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xiàn)也出現(xiàn)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占據(jù)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jīng)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yǎng),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yǎng)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yǎng)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yǎng),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yǎng)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nèi)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zhì)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yǎng),飲食的內(nèi)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yè)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yōu)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diào)飲食的營養(yǎng),制作飲食較為規(guī)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fā)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xiàn)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xiàn)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wèi)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tài)。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xiàn)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chǎn)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shù)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diào)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diào)個人主義,強調(diào)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xiàn)。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形態(tài)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xiàn)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F(xiàn)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特點,這就遭際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得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的極大差異性,中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從以下四個不同方面的中西飲食的差異來淺談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飲食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一、飲食觀念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國家對于飲食觀念、味道和營養(yǎng)等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強調(diào)的是“色、香、味、形”的飲食觀念;而西方飲食文化強調(diào)的是“理性”飲食觀念,更多注重的是營養(yǎng),要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zhì)等的攝入。中國地大物博,這就使得其具有多種飲食習慣和特色,具有很豐富法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在中國飲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應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們深受形而上學哲學觀的影響,他們對于飲食法要求過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這就是為何無論是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的原因。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飲食對于“營養(yǎng)”的關注度要大大超過中國飲食,雖然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yǎng),但是,這些并不能抵過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國飲食中很多營養(yǎng)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梢哉f,中西方國家在追求營養(yǎng)方面都各有其側重和喜好,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guī)范上的差異性
西方國家文化注重標準性和規(guī)范性,而他們在飲食上也不例外,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食物的烹制時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guī)范,以調(diào)料的添加量為例,他們也會精確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調(diào)時間為例,他們可以精確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會按方配料,就連烹制的油溫和炸制的時間都要嚴格依規(guī)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飲食中同樣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性,只有幾種配菜的簡單變化,或者是擺盤上的些許差別。然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多樣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會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中國飲食呈現(xiàn)出相對較大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jù)地區(qū)、廚師的習慣來調(diào)整或是改變食材或是調(diào)料的種類或是數(shù)量,即便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也會根據(jù)季節(jié)、場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調(diào)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達到“好”就行,這就為何在中國會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梢姡形鞣斤嬍吃谂腼兗挤ㄔ陔S意與規(guī)范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異性
中國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無論是何種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其樂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間,大家共同享用并邊吃邊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承擔著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關夾菜,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特點所決定,人們并不習慣或是并不喜歡“過度親密或是熱情”,他們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則,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是其個性原則的體現(xiàn);即便是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進行勸酒或是夾菜,大家比較客氣,并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會邊吃邊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可以說,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
中西飲食上的差異性也體現(xiàn)在用餐禮儀上的不同。在中國,大家共同就餐時,不能自顧自吃飯,如果邀請他人來吃飯,主人一定要盡到職責——熱情款待客人,盡地主之誼。在吃飯的時候切不可將多余的飯菜再放回鍋里,要時不時給客人夾菜,不能讓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飯后,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而主人則需要跟著起身,不要客人動手勞動,請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國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夾菜敬酒,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發(fā)出聲響,即便是想要交談,也只能是與鄰座交談,不能進行遠距離交談??梢?,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也極大顯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隨著全球經(jīng)濟政治一體化的發(fā)展,中西方國家在很多方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而飲食作為中西方國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勢必會在相互發(fā)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很多西方飲食風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漢堡、薯條和可樂也日益成為了我們的飲食組成。在西方國家,很多中國餐館也大量出現(xiàn)并日益興旺,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國特色餐館,對中國的美食具有了濃厚的感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間的融合會越來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對方國家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調(diào)整和改變,既體現(xiàn)了其原有的風格,也融合了所到國家的飲食習慣,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偟膩碚f,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們應當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參考文獻:
[1] 來驥.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當代融合[J].開封大學學報,2014(2).
[2] 萬苗苗.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5).
