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爱a久久片,无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视,中文字幕欧美一区,爽妇网国产精品,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午夜一级在线,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手机播放

    <del id="eyo20"><dfn id="eyo20"></dfn></del>
  • <small id="eyo20"><abbr id="eyo20"></abbr></small>
      <strike id="eyo20"><samp id="eyo20"></samp></strike>
    • 首頁 > 文章中心 >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范文第1篇

      關(guān)鍵詞:語義翻譯 交際翻譯 文化詞語

      翻譯活動已經(jīng)存在了幾千年,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譯更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jīng)有很多翻譯學者對翻譯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研究。研究文化、語言和翻譯已成為全球現(xiàn)象。彼得?紐馬克是翻譯研究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尤金?奈達的形式對等與動態(tài)對等理論基礎(chǔ)上,他提出了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不僅發(fā)展了奈達的翻譯理論,也給其他翻譯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語義翻譯力求最大限度復(fù)制“目標語的結(jié)構(gòu)”,交際翻譯則努力“使譯文對目標語言讀者產(chǎn)生和源語言讀者一樣的影響”。

      文化詞語具有文化特色,反應(yīng)地理、環(huán)境、社會機制、宗教、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特點,因而翻譯文化詞語異常艱難,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也尤為重要。以下對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在文化詞語翻譯中的應(yīng)用進行討論,例子均選自《英譯中國現(xiàn)代文選》(三)。

      一、運用語義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

      運用語義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主要采用音譯法和直譯法。如果僅用音譯法與直譯法無法將原文意思表達清楚,譯者可適當在譯文中加入解釋或注釋。

      音譯法即為根據(jù)字詞讀音進行翻譯的方法,是翻譯文化詞語時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在翻譯地名、人名和山脈、河流名稱時,音譯法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音譯法能夠保留源語的讀音特點和文化特色,有助于促進雙方文化的交流。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三)》中,譯者也運用音譯法翻譯了許多文化詞語,例如,“煙臺”譯為“Yantai”,“東山”譯為“Dongshan”,“臘八節(jié)”譯為“l(fā)aba Festival”。

      但音譯法并不適用于所有文化詞語,直譯法便是另一種翻譯文化詞語的有效方法。語義翻譯注重保留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直譯法也是如此。因此,直譯法是語義翻譯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之一。直譯法能夠保留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并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語義特色。例如“走狗”譯為“running dogs”。

      音譯法與直譯法能夠有效地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但由于文化差異,有些詞語如果僅用音譯法或直譯法進行翻譯未免會令讀者難以理解。此時,在音譯與直譯的基礎(chǔ)上加上注釋或解釋不失為明智之舉。適當增加注釋或解釋能夠補充一些必要的信息,幫助讀者理解,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例如,將“臘八粥”譯為“l(fā)aba porridge―a kind of rice porridge they make, as a tradition, with nuts and dried fruit”,增益的部分不僅對臘八粥進行了解釋,還對其基本原料作了簡單說明,能夠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臘八粥以及中國文化。

      二、運用交際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

      有些文化詞語擁有復(fù)雜的文化背景,此時采用語義翻譯策略則略顯不足,交際翻譯策略則不失為明智的選擇。交際翻譯策略主要采用意譯、替代和增益的方法進行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意譯法更注重讀者的理解,因而是交際翻譯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之一。

      例:坐食之余,積習難除,不免干些災(zāi)梨禍棗的閑人之業(yè)。(P119)

      譯文:In my retirement, I keep the old habit of wielding my clumsy pen.(P121)

      “災(zāi)梨禍棗”原指印書用梨木或棗木刻板,形容爛刻無用不好的書。譯者采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雖然少了些文化特色,但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

      替代法也是運用交際翻譯策略翻譯文化詞語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替代法翻譯文化詞語就是將源語中文化詞匯用目的語中相近詞匯來替代。例如,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三)》中,譯者將“六合”譯作“the all embracing”。“六合”指的是“天地東南西北”,與“the all embracing”意義相近,而“the all embracing”更容易讓外國人理解。因此,替代法能夠更好地讓讀者理解原文。

      增益法是指在譯文中增添必要的解釋詞語,也是交際翻譯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

      例:老王賣瓜,只要賣的是好瓜,為什么不能自賣自夸?(P274)

      譯文:As we know, there is an old Chinese saying disparaging a melon peddler, named Lao Wang, who keeps praising his own goods. Well, why can’t he praise his melons if they are really sweet and juicy? (P275)

      “老王u瓜,自賣自夸”在中國是人盡皆知的諺語,但對外國人來說卻很陌生。因此,此處譯者采用了增益的方法對諺語進行了解釋,這樣外國讀者讀起來才不會一頭霧水。

      三、結(jié)語

      在紐馬克的翻譯理論中,強調(diào)把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語音翻譯與交際翻譯在翻譯文化詞語時并不是對立的關(guān)系,而是互做補充。翻譯文化詞語時若僅使用交際翻譯策略,則譯文便會喪失原文的文化特色。這將嚴重影響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交流。相反地,僅使用語義翻譯策略則會令譯文復(fù)雜難懂,令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因此,在翻譯文化詞語時,要將這兩種翻譯策略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能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又能保證譯文通順易懂。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該根據(jù)文本類型與具體的文化詞語采用相應(yīng)翻譯策略。有時,在同一文本甚至句子的翻譯中,可能需要應(yīng)用兩種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三)[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范文第2篇

