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爱a久久片,无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视,中文字幕欧美一区,爽妇网国产精品,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观看,午夜一级在线,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手机播放

    <del id="eyo20"><dfn id="eyo20"></dfn></del>
  • <small id="eyo20"><abbr id="eyo20"></abbr></small>
      <strike id="eyo20"><samp id="eyo20"></samp></strike>
    •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播主體價值客體價值關系

      新聞價值理論研究中,有專家提出“統一主體說”和“共同客體說”,認為傳播者(傳播主體)與受眾(接受主體或受眾主體)構成新聞價值關系中的“統一主體”,而新聞事實、新聞文本、傳播效果等構成新聞價值關系中“共同客體”。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混淆了兩個主體所處的不同的價值關系,導致了兩個不同價值關系中價值主體及其價值客體的混亂。本文根據價值哲學的有關理論,專門探討傳播者作為價值主體所涉及的價值客體,并通過對這些價值客體的梳理分析,揭示傳播者作為價值主體所形成的價值關系,并說明這種價值關系與新聞價值關系的區(qū)別與聯系。

      一、傳播主體的價值客體及其分類

      所謂價值客體,就是人類作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所涉及的客觀對象。廣義上講,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價值活動,活動所涉及的一切客體都是價值客體。在特定的價值活動中,主體所涉及的價值客體往往是多元的,對于主體來說,不同的價值客體具有不同的性質,處于不同的地位。有些屬于手段性質的價值客體,有些屬于目的性質的價值客體,有些則是手段性質與目的性質兼具的價值客體。手段性的價值客體服從、服務于目的性的價值客體,受目的性的價值客體的支配和制約。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傳播者作為主體所涉及到的價值客體相當多,我們根據價值客體的不同性質、地位和特征,大體上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傳播者作為價值主體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它包括攝影、攝像、錄音、印刷、播放等設備,包括交通、通訊等工具,還應該包括新聞事實這一基本的物質條件。攝影攝像等設備以及交通通訊等工具,作為傳播主體實現價值目標、價值追求的工具性、手段性的價值客體,應該毫無爭議。但對新聞事實這一價值客體的認識,筆者與一些專家不同。筆者認為,新聞事實屬于傳播主體手段性、工具性的價值客體,而不是新聞價值客體,其基本理由是:

      眾所周知,早在1943年就對新聞與事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極為明確的闡述。他指出,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新聞源于事實,是對事實的反映。這一論斷得到了新聞界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新聞是信息”,也已是業(yè)界的普遍共識。由此可見,新聞信息盡管是對新聞事實的反映,但“事實本身與對事實的認識是有實質區(qū)別的”。事實與信息所指的客體不同,二者的區(qū)分是新聞傳播活動的邏輯起點,新聞價值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把二者混為一談,必然導致價值理論的混亂。

      首先,新聞事實是社會主體價值活動的產物,對傳播主體來說,是先在的、既定的、自然的、不可控制的、不可改變的。這就決定了傳播主體只能把它作為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的物質條件、前提、基礎和起點。其次,新聞事實本身不能儲存、不能壓縮、不能復制、不能共享、不能傳播,傳播主體既沒有權力改變事實本身,也沒有權力處置事實本身。但新聞信息不同,新聞信息可以加工、可以儲存、可以壓縮、可以復制、可以共享、可以傳播。傳播主體的采訪權、報道權等權利,是采集、加工、處置、傳播新聞信息的權利,而不是處置新聞事實的權力。所以,以報道、版面、節(jié)目等各種新聞文本形式出現的新聞信息,才是傳播主體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的產物,才是傳播主體創(chuàng)造的價值客體,即新聞價值客體。如果新聞事實是新聞價值客體,而不是新聞信息是新聞價值客體,傳播主體就喪失了存在的必要。最后一點理由是,新聞事實本身既不能直接滿足傳播者的需要,也不能直接滿足受眾的需要。以礦難為例,作為事實本身,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都沒有遭遇這種事實的需要。但是,有關礦難的信息,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都會產生強烈的需要,傳播者需要有關信息(注意不是需要事實本身)進行傳播,受眾需要有關信息作為調整自己的行為、決策和認識的依據。因為礦難信息不僅有助于人們及時進行有效救援,而且能給人們提供前車之鑒,因而具有極高的價值。而礦難事實本身不僅沒有價值,而且毀壞價值。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報道災難性事件的重要意義,不在于事實本身有價值,而在于其信息有價值。由此可見,新聞事實的價值不等于新聞信息的價值(即新聞價值),傳播者和受眾需要新聞信息,可以獲得新聞信息,但不一定需要新聞事實本身,傳播者和受眾不是當事人,即使需要事實本身,也不可能實現。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新聞事實只能是傳播主體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的物質前提、物質基礎、物質資料,作為傳播主體手段性、工具性的價值客體,而不是新聞價值客體。

      把新聞事實歸入傳播主體手段性、工具性的價值客體,并沒有降低新聞事實作為價值客體的重要地位。打個比方說,傳播主體營造的是信息大廈,事實就是信息大廈的地基。因此,包括新聞事實在內的手段性價值客體不僅不是可有可無的,相反,它是傳播者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的強大杠桿和物質基礎,它的發(fā)展和變化標志著傳播水平和發(fā)展狀況,同時也標志著傳播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但需要我們明白的是,工具和資料只是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的前提和手段,而不是價值活動的目的。所以,勞動資料在傳播主體的價值客體構成中通常處于較低的位置。

      第二類是傳播主體的勞動所施加、改變、創(chuàng)造的對象,即勞動對象。如新聞稿件、版面或節(jié)目等。而這些都是新聞信息具體存在形式或系統存在形式。所以,在本質上,勞動對象是新聞信息,是對新聞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儲存和傳播。勞動對象通常表現為直接的勞動成果,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直接勞動成果往往不能直接滿足主體的需要,它必須與其他主體的勞動成果相交換,才能完成一輪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才能獲得最終的目的性的價值客體。因此,直接勞動成果體現的是主體的付出而不是收益,是價值創(chuàng)造而不是價值實現。所以,新聞信息作為傳播主體的直接勞動成果,是傳播主體獲得目的性價值客體的中介性價值客體,是既具有手段性又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價值客體。

      事實上,新聞信息作為雙重性質的價值客體具有更復雜的因素。相對于傳播者的經濟目的,或者說在經濟意義上,新聞信息具有突出的手段性;但相對于政治理想,或者說在政治意義上,它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因為新聞信息傳播涉及到傳播主體自身和公眾言論自由權利的實現。在這個意義上,新聞信息的傳播本身,要比傳播效果更具有重要性和優(yōu)先地位。富有職業(yè)理想、民主意識、公眾意識、受眾意識的傳播主體會自覺地把公眾、把服務對象的價值目標,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目標,把受眾最高的目的性價值客體,轉化為自身的目的性價值客體。此外,對傳播主體來說,新聞信息作為手段性質的價值客體具有惟一性,它是獲得傳播效果等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的惟一手段。所以在新聞實踐中,很多傳播者對新聞稿件的采寫加工,表現出高度的關注,甚至經常把它擺在與傳播效果等同的地位。因為好的稿件就意味著好的傳播效果,手段的惟一性和關鍵性反過來又強化了目的性質。

      但從總體上講,新聞信息的手段性質仍然占主要方面,具體表現是:首先,新聞信息主要體現為傳播主體的勞動付出,而不是收益,它不能直接滿足傳播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等基本需要。其次,傳播者搜集、制作、加工、傳播新聞信息,如果獲得不了傳播效果及經濟效益,就像廚師燒制的佳肴美味、企業(yè)生產的產品銷售不出去一樣,形同廢品,目標追求難以實現,自身的需求無法滿足,價值活動也難以為繼。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對商業(yè)媒體,新聞信息作為傳播主體的價值客體,其手段性質遠遠強于目的性質。這些都決定了新聞信息的手段性質強于目的性質。