【關鍵詞】 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融合;當代餐飲空間設計
西方飲食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在時期的上海就已經(jīng)被中國人所認知,但這種認知是國門“被打開”的無奈。純粹的“拿來主義”,并沒有讓西方飲食和中國特色相結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人對西方文化以及飲食的認知,已經(jīng)從原來“被動接受”變成現(xiàn)在的“主動嘗試”。這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變化對當代餐飲空間設計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區(qū)別
①從烹飪角度上看中餐隨性,注重口味與特色。西餐則要求精準規(guī)范,講究效率;②中餐多兼具聚會的功能,是中國人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而西餐宴會、聚會明確區(qū)別;③中餐注重階級等級,就餐禮儀繁多,西餐則自由平等,沒有過多禮節(jié)約束。④中國人在餐飲過程中注重情感的聯(lián)系,在形式上采用聚餐的形式。西餐則分餐制。
2. 中西方餐飲空間設計上的差異
2.1在經(jīng)營地點的選擇上,西方人在選擇餐飲經(jīng)營空間時會科學地分析經(jīng)營地的商業(yè)環(huán)境、潛在消費群、競爭對手情況、交通狀況、采購環(huán)節(jié)甚至市政遠景規(guī)劃等等,也就是所謂的“立地調(diào)查”。 而“酒香不怕巷子深”老的經(jīng)營觀念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很深的,同時中國人骨子里有的從眾心理,往往喜歡“擇鄰而居、扎堆經(jīng)營”。會自然形成成規(guī)模的餐飲群。比如遍布各地的美食街等;
2.2從空間布局上比較,“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蔽鞣讲蛷d設計時,注重空間人流走線的科學分析以及小空間的設計。而中國餐廳設計時,比較注重大廳的設計,座位安排上也會相對比較集中,方便在大型餐飲活動中人們相互交流。除了餐飲習慣不同導致的空間布局上的不同外,中國餐飲空間布局的另一特色就是傳統(tǒng)“風水學”的影響,譬如店鋪的朝向、樓梯的位置、衛(wèi)生間的位置、爐灶的設置等等;
2.3在裝飾上,西方餐飲空間裝飾比較多元化,具體表現(xiàn)上的相對比較直白。中國傳統(tǒng)餐飲空間多以字畫和應景應節(jié)的裝飾為主。講究以少勝多,營造效法自然的充滿文化底蘊餐飲意境;
2.4在色彩的運用上,西方人在餐飲空間色彩設計時則會常常使用色相和對比度差異很大的顏色。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刺激食欲。而中國傳統(tǒng)餐飲空間的色彩則比較含蓄內(nèi)斂。這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觀導致的。多采用材料原本的色彩作為裝飾的主色調(diào),間色裝飾。有時色彩的象征性往往大于大的裝飾性。比如黃色是皇族專屬,古時候私用黃色是觸犯律條的。在現(xiàn)代的餐飲空間中尤其是御膳類的空間色彩運用時就會大量使用黃色來象征其與皇家的淵源。
2.5在燈光運用上,就餐飲心理來說,從眾而內(nèi)斂的中國人則不太愿意在就餐時成為眾人的視覺中心。所以中餐廳一般都會選用普遍的均勻光照,西方餐廳的燈光設計上注重局部照明的運用;
2.6在品牌展示上,西方人重視餐飲品牌的宣傳,所以在餐飲空間裝飾中隨處可以看到品牌標識。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則更重視消費者的“口口相傳”,尤其是餐飲行業(yè)更是如此,以消費者的口碑來宣傳品牌。
3. 吐舊納新、融西和合
就像當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對于外來的文化從來都不是一棒子打死,或者全盤接收的。本著“和合”的精神中國人會將其消化吸收然后載融合入自身的文化中來。
隨著全球化趨勢下的跨文化交流使得多樣的飲食文化不斷的互補與兼容。涮著火鍋吃著印度飛餅這樣不同國度不同地域的特色相結合的飲食模式已成為當下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
如何做才能即與時俱進又不失自身特色?我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3.1對傳統(tǒng)餐飲文化的揚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薄?.....將進酒,杯莫停?!崩畎椎摹秾⑦M酒》透露著酒仙詩仙的豪氣,相互勸酒勸菜,從某種角度上體現(xiàn)了相互尊重與禮讓。但是從衛(wèi)生和健康的角度看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國餐飲過分講究禮儀,發(fā)展到最后成為一種奢靡之風。在餐飲空間設計中也極盡奢華之能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現(xiàn)代中國餐飲空間的設計中應該對傳統(tǒng)餐飲文化有所揚棄,在空間分割上保護個人隱私的保護;在裝飾上回歸簡約。
3.2中西結合,以中為本:以傳統(tǒng)“和合”的精神為指導。理性的分析具體空間的實際情況以及飲食文化的特征。既要尊重傳統(tǒng)不拋棄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精髓,根據(jù)不同餐飲空間因“地”而制宜、因“菜”而制宜。
