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向諸葛亮借智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智慧;描寫;技巧
中圖分類號:I04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獻編號:1674-3520(2014)-01-0216-02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千百年來,人們把諸葛亮當(dāng)成為“智慧”的化身,“賢相”的代表,是一位廣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27歲時出“茅廬”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火燒赤壁,取荊州、奪益州、定漢中,建立蜀漢政權(quán);之后又輔佐劉禪治理蜀漢,平定南蠻、七擒孟獲,六次揮師北伐、巧排兵布陣、善以少勝多、以弱克強、殺魏名將王雙、斬魏名將張鴿、讓魏國畏蜀如虎,為蜀漢事業(yè) “鞠躬盡卒,死而后已”。歷史上,諸葛亮出“茅廬”輔佐劉備后,使東漢末年的歷史發(fā)生了轉(zhuǎn)折,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所以,諸葛亮出“茅廬”輔佐劉備,意義重大!鑒于此,《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史實基礎(chǔ)上,用34章回大寫特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為使小說前后呼應(yīng),作者特意虛構(gòu)若干故事情節(jié),通過渲染、鋪墊和烘托等手法,對諸葛亮出“茅廬”前的“智慧”進行巧妙的描寫和塑造,一步一步地打造諸葛亮的名氣,一步一步地抬高諸葛亮的“智慧”,最后以“隆中對”把諸葛亮 “智慧”烘托到了最佳點,這時,諸葛亮的“智慧”形象塑造成形,“智慧”的諸葛亮隆重登場,為后面章回中作者大寫特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埋下伏筆。
一、反復(fù)渲柒
劉備“三顧茅廬”前,作者通過童謠及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反復(fù)渲柒諸葛亮“智慧”,塑造諸葛亮形象,使諸葛亮名聲如雷貫耳,促使劉備產(chǎn)生“三顧茅廬”動機。
(一)司馬徽借童謠渲柒。司馬徽向劉備介紹 “今天下之奇才”時,不告訴名字,而是告訴當(dāng)?shù)赝{,即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提醒劉備:“今天下之奇才,盡在于此”,而且是一位“可安天下”的“奇才”,給劉備產(chǎn)生極大懸念!因為此時劉備已47歲,而且還寄于劉表“籬下”,無地盤,無霸業(yè)。名士司馬徽的介紹,未說其名,先說其才,促使劉備高度關(guān)注荊襄一帶“奇才”、思念荊襄一帶“奇才”,先為諸葛亮的“智慧”造聲勢。
(二)徐庶渲柒。《三國演義》中,徐庶是第一個直接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徐庶首先告訴劉備,如得諸葛亮輔佐,好比“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然后告訴劉備,自已(徐庶自已)的才智與諸葛亮相比“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最后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亦“每嘗自比管仲、樂毅”,而且在徐庶看來,管仲、樂毅“殆不及此人”。司馬徽介紹了“伏龍”“智慧”,已經(jīng)打動了劉備,徐庶不僅直接講諸葛亮的名字,還具體地介紹他的才能,從而抬高了諸葛亮的“智慧”,呼應(yīng)了第三十五回“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童謠,極大地震撼了劉備,促使劉備產(chǎn)生“三顧茅廬”動機。
(三)司馬徽再次渲柒。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后,當(dāng)劉備“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時,這時司馬徽來訪。司馬徽向劉備介紹諸葛亮?xí)r,首先把諸葛亮和他的四位很有才能的密友(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的故事講給劉備聽:諸葛亮曾對他的這四位很有才能的密友說“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而他的密友問諸葛亮的“志若何”時,諸葛亮則“但笑而不答”。然后司馬徽再次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并且評價說“以吾觀之,不當(dāng)比此二人”,而要“另以二人比”:即“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司馬徽再次高度評價和推薦諸葛亮,再次抬高了諸葛亮的“智慧”,使渲柒諸葛亮“智慧”的效果達到峰值,終于撼動了劉備,于是劉備便于“次日”同“關(guān)、張并從人等來隆中”拜訪諸葛亮。
