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后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儲蓄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01
從20世紀末期開始,中國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追溯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并不突出。但是近年來,中國老齡化的態(tài)勢加速發(fā)展,并將于203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過于龐大的老齡人口,這些使得過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將不得不面對隨之帶來的經濟發(fā)展上的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從2010年開始,我國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將超過20%。根據聯合國《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數據表明:“2000年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總數為11.63萬,到2050年將增至1.01億人”,也即是未來50年我國將增加89.72萬高齡老年人。我國2000年高齡老年人只占老齡人口比重的13.51%,而到2050年這一比重將達到30.66%。高齡老年人的數量增長令人擔憂。
伴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的同時也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發(fā)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其社會環(huán)境通常表現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但是中國卻是還未達到現代化的時候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和負擔巨大,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并且我國老年人口規(guī)模龐大。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在經濟發(fā)展上,我國可能將面對比其他國家更加艱巨的挑戰(zhàn)。有關研究預計,在我國繼續(xù)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在30年左右超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強度。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于我國目前經濟情況來說,投資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伴隨著我國不斷提高的儲蓄水平,我國投資的增長也將更為強勁。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國民收入中儲蓄與消費的分配比例也在作出相應的變化,同時不同的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效應也不同。Leff曾經對1964年74個國家人口結構對儲蓄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人均收入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少兒撫養(yǎng)比、老年撫養(yǎng)比、總撫養(yǎng)比對國民儲蓄率的影響顯著。Ram在1977年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而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對中國1978-1997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的研究得出結論:總撫養(yǎng)比的下降是國民儲蓄率逐漸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較高,少兒撫養(yǎng)比下降較快,老年撫養(yǎng)比緩慢上升,儲蓄率緩慢上升。其中少兒撫養(yǎng)比和儲蓄率成反向關系,與生命周期理論所預期的結果相符。然而,人口老齡化程度越深,儲蓄率則下降得越快。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極大地降低中國的儲蓄率,從而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無法預計的嚴重后果。
儲蓄率水平的下降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家庭儲蓄水平不斷下降。我國在目前情況下,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毋庸置疑。低生育使得低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下降可能會緩解老齡化程度,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老年人口的上升速度則更快,故而我國將面臨總撫養(yǎng)比不斷提高的問題。在總撫養(yǎng)比的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社會用于贍養(yǎng)老年人口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時也將增加各項個人社會保障的開支,這都會降低家庭儲蓄水平。
其次,社會整體儲蓄水平不斷下降。在社會儲蓄方面,社會儲蓄水平的下降,究其原因則是因為社會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提高。隨著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國家的公共支出也將不斷提高。同時,企業(yè)用于支付社會保障的各項支出也將增加,使企業(yè)用于生產性的投資比例縮小。進而導致社會總產出水平和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下降,這將對我國經濟發(fā)展與增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
1.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人口發(fā)展過程中,其社會整體的經濟發(fā)展都將與人口老齡化問題掛鉤。故而從保持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政府必須盡早把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上日程,這樣才能控制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這就要求政府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如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社會負擔加重等負面作用時,必須要有超前戰(zhàn)略性眼光,做到未雨綢繆。
2.改革養(yǎng)老體系
在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的基礎上,政府面對老年型社會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老有所養(yǎng)”。社會養(yǎng)老保障包括老年社會保險,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經濟救濟等,是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社會安全制度。發(fā)揮國家,企業(yè)和集體以及家庭和個人的積極性,這樣建立社會老年保障制度才能使得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補充養(yǎng)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yǎng)老基金制度,也是企業(yè)和集體的一種選擇,這樣能使勞動者退休后有較高的保障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積累充足的社會養(yǎng)老儲備基金,建立以社會養(yǎng)老為主,以家庭和自養(yǎng)為輔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老年社會保障的發(fā)展方向,進而逐步建立健全國家、社會的家庭養(yǎng)老相結合的養(yǎng)老體系。
參考文獻:
[1]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刷館,1999.
[2]于學軍.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M].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3]萬春,許莉.養(yǎng)老保險繳費率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分析——基于資本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6).
[4]王林.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力資本變遷[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5).