      關(guān)鍵詞:直譯意譯信、達、雅

      一、蕭紅與其作品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其受到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她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并因此結(jié)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小說《生死場》,由此取得了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她更有成就的是寫于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xiāng)的中短篇小說。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是蕭紅應(yīng)美國友人斯諾之約而寫的小傳。文章敘述了她如何在祖父的關(guān)懷和撫育下度過了孤寂的童年。

      二、翻譯理論與模式的簡要說明

      早在十九世紀末,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fù)就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靶拧睆娬{(diào)忠實原文;“達”講的是要使譯文能夠準確、通順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即“達旨”;“雅”可以理解為“文雅和優(yōu)美”,為翻譯的更高層次的要求。關(guān)于嚴復(fù)“信、達、雅”的理論,后人的理論和解釋大同小異,以茅盾的概括最為精辟:“信即忠于原文,達即譯文能使別人看懂,雅即譯文要有風采?!眹缽?fù)之后的中國翻譯理論,包括魯迅的“寧信而不順”;傅雷的“形似與神似”以及錢鐘書的“化境”等都是嚴復(fù)“信、達、雅”的翻版或在此基礎(chǔ)上的發(fā)揮和提高。

      根據(jù)“信、達、雅”的標準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大致可以概括為兩種,即“直譯”和“意譯”?!爸弊g”指翻譯要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句子結(jié)構(gòu)、修辭手段等,同時又要求語言通順易懂。“意譯”則要求將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不一定采用原作的表達形式,譯文自然流暢即可。但“意譯”并不意味著可以將原文內(nèi)容隨意刪改或添枝加葉?!爸弊g”注重對原作的忠實,“意譯”強調(diào)譯文應(yīng)符合譯語的習慣。

      三、兩種譯文的比較分析

      從總體上看,兩譯文在忠實地傳遞原文內(nèi)容,表達原文風格以及英語的表達上均是成功之作,從中可見兩譯者深厚的文學和翻譯功底。從“直譯”和“意譯”的角度來總體判斷兩譯文,張譯基本屬于“直譯”,劉譯則更偏重于“意譯”。但有時兩種方法也交替使用?,F(xiàn)就一些具體例子進行比較。

      1. 直譯和意譯均可。首先,在翻譯標題“永遠的憧憬和追求”時,兩位譯家選詞各異。劉譯用了“l(fā)onging”和“yearning”,根據(jù)美國傳統(tǒng)詞典,“l(fā)onging”意思是“A strong persistent yearning or desire, especially one that cannot be fulfilled.”表示強烈的、揮之不去的渴望或欲望,尤指無法實現(xiàn)的渴望?!皔earning”解釋為“A persistent, often wistful or melancholy desire; a longing”,是長久的、常常是愁悶的或傷感的愿望,渴望。蕭紅的一生是被家庭、愛情和社會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深藏著難以排解的無家的悲涼感。她的一生,既經(jīng)受了失去家園的無奈與痛苦,又飽嘗了尋找家園的坎坷、屈辱與悲歡,她在無可奈何而又義無反顧地舍棄失去之后,又滿懷希望地探索尋求,向著“溫暖”與“愛”的方向,懷著“永久的憧憬與追求”。可以說,寂寞情緒和無家情結(jié)困擾了蕭紅的一生。劉譯意譯的成分比較大。比較而言,張培基先生將其翻譯成“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則是明顯的直譯。二位都準確的將原作的意義傳達了出來,都不失為好的翻譯。

      2. 能直譯就盡量直譯。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1)父親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對待仆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和疏遠,甚至于無情。

      張譯:Father, driven by avarice, often became very unfeeling. 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劉譯:Father was almost inhumanly avarice. To his servants, his children and even his own father, he was just as miserly and indifferent, or heartless for that matter.

      (2)有一次,為著房屋租金的事情,父親把房客的全套的馬車趕了過來。

      張譯:Once, due to a dispute over house rent, he took away by force a tenant’s horse-driven cart and drove it home.

      劉譯:Once because a tenant failed to pay his rent, father detained his cart and horse.

      在上兩例中,張譯追求直譯,保留了原句的語言結(jié)構(gòu),將原文中每個字的意思都翻譯了出來,因而更加忠實于原文,達到了與原文相近的語言效果,且意思清楚,譯文的可接受性強。例(1)中,將“甚至于無情”譯為“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其中not to say是英語成語,意即and almost或and perhaps even,將程度的漸進表現(xiàn)了出來,語言生動并富有感染力。劉譯注重意譯。也將原文的意思譯了出來,且形式上更加簡潔。將“我的祖父”譯為“his own father”比張先生直譯為“my grandpa”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然而,原文表達了一種因果關(guān)系,父親因為貪婪而失去了人性;而劉譯改變了句子結(jié)構(gòu),將這個因果關(guān)系放到了句末,效果不免遜色于張譯。例(2)中也是如此,原文“把馬車趕了過來”,張譯用“took away by force”,表達了父親強行奪走了房客的馬車,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劉譯用了“detained”,這個詞表示“扣留”,用在這里讓讀者覺得馬車本來就在父親手里,父親只是阻止房客趕走他們的馬車,劉譯詞雖然簡潔,但意思卻不如張譯準確。另外“failed to pay his rent”也不如“a dispute over house rent”忠實于原作,原文“為著房屋租金的問題”不一定指房客沒有交房租。劉先生在翻譯時將“房屋租金的問題”具體化了,不夠張譯準確。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懂,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币4嬖鞯呢S姿,則應(yīng)在忠實于原文,而又符合譯語表達習慣的前提下,能直譯盡量直譯。以上這兩個例子,筆者認為張譯優(yōu)于劉譯。

