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yī)學免疫學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基礎醫(yī)學概論;免疫系統(tǒng);教學設計
基礎醫(yī)學概論是一門供醫(yī)學院校非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學習,了解醫(yī)學概貌,掌握必要的醫(yī)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整合課程。其內容以“分子一細胞一器官一系統(tǒng)”為主線,涵蓋了系統(tǒng)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藥理學、遺傳學等十門課程[1],通過對基礎醫(yī)學各學科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和優(yōu)化,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醫(yī)學知識系統(tǒng)性的理解和掌握。
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是基礎醫(yī)學概論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統(tǒng)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醫(yī)學免疫學等學科,其教學內容深奧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機理復雜,一直都是教學中的難點。下面筆者以此章為例談一下在基礎醫(yī)學概論教學設計中的體會。
1 教材分析
筆者所講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基礎醫(yī)學概論》[2]第18章“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目前的理論學時為10個學時,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學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結合非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特點,選擇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和密切聯(lián)系特異性免疫應答兩條主線(細胞免疫應答與體液免疫應答)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對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個大幅度的修剪,達到“夠用”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應、免疫學診斷、預防和治療等作自學內容。
2 教學目標
根據之前所述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知識基礎,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①掌握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結構和功能;補體系統(tǒng)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⑤熟悉T、B淋巴細胞的重要表面標記分子;⑥熟悉單克隆抗體的特點及應用。
由于學生在高中生物時接觸過免疫系統(tǒng),對其分類、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認識,對該部分知識的加深與拓展也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難點在于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2.2能力目標:在知識目標完成的基礎上,我們力爭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能力目標。
2.3情感目標:通過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通過小組協(xié)作,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索精神。
3 教學方法
非醫(yī)學專業(yè)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學文科的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對涉及較復雜機制的內容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極易形成思維疲勞,失去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為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比喻法、討論歸納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學法等,提出問題找到基礎與臨床與生活經驗的切入點,循序漸進將科學知識的講授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如在講解免疫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時,首先提出問題: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有“世紀瘟疫”之稱的疾病——艾滋病,對艾滋病,同學們有多少認識?同學們知道艾滋病患者會有什么臨床表現(xiàn)嗎?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癥狀?結合免疫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國家的國防部隊抵御外敵入侵,把免疫監(jiān)視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監(jiān)視內部“突變”人群,把免疫自穩(wěn)功能比喻成清潔工等,使學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課堂氣氛活躍,在師生討論、互動中,輕松的掌握了知識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4 教學過程設計
4.1多種方式,導入新課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課導入能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和參與意識以及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的第一步[3]。新課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溫故導入法、提問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情境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如講“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這一章緒論時,首先通過口頭提問:人體的“國防部隊”是什么?一個國家需要有自己的軍隊來抵御外來的敵人、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維護人民生活的穩(wěn)定,那么人體的“國防部隊”有什么功能?以此來喚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導入新課。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又提出新問題:人體的這個“國防部隊”是怎樣運作的?這時學生帶著尋求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進入了新學習情景中,既激發(fā)了學生“溫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在講“補體系統(tǒng)”這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這樣設問置疑,“異型輸血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檢測試驗中,A型血與A標準血清體外出現(xiàn)凝集現(xiàn)象,這說明什么問題?”,“人體內有溶解紅細胞的物質——補體”;“為什么正常時不出現(xiàn)溶血?”,“為什么體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這樣的設問使教學內容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4.2結合教具,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在“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的第一節(jié)授課中,筆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過對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進行分析,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身經歷,從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異性這一重要特點;采用比喻法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圖文并茂的特點,講授中樞免疫器官的解剖學特點和組織學特點,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引出臨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課堂討論法,并結合多媒體視頻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歸納式板書的方式對本次課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幫助學生系統(tǒng)式掌握并記憶。
4.3問題小結,引發(fā)思考
⑴人類在許許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環(huán)境中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為什么老年人或應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腫瘤發(fā)病率較高?得過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為什么?