(一)河南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特點
從全國來看,由于東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差異比較大,人口老齡化程度和老齡化速度差異也比較大,基本上是由東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狀況,東部發(fā)達地區(qū)遠遠快于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11月1日,河南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24%,遠遠超過衡量老齡化程度的世界標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目前,河南人口老齡化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規(guī)模龐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撫養(yǎng)比將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南省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4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6.96%。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河南省65歲及以上人口為77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上升了1.27個百分點。
第二,人口老齡化地區(qū)差異明顯,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數生活在農村。發(fā)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況則不同。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和農業(yè)大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zhèn)是河南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特點。鄉(xiāng)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個百分點。其主要原因是農村青壯年勞動人口遷移和流動到城市從事務工經商、參加學習和培訓等。
(二)河南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
根據河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未來人口發(fā)展趨勢的預測,河南省老年人口總量將由的771萬逐漸增加到2050年的2432萬人。老年人口規(guī)模龐大,將成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舉足輕重地位的群體。老年撫養(yǎng)比將從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一)對勞動力數量和結構的影響
老齡化對勞動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年齡結構。一般而言,人口老齡化會造成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短缺。河南的老齡化特點具有規(guī)模大、速度快等特點都對勞動力的供給產生深遠影響。根據預測數據,河南2030年以前0歲-14歲、15歲-64歲和65歲及以上三個年齡組人口變動情況,呈現少兒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趨勢,而勞動年齡人口則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斷上升,此后則處于下降態(tài)勢。從短期來看人口老齡化還不會給河南勞動力市場供給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齡化速度快,河南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比較優(yōu)勢局面也將在2015年前后結束。我們應該認識到河南省勞動力短缺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二)對勞動生產率和產業(yè)結構的影響
老齡化帶來的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與之對應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勞動生產率上。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老齡化造成老年人體力或精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勞動能力衰退,不宜繼續(xù)從事繁重的勞動和快節(jié)奏的生產,從而影響勞動生產率提高;二是與年輕勞動力相比,老年勞動力容易生病誤工,加大企業(yè)經濟負擔,不利于企業(yè)增加利潤,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三是勞動力高齡化后帶來的知識老化,這將會給技術更新和產業(yè)結構調整帶來一定困難;四是科學史表明,青年人才對科學的創(chuàng)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時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是農業(yè)勞動力的老齡化對農業(yè)的基礎地位將產生很大的影響。河南農業(yè)基礎地位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沒有農業(yè)的穩(wěn)定就沒有社會的穩(wěn)定。由于城市經濟發(fā)展引起的農村勞動力流動主要是勞動年齡人口外出,農業(yè)勞動力的老化,導致現有農村的農業(yè)的人口減少,并且在農業(yè)中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這不利于河南省農業(yè)產業(yè)的發(fā)展。第二產業(yè)中有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對于勞動力的年齡要求比較嚴格,目前沿海地區(qū)已經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狀況。無論勞動力短缺是結構性的短缺還是數量的短缺,都說明適合這種產業(yè)的勞動人口在減少。隨著河南的經濟發(fā)展,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將會對第二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影響。
(三)對養(yǎng)老保障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養(yǎng)老負擔的方面的影響可以通過撫養(yǎng)比來進行衡量,撫養(yǎng)比又稱撫養(yǎng)系數,是勞動者和非勞動者人數之比,實際上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一般以百分數表示。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河南人口撫養(yǎng)比在未來50年中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則從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個百分點。同期,少兒人口撫養(yǎng)比下降,少兒人口撫養(yǎng)比從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個百分點。由于老年撫養(yǎng)比增加的速度遠遠快于少年撫養(yǎng)比的下降速度,導致總人口撫養(yǎng)比從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齡化使得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負擔大大加重。
老齡化對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影響還體現在養(yǎng)老金的支出上,隨著河南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快,離退休職工也迅速增加,相應的養(yǎng)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河南的養(yǎng)老負擔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農村的養(yǎng)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齡化的一個特征就是農村老齡化比城市更加嚴重,使得農村的養(yǎng)老負擔日益嚴重。目前,農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城鎮(zhèn)。在未來,這一趨勢將繼續(xù)。與城鎮(zhèn)相比,農村面對的養(yǎng)老問題更加嚴峻。