首先,在經(jīng)營地點以及餐飲空間外環(huán)境的選擇上。進行科學的“立地調(diào)查”。同時重視傳統(tǒng)風水學,針對性的對選定地點進行具體分析并采取適當?shù)慕鉀Q方法。其次,在空間規(guī)劃和布局上學習西方科學理性的空間分析手段,對人流進行科學的引導。結合傳統(tǒng)中餐聚合和西餐廳的開放。多采用屏風、罩或可移動的窗欞門扇進行劃分。讓這樣的空間可分可合,亦大亦小,能夠充分發(fā)揮空間的靈活性,提高空間的可變性。再有在空間裝飾上迎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使用現(xiàn)代構成的手法將傳統(tǒng)裝飾圖案和要素抽象再結構重組,并結合本土的特色成為新的裝飾符號。這種裝飾手法既提升空間的現(xiàn)代感,也在審美上得到了提高具有了更廣泛性和設計感。
色彩運用上應當針對不同類型的餐飲空間對癥下藥。比如以紅綾、紗幔、珠簾配以溫雅的色系表現(xiàn)江南菜系和江南文化溫婉儒雅的特質(zhì);采用大紅大綠這些對比明顯的“正色”。表現(xiàn)東北菜肴的奔放質(zhì)樸。
燈光的使用上尊重中國人的飲食心理,在開放空間采用平均光照;在私密空間用局部照明來烘托氣氛。在燈具選擇上選用具有中國特色的造型燈具,同時注意把握裝飾燈具出現(xiàn)的頻率和數(shù)量,打造一種音樂般和諧的照明效果。
總而言之,在餐飲空間設計時應該從餐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空間,融會中西方餐飲文化中的各自優(yōu)勢,同時保持住“中國特色”。設計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餐飲空間。
參考文獻
[1]田穎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設計》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2]胡自山《中國飲食文化》時事出版社.2006年
一、蒙餐及經(jīng)營現(xiàn)狀分析
蒙餐作為北方餐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肉食還是奶食都體現(xiàn)了獨特的草原文化內(nèi)涵和蒙古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地處內(nèi)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蒙餐更具有原生態(tài)的蒙餐特點,其所使用的原料均采用純天然、無污染的奶和肉。蒙古族的傳統(tǒng)食品根據(jù)不同的材料可分為:白食、紅食、紫食、青食。其中,“白食”和“紅食”是蒙餐的兩個突出點,“白食”即乳制品,包括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白油、黃油,還有以鮮奶為原料加工成的酸奶、奶茶、奶酒等,這些奶食不僅營養(yǎng)豐富,也是饋贈親人朋友的上等禮品?!凹t食”即牛羊肉加工制作后的各種肉食品,包括涮羊肉、手把肉、血腸、羊背子、烤全羊等。在蒙餐文化中,最獨具特色的要數(shù)被譽為“蒙古族筵飲第一宴”的詐瑪宴了。詐瑪宴始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北京的烤鴨也只有300多年的歷史。這一古樸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圣主諾顏秉政發(fā)展為奢華的宮廷宴,如今詐瑪宴已成為蒙古族款待貴賓,展示蒙餐文化的首要典范。詐瑪,蒙語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殺后,用熱水退毛,去掉內(nèi)臟,烤制或煮制上席。詐瑪宴是集民宴飲、歌舞、游戲、競技為一體的歡慶活動,蘊含著文化、歷史、軍事的深厚底蘊,是蒙餐文化的濃縮,是蒙古族的驕傲。
蒙餐現(xiàn)在全國餐飲業(yè)已初露鋒芒,不僅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遼寧等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地區(qū)廣受歡迎,在云南、福建、、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旅游地區(qū)也頗具規(guī)模。蒙餐在內(nèi)蒙古餐飲業(yè)中的地位更是顯著,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08年內(nèi)蒙古蒙餐的營業(yè)收入超過200億元,占領內(nèi)蒙古餐飲業(yè)年收入的40%以上,預計全國蒙餐的營業(yè)收入有300億元(資料來源于內(nèi)蒙古新聞網(wǎng))。蒙餐餐飲品牌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就呼和浩特而言,就有小肥羊、小尾羊、小蒙羊、草原興發(fā)等涮羊肉品牌,巴音浩日鍋、巴彥德樂海等特色蒙餐餐飲企業(yè),還有一些以蒙餐文化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餐飲企業(yè),如新烏蘭飯店、蒙古大營、蒙古族風情園、生態(tài)園蒙古大營等,此外,還有錫林郭勒盟培育的以牧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與旅游相結合,享譽全區(qū)的品牌產(chǎn)品“牧人之家”。這些蒙餐餐飲品牌的問世,無論是對我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是弘揚蒙餐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朝著中國第九大菜系邁進。
