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與生物常見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1992年10月15日《關于江西省九江市王秀英房屋糾紛申訴案的請示》收悉。
經(jīng)研究認為,湖北省龍感湖農(nóng)場駐九江市中轉(zhuǎn)站與馬文慶于1975年5月30日和12月6日所簽訂的兩份合同表明,當事人雙方系共同改建房屋,不是買賣房屋關系。雙方已按合同履行多年,并無爭議。1982年馬文慶死后,其妻王秀英以房屋是“抵押”給農(nóng)場中轉(zhuǎn)站的為由,否定原協(xié)議,不應支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將訟爭的110號前幢樓房判歸龍感湖農(nóng)場駐九江市中轉(zhuǎn)站所有。后幢樓房判歸王秀英所有,并無不當。據(jù)此,我們同意你院審判委員會傾向性的意見,即維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的終審判決。請你們做好王秀英的息訴工作。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農(nóng)業(yè)、牧業(yè)、漁業(yè)、醫(yī)藥以及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許多的科學技術都以生物科學為基礎。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將其應用于實際的生產(chǎn)生活中,促進社會的發(fā)展。第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將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納入生物教學的內(nèi)容中,將生活作為教材內(nèi)容的主要來源,呼吁課堂教學要回歸生活,引導中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因此,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初中生物是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啟蒙階段,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充分結(jié)合了中學生的實際生活,使中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就在生活當中,激發(fā)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乏味的生物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促?M中學生將來進一步的學習。第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將與中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內(nèi)容作為生物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積極從身邊的事物中吸收營養(yǎng),豐富初中生物教學資源,有效提高了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調(diào)查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素質(zhì),以及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分析
(一)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教學的學習氣氛
改變傳統(tǒng)初中生物教學中過于沉悶的教學氛圍,生活化教學策略中,需要學生能夠主動進行學習,改變課堂學習氣氛。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當學習到生物知識之后,可以利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部分問題。教師在為學生構(gòu)建學習氣氛前,需要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初中生物的教材內(nèi)容進行精心設計,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化學習的氣氛,將學習與生活充分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授《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如花朵、樹木等生物,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溫度對花朵的影響。讓學生能夠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學習,提高生物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4]。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初中生物基礎知識的抽象性較高,且分類較為復雜,僅僅通過生物教材文字敘述無法真正了解到所學內(nèi)容。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在教學領域融入現(xiàn)代科技,成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生物生活化策略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教學技術成為新型教學的趨勢。初中生物課程本質(zhì)上屬于實驗科學,利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直觀,加深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生物知識真實的展現(xiàn)出來,利用圖片、視頻等內(nèi)容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可以直觀理解的內(nèi)容。當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觀察到所學內(nèi)容后,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將生物知識與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想,進而更能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度。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承擔著引導者的地位。例如,教師在教授《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準備多種藻類、苔蘚以及蕨類植物的圖片。在學生能夠辨認與認識該類植物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思索,讓學生回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見過哪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通過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來對藻類、苔蘚與蕨類植物進行區(qū)分,更深刻的掌握生物知識。
(三)增加學生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學 教學建議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對教育與實踐關系的深入探討,新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重視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出了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是教師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內(nèi)涵,在教學活動中聯(lián)系生活中的問題,達到學科教學的生活化。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改造自然、發(fā)展人類社會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由此可見,高中生物無論從教學來源還是教學實踐方面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時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重視生活化教學模式,將生物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jié)合起來,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物學的實用價值和生物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教師樹立生活化教學的觀念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和組織者,其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要想在生物課堂上進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教師必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主動樹立生活化教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將理論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雖然有著很好的發(fā)展前景,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與阻力。在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不僅學生將考試與成績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許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與目的性,將課堂教學看作是應試的工具。