⑵無償獻血對人體有害嗎?為什么?胸腺在機體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課程總結
本次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探索實施過程中,實現(xiàn)了免疫系統(tǒng)在基礎醫(yī)學概論課程中的整合,實現(xiàn)了基礎教學與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結合,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培養(yǎng)了其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索精神。
基礎醫(yī)學概論作為一門整合課程,由于教學內容上的復雜性、特殊性,授課對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因此對于教學過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改進,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金昌洙,劉衛(wèi)東.基礎醫(yī)學概論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華僑.基礎醫(yī)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魏宏聚,李瑞.課堂導人環(huán)節(jié)與情感目標達成的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12(4):29-33.
關鍵詞: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精簡;調整
為了適應中醫(yī)護理專業(yè)的現(xiàn)代化人才培養(yǎng)需要,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對中醫(yī)護理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總課時從64課時調整到了48課時,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實驗課時從時調整到了12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內容也就相應地進行精簡和調整,教學方法也應同步改進。盧芳國等曾經從中醫(yī)院校護理專業(yè)的生源特點與專業(yè)層次上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并從明確課程定位、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護理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1]李珊等從護理專業(yè)的特殊性出發(fā)調整教學內容,根據授課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學基礎和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2]
但目前缺少針對中醫(yī)護理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修改后的教學大綱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本文就從這點出發(fā),探索中醫(yī)護理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案具體設計,以期對中醫(yī)護理專業(yè)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濃縮理論課教學內容,精簡知識點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經重新修訂后,總課時調整到48課時,其中實驗課增加到12課時,理論課36課時,在這相對有限的學時內,要學完本門課程的從免疫學到病原微生物學再到寄生蟲學的三大部分內容,任務量很大,因此課時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更要適當精簡,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選購、教學章節(jié)安排、每章節(jié)課時具體安排、知識點講解詳略上做好精細的規(guī)劃。
1.理論教材選購
針對中醫(yī)護理專業(yè)特點,選擇內容精簡但能基本覆蓋主要知識點的教材版本。老師只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即大綱中明確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和部分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剩下的大綱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并把部分自學內容納入學生年終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論教材的選購上,比如王易、袁嘉麗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12年8月第三版,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范虹、盧芳國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學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論教材內容既全面又較精簡,可作為選擇參考,合適的教材選購是搞好理論教學的第一步。
2.理論教學章節(jié)學時與內容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門課程的全部章節(jié)的教學學時進行整體合理的安排,哪些章節(jié)要重點講解,哪些章節(jié)要簡略,哪些章節(jié)留給學生自學,都要有完整詳細的規(guī)劃。我們考慮:免疫學部分安排12個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課,老師分四次分別選講免疫學基本概念與免疫細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應答四部分內容,免疫學應用留給學生自學并在實驗課時結合操作講解。病原生物學部分安排21學時,每次3學時,共7次課,第一次課主要講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體微生態(tài)系、正常微生物群與機會性感染、感染的影響因素、消毒與滅菌等基礎知識。第二次課主要講解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染色鑒別方法、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細菌感染機制與臨床表現(xiàn)、細菌的傳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第三次和第四次課主要講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細菌,包括化膿性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腸道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放線菌等比較常引起人體健康危害的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講解內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xiàn)、檢測與防治等知識,病原菌致病機制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第五次課主要講解病毒總論部分,知識點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態(tài)與結構、病毒的類型、病毒的培養(yǎng)、病毒感染的類型與傳播方式等。