二、鄉(xiāng)土菜系及經(jīng)營現(xiàn)狀分析
(一)莜面
莜面就是莜麥加工成的面粉。莜麥,在我國西北、華北、內(nèi)蒙古地區(qū)都有種植,呼和浩特地區(qū)莜麥的栽培歷史約有1100年左右(見《內(nèi)蒙古農(nóng)牧業(yè)資源》)。早在南北朝時期,呼和浩特一帶就有農(nóng)民種植莜麥,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積耕種,享有“陰山莜麥甲天下”的美稱。在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盛行吃莜面的歷史早就有了。相傳,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面,給予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莜面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上世紀50年代,總司令兩次來內(nèi)蒙古視察,都主動要求吃莜面。這不僅是因為莜面味道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還因為莜面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富含蛋白質(zhì)和脂肪,富含8種氨基酸,微量元素、亞油酸、高膳食纖維等含量為五谷之首,莜麥所含的維生素E、維生素B、維生素H都十分豐富,莜麥中還含有其他禾谷類作物中缺乏的皂苷,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在減肥、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療保健作用。莜面在民間的吃法頗多,有搓魚魚、推窩窩、卷囤囤、攪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吃時可按各人口味和季節(jié)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湯、鹽菜湯、時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覺可口,深受當?shù)厝讼矏邸?/p>
莜面在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是家喻戶曉的地方特色飲食。旅游者來了呼和浩特也要品嘗一下,其風味之獨特,做法和吃法之多樣,讓人贊不絕口。以“西貝莜面村”為例,它是西貝餐飲旗下的餐飲品牌,到目前已經(jīng)亮相我國的很多大城市,綠色健康的莜面美食獨具特色,返樸歸真的西北民間菜肴,以及濃郁的蒙古民族、西北地域文化風情,傳統(tǒng)與時尚完美結合的裝飾風格給旅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另一家莜面餐飲企業(yè)就是半畝地莜面大王了,它同樣是內(nèi)蒙古中西部獨具農(nóng)家特色的風味餐廳,現(xiàn)在在全國也有很多分店。
(二)大燴菜
大燴菜是流傳于河套地區(qū)的民間特色飲食。內(nèi)蒙古全境地處嚴寒干冷地區(qū),居民普遍嗜吃肉類,經(jīng)過幾千年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其中比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河套風味,河套風味中最主要的就是“大燴菜”。嚴格意義上講,大燴菜包括燴酸菜、燴干豆角、豬肉勾雞、鐵鍋燉羊肉、燜面等,它用大鐵鍋先將豬肉塊或排骨塊用油爆炒,然后加蔥姜蒜花椒醬油調(diào)味料翻炒,然后加土豆塊和其他菜層層放進鍋里,蓋嚴鍋蓋,燜到水干,攪拌在一起就可以了。
“鐵鍋一居”連鎖飯店是依托西北地區(qū)廣博的飲食文化和得天獨厚的綠色天然資源優(yōu)勢,專業(yè)從事西北鐵鍋菜系的現(xiàn)代化連鎖餐飲企業(yè),以鐵鍋涮、鐵鍋燴菜、鐵鍋燜面為主,依照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標準進行科學合理的調(diào)配,利用有助于對人體補充鐵質(zhì)的傳統(tǒng)鐵鍋烹制。在就餐現(xiàn)場,將主副食分先后順序放入鐵鍋中,以“燴”為主,“燜”、“燉”并舉,使消費者在熱氣騰騰的氛圍中有回家的感覺。這是“鐵鍋一居”獨有的特色,蘊涵著淳樸鄉(xiāng)土的原汁原味,是現(xiàn)代人追求的綠色、營養(yǎng)、健康食品。在呼和浩特,除了鐵鍋一居還有鄉(xiāng)村大媽、王莉餐飲同樣可以吃到西北特色的大燴菜。
(三)黃河鯉魚
黃河經(jīng)過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zhèn)后,急轉直下,流經(jīng)忻州地區(qū)偏關、河曲、保德。這一帶時寬時窄,既有天造地設的安靜環(huán)境,又有上游沖段河水彎彎曲曲,沖擊沉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黃河鯉魚尤以保德縣天橋峽及河曲縣唐家會一帶所產(chǎn)最負盛名,其特點是嘴大、鱗少,脊梁上有一道紅線,肉肥味美,獨具風味。黃河鯉魚又以開河鯉魚為最佳,素有“魚中之王”之美譽,這是因為魚處休眠之態(tài),安而不動,凈化五臟,排解體表,儲存營養(yǎng),肝糖轉化,養(yǎng)尊處優(yōu),如是肉質(zhì)必然鮮嫩無比,純凈無污。
在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以黃河魚為主要特色的餐飲企業(yè)有包頭的黃河漁村、托克托縣黃河漁港、土左旗哈素海漁家樂旅游區(qū),在這些地方都能吃到正宗黃河魚,在享用美味的同時還能領略地區(qū)的本土文化。