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引導下,教師在課堂中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直接講授給學生,學生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只是充當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將教師講授的知識記憶下來,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認識。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往往重視知識的單向傳輸,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只能疲于應付教師布置的教學內(nèi)容,缺乏實踐能力的鍛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思想,樹立生活化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滲透生活的概念,在日常教學中將生物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得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主動進行生活化的知識聯(lián)想,為生活化教學的課堂實施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二、注重生物課堂導入的生活化
高中生物知識不同于初中生物知識的淺顯易懂,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為了提高學生對生物課堂的興趣,教師必須要重視生物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入手,引導學生從自己熟知的事物入手學習抽象難懂的生物概念與知識。這種生活化的生物教學導入方式不僅能夠減少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學習壓力,還能夠以一種生動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師在生物課堂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生物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教師在進行生物課堂導入時,可以從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入手,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看似神奇的生物現(xiàn)象。
例如,教師在講授植物的花粉傳播和植物嫁接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從生活中奇特的植物入手,像一棵樹開幾種不同顏色的花或者在一棵樹上能夠結(jié)出不同的果實,這種看似神奇的現(xiàn)象背后蘊含著科學的生物原理。學生對新鮮的生物現(xiàn)象通常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教師從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入手,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生物學習,這種有明確目標的課堂教學有明顯的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抓住學習重點,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入手,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生物知識聯(lián)系起來,例如,在學習酶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吃菠蘿這一常見的生活經(jīng)歷入手,為什么菠蘿要放在鹽水中浸泡一會才能食用,然后教師再向?qū)W生引出酶這一生物概念,這種引入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生物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動力。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情境
除了生活化的生物教學導入外,教師還要在生物教學實施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抽象難懂的生物知識,幫助學生將復雜的生物原理與現(xiàn)實生活建立聯(lián)系,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相對輕松地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生物,繼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情境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能過于依賴教材,照本宣科,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內(nèi)容與生活的契合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情境教學中將所學的生物知識與生活對應起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與生活相關的生物知識結(jié)構(gòu),方便學生記憶生物內(nèi)容,又能使生物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運動的環(huán)境,什么樣的動作是受什么系統(tǒng)控制,人體各個器官是如何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這種情境與學生的生活或者自身有很大的聯(lián)系,能夠使學生有很強的代入感,從而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教學互動,必然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生物實踐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做法
【中圖分類號】G633.91
一、前言
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規(guī)律以及現(xiàn)象的學科,生物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人體的構(gòu)造和功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發(fā)展,了解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諧共存關系;由于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給當代學生帶來了各方各面的壓力,促使學生由于身心不健康而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將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滲透到中學的生物教學當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問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發(fā)展。本篇文章通過挖掘生物教材,對如何將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課堂當中。
二、在生物課堂滲透三生教育引導學生尊重與熱愛生命
近年來的新聞報道顯示,當今社會上的青少年輕生的人數(shù)在日益增長,頻頻出現(xiàn)青少年虐待小動物以及破壞花草樹木等不文明的現(xiàn)象,作為一名人民生物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以杜絕此類不良現(xiàn)象的再度發(fā)生。將三生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課堂中迫在眉睫。例如,可以在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六單元第三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課的教學課堂中,可以先給學生觀賞幾幅瀕危滅族的漂亮動植物的圖片,例如廣東地區(qū)典型的瀕危動植物黃腹錦雞、大鯢、篦齒蘇鐵等,再給學生觀看幾幅常見的非瀕危動植物的圖片,例如地毯草、家養(yǎng)小狗或小貓等,再向?qū)W生提問,這兩組照片中的動植物那一種更值得人類去保護,可能大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都是應該保護瀕危物種,不管學生的回答如何,在最后總結(jié)歸納的時候一定要向?qū)W生強調(diào),不管是瀕危動植物還是非瀕危動植物都是生命,都需要人類去愛護,人類不能夠去傷害它們。將生活、生命以及生存觀念滲透到生物教學當中,有效的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人的生殖”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卵子受精過程以及受精卵變成人類過程的動畫視屏,并在觀看視頻之后,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發(fā)表自己的觀后感,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發(fā)表的感言進行總結(jié),使學生明白從受精卵發(fā)展成一個生命人的過程是有多艱難,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能因為小小的挫折就選擇了解生命,借此機會,向?qū)W生灌輸生命來之不易,要尊重生命以及珍愛生命的觀念。