第六次課具體講解幾種常見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樣主要介紹它們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xiàn)、檢測與防治這四部分內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給學生自學。第七次簡要介紹真菌病害知識,包括真菌形態(tài)以及淺表感染真菌(幾種常見蘚類)和兩種深部感染真菌(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其他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寄生蟲學部分安排3個課時,共1次課,老師講解寄生蟲的基本概念、流行與危害,并講解醫(yī)學蠕蟲中的似蚓蛔線蟲和日本血吸蟲,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史與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蟲留給學生自學。
通過這樣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老師基本講解了本門課程的重要基礎知識,通過老師講授使學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學熟悉與了解了剩下的知識點并擴充知識面。這樣既完成了本門課程的學習,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使學生的學習充滿靈活主動性,為其他醫(yī)學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1.實驗教材選擇
實驗課改革后擴充為12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實驗課。實驗教材可選擇與理論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參榮、盧芳國主編的《醫(y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羅晶、關洪全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較合適。
2.實驗內容教學改革
實驗課時調整后,第一次實驗安排免疫學實驗與細菌學的革蘭染色實驗,學生主要操作免疫學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細菌學革蘭染色實驗,老師給學生示教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巨噬細胞吞噬實驗等免疫學實驗內容。第二次實驗課,安排細菌總論實驗,學生主要操作細菌分布(人體皮膚、咽喉部、空氣中等)、細菌基礎培養(yǎng)基的制備、高壓滅菌鍋的操作使用和藥敏實驗,老師介紹細菌培養(yǎng)基組成、常用消毒滅菌方法和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實驗內容,這些實驗相對于護理專業(yè)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院校也把它列為護理專業(yè)主要操作實驗之一[3]。第三次安排細菌各論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化膿性球菌和腸道桿菌,學生操作化膿性球菌的劃線培養(yǎng)、分離鑒定操作,腸道致病菌的血清學鑒定(肥達氏反應)實驗,老師講解示教化膿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學鑒定方法、腸道桿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鑒定方法等內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學實驗和真菌與寄生蟲學實驗,學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實驗,老師展示講解常見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標本、常見寄生蟲卵標本,最后學生參觀學校寄生蟲標本館觀察人體常見寄生蟲大型標本。通過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讓學生在比較有限的時間里掌握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并加深了其對于理論課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培養(yǎng)了學生無菌操作意識、藥敏反應常識和處理最常見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識點精簡后的教學安排
中醫(yī)護理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課時縮減、知識點精簡后,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要完成本門課程免疫學基礎、醫(y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部分內容的學習,老師只能講解課程中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學生自學其余內容,這樣安排、使護理專業(yè)學生既可以了解本門課程基本知識構架,又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護理專業(yè)特點進行針對性和選擇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并且從大學階段提高護理專業(yè)學生素質的角度講,對這門課程中不常見的微生物、寄生蟲等內容,只有精簡和留給學生自學以后,才能在時間、精力和資源上保證其他專業(yè)課程以及與護理學特點有關的心理、人文等知識的學習[4],最終使培養(yǎng)出來的中醫(yī)護理專業(yè)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盧芳國,伍參榮,陳 燕,等.中醫(yī)院校護理專業(y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xiàn)狀與改革思路[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08).
[2]李 珊,盧芳國.護理專業(yè)《免疫學基礎和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醫(yī)藥導報,2009(04).
[3]謝國武.護理專業(y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嘗試[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05).
[4]黃愛麗.高職護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設置現(xiàn)狀與改革[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10(03).
[關鍵詞]積極性;實驗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265-01
