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年級下冊歷史的總結(ji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地理等學科19個課程標準,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訂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為依據(jù),在原教材的基礎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資料,同時也對章節(jié)的設計進行了重新梳理和編排。新教材的出現(xiàn),不得不讓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它與湘教版舊教材相比,究竟有何變化?下面對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新舊教材進行一些比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設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別出心裁地在目錄前增設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話是:“在本冊書中,我們一起來認識中國的區(qū)域?!睆倪@句話就可以看出,新教材從一開始就體現(xiàn)出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們一起來認識”而不是“你們將要學習的是”,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接下來的部分用了非常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對整冊內(nèi)容進行了簡單概括,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增強對學習本冊內(nèi)容的興趣。
二、章節(jié)設置的變化
1.章節(jié)數(shù)量的變化。舊版教材共有6個章節(jié),而新版教材只有5個章節(jié),而且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節(jié)號與上冊章節(jié)是相連的,體現(xiàn)湘教版八年級整冊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性和連貫性。
2.章節(jié)內(nèi)容的變化。從新舊兩版教材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編寫思路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舊版教材的編寫思路應該是總―分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從一般到具體,先介紹中國的產(chǎn)業(yè),包括上一冊的中國的人口、氣候、資源等等,先讓學生對整個中國的各個方面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冊就詳細從東部沿海、內(nèi)陸沿疆、黃河和長江沿岸這四個部分對中國每個行政單位進行了介紹,內(nèi)容繁雜,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針對這些問題做了很大的改進,主要從認識區(qū)域的方法著手,教會學生從位置和分布、聯(lián)系與差異、環(huán)境和發(fā)展這三個方面來學習和了解中國的區(qū)域,不再是簡單知識內(nèi)容的呈現(xiàn),而更注重的是學習如何分析區(qū)域的方法,這才是學生適應當今變幻莫測的時代最需要掌握的東西。新版教材把《中國的產(chǎn)業(yè)》這一章節(jié)放到了上冊,而下冊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區(qū)域的學習上,不管是章節(jié)先后的安排,還是章節(jié)內(nèi)容的選取,都體現(xiàn)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三、地理圖像的變化
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傳遞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發(fā)展成熟的初中生來說,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地理圖像能讓他們迅速地產(chǎn)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根據(jù)初中生這一顯著的特點,無論是舊版教材還是新版教材,教材編寫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圖像來凸顯教材內(nèi)容。盡管如此,與舊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圖像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有較大的突破。
1.新舊教材地理圖像數(shù)量和密度的變化。舊版教材共分為6個章節(jié),地理圖像在每個章節(jié)的數(shù)量分別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總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個章節(jié)的地理圖像數(shù)量分別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總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圖像密度和數(shù)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說明地理圖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2.新舊教材地理圖像質(zhì)量的變化。從整體看,與舊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圖像色彩更加鮮明、豐富,圖注更加清晰,圖像的線條也比較飽滿。舊版教材以彩圖為主,而新教材在彩圖的基礎上也適當?shù)夭捎昧撕诎讏D像,比如在教材第12頁,為了突出中國傳統(tǒng)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馬”,圖521和圖522就分別采用了“20世紀40年代江南水運”和“北方傳統(tǒng)運輸方式”兩張黑白圖像,黑白圖像的運用準確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真實的人文景觀,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更強的說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圖像更具時代感。兩版教材中都有對北京的區(qū)域介紹,體現(xiàn)北京最近這些年來高速發(fā)展成果的圖片更是大量出現(xiàn)在新教材當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關村科技園和鳥巢等。與此同時,新教材的圖像也體現(xiàn)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現(xiàn)京劇、秦腔、鍋莊舞等圖像的運用。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第六章第一節(jié)
學生分析: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在經(jīng)過了一年半時間的地理課程的學習,已經(jīng)學會了怎樣讀圖析圖、總結(jié)歸納知識點,進而掌握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歷史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等地理課程的項目。對于我國首都北京,很多同學都有一定的興趣和了解,因此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沒有壓力,滿懷期待。
教材分析:本課是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教材中的文字說明不是很多,卻配有較多的地圖和圖片,另外需要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活動題設計的也不少。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和相關圖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真正讓學生“手動起來、腦學起來、思維活起來”。
教學目標:1、了解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2、理解北京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3、知道北京的城市職能;4、激發(fā)熱愛祖國北京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重點: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歷史和城市職能
難點:對北京地理位置的評價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以備課上展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課件播放音樂,問學生歌曲的名字?學生回答:《北京歡迎你》
教師:沒錯,是《北京歡迎你》??梢哉f自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來,北京正在吸引世界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對這座文明古都又了解多少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簡單說說你心目中的北京是什么樣的?