      第三類是傳播主體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所要追求、所要達到的最終的目的性成果,即傳播效果。傳播效果包括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我們通常稱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和前兩種價值客體相比,傳播效果才是相對單純的、能直接滿足傳播主體需要的、具有最終目的性的價值客體,它意味著傳播者達到了目的,獲得了收益,付出得到了補償,需要得到了滿足。傳播主體采用先進設備,對新聞稿件進行精耕細作,生產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努力贏得受眾,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傳播效果,這也是所有媒體的最高追求。所以,對傳播主體來說,在一輪完整的價值活動中,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就是傳播效果,正是這一價值客體在決定著其他價值客體的選擇和創(chuàng)造。

      有專家把傳播效果也作為新聞價值客體,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傳播效果是不是新聞價值客體,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對新聞價值概念的理解,二是傳播效果作為價值客體是否具備新聞價值,如果不具備新聞價值,就不可能是新聞價值客體。

      關于新聞價值,大體上有兩種理解。一種把新聞價值理解為傳播效果,等同于傳播效果。按照這種理解,如果再把傳播效果作為新聞價值客體,就會出現一個荒謬的結論:新聞價值就是新聞價值客體。另一種是筆者認可的理解,新聞價值是新聞信息所具有的影響特定受眾的屬性或功能,傳播效果是這種屬性或功能的發(fā)揮,即新聞價值的實現,也即是說,傳播效果是新聞價值客體——新聞信息實現其價值的結果。即使傳播效果具有轟動效應,也只能是新的新聞事實,而不是新聞價值客體——新聞信息。新聞事實不能作為新聞價值客體,前文已有論述。

      傳播效果作為其他價值客體,第一它不是受眾的價值客體,更不是受眾的新聞價值客體。因為傳播效果本來就是受眾的信息需要得到滿足,如果受眾把這種滿足,再作為價值客體,再滿足自身,甚至再再作為價值客體,再再滿足自身。且不說如此循環(huán)下去有無可能,是不是必要,問題的關鍵在于,受眾這種把新聞對自身的滿足再當作價值客體的活動,是不是還屬于新聞傳播活動,是不是還在新聞傳播活動的鏈條之中?筆者認為,傳播效果對受眾而言,已經轉化為下一輪價值活動即信息選擇的背景和動因,為主體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需要,而不是成為其價值客體,甚至反復地成為價值客體。因此,把傳播效果作為受眾的新聞價值客體更無從談起。第二,傳播效果作為傳播主體的價值客體,也不是新聞價值客體,因為它滿足的是傳播主體對經濟、聲譽、影響力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需要,對傳播主體來說,具備的是經濟價值和影響力價值,而不是新聞信息價值。所以說,把傳播效果作為新聞價值客體,與把新聞事實作為新聞價值客體一樣,都是十分荒謬的。產生這種荒謬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專家企圖為新聞價值理論構建宏大、系統、無所不包而又整齊劃一的理論體系,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微觀問題宏觀化,單一問題體系化而導致的錯誤結論。

      二、傳播主體所形成的價值關系

      根據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傳播主體的價值客體是多層次的,多元的。不同的價值客體,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在價值客體構成中處于不同的地位,與傳播主體形成不同的價值關系。如果以客體或其價值來命名價值關系,傳播主體與其價值客體形成的價值關系就有三種:

      第一是與采寫、交通、通訊工具以及新聞事實等勞動資料形成的價值關系。因為這些都是手段性質的價值客體,在這些客體中,工具又具有標志性,所以勞動資料體現的主要是工具價值、手段價值,與傳播主體形成的價值關系,可以稱為手段價值關系或工具價值關系。

      第二是傳播主體與新聞信息形成的價值關系。傳播者采制新聞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要,而不是自己的信息需要,但在滿足受眾的同時,換來受眾的時間、精力、金錢等關鍵因素形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新聞信息對受眾來說,體現的主要新聞信息價值即新聞價值,與受眾形成新聞價值關系。但對傳播主體來說,新聞信息體現的主要不是信息價值,而是一種交換價值、傳播價值。所以它與傳播主體形成的價值關系,不是新聞價值關系,而是一種新的價值關系,我們可以稱之為傳播價值關系。正如交換價值要以價值為基礎,但交換價值并不等于價值一樣,傳播價值要以新聞價值為基礎,但傳播價值并不等于新聞價值。傳播價值關系也不等同于新聞價值關系。原因在于,新聞對受眾主要是新聞信息價值,但對傳播者來說主要是交換價值或傳播價值。新聞價值是新聞信息所具有的直接影響受眾的屬性或功能,傳播價值則是新聞信息的傳播所具有的影響傳播者的屬性或功能。新聞價值以受眾的需要為價值尺度,傳播價值則以傳播者的需要為價值尺度。新聞信息能直接滿足受眾的需要,但不能直接滿足傳播者的需要,它只是傳播者交換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的等價物。因此,我們可以說,傳播者與新聞信息之間形成的價值關系,是一種新的價值關系,是傳播價值關系。

      第三是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等收益性成果之間的價值關系。傳播效果是傳播主體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它體現著傳播主體的理想、信念與追求,體現著傳播主體價值目標的實現,對傳播主體既具有精神價值又具有經濟價值,它從精神與經濟兩個方面滿足傳播主體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按照習慣,人們通常以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或其價值,或者獲得這一價值客體的方式,來表示整個一輪價值活動中的價值關系,那么,傳播者與傳播效果之間的價值關系,就可以稱為傳播效果價值關系。因為傳播效果是傳播這一活動方式帶來的,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簡稱為傳播價值關系,并把這一價值關系,作為傳播主體在整個新聞傳播活動中形成的所有價值關系的簡稱,或統稱。因為這一價值關系是整個新聞傳播活動中各種價值關系的主線,在各種價值關系中占有主導和支配地位。

      三、傳播主體與受眾主體的關系

      新聞傳播活動中有兩個主體是正確的,但他們并非是共同主體。作為主體,他們處于不同的價值關系中。傳播者作為主體,出現在傳播者與其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傳播效果之間形成的傳播價值關系中;受眾作為主體,出現在受眾與其最終的目的性價值客體——新聞信息之間形成的新聞價值關系中。傳播者與受眾,當一方處于主體地位時,另一方總是處于客體地位,而不可能同時作為主體出現在同一價值關系中。具體地說,在新聞價值關系中,受眾是價值主體,新聞信息是價值客體,而新聞信息是傳播者勞動的產物,這就意味著傳播者在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滿足受眾的需要,在以客體的身份或地位服務主體。而在傳播價值關系中,傳播者是價值主體,傳播效果是價值客體,而傳播效果是受眾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等因素形成的,這就意味著受眾在獲得信息滿足的同時,也通過自己的付出滿足傳播者,并因此在這一價值關系中處于客體地位。所以,最后的結論是,傳播者與受眾是互為主客體,而不是共同主體?!肮餐黧w說”,盡管基本用意在于提高受眾的地位,但在理論上混淆了新聞傳播活動中不同的價值關系,導致了價值主體及其客體的混亂。

      四、傳播主體與價值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復雜性

      在現實生活中,傳播主體與其價值客體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造成這種價值關系復雜性的主要因素大體上有四個:

      第一,傳播主體具有復雜性。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媒體存在,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會造成傳播主體的目的性價值客體的差異。在西方政黨報刊時期,政黨報刊追求的最高目的、甚至是惟一目的就是宣傳效果,很少考慮贏利問題。新聞報道的手段性質極為明確,為了達到某種宣傳目的,制造假新聞也是政黨報刊慣用的手段之一。所以這個時期作為政黨報刊的傳播主體,其目的性的價值客體是宣傳效果,而不是經濟收益,更不是新聞信息。商業(yè)媒體比較復雜,但贏利始終是媒體的重要或主要目標,甚至有極少數商業(yè)媒體把贏利視為惟一目標。現在,無論是政黨報刊還是商業(yè)媒體的目的性價值客體往往兼顧傳播效果和經濟效益,極少把其中一個作為惟一目的性價值客體的。就媒體內部而言,傳播主體包括媒體內部的編輯記者、管理者和經營者,管理者與編輯記者之間,記者與編輯之間,采編人員與經營人員之間,都存在諸多的內部矛盾,也會導致對價值客體定位的偏離和游移。