根據目前中專學生的狀況,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存在許多困難。首先,現(xiàn)在的中專生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后進生或是已脫離學校教育數年的社會工作者,他們往往對學習缺乏興趣與自信;其二,中專生沒有升學的壓力,也就缺少了學習的動力;其三對基礎課普遍不夠重視,基礎課實驗教學更是認為可有可無。這些現(xiàn)狀在很大程度上與觀念有關,要提高實驗教學質量,轉變觀念是關鍵問題,我在十幾年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實驗教學(以下簡稱病免學實驗教學)中總結出一些方法,與各位同行共勉。
1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使學生自覺學習的基礎
1.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減輕學生的壓力,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學習,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一個良好的感情基礎。而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離不開教師的“為人師表”,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不僅在學識上,而且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使學生心悅誠服。通過學識、人格方面吸引學生,同時要關心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與學生溝通并及時解決實驗時遇到的困難。只有付出自己的愛心,才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1.2 處于中專階段的學生,逆反心理較強,簡單粗暴的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常常會激化矛盾,使教師與學生對立起來,既影響師生關系,更影響教學效果。應常規(guī)管理與學生養(yǎng)成教育相結合,對違反實踐操作的行為不只是簡單地批評和教育,而是要求學生認識到錯誤,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責任心,培養(yǎng)學生的公德意識,,與素質教育接軌。
2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較抽象的學科,(下轉267頁)
(上接265頁)在許多學生眼里是屬于枯燥無味并聽不懂的,在學習時困難重重,所以,理論課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但實驗操作能驗證理論,并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起搭橋作用,所以應按教學大綱計劃實驗個數,并積極設計實驗,在每一次的實驗教學中盡量給予學生多動手練習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培養(yǎng)學生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一些學生認為病免學基礎實驗只是專業(yè)基礎實驗課,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少用得到,沒有必要在這上面耗費精力。學生的偏科思想影響到教學質量提高,因此,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讓學生明確理論需要實踐來驗證,實踐是理論知識的延伸,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斷更新,實踐教學越來越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實踐技能、創(chuàng)新能力、科技素質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教學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代替的。
4 制訂實驗教學目標
對學生實驗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和目標,讓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做實驗。有了具體的實驗教學目標,學生實驗時才有矩可循。教學目標制訂應以掌握操作的正確方法和要領為起點,在不同階段,提出的目標應有所不同,循序漸進、配合實習進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穩(wěn)步前進,不急于求成。例如:實驗原理、目的、步驟、結果和實驗報告書寫等,逐步示范、分析并直接求教操作過程,養(yǎng)成按一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的習慣,以后的實驗就不再這樣,而是逐步引導學生在理解實驗原理和內容的基礎上,自己獨立或分小組按教學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操作過程、分析實驗結果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素養(yǎng)。
5 督促學生預習
預習是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為良性循環(huán)的關鍵。為了保證授課的效率,應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對于自覺性較差的中專學生來說,在沒有老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做到呢?我們可以采取上課提問、記平時成績等手段,督促學生做好預習。
6 總結講評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對實驗情況進行總結講評,使學生了解自己在訓練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就可以立即改進,教師對學生的成績要及時予以肯定,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教師還應注意利用技能評價引導學生相互比較,增加競爭意識,不斷積累實踐經驗。
7 加強課外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
學習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做完某個實驗后“意猶未盡”,然而,受制于常規(guī)教學安排,學生們不得不失去再實踐、再認識和再發(fā)展的機會,這同樣也是教師的遺憾。如寄生蟲學實驗里“線蟲綱蟲卵檢查方法”,很多學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顯微鏡直接觀察并分辨出新鮮糞便中的各種蟲卵。通過有計劃地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課余時間也可進行實驗,提供第二課堂陣地,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或教學大綱中的實驗要求自行設計驗證性和探索性實驗,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專業(yè)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護理學院;《病原生物與醫(yī)學免疫基礎》課程;調查報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course of “pathogenic organism and basic medical immunology”