講授新課:學生述說對北京的印象
教師:大家眼中的北京美麗而又生動,同學們對北京的了解也涉及了很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是從悠久歷史的角度來說的。但我們學習一個地區(qū),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同時,北京作為我國首都,還有它特殊的城市職能。這節(jié)課我們就圍繞著這三個方面,走近北京,對我們的首都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學生:展示學案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問題:說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主要體現(xiàn)在哪里?結(jié)合課本和學案,哪位同學來回答?
學生:回答問題(一方面它是多朝古都,金、元、明、清先后在這里建都;一方面它的名勝古跡眾多,其中長城、明清故宮、天壇、頤和園、周口店猿人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注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名勝古跡圖片并讓學生對其中某一兩處景點作簡單介紹。
教師:大家對北京的名勝了解得真不少!其實除了這些古跡名勝,北京的舊城布局也能體現(xiàn)出它悠久的歷史。(多媒體出示北京舊城圖)結(jié)合學案內(nèi)容和北京舊城圖片,哪位同學愿意到前面來給大家介紹北京舊城城市布局的特點?
學生:到講臺結(jié)合圖片作介紹(城內(nèi)建筑排列呈棋盤狀,皇宮居于城市的中心,通過中心有一條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對稱的中軸線,整體上呈凸字軸線型的城市格局)
教師:一回生二回熟!哪位同學愿意再來說說?(又一名同學臺上展示)就剛才兩位同學的表現(xiàn),誰來點評一下?可以從語言、表情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評價。
學生:點評(一至兩名同學)
教師:大家的點評很中肯。希望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能有更多的同學到前面來展示你的風采!
剛才我們知道了北京舊城布局的特點,而我們此時看到的北京舊城,也是經(jīng)過了幾番朝代變更的(多媒體出示北京古代城區(qū)變遷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并思考圖中的兩個問題,同桌間可以相互交流意見。
注釋:問題1:自遼代以來,北京城城址在空間上是怎樣變化的?2:分析說明北京古城城址變遷與水源的關系
學生:思考并與同桌間交流后回答問題(向東、北擴展;與水源越來越近)
教師:北京城城址的變遷是朝代變更的結(jié)果。幾百年的滄桑歲月積淀了北京城厚重的歷史文明,也給北京帶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北京故宮參觀,給故宮的保護帶來了很大壓力。結(jié)合學案和課本24頁活動2題,小組討論怎樣緩解故宮的壓力。
學生:組內(nèi)討論交流并發(fā)表見解
教師:了解了北京的古城文明,我想問大家,為什么北京會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學生齊答多朝古都)為什么都選擇北京作都城呢(學生齊答地理位置優(yōu)越)接下來,我們就共同來分析北京所處的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
教師:多媒體出示有關地理位置的圖片及文字
學生:邊讀圖邊分析填寫學案后臺上展示。
注釋:北京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主要體現(xiàn)在:1、緯度位置: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地區(qū),干濕適中;2海陸位置:雖居內(nèi)陸,但距海較近,交通發(fā)達;3戰(zhàn)略位置:戰(zhàn)爭年代三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和平年代東西平坦,適宜經(jīng)濟發(fā)展、城市建設。
教師:通過對北京悠久歷史、地理位置和城市職能三方面的學習,大家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何呢?我們做幾道練習題來檢測(多媒體出示練習題)
學生:回答練習題
教師: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很不錯。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北京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誰來談談你的收獲和感想?