二、層層鋪墊
劉備見到諸葛亮前,先見到司馬徽、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與諸葛亮關(guān)系密切的人(師:司馬徽,友: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這5個人的談吐舉止和音容笑貌頗具“智”者風(fēng)范,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烙有諸葛亮的影子。作者巧妙地以這5個人作鋪墊,從這5個烙有諸葛亮影子的人身上,使劉備產(chǎn)生聯(lián)想,推斷諸葛亮一定是一位“智慧”超群的人,達到抬高諸葛亮的“智慧”目的,堅定了劉備非見到諸葛亮不可的決心。
(一)司馬徽鋪墊。司馬徽是一位很有才能和見解的名士,劉備“躍馬過檀溪”逃難到他家與他第一次相見,他通過觀看劉備外表和“氣色”,就判斷劉備是“今日幸免大難!”而“逃難至此”,并指出劉備事業(yè)無成且“至今猶落魄不偶”,是因為“左右不得其人”,讓劉備佩服不已,于是劉備想“拜請”他“出山相助,同扶漢室”,但司馬徽卻推說“自有勝吾十倍者來助公,公宜訪之”。在劉備眼中,司馬徽已很有才能,然而司馬徽卻向劉備介紹“勝吾十倍”的諸葛亮,使劉備心目中的諸葛亮更加偉大,于是便更加關(guān)注和惦念著諸葛亮,只要一見到或聽到言談舉止有點特殊的人,便把他們當(dāng)成“諸葛亮”,以保證不和“諸葛亮”失之交臂。于是,在劉備“一顧茅廬”前,這時司馬徽剛好來訪,劉備聽說“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便根據(jù)外貌來猜測,以為門外的司馬徽就是諸葛亮而 “遂整衣出迎”,體現(xiàn)了劉備想要見到才華橫溢的諸葛亮的迫切心情。作者安排司馬徽兩次出場鋪墊,達到兩次了抬高諸葛亮 “智慧”的目的。
(二)徐庶鋪墊。劉備曾兩次誤將徐庶認作“諸葛亮”。第一次是在司馬徽家住宿時,劉備半夜起來偷聽司馬徽夸徐庶有“王佐之才”而誤認為徐庶為“伏龍、鳳雛”而“大喜”;第二次是在新野街上碰見徐庶,根據(jù)其外貌、穿著及唱歌歌詞內(nèi)容來猜測,以為徐庶是“伏龍、鳳雛”而“下馬相見”。徐庶投靠劉備后,曾為劉備出謀獻策,立過戰(zhàn)功,贏得劉備極大信任和尊重,然而徐庶卻把自已比作“駑馬”,把諸葛亮比作“麒麟”。作者安排才華出眾的徐庶來“鋪墊”諸葛亮,不僅達到抬高諸葛亮 “智慧”的目的,也使諸葛亮的 “智慧”形象在劉備心目中形成。
(三)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鋪墊。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都是諸葛亮密友,他們都是“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的有才能之人,在劉備 “一顧茅廬”和“二顧茅廬”途中碰見他們,劉備看他們的言行舉止很象諸葛亮,于是把他們誤認作“諸葛亮”。作者以具有 “仕進可至刺史、郡守”才干的人來 “鋪墊”諸葛亮,使劉備覺得諸葛亮“雖躬耕隴畝”,其“智慧”一定是非同尋常。
三、層層烘托
劉備見到諸葛亮前,作者先以其文(諸葛亮所作的詩詞,達到未見其人先見才效果)和其境(諸葛亮居住臥龍岡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達到地靈生人杰效果)烘托諸葛亮 “智慧”;劉備見到諸葛亮后,作者又以其貌(諸葛亮堂堂一表人才相貌,達到“表”“里”一致,“才貌”雙全效果)和其策(“隆中對”)來烘托,讓一個全身充滿“智慧”的諸葛亮完美的隆重登場,呼應(yīng)了前面的渲柒和鋪墊,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欲望,也滿足了劉備的心理企求,因而使劉備對諸葛亮“頓首拜謝”,并“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一)人文環(huán)境烘托。作者描寫諸葛亮的行蹤是 “或駕小舟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qū)づ笥延诖迓渲g,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nèi)”,諸葛亮之弟諸葛均是一位能吟唱《梁父吟》的勤于耕讀的知書達禮青年,即便是諸葛亮的岳父,也是一位“踏雪尋梅”的高雅人士。作者巧妙地用諸葛亮所處臥龍崗的獨特“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 的人文環(huán)境,烘托青年諸葛亮所具有的獨特“智慧”。