(四)稍賣
稍賣:又稱燒美、燒麥,是呼和浩特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shù)氐纳再u就已名揚京城了。當時,北京前門一帶,稍賣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美”字樣(歸化城是呼和浩特的舊城),外地客人來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嘗一下稍賣才算不虛此行。稍賣制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稍賣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可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芍^食中美餐,形美而昧濃。稍賣,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jīng)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呼和浩特是燒賣的“祖籍”,這里的稍賣也最正宗,規(guī)模比較大的有呼和浩特的麥香村、老綏遠、鴻業(yè)樓,包頭的背頭、雅盛軒、德興源等。吃著燒賣,喝著磚茶。別有一番情趣。
三、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的其他菜品介紹
[關鍵詞] 中西方菜肴 飲食文化 譯員 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符號所傳遞的信息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的過程。作為翻譯的一種,菜名的翻譯不僅具有翻譯的一般特征,還有自己的特性。菜名翻譯的目的是傳遞不同的文化含義,給對方帶來審美享受。菜肴文化作為一門藝術,需要譯者在對其菜名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如此的話,才能創(chuàng)造出極大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中英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所傳達的文化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導致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背叛”。因此,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譯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背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譯者需要考慮和提倡的。
菜肴的翻譯策略
中西方菜名是屬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專有名詞,菜名的翻譯有可譯性、不可譯性。有時,菜名的翻譯還有零翻譯的原則。菜名翻譯的可譯性指的是中西方菜肴在翻譯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對等。菜肴的名稱即一目了然,讓人很容易地聯(lián)想到菜肴本身。這類菜肴是可以直接翻譯的。而中西菜肴的不可譯性指的則是對方的菜名屬于本身文化中的專有名詞,菜名中包含了本族文化有的,專門的,非他有的東西,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難很好地去將對方菜肴中的文化寓意傳達過去,信息之間的傳遞會不完整,所以,需要譯者費一番工夫去研究,才能做到信息的準確、到位。對于很難翻譯的菜肴,大部分情況下,譯者會采用菜肴名字本身的拼音來表達。這樣,就避免了誤譯。這種方法常用于翻譯中國特色飲食,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再加以解釋性的翻譯,這種方法保留了一些“中國味”,得到普遍的認可。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音譯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寫出來,這種方法既簡潔直接也很有特色。而菜肴文化的零翻譯則指的是翻譯中的“不折騰”原則。就是繼續(xù)沿用菜肴本身的名字。比如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意大利通心粉等等這些國內(nèi)外的專業(yè)的快餐快飲名字繼續(xù)沿用。因此,在中西方菜肴的翻譯中,基本都是可以翻譯的。對于菜肴的翻譯,我們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做的是先翻譯出菜肴的物質(zhì)形態(tài),再考慮菜肴的文化的意義內(nèi)涵。菜肴的翻譯中也應該處理好文化差異,解決文化缺省問題,我們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一是以譯語文化為歸宿,及歸化補償策略,二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即異化補償策略,三則是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補償策略。歸化的代表人物尤金?奈達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即目的語讀者對以目的語傳達的信息作出的反應,大致同源語讀者的反應相同”。