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語言的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為漢語言專業(yè)講師,應該強化學生對漢語言的應用能力和對語言意境分析的能力,這也是豐富學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漢語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漢語言專業(yè)學習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yǎng)
語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夠靈活使用,否則,語言就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漢語言的應用也就促成了漢語言的使用意境。語文知識的形成與漢語言素養(yǎng)強化相得益彰。例如,在形容風景的時候人們經常使用“風光旖旎、風景秀麗”,如果用作“風光靚麗,風景艷麗”,不僅讀起來拗口,就連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讓美麗的風景變得艷俗無比,讓人無語。雖然四個詞語單獨拎出來都是形容詞,但是用法差別很大。所以,漢語言的應用會直接影響語境的塑造,說“風光旖旎、風景秀麗”人們會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靚麗、艷麗”形容風景,只會讓人們倒胃口,很難找到美的感覺。
2.培養(yǎng)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當今社會,人們除了需要語言交流,還需要借助安靜、舒適的文學閱讀來提高修養(yǎng)。所以,在品讀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僅需要對漢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進行了解,還要對語言的使用意境進行深入地了解。如果不了解漢語言的使用方法和意境,就無法安心閱讀,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學作品中極盡深刻而優(yōu)美的語言。例如,在欣賞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焙唵蔚恼Z言樸素明朗卻又雋永清新,作者對世界充滿希望,充滿感恩,善良虔誠的祈禱,愿每一個人在塵世間都可以獲得幸福,而自己卻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僅僅依靠語言根本無法理解全詩的深刻內涵,必須深入體會詩歌描繪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現(xiàn)一幅美麗的畫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歌。所以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文學鑒賞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欣賞者的審美觀也會更加準確和健康。
二、如何提高漢語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閱讀、朗讀的訓練
朗讀是學習語言最好的途徑之一,增加文章的閱讀量,可以讓學生盡快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所以,增加閱讀量有助于理解漢語的應用,同時漢語言的意境分析能力會逐漸提高。最終,學生可以準確把握文章的基調,易于挖掘文章深處的含義,提高對漢語言的應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誦
論文摘要: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淵遠悠長,是我國先民智慧的表現(xiàn)。文學的本質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物化,在這個基礎上,對人的涵養(yǎng)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為方式,還是意識思想的改變,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漢語言文學的追求
漢語言文學的追求,其實就是文學的追求,文學是沒有界限的,雖然有形式的差別,但是主題和本質上還是一致的。文學所追求的,我們中國的文學自然也會去追求。漢語言文學比其它文學類別發(fā)展的早,發(fā)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長。在漫長的中華文明之中,漢語言文學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風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學一樣,其所追求,無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學在本質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應社會,反應人的內心世界。文學是人內心訴求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內心最純真的強烈追求。不管文學還是客觀的人,對真都孜孜訴求。不管是文學作品的主題,還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一種本真。文學所追求的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1)客觀的真??陀^的真,是指作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時候,多以客觀生活為基礎,來寫作自己的文學作品??陀^的真不僅對客觀環(huán)境進行如實的描寫,也對客觀人物的境遇進行如實描寫??陀^的真,既是文學作品環(huán)境的真。
(2)內在的真。這多指在敘述人物的心理時,進行真實的描寫。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家都務求真實而寫作,不管這心理是對是錯,是否符合邏輯,都求真實的表達出來。內在的真,就是文學作品人物內心的真。
文學追求真實,而不掩蓋任何黑暗或陰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觀的邏輯,只求符合文學作品內部的邏輯以及內在屬性。
2、追求善。善惡有分,是人在后天養(yǎng)成的品質,而文學則直觀的把它表現(xiàn)出來。不管是哪部文學作品,其描寫的都有善,對善的歌頌,對善的渴求,對善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有的時候是用惡來襯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惡來襯托敲鐘人的善。不過不是所有時候都有善惡同存的,有的時候文學作品中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善,用善來言善。例如:沈從文的《邊城》沒有惡人,全是善者,雖然最后結局不好,但卻把善發(fā)揮到至極。雖然有全描寫善的文學作品,但是不會存在全描寫惡的文學作品,惡不能獨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質上追求美。對于文學的形式,不管是整飭的還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沒事多種多樣的,也是多層面的。詩歌形式之美是整飭押韻,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亂無序之美。不過先這兩種形式的美已經漸漸結合在一起。在本質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題上追求美,文學主題不管是悲傷的還是喜悅的,其主題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沒能完成目標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題也是美的:悲壯之美。追求美,是文學最外在的表現(xiàn),美既是文學,文學既是美。