--investigation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of the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ursing school
li wen-min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ursing school, xiaogan hubei 432000,china)
【abstract】investigation through 5 aspects related to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psychology, the basic knowledge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basic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and requirem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question of learning "pathogenic biology and basic medical immunology " cours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learning efficiency: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e the learning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knowledge reserves, increase confidence in learning; to cultivate a good habit of learning,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increa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guide the process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 of nursing;course of “pathogenic organism and basic medical immunology”;investigation report of course
《病原生物與醫(yī)學免疫基礎》是護理專業(yè)崗位基本能力學習領域的課程,能為崗位綜合能力學習領域的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情況,從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相長,在所教班級的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現(xiàn)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護理學院2012和2013級共6個班的學生。被調查的學生有3種不同的類型:二年級學生,一年級已經結業(yè)的學生,一年級正在學習未結業(yè)的學生。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62%來自文科生,32%來自理科生,6%來自中職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發(fā)放調查表360份,收回350份,有效率為97.2%。問卷共40個選擇題,2個開放問答題。涵蓋了以下5個方面: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心理、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要求、學生學習后的效果等。經過spss和excel軟件分析,除了2個選擇題有顯著性差異外,其它問題無顯著性差異。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病原生物與醫(yī)學免疫基礎》是一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學習的課程,問卷問題涵蓋了以下5個方面: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心理、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要求、學生學習后的效果等。
2.1 對學習動機和學習心理的調查與分析
2.1.1 學習動機的調查:
此題為多選項,72%認為對后續(xù)課程有幫助,69%認為對工作有幫助,41%為了能及格,20%對本課程很感興趣,13%想獲得獎學金,13%繼續(xù)升本,6%要回報家長。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本課程認識較清楚,是一門醫(yī)學基礎課程,學好這門課可以為后續(xù)課程和今后的工作作準備,這是學生的長期動機;同時學生還有短期動機,考試能及格;少數優(yōu)秀學生想繼續(xù)升本(長期動機)或獲得獎學金(短期動機)。
2.1.2 學習心理的調查:
1)對本課程的興趣:62%的學生有興趣,21%沒有興趣,而影響興趣的主要原因是上課有些內容聽不懂,占75%。
2)對本課程的學習信心:43%的學生對學習本課程有信心的,33%的學生信心不足,表示有點信心。
3)本課程沒學好的主要原因:66.4%認為自
己努力程度不夠,15.8%認為自己學習基礎較差,15%的認為學習方法不當,2.8%認為教師沒講好。 4)遇到困難時,解決的辦法(多選):68.8%的與同學交流,61.8%的在課本中找答案,27.8%的在網上找答案,20.8%的與老師交流。
多數學生對本課程有較濃的興趣,也有較高的信心。當上課時聽不明白、理解困難、不懂的問題積累較多時,學生無法獲得成就感,學習信心就會下降,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而上課聽不懂又有以下原因: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學生來自文科,學習前的生物、化學等科目的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對與生物、化學關聯(lián)較多的章節(jié)聽不懂;其次,教材系統(tǒng)性、理論性較強,授課時也偏重于學科的系統(tǒng)性,講得過深和過廣;再次,理論和實驗課時較少,比例不夠適當,有些內容無時間展開詳細解釋,無時間開展學習互動,提高課堂學習熱情不夠。
沒學好的原因97.2%的學生歸因為:自身努力不夠,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這種自我歸因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自覺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會因自信心不足而產生自卑進而放棄學習[1]。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學習方向;學習也缺乏適度的壓力,沒有學習動力,不愿努力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部分學生喜歡采用單一的學習方法,不知道不同的學科或同一學科不同的章節(jié)學習方法的不同,習慣形象思維,單調的、機械地死記硬背、重復記憶。