      3. 當直譯不能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和神韻時,應(yīng)用意譯,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傅雷曾說:“以效果而論,翻譯應(yīng)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就是除了傳達意義之外,還要盡力保存原作的風格和神韻。在形式上要符合譯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在原文第三、四段的處理上,原文是在“祖父把馬從車上解了下來還了回去”處分段,第四段接著寫祖父這樣做所導致的與父親的爭吵,直到“祖父這樣說著,而父親還是爭吵”這里說的都是一件事。張譯照搬了原文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將父親和祖父的爭吵放到第四段中,似乎是絕對忠實于原文,但卻過分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與英語表達方式相悖。漢語語法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以意統(tǒng)行,強調(diào)意義的連貫,但不在意形式標記,句法特征為意合;而英語的句法特征是形合。因此,劉先生在這里運用了“段落重組”的方法,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對原文的自然段落進行合并和拆分。劉譯把原文第四個自然段的前三句調(diào)整到第三自然段,從而使譯文上下更加緊湊、連貫,更加符合邏輯。

      在原文第六、七段的處理上,也是同樣的問題。原文雖然是分兩段敘述,但是這兩段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張譯保留了原文的段落處理方式,分作兩段,意思雖然準確,但對原文的風格和神韻卻有影響。劉譯擺脫原文的束縛,用詞也頗具匠心,尤其是在翻譯“祖父時時把多紋的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頭上,我的耳邊便響著這樣的聲音”這句話時,劉譯用“Grandpa would put his wrinkled hand on my shoulder and then on my head”來譯,這里的“saying into my ear”,把祖父對受了委屈的小孫女的關(guān)愛、呵護表達了出來,使人聯(lián)想到慈祥的老人輕聲對小女孩說著安慰的話語,既達旨又傳神,形神兼似,不失為妙筆。相比之下,雖然張譯的前半部分和劉譯一樣,但是簡單的“saying”一詞不足以傳達出原文的神韻,此處的處理較劉譯遜色。

      4. 譯文中存在的個別“誤譯”。翻譯錯誤是難免的,就是名家也不例外。對待翻譯珍品中的錯誤,我們應(yīng)該持科學的態(tài)度,文學翻譯的價值不一定只看其中有無個別的誤譯,而看總體的把握。一件文學翻譯能傳達原作的神味,或者有其獨到之處,雖然其中有可能會給挑出來的晦澀之處,也不失為成功的翻譯。如例:

      可是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張譯:Nevertheless, from grandpa I’ve learned that apart form coldness and hatred, there is also warmth and love in life.

      Hence 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of this “warmth” and “l(fā)ove”.

      原文是兩個獨立的段落,每個段落都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張譯的第二段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只是一個片段,在這里獨立成段顯得語言晦澀,意義含混,令讀者費解。而劉譯“However, from Grandpa I have learned that in life there is not only coldness and hatred, but also warmth and love. For that “warmth” and “l(fā)ove” I will keep longing and yearning.”意思明確,結(jié)構(gòu)嚴謹,行文流暢。原文用“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與標題“永遠的憧憬和追求”相呼應(yīng),譯文也用“keep longing and yearning”與文章標題“My Longing and Yearning”前后照應(yīng),達到了形神兼似。

      四、結(jié)語

      從以上對兩譯文的比較評析,可以這樣概括:張譯和劉譯都是以“信”為最高原則的??偟膩碚f,兩譯文都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內(nèi)容,語言表達也很流暢。但兩譯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張譯基本屬于“直譯”,而劉譯基本屬“意譯”。二者都不失為成功之作。

      通過對兩譯文的比較評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當中以“信”為首?!靶拧奔粗覍嵱谠?,在盡量貼近原語的表達方式的同時,又不破壞譯語的語言規(guī)范。在這一標準的前提下,應(yīng)兼取“直譯”和“意譯”之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陳宏薇:《漢英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胡德香:《 張培基先生中譯英藝術(shù)探》,《孝感學院學報》,2002.8。

      劉士聰:《漢英?英漢美文翻譯與鑒賞》,譯林出版社,2002。

      劉銀燕:《張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譯》,《上??萍挤g》,2001.1。

      唐耀彩:《散文翻譯中的跨句法――兼評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 4。

      楊曉榮:《翻譯批評導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張智中:《劉士聰先生漢譯英關(guān)鍵技法探析》,《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趙秀明:《文學翻譯的“韻味”說――論劉士聰?shù)奈膶W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

      周儀、羅平:《翻譯與批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朱曼華:《中國散文翻譯的新收獲――喜讀張培基教授〈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中國翻譯》2000.3。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范文第3篇

      關(guān)鍵詞:尤金·奈達 功能對等 指導標準 翻譯實踐

      一、引言

      在中國,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是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介紹得最早、最多、影響最大的理論?!肮δ軐Φ取崩碚撌悄芜_翻譯理論的核心,自20世紀80年代初被介紹到中國以來,在中國翻譯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奈達對世界翻譯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貢獻,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說:“奈達的著作,開創(chuàng)了翻譯理論的新時代”(郭建中,1999)。本文將通過概述“功能對等”理論的內(nèi)涵和特征,并結(jié)合一些翻譯實例,力求在翻譯實踐中正確運用該理論。