學生:積極發(fā)言、暢談收獲
教師總結(jié):大家的發(fā)言很精彩!懷抱著對北京的濃濃情感,希望同學們今后都能夠有機會去北京走一走、看一看,真實地去感受我們寶貴而又可愛的首都,偉大而又驕人的祖國!它正敞開雙臂迎接世界的檢閱,展現(xiàn)迷人的風采!愿我們同祖國北京一起,加油努力、共創(chuàng)未來!
關鍵詞:初中 歷史 興趣 教學
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認識到了興趣教學的重要性,并逐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實施。
一、豐富教學方式,調(diào)動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新的教學理念被不斷引入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應當充分認識學生的心理特點,配合學生的理解能力,采用符合學生心理喜好的教學方式。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教學的現(xiàn)代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在教學時,可靈活運用多媒體工具,結(jié)合書本、黑板等傳統(tǒng)教學工具,以多樣的教學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某位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為了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感興趣,采用了多媒體播放加講解的教學方式,成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該教師靈活設計了課堂教學方案,他先是以一句話作為教學的開頭:“同學們,誰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通過這句簡單的設問,這位教師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之后,這位教師開始引入課程內(nèi)容進行講解。在講解的時候,他先是給學生播放了大量的真實的歷史資料圖片和影像,并一一為學生進行講解說明。在這些極富真實感的歷史資料下,學生紛紛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不禁肅然起敬,也激發(fā)出了了解歷史的欲望。隨后,這位教師又播放了電影《建國大業(yè)》中的片斷,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通過這部影片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電影片斷播放結(jié)束后,這位教師又結(jié)合電影的情節(jié)作了進一步講解,將歷史電影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起來。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二、改變課堂角色,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采用興趣教學,就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在教學時有意識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只有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教學與他們自身的密切關系。通過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學生可以在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的歷史課堂中收獲自信,鍛煉探究能力,收獲感悟,真正地得到學業(yè)上和人生上的提高及成長。
某位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時,引入了興趣教學的理念,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在這一課中,“商鞅變法”是重點內(nèi)容,因為“商鞅變法”為后來秦朝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這位教師在講解時,別出心裁地采用了“學生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他先是在課前布置了任務,當正式上這一課時,這位教師便要求學生自主上講臺來給全班學生講述關于戰(zhàn)國時代各國變法的故事。在這位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學生紛紛踴躍地站到講臺上講述了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其中就有“商鞅南門立木”和“商鞅治罪太子師傅”的故事。在整個過程中,這位教師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導和維持秩序的作用。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實現(xiàn)了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學習到了知識。由于負責講解的是自己的同學,這就比教師講多了一層新奇感,學生反而聽得認真而且仔細,同時也被激發(fā)了興趣。最后這位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總結(jié)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本的知識掌握得十分牢靠,可見這樣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熱點,拓展課堂教學
現(xiàn)行的新課標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更加強調(diào)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的學習最終是要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指導人們工作和學習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內(nèi)、書本內(nèi),而應充分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時事,利用現(xiàn)代社會豐富的信息渠道,對教學進行適當?shù)耐卣?。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將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從而在這樣的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分析現(xiàn)實、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最終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
如某位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三國鼎立》時,就主動地跟學生談到了“百家講壇”系列中的“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這個話題的引入,不僅充分聯(lián)系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還讓學生和教師找到了共同的話題,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
又如某位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中關于清朝的部分時,就主動和學生談到了大熱電視劇《宮》、《甄嬛傳》等。這些電視劇深受觀眾喜愛,收視率很高,尤其是《宮》,更是青少年的“寵兒”。教師將這些生活中的熱點事件引入到教學中,在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同時,還直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這位教師在和學生討論《宮》這部電視劇時,對其中符合歷史和違背歷史的部分進行了點評和分析,借機實現(xiàn)了對學生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
總結(jié):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興趣教學,才能真正教好初中歷史,幫助學生獲得學業(yè)上以及個人上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鑫.興趣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學周刊C版,2011(4)
