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學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大眾音樂文化的特點和發(fā)展狀況
(一)大眾音樂文化的特點
1.大眾化
大眾音樂文化特點中,第一點就是其大眾化,正是因為這種音樂起源于大眾環(huán)境,所表達的感情和精神文化,也是從大眾的角度出發(fā),歌曲的內容和表達形式也不拘泥于傳統(tǒng),而是更加大眾、自由,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正是因為這種大眾化的特點,才能夠在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推崇,音樂來源與大眾,也通過大眾來傳播,再由來欣賞。
2.自由化
自由化的音樂特點使得大眾音樂文化更加受到歡迎,大眾音樂文化不會對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內容等有任何的限制,并且最終的傳播效果和產生的影響,都是非常自由的。并且,每個人都有欣賞音樂的權利,不會因為身份地位、工作、環(huán)境、時間等的限制而沒有追求音樂的自由。即使不同的人對于音樂的風格偏好有所不同,但自由化的大眾音樂文化,讓每個人都有選擇自由的權力,去欣賞喜歡的音樂。
3.多元化
大眾音樂文化的多元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音樂的形式多元化;二是音樂表達的多元化;三是音樂傳播媒介多元化。在信息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要產生音樂,不再是只有使用樂器才能夠實現(xiàn)的,許多日常的工具也能夠帶來音樂。比如有使用玻璃杯來演奏音樂的,還有人有技巧的結合了敲門聲、水沸聲、上樓聲、風鈴聲等,制作成優(yōu)美的曲子,這樣的音樂更加受到歡迎。此外,人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不僅僅是在音樂中有著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在其他行業(yè)中,也是有多元化的特點,不斷被發(fā)掘和應用。
(二)大眾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狀況
大眾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了演變過程,從最初的口耳相傳到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共享,大眾音樂文化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大眾化的特點。同時,大眾音樂的內容、創(chuàng)作方式、表達思想等等,也大多是受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所影響的,從盛唐時的樂舞,到宋元時期的雜劇、說唱,再到明清的小曲,還有近現(xiàn)代的通俗音樂,都是跟隨社會的演變而變化的??偟膩碚f,大眾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的音樂更加自由化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需要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當前社會中不乏有許多低速歌曲、粗口歌曲等,歌曲的內容和傳播的思想,對于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年來說是非常不健康的。甚至有的是以音樂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宣泄自我,歌詞中也不乏下流的詞匯,懵懂的學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會不自覺的去模仿,給初中音樂的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需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初中音樂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實踐
從課時安排上來說,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大多數(shù)學校安排的音樂課程為一周一節(jié),某些學習藝體類的學生,一周學習音樂的課時會多一些。但針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音樂課是非常少的,而在有限的音樂課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音樂教學是很難實現(xiàn)的。許多學生本身的音樂基礎就比較薄弱,再加上沒有充足的課時來接受系統(tǒng)化的教育,音樂課在許多初級中學中形同虛設,甚至在學生進入畢業(yè)班級后,課表上的音樂課、美術課等自動調換成其他主學科。這也就導致許多初中學生對于音樂的實踐非常非常少,并且大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重心也并不準確,在音樂課中,往往是由教師來教學生唱會一首新歌曲,一節(jié)課就結束了,基本上沒有對音樂表達技巧、樂感培養(yǎng)等的關注,教師的對于音樂課的敷衍和學生的不重視,都影響了音樂課程的開展,音樂課變成了單一化的“教唱歌曲”課,實踐的教學嚴重匱乏。
(二)學生的認知不準確
音樂在初中的課程安排中,是一門“副科”,不會進行考試也不需要完成作業(yè),與其他需要進行中考的學科相比,音樂的重量基本被學生忽略了。再加上學校也是以“應試教育”的方式為主,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對于副科的關注少之又少,基本上沒有學校會強調對學生的音樂教育,學校中的音樂師資力量也不充足,往往是一名音樂教師同時擔任好幾個班級的音樂課。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認知也大多是“可有可無”的。從表面上的情況來看,許多學生在音樂課中表現(xiàn)出活躍的學習氛圍,也積極參與到與老師的互動中去,但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將音樂課變成可以休息、玩鬧的課程。而沒有真正去學習音樂課程中關于音樂技巧、音樂內涵的知識,缺乏對音樂課的正確認知,要學好音樂也是較為困難的。
(三)教學內容有待改進
雖然我國目前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都在不斷改進中,但音樂課程來說,教材較為老舊,其中的許多歌曲,許多學生基本上沒有機會接觸到,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有學生覺得一些歌曲早己落時,不愿意去學習,心理上也對音樂課產生一定的排斥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興趣缺乏。再詳細到教學內容中去看,編制的音樂教材大多也是以歌曲教唱為重點,沒有涉及到音樂知識,相關的理論分析、音樂技巧等等,基本上也不會有涉獵。教學的內容不能跟上時代,并且沒有實質性的音樂培養(yǎng)內容,完善音樂課程的實現(xiàn)還任重而道遠。