      第二,價值客體本身具有復雜性。傳播主體面對的不是單一的價值客體,而是一系列的價值客體,不同價值客體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關系錯綜復雜,因此會導致傳播主體對價值客體的性質和地位定位變化。

      第三,傳播活動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復雜性。不同的環(huán)境和條件會造成價值客體性質和地位的變化。在某些環(huán)境下,工具具有決定性意義,擁有工具就必然意味著擁有結果,工具就會被視為目的性的價值客體,成為至高無上的追求。在某些時候,勞動對象具有決定性意義,擁有勞動對象就必然意味著結果,對象就會被視為目的性價值客體,成為至高無上的追求。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尤其是政府新聞宣傳部門管理政策的變化,也會很快體現為媒體內部的沖突和壓力,導致價值客體性質和地位的變化。

      第四,傳播活動具有復雜性。傳播活動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過程,而是一個往復循環(huán)的螺旋上升結構,先進的采編傳輸工具是為了生產好的新聞稿件,好的新聞稿件是為了獲得好的傳播效果及經濟效益,獲得好的傳播效果及經濟效益,是為了采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更先進的技術設備是為了采寫更好的新聞稿件,更好的新聞稿件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及經濟效益,往復循環(huán),永無止境。哪是手段性質的價值客體,哪是目的性質的價值客體,在循環(huán)中有時會變得模糊不清。所以,哪怕是最單純的手段性質的價值客體,也不會總是體現為手段性質;最單純的目的性質的價值客體,也不會總是體現為目的性質。不同的時空環(huán)境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任何價值客體都會體現出多姿多彩的性質。

      注釋:

      楊保軍:《新聞價值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頁,第74頁。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頁。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范文第2篇

      在這樣結構復雜的網絡傳播中,每一個人都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可能前一分鐘還在作為受者閱讀信息,而后一分鐘就可能在信息。網絡中的匿名性特征滿足了人們發(fā)言的欲望,受眾的選擇更加突出,受眾本位意識的崛起,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受眾在接受海量信息同時,逐漸學會了思考,作為一個理性個體來判斷每條信息的真?zhèn)魏蛢r值的大小,從而確定自己的意見并之,而不再像傳統大眾傳播中的受眾那樣,做孤立無緣的、聽之任之的“靶子”。

      1.傳受本位的新變遷當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之后,新的傳播媒介,改變的不僅是新聞傳播媒介的傳統格局和新聞的采制方式、刊播方式和收受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新聞傳播觀念,其集中體現就是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關系的變化。人們期望打破傳播主體主導的傳播模式,沖決單向的新聞傳播模式,人們期望接受主體能與傳播主體共同駕馭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傳播媒介。當新聞傳播媒介越來越依賴廣大收受者的選擇而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時候,以傳播者為本位的觀念與實踐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傳受本位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這種新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由“傳播者本位”為主導的傳播模式向“收受者本位”為主導的傳播模式變遷和轉化。

      2.傳受互動的新追求互動的本質是人與人的互動、人與社會的互動。對于新聞傳播來說,傳播主體與收受主體的互動,互動的具體表現就是新聞傳播由單向的發(fā)送式向雙向的、多向的交流式轉變,“交互性是指傳播者和收受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傳播”?;幼钔怀龅慕Y果是強化了新聞收受者作為新聞活動主體的地位,使其與傳播主體有更多的機會展開交流和對話。但更為重要的是,互動使收受主體從相對被動的角色轉變成為相對主動的、與傳播主體相似的觀察者、分析者和發(fā)言者。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受眾總是被動地接受新聞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只能在大眾傳媒為其“設置”的有限“議程”中作出選擇,而無法同大眾傳媒進行平等交流。受眾只有接受信息的權利而沒有或較少利用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權利。在網絡傳播時代,由于網絡傳播的雙向性和交互性,傳受關系隨時變化,傳者與受眾的角色隨時轉換。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點對面的傳播,是一種直線性單向傳播模式。而網絡傳播卻是點對點的傳播,受眾可不受時空限制,與處于網絡另一端的人或媒體進行互動交流。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傳播者,這是一種高度循環(huán)性模式。受眾要求傳播權利的普及和平等參與。他們不但要共享傳播的資訊,而且要共享傳播資訊的權利。受眾不但要主動地選擇信息,與媒體交流對話,必要時還要直接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成為真正的傳者。

      3.傳受平等的新理想互動就是平等的交往。新的劃時代的傳播手段帶來了劃時代的交往方式,也就帶來了劃時代的交往主體之間的關系。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毫不夸張地說:“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營業(yè)執(zhí)照的電視臺?!比毡疽晃粚W者指出:“當我們聽到新聞記者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會想象出某個特殊的職業(yè)。但是在因特網時代,沒有信息傳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分。每個人都能夠參與新聞工作……每個人都有向他人傳播信息和知識的潛在能力。”在人們理想的新聞傳播關系中,傳播主體與收受主體是共同的新聞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尊重、互為目的的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他們面對的共同客體是新聞時事、新聞傳播內容,而不是各自的對方。他們共同駕馭和運用新聞傳播工具,在主體間的和諧關系中,以統一新聞主體的方式共同完成新聞傳播,共同享有關于新聞事實的信息,以達到共同的完善和發(fā)展。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的新聞傳播活動逐漸由“傳者中心”走向“受眾中心”,受眾地位強勢化趨勢日益明顯,盡管存在的負面影響不可被忽略,但我們更應肯定受眾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正面作用。憑借著傳受平等新理念的產生,以及傳播平臺多元化的有利條件,傳受互動的新時代對傳媒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不可小視。

      本文作者:張蕊工作單位:衡水學院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聞欲;傳媒經濟;新聞價值

      作者簡介:燕道成,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湖南長沙410081)

      早期的西方新聞學者曾將新聞欲作為新聞的起源。在新聞發(fā)展的歷程中,這一理論早已受到質疑與批判,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欲這一現象在整個傳播領域沒有存在的價值。實際上,新聞欲是新聞傳播學一般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也是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的動力所在。新聞欲引起新聞需要,成為一般新聞傳授矛盾產生的根源。因此,新聞欲在新聞學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新聞欲的概念

      在考察新聞欲這一概念之前,有必要首先對欲望范疇作一定的了解,這不僅在于新聞欲的基本特性要由欲望來予以說明,還在于欲望范疇本身眾多的歧義性。參考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的定義,我們認為是否可以作這樣的理解:欲望(Desires)作為一般范疇,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有機體所共有的一種特性,這是有機體為了維持正常運轉(生存、發(fā)展)必須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而產生的一種攝取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一方面表示了有機體對周圍環(huán)境、外部世界的依賴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示了有機體具有獲取和享用一定對象的機能。反映在心理上就是希望、愿望(Wishes)、需要(Needs)和需求(Wants)。這是有機體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進行的各種積極活動的客觀根據和內在動因。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p>

      “人之為人從傳播起”?!叭耸菚鞑サ膭游铮擞质且磺袆游镏凶钌鐣膭游铩?。人類的一切決策、行為都是以了解信息為起點的,因此,以獲取周圍世界變動信息為目的的新聞欲和人類生存、發(fā)展相伴始終。正如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一樣,我們也離不開新聞信息?!皩π侣勑畔⒌男枨?,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特別重要的一種需要,它滲透在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需要之中。由此看來,所謂新聞欲,就是指主體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新聞信息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即一種積極攝取新聞信息的心理需要趨向。它反映了人的自我意識內部的新聞信息的匱乏與不平衡狀態(tài),表現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對于新聞信息的依賴性,是人們從事新聞活動的內在積極性源泉。

      那么,如何理解新聞欲的內涵呢?