      二、奈達的對等理論概述

      1964年,奈達在其著作《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動態(tài)對等 (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根據(jù)奈達的觀點,各種語言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異,“形式對等”概念的應(yīng)用范圍較為有限。奈達特別強調(diào)后者,認為“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譯的本質(zhì):“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保∟ida & Taber,1969)在這一定義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語的信息”;“自然”是指譯語中的表達方式;“對等”則把上述兩者結(jié)合起來,是對等語(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語(identity)(郭建中,1999)。很明顯,該定義強調(diào)的是信息對等,而非形式對應(yīng)(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達在“動態(tài)對等”中突出了“內(nèi)容為主,形式為次”的思想,但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誤解。為了強調(diào)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對“動態(tài)對等”的誤解,奈達后來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jīng)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一書中,用“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動態(tài)對等”?!肮δ軐Φ取焙汀皠討B(tài)對等”內(nèi)涵基本相同,都強調(diào)“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上相同”。而所謂“功能對等”,就是在源語和譯入語之間實現(xiàn)“最為切近的自然的對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Nida,2004)

      三、“功能對等”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

      “功能對等”理論是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為依歸,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理論。在功能對等中,奈達雖仍堅持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優(yōu)先考慮前者,但他對“信息”作了進一步的界定: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nèi)容,還包括語言形式。他認為,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是信息內(nèi)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郭建中,1999)。形式也表達意義;改變了形式也就改變了意義。判斷一個譯文的效果不僅要將譯文與原文所對應(yīng)的詞匯意義、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作對比,更重要的是考察讀者正確理解和欣賞譯文的程度。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和結(jié)構(gòu)(形式對應(yīng))(王華,2010)?;凇肮δ軐Φ取崩碚?,我們歸納出,在翻譯實踐中,要按以下四個標準來斟酌譯文的質(zhì)量:傳達原作信息;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和精神;語言自然順暢,符合譯入語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讀者反應(yīng)近似。

      (一)傳達原作信息

      由上文可知,原文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nèi)容,還包括語言形式,即包括了源語傳達出的各種信息:語義信息、文體信息、文學意象和心理效應(yīng)信息等。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的要求,在再現(xiàn)信息方面,譯者傳達給譯語讀者的譯語信息應(yīng)與原作者傳達給源語讀者的原文信息基本相同。因此,在具體翻譯實踐中,譯者應(yīng)按照這一標準,盡可能地傳達原文的各種信息。

      例如,梁實秋的《時間即生命》一文中出現(xiàn)了“易經(jīng)”“前四史”和“通鑒”等中國味很濃的詞語。對源語讀者來說耳熟能詳,但由于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諸多差異,這些詞語對譯語讀者而言卻難懂。因此,譯者在英譯這段文字時,要盡可能詳盡地翻譯或解釋著作名稱所包含的信息。為此譯者采取音譯的同時,添加了“The Book of Changes”“The Historical Records,The Book of Han,The Book of Later Han and The 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和“the 294-volume chronicle by Sima Guang”三處注釋,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主要信息。又如的《差不多先生傳》中,“他姓差,名不多”一句,若僅譯為“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Buduo”,外國讀者就會只知其音,不知其意,因此,譯者基于傳達原文信息的標準,在后面加了“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the-Same’”的補充說明。

      (二)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和精神

      “精神”指原作的“神氣”“語氣”“情調(diào)”“氣氛”,或者歸結(jié)為“神韻”(王華,2010)。神韻不在于字面,而在于字里行間?!帮L格”包括原作的文體、語體特點和作者本人的寫作特點(劉世聰,2002)。原文特有的遣詞造句方式能夠傳遞原文的本土氣息,反映出作者的思維方式和風格。因此,翻譯不僅是信息的傳遞,也是風格的移植。倘若譯者只注重傳達原文信息而忽視原文風格,譯文就會顯得呆板無味,失去了原有的神韻。在翻譯實踐中,要想達到精神、風格對等,譯者必須擺脫原文語言結(jié)構(gòu)的束縛,使原作的精神和風格在譯作中得到重生。例如:

      (1)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郁達夫《故都的秋》)

      譯文:Turn eastward under locust trees to closely observe streaks of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ir foliage,or quietly watch the trumpet-shaped blue flowers of morning glories climbing half way up a dilapidated wall,and an intense feeling of autumn will of itself well up inside you.(黑體為筆者所加)

      這句話是對景物的精描細繪,涉及視覺形象,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也寫了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數(shù)”“靜對”,透露出作者的悠閑、愜意。譯文避免逐字翻譯,注重風格與精神對等,黑體內(nèi)容的使用很好地再現(xiàn)了“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的藝術(shù)風格。此外,譯文擺脫原文語言結(jié)構(gòu)的束縛,將“從槐樹葉底”和“在破壁腰中”兩個狀語后置,雖然在形式上與原文存在差異,卻將原文的精神風格準確地傳達給了讀者。