三、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構建初中音樂教學課堂的方法
(一)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知識能夠讓學生對于音樂有更加系統(tǒng)化的認知,并且在了解更多關于音樂的理論知識后,學生能夠更加重視對音樂的學習。將音樂變成一門需要思考和記憶的學科。同時,還要結合相關的實踐練習。由于初中階段音樂課程安排的時間較少,因此,在進行音樂的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盡量結合理論和實踐。在對學生進行了基本的理論知識教學后,還需要了解學生的音樂水平,然后結合班級中學生的應約水平來進行教學。針對性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音樂課中不再三心二意,而是帶著探索的心理來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練習音樂。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萌發(fā)更多想要了解音樂的想法和欲望,主動投入到音樂的世界中,教師的教學也能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教師的專業(yè)素質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擁有優(yōu)質教學素質的教師,往往能夠讓學生愛上一個學科并積極去學好。因此。在音樂的教學中,對于教師素質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在這一方面,第一點就是要豐富學校的師資力量,招聘更多擁有專業(yè)技能的教師來校,然后對教師進行嚴格的崗前培訓,力求每名老師都能夠了解音樂教學的重心和技巧。同時,在教學開始后,還需要學校的重視來提升教師和學生對音樂的重視。學??梢詫σ魳芬策M行定期的考察、評比等,把音樂變成一門需要考試的學科,教師的重視度和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得到提升。
(三)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水平來進行教學
學生的實際水平直接關系到后期教學的效果,如果學生本身的水平不夠,而教師的教學內容太過專業(yè)化,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跟不上進度,并逐漸喪失對音樂的興趣,不愿意去學習音樂,反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對此,可以在每學期開學之初,對學生的基本音樂水平進行了解,比如簡單、適當?shù)墓P試、口試等等,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評分,然后綜合整個班級的情況,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將其作為備課的參考之一,并且也多多了解學生在曰常中比較喜歡的音樂和接觸較多的音樂風格、音樂類型,緊跟學生的步伐來進行教學,激發(fā)起學生更多想要學習的欲望。
四、結語
關鍵詞:英語教學;茶文化;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價值體系
文化不僅是一種載體,更是一種底蘊,學生想要對整個英語教學的實施要求形成全面認知,就要盡可能感知到整個課堂中所具有文化要素。對于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來說,通過完善構建課堂教學機制,從而實現(xiàn)教育過程中,師生的良性互動。通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從而必然能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內容的思考,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終生受益,實現(xiàn)學生教育的最佳效果。
1基于問題看英語教學活動的實施狀況
就當前整個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來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年來,英語更突出對語用的考查,注重對英語應用能力的測試。無論是具體的英語考試,還是相應的英語應用,其對跨文化語用方面內容的考查比重都在增加。所以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已經不能適用于如今的學生群體,尤其是隨著對老師的要求日漸提高,從文化滲透方面來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培養(yǎng)文化交流能力,從而才能從本質上為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做出重要保證。詞匯是最明顯的、也是最基礎的承載著文化的信息來源,詞匯中的單詞、成語、諺語等都是源自民族中最基層的積累,與民族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注重歸納和總結,并通過對比來感受有無文化上的差異。比如不同英漢詞匯中,所展現(xiàn)的價值理念也有所不同。在進行具體轉化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借助翻譯機制和策略來開展。諸如此類,語言的學習不能從表面上看,要結合文化的內涵進行理解才會更透徹。課本教材的選編內容都比較科學和廣泛,其中很多文章都是直接對外國的異域文化的直接解讀。涉及地理、歷史、飲食和音樂等,所以學生通過教材課文的學習可以直觀的學習到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也對英語語言的模式的分析有更深的了解。從英語的語法來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英語的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式的,先提出論點,后展開詳細論證。而我們東方的文化思維就愛繞圈子,不會直接切入正題,拋出論點后會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通過對中英文化的模式差異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習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思維能力,避免在學習語言時因為不了解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語言誤區(qū)。
2文化融入、內涵呈現(xiàn)———英語教學活動的實施要求