(四)對儲蓄的影響
當代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對儲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國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也發(fā)現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從2020年前后開始,我國將由目前的高儲蓄率國家逐漸轉變?yōu)橐粋€低儲蓄率國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儲蓄率可提高0.37個百分點,遠遠不及勞動年齡人口每上升1個百分點,儲蓄率提高1.47個百分點。老齡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老年人自己的儲蓄減少,而且還會影響到家庭中年輕人的儲蓄行為。我國老年人的養(yǎng)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對于家庭來說消費呈現增加的趨勢。隨著老年人的消費特別是醫(yī)療費用不斷增加,老年人的儲蓄減少的同時,將會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消費和儲蓄行為。河南人口預測數據表明未來少年人口的數量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也就是未來老少扶養(yǎng)比的總體是增加的,人口負擔系數的增加必然會減少家庭的儲蓄。
(五)對消費的影響
按照消費經濟學理論來說,消費水平的基礎是收入水平,一般來說,老齡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領取的退休金、養(yǎng)老金只及原來工資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費水平一般要低于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水平,老年人的消費傾向較勞動年齡人口低?,F有研究的結論中一般認為老年人的消費是勞動年齡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費系數是0.8,這個數字在數據上可以得到比較好的估計檢驗。
三、應對河南人口老齡化的對策與建議
人口問題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河南人口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關系著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關系著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要從戰(zhàn)略的角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zhàn),更要認真研究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消極后果,盡量避免或減緩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消極影響。(一)協調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創(chuàng)新步伐。對于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從根本上的解決辦法是是刺激技術進步,提高生產力。在人口不斷老齡化的情況下,技術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是維持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源泉。因此,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刺激生產力的發(fā)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紅利期發(fā)展經濟,為老齡化社會做好經濟積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加強對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尤其是對于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yè)的勞動力進行教育和培訓。促進河南的經濟有勞動力密集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為老齡化社會做好準備。對于老年人也要加強教育培訓,發(fā)揮老年人的作用,開發(fā)老年人力資源,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探索實行富有彈性的退休制度,讓健康低齡老年人中的高級專家和經濟社會高級管理人員及有一技之長的能人,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第三,大力發(fā)展老齡產業(yè)。老齡化給老齡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發(fā)展機遇,利用老年消費的特點來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鑒于老年消費品市場的特殊性,政府應當及時出臺正確引導老齡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企業(yè)向老齡產業(yè)投資,以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同時也為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機遇。
第四,促進河南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發(fā)展,為老齡化積累更多的資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齡化對于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養(yǎng)老基金及證券、基金投資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資本市場來保證。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資本市場法規(guī)體系,加強監(jiān)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財產性收入。
(二)協調人口老齡化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首先,要把養(yǎng)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應當繼續(xù)推進養(yǎng)老保險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險;農村也要積極推進老年養(yǎng)老保險,探索和土地結合的養(yǎng)老保險,一定要加強對農村養(yǎng)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特別是把農村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予以重點照顧和扶持。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社會養(yǎng)老保險;養(yǎng)老服務公司;商業(yè)保險;跨越式發(fā)展
中國于1999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壓力也越來越大。商業(yè)保險公司有責任承擔起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重任,在解決養(yǎng)老問題方面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把幫助政府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與實現公司跨越式發(fā)展結合起來。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由此帶來的養(yǎng)老問題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調查數據推算,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 756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045萬人,占總人口的 7.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個百分點。
2006年,全國老齡辦首次的有關人口老齡化的研究報告認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老齡化水平將達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人,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guī)模將達到峰值4.37億人,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