      (三)語言自然順暢,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

      該標準要求譯者在已傳達原文信息和精神風格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在譯文中用詞得體,使得行文流暢自然,語言形式符合譯入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表達習慣。奈達(1993)在其著作《語言、翻譯和文化》中將“功能對等”定義為:目的語讀者應(yīng)該能像源語讀者理解原文那樣來理解譯文。譯者要實現(xiàn)這一點,就應(yīng)在譯語中尋找對等語,必要時重組原文形式和語義結(jié)構(gòu),確保譯文在語法上、文體上無任何表達生硬的跡象,避免出現(xiàn)翻譯腔,有悖譯入語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且看下面一句例文:

      (2)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迭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這句話句式流暢自然,一氣呵成,要求譯文也應(yīng)基于譯入語規(guī)范和文化背景,傳達出原文的內(nèi)涵和精神。結(jié)合語境,“境界”不宜譯為“realm,area,place”等詞,否則會在將語言符號轉(zhuǎn)為意義的過程中受阻,影響信息的有效接受。四字短語的連續(xù)使用,有助于傳達文章詩般的美感和雍容警策的筆調(diào)。但這些短語在譯入語中沒有直接的對等語,譯者應(yīng)先通曉短語的涵義,而后對其形式作分譯、合譯等靈活處理,力求譯文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譯文如下:

      A mighty long river…sometimes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 flanked by high mountains and steep cliffs,winding through a course with many a perilous twist and turn.(黑體為筆者所加且略有修整)

      譯文用“section”指代“境界”,接著按照英語表達習慣,適當調(diào)整了原文的結(jié)構(gòu),將兩組四字短語合譯,同時滿足一句譯文對照一句原文,行文流暢且自然。黑體部分貼切地譯出了原文中的幾個詞語難點,很好地達到了“令人滿意的功能對等”。

      再如老舍的《養(yǎng)花》中的一句“我只養(yǎng)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其中“好種易活”和“會奮斗的”分別表達“成活率高”和“耐寒、耐熱”的意思。譯者翻譯時不宜按字面直譯,而應(yīng)將語義植入新的文化土壤,用符合譯入語語法規(guī)范的對等語代替原文的所指:“I only grow flowers and plants that are hardy and enjoy a high survival rate.”

      (四)讀者反應(yīng)近似

      “衡量一個翻譯作品必須首先考慮譯文讀者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yīng),然后將譯文讀者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的反應(yīng)加以比較”(Nida & Taber,2004)。譯者應(yīng)力求使不懂原文的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在理解和欣賞原文時的反應(yīng)趨于一致。因此,在具體翻譯工作中,譯者應(yīng)參照譯文讀者的心理,合理、貼切地組合譯文的文字。

      以下是選自謝逸《下蛋·唱雞及其它》一文的幾句話及其譯文:

      (3)但也有一種人,嘴尖舌長,能說會道,自我吹噓,滔滔不絕,像那只愛唱的母雞一樣,占著個雞窩不下蛋。個別惡劣的還竊取別人的成果去報喜稱功,一點不覺得慚愧。

      There are among us,however,another kind of people who,armed with a glib tongue,indulge in incessant self-glorification and,like the above-mentioned cackler,hold on to the coop without laying any egg.Some few even go so far as to brazenly claim credit for work that was done by others.(黑體為筆者所加)

      原文用比喻的手法批評那些自吹自擂、弄虛作假、騙取名利的人,內(nèi)容辛辣諷刺,亦莊亦諧,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譯者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充分考慮了中西方讀者在思維習慣和閱讀模式方面的差異:一方面采用合譯法將“嘴尖舌長,能說會道”“自我吹噓,滔滔不絕”兩個短語順暢地譯出,用英語中的抽象名詞(使用頻率較高)“self-glorification”代替了漢語中的四字成語“自我吹噓”的形象化表達;另一方面,譯者在選詞上再三斟酌,用黑體部分將原文的譏諷意味傳達得淋漓盡致。譯文雖表面上跟原文有些出入,但譯文讀者在欣賞譯文時的反應(yīng),和原文讀者在欣賞原文時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

      四、結(jié)語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擯棄了“文本中心論”的主張,對一直受忽視的譯文讀者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從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譯界一直存在的直譯和自由譯之間的爭論”(倪萬輝、楊寅,2004)。鑒于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差異,譯者作為差異的調(diào)節(jié)者,在尊重原文客觀內(nèi)容的前提下,可以靈活地開展翻譯工作:譯者傳達給譯語讀者的譯語信息,應(yīng)與原作傳達給源語讀者的原文信息基本相同;譯者須擺脫原文語言結(jié)構(gòu)的束縛,在譯作中重現(xiàn)原作的精神和風格;要盡可能使譯文流暢、自然,語言形式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譯者還應(yīng)靈活甄選譯文的文字,力求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近乎相同的感受。

      毫無疑問,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翻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該理論既強調(diào)忠實原文,又重視譯語和源語的契合,從而擴大了可譯性的范圍,對翻譯實踐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 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Nida,Eugene 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郭潔.對等翻譯之我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7]金堤.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8]倪萬輝,楊寅.從翻譯的文化本質(zhì)看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之實用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

      [9]王華.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標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7).