人類學家泰勒曾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要學好一種語言,對該語言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是至關重要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化,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背景和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梁妍,2009)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學習內(nèi)容,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域文化的范圍,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同時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不然很多中國人會不自覺地套用中國的文化觀念,運用中國人的交際模式,于是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
“跨文化交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鮑明捷,2002)。由此可見,,在交流中語言環(huán)境不同的人如果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chǎn)生沖突和障礙。所以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既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英語教學理論水平、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又能通過參與、實踐、討論、探究、反思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王薔,2008)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如果忽視文化差異地傳授知識,會導致學生在交際中走入迷茫從而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交流目的。英國語言學家Jaw Hanlal Nehna曾說過,“If we seek to understand a people ,we have to put ourselves ,as far as we can ,in that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如果我們試著去理解一個人,我們要盡可能地把我們自己置身于一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實社會中,正確把握文化差異尤為重要。
文化的定義及其與語言的關系
眾所周知,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fā)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語言是人類區(qū)別與動物的重要標志。
2001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作為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體現(xiàn)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傾向,強調(diào)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調(diào)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倍一A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
三、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意識
(一)、風俗文化意識。風俗文化是指廣大民眾集體創(chuàng)造、擁有和傳承的文化現(xiàn)象,其意識就是在生活中約定俗成地被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們對人生、人情的表現(xiàn)且對歷史的前進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樹立并普及教學中要逐步滲透“風俗文化意識”這個觀念,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風俗文化意識在幾個單元中都有體現(xiàn)。
1 七年級上冊的UNIT1“ My name is Gina.”這是外國人在自我介紹時或初次見面時常用的句型。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由此引申出英語國家的人在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會與中國人有何差異。中國人一般不會直接問:“你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聊了一會后要分開時才會問對方的姓名。但是,外國人認為知道了對方的姓名之后才交談時一種禮貌也便于稱呼對方。為此,他們一般常說:“May I 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漢語習慣用“What’s your name?” 問對方姓名,會使對方產(chǎn)生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2 七年級上冊的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和八年級的UNIT9 “When is he born?”這兩個單元都是涉及年齡的問題。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情況以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問題卻比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語問對“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are you doing?”等一類話題會引起對方不滿。
3 七年級下冊的UNIT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這一單元講的時如何教學生與外國朋友進行交流。作為一個學習英語的中國人,結(jié)交一個講英語的筆友對英語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然而,要真正地與筆友很好的溝通也離不開對他們的文化的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以下知識: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guī)定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話是“你到哪兒?”“你要干什么?”“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中國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禮節(jié)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去哪兒?”“你要干什么?”在他們看來純屬自己的私事,別人不能隨便打聽,除非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吃過飯了嗎?”則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zhuǎn)換,改為英語慣用語“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 八年級下冊UNIT10 “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在日常的談話中,外國人喜歡談論天氣等,而中國人則喜歡詢問年齡、工作、家庭等被外國人認為是隱私的話題。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正常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談天氣時, 一般情況下都是順著對方說, 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爭得面紅耳赤, 所以談天氣是個保險的搭訕方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和以漢語為母語人都可以選擇下列的話題進行交談:嗜好、發(fā)生事件、天氣、節(jié)假日電影、書籍、娛樂活動等,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衰老、發(fā)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tǒng)。首先,中國人在稱謂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一個姓,如“黃局長”“林經(jīng)理”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長)。其次,漢語稱謂復雜,親屬名詞十分豐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語中僅用“uncle”一個字代替。