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多數學生找同學討論或在課本中尋求答案,這樣解決問題,方便快捷,值得提倡。網絡的發(fā)展使得學生通過手機可以隨時上網,在網絡中尋求答案也方便全面。找老師已經不再是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唯一途徑。
2.2 對學生相關知識基礎的調查與分析
學習本課程前,學生是否學習過相關的知識,如是否學習過細胞、糖類、脂類、蛋白質等的相關知識;是否聽說過消毒、滅菌等詞語;是否學習過抗原、抗體;是否知道過敏反應,疫苗的作用;是否會使用顯微鏡等。在這些問題中,除了對抗原、抗體、過敏反應等詞語有60%以上的學生選擇從沒接觸過外,其它題目有50.5%~71.6%的學生選擇了曾經學習過,但有些已經遺忘。這說明學習本課程前的相關知識絕大多數學生是儲備不足,教學難度較大。
2.3 對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調查與分析
學習能力主要通過一般學習習慣、注意力、記憶力、邏輯思維力等部分來調查。
2.3.1 一般學習習慣的調查:
1)制定和執(zhí)行學習計劃和目標:41.3%的學生從來沒有過,37.3%的學生雖然制訂學習計劃,但從沒有執(zhí)行過,只有21.4%的學生已經制定學習計劃,并能較好的執(zhí)行。
2)預習和復習:只有4.3%學生課前預習,23.5%的學生課后復習,28.1%的學生很少預習和復習,43.1%的學生只是到了考前才復習。
3)上課記筆記:50.8%的學生偶爾記筆記,45.9%的一貫認真記筆記,4.6%的認為書上都有,沒有必要記筆記。
4)完成作業(yè):68.5%的學生表示能及時認真完成作業(yè),25.7%的有時拖拉,7.6%的經常抄襲他人作業(yè)。
2.3.2 注意力的調查:45.2%的學生一節(jié)課可以集中注意力30分鐘以上,24.5%的學生只能集中20分鐘以內。41.9%的學生感興趣的,能吸引注意力的才能堅持聽課。
2.3.3 記憶力的調查:37.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記憶力較差,學習到后面的內容,前面的就已經遺忘,前后不能聯(lián)系,最想提高的是記憶能力。
2.3.4 邏輯思維力的調查:32.1%的學生認為自己最想提高的是邏輯思維能力,課程內容除了不能縱向聯(lián)系外,也很難學科間進行橫向聯(lián)系,邏輯思維能力較差。
學生的一般學習習慣較差: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有的認為沒有必要,從來不制定;有的制定了也從未執(zhí)行,成為一紙空文。預習、復習、上課記筆記的習慣大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部分學生上課只是在書上簡單的偶爾劃劃、少數學生甚至不帶筆,書上空白;能系統(tǒng)的在筆記本上記筆記或課后整理筆記的學生較少。學生缺乏基本的學習方法,原因可能有:①入校前,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yǎng)起來。②上大學輕松,學習目標為能過就行,平時得過且過,考前才復習。③對學生課程總體評價單一,缺乏過程評價。
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學習、思維等認知活動的基本條件。大部分學生注意力能集中30分鐘以上,能把握課堂中的主要時間段,掌握學習重點。部分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很多:就寢很晚,基礎較差
聽不懂,玩手機等等。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內容沒有消化,記憶學習內容當然會困難。醫(yī)學知識是個復雜是體系,有很多記憶的內容,本課程也不例外。因此,大部分學生最希望提高自己的記憶力,其次,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而扎實的基礎知識是邏輯思維的前提。
2.4 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和方式要求的調查與分析
2.4.1 教學方法的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占32.4%,其次喜歡模擬情境法,占27.5%,23.2%的學生喜歡講授法。 43.4%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滿意,25.1%表示非常滿意。
2.4.2 教學方式的調查:大多數學生喜歡多媒體教學,認為圖片豐富,信息量大,但44.3%的學生認為放映速度較快,不方便記筆記。
2.4.3 課堂上師生交流情況調查:在課堂上只有22.4%的學生很愿意與老師交流,36%的學生比較愿意,而16.5%的學生不愿意。當教師提問時,39.6%的學生表示通常知道怎樣回答但不愿回答,22.3%是點名后被迫回答,只有20.1%的學生是思考后并積極答。小組成員之間,84.4%的學生表示能愉快合作,很好完成學習任務。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法已經不能再占領課堂,吸引學生。學生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喜歡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喜歡與教師和同學多邊交流,具有較強的主動學習意識。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間的積極性表現(xiàn)不高,部分學生是觀望,沒有膽量交流。這種意識和行為上的矛盾在課堂上表現(xiàn)突出,使得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有時無法很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不太方便學生記筆記,對于慣于傳統(tǒng)板書的學生很不適應。大部分學生只能將重點草草的劃在書上,以便課后整理筆記。整理筆記雖然是一個很好的復習的過程,但花費的時間較多,學生往往不愿整理或不能堅持整理筆記。
2.5 學生對學習效果和學習考核的調查與分析
2.5.1 學習效果的調查:學生希望達到的效果是:63%的認為應掌握大部分知識點,22.6%的認為應掌握每個知識點,14.4%的及格就行。34.9%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學習成效不滿意,30.6%的比較滿意,30.3%的有一點滿意。實驗動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44%的學生認為實驗學時較少,30%的認為實驗原理沒理解,不知為什么這樣做,14.3%的認為實驗器材不足,11.7%的是怕做錯了而不愿意做。
2.5.2 學習考核的調查:63%的學生喜歡過程考核。在過程考核的考核方式中(多選),56.3%的學生最喜歡筆試,其它的依次是實驗報告(44%)、作業(yè)(40.4%)、小組課外活動(38.5%)、實驗技能考核(38.2%)、小組專題講座(38.2%)、口試(13.8%)等。過程考核中,學生們平時成績較高,而結業(yè)筆試成績較差,究其原因,58.6%的學生認為平時理論學習不扎實,花的時間較少;22.7%的認為平時每項考核,時段較分散,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考得較好。
大部分學生期望達到的學習效果:掌握大部分知識點,這是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但只有34.8%的學生認為自己達到了預期效果。所有學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但多數學生努力程度不夠,如對于本課程,多數學生每星期最多看1小時的課本(每周4學時),這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實驗時間較少,動手機會較少是動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不懂實驗原理,沒有動腦深入思考,按照實驗報告上的步驟盲目地機械地照搬也是動手能力差的另一原因。