      [10]王以鑄.論神韻[A].羅新章.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11]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范文第4篇

      關(guān)鍵詞:空白 韻味 闡釋 影響

      文學的韻味是說不出、道不明的抽象感覺,頗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含義。但是如果要欣賞散文,還必須要研究這種散文的韻味,研究用詞用句之外的空白。中國書法繪畫常常講究黑白搭配,比如齊白石所作《蝦》就有人稱贊說,不畫水而滿幅皆水。

      譯者就是負責把這種作者無需說明的空白重新展現(xiàn)給譯作讀者。可是不同的譯者,對這種空白的理解就各不相同,因此在此理解上的語言再現(xiàn)也就不同。再加上對另外一種語言不甚精通,這譯作恐怕很難達到這種空白的對等。而這種空白對等之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譯作讀者能不能理解又是一個問題。他對本就變形的空白理解又帶有自己的色彩。

      就《蝸居在巷陌的尋常幸?!范?,我在翻譯時就發(fā)現(xiàn)空白的韻味自然而言就可以填滿,并且還填充地理所當然。可是按照這種理解去翻譯時,我發(fā)現(xiàn)翻譯這空白的尺度很難把握。我很難去決定要不要闡述一個明明很容易就理解的名詞。而句子方面來說,中文句子用的簡潔,空白之處較多,反而不容易翻譯。從篇章的層面來看,中文的散文就是靠這種“韻味”“空白”互相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一、題目的空白

      就題目而言,巷陌是街巷的通稱。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里面“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常住。這個題目省去了主語,是人們蝸居在巷陌,他們所具有的幸福是平常,不是經(jīng)過大風大浪,也不是要求昂貴的代價去換取,這些幸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即使是不起眼的經(jīng)歷也是種幸福。但是翻譯這個題目要不要加主語,是值得商榷的。原文就是模糊的概念,作者沒有說這種幸福是誰的,而是統(tǒng)稱一種尋常幸福的狀態(tài)是在巷陌的日常生活中的。

      二、詞匯的空白

      其他的詞匯如“蝸居、至高境界、普世、連空氣都閑散、打磨、沉淀、腔調(diào)、叫賣聲、氤氳”,這些詞可以看作是文化負載詞,盡管只有“叫賣聲”是直接表示中國文化,但是我們中文讀者其他詞匯的即時反應(yīng)并不僅限于字面的意思。我們看到這樣的詞,會自覺地聯(lián)想,把自己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回憶、感受調(diào)動起來,填充了文字背后的空白,正是這種填充使得我們與原作惺惺相惜,從中得到慰藉。但是譯者在有了這些感受之后,要不要把自己填充的空白說明清楚呢,譯者要不要把自己的理解添加進去呢,如果添加進去個人理解,那就使得譯作在這一點上具體化了,使得對空白的理解彈性變?nèi)酢W匀灰簿蜕倭遂`動感。但是如果中國譯者不把這些背后附著的文化說明出來,外國讀者沒有我們這種環(huán)境,他們就無法理解原文的韻味,無法體會到中國文化。比如“蝸居”的翻譯,我處理成“dwelling”,但是這個詞就是“居住”,沒有蜷縮在小巷一角的感覺,沒有這種渺小、尋常的感覺,只是很理性的一種住處。

      三、句子的空白

      中問的句子很散,有排比,但是有重復(fù),句內(nèi)的小句讀起來抑揚頓挫,似乎是若重若輕的用筆,不緊不慢,錯落有致。這中間的邏輯關(guān)系就是空白,需要讀者自己聯(lián)想起來的。讀者因為相似的經(jīng)歷,很自然地就把空白填充完整,也因自己的經(jīng)歷相似,更加身臨其境。但是英語不能總是用短句,也忌諱總是用簡單句排列。這就要求譯者把內(nèi)在的邏輯找出來,化成具體的語言把一粒粒珍珠串起來。以下舉例說明。例如句子“有道是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真正的幸福并不隱逸,可以在街市而不是叢林中去尋找?!边@句話內(nèi)在的邏輯就是“因為隱于野的是小道,隱于市的才是大道,因此如果是真正的幸福,那就是在街市中找到的,而不是在叢林中找到的。所以真正的幸福不是深藏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明顯表現(xiàn)出來的”。如果譯者把這種理解性的東西翻譯出來,譯作讀者是清楚明白了,但是原文的韻味消失殆盡。但是如果對照原文,好像從英語語言的角度說不太暢通。我的譯文是“It is said that small-time hermits hide in the mountains, but the real hermit lives downtown. The real happiness is a revealed one, which can be found in laneways rather than in forests and jungles”我是對照原文來翻譯的,沒有填充空白,只是適當添加了連接詞,符合英語句法規(guī)范。前一句話是古文的翻譯,這句話本身帶有的內(nèi)在空白對于中國學者很容易理解,比如什么是隱,隱士的態(tài)度、風度、哲學觀念,甚至我們對隱士有一個固定的相貌印象。但是就外國讀者而言,他們就不會補充相應(yīng)的空白,只有通過去了解文化背景,去理解其內(nèi)涵。如果一個讀者不去了解這種背景,那這種空白的靈活、空白的美就很局限了。

      從中英文化差異來看,做客、戲謔、狡黠這類人的情感應(yīng)該是共同的,但是“銜滿食物的嘴還發(fā)著含糊的聲音,有些聒噪,但沒人厭煩”,我認為這就是中國特色。我們習慣一家人吵吵鬧鬧吃飯,但是西方人會不會這樣,也是因人而異。但是我們讀這些文字會聯(lián)想到一幅大團圓,熱氣騰騰吃飯的圖畫,但是這些中國式的幸福,不知道對于西方人會不會有這種幸福聯(lián)想。如果沒有這種想通,我覺得這種空白是彌補不了的缺憾。而對于譯者,要不要加一些說明性的注釋呢?從忠實原文來看,如果忠實文字,那就是直接不添加、不刪減。