(二)自然環(huán)境烘托。作者描寫諸葛亮所居住的臥龍崗的環(huán)境是:“襄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潺飛石髓;……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這里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這樣的環(huán)境,自然能孕育出大智慧者;也只有大智慧者,才有資格居住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
(三)歌詞烘托。劉備 “一顧茅廬”和“二顧茅廬”過程中,先后聽到農(nóng)夫、諸葛亮弟弟諸葛均和岳父黃承彥吟唱諸葛亮所作的《梁父吟》歌詞,因《梁父吟》表達的主要為修身處世的理念,意境很高,因而引起劉備的興趣、好奇和關(guān)注。作者三次以歌詞烘托諸葛亮“智慧”,達到未見其人先見才文學(xué)效果。
(四)相貌烘托。有了前面的渲染、鋪墊和烘托,諸葛亮的“智慧”已被抬得很高很高,劉備心目中的諸葛亮形象己若隱若現(xiàn),到“三顧茅廬”時也就水到渠成了,劉備的誠心終于使“臥龍”醒來,諸葛亮終于在劉備的“千呼萬喚”下閃亮出場了,而這時出現(xiàn)在劉備面前的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的諸葛亮!一表人才的諸葛亮!風(fēng)度翩翩的諸葛亮!作者巧妙地抓住人們企辦“才貌雙全”心理,以“貌”烘“才”,使劉備第一次見到相貌堂堂的青年諸葛亮就心儀而倒身“下拜”。
(五)“隆中對”烘托。經(jīng)過“三顧茅廬”,劉備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終于盼到了諸葛亮出場,諸葛亮出場后,向劉備提出“隆中對”,使劉備“頓開茅塞”、“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使劉備欣喜若狂!通過“隆中對”,把諸葛亮 “智慧”烘托到了最佳點,“智慧”的諸葛亮形象已完全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在劉備面前!這時劉備已完全信服“智慧”的諸葛亮。因此,當(dāng)劉備聽完《隆中對》后,馬上對諸葛亮“頓首拜謝”,接著劉備又迫不急待地“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見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時,劉備競泣成“淚沾袍袖,衣襟盡濕”。諸葛亮 “出山”后,47歲的劉備競“以師禮待”27歲的諸葛亮, “食則同桌,寢則同榻”,與諸葛亮“終日共論天下之事”,并自豪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四、小結(jié)與討論
(一)諸葛亮出“茅廬”和劉備相見整個過程,史書《三國志》寫道:“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唬骸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墒窍戎魉煸劻粒踩?,乃見”。如果按史書平淡無奇地讓諸葛亮登場和劉備相見,那么,劉備 “三顧茅廬”故事就不那么燴炙人口、就不那么跖宕起伏、就不那么讓人愛不釋卷!作者用34章回大寫特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也就不那么令人置信,因此,作者巧妙地使用渲染手法,運用“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童謠,以及名士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先打造諸葛亮的名氣,然后通過層層鋪墊和烘托,一步步地抬高諸葛亮的“智慧”,塑造諸葛亮的形象,使諸葛亮出“茅廬”前的“智慧”完全讓人信服,最后才以“隆中對”隆重地把諸葛亮“烘托”上東漢末年的歷史舞臺。經(jīng)過作者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使諸葛亮出“茅廬”和劉備相見過程聽象一首詩―其情節(jié)感人!看似一幅畫--其場景動人!
(二)古代戲臺上安排主要人物出場前,常常先安排一些其它人物出場,通過介紹、描繪、評價、歌頌或其它表演形式來渲染、鋪墊和烘托主要人物,待舞臺氛圍達到極點后,主要人物才隆重登場,這樣可獲最佳舞臺表演效果。《三國演義》作者正是借鑒這種方式,利用渲染、鋪墊和烘托手法,把出“茅廬”前諸葛亮的“智慧”“烘托”到最佳點后,諸葛亮隆重登場,從而達到最佳文學(xué)效果。
參考資料:
[1]羅貫中(明),《三國演義》,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
一、諸葛亮的才智在軍事上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