三、在生物課堂滲透三生教育引導學生感知與領悟生命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活與生存教育,三生教育的教育內(nèi)容不僅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還包括提高學生關注以及珍惜生命的意識,使學生能夠家里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的挖掘生物教材,引導學生感知與領悟生命。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在教授學生“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基本知識的時候,同學們相互比較自己的眼睛、耳朵以及頭發(fā)等,看看自己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可能很多同學都會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是雙眼皮而有的同學是單眼皮,有的同學有耳垂而有的同學沒有耳垂,有的同學是直頭發(fā)而有的同學是卷頭發(fā),這是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形成這些生理特征的原因是由遺傳物質(zhì)決定的,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天下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將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使學生感知到生命的獨特性以及生命的難能可貴,并且使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學會尊重每一個生命,學會愛護每一個生命。
四、在生物課堂滲透三生教育領學生懂得正視生存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也日益越烈,工業(yè)生產(chǎn)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產(chǎn)的廢水廢氣給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以及其它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所以,開展生態(tài)文明教育成了生物教師的重大責任。將生態(tài)文明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重視人類的生存問題。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中的第七章第一節(jié)“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熱點話題,例如霧霾、洪澇、溫室效應以及水土流失等等,讓同學們相互討論形成這些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以及補救措施,使同學們意識到人類和環(huán)境的正確相處方式,讓學生明白生態(tài)觀環(huán)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教育學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所有人類的責任,從而使學生改掉亂扔垃圾、破壞花草樹木以及虐待小動物等惡習,端正環(huán)保意識,養(yǎng)成低碳環(huán)保的生活習慣,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奉獻出一己之力。由此可見,將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融入生物教學課堂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的生存觀念意識,是所有生物教師的主要職責之一。
五、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以促進學生的省心健康與發(fā)展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珍愛生命作為終極目標。生物敬愛嘔血使學生基本的了解了生活、生命以及生存等方面的問題,將生活、生命與生存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在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綜合素質(zhì)的同時,并向?qū)W生灌輸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提高學生熱愛生命以及珍惜生命的意識,避免學生在社會的壓力下心靈產(chǎn)生扭曲,減少青少年輕生的數(shù)量,培養(yǎng)青少年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周利興.試論“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戰(zhàn)線,2008(s4):112-115
【摘要】 目的:了解深圳地區(qū)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體(Uu)基因分型情況,初步探討 Uu 基因型與多重耐藥性的關系。方法:采用 PCR 方法對無癥狀 Uu 攜帶者(對照組)與 Uu 感染者(病例組)的 Uu 基因進行分群和分型,對隨機 抽取的陽性產(chǎn)物進行雙向 DNA 測序,最后采用 SPSS 11.5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jié)果:①病例組 394 例標本檢出 Uu 陽性 214 例,占總受檢例數(shù)的 54.3%(214/394),其中單純 Uu 陽性標本 171 例,占總陽性例數(shù)的 79.9%(171/214); 對 171 例單純 Uu 陽性標本分群共發(fā)現(xiàn):Uu 生物二群 40 例(23.4%,40/171);混合感染 10 例(5.8%,10/171);生物一 群 121 例(70.8%,121/171),其中 1 型 32 例(26.4%,32/121)、3 型 22 例(18.2%,22/121)、6 型 28 例(23.1%,28/121)、14 型 11 例(9.1%,11/121)、其它型 28 例(23.1%,28/121)。對照組 213 例標本共檢出 Uu 陽性 99 例,占總受檢例數(shù) 的 46.5%(99/213),單純 Uu 陽性標本 61 例,占總陽性例數(shù)的 61.6%(61/99)。61 例單純 Uu 陽性標本共分離出:Uu 生物二群 11 例(18.0%,11/61);混合感染 4 例(8.6%,4/61);Uu 生物一群 46 例(75.4%,46/61),其中 1 型 24 例 (52.2%,24/46)、3 型 10 例(21.7%,10/46)、6 型 9 例(19.6%,9/46)、14 型 2 例(4.3%,2/46)、其它型 1 例(2.2%,1/46)。②對照組以 Uu 生物一群 1、3、6 基因型單型別感染為主,其中生物一群 1 型感染率明顯高于病例組(P < 0.05);病例組則以 Uu 生物二群與生物一群中各基因型的合并感染為主;③病例組的各類抗生素耐藥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1)。結(jié)論:①深圳地區(qū)女性泌尿生殖道 Uu 感染以生物一群單型別感染為主,混合感染的比例較低。②對抗生素的濫用導致 Uu 的耐藥情況嚴重,抗生素合理應用問題亟待進一步規(guī)范解決。
【關鍵詞】 解脲脲原體;基因分型;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
A Study on Genotyping and Drug Resistant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Female Genitourinary Tract in Shenzh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genotype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Uu) in female genitourinary tract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otypes an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Uu in Shenzhen city.
Methods
The Uu patients were inde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 group with symptom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symptoms. Gene amplification, model typing and two-way sequencing process for DNA of the positive PCR products were carried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done by adopting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11.5.