以上四點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的“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恰當使用英語中不同的稱謂語、問候語、告別語”、“了解、區(qū)別英語中不同性別常用的名字和親昵的稱呼”“了解英語國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稱呼習俗”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 二)、具體事物的文化內(nèi)涵意識。具體事物的文化內(nèi)涵即是把具體事物放到具體文化環(huán)境中去理解,即把一般性融入特殊性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得出的文化含義。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應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英漢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xiàn)象。把握好具體事物的文化內(nèi)涵就能把握好其一一對應的關系。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現(xiàn)列舉能體現(xiàn)具體事物的文化內(nèi)涵意識的幾個單元作為例子。
1 七年級下冊的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這一單元涉及了中外動物的不同內(nèi)涵。英語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比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說法。 而在漢語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賤的追隨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勢”之說。(戍林海,2005)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的“了解常見動植物在英語國家中的文化涵義”(《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2 七年級下冊的UNIT2“Where is the post-office?”問路的方式是學生必需掌握的一個知識點。由此引申出的文化差異是: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的“了解英語交際中常用的體態(tài)語,如手勢、表情等。”(《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三)、日常交際的文化意識。日常交際的文化意識就是在交際中能夠根據(jù)對方的文化背景設身處地自覺地適應于對方的語言習慣。作用就是:不但使學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語,從而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興趣。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現(xiàn)列舉能體現(xiàn)日常交際的文化意識的幾個單元作為例子。
1 七年級下冊的UNIT8 “I would like some noodles.”這一單元涉及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其實飲食文化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外國人喜歡宴請親戚朋友來增進彼此的感情。為此,了解這一差異對參加外國人聚會和拜訪外國朋友很有益。有些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 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有時運用母語的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例如:一位翻譯陪美國客人吃飯,當他們飽嘗了中國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譯用英語說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說:"您想吃點什么主食?"這位翻譯的英語從語音到語法幾乎無可挑剔,可卻令美國人迷惑不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 最 多的食物稱為主食,他們已經(jīng)吃了許多以肉為主的菜肴,所以對這位翻譯的提問 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國人則無論吃了多少菜,卻總是把米飯、面食作為主食。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一差異,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詞匯和語法,在交際中運用也會出現(xiàn)差錯,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國人的飲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 理解和運用外語。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的“了解英語國家的飲食習俗”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2 八年級上冊的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和八年級下冊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這兩個單元涉及的是邀請和拒絕、答謝、收禮的禮節(jié)風俗的差異。中國學生接受的母語大多是漢語和地方方言,思想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和品德作為人生準則。為此也引出了不少笑話。如在一個宴會上一個外國人夸一位女士:“You are very beautiful tonight!”這位女士剛好懂一點英語,就馬上回答:“Where? Where ?”(中國人在接受別人稱贊后總會說“哪里,哪里!”以表示謙虛)這位美國人當時就蒙了,稱贊人美麗還要說出哪里美嗎?其實按照說英語國家的習慣,聽到稱贊時只要用“Thank you!”就行了。在中國對道謝的答語常是“這是我應該做的”,但如直譯:“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當了,對方可能誤解,以為你是不情愿幫助他的,應回答:“my pleasure.”。再如,收到禮物,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而中國人常要先推辭一番,接受后并不當面打開。如果按漢語習慣推辭說“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那會讓對方誤認為是不喜歡所送禮物,甚至會感到尷尬。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這樣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類的婉轉(zhuǎn)回答?!保ê闹?,1999)
這一單元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的“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贊揚、請求等意義”、“對別人的贊揚、請求等做出恰當?shù)姆磻?(《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四)、中外人們的思想差異的文化意識。中外人們的思想差異的文化意識就是指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時刻要注意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價值觀、思維模式的差異的文化意識。西方人們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基礎,強調(diào)個性自由和解放。英美人們在說話時處處流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而中國人卻時刻以中庸思想為主導,講究圓滑美、含蓄美。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梢姡型馊藗兊乃枷氩町惖奈幕庾R是外語教學的必需內(nèi)容,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有利于文化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通觀PEP(People Education Press)初中英語教材,現(xiàn)列舉能體現(xiàn)中外人們的思想差異的文化意識的幾個單元作為例子