      四、篇章的空白

      原文段落之間是有空白的,一段話描寫一件事,但是下一段忽然跳到另一件事,這中間的思維跳躍就是空白。但是這種空白也是靠我們自己補充的。不管是邏輯補充,還是畫面補充,還是語言補充,我們似乎能夠感覺到連貫性,并非是散亂的塊狀物。但是譯者不自覺地補充這些空白后,譯文按照原文語句,那就是沒有顯性連接手段的,意義相對。但是但看譯文,好像中間缺少一根串起段落的線。我想這種空白依靠譯者用自覺地用顯性手段處理,比如用代詞,關(guān)聯(lián)詞,添加名詞等等。

      五、總結(jié)

      散文的美,不僅是語言美、音韻美、畫面美,還有空白之處的韻味美。但是這種空白的靈活性很大,把握補充的度很重要。不管是從詞的層面,句的層面,還是篇章的層面,都要顧及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文學翻譯的好壞,與空白處理息息相關(guān)。

      參考文獻:

      [1]陳宏薇 李亞丹 新編漢英翻譯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 7.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范文第5篇

      關(guān)鍵詞:中國文化;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田秀峰(1980-),女,河北邢臺人,河北金融學院外語教學部,講師;張紅妹(197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學院外語教學部,講師。(河北保定071051)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文化因素對外語教學影響的研究”(編號:2011030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3-0145-02

      當今世界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即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背景下的英語已經(jīng)不再單獨屬于哪一個國家或文化。它有多種變體,提倡本族特色,如India English(印度英語)、Singapore English(新加坡英語)等。每一種變體都承載著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特點。這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要立足本族文化,熟悉其他英語國家文化,以便日后減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礙。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現(xiàn)狀

      與以前純粹語言輸入為主的教學理念相比較,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視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教學工作者們也逐漸意識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傳授。雖然教師能夠?qū)⑽幕蛩厝谌胝n堂教學,但文化教育的誤區(qū)仍然存在。“具體到英語教學實踐中,就是教英語,同時也要教英美國家的文化,以至于認為這些國家文化的重要性怎么強調(diào)也不過分,在不知不覺中將外語學習看成是和目的語文化同化的過程”。[1]于是許多英語課堂只講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提及甚少。有些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中國文化,貶低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甚至是將中國文化看作是英語學習的障礙,過分強調(diào)中國文化給英語學習帶來的負遷移。[2]

      根據(jù)世界全球化背景的要求,英語教學應(yīng)當涉及以英語為第二外語或外語等各個國家的多種文化,其中也包括我們的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缥幕涣鲝膩矶际请p向的,如果不知道如何用英語進行中國文化的表述,即便是再熟悉西方文化,在跨文化領(lǐng)域都只能單向接收對方信息,對我國寶貴的精神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卻傳播無力。張為民、朱紅梅對126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了用英語表達有關(guān)中國特色文化的測試。結(jié)果表明,受測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轉(zhuǎn)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對于列出的中國特色的詞匯或者話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測者不能給出恰當?shù)挠⒄Z表達。[3]由此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跨文化交際,中國學生只能處于被動地位。

      二、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不僅需要大綱編寫、課程設(shè)置等方面的改革,更需要國家相關(guān)組織機構(gòu)、教師和學生們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1.通過教學大綱的制定和課程設(shè)置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

      雖然某些大學專業(yè)設(shè)有中國文化課或文化選修課,但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學習中國文化的機會仍然很少,英語反而是人人必修的科目之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制定上有必要納入中國文化教學內(nèi)容,強調(diào)跨文化交際的同時指出掌握中國文化是提升綜合文化素質(zhì)的必要因素之一。在開設(shè)“英美文化”、“西方文化”、“英美概況”等必修或選修課的同時也應(yīng)開設(shè)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課程,引導學生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課堂內(nèi)容應(yīng)適當融入中國文化因素,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用英語表達中國社會文化主題內(nèi)容,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基礎(chǔ)。

      2.通過教材編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

      我國現(xiàn)行的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材有許多都宣稱選材來自英美國家,標榜原汁原味,強調(diào)純粹的英語或美語。然而對于中國社會文化的描寫實有欠缺。課堂上教師會利用其中的文章引入以英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向?qū)W生滲透西方社會的一些思想理念。然而為了融入中國文化,在不改變現(xiàn)有教材主體形式的情況下,教材的編寫可適當加入介紹中國民俗、社會文化內(nèi)容的文章。授課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或教學的具體情況融入中國文化的講解,如利用中西文化對比等方法,避免單一的西方文化的滲透。在對比的同時,教師仍要注意把握自己的態(tài)度。對待兩種文化要站在公平的角度,不能簡單地評價孰優(yōu)孰劣,給學生以理解的偏差。[4]

      3.通過考試系統(tǒng)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

      在將西方文化納入各種考試之中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的考察。雖然中國多年以來提倡素質(zhì)教育,在教育的各個階段都實施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努力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應(yīng)試的影子仍然潛伏在廣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之中。小到學校的期末測試,大到全國性的英語四、六級考試都促使學生為了爭取獲得高分或是過級單純的學習英語語言而忽略對文化的學習。教師以及學校也為了通過率過分強調(diào)語言的強化練習而輕視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雖然近幾年許多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了文化素養(yǎng)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但課堂上對文化的講解依然局限于以英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只字不提。中國以考試為導向的英語學習依然存在,那么利用考試系統(tǒng)增加中國文化內(nèi)容來促進師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視也不失為有效手段之一。