他從隆中出來,為劉備出謀劃策,諸葛亮走馬上任就遇到夏侯與于禁引兵進攻博望。敵方對諸葛亮的才能持否定態(tài)度,我方關(guān)公、張飛二人對諸葛亮的才能持藐視態(tài)度,認為他年幼有何才能。敵方甚至口稱要活捉諸葛亮,然而諸葛亮運籌帷幄,巧設(shè)布局,讓蜀軍打得敵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這是他出場來的第一功,直到此時關(guān)、張二人才不得不承認:孔明真英豪也。作者就是要讓他在別人的懷疑、藐視中展示其才智,這便印證了司馬徽之言:“可比興周八百這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在危難之時冷靜地對待戰(zhàn)事。且料事如神。在八十六回中,先帝劉備駕崩,后主劉禪懦弱無能。曹丕盯準了這個好時機,采用司馬懿的五路大兵四面夾攻蜀國,讓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yīng)。他這樣的策略看起來是很高明的,可是五路大軍難住的是劉禪等人,他們嚇得六神無主,殊不知諸葛亮料事如神,用馬超對付曹真,緊守西平關(guān),用魏延疑惑南蠻之兵,讓李嚴亂其軍心,至于孫權(quán),讓鄧芝與之結(jié)結(jié)盟。諸葛亮就這樣輕輕松松把司馬懿的計劃打破了,讓人不得不佩服他“面對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質(zhì)與智慧,不得不說才高八斗的司馬懿就是遜諸葛亮一籌。
七擒孟獲。孟獲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頭目,在他生活的地方是屬于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不懂得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不懂得當(dāng)?shù)氐膽?zhàn)略布局是難以與之作戰(zhàn)的。但是諸葛亮七次生擒孟獲。第一次面對孟獲的三路主聯(lián)軍,諸葛亮也布下了三路軍,并用了老將趙云和彪將魏延擒得孟獲。第二次孟獲想利用有利的地形來抗拒諸葛亮,但諸葛亮找來土人引路,趁夜晚滬河無毒氣的時候渡河,截斷孟獲的糧道,生擒了孟獲。第三次面對孟獲的里應(yīng)外合之計,諸葛亮將計就計,生擒得孟獲。第四次孟獲糾集十萬蠻兵,恨怒而來,諸葛亮用計迷惑對方,再次生擒孟獲。第五次孟獲倚有利地勢想憑借四個毒泉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卻因為諸葛亮“心存正道”,加之孟獲軍隊內(nèi)部動亂,又被諸葛亮所擒。第七次孟獲動用藤甲軍作戰(zhàn),諸葛亮用火攻打敗了藤甲軍。在七次對抗中,孟獲的策略一次比一次高明,一次比一次難以對付,可他偏偏遇上了諸葛亮這樣的能人,每次都被諸葛亮破解。從這七次生擒孟獲的戰(zhàn)爭中,諸葛亮的才智可謂高,因為他的對手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未被開化的野蠻之人,他們占據(jù)有得的地理條件,他們的戰(zhàn)爭策略也是中原之人未嘗試過的。要想在這樣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不得不有聰明的頭腦和知天文地理,還要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才有可能取勝。這樣的戰(zhàn)爭,諸葛亮面對了,并且屢戰(zhàn)屢勝,真乃智慧過人。
善辯的才智。在四十三回中,劉備兵敗漢津口,東吳大將魯肅來見劉備,要求諸葛亮到東吳說服孫權(quán)與之結(jié)盟,以共圖大事。諸葛亮到東吳就遭到群儒的圍攻。首先遭到東吳第一謀士張昭的挑釁,藐視其才能,認為他若能與樂毅、管仲相比,卻使劉備棄新野,無處容身。面對張昭的問難,諸葛亮心平氣和地從人的志向談起,從劉備目前的劣勢談起,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虞翻問難:曹操有百萬之眾,平吞江夏,如何看待。諸葛亮從劉備雖處于劣勢尚能戰(zhàn),笑他們屈膝降賊,說得虞翻“不得對”。步騭嘲笑諸葛亮是蘇秦、張義式的游說之士,諸葛亮認為他們也是豪杰,有匡扶社稷之謀,同樣是謀士,可步騭籌人不但不能匡扶人國,只聞曹操虛發(fā)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說得步騭“默然無語”。薛綜認為漢朝氣數(shù)將盡,人心歸向于操,諸葛亮從人的立身之本說起,認為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認為曹操不過是漢賊,罵薛綜是“無父無君之人”,讓薛綜“滿面羞愧,不能對答。”后面還擊陸績等人的問難,諸葛亮讓他們語塞、低頭喪氣不能對,盡皆失色。儒生們問題的刁鉆,反襯出諸葛亮才智的確如他自己所言,能與管仲樂毅相比,確為“當(dāng)世奇才”。
與孫權(quán)的較量。面對東吳主人孫權(quán),諸葛亮早就將魯肅的囑咐拋在一邊,直主不諱地對孫權(quán)說他外托服從之名,內(nèi)懷疑貳之心,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一針見血地說出了孫權(quán)面臨的尷尬和自身弱點,讓孫權(quán)“勃然大怒”,魯肅也責(zé)備諸葛亮??婶斆C不知道諸葛亮是在用激將法激孫權(quán),讓他早下定決心與蜀結(jié)盟、實現(xiàn)共同抗操的大計。事實表明諸葛亮的話是起了作用的。諸葛亮之所以對自己這樣的自信,是因為他早就認清了劉備、孫權(quán)的優(yōu)勢所在:劉備有趙云這樣的彪將率領(lǐng)的精兵萬人,且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士民附操者迫于勢力非本心,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看清了這一切,所以在孫權(quán)面前才那樣的自信,也正是有了諸葛亮的精辟分析,才使劉備與孫權(quán)結(jié)盟成功,才會取得后來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