1 九年級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這一單元主要折射出外國人注重獨立和自我,無論是生活還是其他方面,都要求自己面對。但是中國人不同,因為中國的父母大多是把孩子看作是“小皇帝”“小公主”,盡量為孩子做好一切。這樣不僅寵壞了孩子,還扼殺了孩子的自主性。
2 九年級UNIT8 “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志愿者的各種組織和行為在外國已經(jīng)早已約定俗成,但在中國人們還是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想。結(jié)果,中國的各項與自愿有關的事業(yè)(慈善,公益保護環(huán)境等)還在舉步維艱中。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領域需要志愿服務精神。如“5/12”大地震、亞運會、世博會等都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為此,教師應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出發(fā),向?qū)W生提供各種西方優(yōu)秀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世界乃至時代的變化。國家的教育應中西合璧,取長補短,洋為中用。
3 九年級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ick!”這一單元則從不同角度反應了中西人的性格差異。中國人講究內(nèi)斂,不愿隨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來,而外國人則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看法等。這有時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從醫(yī)學的角度來看,壓抑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為此,人應該適當?shù)匕l(fā)泄情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正是要求學生不但要學好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且要積極吸收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以上三點的設計與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的“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八級目標的“了解主要英語國家與中國的生活方式的異同”和“通過中外文化的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普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01)相吻合。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的作用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教師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英語學了十幾年,結(jié)果是通常能熟背語法規(guī)則,能考出高分,但在語言交際時卻顯得力不從心,經(jīng)常產(chǎn)生語用失誤、交際失敗的現(xiàn)象,這正是由于缺乏對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了解造成的。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小學英語教師更是忽視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導致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chǎn)生。另一個原因則是,有些老師認為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太深奧、太復雜,且不易操作,因而只注重語言,不重文化,甚至選擇了放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梢?,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尚存在諸多誤區(qū)與局限,需要加以重視和改進。
五、在教學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在語言教學的各個學段、各種層次、各條途徑上與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同步進行的: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培養(yǎng)文化意識;通過英語研究性學習,感受、對比中西方文化;通過校園英語節(jié)活動,分專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工作總結(jié)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不夸大,缺點不縮小,更不能弄虛作假。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中歷史工作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初中歷史工作總結(jié)范文1感悟一:丹心熱血沃新花
有人說,認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__老師從課件的設計,到課堂的活動都精心設計,用盡苦心。從形象直觀的圖表,精美的圖片到中考鏈接,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形式各異。使單調(diào)的歷史復習課的形象,在老師,學生的腦海中鮮活起來,豐滿起來。整節(jié)課時時處處無不彰顯著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益而設計。有人說:課堂教學分為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第二種境界忍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第三種境界感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第四種境界享受——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要想達到第四種境界,我認為應做到向__老師那樣用“心”備課、上課。
感悟二:腹有詩書氣自華
激情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事業(yè)。如果教師自身死水微瀾,而期待學生洶涌澎湃,只能是癡心妄想。__老師激情高昂,妙語連珠,實屬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樣的課堂學生難拒誘惑,“親其師,信其道”怎能不學好歷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回眸__老師這堂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重點做好以下幾點。
一、專業(yè)知識 ——深挖井,廣積糧
在學科知識方面,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建立起初中學段的歷史學科知識樹,做到深挖井。在教育科學知識方面,要廣泛閱讀,做到廣積糧。只有輸入,才有輸出,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二、專業(yè)技能——多實踐,練真功
加強專業(yè)技能的提高。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大膽的開發(fā)、整合教材,不唯教材。
總之,正如中學老師所說的那樣,暖暖的三月,我們蓄勢待發(fā),播下希望的種子,在我們細心的呵護下,期待六月絢麗的開放
初中歷史工作總結(jié)范文2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兩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任務。雖然是老教師,我對教學工作絲毫不敢怠慢,我認真?zhèn)湔n,扎實開展教學活動,勤于聽課學習他人長處。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努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我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總結(jié)。
一、認真?zhèn)湔n。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備課既要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節(jié)課前我都仔細研讀教材和相關的教學參考材料,明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確定重點難點,設計新課導入、子目之間的過渡語,然后擬定具體的教學設計,編寫教案。