二、漢語言文學追求與人的涵養(yǎng)提高
涵養(yǎng)是人的內在氣質,也是外在行為表現(xiàn),涵養(yǎng)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壞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也就有不同的涵養(yǎng)。有的人見義勇為,有的袖手旁觀,有的好逸惡勞,有的勤勞肯干,這就說明了涵養(yǎng)的有不同性質,有不同的表現(xiàn)。各式各樣的修養(yǎng),在總的要求上,卻有一個質的規(guī)約,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發(fā)展。這正好和文學的追求一樣,文學的追求,客觀上來說,也就本質上人的涵養(yǎng)的追求。
1、追求漢語言文學能夠指導人的涵養(yǎng)。涵養(yǎng)是后天的修為,其需要對一定的物質形態(tài)進行模仿,而文學則能很好的指導人的“模仿”。涵養(yǎng)的模仿,可以是現(xiàn)實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是虛擬的行為方式。對于現(xiàn)實的行為方式,其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世上沒有圣人,圣人這個名詞只是給圣人取的客觀名字而已,其實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在此基礎上,人模仿的行為方式,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偏差。漢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是中國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涵養(yǎng)形態(tài)的客觀沉淀,對國人的涵養(yǎng)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正視漢語言文學對人涵養(yǎng)的作用,尤其在現(xiàn)在異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規(guī)范自己的涵養(yǎng),美化自己的涵養(yǎng),使文學和涵養(yǎng)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
2、追求漢語言文學能夠修正人的涵養(yǎng)。人的涵養(yǎng)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一方面。文學對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堅固的存在,對于壞的一面,則能細致的修正。文學,因其內在規(guī)律的性的存在,對人發(fā)之以感染力,讓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對情知理的思考,是一個久遠的課題,其歷史源遠流長。而文學正好對這個課題進行了很好的解釋和規(guī)定,在高的層次上,對人的情知理進行合理合情的概說,在這個基礎上對人的涵養(yǎng)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漢語言文學能夠提高人的涵養(yǎng)。文學,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進入到文學的世界,你就會被其所有美好的東西所包裹。對于人的涵養(yǎng),文學則能提高人的涵養(yǎng)。涵養(yǎng),首先就是“涵”,有什么樣的“涵”,就有什么樣的“養(yǎng)”。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強,不管是對好的事物還是壞的事物,人區(qū)分好壞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說,涵養(yǎng)的好壞,與其涵養(yǎng)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的修養(yǎng)[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關鍵詞: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1020801
1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交際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xiàn)的交際、理解難題。
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理解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xiàn)原典故的含義。東施是誰?西施又是誰?就沒有交待清楚。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 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這樣,就會使讀者一目了然。
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可采用類比的理解方法。據(jù)說,有一次陪外國客人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翻譯作了很多說明也沒能讓外國客人弄懂故事內容。此時,提示翻譯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米歐與朱麗葉。通過這一類比,外國客人馬上明白了劇情的主題思想。
中國歷史燦爛悠久,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此相聯(lián)系,中國的歷史成語典故俯拾即是,意蘊濃厚,如: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亡羊補牢、塞翁失馬、濫竽充數(shù)、朝秦暮楚、毛遂自薦、班門弄斧、名落孫山、三顧茅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蜀中無大將,寥化作先鋒”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每一個歷史典故和成語都包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都是一個生動的歷史故事。因此在交際、理解時,應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礎上,注重文化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shù)慕涣鳌⒈磉_方法。