根據國際慣例,一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7%,即為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人口結構從年輕型轉變?yōu)槔夏晷停呀涍M入老齡化社會。
(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yǎng)老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發(fā)展趨勢,已經給養(yǎng)老、代際關系處理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影響到代際和諧和家庭和諧,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
老齡化社會問題,直接帶來的是養(yǎng)老問題,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誰來贍養(yǎng)(支付養(yǎng)老金)和如何來贍養(yǎng)(養(yǎng)老服務)兩個方面的問題,其實質是如何對待老年人的問題。
傳統型社會,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絕大多數是由家庭解決的。但是,與老齡化社會發(fā)生同步變化的是,現代家庭的規(guī)模也在逐漸縮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數,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形成了“4—2—1”結構。因此,家庭養(yǎng)老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老年人由于自身經濟收入的減少、工作與身體狀況的變化,導致中國現階段老年人的生活現狀不容樂觀。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沒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農村,老年人不但沒有養(yǎng)老金,甚至還要勞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沒有“退休”的可能。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社會問題,不少老年人還要程度不同地負擔其失業(yè)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費用。
在老齡化社會問題中,還存在著對老年人的歧視問題。有的年輕人由于缺乏道德觀念,法律意識淡漠,不但不盡贍養(yǎng)義務,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權益。從全國來看,老年人由于孤獨、饑寒、疾病、受虐導致的自殺現象時有發(fā)生。 2004年3月“預防長者自殺”亞太地區(qū)會議在香港召開,會議資料顯示,根據保守估計,我國每年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其中55歲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自殺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代際和諧和家庭和諧中的極不和諧音,成為老齡化社會中又一個棘手的問題。
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影響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質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且可能影響到中國的社會穩(wěn)定,養(yǎng)老問題的妥善解決勢在必行。
(三)解決養(yǎng)老問題的途徑
離開代代相傳與積累,人類社會不可能發(fā)展進步。因此,公正對待老年人,激勵青年人更好地為社會進步服務,妥善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全社會都應該公正對待老年人,正視并科學解決這一問題,要保證老年人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社會有責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準不低于當時社會生活的平均水準,并不斷提高。
公正對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有效解決養(yǎng)老問題,即要解決養(yǎng)老金的來源(經濟問題)與提供養(yǎng)老服務兩個方面的問題?,F實情況下,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家庭贍養(yǎng)方式,一種是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贍養(yǎng)能力和社會道德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家庭養(yǎng)老模式正在受到沖擊。同時,隨著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家庭的贍養(yǎng)功能也將不斷退化。我們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會保障;另一方面,年輕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過重的負擔。因此,在養(yǎng)老問題上,社會被期望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越來越大。但是,與期望相比,與經濟發(fā)展幅度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yè)表現出一種嚴重滯后的情形。目前,中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養(yǎng)老床位 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8.6張,與發(fā)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yǎng)老床位數50至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許多為老服務也都存在發(fā)展緩慢的問題,不能滿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需求。
我國是在經濟欠發(fā)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如此低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齡化,決定了我國不能象西方國家那樣由政府包辦社會養(yǎng)老福利事業(yè)。這就需要開辟出一條養(yǎng)老職能社會化的道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從未來發(fā)展趨勢分析,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對養(yǎng)老金和養(yǎng)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解決老齡化帶來的養(yǎng)老問題,必須建立起系統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養(yǎng)老職能將更多地依賴于社會,依賴于社會各方面養(yǎng)老服務項目的開展。
(四)現行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與社會經濟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
關鍵詞: 老齡化社會 倫理問題 孝
上世紀末,我國開始步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新世紀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①根據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0%,達到1.32億,這意味著我國已經跨入了老齡化社會的行列。按2005年統計,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1.44億,占全國人口的11%。[1]另據最新一次調查,截至2008年2月,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9億。[2]老齡化現象正在逐步加劇。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各種欺老、虐老甚至棄老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些現象的背后正蘊涵著深刻的倫理危機。
一、社會重心過度前傾