國內(nèi)很多翻譯學家,如傅雷的“神似”論,錢鐘書的“化境”說,也都是歸化理論的延伸。歸化補償策略要求譯者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抓住譯語文化的民族心理,使譯文和原文達到功能對等。異化補償策略對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如實地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樣,為了取得翻譯的最佳效果,我們可以對菜肴的翻譯采用歸化異化結合的翻譯策略。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擁有悠久的文化,各異的習俗,我國的菜肴形成了迥異的風格,形成別具風味的菜系,比較著名的有川菜、粵菜等。在這些菜系中,菜肴的名稱十分繁雜,豐富多彩,并帶有濃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地方特色。下面主要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文化,在中國,以人物命名菜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特色。這類菜名起源于某位歷史人物或者與其相關的傳說。比如外國人熟悉的宮保雞?。―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就有歷史的來頭,它是由清朝時一位叫做宮保的廚師創(chuàng)制的。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Ma Po’s bean cured)是清朝時一位臉上有麻子的老婦人發(fā)明的。還有以地方命名的菜肴,主要反映了各個地方的特產(chǎn),烹調(diào)技術和風味。比如山東的德州扒雞(Dezhou grilled chicken)以及江蘇的揚州炒飯(Fired rice, Yangzhou style)。以菜肴的味道來命名是中式菜肴的一大特色。比如:咸水鴨(Salted prawns)和五香牛肉(Spiced beef)。在中國,由于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的影響,有些菜名用吉祥美麗的詞語來象征吉祥如意,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比如有著宮廷般高雅名字的芙蓉燕窩(Egg white with bird’s nest)以及翡翠蝦仁(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此類菜肴的名字用傳統(tǒng)的象征吉祥如意的東西,讓消費者感受到菜肴的價值,心理上也得到了滿足,因此深受喜愛。當然,有類菜肴的命名以數(shù)字來打頭,這類菜名中的數(shù)字表示做菜時所用的原料的品種。因此,在此類菜名的翻譯中一般只譯出菜肴中所含原料的數(shù)量。例如:三鮮鮑魚(Abalone with three shredded ingredients),八寶冬瓜湯(Eight-treasures winter melon),燒二冬(Braised bamboo shoots and mushrooms)。
中國菜肴的烹飪方法主要以炒、蒸為主,輔之以煮、烤、煎、炸等。而每一種烹飪方法都可分為若干細別。同理,漢語中的“燒”字英語中則有“roast, grilled, braised”等詞語來表達,如燒牛肚是Braised tripe;炸雞是Deep-fried chicken;煎咸魚是Fried salted fish;而中文中的 “炒、炸、煎、爆”則在英語中統(tǒng)一用“fried”來表達,比如炒肉片是Fried pork slices;燒鵝是Roast goose;燒三鮮是Saute three delicacies.“蒸、清蒸”則用steamed,比如蒸螃蟹是Steamed crabs;清蒸甲魚是Steamed soft-shelled turtle.“燉、燴、燜”在英語中用stewed.如清燉甲魚是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燴羊肉是Stewed mutton.黃燜大蝦是Stewed prawns.與中式菜肴相比,西方人在飲食方面注意飯菜可口,經(jīng)濟實惠。一些西方的食品名稱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而西方食品的翻譯問題,人們看法不一,譯法各異。有人對漢語中對應食品的名稱譯成西方食品。如Sandwich譯成“肉夾饃”,Hamburger譯成“牛肉餅”。然而,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譯法不妥。西方食品的譯名應該保持“洋味”,反映西方飲食文化。鑒于以上原因,大部分西方食品可以采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比如:Potato salad譯為土豆沙拉,其中的salad即是根據(jù)西方有名的沙拉音譯過來的。Ham sandwich譯為火腿三明治。準確理解菜名、準確理解源語是翻譯的第一要素,因此,進行中菜英譯必須首先了解中國菜肴命名原則、方法。很多菜肴名稱反映了該菜肴的原料搭配、原料形狀、烹飪調(diào)味或原產(chǎn)地,屬于“寫實型”。此類菜肴在翻譯的時候,可采用前面提到的利用翻譯的可譯性原則,對其菜名進行簡單的詞語之間的互譯。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忠實傳遞信息。