中國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經》中僅收入辭典的典故就有700條,莎士比亞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輝,有些莎士比亞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2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xiàn)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南面為主,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tǒng),人們經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南”的方位在說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語文化卻恰恰相反,英美人從英語地域文化上來理解漢語中的“從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諸如“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之類的方位詞語,英語方位在說法上也和漢語文化相反,分別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它吹綠了中華大地,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east wind)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理解此詩時應對這一地域文化差異作一注釋,否則會給缺乏英國地域文化知識的一些漢語讀者造成困惑或誤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lián)想,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古往今來我國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钡拿?;明代名臣蔣冕年邁衣錦還鄉(xiāng)后,皇上御詩,稱其為“江南――老牛”,蔣冕也作詩謝辭:“老牛用力已多年,勁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
3風俗文化差異
風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guī)定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話是“你到哪兒?”“你要干什么?”“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中國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禮節(jié)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去哪兒?”“你要干什么?”在他們看來純屬自己的私事,別人不能隨便打聽,除非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吃過飯了嗎?”則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為英語慣用語“hello”,“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
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個性的東西。
4宗教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有神話中的“龍王”,有“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交流、理解時應予注意。例如,英國翻譯家大衛(wèi)•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劉姥姥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時,把它英譯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zhèn)?,漢語成語巧對英語諺話。但由于兩者存在著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差異,譯文就有使劉姥姥由信佛變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為嚴格地說,此例中的“天”與“God”并不完全對應。在此認為用“Heaven”來代替“God”更忠實于原文。
總之,文化差異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要在兩種語言之間交流、交際、表達,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有深厚的兩種語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英詞典[S].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2]R•R•k哈特曼,著.黃長著等譯.語言與語言學詞典[S].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3]王春暉.英語課堂教學中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
[4]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關鍵詞】漢字 書法 傳統(tǒng)文化 藝術創(chuàng)新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放異彩的奇葩。這是因為:書法所寫的是漢字;漢字是書法的表現(xiàn)對象和造型基礎,是書法的生命之源。
一、從書法的內涵看,書法藝術是漢語言文化的應有之義
世界上所有開化的民族都有他們自創(chuàng)的文字,或參照其他民族文字創(chuàng)造的文字,有文字的書寫,只是他們的書寫都未能成為藝術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現(xiàn)今的漢語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創(chuàng)造的,以拉丁文書寫方式拼寫,人們也不能以書法的素養(yǎng)書寫它以取得類似漢字書法的審美效果。這表明:只有漢字才是書法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的基礎,書法藝術是漢語言文化的應有之義。
(一)書法的定義,就是特指漢字的書寫。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關于書法的定義(內涵),至今有多種提法,尚未定論,但每種提法卻與漢語言文化息息相關。在此,略舉幾例加以說明:其一,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書寫漢字的方法。其二,書法,是關于漢字書寫研究的一門學問。其三,書法,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通過書寫漢字來抒情達意的一門藝術。它主要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內容。上述三種提法均表明: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漢語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
