合適的絮凝劑確保污水中的污染物高速去除。但對有機物和氮的處理能力較弱且在運營過程中需要不斷投放藥劑,因而運營成本較高。
近年來,在配合我區(q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改造建設中,根據(jù)區(qū)內各鎮(zhèn)選定工程區(qū)域實際先后采用了“(交大濾池+高負荷人工濕地)工藝”、“土壤滲濾污水處理系統(tǒng)工藝”等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等多項較成熟技術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4.結束語
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日益加劇,農村已成為我國環(huán)境整治的新陣地。農村的生活污水已成為破壞農村環(huán)境的主要污染源。我國十分重視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技術研究工作,不斷開發(fā)了許多技術方法和工藝,并在實際工程中推廣應用,為農村環(huán)境質量改善提供重要技術支持。做好農村污水污泥處理問題,防止產生第二次污染,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根據(jù)各地自然環(huán)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立足實際建立具有地域特點的完整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輝,鄭正,王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探討[J].環(huán)球科學與技術.2005.28(1):78-81
[2]張增勝,楊耀芳,徐功娣.農村生活污水分手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污水防治技術.2008,21(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