在英語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和詮釋表達,尤其是文化理念是實現(xiàn)整個教學價值的關鍵。在我國英語的教學設計在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中不斷的前進和創(chuàng)新,針對這一外來語言的教學從教師到學生都在摸索和思考。從我們所了解的最初的把單詞作為外語學習的基礎,都說要搭好外語教學的房子,英語單詞就是基礎的磚瓦,只要積累足夠自然出成績。然而在實踐教學中教育者會發(fā)現(xiàn)這只是表面的空架子,經不起實踐,甚至在應試教育中也不看不出明顯的教育成績。轉而由“死記硬背學外語”到了重聽說來提升。與此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社會上無論是未成年語言班,還是成人出國語言教育,都重用海歸或外國人作為執(zhí)教者,重在那所謂的原汁原味的語言環(huán)境??梢哉f,就這一英語教學觀念看,其過分看重的是英語的外在形式,忽略了文化內涵的詮釋和表達。說到底,英語的課堂教學,最重要的還是要分清楚課堂的主人是誰,當然是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來主動探尋學習內容,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準確把握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是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以問題作為課堂導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各小組之間互評,最后老師進行總結歸納。當然英語課堂關系的變革與完善。
3文化傳承、價值更新———茶文化元素的相關內涵
通過對茶文化元素的價值內涵及理念訴求進行分析,在茶文化元素的價值作用時,應該從整個元素體系的內涵出發(fā),特別是探究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融入性,通過選擇與時展相關的要素內容,從而實現(xiàn)整個茶文化元素的有效傳承。當然,茶文化元素在應用時,要注重對其價值內涵進行更新與完善,而價值的多樣性和時代性,使得整個茶文化元素具備了發(fā)展應用的空間。對于文化體系的價值作用,其根源是理念元素的融入和詮釋,而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多樣性內涵,更是文化元素價值應用的前提和關鍵。在當前多元文化融合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各種文化元素都有應有的空間,尤其是通過文化資源的不斷整合,從而實現(xiàn)其綜合競爭力的顯著提升,當然,就茶文化元素的價值內涵看,文化傳承的實施效果,以及其價值理念更新狀況,都與整個文化元素應用之間有著直接關聯(lián)。在茶文化元素應用過程中,如果能夠將文化元素進行深層次挖掘,并結合體系化改造,其必然能夠服務整個茶文化應用。就茶文化體系的時代價值看,多樣化融入,時念更新,關系到整個文化機制的全面應用,因此,在認知茶文化元素的作用價值,并且助力茶文化元素內涵與時代特征深度融合。
4融入茶文化內涵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法
當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多樣化創(chuàng)新,尤其是要結合學生自身的英語學習狀態(tài),以及其具體的興趣愛好和成長狀況,制定切合實際的考核方法。只有充分結合卷面考試和平時成績考核,并且增加體驗、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才能保證教學評價效果的客觀、準確有效,從而保證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英語教學方法能夠獲取積極的效果。同時,融入茶文化元素,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可以提升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力,增進學生對英語課堂的實際感知,讓學生品讀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另樣魅力”。當然,在選擇融入茶文化元素時,可以立足英語教學的要求,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內涵認知,通過分析和探究學生自身的學習愛好和客觀理解,結合茶文化元素的準確選擇和認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全面準確感知。就茶文化而言,其在形成過程中,充分融入了文化理念和價值內涵,同時更重要的是茶文化能夠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內容提供有效動力。而隨著茶葉元素日益發(fā)展為國際性元素,如今茶文化已經突破了單一的中國特色,而發(fā)展成為世界多地區(qū)的文化體系,尤其是在英美各國也形成了相關文化內涵。因此,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融入中西方茶文化體系之間的具體對比,從而讓學生結合對比茶文化,從而實現(xiàn)對語言狀況的具體差別,形成準確認知,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更容易通過這些具體差異實現(xiàn)英語教學活動開展的理想效果。英語教學評價之所以需要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其關鍵在于評價方法需要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尤其是面對新的形勢,應當尋找英語教育教學困境原因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學生學習難題的關鍵在于使用的教學方法過于機械,內容過于單調,加上缺乏完善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自身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而融入茶文化元素,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法,恰恰可以通過自身的“特性”,即“情感感知”,結合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從而實現(xiàn)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
5結語
學生培養(yǎng)應該是一項多樣要素的活動,不僅要注重知識內容的教學,更要注重引導學生養(yǎng)成系統(tǒng)化的思維理念,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都是如此。而英語教學作為詞匯知識占據(jù)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其在開展過程中所需要應用的教學方法,應該注重內容布置與方法與應用方法的全面有效結合,尤其是結合英語教學的整體性要求,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豐富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鄒滿麗.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5):123-124.
