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xiàn)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方面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我國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龍王”、“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3. 風俗習慣差異
在風俗習慣差異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上?!肮贰迸c“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shù)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經(jīng)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時)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 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 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 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 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時, 英語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保持原作的風格, 重視反映原作的風貌。翻譯是再現(xiàn)原作的過程, 能忠實再現(xiàn)原作的全部內(nèi)容和特點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梢姡幕且粋€很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成語。如“揮金如土”“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ailing(一帆風順)togowiththestream(隨波逐流)、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文化
與有關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Manproposes,God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damnyou,危險過后常說Godbless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hell,aPandora’sbox等。
2、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nèi)f,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本统烧Z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實踐當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have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drainapondtocatchallthe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generationplantsthetreesunderwhosetradeanothergeneration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DonJuan唐磺。意為風流浪子。Don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流的騎士?,F(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zhì)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Ban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friendsarehandinglovewitheachother(親同手足),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speaklouderthanwords。背黑鍋holdthe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the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the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eye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imitationwithludicrous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Homersometimes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thewisearenotalwaysfreefromerror”,正好對應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有一小部分成語,本來自于源語,翻譯時可采用源語的成語,如以眼還眼aneyeforeye,鱷魚的眼淚crocodile’stears,武裝到牙齒armedtotheteeth等。
3、結束語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成語具有較大的文化信息負載量,是英漢民族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中心的。”在翻譯成語時,關鍵是把握好漢語和英語各自的文化,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恰當?shù)淖g法,盡可能了解民族語言與文化,深刻理解成語本身的意義,才能使成語的翻譯達到最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Leiden;1964
[2]PeterNew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魯迅,“題未定”草[A],魯迅雜文全集[C],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孫會軍、鄭慶珠,譯論研究中的文化轉向[J],中國翻譯,2000,(5):11-14
[8]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翻譯通訊,1984(1)
[9]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一、 Culture Shock內(nèi)容分析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yons認為語言系統(tǒng)受兩種結構的制約 ,一種是 “地層結構” (structure) ,即人類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結構 ,這種結構使語言趨向一致; 另一種結構是“超結構” 或“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 ,即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結構 ,它導致各民族的語言在表現(xiàn)形式上呈現(xiàn)各種各樣的差異。 “地層結構” 表現(xiàn)語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為可能;而 “上層結構” 表現(xiàn)語言的多樣性 ,使得交流不能順利進行 ,甚至產(chǎn)生誤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個外賓對接待他的主人說: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氣地說: “哪里 ,哪里。 ” 譯員竟脫口而出地譯成 “Where ?Where ?” 當然把外賓裝到了悶葫蘆里。這段軼事從此也成了譯界的笑談。顯然 ,英語只是逐字逐詞地機械對應 ,而忽略了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向來以謙虛為名 ,而西方人卻習慣于自豪地接受贊揚并禮貌地表示感謝 ,說一聲 Thank you。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語言中滲透著社會意識和文化傳統(tǒng)。如果我們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傳統(tǒng)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外國的語言 ,所以我們英語就要越過社會文化差異的障礙 ,尋找能在讀者中產(chǎn)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對英語的影響
1. 文化的定義關于文化的定義 ,迄今為止各國學者對它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但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認為 ,文化 “實指一個社會所就有的獨特的信仰 ,習慣 ,制度 ,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其 4 個主要特點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變性和主次之分性。了解文化的特點 ,對樹立英語的文化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語言、 英語與文化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及表達人類生活和思想的工具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因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它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 ,語言的發(fā)展常常折射文化的變遷。而英語是在譯語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 ,它不僅涉及兩種語言 ,而且還涉及兩種社會文化。英語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換連接或溝通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的橋梁;英語是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際、 交流思想、 達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響的表現(xiàn)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 ,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請勿潮濕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兩例中 ,英語是從正面表達 ,而漢語則從反面表達 ,這是由于東西方邏輯思維的差異導致英漢表達習慣不同的結果。