二、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狀況,選取擬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因為所教學生整體基礎差,學習習慣不佳,學習不主動。因此,我把握照顧全體,關注個別的原則。以講授法為主,啟發(fā)式教學為輔,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歷史課堂容量大時間緊,多媒體教學能較好解決這個問題。教學網(wǎng)站上有大量的課件資源,為節(jié)省時間,我通常采用下載加修改的方式準備課件,甚至期中、期末復習課、試卷講評課也制作課件采用多媒體教學。
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的源泉。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我主要是注重新課導入,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歌曲、歷史謎語、歷史迷案、歷史故事、視頻等導入。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輸式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教學中主要采用講述法加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從問題中學會思考。在問題中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也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成績不佳,學習信心不足。我沒有急于求成,總是給學生鼓勵,對學生耐心的輔導和幫助,讓他們在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教學中還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教給他們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愛心對待學生。
六、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圍繞“如何上好公開課”“如何學好學科知識”“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等主題開展教研,完成主體教研文章撰寫。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本學期完成20節(jié)的聽課任務。在教學公開周活動,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七、履行骨干教師職責,認真開展教師“結(jié)對子”活動。本著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結(jié)對子計劃,互相聽課評課,本學期有明顯提高,本人聽了許老師9節(jié)課,而許老師聽了我10節(jié)課。通過結(jié)對子活動,我認識到自己存在的許多不足,也認識到結(jié)對子是雙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較好發(fā)揮骨干教師的作用。
八、有計劃舉行單元測試。本學期積極收集單元試卷,做到每單元都進行測試。通過測試能及時了解學生平時學習情況,有針對性進行輔導,調(diào)整教學進度和策略。期末練習卷也進行測試,并進行詳細講評。期中考試是四校聯(lián)考,對比認識教學差距,促進良性競爭。
九、積極參加培訓學習,本學期參加20__年“初中教師崗位培訓班”學習、“__教育接力”活動、名師講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是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對課標要求不能較好把握,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還是老師講得多,提問學生偏少。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工作總結(jié)范文3本學期,本人任教八級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為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zhèn)湔n和教學,用心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每一節(jié)課,并能經(jīng)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jīng)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yè)務水平。每節(jié)課都以的精神狀態(tài)站在教壇,以和藹、簡單、認真的形象去應對學生。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yǎng)現(xiàn)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作為教八年級歷史課的老師,明白自己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zhèn)湔n,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為提高每節(jié)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zhì)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采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透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透過一學期努力,能制定好復習計劃,并能認真?zhèn)浜脧土曊n,培養(yǎng)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幫忙差生。同時發(fā)覺很大一部分學生理解潛力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
本學期,本人任八年級二個班的歷史課。我認真學習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師請教,結(jié)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此刻,放眼未來,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xiàn)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jié),期望能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總結(jié)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zhèn)湔n,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jù)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jié),寫好教學后記,并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jié)的學習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征求他們的意見,改善工作。
三、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個性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用心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簡單,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思考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潛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初中歷史工作總結(jié)范文4學年度第二學期就將結(jié)束了,本學期按照教學計劃以及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已經(jīng)如期完成了八年級歷史下冊的教學任務。下面就分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在這學期教育教學方面的心得和體會,總結(jié)如下:
一、備課——周到細致,找準重、難點