      4.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導入中國文化

      如今許多高校都具備網(wǎng)絡(luò)課堂、多媒體教室、自主學習平臺等一系列現(xiàn)代化設(shè)備,通過這些多媒體教學平臺給學生塑造一個多元文化的學習氛圍也是大學英語課堂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途徑之一。授課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luò)課堂給學生上傳一些體現(xiàn)中國社會文化的文學作品譯本的片段,如《紅樓夢》等中國經(jīng)典小說譯本,甚至是張培基先生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等作品都是提高文化素養(yǎng)、促進英語學習的好資源。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室給學生觀看體現(xiàn)中國元素的電影片段,如《花木蘭》、《功夫熊貓》、《BBC美麗中國》等英文電影或紀錄片。雖然這些電影并非中國制作,但由于取材于中國的傳說故事或是具有中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學生從中可以學到有關(guān)中國元素的英語表達方式,如稱謂、食物、中國功夫等。即使是播放英美國家的電影,教師也可以利用中西文化的對比,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教育。如在觀看《I am Sam》這部影片時,教師可以利用其中中西方人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對兒童的教育習慣以及監(jiān)管制度展開討論,通過分析對比中西文化的異同,深化學生對中國社會習俗文化以及西方教育理念的認識和了解。教師同樣可以換個角度引導學生觀察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中國,表現(xiàn)中國的,如《BBC美麗中國》里是如何展現(xiàn)中國的美好河山、人文生活以及文化傳統(tǒng)的??偠灾F(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授課教師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

      5.通過提高授課教師文化素養(yǎng)導入中國文化

      由于現(xiàn)在的英語教師大多是年輕一代,從本身成長以及受教育的環(huán)境來看很多人都缺乏中國文化的熏陶,不具備扎實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yīng)當能夠通過各種渠道或措施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修養(yǎng),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另外堅持閱讀中文經(jīng)典作品也是不錯的選擇。閱讀使人進步,只有大量閱讀才能豐富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給文化教學打下堅實基礎(chǔ)。同時學?;蛘呱蠈庸芾碚咭膭罱處煂W習中國文化,教授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6.通過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

      課堂之外教師在介紹學生接觸英美電影、小說并熟悉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關(guān)注中國文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劃分閱讀小組,給每個小組布置與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閱讀任務(wù),并要求每個小組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定期交換學習心得,相互促進,提高中國文化修養(yǎng)。

      三、大學英語教學導入中國文化的原則

      將中國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時應(yīng)遵循一定的原則。

      1.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本民族文化并渴望輸出本族文化的意識

      積淀了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需要我們利用英語這門國際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一展風采。西方文化學的再好也不是中國學生的強勢話題,只有熟諳中國文化才能讓我們在與其他國家交流時建立自信并掌握主動權(quán),讓世界了解中國人的治國理念和處事原則,“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以提高自己的文化軟實力”。[5]

      2.要有文化平等的教育理念

      目前中國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無論在經(jīng)濟上還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上都不能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相提并論。但如果因此就放棄甚至貶低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并不利于學生整體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相反,過分強調(diào)中國文化而忽視西方文化也不可取。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時應(yīng)當指出各個文化的民族特點,可以對比其異同,卻不可強調(diào)孰優(yōu)孰劣。

      3.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不能脫節(ji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只學語言忽視文化,然而更不能一味的追求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而忽略英語語言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文化時應(yīng)當給學生介紹相應(yīng)的英語表達方式以便今后學以致用。

      四、結(jié)語

      《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提出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質(zhì),以適應(yīng)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并表明“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平臺,更應(yīng)成為學生認知世界的媒介,“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載體,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shù)、西方社會文化等知識”。然而,在了解西方文化以促進國際交流的要求下,中國文化理應(yīng)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國已經(jīng)為自己在國際交流中占有主動地位做出了努力,如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翻譯之爭表明國家以及社會對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視。從“Friendlies”,“Forward”到最終的漢語拼音“Fuwa”的翻譯過程滲透著我們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的強烈渴望。一味的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而忽視中國文化是無法真正走向世界并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的。只有學習中國文化,宣傳中國文化,讓世界主動了解中國,才是我們跨文化交際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葉慧君.關(guān)于提升英語專業(yè)教師母語文化素養(yǎng)的思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23-127.

      [2]岳小冰.如何在外語學習中利用母語文化正遷移[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5):140-141.

      [3]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34-40.

      相關(guān)期刊更多

      中譯外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

      譯苑新譚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四川省翻譯協(xié)會

      外語與翻譯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欧美在线日韩| 少妇久久高潮不断免费视频| 亚洲精选自偷拍一区二|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亚洲肥老太bbw中国熟女| 国产高清女人对白av在在线|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欧美丝袜秘书在线一区|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好吊妞无缓冲视频观看| 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 熟女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美国又粗又长久久性黄大片|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 | 久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 亚洲成a 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黄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码手机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网址| 免费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av手机在线观看不卡|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性爱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日本人妻伦理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一区香蕉|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欧美亚洲另类第一页| 少妇高潮久久蜜柚av| 欧美俄罗斯40老熟妇|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