與周瑜的較量。諸葛亮是個絕項聰明的人物,要表現(xiàn)這一人物的聰明才智高人一籌,作者往往是把他放在另外的能人面前作比較。別人也是有才之人,但勝利總在諸葛亮的手中,這更能說明諸葛亮的才能高明。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zhàn),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最終因斗不過諸葛亮,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中告別人世。在四十四回里,周瑜欲降操,諸葛亮卻讓他放棄了此念頭。諸葛亮用曹操欲取二喬置于銅雀臺這樣莫須有的說法來激起周瑜對曹操的憎恨,從而為結(jié)盟掃清了障礙。
草船借箭,是諸葛亮與周瑜才能交鋒的一個典型。周瑜雖然知道可用火攻操之軍隊,但兵器少,解決這一問題是至關(guān)重要的,諸葛亮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三天內(nèi)準備好十萬支箭。當(dāng)十萬支箭取回來后,諸葛亮又巧妙的回到蜀國去了,周瑜只有嘆息: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諸葛亮的才智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在祈山大敗司馬懿后,接到后主詔書要求諸葛亮回成都。諸葛亮把孫臏的添兵減灶之法靈活地運用為減兵添灶,使司馬懿看不透他到底使用的是什么招數(shù)而不敢追趕,等到他知道上當(dāng)時,諸葛亮早已率軍不折一人向成都方向遠去了,甚至于萬諸葛亮也能嚇走司馬懿。諸葛亮囑咐楊儀用神龕來代替自己,司馬懿雖然算到諸葛亮是逝世了,可就是不敢確信,害怕諸葛亮是用六丁六甲之法詐死,望見“漢丞相武鄉(xiāng)候諸”之旗就嚇得大驚失色,可謂“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司馬懿也不得不稱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二、諸葛亮的智慧體現(xiàn)在對人才的薦舉、使用上
諸葛亮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是相當(dāng)高的!他認為:“夫治國者猶于淮身,治身之道,務(wù)在養(yǎng)神,治國之道,務(wù)在舉賢。是以養(yǎng)神求生,舉賢求安?!边@是諸葛亮講“舉薦對治國的重要”“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眾下?!边@是諸葛亮講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他有著獨有的聰慧的用人特點和用人原則:
1.在用人的時候,他從不求全責(zé)備,善用人之長。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也深知這個道理,魏延雖說“性矜高,當(dāng)時皆避下之。”但其“善養(yǎng)士卒,又很能打仗?!敝T葛亮駐漢中時,于是“更延為督前部,鄰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楊儀雖也“性狷狹”但他卻有真才實學(xué),劉備與他談?wù)撥妵嫴邥r,每每為其高見所動。諸葛亮知其所長,于建興三年,封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慮到此二人時,也總是“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p>
2.諸葛亮能夠運用自己的慧眼充分識別、發(fā)掘人才。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xiāng)人。他隨劉備入蜀,任廣都縣長。劉備在一次游觀中,突然來到了廣都,發(fā)現(xiàn)蔣琬眾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就非常生氣,欲加罪于蔣琬。亮深知蔣琬其人的才干,勸劉備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這和龐統(tǒng)當(dāng)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蔣琬的確是一個治國的大才,他后來被先后任為尚書郎、丞相府東曹掾、參軍、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曾經(jīng)秘密地對后主說:“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在諸葛亮死后,他更與費文偉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國的重擔(dān)。