      首先,新聞欲是人類社會實踐生活對人類主觀信息狀態(tài)提出的客觀要求,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必須具備的新聞信息條件。

      新聞欲從渴求對象上看是主體的一種精神需要,新聞欲直接滿足的是人們的信息需要,而非物質性的需要,它是通過改變人們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的方式來實際滿足人們的需要的。人要生存、發(fā)展,就需要了解環(huán)境。了解環(huán)境就是消除對環(huán)境認識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消除對環(huán)境認識的不確定過程中,人對環(huán)境的主動性才可以逐步確立,適應并改善環(huán)境才有可能。所以,新聞欲同人的其他需要一樣,是一種客觀需要,是主體生存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性要求;因為新聞欲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新聞事實還是新聞文本所包含的新聞信息,本身是客觀的,不是人主觀創(chuàng)造的。主體的新聞欲源于主體生存與發(fā)展的實際需求,不是主體主觀上愿意不愿意接受新聞信息的問題。只要主體還想生存發(fā)展下去,他就必須求諸一定的新聞信息,這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的必然行為。因此,從主體方面看,新聞欲也是一種客觀需要。

      盡管近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事業(yè)不過是幾百年的事情,但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新聞傳播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過程。新聞欲本身就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中對信息需求的產物。“生存與發(fā)展是人類交流即新聞傳播行為發(fā)生的本質動因”,新聞欲也成為其他諸多需要得以實現的“中介”條件,新聞欲亦滲透在其他諸多的需要之中,是其他需要得以實現的紐帶和橋梁。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報紙就包括在英國城市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之內”。實質在一般意義上指出了信息傳播、新聞傳播與人們基本生活的關系。

      其次,新聞欲和人們的其他欲望一樣,是一種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心理需要。

      不同歷史時代、歷史時期人們的新聞欲是有很大不同的,不同歷史時代和歷史時期的人們,其主流新聞欲也是不同的。比如,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國人,關注更多的是政治新聞,就是說當時中國人的新聞欲主要指向那些政治新聞;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中國人除了一如既往地關心政治新聞外,更多關注的是經濟新聞;而到了90年代以后,中國人的新聞需求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人們關注自然、社會、國際、國內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最新變化。

      就個體主體來說,其新聞欲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這是因為:首先,人在本質上是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人總是“貪心不足”,總是在原來新聞欲得到滿足之后提出新的需要,以充分實現自己的知情權,盡可能消除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認識上和心理上的不確定性,從而使自己行為的成效性具有信息上的保證。其次,從總體上說,不同主體的素質在社會的總體發(fā)展中都處于不斷提升的過程。當總體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行為活動能力等得到提高的時候,就必然意味著欲望范圍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新聞欲的更新和發(fā)展。再次,從新聞傳播活動本身來說,它是一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為人們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新聞信息,這必然促成人們新聞欲“水漲船高”式地不斷發(fā)展。可以說,新聞傳播本身也在創(chuàng)造著,而不只是滿足著人們的新聞欲。最后,從新聞的消費角度看,新聞消費可以說是最快的信息消費,它內在的要求主體必須快速地更新自己的需要,不然就不再成為新聞欲??偠灾侣動桥c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技術發(fā)展等諸多因素緊密相關的需要,是與社會同步發(fā)展的需要。社會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實際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新聞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全球性新聞傳播環(huán)境的快速形成等,都會使主體新聞欲的質與量得到“與時俱進”式的變化。主體自身本質力量的展開過程,構成了新聞欲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內在的根本力量。

      二、新聞欲的構成與特征

      人之有目的,因為人“就其屬于感覺世界這一點來說,是一種有欲望的活物”。從新聞欲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產生新聞欲又不斷滿足新聞欲的過程。

      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前提是社會歷史條件的發(fā)展以及由此決定的個人生存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不過,一旦這種客觀要求進入主觀領域,它就不是完全按照自然界那種必然規(guī)律的形式發(fā)生作用,其中最大的獨特性,在于人總是要根據自己對價值的判斷來對新聞進行取舍。由于價值構成的復雜性,使新聞欲也表現出十分復雜的構成。

      1 新聞欲構成

      人們的新聞欲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新聞和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新聞欲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新聞欲的構成進行分析:(1)根據新聞欲的心理狀態(tài),新聞欲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和“欲被人知道”所構成。格勞德明確地認為:“想知道人及事物的欲求,是由于希求生存的保證或安全化而促成,而形成之原始的沖動。經驗新的事情,或等到報知的希望,是自然的人類感情之表現;是生活意志之本質的核心;是形成并維持社會的最堅強的力量之一種”。約斯特則說:“報紙是適合于探求新聞的人類性的一般需要和欲望的東西,報紙不是創(chuàng)造它的需要的;反過來說,欲望是常存在著的,而報紙乃是它的必需的產物。”杉村廣太郎說的“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這種聲浪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一種共通的欲望。由這種欲望才產生新聞紙。由“欲知道”的愿望才產生讀者,由“欲使人知道”的愿望才產生新聞紙,由“欲被人知道”的愿望才產生新聞的廣告。他們認為新聞欲的“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和“欲被人知道”這三個方面是新聞產生的最終根源。(2)根據主體對新聞傳播總體社會功能的心理期待,可以將新聞欲分為解悶性新聞欲、解氣性新聞欲和解惑性新聞欲。(3)根據主體利、真、善、美、自由的價值追求為總體目標,可以把新聞欲分為求利性新聞欲、求真性新聞欲、求善性新聞欲,求美性新聞欲和求自由性的新聞欲。(4)根據主體新聞欲的目的性標準,將新聞欲籠而統之地分為實用性新聞欲與趣味性新聞欲。(5)根據新聞欲對象的不同內容特征,可以將新聞欲分為政治類新聞欲、經濟類新聞欲、文化類新聞欲、科學技術類新聞欲、社會生活類新聞欲等等,這些針對不同領域的新聞欲指向不同的新聞客體。(6)根據人們新聞欲所指向或關注的空間地域范圍,可以將新聞欲分為國際新聞欲、國內新聞欲和本地新聞欲。(7)根據主體新聞欲是否合理的特征,可以將新聞欲分為合理性新聞欲和不合理的新聞欲。(8)根據新聞欲的層次構成,可以將新聞欲分為生存層次的新聞欲、享受層次的新聞欲和發(fā)展層次的新聞欲等三個層次。

      當然,我們還可以在不同的參照系下對人們的新聞欲做出多種多樣的構成劃分,由于任何分類都是從對象的不同特征或與受眾的不同關系出發(fā)的,但對象本身還是同一的;同時,在實際中不同類型的內容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因此,根據不同參照標準劃分出的類型總有相互包含、重疊、交叉的一面,即類型劃分除了具有絕對性的一面外,還總是具有相對的意義。事實上,人們的新聞欲更多的時候是復合式的需要,而非單一性的需要。

      2 新聞欲的特征

      從行為心理學分析,人的各種欲望的形成都是以人們相應生物官能的存在為基礎的。新聞欲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各種表現形式常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或普遍性。具體而言,新聞欲的主要特征有:

      (1)新聞欲的可替代性

      現代社會,世界變得越來越廣闊而復雜,擁有龐大的組織機構與先進的、能量巨大的通訊傳輸設備的大眾傳播機構所提供的大量新聞信息,已成為人們監(jiān)視環(huán)境、協調社會及休息娛樂等需要的越來越重要的功能替代物。但傳媒若不能滿足受眾的新聞欲,迫于內心失衡的壓力,受眾必然會將其新聞欲轉向其他渠道(如人際傳播),尋找其功能替代物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恢復心理平衡。所謂“大道不通小道通”,我國一個時期小道消息盛行的情況即是一例。受眾新聞欲的這一特性,說明大眾傳媒只是滿足受眾新聞欲的一個渠道,而不是唯一渠道。傳播機構要想擁有并保持大量受眾,必須要使自己所傳播的內容與形式滿足受眾的新聞欲。