大部分學生喜歡過程考核,原因為:①過程考核開展的活動豐富,如課外活動、專題講座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獲得了較高的平時成績。多數學生特別不愿口試,因為在教師與同學面前回答問題時容易緊張,甚至一時語塞,一片茫然,不容易取得好成績。平時理論知識所化時間較少,學得不扎實是筆試成績較差的主要原因,這一點與前面分析的相似。
3 結論與對策
3.1 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意識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 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其頭腦中的反映[2]。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而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認識到目前學習的意義,解決為什么學,與護理行業(yè)職業(yè)發(fā)展前景、社會發(fā)展、個人發(fā)展計劃緊密相連,使每位學生有使命感和緊迫感,對前途充滿信心。在新生入校時引導每位學生制定長期規(guī)劃和短期目標,進行正確的職業(yè)教育,對自己的職業(y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促使其提高學習興趣、自主學習,以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2
加強知識儲備,增加學習信心
學習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的知識建構。學習本課程前的相關知識直接影響著學生能不能學,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學好本課程的關鍵。但多數文科生原有知識儲備相當缺乏,聽課困難,導致畏難情緒很嚴重。少數學生甚至不愿聽,放棄學習。這時,任課老師要多鼓勵學生,幫助其增加學習信心;同時建議開設選修課程,補習相關知識如生物、化學等課程。除此以外,教師在授課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學生夠用、聽懂為原則適當調整教學難易程度,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增加能學好的信心。
3.3 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
當成績不理想,自己預期學習的效果和現(xiàn)實學習結果相差較大時,學生就會對自己不滿,這時少數學生能作出學習上的調整,但大部分學生不知怎樣改變目前的學習狀況。主要原因是高職學生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任課老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 也要適時地根據課程的特點教會學生學習方法[3]。學習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的高低與學習質量的優(yōu)劣,進而影響學習動機的強弱[4]。講授本課程時,盡量要求學生課后能整理筆記,并且定期檢查。通過過程考核,督促學生預習和復習。在課堂上,用語言、動作、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授課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如在講授細菌的總論時,注重形象思維,多看圖片;講授細菌各論、病毒各論、寄生蟲時,要求學生列表比較這些龐雜的細菌,抓住致病性的特點;教授免疫學時,注重引導學生邏輯思維、判斷和分析。通過平時學習方法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會學習。當然,學會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只是引導,長期的養(yǎng)成要考學生自己實踐,當習慣成自然后,是會終身受用的。
3.4 改進教學設計,提高學習興趣
大部分學生希望自己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但真正參與時,表現(xiàn)又不是很積極,仍舊較為被動。要改變這種矛盾,一方面要求教師要不斷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改善教學設計,掌握教學藝術,豐富教育信息,使教學活動及實訓活動盡可能地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學生的現(xiàn)實參與感[5]。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樹立信心,擺脫心理障礙,走出自己的圈子,融入到課堂中積極思考問題,勇于和同學、老師交流與合作,發(fā)表自己的觀念,敢于動手操作。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徹底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
以下方法可以解決多媒體教學筆記難記得問題:講解重要部分時,可以稍作停頓,讓學生們有時間記筆記;課后整理筆記,定時抽查;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板書結合(因多媒體屏幕占據黑板位置,建議教室另配白板)。
3.5 引導過程考核,全面發(fā)展提高
近幾年本課程的過程考核中,筆者把本課程劃分了5個工作任務模塊,每個模塊規(guī)定不同的權重,其中學習過程評價占總成績的50%,期末筆試占50%。。評價考核由專兼職教師、行業(yè)專家測評、學生自評和互評。采用了口試、綜合性作業(yè)、實驗操作、小測驗、ppt制作、知識競賽、社會活動等多種評價方式。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過程評價的優(yōu)點:引導學生重視平時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本課程還要繼續(xù)完善過程考核:使項目更豐富、提升學生各種素質;使評分更科學、合理,便于操作。通過過程考核,使學生從中品嘗學習的樂趣,樹立對本課程的學習信心,增強創(chuàng)新與合作的意識,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4 結語
此次調查的學生雖然分了大一、大二不同年級,但因大三學生實習,缺乏對大三學生的調查。樣本量較少,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問題沒有反應出來。由于能力有限,問卷中有些問題提出也不太合理。但此次調查還是能客觀真實地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改進,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傳月.高師學生教育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調查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06,10,21:75-78.
[2]潘淑.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5.
[3]龔建國,李瑩.影響高職學生學習效果原因調查與分析[j].職教論壇,2005,12下:57-60.
[4]劉達.激活學習動機:基于學生需求的解讀[j].滄桑,2008:216-217.