再如 ,漢語說 “一箭雙雕” 或 “一舉兩得” ,而英語卻說 “一石打死二鳥”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漢互譯時 ,要注意轉換表達方法以符合譯文習慣。(2) 在各種語言里 ,文化個性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同一客觀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 ,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 ,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漢兩種文化里都有對應的詞語 ,所指詞語意義相同 ,但內(nèi)涵卻完全不同。在中國人心中 ,東風指春風 ,象征春天和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東風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氣勢 ,漢語有 “東風壓倒西風” 一說 ,因而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英國諺語里就有這樣的內(nèi)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東風吹寒風到 ,對人對畜都不好)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溫暖的西風相當于我國從太平洋吹來的東風。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 “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國諺語中也有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風從西邊來 ,氣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英語時必須作等值意義轉換 ,如英語民族的人不論在鄉(xiāng)村還是在城市 ,見面時喜歡談天氣 ,說: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類的話。漢語譯成 “你好哇 !” 也未嘗不可。同樣 ,在我國早有 “民以食為天” 這一吃飯問題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飯問題也就成了人們經(jīng)常掛在口頭的話題。人們見面時愛說 “吃了嗎 ?” 之類的話 ,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一種招呼罷了 ,譯成英文只說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漢兩種文化傳統(tǒng)和邏輯思維上的差異 ,英漢語用不同的順序來表達內(nèi)容重點 ,英美人習慣于開門見山 ,先說明重點 ,表明態(tài)度和觀點 ,然后再敘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國人總喜歡先擺明事情的來龍去脈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對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謝意。 )
[論文摘要]成語作為英漢語言的精華,帶有濃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積淀,它的產(chǎn)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成語翻譯歷來是翻譯的難點。文章從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闡述文化差異對英漢成語翻譯的影響,探討如何靈活運用英漢成語翻譯策略,以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一、引言
成語(set phrases)是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晶。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進行英漢成語互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也要譯出其文化含義。如成語“守株待兔”,是中國的一個古代故事,若譯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會令人大惑不解。若譯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雖然其意表達出來了,但成語的文化特征已是蕩然無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見, 處理英漢成語互譯的關鍵是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
二、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梢姡幕且粋€很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成語。如“揮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 ailing(一帆風順)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 damn you ,危險過后常說God bless 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nèi)f,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p>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就成語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實踐當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 Don Juan 唐磺。 意為風流浪子。Don 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流的騎士。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zhì)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 Ban 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轉貼于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親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鍋hold the 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有一小部分成語,本來自于源語,翻譯時可采用源語的成語,如以眼還眼an eye for eye,鱷魚的眼淚 crocodile’stears,武裝到牙齒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結束語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成語具有較大的文化信息負載量,是英漢民族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中心的?!痹诜g成語時,關鍵是把握好漢語和英語各自的文化,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恰當?shù)淖g法,盡可能了解民族語言與文化,深刻理解成語本身的意義,才能使成語的翻譯達到最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魯迅,“題未定”草[A],魯迅雜文全集[C],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孫會軍、鄭慶珠,譯論研究中的文化轉向[J],中國翻譯,2000,(5):11-14
論文關鍵詞:異化 歸化 文化特色的保存與文化傳播
目前,翻譯研究已經(jīng)從初步的等值翻譯階段進入到綜合研究階段。翻譯不僅是一種社會語言現(xiàn)象,而且起著社會交流的作用。語言的交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翻澤的研究范圍也擴大到了研究社會、文化等與翻譯的關系,翻譯理論電隨之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印。從而,翻譯也被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由語言行為逐漸轉換成文化行為。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際)來替代“翻譯”一詞。我國學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而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因此,歸化和異化作為處理翻譯中文化因素的兩大原則,也就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都t樓夢》的兩位譯者,楊憲益與霍克斯,在其翻譯中分別以異化和歸化為主要翻譯策略。本文從楊憲益先生以異化為主的《紅樓夢》譯文賞析中初步探討文化特色的保存與文化的傳播。
一、歸化與異化
異化,在英語中可稱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一種翻譯理論。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即譯作在風格和形式上應完全保留源語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語,且忽略目的語讀者是否接受源語的文化意象。《紅樓夢》的英譯中,楊憲益先生采用了異化理論,保留了源語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弊g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處,楊先生直接將富含中國文化意象的詞匯轉換到了英語中,“storm”和“l(fā)uck”兩個單詞在漢語中就是“風云”和“禍?!?,在英語中卻失去了對等的含義。但為了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楊先生采用了異化的理論來處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與異化相反的理論是歸化,即domestication。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理論。尤金·A·奈達認為“翻譯作品應是動態(tài)對等的,不僅表達形式而且文化都應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對于贊成歸化的譯者而言,翻譯作品時應排除語言和文化兩方面的障礙,翻譯的責任就是消除語言和文化障礙,讓目的語讀者接受譯作。大衛(wèi)·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譯《紅樓夢》時使用了歸化的理論。例如,霍克斯直接將英語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譯為成語本身的風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將帶有佛教色彩的“天”譯為西方讀者更為接受的“神(God)”