      (2)新聞欲的復雜性

      新聞欲的復雜性具體地表現為新聞欲的廣泛性與多樣性。在現代社會,人的高度社會化使其與社會的聯系極為密切,我們又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無時無刻不在信息的包圍之中,每個人都需要大量的新聞信息來判斷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狀況,并據以調整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方式,從而與環(huán)境相適應,同時保持自己與社會的聯系。所以現代社會的新聞欲是極為廣泛的,涉及自然與社會的各個方面。而大規(guī)?,F代化的新聞傳媒借助于先進的技術手段,又使其為受眾提供范圍廣泛、形式多樣的新聞信息成為可能,這就支持并強化了新聞欲的廣泛性。調查表明,不同特征的受眾群體在對傳播內容、形式及數量的要求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生活環(huán)境的受眾,各有其不同特征的新聞欲;而社會特征類似的受眾的新聞欲則表現出相似的特點。這就要求新聞傳媒不僅要注意受眾新聞欲的共同性,盡可能滿足受眾的一般新聞欲,而且要考慮受眾新聞欲的差異性,以適當的形式與內容及適量的新聞節(jié)目時間與版面空間,來滿足不同社會特征群體的新聞欲。

      (3)新聞欲的發(fā)展性

      新聞欲是隨著受眾自身及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發(fā)展為新聞欲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隨著造紙術、印刷術、電子技術的產生與發(fā)展,人類采集與傳送新聞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范圍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新聞欲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得以發(fā)展的。隨著受眾心智成熟水平、教育程度及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受眾新聞欲的范圍與層次也不斷擴展提高。調查表明,受眾的文化程度和經濟生活水平與其接觸新聞傳媒的程度呈正相關。在文化程度及經濟生活水平較高的社會群體中,受眾及穩(wěn)定受眾的比率高;而文化程度低經濟生活水平差的社會群體中,受眾及穩(wěn)定受眾的比率很低。而且文化程度高的受眾對新聞傳播內容與形式的要求也高。因此,新聞傳媒也必須適應新聞欲的這一特性,不斷改善自己的新聞傳播內容與形式。

      (4)新聞欲的可引導性

      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新聞欲的水平受欲望主體及其生活條件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新聞欲必須與其所處社會歷史條件要相適應,才能得以實現。受眾受自身發(fā)展程度的限制,其廣泛多樣的新聞欲中必然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同時新聞欲必然會受到新聞欲主體所處社會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條件的限制。具體來講,超越了特定時期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新聞欲是超現實的需要,在那個歷史時期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與當時社會利益相沖突,與現實社會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相沖突的新聞欲會成為不合法需要,幾乎不可能得到滿足;與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相沖突的新聞欲是不道德的需要,與社會群體中其他主體相矛盾的新聞欲則可能是不正當的需要,都有著某種程度的不合理性,因而難以得到滿足。新聞傳媒應當視具體情況對受眾進行適當的引導調節(jié),以轉化受眾不合理的新聞欲,滿足其合理的新聞欲。

      了解了新聞欲的特性,新聞傳媒便可在實踐中科學把

      握新聞欲,適當調節(jié)編輯方針,以便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新聞欲的傳媒經濟學意義

      人類欲望的本質或者是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精神”,還是為了“物質”?這個重要的哲學、行為科學問題,對于傳媒經濟學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傳媒經濟學從受眾需要出發(fā),但對于人類新聞欲的真正本質卻未能有確切的理解與認識。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人類新聞欲的本質是滿足其新聞信息的需要,傳媒的新聞生產僅僅是實現其信息滿足的手段。這樣,便給傳媒經濟學提出了具有如下重要意義的問題:

      1 新聞欲是人們的一種初始需要、一種最基本的消費需要

      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fā)展,必須要了解周圍世界變動的信息,必然產生新聞欲。信息的傳播,是流經人類全部歷史的水流,不斷延伸著人類的感覺。雖然,關于傳播信息中的一類――新聞,能夠從一般信息傳播中分離出來,僅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然而,新聞欲是始終存在的,只是在人類活動的早期,融于一般信息欲望之中,難以用一種絕對的標準予以辨別?!斑h古時代幾乎不存在時間觀念;上古、中古時代的信息傳播,數月甚至數年的信息也許可被視為新聞,歷史記載與新聞報道,只是從不同的時間角度來看的同一件事情”?!叭酥疄槿藦膫鞑テ稹?。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日趨復雜,彼此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任何一種行業(yè)的變動,任何一類物價的漲落,任何一則法令的修改,皆可能波及整個社會,自然也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個人禍福,往往受到社會變動的影響,于是人們就不得不注意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發(fā)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以求得自己生活的改善。而只有新聞才能及時地傳達社會發(fā)生變動的事實,新聞也就因此應運產生。人類最大的嬗變是新聞傳播對人類社會和人類生活的全面滲透,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新聞傳播的時代。

      新聞傳播作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表征和特權,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新聞傳播既改變了人類也改變了世界,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一刻也離不開新聞傳播。事實表明,新聞傳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深度地卷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可以說,新聞傳播是人類生活的主要樣式,而新聞欲是人們的一種初始的、最基本的信息消費需要。

      2 新聞欲是傳媒經濟活動的起點

      “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在傳媒市場中,受眾是傳媒產品的消費者,新聞傳媒最終是為了滿足受眾的新聞欲。從傳媒經濟角度來看,傳媒是以提供傳媒產品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它是傳媒產品的生產者,往往也就是這些產品的銷售者。傳媒產品熔鑄著傳媒工作者大量的精神勞動(采寫編評攝錄播等)。由于傳媒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傳媒產品包含了一定量和一定質的信息,因而也就有了它的價值。對于傳媒產品來說,它對受眾新聞欲的滿足程度越高,它在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也就越高;受眾新聞欲的滿足度低,它就不受歡迎。因此,深入研究受眾的新聞欲,是傳媒動作的第一要義。對此,施拉姆有一個關于“自助餐廳”的比喻:受眾參與傳播,猶如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口味及食欲來挑選飯菜,而媒介所傳播的林林總總的新聞信息就好比是自助餐廳里五花八門的飯菜。在這個餐廳里,主角是各取所需的受眾,媒介只是為受眾服務,盡量提供可以讓他們滿意的飯菜也就是新聞信息,至于受眾吃什么及吃多少,媒介是不能強迫的。這樣,多樣化的新聞欲及其變化趨勢引導著傳媒的生產和銷售活動。

      3 新聞欲直接體現傳媒生產的目的

      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一書摘要》中摘錄了穆勒關于消費和消費需要的觀點:“‘生產、分配、交換只是手段。誰也不為生產而生產?!羞@一切都是中間的、中介的活動?!康氖窍M’”,“非生產性消費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通過消費得到享受……”作為生產者的新聞傳媒是靠它生產出的傳媒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新聞欲的,如果不能及時提供消費者欲知、未知、應知的新聞信息,不能滿足消費者多方面的新聞欲,那么傳媒的努力與消費者的新聞欲就永遠是一個不等式,而最終受影響的就不只是不等式一邊的受眾了。因此,傳媒只有樹立新聞欲意識,貼近受眾,才能敏銳地捕捉到受眾感興趣或可能感興趣的問題,才能告知受眾最可能需要及盡可能詳盡的新聞信息,使受眾的接受興趣與媒介內容契合,從而實現傳媒生產的目的。同時隨著傳媒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一方面,人們的精神交往不斷增加,新聞欲不斷發(fā)展;另一方面,新聞產品日益豐富,新聞欲的滿足程度不斷提高,這樣,就能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由此可見,新聞欲是一切新聞傳播活動的起點、出發(fā)點,也可以說是一切傳媒經濟活動的起點、出發(fā)點;是一切新聞傳播活動的歸宿,也可以說是一切傳媒經濟活動的歸宿。因此,研究新聞欲,研究新聞欲及其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性,研究新聞欲滿足程度的不斷提高,研究新聞傳媒產業(yè)結構如何與新聞欲相適應,就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四、新聞欲與新聞價值的實現

