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以校園文化建設推進人才培養(yǎng)工作
大學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等教育中的體現,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具體載體,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大學文化氛圍和文化特色來培養(yǎng)人才,使大學精神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大學所培養(yǎng)的人才應當是人格健全、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通過大學人文環(huán)境的塑造和校園文化的建設,大學精神內化為人才的內在素質和自我期許,驅動著其求知、致善、臻美的外在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傳承和發(fā)展大學精神,營造育人氛圍,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促進人才培養(yǎng)特色的形成。對地方高校而言,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立足地方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高教形勢下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路子。紹興文理學院多年來秉承“修德求真”的大學精神,培養(yǎng)出一大批帶著“越文化”的印記和新時代的理念,各擅專長、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充分發(fā)揮著才干。校訓“修德求真”之思想精髓與古越先賢崇尚自然、務實尚用、開拓進取之“越學”作風一脈相承,也與學校始終提倡的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人性關懷與社會責任、追求真理”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相一致?!靶薜虑笳妗币殉蔀閷W校文化個性和學術品格獨特而鮮明的標志,成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乃至學校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成為學校濃郁文化氛圍的核心精神,指引著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出了一系列校園文化品牌。
以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地方高校必須把地方文化知識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化和特色化,離不開地方文化的支撐。以紹興為中心的於越部族建立的越國,是越文化的發(fā)源地。“越學”中“經世致用”的精神源遠流長,這是紹興文理學院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的起點和目標。多年來,學校在“修德求真”大學精神的指引下,為紹興地方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基礎實、上手快、用得上、適應強、思想素質好”的人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心打造品牌,品牌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增加必將推進人才培養(yǎng)工作。而精心培育,宣傳提煉是打造品牌的關鍵。紹興歷有地方民眾合作建校、名人名企獎掖學子的“耕讀傳家”傳統。紹興文理學院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下,打造了一系列合作建校的文化品牌。如“胡鴻烈獎學金”、“百盛獎學金”、“歐世朗獎學金”等十余種企業(yè)設置的獎學金項目,總基金超過300萬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院士倡導設立了“卓越獎學基金”,已舉辦五屆,鼓勵學生追求卓越,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建設有地方特點的優(yōu)秀校園文化
地方高校必須憑借和利用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很難想象特色校園文化的形成。而培育特色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紹興文理學院憑借地方文化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于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強化特色,采取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一是依托書法圣地蘭亭,創(chuàng)立了國內首個本科層次的新專業(yè)——書法學專業(yè);以國內第二大戲劇——越劇為依托,直接開設了全國獨一無二的越劇專業(yè)。二是以得天獨厚的越文化、魯迅研究、幕府文化(紹興師爺文化)為依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躋身于省級重點、國家級特色專業(yè)行列。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學生的文化素質得以提升,彰顯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以對紹興書法之鄉(xiāng)特色內涵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宗旨,學校2006年始創(chuàng)的“蘭亭論壇”正在逐漸成為書法學術界的知名文化品牌。作為論壇標志性成果的論文集《理想與批評》、《書法與中國社會》已分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大學是社會精神文明的聚源地,它通過培養(yǎng)人才來為社會提供思想道德的新鮮空氣和精神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地方高校必須緊緊依托地方文化,使大學生通過地方歷史文化的學習、地方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地方文化實踐的鍛煉,升華人格,提高境界。紹興文理學院自1997年開始開展“愛心承諾”活動,畢業(yè)生在離開母校之際,自愿承諾在3到5年內將自己工資的一部分資助給母校的特困生。經《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教育報》、《浙江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報道后,在社會和高校間引起了強烈反響,獲2008年全國高校優(yōu)秀校園文化建設三等獎。學校通過“愛心承諾”校園文化品牌的打造,推進了對全體學生的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具有感恩精神和誠信人格的人才,引領了地方良好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的發(fā)展。
本篇文章共2頁,此頁為首頁下一頁
大學精神引領著一所大學的歷史發(fā)展,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以校園文化建設推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為社會提供人才支撐,是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的體現。無論是“仰望星空”還是“扎根大地”,無論為社會提供宏觀理論還是微觀技術,大學都應當是在與社會良性互動中共贏發(fā)展。沒有大學精神,很難想象校園文化如何抵御功利誘惑,摒棄浮躁;沒有校園文化的激勵和浸潤,很難想象服務社會的接力棒如何在一代又一代人才中傳承。地方高校應以立足地方文化資源、建設能真正體現現代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培育特色人才為根本。通過校園文化的輻射效果和特色人才的支撐效果實現與地方的共贏發(fā)展,必將提升地方高校辦學水平,推進地方高校持續(xù)科學發(fā)展!
內容摘要:高等教育進入內涵發(fā)展的新階段后,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越來越受到關注。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具體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以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關鍵詞:大學精神校園文化建設人才培養(yǎng)特色大學發(fā)展致善感恩教育科學發(fā)展觀大學文化大學人文地方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