Results
①In 394 samples of patient group, 214 samples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of Uu DNA with a total positive rate of 54.3% (214/394) in the patient group. A single infection of Uu was detected in 171 cases of 214 positive samples including 40 cases for biologic groupⅡ, 10 cases for mixed infection groups, 121 cases for biologic groupⅠ(32 cases for type 1, 22 cases for type 3, 28 cases for type 6, 11 cases for type 14, 28 cases for other types). In 213 cases of control group, 99 samples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of Uu DNA with a total positive rate of 46.5% (99/213). A single infection of Uu was detected in 61 cases of 99 positive samples including 11 cases for biologic groupⅡ, 4 cases for mixed infection groups, 46 cases for biologic groupⅠ(24 cases for type 1, 10 cases for type 3, 9 cases for type 6, 2 cases for type 14, 1 case for other type). ②The type 1, type 3 and type 6 in biologic groupⅠof Uu were the main pathogens of Uu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mixed infection of genotypes of Uu accounted for the prevalent status of Uu in the patient group. 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single Uu genotyp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 group (P < 0.05). ③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in pati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Conclusion
①In fection with Uu in Shenzhen was commonly seen belonging chiefly to the single type infection, while rate of mixed infection was relatively lower. ②Abused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led to serious drug endurance of Uu. Therefore, the problem related to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needed to be schematized and solved to a further step.
〔Key Words〕
Ureaplasma urealyticum; Genotype; Genitourinary Tract Infection; Female
解脲脲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是人類泌尿生殖道常見的一種共生微生物,1998 年將脲原體生物型 1 和 2 分別定義為微小支原體(U.parvum)和解脲脲原體(U.urealyticum)。大量文獻報道了Uu 與許多疾病有關,但 Uu 與這些疾病的聯(lián)系還缺乏有力的病因?qū)W證據(jù)。關于 Uu 的致病機制知之甚少,感染的危險因素更不清楚。為了了解深圳地區(qū)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體(Uu)基因分型情況,進一步明確基因型與多重耐藥性間的關系,我們做了初步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病例選取
收集我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06 年 1 月至 2006 年 4 月在皮膚性病門診及婦科就診的病人標本 394 份,均為因有癥狀或(和)體征而就診的患者。年齡 2~69 歲,平均(31.2±4.3)歲。全部病例經(jīng)詢問病史,用液體培養(yǎng)的方法對 Uu 進行篩查試驗,陽性標本轉(zhuǎn)固體培養(yǎng)基復查,并留取標本待后作 PCR 測定。
1.1.2
對照組
收集同期正常體檢人群標本 213 份,均無自覺癥狀,平均年齡(28.3±4.1)歲。實驗室檢查同前。
1.1.3
標準菌株
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
主要試劑