      新聞價值是新聞與主體新聞欲之間的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是一種關系性存在。如果新聞不能滿足主體的新聞欲,新聞與主體的特殊關系就不存在,也就無從談起新聞價值。由于新聞總是為主體新聞欲而存在的,新聞價值就成為新聞的首要的質的規(guī)定性。如果經過檢驗,某“新聞”沒有價值,那么某“新聞”就不是新聞,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新聞價值的有無決定新聞是否成立。同一新聞客體或同一新聞客體屬性對于不同主體或同一主體的不同新聞欲來說,所形成的新聞價值關系是不同的。

      主體新聞欲是主客體之間是否形成新聞價值關系、新聞客體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標準。新聞評價作為對新聞價值的認識活動,就是把主體的新聞欲與新聞客體屬性之間的價值關系反映到主體意識中來,從而形成關于新聞客體的肯定評價或否定評價以及評價程度的大小,換句話說,就是用主體新聞欲作為出發(fā)點,來衡量新聞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價值的性質及價值量的大小。新聞評價之所以從主體新聞欲出發(fā),是因為主體新聞欲是主客體之間是否形成新聞價值關系的標準,主體新聞欲作為新聞價值標準是主體新聞欲作為新聞評價活動出發(fā)點的根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涵義:

      1 新聞客體屬性能否滿足主體新聞欲決定新聞價值的性質

      新聞客體屬性能滿足主體的新聞欲,新聞主客體之間就形成正面的新聞價值關系或曰正面新聞價值;當新聞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在客觀上有利于主體的發(fā)展和完善,具體說即有利于新聞主體實現自己合理健康的新聞欲時,我們就說新聞客體對主體的價值是正價值,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是積極的;因為主體的新聞欲并不都是健康的,也不是必然合理的,張岱年先生早就指出:“需要也有高下之分?!痹F仁在他的《價值哲學引論》中也說:“需要有正當的需要和不正當的需要”,“滿足不正當的需要是沒有價值的。”新聞客體屬性不能滿足主體的新聞欲,主客體之間不能形成新聞價值關系,或日零價值。當新聞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在客觀上沒有形成明顯的有利或不

      利其發(fā)展和完善的效應時,即新聞客體對新聞主體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都未造成實際的作用和影響時,我們就說它對主體的價值是零價值或無價值。新聞客體屬性不僅不能滿足主體的新聞欲,而且進一步對主體產生危害,主客體之間就形成負面價值或日負價值。當新聞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在客觀上不利于主體的發(fā)展和完善即不利于新聞主體實現自己合理健康的新聞欲時,我們就說新聞客體對主體的價值是負價值,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是消極的。

      2 新聞客體屬性滿足不同層次主體的新聞欲及其滿足的程度決定新聞價值的量。這里有二層涵義:

      (1)根據主體對利、真、善、美、自由的價值追求總體目標,新聞欲由低到高可以分為求利性新聞欲、求真性新聞欲、求善性新聞欲、求美性新聞欲和求自由性新聞欲五個層次,滿足主體高層次新聞欲的新聞和滿足主體低層次新聞欲的新聞,其新聞價值的高低是不同的。這里又有兩種情況:對于那些低層次新聞欲和高層次新聞欲都沒有滿足的主體來說,能夠滿足其低層次新聞欲的新聞比能夠滿足其高層次新聞欲的新聞具有更大的新聞價值;對那些低層次新聞欲已經有所滿足的主體來說,能夠滿足其高層次新聞欲的新聞比能夠滿足其低層次新聞欲的新聞具有更大的新聞價值。

      (2)主體新聞欲的飽和點決定新聞價值的極限。主體新聞欲的滿足既然涉及到質和量,那么根據辯證法的觀點,它就必然存在著飽和界限。也就是說,主體新聞欲的滿足需要獲得新聞客體,但在一定條件下主體新聞欲的滿足所需的新聞客體是有一定數量限制的。主體對新聞信息的攝入一旦超過這個界限,所攝入的新聞信息對主體的作用就會從有益變成有害,使主體面臨“信息過?!钡奈C。

      因此,新聞欲是新聞價值的標準,主體在新聞評價中總是從新聞欲出發(fā)來評價主客體之間是否存在新聞價值關系或新聞價值關系所體現的新聞價值量的大小,并賦予新聞客體以肯定性評價或否定性評價以及評價程度之大小。所以,主體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用新聞欲作為衡量主客體之間是否存在新聞價值關系或新聞價值關系所體現新聞價值量之大小的出發(fā)點。這里所謂自覺或不自覺,是指主體有時意識到自己在用新聞欲作為新聞評價的出發(fā)點,有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用新聞欲作為新聞評價的出發(fā)點。主體總是從新聞欲出發(fā)來評價新聞客體,總是根據新聞客體屬性對于滿足新聞欲是有利還是不利,來賦予新聞客體以不同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來說,主體用新聞欲作為新聞評價的出發(fā)點,或用對新聞欲的反映作為新聞評價的根據是絕對的。所以,弗?布羅日克說:“每一個主體在評價中都有切身的利害關系,而主體的利害關系,則是評價的條件之一?!睆男侣動霭l(fā)來進行新聞評價,是新聞評價的題中應有之義。

      新聞欲作為主體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新聞信息條件的依賴和需求,表現了主體在現實生活中對新聞信息的匱乏狀態(tài)。為了利用新聞客體來克服主體的新聞信息匱乏狀態(tài),主體首先感興趣的就是新聞客體對于滿足主體的新聞欲所具有的意義。這在主體獲取新聞信息的能力比較小的歷史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列維?布留爾說,原始人對于客體的固有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并不太感興趣,“他們所追求的往往是某種實際效果”,只是在對實際效果的關心中才有關于這些效果的條件的意識和對制約這些效果的自然規(guī)律的理解。在主體獲取新聞信息的能力比較發(fā)達的現時代,雖然主體對新聞客體滿足新聞欲所具有意義的興趣,沒有像原始人表現得那樣突出,但這絲毫沒有改變揭示事物與人之間價值關系的觀念活動在認識活動中的優(yōu)先地位。新聞欲是主體進行新聞評價的直接動因。新聞欲不斷發(fā)展變化,由此不斷地推動新聞評價活動,并進一步推動整個新聞認識活動。

      五、新聞欲的激發(fā)與引導:讓受眾感受快樂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聞傳播者 媒介 社會實踐 互動

      社會實踐的深化不斷地豐富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與媒介交互作用、共同發(fā)展。媒介是社會實踐的載體和工具,社會實踐是媒介的源泉,社會實踐中的實踐主體是媒介的靈魂和主導。不同時代的媒介象征著不同時代社會實踐主體存在方式的特點和發(fā)展的進程。

      社會實踐與新聞傳播

      社會實踐與新聞傳播密不可分,杜威在其《民主與教育》一書中這樣寫道:“社會不僅通過傳播而存在,而且我們可以正當地說社會存在于傳播之中?!雹僭谛侣剛鞑サ倪^程中,媒介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媒介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形成社會關系的基礎要素,是社會一體化和社會整合的重要力量”②。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媒介就如“傳播學之父”施拉姆給媒介下定義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雹蹚纳鐣W上來講,媒介是人類社會實踐交流的紐帶與載體,媒介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發(fā)展起來,人類社會的變遷,也是媒介樣式變換的原因和根據。

      綜觀人類的發(fā)展歷史,新聞媒介經歷了幾次大的更迭。

      從原始社會簡陋的結繩、打孔和繪畫,到封建社會時期的烽火、鴻雁傳書,以及到近代的圖書、報紙、雜志和現代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的更替都在演繹著人類社會實踐進化的軌跡。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深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交往方式也不斷地更新著,在跨越了傳統媒體的邊界后,我們進入了以手機、互聯網為媒介的新媒介時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網絡成為人們社會實踐的常用媒介,由此我們進入了所謂的“網絡社會”④。

      在網絡時代里,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方式和新聞傳播的途徑。與傳統的媒介相比較來說,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參與的媒體多、使用方式的個性化、交往主體的互動性、溝通的無中介性、傳播費用低等優(yōu)點,為此,網絡傳播成為當代時下新聞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網絡知識的普及化,以及使用便捷、花費低等優(yōu)勢使其迅速進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人們社會交往的先天性和必要性,人正是以社會性的存在來進行對象化社會實踐活動的,“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⑤。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新聞制造者與傳播者。