[
1.1教學對象的選擇與分組
將119名對外中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和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本科生按自愿原則分成RISE組和對照組,其中RISE組57人,包括男21人,女36人,年齡19.81±0.85歲;對照組62人,包括男24人,女38人,年齡19.82±0.80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學習內容與方法
RISE組與對照組均隨機分為3組,每組19~21名學生,各組選出一名組長。首先由教師對RISE組與對照組進行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免疫活化與應答、免疫耐受等章節(jié)理論課教學;對RISE再結合理論內容指定相關經典外文文獻如《PD-1anditsligandsintoleranceandimmunity》[2]、《T-cell-antigenrecognitionandtheimmunologicalsynapse》[3],選取上述文獻的標準是:①具有經典性,兩篇文章均由SCI影響因子超過10的雜志出版,被學術界廣泛認同;②具有可讀性,兩篇文章文詞通順流暢,長句較少,相對別的文獻而言難度較??;③具有可銜接性,兩篇文章的內容均與理論課授課內容相關,因此納入學習范疇。文獻交付RISE組學生進行閱讀,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如:①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途徑的形成與傳遞;②免疫突觸的構成機制;③T細胞活化與抑制在免疫耐受過程中的作用;④抗原提呈細胞對抗原的加工與處理過程。要求RISE組學生學會追蹤文獻,以文獻為導向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再將問題細化并請教師給予建議。在所有問題中,部分基礎性問題如概念、英漢翻譯問題等當堂討論解決,其余則由各組做成Word或PPT文檔,在組內一起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要求對照組課后對授課內容進行復習、歸納學習要點,熟悉章節(jié)內容。兩組學時相同。
2教學考核
教學實施結束后,對RISE組和對照組組織課程理論考試,兩組試卷相同,閱卷老師相同。并對RISE組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發(fā)放57份,有效回收57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參與RISE教學的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持肯定態(tài)度。RISE組理論考試成績?yōu)?7.02±8.28分,對照組為73.26±8.81分,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教學總結
通過此次RISE教學模式的應用,我們發(fā)現(xiàn)其優(yōu)勢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首先,RISE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其搜索、查找、閱讀、理解和分析資料,提取信息,提煉觀點。其次,RISE教學過程不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灌輸,教師的身份更像是一個學習引路人或學習同伴,加強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學習氛圍融洽。第三,RISE教學是傳統(tǒng)教材學習的外延。傳統(tǒng)教材學習往往是學習、理解、記憶經典的知識,RISE教學模式側重于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對于一些還不完全成熟的理論,通過文獻閱讀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因此,在RISE模式下,學生進行研討的范圍更開放并更能融入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前沿。第四,RISE教學有助于學生充分利用高校文獻資源。本科生在寫畢業(yè)論文或進行畢業(yè)設計時,也需要查閱文獻,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課堂教學中采用RISE教學,使學生盡可能地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文獻資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4]。在本次RISE教學實施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些環(huán)節(jié)因素可影響其教學效果:首先,文獻選擇對RISE教學是否成功關系密切,選擇的文獻難度不宜太深,較長的文獻可圈出閱讀重點,否則容易出現(xiàn)問卷問題5中42.1%學生對文獻內容僅能一般性了解或不確定的結果,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短,英文水平也有待提高,又因為外文綜述性文獻一般比較長,因此如指定閱讀重點可能會更有成效。其次,學生內化知識的能力將影響教學效果,學生制作的Word文檔和PPT重點不突出,是對教材內容的單純復制,這是學生首次進行文獻閱讀所碰到的共性問題。第三,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RISE教學,興趣不同、基礎知識體系不同、英文閱讀水平不同都會導致在教學時產生交流障礙,可以適當地加入講解與課后輔導解決此類問題。第四,我們發(fā)現(xiàn),在RISE的討論過程中,總會有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討論,直接或間接導致36.8%的學生對該研究是否能夠提高表達能力存在疑問,究其原因,一是準備不夠充分,二是討論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三是教師引導方式也存在需提升的地方。RISE教學模式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既要加強自身閱讀文獻的能力,同時又要有效引導小組討論,營造學習氛圍,鼓勵小組成員參與,當教學出現(xiàn)問題時能有效地處理。第五,在分組過程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則進行分組,有可能會影響結果分析。最后,本研究認為教師的主動引導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師引導得當、教學層次清晰、圖例引用規(guī)范,會對學生的主動學習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