何詆的情況與蔣琬也差不多。何詆字君肅,自幼寒貧為人寬厚通濟。開始任督軍從事。諸葛亮聽說后,決定來一次突然“襲擊”,親自考察一番。其它人都為何詆捏一把汗。何詆當(dāng)?shù)貢r間聽說諸葛亮要親自下來考察他的工作時,急忙連夜張燈審問犯人,解讀有關(guān)訴狀。在諸葛亮第二天早上來到前,何詆只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就把所有的案子都暗記于胸“答對解釋,無所凝滯”,諸葛亮本人對此也很驚訝。但是,他不僅溝有免掉何詆的官位,而且還提拔何詆為成都縣令。后來郫縣縣令的職位有所空缺,諸葛亮又讓其一人兼任兩職。何詆本人也沒有浪費諸葛亮給他表現(xiàn)的機會,努力要作,正確斷案。后來,汶川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了不穩(wěn)定的情況,諸葛亮又提拔他為汶山太守,汶山地區(qū)在何詆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詆出任廣漢太守、犍為太守。可見,諸葛亮在識人上也是很有其獨到之處的。
3.諸葛亮善用積極培養(yǎng)和鍛煉人才,具有伯樂之智。
這里不得不提到蔣琬。諸葛亮為了能讓蔣琬盡快地成長起來,就有意識地往蔣琬身上“加壓”使他得到應(yīng)有的鍛煉。諸葛亮開府時,提拔蔣琬為東曹掾,舉茂才。蔣琬本人卻推辭,想要把這個位子讓給陰化、龐延、廖淳。諸葛亮就對蔣琬說:“思惟背親舍德,以殄百姓,眾人既不隱于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以明此選之清重也?!保ㄒ姟妒Y琬傳》意思是說:“我本來顧及到我與你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怕這樣推舉你會受到別人非議。但這樣一來,別的被舉薦的人心里會感到不安,其他遠近之人也公對此不解。所以低溫更應(yīng)該接受這次兵舉,并用低溫的實際功績,來表明這次的選舉是非常公正的。”)后來諸葛亮又讓蔣琬與張裔統(tǒng)留丞相府府事建興八年,張裔去世后,又讓蔣琬代張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讓蔣琬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受到鍛煉與提高。
4.善于把平庸改造為優(yōu)秀,是諸葛亮的高明之所在。
張裔是個很有才干的人,但他也有個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寬,好忌恨人。他本來與楊洪的關(guān)系很好,但后來卻因為幾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責(zé)任還在于他本人身上。再有,他與嶺述的關(guān)系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對此,諸葛亮曾經(jīng)嚴肅地批評過張裔。諸葛亮說:“君昔在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為悲慘漢語,寢不安席;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猶不明謝也,況吾但委意于無儉,而君不能忍邪?”其大意是:“你過去在陌下被我軍打敗,我當(dāng)時很為你的安全擔(dān)心,吃飯也吃不香。后來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為你的處境悲嘆,睡覺也睡不安穩(wěn)。你一回來,就馬上委你重任,共同參與國政。我還自認為與你的交情堅如磐石,舉薦對方的仇人以獲取幫助,舉薦對方的至親以明大公無私,這些都不用向?qū)Ψ浇忉?,取得對方的理解。更何況我現(xiàn)在只是重視嶺述,你怎么就受不了了呢?”
5.在用人的智慧上,諸葛亮衡量人才的標(biāo)準是:德才兼?zhèn)洹?/p>
在諸葛亮所處的封建時代,“忠”、“孝”一直被視為最高的道德。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忠誠則又是首要道德。因而諸葛亮用人時,只要是忠誠于蜀漢政權(quán),愿為之出力的人均提拔之。比如他在《前出師表》里贊郭攸之、費文偉、董允等人“此皆良實,志慮忠誠”。與之相反,他彈劾李嚴的理由是“受恩過量,不思忠報,安身求名,無憂國這事”。
正是由于諸葛亮聰慧的用人策略和獨到的眼光,才使得蜀在與強魏與東吳的較量中,沒有因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使人才太過缺乏。從而才使弱蜀能在長時間擁有一州之地。