      在網絡世界里,人們溝通交流、新聞傳播的本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和張揚,盡管這些新聞傳播者身份各異,階層有別,但是他們基本上代表著社會各個方面的人群,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覆蓋面。他們通過新媒介參與社會建設,表達著自己的思想觀念,傳播著新聞,交流著信息,他們的作用正在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新聞傳播者的素養(yǎng)

      廣義上的新聞傳播者應該包括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和非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兩個部分。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是指新聞傳播組織,新聞傳播組織的成員,如記者、編輯、評論員、播音員、節(jié)目主持人、攝影師、資料員、核對員、電訊員、工程師、發(fā)行人、自由撰稿人、通訊員等;而非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是指一切社會活動主體,所有的社會成員,互聯網的出現使個人信息完全突破了空間和時間對信息傳播的限制,各種信息跨國傳播和全球共享成為現實,手機的出現更使人類信息傳播進入一個新階段,與互聯網相比,由于超越了電腦終端設備的制約,其使用更為便捷:每一個手機持有者都可以成為“記者”和“編輯”,可隨時隨地拍下照片、編輯文字進行信息,這有效打破了新聞采集在獲得地點、制作周期等方面的限制,使信息傳播與新聞事件同步,例如2005年7月倫敦系列爆炸案不是由專業(yè)記者,而是手持照相手機的普通民眾最早加以報道的??梢?,在資訊和網絡媒介技術如此發(fā)達的社會里,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和非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的社會實踐都能起到新聞、新聞傳播的作用。

      科技發(fā)展為人們的社會交往與新聞傳播提供了便利和支撐,然而,新聞實踐的質量與效果卻主要由新聞傳播者主宰,其采寫編工作是大眾傳媒的主體活動,隱藏于新聞產品之中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進而作用于他們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因此,新聞傳播者自身的素養(yǎng)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傳播事實。

      對于新聞傳播事業(yè)來說,無論是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還是非專業(yè)的新聞傳播者,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yǎng)。在具備新聞傳播技能的基礎上,新聞傳播者還需要具備必要的職業(yè)精神、基本的新聞倫理和良好的社會公德,以便發(fā)揮輿論導向功能:讓黨的科學發(fā)展觀和和諧社會觀深入人心,以建設性的正面報道鼓舞人民投入到改革開放事業(yè)中來,用客觀及時的報道促進社會正義,努力營造和諧氛圍。

      同時,為了確保新聞傳播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認為還需要優(yōu)化新聞傳播的場域環(huán)境,營造一個良性運行的新聞傳播規(guī)范機制,以便使新聞傳播者自我約束與外部約束、自律與他律相結合。

      新聞傳播者與媒介的互動

      自從媒介進入人類社會實踐之后,人類就與媒介彼此作用、相互建構,共同促進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在社會實踐中,人們不僅改造著、發(fā)展著媒介的樣式,同時,人們也在適應著媒介的特性,遵守著媒介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

      對于新聞傳播者的社會活動主體來說,這樣的雙向建構、彼此適應是始終如一的過程。從發(fā)生學上來說,媒介的出現就是人類交流、傳播新聞的需要,媒介作為人類實踐的工具,其實就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是人類生命意志的組成部分,在傳統媒介時代里,媒介曾發(fā)揮著重要的交流、溝通、管理等職能,進入新媒介時代后,由于新媒介在傳遞信息、增加互動等方面的特點與優(yōu)勢,因而新媒介被廣泛地應用到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中。新媒介的這種人格意志的特點更充分地得到了發(fā)揮。人們普遍意識到了新媒介具有政治社會化、生活方式潮流化等功能,通過新媒介,新聞傳播者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志,潛移默化中引導社會政治發(fā)展的潮流,參與現實的政治生活,同時,新聞傳播活動也可以引領社會時尚、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針對媒介如此大的社會影響力與作用力,政界要人均意識到,媒介的作用比純粹的政治宣傳要大得多。

      媒介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工具,作為新聞傳播的載體也時時刻刻地影響、制約著人類社會實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特別是為了適應“人——機”的良性互動,新聞傳播者更要掌握媒介運行的特點,尊重媒介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

      同時,我們認為新聞傳播作為一種社會實踐,不僅是一個事實陳述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價值判斷的事件,由于新聞傳播者自身的社會屬性不同,立場、觀點各異,因而,他們在進行新聞傳播時,明顯地帶有自己的價值觀。

      鑒于媒介的中介性、工具性的特點,人們普遍認為媒介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價值,也有消極的功能,為此,我們認為要采用自然科學精神與人文社會科學精神相統一的方法來使用媒介,使其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為我們服務。

      首先,我們要尊重自然科學精神,享用科技發(fā)展的成果,充分利用媒介,特別是新媒介的優(yōu)勢,來為我們的新聞傳播服務。新媒介具有參與、互動、監(jiān)督、交流領域寬、實效大、反應快、成本低、隱匿性強等特點,為此,我們要鼓勵廣大民眾參與到社會的建設中來,人們群策群力、獻計獻策共同為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作貢獻。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媒介的消極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它的缺陷。特別是在新媒介時代,在互聯網新聞傳播的空間里,媒介效用的變量更是深不可測、難以估量?;ヂ摼W雖然為新聞傳播提供了便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同時也帶來了陷阱與欺騙?;ヂ摼W是個虛擬世界,人們的真實面目和身份被形式多樣的符號所代替,這種網絡的隱匿性為假新聞的產生提供了“溫床”?;ヂ摼W媒介不僅會產生假新聞,而且可能制造輿論暴力,以致為不法分子惡意攻擊某一對象提供了便利條件。由于網絡媒介運行規(guī)范的缺失與漏洞,以及監(jiān)管措施不到位,違規(guī)者成本低等原因,導致一部分新聞傳播者隨意性和情緒化的言行泛濫,助長了他們不端行為的發(fā)生。

      其次,我們更要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注入人文精神,關懷每個社會個體,我國媒介資源分布不均,即使是互聯網媒介,新聞傳播者也只占我國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新媒介的新聞傳播者的社會實踐并不能代表我國全部公民的意愿和心聲。為此,我們新聞傳播者要負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深入到廣大的民眾中間,聆聽他們的心聲,傳達他們的意愿,使他們充分享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成果,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使他們有尊嚴地、幸福地生活。

      新聞傳播實踐的國家意志

      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深,互聯網的觸角也延伸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際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互聯網的價值又多了一個變量,由于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國家利益、民族差異等因素的存在,敵對勢力甚至利用互聯網來進行破壞、擾亂和顛覆活動,因此,由新聞傳播者和媒介組成的新聞傳播實踐不但具有微觀層面的價值,還具有宏觀層面上的作用。

      從宏觀層面來講,新聞傳播實踐和新聞傳播體制是國家的整體行為,代表著國家意志,是國家整體利益的維護者,是國家的一種軟實力,它的作用與價值體現在國內與國際兩個層面。作為國家行為之一的媒介傳播事業(yè)在我國內部一直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傳統的觀點就是媒介是國家的“喉舌”,是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工具,是整合國家力量、凝聚民心的強有力的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yè)更是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網絡已成為我國民眾表達利益訴求的通道、參政議政的平臺,如此便捷的媒介傳播工具,大大增加了民眾參與的廣度和強度,促進了我國民主建設的進程,助推了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然而,我國對外新聞傳播的力度和效用還遠遠落后于我國實際發(fā)展的進程,不太符合我國的世界大國地位。胡鞍鋼認為:“從國際比較上看,中國媒介的滲透能力十分低下,對外宣傳能力無法抗拒西方媒介,也遠不適應國際媒介市場的需求,這是中國傳媒在國際傳媒領域往往處于被動處境的根本原因?!雹?/p>

      為此,我們要整合我國的媒介傳播資源,大力發(fā)展我國的新媒體事業(yè),打造我國新聞傳播的實力,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服務,對外宣傳我國的國家形象,爭取我國發(fā)展的國際空間,占領有利的國際位置。

      同時,我們也反對任何形式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世界霸權主義,我們要借助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這個載體,打破西方大國的話語壟斷,維護世界的公平,伸張世界正義,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注 釋:

      ①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1916,P5.