二、《紅樓夢》中異化翻譯與文化信息傳播
任何文學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體語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載了其他語言文化沒有的信息而極易造成理解障礙的成分。對于漢譯英而言,由于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長積淀,這種現(xiàn)象尤為突出。這在文化交流中給翻譯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如何在保留或盡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較好地把漢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特色表達出來,使目的語讀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漢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紅樓夢》(以下簡稱《紅》)是一部蘊藏著極為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文學作品,自問世以來曾有不少人嘗試著對它進行翻譯。迄今被譯界廣泛推崇的有兩個譯本:一個是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個則為大衛(wèi)·霍克斯(DavidHawkes)和約翰·閔福德(JohnMinford)譯的TheSto.ryoftheStone。楊憲益在《紅》的翻譯過程中,以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為目的,以忠實為原則,異化為主要手段,其譯文更接近原文,使譯文讀者得到了更多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化的機會。
Nida曾將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歸為五類,New.mark據(jù)此調(diào)整為如下五類:(1)生態(tài)文化;(2)物質(zhì)文化;(3)社會文化;(4)宗教文化;(5)語言文化。本文以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所譯的英譯本《紅》為主,依紐馬克前四種劃分對《紅樓夢》兩個英譯本中的翻譯進行分析,試論對漢語文學作品英譯時如何以異化的翻譯方法對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識進行保留并向譯文讀者傳播。
1.生態(tài)文化。
在第35回中:“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一句,楊是這樣處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讀者知道呂洞賓是誰。這里,如果只譯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會讓譯文讀者如墜云霧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義就清楚多了。讀者除了能讀懂這句話,還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國的一句習語。在這里楊的譯法可以幫助讀者對某些隱含意義進行理解,并從一定程度上讓譯文讀者感受到原文的風格和韻味。
2.物質(zhì)文化。
《紅》第41回中,妙玉與寶釵、黛玉、寶玉、品‘體已茶”時,黛玉問,“這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涓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楊譯:“Isthismadewith lastyear,srainwatertoo?”askedTai—yu.Miao—yusmileddisdainfully.“Canyourealybe SOvulgarasnoteven to tel thedifference?Thisissnow Igatheredfrom plum blossom fiveyearsagowhilestayingin CurlyFragrna ceNunneryon MountHsu—anmu.1managed to±ilJthatW holedarkblueporcelainpot.butitseemedtoo precioustouseSOI,vekeptitbur-ied in theearth alltheseyears.notopeningittillthissummer.Today isonly the second time I"re used it.Surelyyou can taste the difference?How could lastyearSrainwaterbeaslightandpureasthis?”茶作為一種飲料,水質(zh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是茶色、香、味的載體。選擇佳水烹茶待客十分講究亦十分富有情趣。
“舊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來招待貴客。然而,用陳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舊年涓的雨水更勝一籌。其中的學問是,水的輕重決定水質(zhì)。所謂“水輕”是指水中雜質(zhì)和可溶性物質(zhì)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這個標準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為泉水中最輕者,遂定玉泉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又量雪水較玉泉水輕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質(zhì)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從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陳藏五年,那更是美妙無比。譯文一用“l(fā)ightandpure”表達原文中梅花雪水“輕浮”的含義,切中了要害。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從古到今,茶是中國人最喜歡喝的飲料。
飲茶不僅是人們的一種物質(zhì)生活,而且是一種精神享受。這段譯文使讀者深切體會到飲茶不僅是中國人的生活情趣的體現(xiàn),更是我們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感受到中國豐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3.社會文化。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楊是這樣處理的:“Cantthis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yr flowesr likeTiayu?”Hewondered 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 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 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對西方讀者來說,無論“東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譯者以異化為原則,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使讀者對“東施效顰”這一典故有一個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卻不得當),從而達到介紹中國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在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nèi)f化,都是陰陽順逆。”“陰”、“陽”二字為中國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內(nèi)容,然而,英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譯者如何處理這一現(xiàn)象呢?請看楊的譯文:Allhtingsbetweenheavenandearth areborn from thedualpirncipleYin and Yang.So whethergoodorbad,weirdorwondeful,eveuthingthatcomesin to being dependson the favorableorunfavor—ableinlfuenceofthesetwoforces.為了保持語言原有的文化內(nèi)涵,這里部分地采用音譯的手法,讓讀者了解到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說法即所謂的“YinandYang”。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即可進一步對漢語言文化中陰陽二氣的理論追根溯源,并能深切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紅》第六回中,劉姥姥對她的女婿說:“靠菩薩的保佑……”。在這句話里,“菩薩”這個詞是英語中沒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們命運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譯文中(以下簡稱霍譯),這句話被譯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楊的譯文中,由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他們將此句譯為“TrusttheBuddha”。作為一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譯者,霍克斯把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來,使得譯文更能夠被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而楊譯本則更好地傳播了中國文化。
5.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