(二)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xiàn)。
漢字能成為藝術,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漢字有一個為別的文字不具有的特點。漢字既不是模擬自然的圖畫,也不是任何人隨心所欲的抽象符號,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會意諸法創(chuàng)作的造型,是根據(jù)漢語的單音單詞構成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意義的形體。二是漢字的形體構成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感悟自然萬物形體構成之理。人們在自然千姿百態(tài)痕跡的啟發(fā)下,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礎,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參照,因此,以會意、形聲等造出的字就隨語言的實際發(fā)展起來。這樣,據(jù)單音語言創(chuàng)造的具有形體整體性的文字,為以書法創(chuàng)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準備了很好的基礎。三是能使?jié)h字成為藝術的關鍵是書寫。隨著實際需要的發(fā)展,書寫工具的改進,書寫技術方法的總結,漢字發(fā)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隸、章今草乃至楷書、行書體。體勢變了,筆畫變了,寫法變了,但充分運用書段,借漢字的基本結構,創(chuàng)造出具有生動的抽象形式,具備力的運動節(jié)律,具有生命機體意味的筆畫,營構有生命的形象,這些始終保持著,而且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強烈。
二、從書法結構因素看,書法是漢字藝術特質的表現(xiàn)
漢字書寫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除了書寫者自身藝術創(chuàng)造力之外,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漢字先天便具有藝術的特質。書法是漢字藝術特質的表現(xiàn)。
(一)書法的藝術語言是漢字的筆畫線條。
書法的藝術語言是漢字的筆畫線條,是有著一定的限制和高質量要求的線條,即是書家用手直接寫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線條。因為漢字的筆畫本身具有藝術素質,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力,不僅是書法者必須依循的,而且是書法者樂于借助的。一是漢字筆畫具有豐富性。豐富的筆畫才能構成豐富的形體,蘊涵豐富的內容。漢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等諸多字體,其筆畫也由簡到繁,不斷豐富。如以法度最為完備的楷書為例,其基本筆畫就有點、橫、豎、撇、捺、挑、鉤、折。而且,每種筆畫又有多種形態(tài)。二是漢字筆畫具有意象性。漢字筆畫線條,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事物外形的一種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時又是人的創(chuàng)造,帶有某種意象性。歷代每一書法的筆畫中都熔鑄有書家的意象。三是漢字筆畫具有表情性。漢字豐富多樣的筆畫,與生俱來便帶有豐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筆畫的線條,給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來說,橫線使人感到廣闊、寧靜;豎線使人感到上騰、挺拔;斜線使人感到危急、驚險;曲線使人感到流動、變化、柔和、輕巧、優(yōu)美等。
(二)書法的藝術形體結構是通過漢字線條塑造出來的。
書法是造型藝術。藝術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示真實。書法藝術的形象是通過漢字線條塑造出一個個奇妙的結構形體。一是漢字形體的象形性影響和促進了書法的形象塑造。中國漢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就有藝術性。漢字始終沿著表意走,符號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圍也更廣了,稱之為“象物、象事、象意、象聲”。這“四象”屬于象形精神,是漢字藝術性的集中體現(xiàn)。二是漢字形體的多樣性影響和促進了書法的形象塑造。漢字豐富的筆畫和復雜的結構形體,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點。書家個人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審美追求去創(chuàng)造書法的藝術形象,但無論如何,漢字形體的固有特點是不能忽視的。
三、從發(fā)展書法藝術看,必須堅持書寫漢字的傳統(tǒng)
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繼承的目的。歷代書法的創(chuàng)變規(guī)律,都源于特定歷史時期對藝術審美的與時俱進,也由于漢字的象形結構淵源,使其中藝術創(chuàng)作有了極大的可塑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一)書寫漢字是書法自身的規(guī)定性。
書法漢字包括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一是書寫性,即書法是書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也不是制作出來的,其創(chuàng)作過程是書寫的過程。二是書寫的對象是漢字而不是其他東西。兩個方面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書法藝術是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
書寫漢字不僅僅是書法自身的規(guī)定性問題,還涉及這門藝術的文化特色問題。書法是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把它和其他藝術放在一起,它的中國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強烈、最鮮明。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書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塊招牌,馬上就會想到中國。
