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yè)教育會計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筆者針對職業(yè)教育教學對象缺乏主動性及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從課前準備、課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技巧及課后反思三個環(huán)節(jié)著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案例教學教學對象啟發(fā)教學
一、引言
如果把學校比作一所工廠,剛入校的學生就是原材料,那老師就是車間一線的工人。如何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質量好的產品,這是我們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要使產品能適應市場的需求,除產品質量過硬外,更多要看學校專業(yè)的設置。當然如果產品有較好的市場,那就看車間工人加工的技巧。我作為高職校一名普通的會計教師,通過十多年的實踐教學,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二、高職教育的特點
1.教學對象缺乏主動性
高職學生來源于經過幾次篩選后的初中畢業(yè)生,基礎相對薄弱;會計對學生來講,相對比較抽象,不大好理解。加之,高職校的學習環(huán)境與中學習慣于在高壓下、被動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相比,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不少學生存在考試前一周突擊復習,以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而考試結束以后,沒過幾天就忘了一大半了。學生對這種枯燥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興趣,更不善于去作積極的思考。
2.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
高職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樣培養(yǎng)設計型和研究型人才,它所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人才。對這種人才的要求是:不僅必須具有應用現(xiàn)代技術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較高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他們將來投身知識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視三個環(huán)節(jié)
1.課前準備
為了在講授時力求嚴謹,爭取做到每句話、每分鐘學生都有收益,教師應認真?zhèn)湔n,準備工作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開展。
(1)備內容。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傳授多少知識,傳授哪些知識,應安排得恰到好處。這就要求:首先,內容盡量少而精,充實、豐富,有現(xiàn)代氣息與實踐氣息。其次,內容要緊扣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離題萬里。因此,必須加工、補充、精選一些教材外的東西。最后,要講解各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每堂課都應有具體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每堂課的講授內容,否則一切將是盲目的。
(2)備思路。應明確每節(jié)課的講授內容。在課堂里應思路清楚、重點突出、善于應用。具體來說,思路清楚,是指整個課程有總的思路,每章每節(jié)也有思路。重點突出,即指重點講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例如,對會計學原理中記帳方法及一些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專業(yè)會計中的成本計算、報表的編制與分析等要重點講授,使學生熟練掌握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這樣使得學生的基礎更加扎實,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及發(fā)展后勁。今后無論他們走上什么工作崗位,只要結合本行業(yè)的特點,加以適當自學,很快就能適應工作需要。所謂善于應用,是指在講清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應將重點放在這種方法、理論在什么條件下應用?如何應用?在實踐中應用還存在什么問題?等等。
2.課中講究教學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講清、講透教材內容,培養(yǎng)出具備扎實的會計基礎知識、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問題、判斷事物能力的會計人才。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注意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技巧,避免模式化,體現(xiàn)多樣化、動態(tài)化的教學理念,會計教育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因此,我們可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互動教學、啟發(fā)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使學生的能動性和獨立性得以提高。
(1)案例教學。在會計教學中,案例教學被證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會計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案例,讓學生分析案例,解決案例中存在的問題,使他們更進一步地提高了對課程內容的認知能力。同時,對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部分知識點,均通過實際會計案例加以分析與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動性,也使學生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并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互動教學。評價一堂好課,重要的一項是看學生是不是“動”起來了。學生的“動”,決不是被動的“動”,而是主動的“動”。即一定要出于個人學習的動機需要。動機可以是自發(fā)的,也可以由教師等外因誘發(fā)。有了學習動機,緊接著便是個人的自主學習——“個體之動”?!皞€體之動”會出現(xiàn)學習的困惑與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會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梢?,課堂上的互動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機需求之上的。
然而,有些教師為求得“互動”,常有以下錯誤做法:居高臨下的家長式的參與,缺少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從學生實際與要求出發(fā),代替學生提出探究問題;追求熱鬧,頻繁提問等。這只是表面上的“假動”、“妄動”。
(3)啟發(fā)教學。在講解會計核算方法時,讓學生課前必須預習,課上先由教師介紹有關的概念,然后舉實際例子,讓學生自己對每一個例子做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有錯誤,或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再由教師指點。這樣既可啟發(fā)學生思考,又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教師“滿堂灌”——學生只記住了例題,缺乏主動分析思考這類問題。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3.課后反思,提高教學水平
教后反思是不斷提高和深化的過程,教師在“思”中學,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自我行為表現(xiàn)及其依據的“異位”解剖與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效能和修養(yǎng)。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課后反思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思得、思失、思效和思改。
四、總結
好課意義深遠,好課會讓學生受益一生。新課改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貢獻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tài)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好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恒的,這是一堂好課的真正價值所在。許多人就是因為一堂好的課,而激發(fā)了他一生的追求。這樣的課,即使有殘缺,也不失為上乘佳作。
參考文獻:
[1]丁煒.自我調節(jié)學習和高效學習環(huán)境[J].外語教育研究,2006,(1).
[2]魏波,鄧勇勝.實踐性法學教學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2008,(1).
[3]陳宏,陳麗虹.談《會計制度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淺探,2004,(5).
[4]會計專業(yè)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2006,(1).
職業(yè)道德 職業(yè)教育 職業(yè)教育期刊 職業(yè)能力論文 職業(yè)安全論文 職業(yè)素質 職業(yè)倫理論文 職業(yè)衛(wèi)生論文 職業(yè)技能論文 職業(yè)倫理教育 紀律教育問題 新時代教育價值觀