[2]吳雁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1):106-108.
【關鍵詞】優(yōu)化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方法 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提升他們的識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關系到其他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習得。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基本能力。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轉變教學模式,拓展學習路徑,采取適當?shù)姆椒▉硖岣咝W生的識字能力。
一、提升教師素養(yǎng),為識字教學做準備
小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效果的好壞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教師教學方法的好壞、教學設計如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恰當?shù)鹊?。這些都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也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識字教學,必須優(yōu)化教學設計,尊重學生,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小學語文教師素質的高低就直接影響到了以上種種的教學要素,要想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就必須提升教師素質,這是實現(xiàn)有效識字教學的基礎和前提。要想提升教師的素質,首先要把好入口,在教師招錄的時候一定要任人唯賢,選擇德才兼?zhèn)涞娜?,同時強化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其次,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優(yōu)化教學設計,轉變以往滯后的教學模式,尊重學情和學生,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教師要發(fā)揮學科組的作用,可以實現(xiàn)集體備課,提升學科組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發(fā)揮團隊的作用。此外,教師還要認真?zhèn)湔n、上課、聽課,優(yōu)化課堂管理,做好課堂反思,及時的調控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以便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生由于受到自身習慣和年齡的限制,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學習成績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或者說他們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他們聽課的狀態(tài)和效果。要想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質量,必須從學情出發(fā),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設計,實現(xiàn)識字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識字教學的設計要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現(xiàn)狀出發(fā),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謎語教學、認字比賽,小組合作學習等。就拿猜謎語來說,教師可以這樣有效的設計教學過程: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字,這個字有兩部分組成,左邊是木,右邊是干,大家開動腦際,猜猜是什么字呢?這樣讓學生猜字謎,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如:如果我們用土攔到一個人的去路,這會是一個什么字呢?猜字謎的方法,較為簡單,并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大大的提升教學效率。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緊扣教材,從現(xiàn)有的學情出發(fā),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學的質量。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的識字教學一定要緊扣教材,創(chuàng)新設計,給學生一定的新鮮感,這樣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教師也不能為了花騷的教學而設計,切記教學方式的采用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的,任何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實施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設定的,在識字教學課堂也是如此,任何教學模式的采用都是為了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和學習的效果。
三、轉變滯后的教學思維,巧用語文拆字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貴在教學方法的展示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漢字教學有規(guī)律可循,但是也可以結合教學實踐的發(fā)展探索新的教學規(guī)律。漢字寓意深刻,包羅萬象,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一定的故事。要想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興趣得到激發(fā)固然重要,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者掌握的知識有限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效果。為此,提升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數(shù)量也非常的關鍵。