      ②孟盈:《論媒介與社會關系在發(fā)展中的交互促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③施拉姆·波特[美]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頁。

      ④曼紐爾·卡斯特[美]:《網絡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頁。

      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聞良知新聞倫理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1993年4月23日出版的紐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曾以“大陸記者生財有道”為題公開抨擊大陸的“有償新聞”。同年5月10日《香港聯合報》又刊出“記者不耐清貧,金元新聞風行大陸”的文章,對“有償新聞”進行諷刺和挖苦。與其說是對“有償新聞”的諷刺,不如說是對報道“有償新聞”的主體――新聞工作者的諷刺。除了“有償新聞”,新時期下我國新聞界還存在著許多新問題,如炒作(聳人聽聞)、冷漠(缺乏人文關懷)、低俗(黃色新聞等)、侵犯隱私等等不一而足,幾乎涉及了新聞從業(yè)者的新聞道德和新聞良知的方方面面。

      如果大眾傳播媒介不能正己,又如何引導廣大的社會受眾?因此,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如何規(guī)范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行為,如何使新聞工作者實現良好的自律,已成為當前新聞傳播業(yè)不容回避的研究課題。

      一、對新聞良知的界定

      所謂新聞良知,是指新聞倫理內化于新聞傳播主體的品格、思想、習性之中,表現為新聞工作者對待新聞傳播的態(tài)度、從事新聞工作的理念以及通過新聞傳播所要實現的追求和理想。

      二、新聞良知的特征

      新聞良知是新聞活動主體的內在品格和氣質,它體現在新聞工作者外在的新聞活動中、凝結在新聞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新聞作品中、深藏于每個新聞工作者的動機和需要之中,同樣也體現在一定社會的媒介制度或新聞制度中。

      1、內在性

      新聞良知的存在方式是一種主觀性、心理性的無形存在,是新聞主體所具有的主觀意識。新聞良知的內在性還體現在它發(fā)揮作用的方式上,即新聞良知通過影響新聞主體的內在意識、主觀動機的方式來影響其新聞行為的。

      是否能夠成為一個事實上的新聞良知主體,關鍵在于他能否自律,能否進行自我約束。這就是說,自律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塑造新聞良知、實現新聞良知的核心途徑。

      2、穩(wěn)定性

      新聞業(yè)和新聞活動有其自身的演變機制和規(guī)律,也有其內在的追求和目標,這種規(guī)律和機制以一種客觀的力量,不斷校正和調整新聞傳播者的活動方式和活動觀念。這種符合新聞業(yè)規(guī)律的活動觀念是穩(wěn)定的,這樣的觀念同時也是新聞良知的基礎。

      3、歷史性

      新聞良知是在現實世界的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是在人類的新聞傳播現象中形成的,是在現代新聞傳播業(yè)的演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作為一種社會良知,必然表現出它的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顯示出不同的具體面貌,可以說新聞良知是一種具有歷史開放性的良知。

      三、新聞良知的構成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到底應該具備哪些新聞良知呢?

      1、尊重受眾是首當其沖的新聞良知

      道德規(guī)范要求新聞工作者尊重事實,要如實客觀的反映事實,既要做到整體真實又要做到具體真實,這是道德規(guī)范所要求的,是技術層面的。而懷揣新聞良知,新聞工作者需要的是尊重受眾,因為他們是新聞的消費者,要尊重他們獲得真實的權利,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新聞工作者更應努力建立與受眾之間的信任關系,尊重受眾這一新聞良知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2、面對新聞選擇時,應是積極的、善意的

      作為新聞工作者,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傳達信息是其首要的責任,然而傳達的同時不得不面臨選擇,這時應本著積極向上、善意的心去選擇。同樣的,富有趣味性、具有時效性等新聞價值要素是新聞工作者選擇新聞的標準,但這依然是技術層面的標準。而懷揣新聞良知,新聞工作者應用優(yōu)質化的新聞來實現對受眾優(yōu)質化的引導,受眾只有接觸到優(yōu)質化的新聞才會對新聞工作者有優(yōu)質化的評價,這種優(yōu)質化的評價在當今越來越可貴。

      3、拒絕“過把癮”的新聞和評論

      新聞報道流行負面報道,新聞評論流行批評監(jiān)督式評論??v覽媒體上大量的這類報道和評論,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新聞人容易追求“效應”或“刺激”而使用一些讓人看了非?!斑^癮”的詞眼。寫的人過了把癮,看的人也過了把癮,大家過完了癮,新聞報道的價值也就終結了,甚至是產生了負價值。而懷揣新聞良知,試問在“過把癮”之外,是否應該考慮對他人的人文關懷、是否還應有促進現實問題解決的良知。

      4、知行合一

      新聞良知的最高境界乃是知行合一,而能夠做到致“良知”于“行動”則是對良知最高的追求。只有將良知植入行動之中,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良知,同時也是我們最難達到的良知。

      四、新聞良知的作用

      1、新聞良知是新聞業(yè)制度建設的內在動力

      新聞良知首先是新聞傳播業(yè)健康、良性發(fā)展的精神源泉。新聞良知從觀念上集中反映和凝結了新聞業(yè)的追求,它是新聞傳播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這種精神源泉或者內在動力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新聞制度建設的內在動力、專業(yè)規(guī)范建設的觀念基礎。也就是說,如果確立了良好的并且符合一定社會歷史要求的新聞觀念和新聞良知,就有了建構相應媒介制度或者新聞制度的實踐觀念。

      2、新聞良知是塑造新聞人職業(yè)品格的精神武器

      新聞良知對新聞人職業(yè)品格的塑造主要表現在:內在規(guī)定性、指向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

      (1)內在規(guī)定性。政治家本尼迪?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認為,一個國家遠非只是一個政治實體,國家也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一個想象的政治社會”,它不僅具有地理的界限,同時也具有思想上的界限①。這就是說,要界定一個對象,不僅要通過一些可見的、外在的表現,還要關注這個對象內在的精神氣質。因此新聞良知對新聞人是一種精神定位的作用,是新聞人之所以成為新聞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即擁有新聞良知的新聞人才是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新聞工作者。

      (2)指向作用。人作為主體的實踐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如馬克思所言:“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②

      新聞良知本質上是一種關于新聞傳播活動的價值觀念系統,而“價值觀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有方向性,為人們指出追求的方向”③。在這個意義上,新聞良知為新聞工作者指明了精神坐標和行動方向,缺乏新聞良知的新聞人,意味著失去了合理解釋自己職業(yè)新聞行為的價值框架。

      (3)規(guī)范作用。作為一種良知,新聞良知的存在方式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它以無形的觀念方式存在于新聞活動者的心靈之中,它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新聞活動規(guī)范當中;同樣,新聞良知發(fā)揮實際作用的方式也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它以觀念的無形方式塑造著新聞活動者的新聞觀念,它以規(guī)范的有形方式指導、約束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行為,錘煉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精神品質。

      參考文獻

      ①[美]埃里克?方納:《美國自由的故事》,序17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③王玉:《21世紀價值哲學:從自發(fā)到自覺》,191頁

      国内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久久| 免费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性受xxxx黑人猛交|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精品人人妻人人|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国产| 国产特黄级aaaaa片免|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性色av| 天天射色综合| 男女打扑克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欧美gv在线观看| 亚洲aⅴ久久久噜噜噜噜| av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伊人av无码av| 成人性做爰aaa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久久五月婷婷|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尤物蜜芽福利国产污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99久热re在线精品99 6热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色丁香久久| 国产女人高潮的av毛片| 国产自拍av在线观看视频 | 隔壁人妻欲求不满中文字幕|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亚洲美女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