“豬(pig)”的生活習性、環(huán)境決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認為豬是懶惰、骯臟的動物,因而相關詞語都含有貶義的感彩?!柏i朋狗友”,比喻好吃懶做、不務正業(yè)的壞朋友。“人怕出名豬怕壯”,喻人出名后會招致麻煩?!柏i狗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極壞?!柏i突豨勇”,指拼命向前沖,不怕死的人(含貶義)。在英語中,與豬對等的詞為swine,hog等。比喻agreedy,dirtyorbad-manneredperson貪婪、骯臟、粗野之人。在兩種文化對比中,豬的用途是一樣的,多為貶義色彩,如tomakeapigofoneself過分饞嘴,貪婪;Iknowmyfatherlefthisestateentirelytome,butI‘dbemakingapigofmyselfifIdidn’tsharesomeofitwithmybrother.我知道我父親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我,但是如果我不讓兄弟分享一些就顯得太貪心了;whatdoyouexpectfromapigbuta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Aroadhog公路上堵車時慢吞吞的車輛,也指蠻橫駕駛的司機;Iwishthatdriverwasn'tsucharoadhog.我真希望那個駕駛員不是那么一個蠻橫的司機。
2漢英語言文化中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不對等
在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中,有時一種動物的概念意義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內涵卻有明顯差異,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特別是在習語的表達上。習語往往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緊密聯(lián)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傳統(tǒng)習慣及文化傳承。
2.1龍
龍(dragon)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權力與威嚴,因此漢語中與龍有關的詞語都是褒義詞。如“:攀龍附鳳”,比喻依附皇帝以成就功業(yè),或比喻依附有聲望的人以立名?!棒~躍龍門”,比喻地位高升?!帮w龍在天”,比喻帝王在位,有萬事亨通之意?!芭P虎藏龍”,指隱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等。而在西方,人們認為龍是兇殘的古怪野獸,dragon是邪惡的象征。如果把某個人喻為dragon,意指此人很兇狠?!妒ソ洝放u惡魔撒旦說“Satanisthegreatdragon”,這里的抽象語義就是惡魔,說撒旦是最大惡魔。另一習語“sowdragon’steeth”出自希臘神話,指“播下(對己對人都不利的)不和的種子”Donotsowdragon'steethhere,oryou'llregretlater.別在這埋下禍根了,不然你以后會后悔的。另外,在英語中dragon另外的一個意思是awomanwhobehavesinanaggressiveandfrighteningway,即“行事氣勢洶洶和令人恐懼的女人”,相當于漢語的“悍婦”“、潑婦”。如:Shelookslikeanordinaryoldlady,butinfactsheisadragonwhowilleatyoualive.她看上去像個平常老太太,可事實上她是個能把你生吃的母老虎。
2.2狗
在漢語文化中,帶有“狗”的成語或句子通常含有貶義,比如“狗仗人勢”,喻壞人依靠某種勢力欺侮別人?!肮纷炖锿虏怀鱿笱馈庇糜谧I諷與開玩笑。“狗眼看人低”,指一個人高傲自大。比喻勢力小人,瞧不起別人?!肮芳碧鴫Α?,比喻走投無路時采取極端的行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溫順的寵物。從英語中的幾個詞語如“l(fā)uckydog”“,topdog”,就能看出在西方文化中狗這一形象的正面意義。Maryisaluckydog.瑪麗是個幸運兒。Heisagaydog.他是個快樂的人。Everydoghashisday.凡人都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這主要區(qū)別在心理文化上。
3動物詞匯在漢英語言中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分析
3.1歷史差異
歷史是影響詞匯文化內涵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研究動物詞匯時,我們有必要先了解這些文化內涵差異形成的歷史背景。中國有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人們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也因為如此,那時候的許多習慣表達流傳至今。如,人們普遍認為,鳳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龍是中國皇權的象征。龍鳳經常一起使用,指皇帝和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因此許多有關龍、鳳的詞匯都是褒義的詞匯。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深受羅馬皇帝和教皇的控制,他們的殘暴思想也被英國人所抵制。因此英語中有許多的習語是表達人們對國王和教皇的憤怒和厭惡。一些習慣的表達如:Thekingandpope,thelionandthewolf..國王與教皇,獅子和豺狼。Kingsandbearsoftenworrytheirkeepers.伴君如伴虎等。這些概念就來源于一個特定的歷史。
3.2風俗差異
習俗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不是個體的產物而是社會群體的產物。作為國家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語言一定會反映一個國家的習俗。在歷史文明進程中,不同國家的人對待動物有不同的情感和態(tài)度。許多動物詞匯直接反映了人們對不同動物的喜惡。在中國,喜鵲被認為是吉祥的預兆。無論何時,人們看到喜鵲或聽到喜鵲的叫聲,都堅信好運將會來臨。而在西方,喜鵲是和厄運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喜鵲被認為是喪鳥。西方人認為喜鵲會帶來恐怖和劇變。同樣的由于習俗的不同,蝙蝠、狗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3.3差異
宗教思想是人類思想和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的有不同的文化表達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點。宗教對人類的影響巨大。在社會進步的今天,仍然在許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對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中國文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因此佛教文化的影響意義深遠。比如一些習語“牛頭馬面”,“盲人摸象”等都來于佛教。而西方人則受基督教的影響深遠。圣經思想深根于人們的思想中。許多英語習語來自《圣經》,如alionintheroad攔路虎,beardthelioninhisden“在獅穴捋獅須,太歲頭上動土”。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