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被老師的講解所吸引,那么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專心的認真學習了。比如我在講授“從”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是兩個人,一個人跟在另外一個人后面,兩人相伴而行這就是“從”。又如漢字“好”,首先把漢字拆解成一個“女”字和一個“子”字,一個家庭有一子一女就是圓滿,這就是“好”。再如講解漢字“令”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解釋:孩子們今天你們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在學習上你“今”天比別人努力一點點,那么明天就有可能命“令”他們,做生活中的強者,這就是從“今”到“令”的解讀。識字教學中開展?jié)h字的拆解不但可以讓學生領略漢字的魅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簡化識字教學,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漢字的意思,掌握住漢字的拼音和寫法,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小學識字教學的意義重大,最為語文學習的基礎,識字本身就非常的重要,同時,只有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識字率才能夯實語文學習和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促進小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識字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上述筆者的論述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無論采取哪種識字教學的方法都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和學情,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簡化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最大限度的提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當然識字教學是過程教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過程,需要在教學中耐得住性子,不急于求成,同時敢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依據(jù)課堂的變化調整教學思維和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李曉梅、劉鳳瓊.試論新形勢下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識字教學的質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2)
論文摘要:在地方文化背景下開發(fā)化學教學資源,不僅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滿足不同地域的學生學習差異性的要求,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而且能把人文知識與化學知識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一個更完整的角度理解化學、學習化學。本文以蘇州地方文化為例,探討了在蘇州地方文化資源中的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及利用。
一、地方文化與化學的關系
文化是一個多定義的名詞。狹義的文化特指人類的知識創(chuàng)造活動,是用概念、范疇、法則等抽象形式建構的理論觀念體系。廣義的文化則是與自然相對的人化,它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形成的物質及精神力量的積累程度和表現(xiàn)方式的確證?;瘜W是一種文化,文化視野下的化學教育是人文和科學的融合。
“地方”這一概念帶有地域性、本土性的特點。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即使在一省內,各地市的社會、自然條件也可能有較大差別,故而“地方”可以指一個省、一個市,也可以指區(qū)、縣或學區(qū)甚至更小的地方。地方文化是在當?shù)靥囟ǖ臍v史、宗教和地理環(huán)境下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地方文化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色,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教學資源,不僅能滿足不同地域的學生學習差異性的要求,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文化、感受文化、領悟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創(chuàng)造文化,這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化資源的存在形式各有不同。要對其進行開發(fā)利用,首先要對零散的地方文化資源中的鄉(xiāng)土文化和風土人情等進行了解。為了使掌握的地方文化資源信息是最全面的,有時甚至還要通過實地的參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地方文化資源的來源十分廣泛,大致可分為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環(huán)境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文獻資源四類。
人文歷史資源包括歷史文物、人物傳說、風俗習慣等。在各類人文歷史資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如:博物館中的陶瓷、金銀銅器等文物;古文化遺址、古窯址、古墓葬、歷代名人勝跡等;歷史掌故和人物傳說中的化學人物;各地的風俗習慣中的飲食文化等,其中包涵了多樣的化學內容。
自然環(huán)境資源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在礦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成分鑒定及檢測中,化學的檢驗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生物資源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的代表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口頭表述的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造紙術、印刷術、制堿工藝等傳統(tǒng)技藝中,都有化學的影子,而在節(jié)慶活動中的服飾文化和制造氣氛的煙花爆竹文化中更是離不開化學。