總之,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撒豆成兵,揮劍成河;踏罡步斗,壓鎮(zhèn)群星。諸葛亮之治軍,連敵手司馬懿也不得不嘆為奇才。他總攬軍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他初出茅廬,博望燒屯,折服張飛 ;赤壁之戰(zhàn),大顯身手,使江東,戰(zhàn)群儒,說孫權(quán),激周郎,調(diào)魯肅,建立孫劉聯(lián)盟,借箭,借風(fēng),助火攻,防謀害,安全脫身,顯示出周瑜、曹操難達的智慧 ;危難受命,忠心如初,獨支大局,力挽狂瀾,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七縱,攻心和撫,南中平定,結(jié)好孫吳,后顧無憂;治蜀以法,百姓樂業(yè),足食足兵;六出祁山,斬將破陣,罵死王郎,智勝司馬,忠于職守,以身殉國??梢哉f,他的戰(zhàn)略思想和軍事實踐曾影響了當(dāng)時的歷史進程。
惡搞征文投稿:19278353⑧qq,com 郵件主題注明“惡搞征文”
本期惡搞主題:草船借箭
成功需要三個因素:勤勞,智慧,運氣,缺一不可。當(dāng)然像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可以省去勤勞,但卻少不了運氣,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如果運氣不佳的話……
結(jié)局——只差一枝箭
草船上的草人中了很多箭,約有十萬余枝,但是仔細一數(shù),只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枝。結(jié)果周瑜依軍法處斬諸葛亮。
結(jié)局2——禁不住急拐彎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射以亂箭,箭極多,插滿船身的一面,于是諸葛亮把船身掉一下,船即失去平衡,側(cè)翻了,箭、船、舵手、鼓手、孔明和魯肅皆入江喂魚。
結(jié)劇3——曹軍請來張藝謀
曹軍方面請張藝謀來指導(dǎo)弓箭手,亂箭齊發(fā),草船無甚護甲,結(jié)果(可以想一下《英雄》里秦軍攻城時,勁弩亂箭射穿墻瓦的情景)箭是借到了,可舵手,鼓手,孔明,子敬一干人等俱成刺猬,船也被射穿,全部入江喂魚(魚們條件改善,吃起了關(guān)東煮)。
結(jié)劇4——超載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射以亂箭,箭極多,插滿船身的一面,諸葛亮及時掉轉(zhuǎn)船頭,箭插滿船身的另一面。諸葛亮令軍士大喊:謝謝曹丞相贈箭!霧散,曹軍發(fā)現(xiàn)后追擊,孔明船隊負重太多,來不及逃走,皆被曹軍俘獲。
結(jié)局5——曹軍射的是火箭
船行到曹營附近,曹軍以火箭射之,火箭遇草立即引起大火,同時又使草船在大霧中顯得分外明顯(就像霧天汽車開霧燈一樣),曹軍紛紛繼續(xù)瞄準火船射箭。
結(jié)局6——新式武器
船行到曹營附近,突然看見曹軍推來了數(shù)十臺投石機……
結(jié)局7——曹操也不傻
話說諸葛亮和魯肅率領(lǐng)船隊借著大霧來到曹營附近,下令擂鼓吶喊,誰知曹營也同樣擂鼓吶喊,而且聲音居然比諸葛亮他們還大,諸葛亮心虛,下令船隊放箭,結(jié)果天亮后諸葛亮返航時候非但沒有借到一枝箭,反而賠了數(shù)萬枝,背后還傳來曹操士兵的齊聲高喊:謝謝孔明先生箭!回到軍營,周瑜大怒,將諸葛亮斬首。
結(jié)局8——喊錯地兒?
諸葛亮和魯肅率船隊來到曹營附近,擂鼓吶喊,卻半天不見曹營有回音,諸葛亮怒,下令全力吶喊,仍不見回音,諸葛亮大怒,下令不全力喊者斬,士兵害怕,都喊破了嗓子。但曹營居然還是沒動靜。天亮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因為天黑霧大,船隊走錯了方向,開到了荒郊野外。諸葛亮?xí)灥埂?/p>
結(jié)局9——曹操是個二百五
曹操聽到水寨外的喊殺聲,心中冷笑:就東吳這幾萬人馬也敢來挑戰(zhàn)?當(dāng)即下令全軍出擊。諸葛亮和魯肅見勢不妙,掉頭逃跑,好容易借著天黑霧大逃脫了曹軍的追趕,不想曹軍不肯善罷甘休,順勢來到周瑜水寨前叫罵,周瑜不知就里心中害怕,下令調(diào)撥所有弓箭手到江邊,好容易將曹軍射退,倒把東吳的箭射了個精光。諸葛亮聽說,知道不妙,也不回東吳軍營,直接逃回夏口去了。
自從孫悟空陪唐僧西天取經(jīng)完之后,孫悟空整日無所事事,在花果山稱霸,大吃大喝,悠閑自得。一天,孫悟空漫步在花果山街頭,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他發(fā)現(xiàn)了個未見過的山洞。孫悟空指著這山洞說道:“喲,這是啥山洞,看來我得進去探訪探訪。”說完毫不猶豫地走了進去。
沒走幾步,便有陣猛烈地風(fēng)吹向他,孫悟空拼命掙扎卻無濟于事,最后眩暈過去了。
醒來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地上,路上空無一人,他迷迷糊糊地爬起來,環(huán)顧四周。突然,他隱隱約約地聽到車聲,看到有車向他跑來,孫悟空立馬站起身揉了揉眼睛,又仔細看了看。
沒錯,的確有人。
那人從車上跳下來,手中拿著一把鵝毛扇,一副威風(fēng)凜凜的樣子,對孫悟空說道:“請問您從哪來,來蜀國有何貴刊?”