Uu 選擇性液體培養(yǎng)基(含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驗):法國梅里埃公司提供;Uu 固體培養(yǎng)基: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提供;DNA 定量測定試劑盒: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Taq DNA 聚合酶:MBI 公司;引物:參照文獻設計,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解脲脲原體基因型引物設計:按照 Teng 等[1]設計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為生物群特異性引物 UMS-125 與 UMA-226(簡稱 U1),按照 Kong F 等[2,3]設計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為分型引物 UMS-125 與 UMA -269(簡稱 U2),及 UMS-125 與 UMA-296(簡稱 U3)。以上引物均用于擴增解脲脲原體 MBA 基因 5’末端,生物一群用 U1 擴增 PCR 產(chǎn)物片斷為 403 bp 或 404 bp,生物二群用 U1 擴增 PCR 產(chǎn)物為 448 bp;生物一群中 3/14 型用 U2 擴增,1/6 型用 U3 擴增, PCR 產(chǎn)物均為 442 bp。以上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如下:①群特異性引物 U1: UMS-125: 5’- GTA TTT G CAATC TTT ATA TGT TTT CG - 3’;UMA -226:5’- CAG CTG ATG TAA GTG CAG CAT TAA ATTC - 3’。②分型引物 U2:UMS-125: 5’- GTA TTT GCA ATC TTT ATA TGT TTT CG - 3’;UMA - 269:5’- CTA AAT GAC CTT TTT CAA GTG TAC - 3’。③分型引物 U3:UMS-125:5’- GTA TTT GCA ATC TTT ATA TGT TTT CG - 3’;UMA-296':5’-CCA AAT GAC CTT TTG TAA CTA GAT - 3’。
1.3
實驗方法
將收集的標本接種至液體培養(yǎng)基,初篩解脲脲原體陽性的標本保留;提取 DNA 模板;熒光定量 PCR;解脲脲原體的分群與生物一群的分型檢測;PCR 產(chǎn)物的純化;PCR 產(chǎn)物的雙向 DNA 測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試驗資料均采用 SPSS 11.5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 < 0.05 作為顯著性界限。
2
結(jié)
果
2.1
解脲脲原體液體培養(yǎng)及熒光定量 PCR 結(jié)果
2.1.1
液體選擇培養(yǎng)分離鑒定結(jié)果
病例組檢出陽性 216 例,對照組檢出陽性 99 例。
2.1.2
熒光定量 PCR 檢測結(jié)果
病例組共檢出陽性 214 例,有 2 例未檢出,陽性率為 54.3%;對照組檢出陽性 99 例,與液體培養(yǎng)分離結(jié)果一致 ,陽性率為 46.6%。具體結(jié)果見表 1。
2.2
解脲脲原體分群情況
將熒光定量 PCR 檢測病例組中的 2 例未檢出 Uu 標本轉(zhuǎn)種在固體培養(yǎng)基,5 d 后不生長,該資料棄掉。從病例組 214 例中檢出 171(79.9%)例 Uu 單純感染標本。其中檢出生物一群 121 例,生物二群 40 例,兩群混合感染 10 例 ;從對照組 99 例共檢出 61(61.6%)例 Uu 單純感染標本,其中生物一群 46 例,生物二群 11 例,兩群混合感染 4 例。兩組人群均以生物一群感染為主。結(jié)果見表 2。臨床標本經(jīng)擴增的分群結(jié)果見圖 1。
2.3
解脲脲原體分型結(jié)果
2.3.1
對全部單純 Uu 感染標本進行基因分型,以生物一群 1、3、6、14 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檢出或生物一群和生物二群同時檢出為多型別感染,而以生物一群 1、3、6、14 型單獨檢出為單型別感染。
轉(zhuǎn)貼于
2.3.2
兩組人群生物一群的單型別分型情況
對生物一群進行基因分型,檢出結(jié)果:病例組 121 例標本檢出生物一群 1 型 32 例(26.4%)、3 型 22 例(18.2%)、6 型 28 例(23.1%)、14 型 11 例(9.1%)、其它型 28 例(23.1%),合計 1、3、6、14 型單型別感染 93 例(76.9%)。 對照組 46 例標本檢出生物一群 1 型 24 例(52.2%)、3 型 10 例(21.7%)、6 型 9 例(19.6%)、14 型 2 例(4.3%)、其它型 1 例(2.2%),合計 1、3、6、14 型單型別感染 45 例(97.8%)。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得知:病例組與對照組生物一群1型的感染率的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 < 0.05),其余各組間無差別(P > 0.05)。
2.3.3
病例組 Uu 基因型
生物二群與生物一群中各基因型的合并感染;對照組 Uu 基因型:生物一群的 1、3、6 單型別感染。
2.4
解脲脲原體的耐藥情況
病例組 214 例標本藥敏試驗結(jié)果統(tǒng)計:紅霉素的耐藥率 52.1%,阿奇霉素的耐藥率 40.0%,四環(huán)素的耐藥率 25.0%,氧氟沙星的耐藥率 30.3%,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 11.9%,交沙霉素和強力霉素的耐藥率較低,分別為 11.0% 和 10.0%。另外,原始霉素和克拉霉素幾乎 100% 敏感。結(jié)果見圖 2。而對照組的藥敏試驗結(jié)果:各類抗生素的耐藥率為 0,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 < 0.01)。
3
討
論
Uu 是女性泌尿生殖道中一種常見的支原體,當泌尿生殖道發(fā)生炎癥,黏膜表面受損時其從破損口侵入,引起感染。有研究認為:Uu 在機體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損的情況下大量繁殖而致病,其致病機理可能是:Uu 自細胞表面嵌入,與宿主細胞爭奪營養(yǎng)物質(zhì),致使宿主細胞染色體異常,影響蛋白質(zhì)和 DNA 合成,嚴重者可導致細胞的死亡。具有致病性的支原體通過其特殊結(jié)構(gòu),緊緊黏附于易感宿主細胞膜表面的受體上,這種黏附細胞的特性是感染的先決條件?,F(xiàn)已經(jīng)證實是女性下生殖道的主要定植者,亦是黏液膿性宮頸炎(MPC)的可能病原體, 盡管關于 Uu 與疾病的關系報道很多,但至今仍無統(tǒng)一的說法[4]。