所謂的文獻資源是迄今為止積累、存儲下來的文獻之總和,是社會上廣泛分布的文獻的集合,是物化了的知識財富的存在形式。大量的以史籍文獻形式出現(xiàn)的精神文化遺產資源,不僅實錄了有關文物、建筑群、遺址產生的來龍去脈,而且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為生存發(fā)展而從事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及其成果;而以影視傳媒和網(wǎng)絡形式出現(xiàn)的文獻資源,更是為歷史的記錄增添了一份色彩和活力。在史籍文獻如地方史、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宣傳片、地方網(wǎng)站資源中,不乏有對化學技術、化學發(fā)展的記載。
二、地方文化背景中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方法
在每類資源中都有與化學相關的資源存在,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態(tài)存在。在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初步分類整理后,我們獲得了很多和化學相關的資源。這些資源要運用于化學教學中,就必須與教材內容進行聯(lián)系,進行取舍,提取出可以利用的部分,拓展教學的內容。
以蘇州的地方文化資源為例:蘇州是我國重要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向被認為是人文薈萃之地和文物之都,地方文化資源豐富而多樣。我們以蘇州的地方文化資源為背景開發(fā)化學教學資源,步驟如下:
1.整理蘇州的地方文化資源,找出與化學相關的內容。
首先通過對蘇州的各種資源進行了解和整理,按照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環(huán)境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文獻資源對其進行分類。蘇州的人文歷史資源主要包括博物館資源、園林資源、遺址資源等;自然環(huán)境資源包括湖泊資源、礦物資源(包括金山石資源、陽山高嶺土資源)、濕地資源、碧螺春茶葉資源等;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表演藝術昆曲、傳統(tǒng)音樂古琴;傳統(tǒng)知識技藝包括蘇州宋錦、蘇州繹絲、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陸慕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禮儀與節(jié)慶活動等。
其次在這些資源中找出與化學相關的內容。如:蘇州博物館里有大量的陶瓷和金屬器皿展品,里面蘊含了豐富的陶瓷和金屬冶煉的化學知識;水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水化學和微量元素的化學知識,濕地資源里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化學內容;在絲綢染色工藝、國畫顏料制作、蘇州仿古銅器制作技藝、桃花塢木板年畫、陸慕御窯金磚制作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里蘊含著豐富的化學工藝技術。而地方史籍、地方文獻、地方網(wǎng)站和傳媒中,可以找到與化學相關的人物、歷史事件、故事傳說。具體分類見下圖。
2.分析地方文化資源中與化學相關的內容,確定其時應的教材內容。
在第一步整理的基礎上,確定它們與教材內容的相關性。我們例舉了蘇州地方文化資源中的某些與化學教學相關內容,確定它們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教材中的位置,便于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應用。具體內容見下圖。
蘇州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煉丹活動中心之一,彎窿山、西山和觀前街的玄妙觀都有古代煉丹的傳說。結合必修1專題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的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的教學,可介紹煉丹和煉金是化學實驗的最原始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煉丹包括蘇州煉丹對化學發(fā)展的貢獻。
蘇州歷史悠久,蘇州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記載了蘇州自2萬年前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社會發(fā)展歷史概貌,有一些也是中國化學工藝發(fā)展的標本。必修1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第三單元“含硅礦物和信息材料”和選修教材“化學與生活”的專題3“豐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二單元“功能各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是對無機非金屬材料硅的性質及硅酸鹽礦物和硅酸鹽產品的教學。結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對博物館中的古代陶瓷胚體的演變、陶瓷釉色的變化、陶瓷制作工藝的改良等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國陶瓷技術發(fā)展和化學工藝發(fā)展的關系。結合必修1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的第二單元“鐵銅的獲取及應用”的教學,可利用博物館中展出的青銅器、金銀飾品、文獻資源中干將莫邪鑄劍的傳說等幫助學生了解青銅器的演變,體會鐵、銅的冶煉對人類文明的重要影響,體會蘇州悠久的冶金歷史和引人注目的成就。
蘇州的飲食習慣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結合必修2專題3“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的第二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和選修1《化學與生活》專題2“營養(yǎng)均衡與人體健康”中對糖類、油脂、蛋白質等的教學,可介紹蘇州特色飲食中的化學知識:如陸稿薦的醬汁肉、萬山蹄等的紅燒秘訣與氨基酸與糖的反應有關,東吳酒廠的冬釀酒是糖中的淀粉發(fā)酵的中間產物,臭豆腐的香味來自蛋白質的分解,等等。也可以結合蘇州名茶碧螺春探討茶葉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如單寧酸、咖啡堿等,結合陽澄湖蟹介紹蛋白質的營養(yǎng)。