在生產領域,隨著社會生產現代化的發(fā)展,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現代化顯得日益重要,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生產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而在這些方面與中青年人相比,老人無疑不具有任何優(yōu)勢。老人的社會經濟價值隨之下降,收入水平也相對降低,與之相對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人則掌握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成為社會財富和社會生產的主宰者,并占據社會舞臺的中心,掌握著更多的社會權利。
在社會生活領域,老齡化的來臨造成老齡人口比重過大。我國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實施的“一孩”生育政策,家庭人口轉變成“四、二、一”型,即在一個大家庭中通常有四個老人、兩個中年人和一個小孩。一個小孩承載了祖輩、父輩六人對未來的期望,小孩自然就成了祖輩和父輩情感投射的焦點,成了整個家庭的中心,而在人數上占絕對多數的四位老人卻很難得到關照。社會重心在少年兒童身上畸重而在老年人身上畸輕,老人越來越被社會生活“邊緣化”。
二、代際價值觀沖突加劇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我國的社會轉型同步到來的,一方面經濟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fā)展著,另一方面在思想領域也發(fā)生著深刻的革命,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越來越多元。老齡人群與年輕一代具有不同的社會經歷、成長環(huán)境和人生體驗,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情感體驗和語言習慣等方面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種差異會導致代際間價值觀的沖突,以及對社會主導價值話語權的爭奪。當老齡人口數量較少的時候,信奉老價值觀的人數較少,爭奪的力量比較微弱,而當老齡人口數量較多時,爭奪的力量隨之增強,代際價值觀的沖突就會加劇。
“代溝”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所謂代溝就是指“代與代之間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情感體驗和語言習慣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3]其中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是最主要的兩個方面,生活方式是價值觀念的外在表現,價值觀念是生活方式的內在決定因素,它也是“代溝”中最核心的部分?!按鷾稀碑a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會發(fā)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一般來說,社會發(fā)展越迅速,“代溝”越會加深,有時甚至會出現代際斷裂,導致不同“代”人無法溝通,從而引發(fā)更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社會急劇變化的中國,代際矛盾已經凸顯,人口老齡化無疑使這一矛盾加劇,當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而沒能有效緩解,就會給社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后果。
三、代際公正缺失
按照美國學者羅爾斯的觀點,所謂公正,就是社會基本制度即社會結構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合理分配,或社會基本制度的正義安排。[4]代際公正即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在不同代人們之間的合理分配,它的實現有賴于社會分配方式的公平,包括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以及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方式,等等。在老齡化社會中,代際不公平問題主要表現在社會財富、社會權利和義務在青年一代與老年一代之間的不公平分配上。
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口的增多,社會養(yǎng)老負擔的加重往往會加劇這種不公平的程度,造成青年人和老年人搶奪社會財富和資源,各自主張更多的權利而減少自身應承擔的義務。由于老年人已經退出了社會權利的中心,在社會財富和權利的分配中缺乏支配權和話語權,由執(zhí)掌社會支配權的中青年一代為主導制定的社會分配方式往往比較傾向于他們自己及他們的子女。這種分配方式上的不公,必然帶來分配結果的不公,中青年一代和少年兒童分到了更多的社會財富和資源,而老年一代往往只得到了較少的一部分。
四、老人缺乏倫理關懷
由于不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中,老人都處于無權地位,而且老人自身又缺乏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因而老人的物質生活來源不外乎兩種途徑,一種是自身以往的積蓄,或者說是在沒有喪失勞動能力前對自己未來的投資,另一種途徑是子女或社會的資助。對于我國的大部分老人來說;由于以往生活不富裕,加之養(yǎng)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第一種途徑比較困難,因此目前大部分老人的生活來源還是靠子女或者社會的資助。這就造成了老齡人對子女和社會的嚴重依賴。在未富先老的中國,子女有沒有能力、愿不愿意資助年邁的父母,社會有沒有財力、愿不愿意資助喪失勞力的老齡人就會成為大問題。在傳統孝道急劇滑坡的今天,子女不愿贍養(yǎng)老人,社會不愿拿出足夠的財力贍養(yǎng)老人的情況時見諸報端。
老人缺乏倫理關懷更主要的還表現在精神方面。一般來說,老人的精神寄托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家庭的親情,二是社會的關愛,三是老年人的互愛。家庭是老人心靈的港灣、精神的避難所,但由于社會和家庭結構的變遷,“空巢家庭”的不斷增多,老人們獨居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子女們由于自身工作的壓力和空間距離,與老人們的感情交流很少,“?;丶铱纯础背蔀槔先藗儗ψ优钠惹行枨?。此外,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敬老的氛圍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老人越來越多地被當作社會的負擔,很多年輕人充滿著對老人的漠視和鄙夷。由于我國公民社會發(fā)展還不完全,各種與老人事業(yè)相關的社會組織還很不健全,老人相互關愛的平臺比較少,而且很多老人也很難從家庭的圈子走出來。
倫理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利益問題,我國老齡化社會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產生的根源也不例外。在一個社會中,不同年齡的人群有利益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這種矛盾能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就不會給社會的發(fā)展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當前我國還處于現代化前期,還處于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老年人正從農業(yè)時代時的社會主宰者逐步跌落成現代社會的邊緣人,還處于喪失社會權力的陣痛中,所以各種代際間的矛盾本來就很嚴重。而在并不富裕的中國,驟然增加的老齡人口必然會加劇老年群體與社會其他群體在社會財富分配上的矛盾。因此雙重因素的影響使我國的老齡化社會倫理問題更為嚴重。
“解鈴還須系鈴人”,倫理問題要靠倫理的手段解決,大力發(fā)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弘揚現代孝道精神是解決我國老齡化社會倫理問題的不二法門。從根本上說,孝道就是中青年人向老齡人適當讓渡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它所體現的正是人類間的相互扶助、相互關愛倫理精神?!耙蝗讼蛴纾e桌不歡”,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給老人們送去溫馨的人文關懷,在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學術界界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很多,目前在我國比較能夠普遍采用的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以上就屬于人口老齡化。
參考文獻:
[1]先老后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存在四大特點[J/OL].cn.省略/chinese/rk/40622.htm.2007-3-10.