孫悟空可聽不慣這般語氣,急著反問:“你又是誰?”那人又說:“我是蜀國的軍師諸葛亮,你這毛猴,從哪來回哪去,別在蜀國搗亂。”孫悟空聽了氣極了說:“我是花果山之王孫悟空,你有啥理由來使喚我?有本事來斗斗?”這一說諸葛亮來勁了,一口答應(yīng),要求一方提問一方答,誰輸了就離開蜀國。他倆找了劉備做裁判。劉備向諸葛亮提問:“請問草船借箭發(fā)生在哪里?”諸葛亮脫口而出:“赤壁。”
劉備又問孫悟空:“請問曹軍向船只射了多少支箭?”孫悟空懵掉了,他哪里懂?劉備不管,接著又問諸葛亮:“請問赤壁之戰(zhàn)誰贏了?”諸葛亮再次脫口而出:“吳國和蜀國。”
“那么曹軍死了多少人?”劉備問道。孫悟空是徹底暈倒,這可要怎么答?幾經(jīng)回合,諸葛亮和劉備是對答如流,而可憐的孫悟空卻被劉備問得一頭霧水。
諸葛亮得意洋洋,可孫悟空氣得直跺腳:“不公平不公平!那是我的弱點,要比就比武功!劉備是站諸葛亮那一邊的,當(dāng)然偏向諸葛亮,要找裁判我們就找路人,怎么樣?”見孫悟空仍不服輸,諸葛亮也沒法,只好再來。
諸葛亮武功并不強,而擅長七十二變的孫悟空就強了,先翻了幾個跟頭,往諸葛亮身上拳打腳踢。諸葛亮忍住疼痛,拿起刀就向?qū)O悟空砍去,孫悟空見狀立馬閃開,諸葛亮只好拿著刀在空中亂舞,根本刺不到他。孫悟空又使出一計——利用變戲法把自己變成蒼蠅,飛到諸葛亮耳邊騷擾他,諸葛亮感到癢癢,便“抓耳撓腮”,“癢”不欲生。
旁觀的路人愈來愈多,有的為他們的軍師加油的,也有的為這只未曾相識的猴子鼓勁的,也跟著沸騰了。
幾經(jīng)周折,孫悟空把諸葛亮折磨地夠嗆,這一次,諸葛亮贏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換近期已,群雄紛爭,這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只有最強大的人才能成為霸主,主宰這個時代。也正是這個時代,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個時代,人才倍出,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天下之爭。
我讀懂了諸葛亮。被世人稱為“臥龍”的諸葛亮,滿腹經(jīng)綸,學(xué)富五車,自劉備三顧茅廬后為蜀國稱為三國中的一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火燒新野,水淹七軍,草船借箭,空城絕唱,哪個不是諸葛亮的杰作?我為他超人的智慧所折服,但更讓我敬佩的,是他的忠誠!諸葛亮從未有過反叛之心,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資格退下劉禪自己稱帝,但他沒有,先帝的厚恩他無法忘記。他死心塌地,不管前方有多少危機等著他。他將自己畢生所學(xué)全部傾授予姜維,而自己的兒子卻學(xué)識平庸,諸葛亮,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蜀國,正是有了諸葛亮,才有了蜀國的崛起!諸葛亮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是豪邁的一生!當(dāng)今社會,不缺少人才,缺的就是忠心耿耿的人,人人都厭惡黑暗你,可黑暗卻仿佛要吞噬光明,若是多一些諸葛亮這樣的人,光明一定會戰(zhàn)勝黑暗,中國也一定能走向強大!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忠!
我讀懂了趙云。一名將軍,最大的榮譽就是為自己的主公,國家沖鋒陷陣,奮勇殺敵,即使戰(zhàn)死沙場也引以為豪。趙云就是一個典型。他武功高強,經(jīng)驗豐富,膽識過人,劉備曾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彼囊簧鷱奈创蜻^一場敗仗,這種傳奇也只有常山趙子龍能創(chuàng)下了。趙云沒有諸葛亮那樣聰明的頭腦,但他也一心向忠,為救阿斗,他在長坂坡殺得七進七出,精疲力竭也要護主。我仿佛看見在戰(zhàn)亂中,趙云只身一人,左手青釭劍,右手亮銀 槍,胯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在敵營中來回穿梭,殺得魏軍片甲不留。戰(zhàn)勝風(fēng)采,絲毫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