水文化是蘇州文化的名片,保護蘇州的環(huán)境必須從保護蘇州的水資源開始。結合選修1《化學與生活》專題1“潔凈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的第二單元“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中對水質評價與污水處理等一系列問題的教學,可以利用蘇州的文化宣傳片“水天堂”讓學生了解蘇州水文化的整體情況;通過世界首部環(huán)保法規(guī)乾隆二年(1737年)蘇州府頒布的“永禁虎丘染坊碑”,了解蘇州歷史上對水資源的保護,結合太湖等水域或濕地的水體富營養(yǎng)化討論蘇州的水資源的現(xiàn)狀,讓學生更加重視對身邊水資源的保護。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太湖流域留存有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園區(qū)唯亭鎮(zhèn)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紡織品實物殘片;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絲織品實物;吳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紡輪、骨針以及帶有絲絞紋和蠶紋的陶,這都說明了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yǎng)蠶紡絲的技術。結合必修2專題3“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的第三單元“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和選修教材《化學與生活》專題3“豐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三單元“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中對生活里廣泛應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的教學,可以利用蘇州絲綢博物館的資源,補充介紹絲的成分、絲的染色等化學知識,了解蘇州地方獨特的服飾文化。
蘇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上有不少名人與化學相關。必修2專題3“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第一單元介紹了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而中國最早對石油使用的記載和“石油”二字來自“夢溪筆談”,它的作者北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與蘇州有很深的淵源,青少年時期在蘇州外婆家的經歷和接受的教育對他一輩子都有影響。在必修1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的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對碳酸鈉的性質和應用進行教學時,介紹了我國化學工業(yè)的奠基人侯德榜,其實發(fā)現(xiàn)侯德榜的伯樂是陳調甫,蘇州人,畢業(yè)于東吳大學(現(xiàn)蘇州大學),是中國第一位自己培養(yǎng)的化學碩士,也是我國純堿和涂料工業(yè)的奠基者之一。而最早幫助陳調甫制堿的吳次伯是在蘇州建造中國第一座汽水廠—瑞記荷蘭水(汽水)廠的廠主。在化學1專題4“硫氮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中進行磷和硫的教學時,還可介紹在蘇州建立第一座火柴廠的“中華火柴大王”劉鴻生斗智斗勇擠掉洋火柴的事跡。這些人物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了解蘇州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樹立為家鄉(xiāng)建設服務的決心。
三、地方文化背景下化學教學資源開發(fā)要注意的問題
1.資源選擇以生為本
地方文化資源繁多復雜而零散,化學又廣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幾乎所有的文化資源中都有與化學相關的內容。因此,在地方文化背景下開發(fā)化學資源時,選擇合適的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化學的態(tài)度及其學習效果。在選擇資源時應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況,考慮教材中學生要學習的化學教學內容,優(yōu)先選擇學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資源來開發(fā)。所謂“熟悉而又陌生”是指學生對資源的存在或化學知識熟悉,但是對它們其中的一個或相互的關系不了解。這樣的內容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2.內容組合兼容并蓄
相對于教材的單一存在形式來說,地方文化資源可以說是種類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只有在大科學的開放性視野下進行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才能有利于地方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完整利用;只有在大科學的開放性視野下進行化學教學資源的教學,教師才能全面的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因此,這類教學資源的利用不僅要注意學科間知識的融合,更要注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不僅要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更要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不僅要加深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之情。
3.教學方式豐富多彩
關鍵詞:高職 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09-01
1 引言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夠使學生的跨領域溝通、交流能力得到增強,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由于背景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得學生難以在實際的生活、學習過程當中,自然、有效的展開英語應用,這就阻礙了他們英語實踐能力的提升,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文化導入入手,在豐富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結構的同時,也加深他們對于英語背景文化的了解。
2 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基本原則
2.1關聯(lián)原則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文化導入過程當中,必須要使得導入