從國內(nèi)翻譯大師的觀點看,無論是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林語堂先生的“忠實、通順、美”三標準,還是張培基先生的“忠實、通順”或是劉重德先生的“信、達、切”標準,首先均是將“忠實”擺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將準確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譯時,基本都是可譯的,只要做到忠實于原名就行。例如:炸雞卷fried chicken rolls;紅燜肘子braised pork joint;清燉甲魚steamed turtle;干炒牛肉絲stir-fried beef shred;鹽水大蝦salted prawns;紅燒海參sea cucumber with brown sauce;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蜜醬烤鴨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東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征,致使一些菜名在翻譯中很難做到完全的對等翻譯。在翻譯這類菜名時,由于找不到對應的目標語,只好放棄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沖突、做到概念意義上的轉換。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不可譯的原則,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話隱語、比喻形象,通過意譯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飪方法等。例如“炒雙冬”,實際上“雙冬”就是蘑菇和竹筍,故譯為sauté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其他的,例如:紅燒獅子頭(紅燒豬肉丸)braised pork balls;白云鳳爪(白醋腌雞爪)pickled chicken paws。而最后一種翻譯的情況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彼此熟悉的菜肴,或者飲食中雙方所熟知的品牌,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等國外知名的快餐在翻譯的過程中則需要采用零翻譯即不翻譯的方法??傊诂F(xiàn)代社會,隨著菜肴文化越來越重要,隨之而來的中西方菜名之間的翻譯也日益重要起來,所以,要求譯者在對菜名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首先了解菜名的特征和其文化內(nèi)涵,然后再靈活地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進行文化和信息的對等翻譯。
結 論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菜肴文化是各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各國不同的地域、氣候、生活習俗和傳統(tǒng)觀念的巨大差異,導致中西方之間的飲食文化也存在較大的差別。由于這種差異,中西方菜名也各具特色。菜名文化可以最直接地體現(xiàn)出本國菜肴文化,更能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因此,通過了解中西方菜名的文化,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融入對方文化中,做到更好地交流。此外,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國菜肴及其名稱將會繼續(xù)變化。因此,這是一個不斷實踐和探索的過程,還需要翻譯工作者繼續(xù)在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1,6.
[2]劉琪.論中式菜名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3]穆連濤.從文化角度談中菜英譯[D].蘇州大學,2005.
[4]周橋.談談中餐菜名英譯[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6.
[5]熊力游.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 2004(3).
[6]黃芳.中餐菜單譯法研究[J]. 中國科技翻譯, 2007(1).
[7]熊力游.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 2004(3).
[8]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 2003,(4).
[9]李夢.中式菜肴的英譯方法和中國飲食文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
[10]黃薔,王微萍.淺談中式菜名的英譯及中國餐飲文化[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6.
[11]王偉娟.從目的論角度談中餐菜單的翻譯[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12]白薇.中文菜單英譯之我見[J].考試周刊, 2007.
[13]朱曉媚.淺釋飲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譯技巧[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