作為一名老教師,我能堅持認真?zhèn)湔n和教學,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教參,學習好《課程標準》,虛心向同年級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提前一周備好課,寫好教案。平時也堅持做到周前備課。積極參加備課組活動和晉江市的各種聽課交流活動,上好公開課,并能經(jīng)常聽各有經(jīng)驗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jīng)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yè)務水平。每節(jié)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站在教壇,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yǎng)現(xiàn)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為了上好每一節(jié)課,我經(jīng)常上網(wǎng)查資料,集中別人的優(yōu)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點。為了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我還積極查找課件,制作課件,雖然學校初中部無法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我仍不斷進行教材分析,制作課件,爭取把第節(jié)課都備到完美。
復習階段,我把全書及每一單元的重點內(nèi)容、知識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予以概括總結(jié),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思路。并精心印發(fā)了一些歷年中考、期末試卷中出現(xiàn)的最新題型,及時地讓學生明確考試的方向。
二、上課——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
上好課的前提是做好課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上課時認真講課,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精講精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難度的問題找優(yōu)等生;一般問題找中等生;簡單些的總是找后進生回答。上課后及時做課后反思和寫教后感,找出不足之處及時加以改進。
三、作業(yè)布置——有針對性和有層次性。
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和作業(yè)負擔,每次布置作業(yè)時,我都會精心地挑選,認真地選擇一些有利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作業(yè)批改后,我又能及時給予講解;對于作業(yè)錯誤教多的學生,我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不明白的耐心講解,及時查缺補漏。這樣雖然作業(yè)量不多,但是作業(yè)的質(zhì)量很高,學生通過不多的練習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對知識的深層理解。
四、輔導——面向全體,關注個別。
在課后,我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視優(yōu)生忽視后進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課后的輔導中我加大了對后進生的輔導力度。我對后進生的輔導,主要是學習思想的輔導,在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的同時,不斷的給予鼓勵和支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事實證明,我的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發(fā)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fā)現(xiàn)、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圣歷史使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成績已經(jīng)成為過去,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教育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為我校的教育事業(yè)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初中歷史工作總結(jié)范文5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的歷史工作教學。由于教學經(jīng)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jié)。
一、精心備教,全面把握新課程標準
本人力爭在每節(jié)課前仔細研讀教材然后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教每一節(jié)課前,精心準備、認真?zhèn)湔n,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一學期的教學情況來看效果較好,學生的各項素質(zhì)有較大的提高。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血肉筑長城》時候,這課的主題是“”,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條謎語導入新課。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見,認真?zhèn)湔n對教學十分重要。為了這一目標,我做到了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學習新目標,精心設計教法,指導學法,認真落實上課,作業(yè),練習,復習,單元檢測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做到超周備課,作業(yè)全批全改,不定時抽查學生的背誦和記憶。通過單元檢測考察,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效果,使歷史課教學質(zhì)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的源泉。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我主要是這樣做的: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輸式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從問題中學會自主學習。在問題中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也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給學生鼓勵和幫助培養(yǎng)學習自信心
由于學生基礎差,學習感覺難度較大,學習信心不足,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我沒有急于求成,更沒有拔苗助長,而是從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適時給學生鼓勵,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用贊賞的目光看學生,相信這點不行那點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對有困難的學生耐心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大膽的參與課堂。很多學生由怕歷史到喜歡,由差到好。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jīng)驗。 (2),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上時,給學生推薦一些抗戰(zhàn)的影視片如《》等。(3)學習方法,復習方法指導。
四、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不僅教書而且育人
放棄老觀念和老思想,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教學中還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教給他們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愛心對待學生。
以上是本人對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jié),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層樓。
五、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diào)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外活動的開展因?qū)W生的素質(zhì)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盡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