的文化內容與正在教學的知識內容緊緊相關,要從教學內容中放射性地向學生傳遞出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才使學生既能了解
到英語文化背景,又能進一步加深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消化與理解,反之則起不到任何有益的教學作用。
2.2適度原則
要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需要以學生對英語背景文化的了解為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也不能夠模糊基礎知識教學與文化導入之間的主次,因為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其英語基礎能力可能較為薄弱,所以對于他們還是要以英語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為主,否則就算是他們對英語背景文化有了深厚的了解,卻也不一定能夠有效的掌控英語。
2.3實用原則
高職主要是以市場需求為主,為社會培養(yǎng)實用性的人才,它更加關注于學生的就業(yè)。所以,在英語教學文化導入中,老師也應當堅持實用原則,注重文化導入的針對性,不要泛泛而談,在一些文化導入上要與學生的專業(yè)掛鉤,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就
業(yè)與發(fā)展。
2.4科學原則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有著較大的弊端,比如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會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僅限于表面,科學性較低。而在文化導入中,老師則應當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首先了解他們的英語知識和文化的薄弱點,然后引導性、全面性的開展教學與文化導入,不能憑借老師的主觀意愿,注重學生的感受,避免隨意的開展教學。
2.5開放原則
英語背景文化與英語基礎知識不同,它沒有單詞、語法那樣的固定形態(tài),所以文化導入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老師口頭的敘述外,讓學生開放、自主的去體會文化更為重要、更為有效,這樣才能使學生最大程度加深對英語背景文化與語言知識的消化與理解,比如閱讀英文讀物、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均是可取的開放性文化導入途徑。
3 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
3.1通過英語聽、說教學導入文化
英語聽力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關鍵點,因為通過聽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比如對知識消化、理解的深度和寬度,對英語的敏感性和分析、聯(lián)想能力等,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就算能夠較好的完成紙面測試,也難通過聽力考驗。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除了基礎性的詞匯量、發(fā)音等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對于英語背景文化的了解非常少。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可以針對性的從聽力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英美文化導入,比如可以首先向學生播放一些關于英美政治、經濟、文化的英文配音、配字幕的簡短影片,在學生看完一次過后,將畫面屏蔽掉,讓學生只通過聲音再次了解播放的內容,這樣循序漸進地來,高職學生一定能夠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提升了英語聽力。
英語口語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重中之重,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應著重交際文化的導入,主要途徑有:第一,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當中,尤其是要在細節(jié)處對學生進行文化導入、滲透,具體的導入內容,可以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但主要內容還是應當集中在生活、交往這方面上,比如西方社交禮儀,在不同的場合中如何與人打招呼、祝賀等等;第二,從一些常用的諺語、成語以及格言等,向學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導致的含義差別,并使學生學會掌握這種文化帶來的差異性,等等。
3.2通過英語讀、寫教學導入文化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當首先提煉出其中的文化知識點,使學生能夠帶著文化意識進行閱讀,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閱讀效果。比如,在講解part-time時,結合part-timestudents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英、美社會。在美國的大學教育體系當中,學生半工半讀,“自給自足”是一個重要的特色,很多美國的大學生都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掙錢交一部分的學費,甚至是全部學費,這在美國社會中屬于一種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而且這些半工半讀的學生并非全部是家庭困難而選擇的這條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夠盡早的獨立,因為獨立在美國被譽為是一種美德,它是美國社會的一個重要價值觀。
在寫作中,高職學生由于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習慣性思維影響,很容易寫作出“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的文章。要解決這種我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干擾”,單單注重對學生寫作技巧與語言知識的培養(yǎng)是過于片面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跨文化領域背景的文化因素導入,引導學生體會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同類語篇的不同結構、對同一事物的表達在邏輯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