有關報道顯示 Uu 在我國各地報道的陽性分離率差別很大[5],本研究采用液體分離培養(yǎng)法作為泌尿生殖道支原體過篩試驗,總檢出率為 51.6%,另用熒光定量核酸擴增(FQ-PCR)作復檢確認試驗,其中有 2 份標本未檢出 Uu ,這可能與液體培養(yǎng)分離方法是以顏色的改變來判斷生長與否有關。雖然其中也加入了抗生素,但并不能抑制支原體外的所有細菌生長,且該 2 份標本均為女性拭子,女性生殖道菌群復雜,容易污染[6]。據(jù)報道,使用商業(yè)化的泌尿生殖道支原體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劑盒,由于沒有進行固體培養(yǎng)或過濾轉(zhuǎn)種鑒定,以此判斷支原體感染,將有 20% 的假陽性。因此,在臨床標本中若篩查檢出 Uu 陽性,建議進行固體培養(yǎng)或過濾轉(zhuǎn)種,確保檢測的準確性。
本研究由于臨床檢查到 Uu 并不能確定是攜帶狀態(tài)還是感染狀態(tài),這給診斷與治療帶來困難,是臨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試圖通過對門診就診人群的調(diào)查,研究 Uu 檢出率、生物分群以及生物一群的基因分型情況,為進一步研究 Uu 的致病性奠定基礎。本研究資料顯示病例組的 Uu 陽性率為 54.3%,對照組的 Uu 陽性率是 46.6%,病例組的 Uu 陽性檢出率比對照組的稍高,但差別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本地區(qū)不論患者還是健康人群其 Uu 的陽性檢出率都較高,同時再次證實 Uu 可能是女性泌尿生殖道常見的共生微生物,但是否在一定條件下致病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兩組人群均以生物一群感染為主,以單型別感染為主。這與覃春容等[7]報道的結(jié)果一致。
臨床上關于 Uu 致病的報道不多。近年來被認為是導致如習慣性流產(chǎn)、早產(chǎn)、胎膜早破、低體重用兒、新生兒圍產(chǎn)期死亡等的重要因素[8]。由 Uu 感染的病人臨床癥狀差異很大,有部分病人有明顯的尿道刺激征,有些病人久治不愈,但部分病人卻只是無任何癥狀和體征的“攜帶者”。 關于 Uu 治療的問題,由于至今為止,CLSI 仍沒有公開有關藥物敏試驗的標準程序文件,國內(nèi)外相關的方法大體有 IST、微量肉湯以及瓊脂稀釋法等。據(jù)羅迪青[8]等報道 2001 年 - 2004 年我國 Uu 耐藥率居前三位的是:紅霉素、氧氟沙星及四環(huán)素。本研究發(fā)現(xiàn)深圳地區(qū)耐 Uu 的藥物排名是:紅霉素、阿奇霉素、四環(huán)素、氧氟沙星,與全國的報道相似,這與本院的醫(yī)生的用藥方式和藥房的儲備藥物有關,如一些本院藥房沒有的藥物:原始霉素和克拉霉素,幾乎是 100% 敏感。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避免 Uu 耐藥的關鍵。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生物二群與生物一群中各基因型的合并感染的病例耐藥較嚴重,存在多重耐藥,這是否是本地區(qū)的耐藥基因特點有待進一步的論證。如果有標準的藥敏試驗方法,那么各地耐藥情況的可比性就增加了[9]。
參考文獻
〔1〕Teng LJ.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iovar specificity and persity are encoded in multiple banded antigen gene〔J〕. J Clin Microbol, 1994, 32:1464-1469
〔2〕kongF, MaZ, James G, et al. Molecular genotyping of human Ureaplasma speciesbased on multiple abanded antigen (MBA) gene sequences〔J〕.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00, 50(Pt5):1921-1929
〔3〕EchahidiF, Muyldermans G, Lauwers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serotyping Urplasma urealyticum strain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J〕. ClinDiagnLabImmunol, 2001, 8(1):52-57
〔4〕Robertson JA, Stemke GW, Davis JW, et al. Proposal of Ureaplasma parvum sp. nov. and emended description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J〕.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02, 52:587-597
〔5〕Povlsen K, Bjornelius E, Lidbrink P, et al. Relationship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biovar 2 to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2, 21:97-101
〔6〕Baier RJ, Loggins J, Kruger TE. Failure of erythromycin to eliminate airway colonization with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BMC Pediatr, 2003, 3:10
〔7〕覃春容, 任曉慧, 吳若松, 等. 女性下生殖道解脲脲原體的基因分型與致病性研究〔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6, 4(20):5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