[2]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5億占總人口11%以上[J/OL].cn.省略/population/node_2340622.htm.2008-2-22.
老齡化速度加快
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中國開始面臨快速老齡化的威脅。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報告說:中國老齡化速度已逼近世界之最。未來中國人口政策將面臨兩難選擇:放松人口控制會使人口增長出現反彈,繼續(xù)控制人口將會加劇人口老齡化的規(guī)模和速度。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二三十年間,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所占總人口比例,將從現在的7.5%增長到14%。而根據聯合國估算數據,如果目前人口發(fā)展趨勢不變,到204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將占總人口的28%,遠高于目前的11%。
由此,中國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從成年型社會過渡到老齡化社會。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在報告中說,發(fā)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已達1萬美元以上,而中國人均GDP還不足1000美元就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退休人口不斷增加,而工作人口日益減少,資金一直嚴重不足的社會養(yǎng)老體系就會承受更大壓力。上海社會科學院副主任兼經濟師左學金和其他經濟學家說,已經在為退休生活大筆儲蓄的中國人很可能會繼續(xù)增加儲蓄并減少支出,而這正是導致日本最近一次經濟低潮的罪魁禍首,這種趨勢會導致整體經濟投資和消費支出不足。
人口難題眾多
巨大的就業(yè)壓力也讓中國的人口形勢不容樂觀。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說,2020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將達9億多。龐大的人口和無序的流動構成中國就業(yè)市場的巨大壓力和社會管理的困難。受到重男輕女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比較突出,出生人口性別比高出正常值約10個百分點。另外,中國現有約6000萬殘疾人口,每年出生人口中約5%有出生缺陷;中國文盲人口約8507萬人,文盲率6.72%。
此外,適婚的男青年也會遇到結婚難的問題。由于中國家庭傳統上有看重男嬰的風俗,以及超聲波檢測胎兒性別的普及,一些夫婦決定將女嬰墮胎。根據2000年的普查數據,中國男嬰和女嬰出生比例為117比100,遠遠高于國際正常水平105比100。不過,也有學者稱,中國的男女嬰實際比例之差可能會更小些,因為有些父母沒有申報女嬰的出生。
“中國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長。但后果是這一巨大扭曲將引發(fā)各種社會難題?!泵绹鸫髮W醫(yī)學院社會醫(yī)學講師考夫曼說。
在基層政府對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中,還出現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例如,在河南省宜陽縣,據當地農民和報紙報道,縣計劃生育官員告知數十對夫婦:政策允許生育多胎,然后又對他們施加高額罰款并強制墮胎。
除此之外,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說,資源嚴重不足、發(fā)展不平衡也導致了人口分布不平衡。目前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國總面積43%的東南部;全國鄉(xiāng)村人口約占61%,絕大多數人仍然生活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低的農村。
政府思變
為了應對上述難題,一個專家小組向政府提議,最終廢除大多數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的嚴格限制,轉而實施可以生兩個孩子的寬松政策。
知情的專家和計劃生育部門高級官員稱,學者們提議的最終全面取消生育限制的計劃必須堅持這樣一個原則:放松現行的生育限制不會導致人口激增。
“我們必須設計出一套過渡方案,這樣就不會導致人口猛增?!鄙虾I鐣茖W院副主任兼經濟師左學金說。他很熟悉這個問題的討論,他說,“整個社會都將從生育政策的調整中受益?!?/p>
不過,目前的討論遠遠超過這些范圍。龐大的人口在未來幾十年給環(huán)境和資源帶來的壓力和影響極為深遠。中國政府正在轉變思路積極應對種種人口問題帶來的挑戰(zhàn)。據悉,中國正在進行一項大規(guī)模的“中國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計劃,以提供準確的人口基礎數據、勾畫中長期人口發(fā)展藍圖、提出人口發(fā)展的戰(zhàn)略措施和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